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4:5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第一篇: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到真挚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杨继盛所作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他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作,表达了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大家众所周知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三、执着的男女情

男女情爱,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爱情诗在古代民歌中非常发达,从《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到唐代民间曲子词、明清民歌,歌唱爱情的篇章往往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文人诗歌方面,上自屈原的《九歌》、汉魏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爱情诗的数量也很多。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真挚动人。它们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和欢乐,更多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生离死别引起的忧伤和痛苦。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爱情诗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是那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永不分离的爱情追求为内容的诗篇。

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一口气列举了五种情况,“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从反面说明她对爱情的忠贞。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整体。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

男女情爱的美好归宿,便是结为夫妻。夫妻互爱是人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关系之一。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感情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在我国古代的夫妻关系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以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富不易妻,白头偕老为美德,鄙弃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以及忘恩负义的卑劣行为。

在古代大量的爱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夫妻恩爱的诗篇。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一往情深、缠绵真挚的怀人诗。诗起笔即妙,题为“月夜”却不写作者自己看到的“今夜长安月”,而从千里之外落笔,以一“独”字见出两地相思。就表现手法来说,可谓一箭双雕。不说自己思念之苦,反关心妻子遥忆之悲,伉俪情深,溢于言表。“独”字更是意味深长,夫妻离散,两地相隔,故谓“独”,这是第一层义;儿女未谙世事,不知思父,不懂得母亲望月的心情,故谓“独”,这是第二层义。颈联描写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可知站立良久,心往神驰。尾联“双照”反结“独看”,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在充满悲哀的日子里,只有希望才能给人以生存下去的慰藉。双照之下犹带泪痕,正是悲喜交集、痛定思痛的景象。诗人写情如此,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

四、美好的朋友情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谊是人生的需要,是朋友之间的高尚的情谊。它既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关系到人际和谐,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友谊是信任理解,是无私奉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真正的友谊是人与心灵相通的亲密的关系,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远离时要扬其善名,快乐时要与其共享,患难时则要共生死。这种友谊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这种高尚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真挚友谊的诗歌,诗中表现了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道出时间、环境及事件。时间是暮春,环境是飘飘扬扬的杨花和音似“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这一切带给人的无疑都是悲凉。在这种氛围里,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且已过五溪,岂不更令人忧伤?

后两句是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让这颗愁心随着风。和着月,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因远隔万里,不能相见,而诗人的情感又那么强烈,难以抒发,难以寄托,只有通过千里可共的明月来“遥有此寄”。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珍贵的一页。二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二人友谊深厚,心心相印,离别后互相思念,留下了一些感人的诗篇。唐玄宗天宝三年初夏,李白与杜甫在洛阳首次相遇。从夏到秋,他们在粱(今河南省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漫游。经过冬天小别之后,第二年又在东鲁相聚,直到秋天分手。分手后,杜甫欲去长安,李白则寓居沙丘。想起在一起时欢快的日子,想起二人诚挚的友谊,李白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起首两句,诗人以自怨自责的意味写“我”:“我来竟保事?高卧沙丘城。”劈空一问,悬念陡起。诗人为什么对自己来沙丘城这么恼恨?难道仅仅是因为闲居无事吗?

三四两句写诗人所处的环境:瑟瑟秋风,老树孤立,这阵阵风声片片落叶给闲居人带来的是什么呢?接下来两句,点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声歌美酒,本来诗人平生钟爱之物,此时竟然提不起精神,引不起兴趣,这又是为什么呢?

诗写到这里,句句以“我”为中心。“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的环境一片萧索,“我”的心情沉闷低落。这一切,似乎是诗人在向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与“思君(杜甫)”毫无关涉。直到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笔锋陡转,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读者一下子明白了诗人前六句的用意:这生活,这环境,这心情,这难以排遣的孤寂,原来都是出于对“君(杜甫)”的思念。

五、温馨的骨肉情

骨肉情深是一种美德,也是家庭中有关亲人关系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家人之间应该“相爱”、“相顾”、“友悌”、“和睦”,提倡兄友弟恭,尊卑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做长辈的,做兄姐的,要以疼爱友爱的态度对待子女弟妹,子女弟妹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兄姐。只有这样,才能使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爱和睦,共同感受骨肉亲情的温暖和快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这种骨肉情感的优美诗篇。这类诗篇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孝敬长辈尤其是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曾被儒家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重人伦的特征,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百事孝为先”,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仁之本”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原则。孝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从古至今,古典诗歌对于“孝”这个主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赞美,对父母的天高地厚的恩德进行过无数次的讴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像春天阳光般厚博的父母之情,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么能报答于万一呢?究竟怎样才能报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呢?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宋末诗人江万里的《水调歌头•寿二亲》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生日重重见,余闰有新春。为吾母寿,富贵外物总休论。且说家怀旧话,教学也曾菽水,亲意尽欣欣。只此是真乐,乐岂在邦君。吾二老,常说与,要廉勤。庐陵几千万户,休戚属儿身。三瑞堂中绿醑,就满城和气,端又属人伦。吾亦老吾老,谁不敬其亲。”词的上片写作者为母亲生日祝寿,不谈富贵外物,只谈一些家常旧话。说自己粗茶淡饭,尽心孝敬赡养父母,使父母很高兴,并认为这是真正的乐事,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下片写父母对自己的教导,做官要清正廉洁,要和百姓休戚相关。作者认为自己遵循父母的教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自己所辖之地,民风淳正,人际关系和谐,子女能孝敬父母。

古语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作者不仅在家能孝敬父母,而且在外能为国尽忠,很有民族气节。当元军攻陷家乡时,江万里大义凛然,赴水而死,以身殉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正因为作者感情真挚,诚心至孝,因而词中所流露出的孝敬父母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感染着后代的每一位读者。

二是长辈对晚辈的舐犊之情。舐犊之情,人皆有之,谁人不关注儿女的成长?《责子诗》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别开生面的一篇名作。它洋溢着老父亲对儿子的爱,使人如欣赏一幅老父教子图。它不用传统严厉训斥的语言,而是带有诙谐戏谑的趣味:“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好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怀中物。”开篇两句勾画出一个垂老父亲的形象,白发苍苍,皮肉松弛。老了自然想到把希望寄托在儿辈身上,所以自然要写儿子。先总说一句,有五个男儿,却都“总不好纸笔”。五个儿子好像没有一个有成材的希望,那该怎么办。诗人淡淡地一收,假如天命如此,那还不如饮酒取乐,结尾好像很平淡,却表现出诗人对儿子们的爱。表面上数落它们,实际上带有点儿欣赏的味道。儿子们都非常天真可爱,没有沾染上世俗渴求功名利禄的习气。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远离官场、躬耕田园时才会感到家乡的美好和亲情的温馨。

三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爱之情。兄弟姊妹本是同根,情同手足,一旦离别,彼此思念,切切之情难以言喻。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表达了兄弟之间这种浓厚的关爱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正面叙述对亲人的怀念,虽用语通俗,用意却十分缜密。劈头一个“独”字,点明只身客居的孤单;“在异乡”,表露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怅惘。作过气氛渲染之后,年轻的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逢佳节”的,自然会“倍思亲”。其实,透过这诗句不难看出,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亲,只不过是适逢佳节,思念之情更强罢了。后两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家乡亲人重阳登高、欢度节日的图画。这里诗人不直说自己在思亲,而是用烘托的方法,说兄弟们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这种以揣摩别人而表现自我的方法,使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沉,也使诗中所表达的兄弟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怀更加温馨感人。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优秀完美的道德规范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这种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情感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巨大力量。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美,继承和发扬这种情感美的光荣传统,对于我们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论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情感美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也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改兵部员外郎,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三、执着的男女情

男女情爱,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爱情诗在古代民歌中非常发达,从《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到唐代民间曲子词、明清民歌,歌唱爱情的篇章往往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文人诗歌方面,上自屈原的《九歌》、汉魏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爱情诗的数量也是很多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真挚动人。它们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和欢乐,更多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生离死别引起的忧伤和痛苦。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爱情诗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是那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永不分离的爱情追求为内容的诗篇。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象放连珠炮一样,一口气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反面说明她“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执着追求。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整体。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男女情爱的美好归宿,便是结为夫妻。有人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从根本上亵渎了神圣的爱情。因为夫妻互爱是人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关系之一。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感情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在我国古代的夫妻关系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以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富不易妻,白头偕老为美德,鄙弃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以及忘恩负义的卑劣行为。

在古代大量的爱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夫妻恩爱的诗篇。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一往情深、缠绵真挚的怀人诗。诗起笔即妙,题为“月夜”却不写作者自己看到的“今夜长安月”,而从千里之外落笔,以一“独”字见出两地相思。就表现手法来说,可谓一箭双雕。不说自己思念之苦,反关心妻子遥忆之悲,伉俪情深,溢于言表。“独”字更是意味深长,夫妻离散,两地相隔,故谓“独”,这是第一层义;儿女未谙世事,不知思父,不懂得母亲望月的心情,故谓“独”,这是第二层义。颈联描写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可知站立良久,心往神驰。尾联“双照”反结“独看”,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在充满悲哀的日子里,只有希望才能给人以生存下去的慰藉。双照之下犹带泪痕,正是悲喜交集、痛定思痛的景象。诗人写情如此,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

四、美好的朋友情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谊是人生的需要,是朋友之间的高尚的情谊。它既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关系到人际和谐,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友谊是信任理解,是无私奉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真正的友谊是人与心灵相通的亲密的关系,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远离时要扬其善名,快乐时要与其共享,患难时则要共生死。这种友谊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这种高尚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真挚友谊的诗歌,诗中表现了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道出时间、环境及事件。时间是暮春,环境是飘飘扬扬的杨花和音似“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这一切带给人的无疑都是悲凉。在这种氛围里,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且已过五溪,岂不更令人忧伤?

后两句是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让这颗愁心随着风。和着月,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因远隔万里,不能相见,而诗人的情感又那么强烈,难以抒发,难以寄托,只有通过千里可共的明月来“遥有此寄”。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珍贵的一页。二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二人友谊深厚,心心相印,离别后互相思念,留下了一些感人的诗篇。唐玄宗天宝三年初夏,李白与杜甫在洛阳首次相遇。从夏到秋,他们在粱(今河南省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漫游。经过冬天小别之后,第二年又在东鲁相聚,直到秋天分手。分手后,杜甫欲去长安,李白则寓居沙丘。想起在一起时欢快的日子,想起二人诚挚的友谊,李白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起首两句,诗人以自怨自责的意味写“我”:“我来竟保事?高卧沙丘城。”劈空一问,悬念陡起。诗人为什么对自己来沙丘城这么恼恨?难道仅仅是因为闲居无事吗?

三四两句写诗人所处的环境:瑟瑟秋风,老树孤立,这阵阵风声片片落叶给闲居人带来的是什么呢?接下来两句,点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声歌美酒,本来诗人平生钟爱之物,此时竟然提不起精神,引不起兴趣,这又是为什么呢?

诗写到这里,句句以“我”为中心。“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的环境一片萧索,“我”的心情沉闷低落。这一切,似乎是诗人在向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与“思君(杜甫)”毫无关涉。直到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笔锋陡转,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读者一下子明白了诗人前六句的用意:这生活,这环境,这心情,这难以排遣的孤寂,原来都是出于对“君(杜甫)”的思念。

五、温馨的骨肉情

骨肉情深是一种美德,也是家庭中有关亲人关系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家人之间应该“相爱”、“相顾”、“友悌”、“和睦”,提倡兄友弟恭,尊卑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做长辈的,做兄姐的,要以疼爱友爱的态度对待子女弟妹,子女弟妹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兄姐。只有这样,才能使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爱和睦,共同感受骨肉亲情的温暖和快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这种骨肉情感的优美诗篇。这类诗篇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孝敬长辈尤其是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曾被儒家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重人伦的特征,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百事孝为先”,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仁之本”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原则。孝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从古至今,古典诗歌对于“孝”这个主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赞美,对父母的天高地厚的恩德进行过无数次的讴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像春天阳光般厚博的父母之情,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么能报答于万一呢?究竟怎样才能报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呢?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宋末诗人江万里的《水调歌头·寿二亲》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生日重重见,余闰有新春。为吾母寿,富贵外物总休论。且说家怀旧话,教学也曾菽水,亲意尽欣欣。只此是真乐,乐岂在邦君。吾二老,常说与,要廉勤。庐陵几千万户,休戚属儿身。三瑞堂中绿醑,就满城和气,端又属人伦。吾亦老吾老,谁不敬其亲。”词的上片写作者为母亲生日祝寿,不谈富贵外物,只谈一些家常旧话。说自己粗茶淡饭,尽心孝敬赡养父母,使父母很高兴,并认为这是真正的乐事,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下片写父母对自己的教导,做官要清正廉洁,要和百姓休戚相关。作者认为自己遵循父母的教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自己所辖之地,民风淳正,人际关系和谐,子女能孝敬父母。

古语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作者不仅在家能孝敬父母,而且在外能为国尽忠,很有民族气节。当元军攻陷家乡时,江万里大义凛然,赴水而死,以身殉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正因为作者感情真挚,诚心至孝,因而词中所流露出的孝敬父母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感染着后代的每一位读者。

二是长辈对晚辈的舐犊之情。舐犊之情,人皆有之,谁人不关注儿女的成长?《责子诗》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别开生面的一篇名作。它洋溢着老父亲对儿子的爱,使人如欣赏一幅老父教子图。它不用传统严厉训斥的语言,而是带有诙谐戏谑的趣味:“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好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怀中物。”开篇两句勾画出一个垂老父亲的形象,白发苍苍,皮肉松弛。老了自然想到把希望寄托在儿辈身上,所以自然要写儿子。先总说一句,有五个男儿,却都“总不好纸笔”。五个儿子好像没有一个有成材的希望,那该怎么办。诗人淡淡地一收,假如天命如此,那还不如饮酒取乐,结尾好像很平淡,却表现出诗人对儿子们的爱。表面上数落它们,实际上带有点儿欣赏的味道。儿子们都非常天真可爱,没有沾染上世俗渴求功名利禄的习气。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远离官场、躬耕田园时才会感到家乡的美好和亲情的温馨。

三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爱之情。兄弟姊妹本是同根,情同手足,一旦离别,彼此思念,切切之情难以言喻。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表达了兄弟之间这种浓厚的关爱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正面叙述对亲人的怀念,虽用语通俗,用意却十分缜密。劈头一个“独”字,点明只身客居的孤单;“在异乡”,表露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怅惘。作过气氛渲染之后,年轻的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逢佳节”的,自然会“倍思亲”。其实,透过这诗句不难看出,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亲,只不过是适逢佳节,思念之情更强罢了。后两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家乡亲人重阳登高、欢度节日的图画。这里诗人不直说自己在思亲,而是用烘托的方法,说兄弟们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这种以揣摩别人而表现自我的方法,使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沉,也使诗中所表达的兄弟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怀更加温馨感人。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优秀完美的道德规范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这种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情感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巨大力量。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美,继承和发扬这种情感美的光荣传统,对于我们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有韵的、最为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 体。

这个定义包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是其中之一。

诗词、散文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与诗词区别开来。

所谓凝练,主要指诗词的篇幅字数而言;所谓含蓄,主要指诗词的各种表达技巧。而最主要的技巧之一就是语言的运用,所谓遣词造句。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因此,没有韵或者押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可以不争不论。有韵使诗词的独有性体现出来。而有韵的最集中体现则是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即格律美。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因此,要读懂诗词、赏析诗词并最终创作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与统一。

二、阅读、赏析、创作古典诗词的三大门径

第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诗词的语言不仅要优美、含蓄,还要凝练。优美、含蓄、凝练,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

诗词的含蓄美,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造的景或借景所造的某个意象”这一特定的内容,让作者从中读出来、感受到的。所谓凝练美,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

还有一点,即诗词特有语言的音乐美。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可以这样说,这两点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才是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所特有的。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很难叫诗。相信大多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第二,诗词有一定的章法。章法就是谋篇布局的能力,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因此,不同的文体,就有不同的布局方法。

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得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既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又要让读者略得要领;既要受格律、对仗等的约束,又要受字数等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第三,诗词有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传承有序的赋比兴,以及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使用技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得更好。

对于阅读、赏析、创作诗词者,语言功夫最重要,也最难把握。掌握诗词的语言技巧或者功夫,大致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知律但不适应,但要有勇气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

第二步,律熟但窍生,要力求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

第三步,律熟窍通以后,就要再进一步的熟悉技巧,打通三昧,使句子灵巧、精警、有味道。

做到语言的含蓄与凝炼,要比熟悉格律困难许多。其中的困难之一,就是作者的古文功底和读书的多少问题,所以才有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说。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晚唐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说明,没有一定修为与努力,要达到一定的语言熟练高度是较困难的。而语言的问题,又不仅是关乎功夫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各种经历、寄寓、情怀、境界的问题。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极致的艺术,要寻门就径、登堂入室,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三、有关读、赏、作诗的三句似应牢记与运用的话

第一、读诗要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书生意气;

第二、赏诗要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文人情怀;

第三、作诗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丈夫胸襟。

这三句话,虽然分别对应于读诗、赏诗与作诗三个不同的精神活动领域,但实际上它们既泾渭分明又一团和气;既各难相让又互无轩轾;既分领其事又共通其奥。

总之,从读诗进而赏诗、赏诗进而作诗之始,就要将自身浸染在这三句话的大笼罩中,视身如天地一沙鸥,不卑不亢;视诗词如春秋事业,我行我素,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于 养源山房

第四篇: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摘要: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好坏的关键因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刻画的人物之形象、景物之传神、炼字之精到。这三方面的特点能使人遐想无穷,回味不已,给人以精神的提升和享受。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人物形象;诗情画意;炼字精到。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一、古典诗词中形象的人物

毛泽东给陈毅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诗词要达到震撼读者的心灵,使

人潸然泪下或拍案叫绝,靠的就是形象,靠的就是形象思维。黑格尔说:‚美是形象的显现。‛形象可以具体而生动地唤起人们的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隔‛来论古典诗词,将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与作者有关来分。其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诗词里抒情的是作者自己的形象,简言之就是‚我‛的形象。

陆游在《诉衷情》里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臵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臵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通过这一形象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诗词中表现的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简言之,就是‚我‛描写出来的人物形象。

柳宗元的《江雪》家喻户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这个老渔翁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而孤傲。诗句通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独钓江雪‛ 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品格的人物形象——‚蓑笠翁‛。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作者表现的这种人物形象虽然不是‚我‛,但‚我‛的思想感情也倾注在里面了。

辛弃疾的《村居》同样有此情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水之畔,茅屋之前,老头儿老太太正在悠闲地聊天。孩子们有耕、有织、有乐子,各得其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家有乐,其乐融融的动人场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将人伦之情,天人之美之韵点染得妙趣横生。

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更是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的宫女的哀怨形象。

二、古典诗词中事物的传神

在古典诗词中,动态美与传神美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皎然说‚诗有七德‛(《诗式》),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司空图说:‚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诗歌只有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使人体会到花苞开放的欢乐,鹦鹉青春的鸣叫,表现其内在的神态,才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反之,如果只表现一堆‚死灰‛,而没有蓬勃‚生气‛,就不可能形成美的意境。所以诗人对具体物象的摹写,都力追神似。正如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如王维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是以烟雾写山之精神。陶渊明诗:‚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谢灵运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琴。‛则以草树写春之精神。这些诗句,千古传颂,贵在通过具体的物象描写,表现了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种动态美和传神美,令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滋润,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种动态传神的表现手法,把春的到来写得如此悄无声息,却又惊心动魄。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丰富睿智的涵义,去人又能给人无尽的思考。

唐人王建的七绝《雨过山村》则更是体现了情高韵远的境界;‚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唐诗别裁》评价这首山水田园诗为:‚心思之巧,语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全诗紧扣山村特色描写,‚鸡鸣‛、‚竹溪‛、‚村路‛写出山村的恬淡,自然和谐。‚妇姑相唤浴蚕去‛,写山村人家忙碌劳动之景,而飞来之笔‚闲着中庭栀子花‛,则又是另一种淡然娴静。在这里,作者多层次表现了诗歌丰富优美的意境。为了写人忙,从反面写花闲,栀子花香气四溢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美的意境,表达了深远的情韵。总之,这首诗处处写山村的景美、人美、花美,表达诗歌深远的意境之美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三、古典诗词中炼字的精到

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所以古人非常注意炼字,借用关键字词来创造意境。

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除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文学风格外,语言的准确生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杜甫非常讲求语言的锤炼,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清诗丽句必为邻‛都是他终生的追求,因此,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而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意和主题。《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一个‚潜‛字把春雨写得有知有感,也写出了雨丝绵绵,悄临人间的春雨特征。《月》中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二句,本是写月亮从山凹之处升起,却炼出一个‚吐‛字,此字一出,则山立即具备了人的形体、姿态和行为。以上诸字的锻炼,均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当然,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炼字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绝不止杜甫一人:李白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二句,通过‚引‛、‚衔‛二字使雁和山拟人化,似乎连这些飞雁、青山都能成为他的知己,带去诗人之所憎而送来诗人之所爱,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诗意。再如两个宋词中炼字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著一‘闹’字境界全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为通过‚闹‛字和‚弄‛字,把春意和花枝变得好像具有知觉,给人以动态感和生命青春的感受,唤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周邦彦作为词坛大家,他的词摹情状物堪称一流。王国维称赞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人间词话》),获得如此盛誉与他长于炼字琢句有紧密关连。如其代表作《兰陵王〃柳》开篇两句:‚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此词借咏柳起兴,引出离别主题,寄寓词人倦游京都却又留恋情人的凄惋心情。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离情别绪。所以周邦彦落笔即写柳荫。其中‚直‛字是词人精心锤炼的诗眼,一则词中写的是汴河堤岸上的柳树。汴堤为人工开筑,故其上所栽柳树笔直成行。再者柳树阴浓,沿堤展列,不偏不斜,又显示出时当正午,日悬中天。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直线和弧线勾勒塞外的荒凉寥廓,气象壮阔,笔力雄劲粗犷,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誉为‚千古壮观‛。周邦彦把王维诗中的这个‚直‛字移用来描状春日正午汴堤上的柳阴,状物切实逼真,又渲染出一种寂寞、单调、苍凉的情调氛围,可谓用字大胆出奇。第三从视觉效果上看,‚直‛字画出一道色彩由浓变淡、由近到远的直线,使画面有一种深远的视觉效果。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它诱发了人们不断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古人在诗词中炼字的精到更是创造和升华着古典诗词的意境,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第五篇: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和当代价值

中国文学之古典诗词专题(利峰部选编)

简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魅力

在意大利,人们探亲访友时一般都要送一本诗集,去看病友时也是送一本诗集。诗歌不仅能够愉悦心情,也能“治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审美情趣等艺术的魅力“魔幻”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我仅从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角度简要论述中国古诗词所蕴涵的魅力。

1、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字“值千金”

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凝练是一种紧凑、简练、精要的语言。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使诗歌顿生力量;“绿”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动词——使动的用法,有“使„„绿”的意思,这句意思就是“春风吹来又使江南的大地一片绿色,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由此可见一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从而显示出一股语言的力量。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还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他写完不满意,韩愈听见后说用“敲”字,并分析说这样敲门之声在月光下响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而“推敲” 一个新词语也就诞生了——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参考朱光潜《咬文嚼字》阐述,高中语文第二册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真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可见这些精准的语言,都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了的。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我国古代的诗人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比如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有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所以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因此我们要细心揣摩和体会,才能感悟出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当然在这里面还包含有“千金”难买的友谊,以及中国古诗词保留下来的文化底蕴。

2、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两个词就能创造情趣境界

我国古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能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从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诗歌意象的载体(物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诗词中一个“别”和一个“惊”两个词,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认为,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此时,一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诗人以拟人之笔描写出“柔情似水”,难舍难分之情。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却表现出了非自然的情趣。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 1 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所以中国古诗词的语言所孕育的趣境具有无限的魅力。

3、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首诗,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我很喜欢汉语言文学,尤其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绝句,短短的二十个字,或二十八字,就能把一个历史时期的世界(包括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例如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诗揭露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本诗的要点还在最后一句,本来尘土飞扬,“一骑”急驰到华清宫,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了“千门”,谁都会料到那是飞送关于国家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会想到那是为杨贵妃送荔枝呢!其中“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绝句的思想境界提升到绝高的高度。可见,一诗就把一段历史概括出来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世界。

我给每届学生上古典诗词课时,都要多次讲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因为诗人以简短的二十字,就描绘出了一个孤寒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远之中刻画一个“蓑笠翁”,在一“绝”一“灭”的死寂而冰冷之中白描一个“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渔翁寒江冬钓图(所以有人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字的诗),也展示了世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孤”一“独”,白描出渔翁生活的凄冷孤寂,也隐显出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独自傲”。当然,其实这也正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写照。

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还有所描写的语言文字色彩上。如骆宾王的诗歌《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 白、绿,红、清”的色彩文字;又如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的“绿、红”等,在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上都创造出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其实,中国的词的语言魅力也是如此。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所以,我们要捍卫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灿烂的文化才不会断裂;也要捍卫我们祖国汉语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那么汉语语言文字的魅力才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又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

四、美在语言上。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毫无文采是个缺陷,诚如孔夫子所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有人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大漠孤烟直”中的“直”,以及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与“闲”等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嘉例。在诗词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上进行认真的推敲,以使作品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

五、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也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观点。例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勇于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然心境,展现出清幽明净、豪迈洒脱的境界。这些诗句无不使人坚定对理想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更为坚守内心的底线原则。

六、很多古典诗词不仅美在意境,而且富于哲理,意味深长。无情不成诗,无理不成诗。情随事发,理因情生,道理从实践中来,感情从实践中生,由于感情的发展,积累,升华,浓缩,一些诗人就创作出了富有哲理的诗句。大家普遍知道的当然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句诗表明纯正的心念源自于圣贤之理的指导;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在山水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之中,出路何在总是在不轻易间出现的,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会豁然开朗而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也喻指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思想境界升华后必然展现出的更高更广阔的空间;以及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一句哲理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现了月亮永恒,人生短暂这个真理,所以才有最后一句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人生应及时行乐的道理。

诗仙李白行侠仗义,豪放不羁。他政治无谓,却可遨游天海。他胸怀开阔,爱憎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诗句句都能让我们看到他崇高的理想,宽阔的胸襟。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诸多中国诗词中的精华

中华诗词“以愉而至致,以悦而至美,以乐而至懿,以韵而至德”,因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我们阅读中华诗词,既能享受到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也能品味到诗词的哲理美,思辨美。中华诗词刻录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轨迹,历经生命的涅槃,岁月的砥砺,终于成为题旨鲜明,语言生动,内容充实,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紧密结合现实,深切感悟生活,具有真挚情愫和崇高理想的千古名篇,成为被时代接纳并认同、被社会采集并融合、被人民喜爱并啜汲的不朽之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诗词所闪耀的文化灵光,技能内化我们的精神魂魄,改善我们的心智,又能外化我们的气质、行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读点中华诗词,可以使我们变得更优有知识一点,更智慧一点,认识更全面一点,修养更好一点,品格更高尚一点,精神境界更丰富一点,说话更有文采一点。

诗词凝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林语堂曾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这其中也就便可看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与重要性了吧。

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同样悠久辉煌的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又以诗词最为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从去年2月万名网友续写“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网络传奇,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华古典诗词,在当代不仅有面向学校和科研机构所体现出的教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更有面向全体社会而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学习古典诗词,对于任何一位炎黄子孙来讲,都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文化的归属感。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例如,其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柳永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这样的名篇,见证了北宋的都市繁华。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诗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胸怀。李白屡屡以《庄子》中的鲲鹏自比,他狂放不羁、要求冲破一切外在束缚的自由精神主要来自道家。王维诗中则充满了寂静出世的禅趣。对于今天的社会大众而言,学习古典诗词是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快捷有效且易于实行的方式。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体认到祖先数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二,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一字一音,字音中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一特性,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多篇幅相对短小的抒情诗,语言极为精练传神。例如,五言绝句仅二十个字,词中还有字数更少的《十六字令》,七言律诗也不过五十六个字。古典诗词以抒写内心情思为基本维度,以塑造鲜明意境为主要旨归,普遍讲求用韵、对仗、平仄的规则。这充分彰显了汉语自身的意蕴之美和声韵之美,达到了“笔落惊风雨”、“篇终接混茫”的高超艺术境界。汉语的民族特色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具备的精工对仗。汉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唐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中 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碍。

随着汉字、历史典籍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古代东亚形成了汉文化圈,古典诗词在整个汉文化圈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许多文士都酷爱诗词,并且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现在被统称为域外汉诗。例如,唐代诗人张志和曾撰有《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很快就传入日本,为当时日本天皇称赞不已,和亲王大臣们一起加以追和,据说这是日本填词的开端。白居易对古代日本民众影响很大,白诗的浅近易懂和清丽忧伤非常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日本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受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巨大影响。在古代朝鲜官方正史《高丽史》的《乐志》中,收录了多首柳永的词,足见当时柳永词作的广泛传播。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古典诗歌的非凡成就与重大价值,值得我们骄傲自豪。事实上,“五四”以后的新诗也无法彻底割断与传统诗词的关联,诸多名篇如朱湘的《采莲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都是极好的例证。

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

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学的道德评判尺度。诗人们将修身立德视为内在的自觉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屈原坚持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耕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陆游在临终之时,仍旧不忘毕生的恢复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最后的遗言。辛弃疾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善待自然、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成为历代诗词反复咏叹的主题。学习这样的作品,无疑可以让我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

优秀古典诗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不仅能给人思想的启迪,更能给人艺术的享受。例如,唐诗在用字、章法、风格等层面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就用字而言,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反复斟酌,留下了“推敲”的佳话,齐己也因郑谷改动了他诗句中的一字而称郑谷为“一字师”。章法层面可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句追忆过去,次句叙写现在,三句向往未来,四句所说又是未来的过去也即现在。全诗有着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意味。古典诗歌所能给予人们的艺术体验是如此的细致入微,若能长期沉浸于其中,必然会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

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口头传播。我们现今除了品读、书写之外,还可以吟诵和歌唱。吟诵的本质是强化诗词固有的声韵美,更好地体味诗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说是“因声而入情”。吟诵带有强烈的自主体验性,每个人的吟诵都可以与他人不同,非常适合自主实践。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着诗乐结合的传统,现代的作曲家们也给不少的诗词名篇重新配乐谱曲,让它们可以用于歌唱。声情并茂地演唱古典诗词,能够让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门部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古典诗词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浅论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用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成为我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核,积淀和涵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长效滋养剂。

孔子曰:“诗以言志,言以立身”,“不读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了一个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用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成为我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核,积淀和涵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长效滋养剂。

一、传统之烙印 礼记有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儿童还没进学就先开始背《三字经》。现在的小孩在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读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而今,多少煌煌巨著都已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李白、孟浩然、王之涣的一首短短20字的《静夜思》、《春晓》等诗词,却是家喻户晓,连三岁的小孩都能背诵。我们吃饭时常教育孩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睡醒时伸个懒腰也来念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在学习常勉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恋爱时,钟情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常常遗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别时,与朋友道声珍重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思乡时总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心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悲伤时“寻寻觅觅寻寻,凄凄惨惨凄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古典诗词就像我们喝的水、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一样,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所代表的传统民族气质和人文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渗透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灵魂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不断反刍、发酵,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却是功效巨大。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从课本、纸媒、网络、电视、手机微信等平台,阅读到许多古典诗词典范作品,隔着千百年的时空与先贤们对话和互动: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体会到李白的狂放不羁,才气绝伦;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们读出了苏东坡豪迈慷慨,雄奇开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为文天祥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而击节,“怒发冲冠凭栏处,凭栏处,潇潇雨歇”为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而感动;我们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然、醇厚隽永,也喜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逸萧散、诗中有画„„这些诗词作品,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砥砺了我们民族的品格,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情操,滋养了我们民族的性灵,远比那些枯燥乏味的教材、读本来得隽永凝练生动,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对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名胜之蕴藉

古人云:“山水者,有诗而名胜者,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诗词可以使名胜风景获得“性”与“灵”,使其不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成为有血有肉,有灵有貌的生命体。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使原本就美丽的杭州西湖凭添了无穷魅力。美丽的湖不胜枚举,我们福建的福州还有个同名的西湖,风景也一样秀美,然而,世人眼中的西湖,却只能是苏东坡笔下的如西子般的杭州西湖,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今年的9月4日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就在西湖举行,其美轮美奂的“光影山水卷”惊艳了世界。另如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首短短的五律,生动的描绘了泰山雄伟神奇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魄与抱负,更大大提升了泰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品味。游客一到泰山就会想到这首诗,通过这首诗,又可以更好的解读泰山的精神品质和内在气韵,使泰山的内涵得到彰显和升华。

谢灵运曾言:“山水籍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山水诗词,扩大了自然风景的时空意象,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蕴藉,使其的审美主题更加突出、深入,创造一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增强了历史感和厚重感。而一些涉及到人文景观的诗词,千百年来因其脍炙人口而在广为流传,极大提高景点的知名度和内涵,使得一个名不经传的景点声名大噪,这个宣传辐射效果比央视据说一分钟几十万的黄金时段的广告强多了,而且还是免费的,我们的诗人不可从古代穿越回来找景区要著作费版权费广告费什么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使既无名胜古迹又无优美自然风光的苏州寒山寺名扬中外;如被评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黄鹤楼声名大振,吸引了国内外诸多游客前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破所歌》使的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茅草屋成为了今天的“杜甫草堂”,即便寒山寺不再是当年的寒山寺,黄鹤楼已不知翻盖了多少次,杜甫的茅屋早就不知被风吹哪了,只要这首诗流传下来,寺可再修、楼可再建、屋可再搭,这个名胜就会因这首诗而存在,“文因景而生,景因文而传”,一首传世好诗,就可以成就、造就一个名胜,这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

三、雅室之清芬

“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看惯了钢筋混凝土和高科技材料的今天,人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等休息场所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空间安放身体和灵魂,在建筑装饰装修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中式风格也越来越受人们所青睐,并表现出国际化的潮流。而诗词与书画完美结合,则是这一传统文化元素最重要的载体,当它以一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悬挂于办公室、客厅、书房、卧室等的时候,就营造出一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蓄、优雅的意境,达到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效果。如前些天在微信上看到了一幅郁达夫在福州的照片,古代的建筑中,正堂悬挂着一幅荷花图,两侧是一幅郁达夫撰书的楹联:“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飞”。侧摆一张书桌,郁达夫穿一套西装坐于桌前,边上放着一个陶瓷卷缸,中置几幅卷轴。这样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郁达夫的独特文化品味及审美情趣,名士风流跃然图上。试想如果让郁达夫换个环境拍照,同样那张桌子那个人,移到今天现代的办公环境中,那就不是风流才子郁达夫,而是普通的一上班族小郁了。同时挂置的书画作品,能在家庭营造出良好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家中的书画成为一种符号和背景,隐隐的镌刻在家的记忆中,对于孩童的心里成长有一定暗示作用。还记得我的祖父在他的卧室挂了一幅诗词作品:“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首诗伴随我从牙牙学语至长大成人,而今祖父早已仙去多年,而这首诗至今犹未能忘。

如果说书画与诗词的结合在我们的当下居住环境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它包括春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养治学联、宗祠联、园林景点联、行业联、乔迁联等。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更以赠联为乐事,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装饰性。它们有的祈祥祝福,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喜悦;有的追祖溯源,表达对故土先人的顶礼膜拜;有的陶冶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有的写景咏物,给游人增添寻幽的意趣;有的突出行业特色,广而告之提高知名度;有的互赠互勉,传递感情增进友谊;有的鞭挞邪恶,入木三分痛击时弊;有的提纲挈领,使报刊上的标题更加醒目凝练„„这些楹联与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张贴或雕刻于大街小巷的商店、民居、园林庭院、庙宇寺观、桥亭、墓陵等等,比诗词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不仅到了装饰的作用,还启发了观者的情趣、联想、思维,更使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使人留连忘返。现在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会举行全国性征联活动,征集好的楹联作品,然后请书法家撰写刻于景区的山门、牌坊上。我本人也参加过一些这样的比赛。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就悬挂了许多这样的楹联作品,遗憾的是有的书法家的字太龙飞凤舞了。个人觉得,楹联与不是纯粹的书法作品,是写给大众看的,首先一个,得让大众都看得明白,像一些狂草、异体字就不宜出现。

四、穿越之神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网络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一种崭新的呈现形式,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以低的壁垒和门槛以及其亲民性、草根性及自由的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网络文学按类别来说不外乎玄幻类、言情类、穿越类、军事历史类等等,而穿越和架空历史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无数读者,我本人也是其中之一。

在这些穿越时空或者架空历史的小说里,通常小说主人公都是从现代一不小心就穿越回古代,在另一时空混得风生水起。除了利用现代的科技知识改变命运外,展示主人公才华或打出声名的最佳神器就是诗词,没有之一。在这些背景迥异,情节迭荡小说里,主人公在各种场合的抛出了一首首光照千古经典诗词,把小说中的所有人都震撼到了,顶礼膜拜,从而也成就了穿越主人公的大才子(才女)之名。而主人公口吐莲花,让历史上一首首经典的诗词名作在异代时空现世的场面,也成为穿越小说中最老套却又是具杀伤力的桥段,每每在小说中读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不禁会心一笑。其实,展现主人公才华的道具很多,比如列入“四艺”的“琴棋书画”,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然而,在流光溢彩诗词面前,它们也只有低头让路。究其原因,琴棋书画虽然为古代文人所推崇,却远达到不诗词的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在古代,诗词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度,比如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而诗词的粉丝更是车载斗量,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无所不包。尤其是许多统治阶级的大佬,本身就是诗人或是诗词爱好者。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就是李白忠实的粉丝,乾隆皇帝一生就创造了三万多首诗词,南唐后主李煜本身就是一代词宗,贺知章、张九龄、晏殊、王维、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柳宗元等等虽身居高位,却都在身体力行,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引领一代文风,并不亦余力的推荐提携后来者,这也使得诗词的地位卓然于上。所以穿越小说中屡见不鲜的用诗词来做为打造才子的“神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网络小说的读者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传统诗词通过网络小说的传播,激发了新鲜的生命力,使许多青少年接触、熟悉并喜爱上传统诗词,也从一个方面促进了诗词的继承和发展。

五、心灵之净土

“五四”白话诗新创之时,传统诗词就因遭贬抑而日渐式微,经过了近百年的蛰伏才慢慢开始复兴。随着文化土壤的流失,传统诗词的繁荣,更多只是在圈子内的小繁荣,远达不到象古代一首好诗词出炉即可传唱天下知的地步。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休闲、学习工具铺天盖地而来,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在今天这个时代,书画可以按平尺论价,小说可以畅销,散文可以名世,戏剧可以成为政府文化项目,音乐歌舞更是按场(首)收费,惟独诗词,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没有市场,没有版税回报,没有多少文学权力的青睐,甚至一些政府的文学奖项或都把诗词排斥在外。然而风雅自有其生命力,诗词坚韧、纯粹的存在,温暖我们精神,照耀我们的灵魂,涤荡我们的思想,点燃我们的激情。林语堂说中国的诗词就是宗教,我说,诗词就是心灵的一方净土。面对诗词,诗人们不仅是去写作,而是秉存一颗赤子之心,坚守着这方净土默默耕耘,以人生作文,以性情立世。

如果说世界没有了诗词会怎么样?毫无疑问,太阳照样升起,社会秩序照样运转,大家照样工作和生活。然诗词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诗词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性的本质,挖掘与发现生命里的张力与能量,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梦想和希望,探索出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认同。因此,从古至今,诗歌莫不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莫不是诗人理想与抱负的展示。试想,如果没有屈原为寻真理而赋《离骚》,我们如何感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没有陈子昂《幽州台而歌》,我们怎能想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高和悲怆?如果没有王之焕《登鹳雀楼》为诗,我们怎能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所饱含的哲理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历经千百年淘拣的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诗词并非是急功近利地提供给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产品,亦非是能让人们哈哈大笑或手舞足蹈的文艺娱乐手段,它潜移默化,静静地陶冶着人的心灵和情操。它们有的体现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的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韧不拔的民族伟力:如唐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清代郑燮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的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王梵志的“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古典诗词所蕴含的崇高思想、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涵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对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有幸能与诗词结缘,在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诗词给了我执着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信仰危机、信念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诗词这方净土欲发显得尤为珍贵。在现代文明营养不良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借助古典诗词的人文阳光做导向,用它人文精神的养分来弥合思想上的这些伤口,去实现我们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认同,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下载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5篇范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 陈友冰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

    中国古典诗词排座次

    中国古典诗词排座次,你不服不行 历史那点事 2016-08-08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0首诗词排行榜。这些诗词,你都读过吗? 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高考必背诗词积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白居易) 【释义】像另有一......

    中国古典诗词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常识 一、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 ①四言古诗——《诗经》最早;②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③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2.乐府诗——标题加上“歌”、“行”、“引”、“曲”......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1.什......

    中国古典诗词常用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常 用意象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艺术之美 引言 古老的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因为在中国有古老的诗词艺术。也正是凭借着悠久并且发达的诗歌艺术形式,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被认可为诗歌的国度。我......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