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之美专题
汉字之美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六年三班
李沁蒙
星期五的晚上,我在央视综合频道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这堂课精彩万分使我终生难忘。
使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字以溯源”这部分了。一开始,王教授给我们讲述了“正、直”二字,从古至今的演变,“正直”就是目不斜视,奔向目标。然后,美国的“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给我们讲了他的网站的发展史,他的网站从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人满为患,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中国人给了他很多帮助,这使他非常感动。这个网站的名字叫做“汉字与词源”,理查德叔叔用了20年的时间,整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并放到网上,输入汉字就可查到字形,感动了许多中国网友。大家都称他为“汉字叔叔”。
看到这里,我也非常感动,感动的是一个外国人也来学习,也喜爱我们中国的汉字。汉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从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再到秦代的隶书等,都具有极强的中国艺术。甚至有人将汉字誉为中国五大奇迹。这绝不是空穴来风,柔美的柳体,不羁的狂草,端正的楷书,都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可见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世界上有许多种文字,但没有一种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历史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玛雅文,波罗米文等,都渐渐衰亡。但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说我们中国人自己爱自己国家的汉字,那是理所当然的。可现在全世界有越来越多像“汉字叔叔”这样的外国人也在学习汉字,传播汉字。没有人强烈要求他们,这完全是他们从内而发出的一种求知,极度的喜爱与欣赏。这也是汉字在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特点,也只有汉字才具有这种独特的魅力。
两年前,妈妈让我学习写字,想让我写一手好字,并且告诉我,一个人的字代表了人的脸面,当时我听不懂,现在,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经常会有人向我投来称赞的目光。我也渐渐明白了当年妈妈对我说的话。现在,有一手好字是我的骄傲!在古代时,从蔡邕、钟繇、到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再到唐朝的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无论哪种字体,都是以一手好字独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千年,文字艺术没有因时间流逝而褪色,汉字也发展得更简易、美观。从古至今,汉字一直被我们的继承着,优化着。
汉字是我们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瑰宝,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也是中国每个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坚信它就是最美的文字!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就是“中华骄傲”,我认为中国汉字就是中华骄傲之一,因为它进而创造出了独属中国的文化,独属中华民族骄傲,你当之无愧。
yōnɡ
yáo
第二篇:最新汉字之美观后感
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中,最细小且精炼的零件便是汉字。它形美、声美、意美,其中蕴含着华夏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因此,它美,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一些汉字之美观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汉字之美观后感1
最早的殷商时期,出现了用龟甲来记录事件的文体,称之为甲骨文。它瘦弱纤细,是中华文体发展的源头,它是中华民族充满智慧的象征。随后,又出现了金文,它是文字发展的历程,瞧,那一个个浑圆质朴的金文啊,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吹奏者中华文明前进的乐声!到了秦朝,一个个遒劲凝重的大篆,一个个曲折婉转的小篆又流传于世,它们好似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小精灵在舞动着,歌颂者中国大一统的豪迈!之后又发明了隶书,据古人记载,它的字体稍扁,有些潦草,但是今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幸一睹芳容,它神秘而又瑰丽地躲藏在中华历史词典中的一隅,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去发现它、探索它、继而沉浸于它的魅力之中。
魏晋时期,又陆续出现了楷书、行书和草书,它们也为中华历史词典增色不少。一个个端正挺拔的楷体书字傲然挺立,它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看,它横平竖直,钩竖突兀,显得坚强不屈,正是华夏儿女坚贞的气节和不屈的品格的真实写照!
声之美
中华历史上的汉字向来讲究音韵,一个个汉字组成一个个华丽的词语、成语和句子,它们的巧妙组合蕴含着最美的音韵。它动人,它醉人!听,那一句句对联悄入耳畔,它们仄起平收,字词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两岸硝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多美的声韵啊,车万育巧妙地将古人对对联的规律与自身的情感结合了起来,为中华历史词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是继中华历史的字体后的绽放的第二朵芬芳的鲜花,也为后来慢慢登场的诗词埋下了伏笔……
意之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觉得最美最精深的地方就在于诗词文化。它语言凝练,意蕴深刻、画面优美,使中华历史词典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他们都为文学而生。他们用一个个汉字串联成的诗词,多姿多彩、脍炙人口、启人心智、陶冶情操。《登飞来峰》告诉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学习;《游山西村》教会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乐观向上,相信“柳暗花明”的出现。李白教会我们用自信去体验浪漫;辛弃疾教会我们伟大而忠贞的爱国精神;李清照教会我们用心与情去品尝……因此,它的意韵最美。
汉字啊,你是中华历史词典的奠基者,任何出彩的角色都源于你。因此,你最美!你哺育着滋润着华夏儿女的精神文化,我们永远在你的身边徜徉!
汉字之美观后感2
大概是习惯了南台湾豔阳高照的天气,北台湾那忽冷忽热且湿度极高的天气,的确让人难以消受。尤其遇到风向改变的日子,地上湿滑一片的景象,让初来乍到的我,若不是亲眼目睹,还真的难以相信,不下雨也能让地板潮湿的方法。
为了解决那随时可能让特殊孩童受伤的危险,我和搭档找了随手可得的报纸,将它垫在门口处,并找来纸板垫在走廊上,以提醒那些脆弱的天使,注意安全。隔壁班的资深老师是客家人,当她走进我们教室时,忍不住了说了几句:「报纸上有字耶!怎可以将它放在脚下踩呢。有字的纸,可是要好好保存的。」我在一脸愕然下,赶忙将纸收了起来,却也一脸愕然。
我一直将疑问摆在心里,却一直不解。一直到沈迷上了惜字亭这建筑的美後,我才明白,原来曾经字是如此的被珍惜著。那一直被我误认为金纸亭的建筑,其实是珍藏字魂的所在。於是当年的那阵苛责,在此时一切明朗。
文字本该是迷人的,然而或许因为我们得的容易,却忘了注意它的迷人处。直到我必须教一群对中国文字陌生的学生之後,我深深为这样的文字著迷,无论是声与音同揽的字,或者望文生义的字,在在都流露出当时造字者的巧思。每每讲到栩栩如生之处,总不忍要发出一声赞叹。
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经习惯使用文字去描述我们所见到的世界。而这本书,则告诉了我们那个建构世界的小小宇宙,那看似制式的外在,其实涵括了许多简化前的故事,而如果我们不曾用心的想要瞭解,这一切都将与我们无关,它的存在也等同於冰冷的「工具」,於是懂字的人,自然不忍这样的结果,将它记录下来,并探究它的身世,给了它知音的回报。
当年刘鹗发现了甲骨文,传说仓颉发明了文字,康熙命有学之士整理了文字,而今一位喜爱汉字的外国人士,以八年的时间踏访中国田野,拍摄古文物,也拍摄现代文字中的常民生活,在阅读了这本书後,我们应该明白,那看似与生活一点都没有关系的文字,其实一直都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存在著。
汉字之美观后感3
它们既不是摆设,也不是装饰,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一看“恨”字,就会勾起心中各种的怨恨;“委”字,让人联想起心里受到的种种委屈;“衰”字,让我想起爷爷、奶奶日渐苍老的面庞……
那每一个汉字又像一个个欢快、可爱的小精灵.当你将它们写得方方正正时它们好象对你咧开嘴大笑,让你自己也为之满意;当你将它们写得歪歪扭扭时它们又好像委屈地说:“我要变回原来的模样。”
在书法家的笔下,他们个个生龙活虎,神采风扬。楷书中,端庄秀丽、曲线优美;草书中,凤舞龙翔、豪迈雄壮;行书中,流畅大方、挥洒自如。
中国方块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饱经风霜的它们依然独具风韵。汉字是中华人民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它们像星星一样繁多,像钻石一样璀璨。我早已沉醉于这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汉字之中。
我爱中国美丽的汉字。
汉字之美观后感4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汉字,处处也都能看到汉字。
我刚会说话、走路。我的妈妈就买来许多识字图、水果图……妈妈一个一个教我读,我一开始觉得很枯燥,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有什么好看?可是,读得多了,我便觉得那些简单的汉字挺好记的,而且读起来也特别好听,我便喜欢上了读字,看字。
等我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后,教会了我拿笔姿势后,妈妈就让我学着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到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已变成了班里的“小博士”了。后来上了小学三年级,我们开始学英语,刚开始,我写的英语字特难看,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刻苦训练,我的英语字终于练好了。可我还是觉得汉字比较好记些,而且,写英语还得一个单词之间空开一点,假如一不小心写在了一起,密密麻麻,根本看不清楚,而汉字就算挤在一起,也看起来并不乱。
而且,在书法家笔下,它们就不显得那么井然有序了,而是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凉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像一个个小魔术师,组成词语、句子,文章。多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啊!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光是汉字就有好多种呢!有古色古香的篆书隶书;流畅自然的行书;端庄大方的楷书;自由奔放的草书似凤舞龙翔。
这些由横竖撇捺构成的奇妙组合,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坚信,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文字将越来越被世人所珍爱。
汉字之美观后感5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又美丽而独特,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汉字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汉字的木字是根据树的形状设计的,竖是大树的树干,横撇捺是树的叶子和树枝。汉字有的如凤舞龙翔,有的如龙蛇盘绕,有的如雄鹰展翅……这些汉字各有各自的特长,飞字一看就像自己在天空中,慢慢飞腾。花字一看就让人陶醉。笑字一看就捧腹大笑。哭字一看就想流泪。中国汉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为什么书法家写的汉字很宝贵呢?就是因为汉字,它们像一些机灵小巧的“孩子”,个个都有自己的天赋,根本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中国的汉字。这些“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纸上玩耍嬉戏,欢乐无比。汉字不是死的,是活的,有声音,有颜色,有味道的,它们就是一些无比幸福的小星星。
现在,回忆起祖先是怎样创造的汉字,多想当时也在那里,来观赏这些美妙的汉字。汉字我们一定得珍惜,因为这是祖先从古代传下来的最宝贵的礼物。
远古流淌的中国汉字,将在中国讯速发展。
汉字之美观后感6
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记录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它富有意蕴、意境、情感和美观,它奇妙无比,它就是我们的“汉字”。
我们所写的一个个字是汉字,我们所画的精灵亦是汉字。作文纸上的一个个字,想一个个精灵般跳跃,废物。这些精灵施展着神奇的魔法,虽然每个小精灵的法术不同,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当许多的精灵聚集起来,那么它们的力量当然是非同一般。作文纸上的许多小精灵,散发出它们的魔法,每当读者阅读时,这些汉字精灵各显神通,团结协作,使读者禁不住的走进另一个世界。
正如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静夜思》,这首诗广泛流传,妇孺皆知。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简义丰,蕴含深刻的情感。并且“光”和“霜”押韵,使句子音调和谐优美。“举头”和“低头”又是机器公正的对仗。语句有没,使读者都能感受到诗中那美好的环境气氛。
原始的中国汉字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字形和字义字音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不仅灵动美观,更柔和了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个字就如同一幅画。如“月”的形状像月牙,“休”一个人靠在树木边休息,“果”更让人想到树上硕果累累等。马致远的诗中说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却描述了六种景物,使之形象的勾勒出一副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秋思图”来。中国汉字的这一种表意功能,是西方文字所无法企及的。
汉字虽是由横竖点撇捺组合而成的字形,但它们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的性格,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风韵。汉字的变化无穷无尽,如“口”字在中间加一竖就成了“中”字,在“中”字下面再加一个“心”就变成了“忠”等,并且汉字本身就具有灵性,足以使我们为之动情。汉字是一个想象的天地,让我们飞翔和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
中国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汉字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是我们的力量,我们应该为能够熟练的掌握汉字而自豪。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汉字,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起来!
第三篇: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下面是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请参考!篇一: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篇二: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篇三: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作为一名小学书法老师,为了让中规中矩的书法课生动有趣、为了让深奥的书法知识浅显易懂,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法文化之书—————《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蒋勋的大作,分别从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四个章节介绍汉字书法之美。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的一个符号,上端一个圆,下端一片曲线,最下端一座五峰尖山,这就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文字出现了。结绳、仓颉、毛笔、石鼓等等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闪过。
而书法美学又让我对书法的五种书体的历史有了新的心得体会:波磔与飞檐的隶书线条、碑帖的厚重与飘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元明书法的形式与表现及清代书法的古朴与拙趣。
又让我对卫夫人的《笔阵图》细细感知。“高峰坠石”的点是形状,是体积,是重量,也是速度;“千里阵云”的横是水与墨在纸上的交互律动;“万岁枯藤”的竖是一切看似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
以小见大,让人看出汉字书法之奇,不仅在指腕之间,甚至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乃臻而为「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一如瑜珈、太极、舞蹈,乃至慢跑,由静转动,动中见静,成就了一种肢体韵律之美。
篇四: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篇五: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了。看到老师拿着大大的毛笔,大手一挥,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就出现在白纸上,煞是羡慕,但是到底怎样写,怎样读帖却是云里雾里。老师多是临时代课的,对毛笔字的要求不严格,我们有毛笔的就用毛笔写,没有毛笔的就找一个小棒,沾着前后位同学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马由缰,对于写“上”“人”自觉得很好写,横平竖直就可以,对于笔锋、运笔、收笔等书法术语全然没有概念,那时毛笔是一角、两角钱买来的,墨汁也是最廉价的带着臭味久无人问津的,所以写完毛笔字后,教室里洋溢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写的歪七斜八的字傻乐,只是好玩,倒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每当走过学校的书法室,闻到那飘散过来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规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学生,跟着书法老师有模有样的临帖习子,挥毫泼墨的写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羡慕之情无法言表。
直到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才知道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了解了一些书法家,更深刻的体会到描摹临写在书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的写毛笔字,每天基本功练习都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帖,用心临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汉字的美,享受着写字带来的宁静致远。“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学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一定的写好人生每一笔,真切体会写好一个真正的“大”“人”的益处。
篇六: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篇七: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
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
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篇八: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喻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欢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强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量,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喻?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勒”(横平),“努”(竖),“擢”(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第四篇:教学设计:汉字之美
教学设计:《汉字之美》
教学设想:
苏教版八(上)中安排了两个语文专题活动,一个是《长城》专题,一个是《汉字》专题。《汉字》专题位于第六单元之后。该专题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对于重要的汉字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汉字的魅力,感受运用汉字的乐趣,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字无限的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①认真阅读《专题汉字》中的两篇文章;
②准备一些书法作品,并能从汉字的形美角度来欣赏这些书法作品; ③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自己名字的意义,并试着给自己取个字或笔名; ④找一些会意字,并能从字形、字意两方面来说明这个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2.感受汉字的魅力。过程与方法:
1.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在活动中体会学习、使用汉字的乐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汉字的感情。2.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在活动中体会学习、使用汉字的乐趣。
教学难点:
探究汉字中蕴涵的文化。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发现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汉字历史及构造 2.感受其“形美”“音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中国娃》
“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了解它的历史,感受它的魅力。
二、了解汉字声誉 展示对汉字的赞誉:
(1)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2)埃及流传:“要寻找智慧,就到中国去。”(3)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4)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汉字的现状举例
可是前些日子我看到下面这些资料,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有些想法,也想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PPT〗)读了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
PPT:
1、上海复旦大学最近一次的汉语言文字大赛,获得这次比赛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文汇报》)
2、参加2005年广东高考的1万考生在文言文翻译、10万考生在造句题上都得了零分。
3、一个中学生在一篇600字的作文中,使用了诸如“热死了”、“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等72个“死”字句。
补充理解:
1、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表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是有成效、有质量的,同时,反衬出我们大学生的汉语言素质、人文素质很成问题!这一切是中学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关系。
资料2真的说明我们的学生汉语学得不怎么样!而资料3既反映出中学生课业繁重、学习生活紧张,也反映了中学生“语言贫血”现象!
读了这几则资料,你们心情如何?
有人跟我说,这些只是例外,我们从小学汉字,用汉语,哪会有这么差劲!我这儿有两道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的题目,同学们来试着做一做:(〖PPT〗)
PPT:
1、请你准确朗读“呱呱坠地”。
2、请你准确说出“七月流火”的意思。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是西周时期陕西一带的一种民谣,内容叙述农民一年辛苦劳动的情形,从春到冬都有描述。头三章用比兴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开头。“火”是星宿名,或称“大火”,它是比太阳大几倍的巨星,很明亮,略带红色。农历五月黄昏时候,这颗星在南方,六月开始偏西向下,七月下沉接近地面,此时正是天气转凉的季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说七月天气转凉了,妇女们开始缝制棉衣,九月就要给人们穿用了。
所以,“七月流火”用来形容天气的炎热程度,其实错了。原因有二:此七月是农历七月,“火”是古代星名,不是火热的意思。
四、学习《汉字问答》
有个同学说:语文,要说爱你不容易!中国文字确实是一种奇异的人文景观,许多精研文字的各国专家最后得出结论,汉字在语言的百花园中,比其他任何文字更显得风姿绰约,光彩夺目。今天老师跟你们一起徜徉在汉字的百花园中,了解汉字的知识,领略汉字的魅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汉字问答》,主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PPT〗)PPT:
1、汉字有些什么特点?
2、它的构造有什么讲究?
3、从每一个汉字中,你探究出哪些文化气息?
4、进入电脑时代了,汉字还有用吗?
明确:汉字的特点有:笔画种类较多,形态各异,笔画组合的样式丰富,构造复杂,数量繁多。汉字的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五、认识汉字构造
“六书”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
(1)象形法:
象形字就是依照实在的、具体的事物,勾勒出它们的样子来。它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用画画的方式创造出了最原始的文字。
例:日
月
水
牛(2)指事法:
这类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意义的字是指事字,在象形符号上加一些指事性的笔画,表示具体概念。
“木”的上半部加“横”是“末”,表示树梢。《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本义是树梢。引申义有物体的末端,事物的尽头,微小,细碎等。“木”的顶部加“横”是“未”,表示树上的枝叶花果。与末的区别是指树上而不是指树梢。《说文》:“味也。六月滋味也。象木重枝叶也。”本义是树木花叶繁茂,香气远播。引申义有将来,没有,不等。例如:
本 末 上 下(3)会意法:
会意法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字不同的象形符号联合起来造出一个新的字,从它们联合起来所能表示的意思里面悟出这个合成词所表示的一个抽象的意思,这类字叫会意字。
例:明
旦(4)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
例:澡 躁 燥 噪
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
六、感受文化魅力
汉字的构成就是这么富含意义,汉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往往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下面请同学看屏幕(〖PPT〗)
古时有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这种思想远至汉字形成的年代便已出现。有甚么证据呢?“男”字便是证据。“男”字由“田”字和“力”字组成,由于在“田”地耕种这类极耗体“力”的工作,在古代由“男”性负责,因此古人便把“田”、“力”二字合成新字,表示男性的意思。由此我们也可以见到中国已进入农耕社会,耕种是当时男性的主要工作。
“女”字不是会意字,但从“妇女”的“妇”字,我们可看到古代女性担当的工作岗位。“妇”字属会意字,指已婚的女性,由“女”字与“帚”字组成。而“帚”的古字字形,是用手持着扫帚的图像。古人以持着“扫帚”的“女”性,表达妇女的意思,可知当时的妇女主要负责打扫等家务工作。
七、进入电脑时代了,汉字还有用吗? 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并在网上传输的问题,而且输入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汉字手写技术、声音输入技术等成为了中国电脑输入法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些技术不断满足了不习惯键盘打字的人们用好电脑的需要。由此可见,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
你知道哪些汉语输入法?
八、阅读《汉字的魅力》
我们刚才了解了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构造、汉字本身蕴藏的文化信息,也看到了汉字今后的趋势,我们再来看看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随着袁鹰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
1、在作者心目中汉字有哪些魅力?
一个奇妙的大花园。陪伴终身,良师益友,汉字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2、汉字的创造显示了中国人与众不同的文明传统,它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于世,它跟我们的文明传统、古老文化联系在一起,所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3、每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字都是情由独衷,文中作者引用了《俄罗斯语言》,请大家一起朗读屠格涅夫赞美俄罗斯语言的语段。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的祖国的日子里,给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要是没有它——谁能看见故乡的一切,谁不悲痛欲绝呢?然而,这样一种语言如果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可置信的啊!
4、我们学过的《最后一课》都德是如何赞美法国语言的? 都德把法国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让我们遵从作者的愿望,把“俄罗斯语言”改为“汉字”,一起来朗读一遍。
九、了解汉字历史,欣赏汉字“形美”
1.思考:你知道汉字的起源吗?你知道汉字演变的历史吗?你知道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有哪些字体吗?
打结记事,刻符号。仓颉造字,汉字的起源就是来自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看视频汉字演化史)2.总结:汉字的演变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篆书:笔画均匀,结构工整。
隶书:字体刚正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楷书:稳定、宁静、端庄、秀美。
行书:运笔自由,如行云流水。书写便利,且有浪漫唯美气息。
看看甲骨文图片,后来,文字书写在竹简木牍上——帛——纸,由于纸的发明,使文字书写的代价便宜了,于是书写也成了一项艺术,使汉字更具有魅力了。请看书法,这是一组美不胜收的图片,汉字是独特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文字。汉字魅力无穷啊!
十、了解古代的字典 人们造出了一个个的字,那么,这些字总要有个汇总吧,于是,出现了一本本汇总字的书,就叫字典。?
PPT:你知道中国的字典吗? 新华字典。康熙字典。
最早的字书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说文解字》的出现,使汉字书写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许慎因此被历代学者尊为“字圣”。
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收字达53525个,是古代收汉字最多的字典。清代张玉书奉诏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字达47035个,辛亥革命后,欧阳溥存等编的《中华大字典》,收入汉字达到48000多个。近年来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录汉字56000多字,是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探究汉字的现在与未来。
一、复习导入专题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汉字的历史与构造,感受了汉字的“形美”“音美”,你能举几个例子谈谈它的“形美”吗?
二、体味汉字“意美” 1.只字说意美
①讲解“明”字的汉字构造,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由形美引发出怎样的意美。明确:一轮似火的红日,一弯皎洁的月,交相辉映,为人们驱走夜的恐慌,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希望。
②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旦”字的意美。
2、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寻找到的会意字的资料,从中再选两个字,体会它们的意美。
三、感受汉字趣味 1.猜字谜
千里相逢(重);十五天(胖);九十九(白);孔子登山(岳);森林大火(焚)你还知道哪些字谜,让同学们猜猜!2.奇妙对联一览
谐音联: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缺字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析字联: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叠字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西湖天下景)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济南趵突泉)3.妙诗共赏 ①藏头诗: 我闻西方大士,为人了却凡心。秋来明月照蓬门,香满禅房出径。屈指灵山会后,居然紫竹成林。童男童女拜观音,仆仆何嫌荣顿。(我为秋香屈居童仆)②回文诗:
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也可以倒过来读: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4.了解拆字文化
某人于婚礼上送一横匾,上书:“北比臼舅”四字,旁人皆不解其意。你知道么? 那人解释说:“‘北’字正如二人互不相识时背靠背的样子;‘比’是一个向另一个开展追求的样子;‘臼’是二人面对面互相倾谈的样子;‘舅’字是二人结婚生下一男的样子。”众人听罢,拍手叫绝。
5.赏奥运会徽,析汉字之美。
教师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先在小组讨论,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说出会徽中蕴含了汉字哪些方面的美。
学生各抒己见:
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划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充分显示了汉字“入画”的美感。
她像一个“人”,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我们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四、探究汉字问题
合作探究,完成下列任务:
(1)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参考内容:
不会。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并在网上传输的问题,而且输入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汉字手写技术、声音输入技术等成为了中国电脑输入法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些技术不断满足了不习惯键盘打字的人们用好电脑的需要。由此可见,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古老的汉字以其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在新的时代里焕发了青春。
(2)你认为汉字将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为什么? 参考内容:
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汉字那种独一无二的魅力。
(3)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内容:
现在的书刊中常有夹英文字母的情况,这反映了当今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汉字中夹字母,表达比较简约、方便,但是对不懂英文的人来说,就有了阅读障碍。如果把“WTO”译成“世贸组织”,就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理解。从维护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来说,应当尽量减少汉字中夹英文字母的情况。
(4)前人造字,后人用字,可是后人总是用错,你们写错别字吧?这儿有两个字,在同学们看来是一对难兄难弟,老被它们搞糊涂。(〖PPT〗):“即”与“既”
你们也有这样的经历。想知道这两个字的区别吗?(演示PPT,解释“即”“既”的不同意思。)即jí—甲骨文金文是人走近盛满食物的容器旁边。《说文》:“即食也。从皀ji(食器)卩jí(跪坐的人)声。”本义是马上就吃饭,如立即。引申义有走近,接触,当时等。如即位,即景生情,即日。既jì—甲骨文金文是食毕返身之形。《说文》:“小食也。从皀ji旡ji(返身的人)声。”本义是吃罢饭,如既已。引申义有完了,已经等。如既成,既然。作连词表示并列或因果,如既--又,既--也,既来之则安之。
希望同学们在使用汉字时减少错字,纠正错字。
(5)下面有一段是老师从学生的日记中摘录的,看看谁能最先看懂:(〖PPT〗)
PPT:
1、昨晚,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儿的对我妈妈PMP,酱紫,真是好BT,7456,我只吃了几口饭,就跟他们886,到QQ上给我的斑竹打帖子去了„„”
师:这是一段字母+数字+汉字”的大杂烩日记,谁来帮我们翻译一下? 生:“昨晚,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儿的对我妈妈PMP(拍马屁),酱紫(这样子),真是好B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跟他们886(拜拜了)到QQ上给我的斑竹(版主)打帖子(发消息)去了„„”
(6)作为炎黄子孙,面对悠久丰富的汉语文化遗产,我们难道不应该迅速行动起来吗?请就“如何维护和弘扬汉字文化”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五、专题总结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来维护汉字,让我们共同说一声:我爱你!
第五篇: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一)返璞归真读《汉字书法之美》有感
市场部 刘红莲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二)惜字如金
黎楚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文:黎楚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三)阅读《汉字书法之美》
@可以心清也
最近(2012年3月)读了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蒋勋在书中这样说:“希腊的《伊利亚德》(Iliad)、《奥德赛》(Odyssey)都是鸿篇巨制,诗里贯穿情结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达》(Mahabharata)动则八万颂十万颂,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习惯图像简洁思考的民族常常一开始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喻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欢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强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量,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喻?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勒”(横平),“努”(竖),“擢”(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