第一篇: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南阳市第十二中学蔡新晓
电子邮箱:douyama_ma@163.com
电话:1350377907
4[内容提要]本文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坛现状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
“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传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义,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与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准则。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学问之先,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了培养人格的重要性,说明学习“语文”要以良好的人格作基础。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这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两者应结合起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才无行是不行的,就连千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从《论语》的这些言论来看,孔子从学生学习的道德基础、学习过程中人格培养与学习知识的关系、人才的品得所占的比重三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自始至终都强调“德”,即我们所说的健全的人格。剔除其时代局限性,我们觉得,其精髓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我们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借鉴。另外,孔子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称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经典《大学》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要求通过一系列教化,使学生明白其先天所具有的“明德”——封建人伦道德;继而“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朱熹语);最后达到把握人伦真谛而“止于至善”之境: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而“八目”即求学做人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条目中,“诚意”、“正心”“修身”都属于人格培养的内容,甚至“格物”、“致知”都并不在于研究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主要是着重于主体对封建纲常伦理准则的认知学习。
《大学》的“三纲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当时“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换句话说,在儒家教化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是被放在首位的。唐代大儒韩愈,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并总结自已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师说》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专论。文中,他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大任务中,“传道”被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觉得教育的目标是传先王之教。在“传道”这一目标下,“受业”——传授儒家经典及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等,与“解惑”——解决“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才得以切实施行。韩愈把“传道”作为三大任务之首正符合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应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到了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一版)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目的》栏中,“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栏中还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越
来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把它作为一项首要任务。
从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学生的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呼唤“新世纪中国现代人”。而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不仅应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在新世纪,我们觉得,最起码应加上这样一条: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这些基本素质从何处着手培养?整体的学校教育当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观要求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
近、现代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并非万能,不能必然地导致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价值问题。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这样,作为培养人才并且具有工具性特点的基础教育学科——语文,很自然地承担着协调各基础学科,用人格精神的培养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任。
以上从儒家传统思想、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放眼当代语文教坛,其现状令人不禁忧从中来:现行高考制度及其统率下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人格培养这一思想,造成人才的畸形发展!有鉴于此,为了拨乱反正,我们觉得,中学语文教学亟需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须注重 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局限于追求卷面分数,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文以载道”,也即文道统一原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界曾对这一原则进行过大讨论。随后,在提到语文教学目的时,都普遍承认中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文化课,且接受这一原则。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入,这一原则被逐渐淡化了,语文在“惟应试是图”的教育中,沦为了水深火热的第三世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审美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而语文学科本来即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大阵地,它有一系列适合于学生的原则,如情感熏陶原则、以话治教原则、寓教于乐原则、滋润渗透原则、动心迷人原则等。但是,看看现在的学生状况,惨烈的“惟应试教育”,反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极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是精神荒芜贫乏的表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准应从长远设定,要考虑到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而不只局限于分数。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是最不能拉开分数距离的学科,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死拼活地苦干,结果也只是几分之差。语文教师的付出、语文课的价值,用分数来计算,永远不等价地低廉着。而历史上有多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放射着光芒啊!孔子、韩愈、陶行知、魏书生、程红兵……究其原因,那就是人格力量的熏陶:对人生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对时事的评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够只用分数来评价一位语文教师的优劣吗?当然,只要我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下二点,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的:
一、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翻开语文课本,哪一篇课文不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欧·亨利,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的例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二、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我们斗胆建议: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首先,现行高考模式必须改革。高考这根“指挥棒”存在一天,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致命影响将延续一天。现行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数越来越高(由满分100分发展到现在的150分。还有可能再增加吗?有可能的。),题目越来越难、越怪(据说很多中文系教授都做不到满分,就更别说中学语文教师和高中生了。),学生发挥个性的余地越来越窄(高考卷几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死板的模式,虽然时有小小的翻新,但给人的整个感觉还是死板、没趣味。),这是在把中学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应侧重于检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形式上,题目应趋于简化、内容应趋于浅显和接近现实、范围应趋于广泛,最好能尽快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摆脱全国高考这根魔棒。
其次,学校考试模式也必须改革。为了应付高考,高三毕业生几乎每日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拨;非毕业班的学生,也动辄有月考、半月考。而且,高中年级的题型向高考看齐,初中年级的题型向中考看齐,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动机。语文学科能否改变这种考试模式,把那些月考、期中考取消,改为考查形式,比如查资料、写论文,或是出一些综合性而又数量较少的题目?西方一些学校不是在这样做,而且效果也很好吗?我们借鉴人家的做法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吧。总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学生以自由生长的天地,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既然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优秀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放射着光芒,为何不让这一群体在新世纪发展壮大?而这就要求允许语文教师在课堂内随意发挥,充分展示自已的个性、挖掘自已的理解,而不束缚于参考书和试卷的羁绊中。现在推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实际上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尽快在全国推行这些理念,尽快改变现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寻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锻炼自己的语文思维。
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参考资料;
1、《四书五经》(现代版)李大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2、《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手册》贾晓波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4、《实用语文教学辞典》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5、《语文课:给思想松绑》任玲、王雷著《中学语文教学》02年七期
第二篇:浅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
中学语文教育
潮州市湘桥区开元初级中学吴素芳
据报道,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答记者问及中国留学生与外国学生有哪些不同时说:中国留学生成绩非常出色,但胆子小,不敢想,创造性差。甚至还明确表示,如果他不是后来留美学习的话,不可能成为诺贝尔得奖者。这一番话,不得不发人深思:的确,中国几千年来的求同思维的教育思想已经大大束缚了人才的培养了,更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飞跃发展需求。因为它只能培养出众多的服从式的杰出人才,而不能造就出领军式的杰出人才。这也是促使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诚然,求同思维的教育能使学生获得比较踏实的基础知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求同思维教育的同时,应该强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育中,中学语文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指个性,即各人各种特征所组成的综合体。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创造性人格的特征,著名心理学家克尼洛(Kneller)归纳出 12项:中等以上智力、觉察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密性、怀疑性、坚毅性、游戏心、幽默感、非依从性及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研究创造力专家托兰斯通过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儿童,多具有以下三种人格特征:顽皮、淘气、放荡不羁;所做所为可能逾越常规;处处待人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威廉斯更把创造性人格特质归纳为:好奇心、冒险性、挑战性、丰富的想象力。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得到启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首先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情和意”的心理特质培养中完善其人格的发展,这也是促素质教育得以更好的施行的重要方面。
语文,作为“基础的基础”学科,它既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础,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基础。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说过:“语文既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又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语文的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内涵,对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起重要作用。所以语文学科的教育应该把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治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之中,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做人的根本,语文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灵魂升华的丰富养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教学大纲的修订实施,为中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
1、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和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以及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心理特点,我们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运用启发、讨论、点拨、合作等方法,开拓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渠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自己觉得思维有用。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生活感知和实践积累,激活其创造性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动机,使其创造性人格得以培养和发展。
2、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关健之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研究探索融会贯通,大胆进行知识的联系、延展、扩充、综合、重组,以达到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又把其他科学习联系起来,使知识能顺畅迁移。同时,在学习中,努力诱导学生质疑,争辩。教师要摒弃“不放心”心理,努力让学生练成“铁嘴”,放手放胆去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创设宽容的氛围,使大家融洽相处。教师应以鼓励、表扬、关注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特质。对《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应改变过去那种把语文科看成纯工具性学科的作法,淡化技术层面的训练,防止把理解和鉴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孤立的文学知识的传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和理解,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角度及其深层的内涵,从中领略美文的审美情趣,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感受。敏锐捕捉学生学习的亮点,触发学生标新立异的新思想、新方法,树立没有无特长的学生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活龙活现,各挥其长,各得其所。
3、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极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又有极大的包容性。教导学生从大量的美文欣赏中学会评价别人进而评价自己。根据初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的心理特点,中学语文教育应教育学生善待、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正确评价、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一分为二地评价他人。很多时候,他们总会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导:要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才会不断进步。初中生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上已开始重视并达到很高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有意强化这些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其人格完善化。
4、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思想,树立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候,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作用、自己的信心。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信是成功的良好开端。不要随便否认他们所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鼓励他们自己去找证据、理由,包括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并告诉他们“凡能自圆其说的就叫学说”,要打破他们对权威的迷信、崇拜,大胆联想、想象,以探索性的态度去求知、去学习。要放开学生的身心和手脚,让他们敢想、敢写,写出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写下来,努力使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我认为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倦学习,做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开拓者,不断开发、巩固、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能力,优化创造个性和创造品格,以自己的创造性人格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人格培养人格,真正地起到一种身教言传的作用。
总之,中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从“知识本位”向“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的转变。因为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质。语文教育应把“知识化”的东西化为“生活化、实践化、人格化”的东西,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从而产生远大的理想、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创造精神。
2011年 4月 13日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
摘 要:创造性人格是学生具有善于提问,勤于思考、想象;勇于肯定自我,树立自信,表现自我;具有持之以恒、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个性品质。“中学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造性 人格 培养 能力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在二十一世纪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性人格”的中学生。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原动力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把语文审美能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的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语文的圣殿,去感受文学的美。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的,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不是用烛光照亮学生,而是用火柴点燃学生的智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审美的学科,因发于心,故能动心。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重视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照片、录音、光盘、实物器具、网上图片资料等,共同享受体验,甚至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话、歌曲、舞蹈、小品等表演形式去感悟理解。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整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最佳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交流中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与人共处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教学中把不同成度,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个性的学生分组,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交流,便于个性互补。通过对交流结果的比较,学生学会了自信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乐于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启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即兴创作、交流成果,及时进行评价引导,把这些闪光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积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五、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创造性人格品质
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课堂中隐性教育的渗透是重要的途径。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示范作用,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有人格价值的人,师生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学生的人格成长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隐性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六、以语文活动课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采风、影评、生活聚焦讨论、诗歌创作朗诵、自办手抄报、编小《文学报》、书法比赛、演课本剧、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创造性人格,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性人格,在有趣的交往活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同伴,接纳他人,宽容差异,与人合作,“修已善群”,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素质,进取性素质,完善创造性人格。
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共处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具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面对人文性很强的范文文本,这些文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思想和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创造性人格。另外,语文课堂上通过审美鉴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获取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想象和联想,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审美教育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
八、以阅读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特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切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去从自我的视角分析问题。
2.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出门顺利吗?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
九、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心灵,建造人格品质
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使自己健康发展。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懂得珍惜爱心,尊重他人,关心、同情、帮助困难的人、弱小的人,懂得把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激发自强意识,改变当代学生慵懒怠惰、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意志软弱的个性品质……。总之,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可以达到规范行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总而言之,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只要我们对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的条件、途径有了充分的认识,只要我们高高举起“创新”大旗,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创新精神、创造毅力和创造性品质,语文教学的明天必然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谢贵荣,《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福建教学研究》,2004年01期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第四篇: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
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
【摘要】 现代体育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影响方面,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的对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
【关键词】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
人格
终身体育
【正文】
清华大学的体育观是:育人为本,体魄和人格并重。事实上,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格、智力发育和审美素质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是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的教育过程,具有模拟社会,应付挑战,经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教育内容难以替代的。
因此。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管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要在追求学生身体改造的同时,注重学生无形的心理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要善于营造不同于智育教学的、生活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自身所蕴涵的吸引力,并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使这种吸引力倍增和放大。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为师生之间、学校之间甚至学校与社会之间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互相了解的宽松、自由、开放的场所。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以优良的锻炼风气、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以及独特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这种促进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
1.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场所,尤其应让师生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拥有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材,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给学生们以滋养,使他们掌握体育的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得到全面发展。
2.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欣赏等。通过各种形式来给予人体各器官以一定的强度和量的刺激,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人体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人延年益寿。因而,关注师生身心健康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真。
3.提升学生的德性和修养
校园体育文化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体育人格是人格主体在体育运动中言语、行为、态度、仪表、爱好方面自然表现出来的常态,是人格主体的尊严、价值、思维、道德品质综合反映,表现的是个体道德形象。体育运动是人们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
三、完善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健壮的体魄、高尚的品德、强烈的工作热情和突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同时又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和启迪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使学生在教师身上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练习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走、跑、跳、透的身体素质能力。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对体育课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体育学习的动力,单调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是学好体育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体育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例如,跳绳练习,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建议教师改用激励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学生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才会对跳绳充满了兴趣。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练习小组的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创编练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如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段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 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回复等六个阶段。应该使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当今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人们越来越具有参与社会的意识,人们的认识只有融人社会,奉献社会,才具备人生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人格素养,需要外化和内化相统一,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和人格自识能力。人格自识意识和自识能力,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要从细节、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他们给予自我遐想的空间,自我展示的空间和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空间。培养合作学习,双向交流、生与生、师与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之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让学生获得自信等等。
体育运动作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体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师要达成共识,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依据人类动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和发展自身的动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挖掘运动兴趣和运动潜能,通过身体活动中的各种体验,形成参与、理解、友谊、团结、拼搏、合作、包容等积极的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规范。使之具备终身体育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24(1):59-60
[2]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1-147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入党誓词,是我们每位同志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必须向党表示的承诺,是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加入党组织后必须要遵守和履行的人生准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各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使我们有些同志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誓词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甚至逆誓词要求而行动。因此,要做党员,就要积极履行誓词,不履行誓词,就不要做党员;既做党员,又不履行誓词,共产党就不能要这样的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可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增强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激励每位党员以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奉献,履行党员义务,做一名称职的、合格的,无悔于党员称号、无悔于入党誓词的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牢记远大目标,认清重温入党誓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员自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就应该遵守诺言,按誓词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有那么少数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执行誓词精神,履行党员义务。今天,我们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就是要使广大党员“身临其境”,仍然回到刚入党的那个时候,那种状态,那个阶段,那种场面,从而达到“三个明白”的教育效果。
一是明白党员在政治上要有坚定性。誓词中第一句话,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讲致治,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既是每个党员自愿的,又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有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不能很好地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党员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损公利已,损公肥私,败坏党的形象;有的同志看到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就对共产党失去信心,对实现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言语随便无原则,行动自由无党性,这些同志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入党时举起右手向党宣誓时所表的决心,忘记了共产党员就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所以,重温入党誓词,首先就要使党员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增强党性观念,积极为党工作。
二是明白党员在思想上要有先进性。誓词中第二句,就是要求党员要要遵守党的章程,而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失自己身份,要区别于群众,要在各方面体现先进性。可是我们有些党员,在思想上落后于一般群众,有的党员还讲什么“有党没党无所谓,就看哪个挣到钱”“入党不划算,除了多吃苦,还有多交钱”,甚至个别同志,入党为了做官,眼看做不了官,也就丧失革命意志。思想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落伍,从而使部分党员没有履行党员义务,没有尽到党员责任,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重温入党誓词,就要使广大党员端正思想态度,纯洁入党动机,使其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确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入党誓词中有一句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然而,现在有极少数人讲:“共产主义是渺茫的,遥远的,假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静止的、主观的。我们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用长远的、发展变化的、客观的眼光,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当反复向大家讲清楚,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原始社会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这一块土地上,几千年以后会变成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前进的,社会是在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身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亦就实现了。河南省南街村共产主义社区的建设和实践,可以给世人很深的启发。
誓词中最后一句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当我们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的时候,大家就会自然想到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仿佛听到震天动地的号声.似乎还看到在硝烟弥漫之中勇往直前的战士,眼前浮现出刘胡兰面前张着血口的铡刀、黄继光胸前喷着火舌的机枪,董存瑞头顶倒扣着吱吱作响的炸药包。多少年来,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美好幸福的未来,激励着无数个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江姐等无数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一刻,义无反顾地奔赴刑场,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实践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建国以来,在誓词的激励下,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朱玉儒、任春霞等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革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他们毕生的心血。大家都知道,在1998年我国百年未遇的洪涝面前,无数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党员都套上有“党员”标志的红袖章,带头冲在抗洪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抗洪英雄高占成等一批都为共产党员这一崇高的荣誉,为保护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更需要无数的党员干部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冢、我们的家乡出力流汗。因此,我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为了使大家不忘记党的远大目标,不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要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实际上干一套,一定要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立足岗位奉献,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形式,它的实现需要世世代代人为此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来为之努力奋斗,而党员干部又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骨干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各项工作中保持先进性,从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1、立足岗位奉献,必须遵守党的章程。
“遵守党的章程”,这是党员宣誓的誓词中明确的一条,党章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还明确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俱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能忘记我们是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虽然已经是党员和干部,但仍然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观。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我们搞好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
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政绩观。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讲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当然,办实事不能搞形式,不能劳命伤财,操之过急,增加群众负担,树政绩要群众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勇于奉献人民群众的人生观。要勇于奉献,就要做到干任何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要有精益求精的业务技能,要有驾驭全局的协调能力。
2、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履行党员义务。
在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中,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现阶段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我认为应在四个方面领先其他普通群众。一是要有领先的组织观念。就是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主动交纳党费,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二是要有领先的集体观念。党员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群众,为集体增辉作贡献。三是要有领先的服务观念。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所做的一切就是服务,要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贡献,真正做到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四是要有领先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人的能力所在,整个社会在与时俱进,所以,每一位党员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前进。
3、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具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党员誓词中的实质精神,他充分地说明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积极工作的同时,必须有一种牺牲“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的精神,在非常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而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感到,下列几种情形应当把握好。一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二是当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自己作出牺牲,发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主动奉献给别人。三是当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时候,要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总之,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当又面对党旗举起右手重温每一句誓词时,应该做到心中无愧,回忆往事心实如磐,因为自己没有违背自己宣誓的诺言,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增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增强随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勇气,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