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艺术之美 引言
古老的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因为在中国有古老的诗词艺术。也正是凭借着悠久并且发达的诗歌艺术形式,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被认可为诗歌的国度。我们翻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依然可以清晰地看清楚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轨迹。在这三千多年的岁月沉积和朝代更迭中,中国古典诗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影响到后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形式,里面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文化。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和当下的现代诗相比较而言,旧诗成为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习惯称呼,或者甚至干脆把它叫做古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纵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里面所有的赋、韵、诗、词、曲以及明清诗歌和近代的近体诗,这些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创作格式,所使用的语言都是非常的精炼,表达的意义也较为深远,这是在广义上来讲。与之相反,狭义的中国古典诗词指的是古体诗与近体诗这两种诗词样式。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上来讲,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上都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那么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方面的特点,经过分析发现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表现为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的使用上。这种使用不同于生活交流,也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使用。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使用上强调的是对语言原来的面目和功能做出更改和变形,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寄托。它们具体表现为在语法上改变原词的词性,重新安排各个词字之间的顺序,减省诗句的该有成分。历代诗人词者们就是通过上面几种典型常见的方式来吟咏他们自己心中的世界,宣泄他们丰富情感,寄托他们难以诉说的故事,为后人读者们留下了一个个美妙动人的经典和传奇。因此,这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赢得后人敬仰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意象之美
(一)古典诗词中的亭子建筑
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意象,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些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意象。在这些建筑意象当中,古代的亭台楼阁又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这些建筑意象中的亭子,看看亭子这个艺术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扮演了怎样的艺术角色。亭子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意象,在建筑艺术中美的贡献。
亭这种艺术意象在古典诗词之中更多的是代表着离别。亭字本身就和停字音近,在古代,人们要是遇到离别或者远行,亲朋好友都会自发来到郊外的长亭为他送行。我们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早在秦汉初期,凡是有古驿道的地方都设有供人们歇息和送别的亭子。在庾信生活的北周时期,他写过《哀江南赋》,里面这样写道: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亭,这个建筑艺术的意象,早就成为了离别送亲的符号。诗仙李白也唱过: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圣杜甫也吟过: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这些亭已不再是亭本身,在它们身上更多的是惜别的信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柳永的心声。又是离愁,阙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这是林逋哀叹。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这是晏殊的无奈。综上可知,在古典诗词的建筑意象中,亭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意象,具有高度的艺术象征意义。
(二)古典诗词中的房屋建筑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世界当中,描写古典建筑的名篇佳作也是数不胜数。在这些建筑艺术意象当中,房屋成为了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意象形态。我们翻阅中国诗歌源头代表的开山之作《诗经三百首》,里面所记载的大都是一些普通的民间歌赋,也不妨碍我们透过这些历史信息去感受和领略远在几千年之前的时代建筑特色和房屋风采。在一本叫做《閟宫》的书中,掸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的是远古时期高大的殿堂和雄伟的气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楚国宫殿的华美与大气。尤其是到了长篇大赋的出现和流行,描写房屋的著作可谓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两都赋》里满是对古代殿堂这些高大的房屋进行华美大气的描写,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放大记载,并且导致当时整个城市为此而一纸难求。《二京赋》超越了之前的《两都赋》,将古代描写特殊房屋的笔法发扬到了极致。接下来的《甘泉赋》和《灵光赋》一改之前的大气磅礴,转到了清新别致的角度,继续为我们记载着历史中的房屋样貌。文人骚客们记叙着他们的时代和他们钟爱的建筑与房屋。这也正好应正了诗人之兴,感物而作这句话。《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器宇轩昂地道出了阿房宫这类特殊房屋的难以想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的离别使得此时的黄鹤楼凄楚难耐。《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毫无保留地揭示出了王之涣登上古代建筑后的感慨和深情。在这些古代建筑当中,房屋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除了优美的语言,更为重要的就是这些优美的艺术语言之下的那些艺术意象。古典诗词中的艺术意象,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或者抽象的物像,但这种物像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那就是它们都被古典诗词的这些作者们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情感方面的主观感情和内涵。这些简单的语言组织之下,所形成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种种物像,是经过了作者深思熟虑的艺术加工和打造,除去本身之外,又添加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寄托,由此物像就转变成为了非常特殊的意象。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最为美好的一个目的就是借它们来舒展作者和读者的情感。既然古典诗词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志向的,通过简单的语言是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的,因而就需要借助意象这个载体,来将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很好地表露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意象是我们古典诗词活着的一个证据。为此,创作古典诗词也好,阅读欣赏古典诗词也好,最大的一个突破口就是从其中的意象入手。然而,漫长的古典诗词的发展道路,不断形成和固定的意象早已不能数清,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因此,我们了解和掌握好了各种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会有更好的认识和收获。这些艺术意象,有自然界的日月花草,飞禽走兽,四季更迭;也有我们人类种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体,比如亭台楼阁,琴棋书画,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物件。
结语
通过上述论断,我们知道了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当中,意象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众多古典诗词的意象当中,建筑艺术形象的出现又格外引人注意。那么,亭这个意象所具有的艺术意义又是最为丰富而特别的,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非常普通而又意义重大的亭,就产生了除去本身的艺术文化价值之外更多的历史价值。当然,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之中,也有房屋这个大的意象。作为建筑物,房屋本身就是人们的寄生之所,被诗人词者引入古典诗词当中去,就更不必说它们的艺术魅力了。因此,对于古典诗词中建筑意象的艺术意义探寻,就变得更赋有挑战意义,还需要更多的人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篇:中国建筑艺术——古典园林
中国建筑艺术——古典园林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
一、古典园林概况
(一)、发展史
(商)→(西周)囿→(汉代)帝王的离宫、苑囿→(魏晋南北朝)追求自然情趣的私家园林→(唐)发展迅猛,长安附近建别墅,官署建园,唐中叶东都洛阳造园→(五代、宋)首都汴梁、陪都洛阳造园,江南筑山叠石之风很盛→(元明)江南园林发达,遏制→(明中叶)新的生机
园林设计主导思想:诗情画意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崇自然野致的风格,唐宋官僚和文人画家将他们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描绘的意境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形成了这种主导思想。
(二)、分类
北方 皇家 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江南 园林——苏州园林、汾阳别墅
岭南 园林——广州越秀公园
(三)古典园林欣赏(录象)请学生讲园林构造:
由木构架结构的厅堂、轩馆、楼阁、亭台、桥廊与山石、湖池、花木组合成景,再配以匾额楹联等书法、诗句,形成了一个供游人直接玩赏且意蕴无穷的景观。
二、古典园林特点
(一)、顺应自然的布局
布局采用曲折多变的手法,和谐地顺着山径、水标或林间安设景点,不人为强求,形成中国园林的特点。“曲”造成景物的深层感,能在有限的面积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效果。
(二)、雅朴恬淡的品格
园林建筑:宁静、简洁、清新
古典殿堂建筑:富丽、作“雕梁画栋”的粉饰
清代戏曲家李渔强调
“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但其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
(三)、空透灵巧的面貌
1、园林以景观为目的,建筑除了点缀自然环境,还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
2、有诗云“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园林建筑以大窗户代替墙壁,或连门窗也不要,全部敞开,显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
(四)古典园林是一综合性艺术
古典园林不仅自然山水与建筑的结合,还融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于一体,组成交响乐般的艺术世界。
三、学生讨论总结园林艺术特征。
第三篇:中国诗词之美
花开成海,思念成灾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
君当仗剑,大杀四方,妾自抚琴,浮沉随郎
一手繁华,一手落寞。因为途经你的盛开,所以我更会珍视你的现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佛曰: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若此生,得不到,护不了,那吾宁愿百年孤独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庭树不知人去尽,秋春还放旧时华。多情唯有池中鲤,犹为离人护落花
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禅悟】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放手的,才叫真爱。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从天堂到炼狱,我路过人间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曹植
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
梦幻流年 ——谨以此诗为序,记梦幻的初恋醉了,在半梦半醒之间,午夜长安,清冷的街道诉说夜的孤怜,寂寞的侠客,孤单的心田,媚眼俏兮,绝世娇颜,一如耀眼的流星闪现,温暖,犹如春风拂过,醉在梦间,东海船底,方寸之巅,月宫彩桥,长寿溪畔,角角落落,是我们谈笑的身影忽现,无数个寂寞的夜晚终于有佳人相伴寂寞如月,杯火秋宴,晚风抚叶,几度缠绵,携手共度,梦幻流年。
乱雨萦寒,别后千般,可回忆,当时樽前?
此度沧桑,四山风雨,洛河悠悠龙鸣;人间空有,晓寒几曲,谁信隔纱烟雨?沙草微茫,乱云何沓,夕阳犹恋曼羽;借你嫣然,还我一笑,多少清波儿女?--《洛神赋》 咫尺候,沧海桑田几许愁!
此度沧桑,四山风雨,洛河悠悠龙鸣;人间空有,晓寒几曲,谁信隔纱烟雨?沙草微茫,乱云何沓,夕阳犹恋曼羽;借你嫣然,还我一笑,多少清波儿女?--《洛神赋》
谁为你倾尽年华,谁又为你海角天涯
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没有结局的结局,定格了清新淡雅的美丽。
把泪水封在时光中酿造,终得岁月如酒,往事透明。我点燃灵魂,穿过亿万光年,只为在你面前灿烂的绽放。美目当年,流转心间。
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扣,沾衣袖,世人皆云琵琶恼,谁叹曲中忧?
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鹧鸪天》晏几道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木兰花在,山
僧
试
问,知
为
谁
开?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清风古竹,月筡苏,对酒当歌,丹青赋;莫失莫忘,相思苦,相濡以沫,忘江湖。
清欢共,紫陌红尘相逢;望苍穹,掠眼繁华谁懂
美人樱下美人吟
有酒乐逍遥,无酒我亦颠,一饮尽江河,再饮吞日月。
人生乐事至少有四十项:高卧、静坐、尝酒、试茶、阅书、临帖、对画、诵经、咏歌、鼓琴、焚香、莳花、候月、听雨、望云、瞻星、负暄、赏雪、看鸟、观鱼、漱泉、濯足、倚竹、抚松、远眺、俯瞰、散步、荡舟、游山、玩水、访古、寻幽、消寒、避暑、随缘、忘愁、慰亲、习业、为善、布施
生无可恋,恋无再恋。人生如梦如烟,只待烟消云散,梦尽荒芜。
十八年守候,她站在小渡口。十八年温柔,他睡在明月楼
缘以尽,情犹在 此生未了,静待来生
世轮回等待你在我身边出现,千年时光追忆你逝去的容颜。红尘千仗拭泪挥刀断了这份缘,梦里云深音渺飞雪落花永缠绵。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谁在春日艳阳的午后,轻抚你穿过飘扬秀发的手。
谁在无数个黯然的白夜,带走独斟酌饮的酒,把浓烈的温度,狠狠的烧进胸口。谁把一季又一季的绿色原野,揉碎成泥土中潮湿的腐朽。谁捧起花的脸庞,让岁月美的黯然神伤
我笑花,花醉太红,何意笑春风?花笑我,我醉尘梦,何意笑花红
艳如啼血
惹
人
泪,泪
落
花
间
花
也
醉
第四篇:中国诗词之美
选择题
C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因此次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
E “二八花钿”里的“二八”指称
年龄
F “放郑声,不若远佞ning人”中的“郑声”怎么解释
淫靡的作品
“甫自京金光出,间到归凤翔”中“间到”的意思是
走小路
H “菡萏香销翠叶残”的下一句是
西风愁起绿波间 “和光同尘”这一成语最早源自
《老子》 “和光同尘”这一成语最早源自
《老子》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出自
老子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出自
老子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书写手法
拟人
J “鲛珠”是传说中鲛人的眼泪
K “槛菊愁烟兰泣露”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拟人 “恐美人之迟暮”中屈原用美人指代
才德贤能的人
L “莲叶何田田”中“田田”的意思是
茂盛
Q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出自
《诗经.毛诗序》 “情动于中而形语言”出自
诗经.毛诗序
S “诗言志”最早出现在以下哪一本书
《尚书》 “士要志于()”
到
T “桃之夭夭”中的“夭夭”的意思是
少,好之貌
W “为政必先放郑声”中的“放”,与下列哪个词中的意义相似
流放
X “向晚幽林都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用“寻”而不用“行”意味着
寻找归宿
Y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所用词牌不是
《菩萨蛮》
“因值孤生松”的“值”的意思是
遇到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句对词的评语的作者是
李之仪
Z “早被蝉娟误,欲妆临镜慵”,这里“婵娟”是指
美貌 “直襦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qi葺之诗尔”,这是谁给苏轼词风的批评
李清照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那位诗人所做
杜甫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所作
晏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高楼断天涯路”出自哪位词人的蝶恋花
晏殊
A 《爱莲说》的作者是()时期的()
北宋,周敦颐
C 《采莲曲》不是
律诗(是乐府诗,五言诗,古体诗)《车轩笔记》的作者是
魏秦
H 《花间集》称其所收为()曲子词
诗客 《花间集》中18位作者的性别是
都是男的
W 《浣溪沙.又到长空过雁时》所写的不是
相思(是执著,旷达,希望)
H 《蕙风词话》的作者是
况周颐
L 《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修复吾初服”,“离”的意思是
遭遇
Q 《七绝一首》所咏之地为
马蹄湖
R 《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王国维 《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王国维
S 《诗经.硕鼠》用了那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比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中,所说的出使国为
辽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许慎
B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是
温庭筠
C 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提到“美志不遂”的是
应德琏
D 杜甫的《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采用诗的那种表现手法
赋 杜甫的诗句“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德“致”是指
使 E 尔雅曰“荷,美、、、、、、、其华(),其实()、、、、、、”
菡萏handan,莲
G 古人称三十年为
一世
H 花间派的词人不包括
李煜yu 花间派的词人不包括
李煜
黄庭坚认为小词是“空中语耳”,这一典故出自
《冷斋夜话》 K 孔子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L 律诗和词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请选出古诗词里的平仄
闻
N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诗歌评论专著是
诗品
南唐冯李词的作者不包括
李珣 南唐冯李的作者不包括
李珣
Q 请选出使用隐喻手法的诗句
豆蔻梢头二月初
(不是美人如花在云端,绿窗人似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S 上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不包括
喻
诗词中语言符号的联想来自于哪里
读者的读书背景 诗和词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别主要是
语句齐整与否
说“词”是“意内而言外”的最早著作是
《说文》 说“词”是“意内而言外”的最早著作是
《说文》 苏东坡为官时的政治倾向是
刚正不阿,不盲目认同任何党派 苏轼在《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描写的是什么花
杨花 T 陶渊明《饮酒》中德“鸟”是
自比
W 王国维《蝶恋花》中“手把纨相决绝”典故出自下列那位中国古代女性
班婕妤
王国维从李璟的词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从感悟到了什么的美感
众芳芜秽
王国维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其中“要眇宜修”出自
《九歌.湘君》
王国维认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原作者是
柳永
王国维提到的三种境界是()自身的体会
王国维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新帖绣罗襦”,其中的“襦”是指
短袄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是
花间集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是
花间集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是
花间集
X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连贯的一条线是
文本 西方诗歌与中国的实习不同,关于前者,错误的是
客观(对的事包括史诗,戏剧,格律不同)下列不属于清代常州派的是
王鹏运 下列哪部著作不知张惠燕所写的《词综》
下列哪句诗不是起“兴”的作用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是兴的有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下列哪项不是词的别称
歌诗 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
礼记 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的是
礼记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男子的“三不朽”
立行(立言、功、德)
下列那一句不是张蕙言在《词选.序》中所描述的小词
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下列那一句不是张蕙言在《词选.序》中所描述的小词
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
黄屋非 意,瑶台安可论 下列选项中与〈诗经〉里的“风”无关的是
风雅
X 谢安生活的时期是在中国古代的那个朝代
东晋
Y 叶嘉莹《向晚二首》“向晚出林独自寻”中的“寻”的正确理解是
思考未来 叶嘉莹的《向晚二首》写作背景是
申请回国
叶嘉莹先生认为,有些小词可以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是因为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以下不是词的别称是
赋
以下关于诗和词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错的诗能写国家的离乱,而词不能写。诗言志,因此诗的文学创作只能论述志意。词以境界为最上,因此词有境界,而诗无境界)以下哪句是体现《诗经》兴的表现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以下哪篇著作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所做
九辨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单音多意(有的独体单音,单音四声 破音字)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柳永的《定**》和温庭筠的《菩萨蛮》都只是描写美女梳妆,都是淫靡之词,不能引起人任何联想 以下选项中与《诗经》里的“风”无关的是
风雅 阴历六月有被称为
荷月
应德琏令人叹息的原因是
有才华,又有理想,美志不遂 用了“兴”的手法的诗是
李商隐《西溪》
有些诗词作品死于句下的原因是
不能引起人的联想 语言符号的联想源自于阅读者的 读书背景 运花开莲现,花落莲成”出自
《 妙法莲华经》
Z 在《》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集
云谣集
张蕙言称“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有“初服”之意。这里的“初服”是指
最初的衣服 张蕙言的著作不包括
《词论》
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词话著作是
《人间词话》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不包括
平仄
最早理论性论词的文章《词论》的作者是
李清照 最早有自觉意识词诗化的作者是
苏轼
判断题
H “菡萏香销翠叶残”中的“菡萏”用“荷花”这个词替换,意涵完全不受影响
错的
R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源自诗经的句子
对的 S “士当天下为己任这句出自《论语》这部著作中
对的
X “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变为“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完全不影响它的美感
错的
“萧瑟悲秋今古同”中的“萧瑟悲秋”套用的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对的
Y “一朝异朝市,此语真不虚”,其中的“一世”是指三十年
对的 《尔雅》对荷花的解释中称其华为菡萏
对的 《花间集》中的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错的
《花间集》中的词是文人写给歌女演唱的歌词,不是市井的鄙俗的歌词
对的
《论语》中孔子与子贡论诗,也认为从诗歌当中有丰富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不必与诗歌本意相关
对的
《鹧鸪天.一瓣心香万卷经》中德词句“秋莲摇落果合成”化自《妙法莲华经》
对的
词的音阶对词的美感很重要
对的
词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又称为曲子
错的 次就是配乐演唱的歌词
对的 次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对的 D 对于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王国维最推崇的是其中“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错的
古文和儒家所说的“志”是指诗人内心的情志
错的
H 菡萏香销翠叶残中的“菡萏”这个词给人的想象来自它的文化背景
错的
J 旧诗是指古体诗
错的 只有词有境界,诗没有境界
错的
L 乐府中有很多词谐音词
对的
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属于中国古代男子的额“三不朽”中的立功
对的
O 欧阳烔的《南乡子.二八话钿中德“钿”有平仄两个读音,这里音为仄音第四声的错的
S 诗词常常连起来说,所以诗和词没有什么分别
错的 诗词是抒情写景的韵文
对的 诗和词不同,诗言志,是用以书写诗人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挚意,而词仅仅是配合乐曲所填写的词
对的
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有关政府或者祭祀的歌诗,反映了当地的风情民俗
错的
苏东坡所谓“自是一家”和李清照所谓“别是一家”说的都是词之不同于诗
错的
W 王国维对张蕙言论词是完全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其牵强比拟
对的
Y 叶嘉莹用柔蚕自喻,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中国的诗词之美传递给年轻人
对的
Z 在古代女子注定是闺中的思妇
对的
张蕙言评价温庭筠的《箁萨蛮》中“照花”四句说有《离骚》初服之意
对的
第五篇: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1,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加以综合的话,意境的概念就应该这样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
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
二、意境的构成(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晚唐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堪称是情深景真的优秀作品。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种神韵之美。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千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蘋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千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言极是。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柳宗元的《江雪》具体分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开头两句虽不见“雪”字,可句句见雪。雪覆盖了大大小小的山川,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静默在雪下,也看不到人行走的踪迹。由此营造出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背景,白雪苍茫的大片布白幻化出的是酷寒冰冷的情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这样的情调里,凸显出寒江之上孤舟之中一个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形象。于是老翁的超然,老翁的孤傲,老翁的凛然而不可犯,立时跃然纸上。冰天雪地,老翁在钓什么?是在钓一种孤独、一种寂寞,还是孤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钓一种理想、一种愿望?抑或是在钓雪寒过后的整个春天?其意境绮丽而空灵,韵味含蓄而隽永,意蕴深邃而悠远,堪称千古绝“钓”。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含蓄的美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
体要。”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弱不堪优。是有真宰,3这段话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重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至于“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这一连串四个比喻性形象,都是在描绘“含蓄”在作品意境中的状态。此处“风流”指文采,风采。“一字”指语言。“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不靠语言文字就可以获得文采。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最后的结句:“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意谓“含蓄”得淡薄或深厚,产生或消失,都服从于作品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以一驱万,用中心思想统帅其他。
这一古典美学传统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此情此景,无一不表达了宫女的哀怨之情,但却非常含蓄委婉。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花褪,杏小,燕飞,水绿,柳絮飘飞,芳草遍地,墙篱,秋千,佳人,行人,笑语”,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墙内,一个墙外,一个天真无邪,没有烦恼,快乐的享受生命,一个胸怀天下,却踌躇满志,满腹的苦衷,就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思味不止。
(二)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皎然说“诗有七德”(《诗式》),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精神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
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 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这些都是意境展现出来的动态的美。
(三)虚实结合的美
意境必须虚实结合,因为无论作者有怎样的生花妙笔,毕竟只能绘景于万一,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想象。再说,即使真能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笔端,那么就会显得死板单调,读者就没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间。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创设都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写,而且为了内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所写之景如在目前,真实情感见于言外。那么在目前的是实景,见与言外的则是虚境。虚实结合就会创设出一种意味隽永的意境美。比如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
(四)绘画美
意境能带给人美感,还在于它通过意象或者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画是艺术品,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是美的,画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美,用它来作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司空图《独望》:“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全诗从“望”字着眼。先望见的是“绿树连村暗”,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把整个村庄全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再“望”村外,“黄花入麦稀”,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延伸向麦田远处,渐渐稀疏。这前两句诗,颜色相对,明暗相间,且写出了渐远渐小的视觉,真可谓“诗中有画”。三四句则写“远望”,放眼望去,远方的水池边上青草绿油油的,空中还有几只 水鸟,如白色的鹭鸶,在空中上下盘飞。作者虽未写蓝天,但背景是蓝天自不待言。这就构成了一幅以蓝天为背景的地面清水、碧草,空中白色水鸟盘飞,有动有静,一片生机。一首二十个字的小诗,不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四、结语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诗人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它通过有限表示无限,有形表示无形,实境表示虚境,使得作品更加曲折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丰富的空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的特征。
注释:
1、○《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
2、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3、司空图:○《与极浦书》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201页。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12.[2] 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 李泽厚。意境杂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4] 蓝华增。说意境[j].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5] 叶 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
[7](1)。
[8] 1984.6
宗白华。美学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王小玲。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司图空。司图空《诗品》今译-简析-附例[m].宁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