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

时间:2019-05-15 01: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

第一篇: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

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

摘要: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高雅趣味的古典诗词充实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文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培养学生一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豪迈开阔的胸襟。二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达,自然纯真。三 学会与生命对话,感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存价值。四 激发爱国热情,注重亲情,友情,正确看待爱情。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人格情感教育还应从两方面努力。让古典诗词的美育真正穿越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格情感

语文教育

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高雅趣味的古典诗词充实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古典诗词的美育穿越课堂,走进其心灵世界。这样不仅能发展他们良好的语文能力、审美能力、而且能提升他们的积极情感,培养起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其意义重大。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应重视中学生这一特殊关键时期。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在促进人格的形成上有天然的优势,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古典诗词加强他们人格情感的培养。古典诗词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发展史,心灵史。整个古典诗词反应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情感因素影响着一代代人。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古典诗文,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中学古典诗文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

一 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豪迈开阔的胸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相对稳定,统一的时期,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进健康,关注现实,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有想像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的乐观,自信。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诗人仍然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无论他身处战乱的年代,现实多么残酷,直到晚年都心系国家命运。唐代的诗人还有豪迈的胸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将进酒》,《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悲歌慷慨中见精神气魄,从中见时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屈原《离骚》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

二 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达,自然纯真

古代的智者、仁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通过歌咏自然景物来体现自己人性的坦率豁达,自然纯真。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种近似虚无缥缈却又实实在在,一种看似真真切切却又如入雾里云中、镜花水月之感,叫人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意境之朦胧,情思之怅惘,人格意境令人几多迷醉,几多神伤。陶渊明更是以充满睿智的内省态度来观照一切,独具慧眼地将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当作生命意象来观赏玩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诗中的飞鸟、池鱼、野菊、孤松、岫云实为诗人艺术人格的化身。自然意象承载着的是他那颗刚正不阿、淡泊名利的心,而主宰着自然意象的无疑是诗人熠熠生辉的人格意境。

三 学会与生命对话,感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存价值

生命意识是人格一个重要方面,生命教育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在各种压力的影响下,教育工作有时也会偏离人性主题,中学生的生命意识越来越淡薄,应该利用古典诗词体现古人生命意义的感悟,生命价值的珍惜对中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古人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命对话,反思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使学生形成丰富而舒展的个性,正直而刚健的人格,形成独立,自由的价值主体。

《孟子 告天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儒家的忧患意识在于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孔子“修己以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不仅是对国家民族的关注,更体现修身养心的自我完善,通过学习和反省,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的结果最高呈现就是“仁,义,理,智”,“仁”,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生命价值有乐观的态度,充满博爱的精神。

与儒家文化看中人的社会性不同,道家文化看中人的自然性,抛开社会功利关怀个体生命。在个体生命价值上高扬强烈的自我意识,追问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认为个体生命的价值高于社会责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提倡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珍惜生命,善待自我,顺其自然。

四 激发爱国热情,注重亲情,友情,正确看待爱情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无限感染和激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屈原的《离骚》“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中激烈的感情是对祖国灾难的担忧,是民生疾苦的同情。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诗中洋溢的爱国热情必会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及交友之道历来受重视,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荀子也说:“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之,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感到友情的珍贵,体悟友谊的真谛。

亲情是人间至情,这种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是最难割舍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慈爱,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客居他乡,对兄弟,亲人深深思念溢于言表。

爱情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诗经》中的《静女》表现男女相恋时的纯真情感。《关雎》描写一位男子偶遇“窈窕淑女”一见钟情,于是“寤寐求之”,但并未得到回报,“辗转反侧”,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美妙境界。这种真挚的爱情会感染到学生,领悟到相爱不是耳鬓厮磨,朝朝暮暮,而是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使处于豆蔻年华的他们正确的对待爱情。

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人格情感教育还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选好篇目,挖掘诗歌意象本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层体悟创作主体的人格意境,激发学生的人格情感。

一、挖掘诗歌本身特质,优化组合诗歌篇目,进行以诗人为核心的专题探究。启迪学生由教材读本拓展学习范围,搜集诗人的创作经历、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设立学习专题。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这也大大增强了这项探究工作的可操作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古典诗词的类别无外乎咏物诗、怀古诗、田园诗、山水诗、送别诗、行旅诗、边塞诗等等。

二、鉴赏中激发想象,升华感情,催生理想。诗歌鉴赏是极富个性极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只有在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对诗歌的意境产生丰富的联想时,思维才会深刻,感情才会高尚,理想才会萌发。要达到这一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注意三方面的引导。

1、精心设立美读目标

专题学习之前对教材中每首诗都要设立一个美读目标,美读目标的设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会在鉴赏中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想象力。

利用意象,挖掘审美潜能。扣住古诗词中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观,这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立体曲线中互映互衬,很难不引起审美主体对苍凉浩瀚的大漠风光的情思涌动。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想象一下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怎能不睹物思乡,愁肠百结呢?古诗词中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各种景观的实词真是不胜枚举,充分调动内在的情感去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

3、从文本意象的审美意境中体悟创作者的人格意境,以陶冶性灵。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古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有效。好似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却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美”产生的快感能因美识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后,他们再读这些诗,新的经验促使他们产生新的联想,鉴赏的再创造是没有止境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确实,篇幅短小、构思灵巧的诗歌作品,往往是诗人灵感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古典诗歌“充满洋溢着的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带着一种兴,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的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的心灵深处的很多的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通过古典诗词教学使学生受到人性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为人生”的语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编千家诗》 中华书局出版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诗的主观及客观》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甘肃省兰州外国语高中张辅良

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必须关注时代,必须把教育的触角涉及到社会各层面,给教育对象一个真实的,既充满真善美,又不乏假丑恶的生活现实,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得到感性教育,并提高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由于各种因素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特别是社会、家庭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变得更为重要,任务更为紧迫。社会上,成人娱乐场所的增多和管理不严,美容美发厅、营业性舞厅、茶庄等的涌现,影视光盘流通管理上的不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家庭中,离婚率的增多,家庭离异造成孩子无人管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比较严重。同时,当前学校德育中形式主义倾向的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内容缺乏时代性,脱离现实生活,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行为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往往流于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抵御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不强。这些都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社会教育的自适性,学校的教育显得越来越缺乏权威性,人们在剖析当前德育现状时,总喜欢用“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词,感觉到“五天教育抵不过一个星期六”,发出“德育乏力”的感叹,甚至有时感到无能。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作为学生品德的直接影响者和教学者的班主任,更应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掌握适合新形势的教育方法,摈起一些简单的单一的教育方法,把班级工作落到实处,有计划有步

骤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觉悟,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性情,具体而言,品德是指信仰、公德、法纪;性情是兴趣、性格和情绪,它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所有精神世界。人格培养是一个历史话题,从古代教育家的言论到众多的家训内容,无一不把修身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虽然都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体现了对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时间实施,社会和学校对教会学生做人这方面有所忽视,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重分数的评估体系难辞其咎。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格是学生做人的基础,是成才的基点。它不但是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志,更代表着民族素质的高低。西方一些素质教育发展较早较快的国家都很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然而在国内一提起素质教育,便局限于文化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育人的内容,这种认识是极端有害的。素质教育应要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尤其是出好人才发挥作用。班主任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人格培养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远大理想,道德行为和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为振兴民族未来而读书的思想,这样才能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否则由于素质的低下,缺乏信仰和追求,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产生负面影响。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因针对其年龄和知识特点,切忌假大空,给他们不真实的感觉而产生逆反心理,或与社会现象相比产生无所适从的距离感。

一、加强信仰教育,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一个人追求理想的体现,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有位哲学家通俗地说,一个人不向往明天就会死在今天。可见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时候,班主任应利用主题班会和平时的谈话给他们以人生的追求,引导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共青团是青 年的先锋队组织,要组织他们学习团的章程,了解团的奋斗目标,并用历代为信仰而牺牲的仁人志士鞭策,鼓励,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尽早加入共青团组织,条件成熟,还可以帮助向党组织靠拢。否则信仰危机,会造就一批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对班级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走入社会,更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加强养成教育,养成文明行为。

抓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我认为,叶老的论述是对大量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非常正确的。习惯就是指经过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为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行为方式。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

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一个人性格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各个学校把养成教育当作德育教育的重点来抓,并形成了特色如“五心教育”、“孝心教育”等等,而作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的班主任应在班级工作中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热心服务、助人为乐、爱护公务、谦虚戒躁、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坦诚守信、见义勇为、文明礼貌。利用各种形式,诸如主题班会、主题演讲、问题辩论和正反小品等,每次一个主题,力求落到实处,深入人心,长期坚持,潜移默化。作为班主任更应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近观的榜样,一个活生生的范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言谈举止必须以理想主义为原则,塑造超我的社会形象,锻造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美的师格。毋庸讳言,有些教师行为不文雅,语言不文明,着装不大方,自然教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正人先正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师就是教师,他有别与其他职业,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指挥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同时青年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可见教师的形象是一部素质教育的立体教材。

总之,养成教育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也就是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教育,只要我们重视并长期坚持抓好养成教育,必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必然能够提高整中华民族的素质。

三,加强法纪教育,造就一代新人

近一段时期,全国连续发生的学生违法乱纪的事,令人痛心,同时也让人沉思,中学生正处于易冲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既想不服太多的管束而追求成人的独立意识,却又因缺乏甄别是非的能力而行为幼稚,做事不顾后果,意气行事,甚至犯了法还不知道,可见在中学生中进行法制教育还存在盲区或力度不够的现象.江总书记在<关于德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经常的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加他们纪律法制观念,是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有些远见卓识的学校已经把法制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的内容,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法制校长,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同时班主任要利用主提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对一些好激动、自制力差于社会闲游人员接触过密的学生应市场观察,警钟常鸣,并同家长携手联防,严格控制其外出时间和了解其结交的朋友,一有迹象,立即制止,防患未然。平时让品质好的学生帮助她,观察他,班主任对有违纪现象的学生多关心,不歧视,帮助他们向不良习气决裂,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四,培养乐观情绪,造就快乐人生。

喜怒哀乐是人的天性,而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高兴时多困难的是都愿意干;不高兴时,平时喜欢干的事也不愿干.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注意对学生进行乐观情绪的培养.俗话说”十指伸出不一

样齐”,更何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了?通常情况下,成绩的好坏容易决定学生在同学们心中的位置,尤其在学风浓厚、成绩普遍好的班级,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情绪上的悲观和信心的不足,长时间处于这种灰色情绪之中,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身健康,实际上以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做法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成绩差并不代表其他方面就差,班主任要采取措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提供一些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只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就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责任,教育应有远见,应有超前意识,要有超出时代的思想,才能培养出不被时代淘汰的人才,而人格培养正是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这一要求,我们要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努力寻找出一条适宜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德育教育方法,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研究如何将反映客观现实的数学知识和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重视培养学生健康、肯定、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以强大的情感动力去学习,把握数学知识,使知识、情感一起发展。

一、重视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习情感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蕴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从而喜爱数学。

新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广泛选取了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又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趣味,富有挑战性,能让学生享受乐趣,感受自尊,为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

有专家呼吁:要让课堂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其过程中。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是数学的价值和学生个人的主观愿望的建构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来源于数学有用以及学生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的内在需求。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活用教材,根据他们的需求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用好教材。把教材中的素材变成适合于自己本班的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要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锻炼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需求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的内在需求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情感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全体学生,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情绪、态度去调动、调节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多深,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也就有多深。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用亲切的、和蔼的语言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点拨引导,他们就能走过这个“坎”,从而充满了信心,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能缓和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肯定每一学生的每一进步,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数学学习的活动中。

平时在课间、在课外,教师与他们交朋友,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把热情带给学生,把信任、鼓励、赞许带给学生,可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主动获取知识。在数学学习中,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得到强化。

三、用学习的成功感,让学生受到情感体验

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巨大的,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统一标准去度量所有的学生,而要照顾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要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当学生想独立探讨某个新知时,教师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地达到知识彼岸,“你一定能成功”、“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情绪的鼓舞,使学生思维进入“竞技”状态,自己走向成功,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往往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就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出学生自觉学好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九加几”时,教师列出“9+4=”的算式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利用你们桌上的这些盒子,自己想办法算一算,遇到困难,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我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算出得数的。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摆的摆,数的数,还有的低声讨论着。交流时,个个争先恐后说自己的算法;交流后,大家意见比较统一。学生在这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不仅自己体验成功,也分享别人的成功,使学习变得更加愉快。

第四篇: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写写帮整理)

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对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其信号功能即通过表情实现的交际功能,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首先,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但情感又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例如,对一种事物的喜爱,能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识它,了解它;相反,如果我们讨厌一种事物,就可能性不去理睬它,甚至就在眼皮底下也视而不见。

其次,饱含情感地认识事物,使事物也染上感情色彩。而带上感情色彩的事物,往往更容易为我们认识和接受。例如:在险滩处处、重峦叠嶂的三峡间行船本是件辛苦的事、惊险的事,可是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由于李白当时是途中遇赦,满怀喜悦,所以使选种也充满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欢乐气氛。又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古井》一文,作者由于喜爱古井,而觉得乡亲们取水经过家门前时,“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这样,作者将原本抽象、呆板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最后,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以说,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情意性。一篇好好的文章总是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般。而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是在作者激情如注的情况下诞生的。例如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唐朝著名爱国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四分五裂,民不潦生。作为因战而流离失所的诗人,渴望祖国统一,返回故里的心情是非同一般的,当听到“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祖国得于统一的消息,而极流泪,欢喜欲狂,于是挥笔写下了这流传千古、饱含激情的好诗,可见,情感对文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情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獐情感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辅导学生写一篇介绍暑假生活的作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一些事,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想想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往往就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把自己的小故事讲出来。当然,事情一旦叙述清楚,再动笔把它写下不来,就不再困难。

2.引导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实践,认识生活,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个劳动场面的作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只有经常参加劳动,才能对劳动的艰辛有所认识,对劳动成果的甘甜有所体验,对劳动快乐有所感受,文章的内容才比较真实、充分,而且有真情实感。如果平常没有参加劳动,只能三言两语写自我服务劳动,或者从有限的几次卫生大扫除中去搜索枯肠,就写不出饱含激情的好作文。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直生活作文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参加各种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总之,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写。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情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为此,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敢于大胆地把一些真实的事情、心理真实的感受写到作文中去。从而做到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也使学生更加喜欢写作文。

4.肯定成绩,深化学生的情感。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在作文过程中,肯定学生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情鼓励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和个性培养原则。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予于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为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如:片断练习、即兴作文、口头作文、活页作文等。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就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作文中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就一定会更深层地喜欢一写作文。

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喜欢作文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你也将体会到作文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南阳市第十二中学蔡新晓

电子邮箱:douyama_ma@163.com

电话:1350377907

4[内容提要]本文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坛现状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

“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传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义,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与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准则。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学问之先,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了培养人格的重要性,说明学习“语文”要以良好的人格作基础。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这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两者应结合起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才无行是不行的,就连千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从《论语》的这些言论来看,孔子从学生学习的道德基础、学习过程中人格培养与学习知识的关系、人才的品得所占的比重三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自始至终都强调“德”,即我们所说的健全的人格。剔除其时代局限性,我们觉得,其精髓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我们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借鉴。另外,孔子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称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经典《大学》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要求通过一系列教化,使学生明白其先天所具有的“明德”——封建人伦道德;继而“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朱熹语);最后达到把握人伦真谛而“止于至善”之境: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而“八目”即求学做人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条目中,“诚意”、“正心”“修身”都属于人格培养的内容,甚至“格物”、“致知”都并不在于研究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主要是着重于主体对封建纲常伦理准则的认知学习。

《大学》的“三纲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当时“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换句话说,在儒家教化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是被放在首位的。唐代大儒韩愈,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并总结自已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师说》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专论。文中,他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大任务中,“传道”被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觉得教育的目标是传先王之教。在“传道”这一目标下,“受业”——传授儒家经典及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等,与“解惑”——解决“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才得以切实施行。韩愈把“传道”作为三大任务之首正符合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应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到了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一版)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目的》栏中,“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栏中还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越

来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把它作为一项首要任务。

从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学生的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呼唤“新世纪中国现代人”。而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不仅应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在新世纪,我们觉得,最起码应加上这样一条: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这些基本素质从何处着手培养?整体的学校教育当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观要求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

近、现代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并非万能,不能必然地导致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价值问题。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这样,作为培养人才并且具有工具性特点的基础教育学科——语文,很自然地承担着协调各基础学科,用人格精神的培养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任。

以上从儒家传统思想、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放眼当代语文教坛,其现状令人不禁忧从中来:现行高考制度及其统率下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人格培养这一思想,造成人才的畸形发展!有鉴于此,为了拨乱反正,我们觉得,中学语文教学亟需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须注重 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局限于追求卷面分数,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文以载道”,也即文道统一原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界曾对这一原则进行过大讨论。随后,在提到语文教学目的时,都普遍承认中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文化课,且接受这一原则。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入,这一原则被逐渐淡化了,语文在“惟应试是图”的教育中,沦为了水深火热的第三世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审美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而语文学科本来即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大阵地,它有一系列适合于学生的原则,如情感熏陶原则、以话治教原则、寓教于乐原则、滋润渗透原则、动心迷人原则等。但是,看看现在的学生状况,惨烈的“惟应试教育”,反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极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是精神荒芜贫乏的表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准应从长远设定,要考虑到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而不只局限于分数。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是最不能拉开分数距离的学科,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死拼活地苦干,结果也只是几分之差。语文教师的付出、语文课的价值,用分数来计算,永远不等价地低廉着。而历史上有多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放射着光芒啊!孔子、韩愈、陶行知、魏书生、程红兵……究其原因,那就是人格力量的熏陶:对人生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对时事的评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够只用分数来评价一位语文教师的优劣吗?当然,只要我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下二点,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的:

一、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翻开语文课本,哪一篇课文不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欧·亨利,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的例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二、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我们斗胆建议: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首先,现行高考模式必须改革。高考这根“指挥棒”存在一天,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致命影响将延续一天。现行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数越来越高(由满分100分发展到现在的150分。还有可能再增加吗?有可能的。),题目越来越难、越怪(据说很多中文系教授都做不到满分,就更别说中学语文教师和高中生了。),学生发挥个性的余地越来越窄(高考卷几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死板的模式,虽然时有小小的翻新,但给人的整个感觉还是死板、没趣味。),这是在把中学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应侧重于检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形式上,题目应趋于简化、内容应趋于浅显和接近现实、范围应趋于广泛,最好能尽快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摆脱全国高考这根魔棒。

其次,学校考试模式也必须改革。为了应付高考,高三毕业生几乎每日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拨;非毕业班的学生,也动辄有月考、半月考。而且,高中年级的题型向高考看齐,初中年级的题型向中考看齐,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动机。语文学科能否改变这种考试模式,把那些月考、期中考取消,改为考查形式,比如查资料、写论文,或是出一些综合性而又数量较少的题目?西方一些学校不是在这样做,而且效果也很好吗?我们借鉴人家的做法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吧。总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学生以自由生长的天地,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既然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优秀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放射着光芒,为何不让这一群体在新世纪发展壮大?而这就要求允许语文教师在课堂内随意发挥,充分展示自已的个性、挖掘自已的理解,而不束缚于参考书和试卷的羁绊中。现在推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实际上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尽快在全国推行这些理念,尽快改变现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寻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锻炼自己的语文思维。

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参考资料;

1、《四书五经》(现代版)李大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2、《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手册》贾晓波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4、《实用语文教学辞典》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5、《语文课:给思想松绑》任玲、王雷著《中学语文教学》02年七期

下载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古典诗词语感培养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大全

    附录A: 调查问卷 (一)初中古典诗词语感培养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卷)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朵百合,它淡雅清新,绵延悠长,对初中生人格培养,性情养成,知识积淀,起着重......

    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格美【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便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家长必读》家长会讲座教案 主讲人:周宇校长 教学目的:;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2、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

    诵读古典诗词 提高学生素养

    诵读古典诗词 提高学生素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大沥镇高级中学论文 2006年6月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周 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诵读诗歌,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中学,学习唐诗时,仅仅靠背是不行的,赏析才是最......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1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青州市实验小学2007年4月作者:刘一、 提出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1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 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小学 2007年4月 作者:刘 一、 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

    浅谈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

    浅谈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 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一中梅凌云 内容摘要: 现在的学生学习诗词仅是背诵,机械地把字念完,没有节奏停顿,没有吟哦涵咏,更没有情感,诗词教学陷入了僵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