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13: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范文模版)》。

第一篇: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范文模版)

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

建筑是由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空间形式,它把人们的情感或观念凝固在一座固定不移的空间结构之中;它是一门象征艺术,它能象征性地表现出设计者与建造者的观念、情感与精神。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方面,齐鲁先民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从雄伟壮丽的齐长城、齐都宫殿广厦,到多姿多彩的民居;从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到奇巧别致的宝塔古桥。千百年来,齐鲁人继往开来,博采众长,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齐鲁早期的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产物之一,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出现与发展,而建筑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上古时代的人类建筑,大致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巢栖”、“穴居”,中期的村落建筑和晚期的城堡建筑三个阶段。

从原始建筑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东夷人的居住环境已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布局有序并出现了房屋密集的村落建筑。现今考古发现的明确属于住宅建筑的遗址,始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并公布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东夷人住宅建筑达六十九座之多。例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五座、长岛北庄遗址四十四座等,其房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是属于半地穴式、平面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建筑。(1)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族的住宅建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村落建筑。例如,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现存村落面积约八万平方米;潍坊姚官庄遗址,总面积达15·75万平方米;日照两城镇遗址,整个村落面积达55万平方米,比现在的两城镇还要大得多。这一时期的村落建筑,大多是一面、两面或四面都有村落相邻,很少有相距遥远、孤立的居住点。从东夷族这些村落建筑分布的广度与密度情况看,大体说来,与现代村落的居住情状颇有些类似之处。据不完全统计,在齐鲁现已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房基建筑遗址达五十八座以上。这些建筑的基本特点:其一,台基式建筑开始出现。由半地穴式建筑,发展到地面起基建筑;又由地面起基建筑,发展到台基式建筑。这是夯土建筑的开端,是东夷民族在土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其二,墙基坚固。这一时期的建筑,普遍采用了挖槽立柱起基的构筑方法。在墙基四周加石块、设护坡加以保护。其三,地面与墙壁多用白灰面,光滑平整、洁净美观、坚固耐久。其四,两面坡式的屋顶。由遗址柱洞的位置和土墙的遗存,考古推测,这一遗址的屋顶为中间高,两面为坡式状。总之,这类台基式建筑,“由台基、土墙、护坡、室内地基构成的地面住房,不仅比先前的地面建筑有重大发展,而且在技术上已见以后的台基式土木结构建筑的端倪,从而显示这个时期的重大进步”,“尤其是台基、护坡和室内地基均系分层筑成,土质坚硬,层次分明,说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发明了夯筑技术。”(2)夯土建筑技术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墙、宫殿等大型建筑物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说明舜之时,东夷人口增长之块,已经有了城邑。考古发掘资料证明,龙山文化中晚期,东夷人已经有了城堡建筑,证明《史记》所载舜之时已有“聚”、“邑”、“都”之说不妄。

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建筑,为中国古代传统高台基建筑方式开了先河。历代帝王的宫殿均建造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之上,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威严,而这一传统悠久的建筑方式正源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台基建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山东寿光边线王村北发现了一座有内城、外城的龙山文化古城遗址,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左右。

八、九十年代,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重新又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建筑遗址,总面积近二十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这一时期最大的古城堡遗址。九十年代初,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遗址,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为十万平方米。四周墙垣较规整,保存完好。遗存城墙平均宽度为二十米,残高近二米,墙体层层夯实。墙外有一条宽二十米,深三米的大壕沟,城墙与壕沟起到了双重保护作用。这也许就是《礼记·礼运》中所提到的“小康”时代的那种“城郭沟池以固”的城堡防御建筑。(3)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建筑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大,统治者对建筑规模的要求愈来愈丰富,愈来愈高超。为了显示国威实力,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王都的建设,城邑数量急剧增多,都市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统治者对宫室的营建,不遗余力,竞相炫耀,争相跨比。所谓“高台榭,美宫室”,成为一时之风。因此各诸侯国的殿堂宫室的建筑规模也不断地升级升格,以至于出现了打破“王制”传统、“僭越”等级和超标准的建筑现象。《礼记·礼器》载:齐相管仲因“镂簋朱红,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宫室彩绘装饰超标,被视为“僭越”无礼;齐桓公的宫室用朱漆彩饰,也被视为非礼。随着周礼的日益衰微,这些无礼非礼的现象到后来司空见惯,也就见怪不怪了。齐国的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从建筑材料、规模规格、装饰样式,到建筑技术、风格、手法以及建筑理论等方面均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齐鲁都城建筑规划理论

由齐人撰写的《考工记》,历来被视为考察西周都城制度的可靠文献。《考工记》将西周的城市规划分为:王城为第一级,即周王朝的国都;诸侯城为第二级,即诸侯封国之都;宗室、卿大夫的采邑为第三级。王城规划制度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4)宫城为全城的核心,位于王城中心贯通南北门的中轴线主干道上,门、朝寝、市,由南向北依次置于中轴线上。宗庙、社稷置于宫城前方中轴线左右两侧。这一都城的规划理论制度,几千年来在历代帝王都城建筑中,都能得以体现。例如明清北京都城的规划设计,就是这一规划制度的反映。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按照自然地形布局的都市规划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5)提出了与《考工记》相对立的王都规划理念。齐国临淄古城就是按照《管子》这一理论原则设计规划的。临淄古城靠近淄水,水源充足,既可供饮用、灌田,又可作沟防设施。这种根据自然地形实际情况规划都城的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广大地区不同自然环境的需要,因此在两千多年来的都市建设实践中,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地采用。

(二)、齐都临淄古城建筑

山东临淄为姜齐、田齐历代国都近七百年之久。齐国强大的国力,使齐都临淄古城的发展规模赫然可观,成为东方海岱之间著名的大都会。这在《战国策》、《史记》等文献典籍中均有载录。临淄古城规模之大及街市繁华之景象,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齐都临淄包括大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为15·5平方公里。(6)城墙全部为夯土筑造而成,随地形而筑。城内道路纵横,交通发达。共有十条街道,并多与城门相通。齐都故城的东西两侧城墙外,紧靠着淄水和系水,有天然河道作障护;南北两面墙外则挖有护城壕沟,可凭守卫;还有三条完整齐备的排水系统和四个设计合理的排水口,使都城周围的水系相连,四面环绕。这种按《管子》建都理论设计的既能供水、排水,又可防卫御敌的科学建筑,是同时代世界各国的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的。

齐都临淄内外有许多夯土台基式建筑遗址,为当年齐国的宫室、台榭、离宫、别墅建筑的基址。高筑台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普遍风习,也是中国历代帝都建筑的特点之一。齐国的宫室台榭古建筑,见之于《左传》、《管子》、《晏子春秋》等文献典籍载录的很多,诸如遄台、鹿台、路寝台、长庲台,等等。这些台榭建筑或供王侯登临赏玩,或用于聚财富、会欢宴,或凭借观天象、备攻守等。现在尚存的台榭建筑主要有桓公台、雪宫台、遄台、梧台等。

齐国故城考古勘探还探明了“孔子闻韶”处、稷下学宫、殉马坑、韩信岭等建筑遗址。

在先秦时代的古城建筑中,齐都临淄乃是我国东周时期保存得较好的一座大都市,其城郭、宫殿、台榭、手工作坊等建筑设施,既古老,又先进,充分展示了齐鲁建筑艺术的技巧与水平。齐都故城地下保存着丰富的遗迹、遗物,是西周晚期、春秋战国及汉代文化层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早在1961年国务院即公布将齐国故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齐长城建筑

万里长城是闻名中外的一项特殊的城防工程。但长城之制,并非始创于秦始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燕、赵诸国就曾经营建过齐长城、燕长城、赵长城。其中齐长城最长、最早,它“东至海,西至济州”,全长千余里,始建于春秋时期。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军深入齐国腹地,一举灭掉了杞国。杞国位于齐都临淄东北,距齐都仅有200余里。这对齐国来说实属一个重大的威胁。公元前431年,楚军一举又灭了莒。强楚的军事锋芒就直接指向了齐、鲁国门之下。齐国为了防御楚国的进犯,确保国家的安全,从战国初期开始,把原来齐国西部早在春秋时期修筑的防御鲁国的西段长城,又由西向东,沿泰山北麓向东延伸,中间经过十余县,一直延伸到东海岸边黄海之滨。

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长城。

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分界的齐长城,在《左传》、《管子》、《史记》等文献典籍中均有不少载录。其工程浩大,建筑雄伟,连接海岱为一整体,横贯“三齐”之地。它西自山东平阴,东至大海,翻山越岭,绵延起伏,至今仍有多处城墙遗址可见。城墙遗存,高者达数米,墙宽不下十米,浑如巨蟒,横卧齐鲁。

齐长城建筑规划采取“因地形,用制险塞”的原则,充分利用了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齐长城多在山岭低处,高山处借助山势不设城”,使之既能控制险要,便于防守,又能达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之目的。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主要有土夯筑和石砌两种,土石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山区多石的有利条件,开山取石。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

齐长城的建筑遗迹,今存博山区内的共有13段,即阎王鼻、千贝峪、凤凰山、点将台等。位于此地的齐长城几乎全是用自然石块砌成的,唯有凤凰山一段系土石混合结构。点将台、亮兵台等遗址,至今保存完好,长2200米,墙基宽6米,高2-4米。如今人们登临故城墙遗址的高处,当年诸侯各国,群雄割据、列强纷争的情景油然浮现眼前。这是齐鲁最浩大的地表文物,也是齐鲁土石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闪烁着齐鲁文化的光彩。

三、秦汉时期的齐鲁建筑艺术

两汉四百余年间,建筑艺术极为活跃,文献典籍中有关记载颇为丰富,建筑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仅有墓室、墓阙数处,为间接之材料,如汉刻、冥器之类。秦汉建筑艺术总体风格“豪放朴拙”。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后来的“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建筑装饰题材多为飞仙神异、忠臣烈士,显得古拙而豪壮。

秦汉初建大一统帝国,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其帝王极尽豪奢,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宫殿、台榭、宫苑、陵墓等,其气派之大,非后世所能及,充分显示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帝王尊严。(8)天下达官、豪门亦竞奢逸豫,广务宅第,群起效尤,建筑艺术由此而兴盛。秦汉建筑是在西周、春秋战国已初步形成的建筑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汉的统一促进了北方中原与南方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礼制建筑)和陵墓建筑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格局,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转变,后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宫殿结合宫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中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一)、陵墓建筑艺术

中国几千年历史,一直盛行着“厚葬”的风习制度。历代统治者认为,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去仍然可以享受同人间一样的荣华富贵。于是陵墓建造,日益完美;仪式之饰,亦皆具备。历代帝王之陵,均属浩大工程,并把大量的人间财富也带入地下。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工程更为宏大,石阙、石兽、石人、石碑之类,并立陵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巨,难以胜计。其建筑之精美,藏宝之丰厚,不亚于地上的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帝王重厚葬,筑陵墓,贵族官僚的大墓形制也争相豪奢。其墓葬建筑规模,承秦制而又有发展;其建筑布局亦多仿照地面宫殿的建筑。随着砖石等材料应用于墓室建造,砖圹墓、石椁墓逐渐代替了木椁墓。在陵墓里常建有享堂,墓前多有双石阙、石兽、石人等。东汉时多以石为材料,出现了大量的石阙、石享堂,皆属于全部石造的地面建筑物。例如,山东长清孝堂山郭巨墓的享堂石室,是石筑单檐悬山顶式建筑,平面呈横向长方形,有东、西、北三面石壁,石享堂前檐由三个八角形石柱承托,十分壮观。再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及其石阙,也是保存较好的汉代陵墓建筑,其建筑工艺非常精美。

汉代石墓有的是以石条、石板组合而成,用石板盖顶,例如山东沂南汉墓,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府邸。这座陵墓建筑保存最好,是一座仿地上宅院式建筑的石室大墓。该墓坐北朝南,由前室、中室、后室和东边三个侧室、西边两个侧室构成的。墓室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高3·12米,全部用石材砌筑。一座地下墓室就是地上的庄园。墓门是庄园的大门,迎面左右两门并列,一进一出。进门是庭院,中间是一根八角形立柱,将天空擎起。庭院左右两侧各有两个侧室,一般做车库或仓库。

穿过庭院是中室,进入室内了。中间最大的一间是客厅,既然是客厅,画像就安排了很多生活气息浓郁的内容。诸如夸耀身份地位的歌舞娱乐、庞大的车马仪仗、高大的库房、充足的粮食、屠宰牛羊的庖厨以及具有教育意味的古圣先贤人物画像等等。

从中室客厅再往后,就是主人的寝室了,寝室左右两间,虽有间隔,但可以自由往来。安排在这里的画像除了墓室最深处的辟邪题材外,主要是有关墓主起居生活的内容。

再如山东济阳县太平镇杨栏口村西发现的东汉时期大型古墓建筑中有十一块大小不一的画像石,最大的一块足有两吨重,这些精美绝伦的画像石都是汉代常见的浅浮雕,官侯、侍女、骑士等人物栩栩如生,门楣中央的高浮雕羊头雕饰敦厚古朴,神鸟、飞龙等吉祥避邪物寓含着古老的神话传说,而独特的兽面纹的双鱼造像更是尤为罕见。规模巨大的石门、门楣等墓室石件,其中一块墓室的门楣虽然断成了两截,但拼合起来竟有3米宽,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显示了古墓主人的尊贵。综观所有画像石,技法运用熟练,造像华丽优美,细腻传神。由此可见,墓室主人的尊贵地位非同寻常。

秦汉齐鲁的陵墓建筑在西周以来的基础上,已趋于室型。通常是在陵墓前建享堂,陵侧建有寝殿。东汉时的齐鲁大墓前通常建有双阙,置石人、石兽,立墓碑、墓表,以加强陵墓建筑的纪念意义与气氛。陵墓的结构,多仿地面宫殿、宅居的建筑格局。其建造材料,多用砖、石,出现了用砖石材料搭建的穹窿顶和拱顶式的新式地下墓葬建筑。

(二)、住宅建筑艺术

汉代的宅第居室等建筑物虽无一复存,但从保存下来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冥器以及史籍中,还是能够得知其大致的形象。汉代宅第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由门、墙、庭院、厢房、寝室、四廊相配合,而组成的带庭院的平面建筑。例如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汉画像石祠庙的建筑画面。有的以周围是低小次要的房屋,衬托庭院中央高层的主体建筑物,使整个建筑组群呈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和富有变化的轮廓。

汉代的大型宅第通常有多个院落,宅居前面有正大门,其后又有中大门等多重门。大门是宅院的门面,在建筑设计上讲究高大、坚固、美观、实用。在宅第前面还常建有左右对称的“石阙”建筑物。在一对石阙之间,留有一块空间场地,是作为通向石阙后面建筑的通道。石阙具有装饰大门和建筑物的作用,使整体建筑显得更加庄重雄伟。

汉代的宅居建筑组群的布局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方形、长方形、曲尺形、梅花形的,有“一”字形、“田”字形、“日”字形,等等。再加上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工艺、手法各异,因此给人以千变万化之感。例如山东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祠庙画面上的“日”字形宅居的建筑布局,就很有代表性。这种“日”字形宅居建筑的布局方式,类似我国北方“四合院”式宅居建筑格局。因此,“四合院”式宅居建筑最晚也应起始于汉代。

四、齐鲁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影响

齐鲁建筑艺术是齐鲁先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深刻体现。

从齐鲁都城建筑、齐长城建筑和宅居建筑都可以看出当时城市建设规划、城防设施和宅居布局的一些基本特点。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城市防卫中心。因此,齐国都城的城防规划和建设,与齐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

齐都全城是由外城与内城(宫城)两大部分构成的,是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建筑格局组成的。外有高大险固城墙包围,四周有宽广的壕沟护城河护卫。城墙上有城楼、城门、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套坚固的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

据考古发现,在临淄故城的外城与内城,均有手工业作坊区,包括:铜、铁冶炼作坊遗址,钱币铸造遗址以及官营和私营的各种手工业作坊等,满足和供应宫室与市民生产生活日用的必需品。

齐都城郭内市集,为官府管理的特定商业区。当时齐国的钱币铸造,仅在齐都城就有两处,金属货币在市场上广为流通,商品交易已成为当时都市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再加上齐都临淄道路纵横,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这些都有利于四面八方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

齐都城市建筑布局,是将宫室建筑物置于全城中轴线的显赫部位,周围筑有各种防御安全的设施。齐都故城的主要宫殿、台榭建筑又皆置于全城制高点处,既便于瞭望监视全城,具有军事实用价值,又具有建筑艺术的审美意义。宫城既高大雄伟,又在全城中轴线的最高处,以此显示出君权至高无上的宗法等级观念。

齐鲁宅居建筑特别注重群体组合之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特别注重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之美的艺术风格追求。

齐国的都城建筑理论及城市规划布局的原则,突出了王权至上的思想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奠定了封建社会都城建设的基础,对秦汉以后的都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历代都城的建筑布局规划和宫室住宅形式有所变化,但就其基本的建筑理论、规划布局、建筑模式、表现手法,诸如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主体宫室建筑物置于最高处显要位置,以及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高度相协调,按照自然地理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布局规划等思想理论,一直到明清宫殿、台榭、苑林建筑乃至民居建筑等等,都仍在遵循并深受其影响。

第二篇:建筑艺术的美教案

第一课 建筑艺术的美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国内外古今建筑;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2、能力目标: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宏村月沼》 《故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

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回答。

2、介绍美术各中门类,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

师:其中我们的中国古代建筑,大家肯定不陌生。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 建筑艺术的美

二、讲授新课

教师: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一)、课件出示:欣赏课本扉页《宏村月沼》

1、了解宏村历史,村落形态;

2、宏村民居特征:多为两层,白墙灰瓦;

3、介绍宏村“承志堂”:宏大精美、题材丰富、技艺高超,被誉为“民间故宫”。

(二)欣赏课本《故宫》乾清宫、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提问:

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九条游龙;五座浮山——九五之尊)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 目前学界没有同意说法,大概得有两种:固定门板的(因为古代的门是两个门板拼在一起的);另一种说法认为主要是装饰和显示地位的(因为古代以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单数里最大的是九,所以像在故宫——皇帝的居所,门钉都是9×9 ——81个。)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仙人走兽”——檐角小兽: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犼、行什。)

三、小组讨论、交流:

课本扉页《宏村月沼》与《故宫》的建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

(一)、欣赏《泰姬陵》《凡尔赛宫》《科隆大教堂》《古罗马大斗兽场》等古建筑。

(二)、欣赏《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里昂国际机场》《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建筑。

二、小组讨论、交流

师:我们了解了中国、外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看了这些建筑,有什么想法? 生:“美、颜色好、高级、漂亮。”

(学生着重表达的是对色彩的感受,这说明色彩对于凡是具有分辨色彩能力的眼睛来说,都能引起反应,它是一种最普遍、最大众化的美感。学生对抽象的线条和体积没有明确的表达。)

师:“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

1、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2、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了巨大的变化,你认为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教师点评展示、分析部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因素。

五、布置课外作业:

分组调查身边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名胜建筑物,将其与当地最时尚的建筑相比,寻找其异同之处,并试着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写进小论文中。

第三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艺术之美 引言

古老的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因为在中国有古老的诗词艺术。也正是凭借着悠久并且发达的诗歌艺术形式,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被认可为诗歌的国度。我们翻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依然可以清晰地看清楚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轨迹。在这三千多年的岁月沉积和朝代更迭中,中国古典诗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影响到后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形式,里面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文化。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和当下的现代诗相比较而言,旧诗成为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习惯称呼,或者甚至干脆把它叫做古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纵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里面所有的赋、韵、诗、词、曲以及明清诗歌和近代的近体诗,这些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创作格式,所使用的语言都是非常的精炼,表达的意义也较为深远,这是在广义上来讲。与之相反,狭义的中国古典诗词指的是古体诗与近体诗这两种诗词样式。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上来讲,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上都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那么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方面的特点,经过分析发现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表现为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的使用上。这种使用不同于生活交流,也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使用。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使用上强调的是对语言原来的面目和功能做出更改和变形,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寄托。它们具体表现为在语法上改变原词的词性,重新安排各个词字之间的顺序,减省诗句的该有成分。历代诗人词者们就是通过上面几种典型常见的方式来吟咏他们自己心中的世界,宣泄他们丰富情感,寄托他们难以诉说的故事,为后人读者们留下了一个个美妙动人的经典和传奇。因此,这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赢得后人敬仰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意象之美

(一)古典诗词中的亭子建筑

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意象,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些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意象。在这些建筑意象当中,古代的亭台楼阁又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这些建筑意象中的亭子,看看亭子这个艺术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扮演了怎样的艺术角色。亭子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意象,在建筑艺术中美的贡献。

亭这种艺术意象在古典诗词之中更多的是代表着离别。亭字本身就和停字音近,在古代,人们要是遇到离别或者远行,亲朋好友都会自发来到郊外的长亭为他送行。我们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早在秦汉初期,凡是有古驿道的地方都设有供人们歇息和送别的亭子。在庾信生活的北周时期,他写过《哀江南赋》,里面这样写道: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亭,这个建筑艺术的意象,早就成为了离别送亲的符号。诗仙李白也唱过: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圣杜甫也吟过: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这些亭已不再是亭本身,在它们身上更多的是惜别的信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柳永的心声。又是离愁,阙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这是林逋哀叹。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这是晏殊的无奈。综上可知,在古典诗词的建筑意象中,亭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意象,具有高度的艺术象征意义。

(二)古典诗词中的房屋建筑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世界当中,描写古典建筑的名篇佳作也是数不胜数。在这些建筑艺术意象当中,房屋成为了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意象形态。我们翻阅中国诗歌源头代表的开山之作《诗经三百首》,里面所记载的大都是一些普通的民间歌赋,也不妨碍我们透过这些历史信息去感受和领略远在几千年之前的时代建筑特色和房屋风采。在一本叫做《閟宫》的书中,掸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的是远古时期高大的殿堂和雄伟的气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楚国宫殿的华美与大气。尤其是到了长篇大赋的出现和流行,描写房屋的著作可谓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两都赋》里满是对古代殿堂这些高大的房屋进行华美大气的描写,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放大记载,并且导致当时整个城市为此而一纸难求。《二京赋》超越了之前的《两都赋》,将古代描写特殊房屋的笔法发扬到了极致。接下来的《甘泉赋》和《灵光赋》一改之前的大气磅礴,转到了清新别致的角度,继续为我们记载着历史中的房屋样貌。文人骚客们记叙着他们的时代和他们钟爱的建筑与房屋。这也正好应正了诗人之兴,感物而作这句话。《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器宇轩昂地道出了阿房宫这类特殊房屋的难以想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的离别使得此时的黄鹤楼凄楚难耐。《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毫无保留地揭示出了王之涣登上古代建筑后的感慨和深情。在这些古代建筑当中,房屋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除了优美的语言,更为重要的就是这些优美的艺术语言之下的那些艺术意象。古典诗词中的艺术意象,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或者抽象的物像,但这种物像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那就是它们都被古典诗词的这些作者们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情感方面的主观感情和内涵。这些简单的语言组织之下,所形成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种种物像,是经过了作者深思熟虑的艺术加工和打造,除去本身之外,又添加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寄托,由此物像就转变成为了非常特殊的意象。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最为美好的一个目的就是借它们来舒展作者和读者的情感。既然古典诗词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志向的,通过简单的语言是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的,因而就需要借助意象这个载体,来将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很好地表露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意象是我们古典诗词活着的一个证据。为此,创作古典诗词也好,阅读欣赏古典诗词也好,最大的一个突破口就是从其中的意象入手。然而,漫长的古典诗词的发展道路,不断形成和固定的意象早已不能数清,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因此,我们了解和掌握好了各种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会有更好的认识和收获。这些艺术意象,有自然界的日月花草,飞禽走兽,四季更迭;也有我们人类种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体,比如亭台楼阁,琴棋书画,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物件。

结语

通过上述论断,我们知道了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当中,意象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众多古典诗词的意象当中,建筑艺术形象的出现又格外引人注意。那么,亭这个意象所具有的艺术意义又是最为丰富而特别的,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非常普通而又意义重大的亭,就产生了除去本身的艺术文化价值之外更多的历史价值。当然,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之中,也有房屋这个大的意象。作为建筑物,房屋本身就是人们的寄生之所,被诗人词者引入古典诗词当中去,就更不必说它们的艺术魅力了。因此,对于古典诗词中建筑意象的艺术意义探寻,就变得更赋有挑战意义,还需要更多的人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四篇:第一课 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

第一课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1)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2)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1)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2)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3)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

播放《百姓头上天》歌曲片断。这首歌唱的是哪儿的故事? 听歌曲并进行联想。皇宫里的事。

由学生熟悉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整体了解故宫建筑特点 出示故宫建筑群图片。

问: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这样的色彩给你什么感受?如果请你为这幅图配乐,你将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是古朴浑厚的音乐还是清心舒缓的音乐? 请学生选择并谈感受。欣赏故宫的建筑特点。

黄色的屋顶、红色的墙给人以热烈、和谐的感受。同学为故宫建筑群配乐。

整体感受故宫建筑的金碧辉煌和气势磅礴。具体了解故宫的内在文化 让我们走近故宫仔细看一看。

1.出示故宫大门和普通民宅的门,进行对比分析。2.放大故宫的云龙大石雕。

3.出示故宫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走兽。具体分析:

这两扇大门上有什么?门钹和铺首有什么不同?数一数故宫大门上有多少颗门钉?这个数字要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观察浮雕上雕刻了什么图案?想一想它们表示什么含义? 进行对号入座游戏——将故宫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走兽对上相应的名字。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故宫的深厚文化内涵。感受雕刻艺术的美。中外建筑对比 1.从局部看。

出示故宫乾清宫内景图和法国凡尔赛宫殿内景图。(教师适当板书)(1)二者在造型上有什么不同?(2)二者分别用了什么材质?(3)二者分别给人什么感受? 2.从整体看。

指导学生看书分析。

故宫的乾清宫:方正、古朴、庄重。法国凡尔赛宫殿:古典、华丽、富丽堂皇。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分成故宫太和殿组、印度的泰姬陵组、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组、法国里昂国际机场组和上海金茂大厦组。

(2)各组分析该建筑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让你画一画,你想运用什么样的线条进行勾画。

(3)谈谈你对这个建筑的总体感受。通过中外建筑的对比,进一步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感受中西文化的各自特色。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实践 启发谈话:想一想我们身边有什么吸引你的建筑?它的造型特点是什么?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充当小导游,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身边的建筑文化,然后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座建筑。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作业评价

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评价并介绍自己画的这座建筑。同学互相评价作品。教师评价同学的作品。知识拓展

教师伴随优美的音乐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更多的中外建筑作品。

欣赏课件再次感受建筑艺术的美,同时激发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建筑艺术的兴趣。

第五篇:52高中美术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

国家地区 建筑特点 建筑类型 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 中国

木结构;庭院式组群布局;创造丰富的艺术形象

宫殿、园林 东方建筑

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江苏无锡、苏州园林等

古埃及 石柱结构 陵墓、神庙 埃及建筑 卡纳克神庙 古希腊

石制的梁柱结构,形成多利安、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等。

神庙 希腊建筑 雅典卫城 古罗马

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泥土结构;券拱结构。

神庙 罗马建筑 万神庙

用心 爱心 专心 东罗马帝国(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内部空间宏伟而有变化。

教堂 拜占庭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

法国

高耸峻拔、轻盈灵巧;内部大面积彩色玻璃窗画;柱式与拱券结合。

教堂 哥特式建筑 夏特尔教堂 印度尼西亚

塔 佛教建筑 婆罗浮屠 印度

陵墓 伊斯兰建筑 泰姬陵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⒈顾凯之的两幅传世作品? 《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

⒉《韩熙载夜宴图》由哪五个部分组成?(请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五个部分内容)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

二、新课讲授:

㈠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⒈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⒉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⒊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希腊三种柱式:多利克式——粗壮有力,显得浑厚而刚毅(象征男性)

爱奥尼亚式——修长挺拔,显得秀丽而典雅(象征女性)

科林斯式——顶端雕饰上精美的花纹,显得华丽美

观(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柱头有了变化)

⒋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

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建筑的格局形式为“围柱式”。“帕提侬”原意

为“处女宫”,用心 爱心 专心 因它祀奉的雅典娜女神是处女,所以又称为“雅典娜处女庙”。它建于公元前447—432年。设计人为伊克谛诺斯和卡里克拉特。整个建筑工程是在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的,神庙的雕刻都为菲狄亚斯和他的弟子所创作。

帕提侬神庙坐落在卫城的最高处,从雅典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它那宏伟庄严的形象。它采用的是典型的长方形的列柱回廊式形制。列柱采用多利克柱式,东西两面各为八根列柱,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柱高10.43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神庙的柱头、瓦当,整个檐部和雕刻,都施以红蓝为主的浓重色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充满灿烂夺目的光彩。

问题:神庙为什么选用三级台基和屋顶为两坡顶?有什么寓意?(想体现建筑什么样感觉)

解答:体现建筑的庄严、宏伟与明朗、圣洁的美感特征。

㈡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⒈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⒉罗马万神庙

万神庙建筑的屋顶属于穹隆顶,这种穹隆顶使神庙建筑的基本格局和空间结构由矩形变为圆形。另外,壁龛和壁柱的设计使原先平板的墙体也变得更为丰富和奇特。同时,天然混凝土材料的应用,无疑使新发明的建筑技术有了质量上的保证。罗马人奉祀神灵与希腊人不同,他们习惯于将多个神灵集于一堂供奉,故称“万神庙”。万神庙的注释柱式属于“科林斯式”。万神庙的内部半球形圆顶是建筑物的最精彩部分,它的空间开阔,垂直的顶高与圆形直径相仿。四周无一窗户,唯有从圆拱的顶端天窗射入日光。因此,人在这个圆顶下,好象处在一个厚重的围壁包围之中,给人以一种恒定、宏阔的神秘印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互相撞回,使空间的共鸣性增大。此种围合性的空间感,造成了信神者内心的超然力量,它是一种静态的力量,却又感到有无比的压力。

问题:万神庙内部上方的光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代表什么含义?

解答:给人以神秘感,这是人间与天上交流的通道,充满着神秘而神圣的感觉,既可以仰望苍穹,祈求神的保佑,又可以沐浴神界的光辉,驱逐邪恶。

问题:万神庙建筑形式能作为现在住宅、办公室等建筑场所使用吗?为什么?

解答:不能。因为气氛上不合适,万神庙内部气氛很压抑,我们所生活的地方需要温馨的感觉。

⒊罗马大竞技场

在古代统治者寻欢作乐方面,再没有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更狂热的了。从共和时期就开始兴建斗兽场,最著名的罗马大斗兽场始建于72年弗拉维王朝到82年提图斯时代才完成。这是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后,为纪念胜利驱使8万犹太俘虏修建的。斗兽场呈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156米;中央区为86∶54。周长527米,高57米,占地2万平方米,用心 爱心 专心 3 可容8万观众。建筑形制椭圆的外形单纯、明确,浑然一体,无始无终;外观极其宏伟雄壮,高高的立面分为4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⒋法国巴黎爱德华凯旋门

这是巴黎最大的凯旋门,由著名建筑家让·弗朗索瓦·沙尔格兰(1739-1811年)根据1806年2月12日的拿破仑指令负责设计的,直到1830年7月29日才落成。这座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厚22米,它完全以古罗马的单拱形凯旋门为蓝本,只是在它的壁面装饰上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点。在四面拱门内刻有曾跟随拿破仑远征的 368名将军的名字,两侧门上端和前后拱形的两侧有六块描绘历次重大战役的浮雕,最重要的有两块:一块是于1833年由著名雕刻家弗朗索瓦·吕德雕刻的《马赛曲》,这是根据里勒的同名歌曲而创作的,它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表现马赛人民高唱战斗歌曲奔赴首都,为拯救祖国而战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另外一块是雕刻家格尔杜特(1787-1843年)雕的拿破仑加冕,也是一幅浪漫主义作品,中心主体形象拿破仑穿戴和神情完全像一个罗马帝王。这座凯旋门成了拿破仑军事光荣的记功碑。

㈢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⒈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下载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美术教案 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范文合集

    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

    古代书画作品之题跋

    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姓名:耿孝乐班级:11级历史四班 古代书画作品之题跋 题跋,即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或后面的文字。写在前面的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具体指: 1. 题......

    诚信之美

    诚信之美《树诚信之风,杨诚信之气》, 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还是一条连接友谊的线索。一个人无论有多少缺点,只要信守诺......

    散文之美

    品悟散文之美 闲来无事,总喜欢手捧一本《美文》静坐于案前或散步于校园,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品味散文的那份美,感受思维的那份奇妙,自然快然。 散文之美,于字里行间如琴音......

    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开头: 那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和安详;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互相依......

    唐诗宋词之美

    唐诗宋词之美 唐诗宋词之美 (2011-03-29 14:27:43) 转载▼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登高而望远,临山而......

    汉字之美专题

    汉字之美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六年三班李沁蒙 星期五的晚上,我在央视综合频道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这堂课精彩万分使我终生难忘。 使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字......

    浅析自然之美

    浅析自然美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课程论文 (美学概论)题目:浅析自然美学生姓名指导教师陈朝霞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金融学班级学 号2011年 12 月 25 日浅析自然美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