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高级实验中学左德鑫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为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捕捉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著名美学家艾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了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很难想象,一个发现不了美的人,如何能发现生活的可爱。所以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的情趣,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和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触情景,从而培养情趣。
在抒情散文《听潮》一文中,作者鲁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三幅画面: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让学生领会大海的柔美、壮美,并从中悟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化。
二、培养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如何使他们树起信心,扬帆远航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扬起生命的风帆》是一篇极具说服力和鼓励性的演讲稿。学习此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法,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说是属于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属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苦、很艰难的时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爱迪生、梅兰芳等名人事例,让他们深思:为何从小被老师称为“弱智”、“顽童”的爱迪生,却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梅兰芳长着一对“死鱼似”的眼睛,又为何仍能成为一代艺术表演大师?然后,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并确立读后感的主题:建立信心,事在人为。这样
就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人生自信力。
三、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斯科特一行五人在向南极发起挑战之时,遭受到了种种的挫折和打击,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拼搏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此文的讲授,可教导学生: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禁受住失败的打击。此外,像屈原、苏轼、辛弃疾、鲁迅、毛泽东等一大批伟人都是经过艰苦磨练,才获得成功的,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就一定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
此外,由于现代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很少,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而在学校,大部份学生也只是埋头苦学,疏于交往,造成许多学生性孤僻、不善言辞,因此,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也可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五、培养学生的个性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渗透品格教育,以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有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入党誓词,是我们每位同志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必须向党表示的承诺,是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加入党组织后必须要遵守和履行的人生准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各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使我们有些同志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誓词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甚至逆誓词要求而行动。因此,要做党员,就要积极履行誓词,不履行誓词,就不要做党员;既做党员,又不履行誓词,共产党就不能要这样的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可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增强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激励每位党员以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奉献,履行党员义务,做一名称职的、合格的,无悔于党员称号、无悔于入党誓词的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牢记远大目标,认清重温入党誓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员自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就应该遵守诺言,按誓词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有那么少数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执行誓词精神,履行党员义务。今天,我们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就是要使广大党员“身临其境”,仍然回到刚入党的那个时候,那种状态,那个阶段,那种场面,从而达到“三个明白”的教育效果。
一是明白党员在政治上要有坚定性。誓词中第一句话,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讲致治,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既是每个党员自愿的,又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有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不能很好地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党员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损公利已,损公肥私,败坏党的形象;有的同志看到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就对共产党失去信心,对实现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言语随便无原则,行动自由无党性,这些同志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入党时举起右手向党宣誓时所表的决心,忘记了共产党员就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所以,重温入党誓词,首先就要使党员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增强党性观念,积极为党工作。
二是明白党员在思想上要有先进性。誓词中第二句,就是要求党员要要遵守党的章程,而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失自己身份,要区别于群众,要在各方面体现先进性。可是我们有些党员,在思想上落后于一般群众,有的党员还讲什么“有党没党无所谓,就看哪个挣到钱”“入党不划算,除了多吃苦,还有多交钱”,甚至个别同志,入党为了做官,眼看做不了官,也就丧失革命意志。思想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落伍,从而使部分党员没有履行党员义务,没有尽到党员责任,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重温入党誓词,就要使广大党员端正思想态度,纯洁入党动机,使其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确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入党誓词中有一句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然而,现在有极少数人讲:“共产主义是渺茫的,遥远的,假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静止的、主观的。我们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用长远的、发展变化的、客观的眼光,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当反复向大家讲清楚,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原始社会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这一块土地上,几千年以后会变成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前进的,社会是在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身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亦就实现了。河南省南街村共产主义社区的建设和实践,可以给世人很深的启发。
誓词中最后一句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当我们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的时候,大家就会自然想到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仿佛听到震天动地的号声.似乎还看到在硝烟弥漫之中勇往直前的战士,眼前浮现出刘胡兰面前张着血口的铡刀、黄继光胸前喷着火舌的机枪,董存瑞头顶倒扣着吱吱作响的炸药包。多少年来,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美好幸福的未来,激励着无数个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江姐等无数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一刻,义无反顾地奔赴刑场,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实践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建国以来,在誓词的激励下,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朱玉儒、任春霞等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革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他们毕生的心血。大家都知道,在1998年我国百年未遇的洪涝面前,无数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党员都套上有“党员”标志的红袖章,带头冲在抗洪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抗洪英雄高占成等一批都为共产党员这一崇高的荣誉,为保护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更需要无数的党员干部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冢、我们的家乡出力流汗。因此,我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为了使大家不忘记党的远大目标,不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要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实际上干一套,一定要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立足岗位奉献,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形式,它的实现需要世世代代人为此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来为之努力奋斗,而党员干部又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骨干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各项工作中保持先进性,从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1、立足岗位奉献,必须遵守党的章程。
“遵守党的章程”,这是党员宣誓的誓词中明确的一条,党章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还明确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俱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能忘记我们是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虽然已经是党员和干部,但仍然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观。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我们搞好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
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政绩观。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讲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当然,办实事不能搞形式,不能劳命伤财,操之过急,增加群众负担,树政绩要群众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勇于奉献人民群众的人生观。要勇于奉献,就要做到干任何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要有精益求精的业务技能,要有驾驭全局的协调能力。
2、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履行党员义务。
在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中,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现阶段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我认为应在四个方面领先其他普通群众。一是要有领先的组织观念。就是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主动交纳党费,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二是要有领先的集体观念。党员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群众,为集体增辉作贡献。三是要有领先的服务观念。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所做的一切就是服务,要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贡献,真正做到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四是要有领先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人的能力所在,整个社会在与时俱进,所以,每一位党员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前进。
3、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具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党员誓词中的实质精神,他充分地说明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积极工作的同时,必须有一种牺牲“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的精神,在非常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而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感到,下列几种情形应当把握好。一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二是当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自己作出牺牲,发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主动奉献给别人。三是当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时候,要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总之,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当又面对党旗举起右手重温每一句誓词时,应该做到心中无愧,回忆往事心实如磐,因为自己没有违背自己宣誓的诺言,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增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增强随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勇气,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
第三篇:教师人格修养
我眼中的教师人格修养
近日聆听了几场报告,又回想起暑期看过的几本教育家的书,深深地被感动,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付出的师爱超越母爱”的斯霞老师,“包容着崇高信念和深厚爱心”的于渏老师,他们之所以能令学生、乃至世人折服,我认为莫过于他们的人格修养。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显然,教师的人格力量能征服一切。
接下来,我就来具体谈谈我眼中的教师人格修养。品德——人格修养的本质 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教师的道德永远是教师人格的中心品质,没有道德修养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树立志自己的教育形象,没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永远不可能真正吸引他的学生。
这并不是我个人观点,许多教育大师都曾阐述过他们的见解,如: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接受他们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同接受他们看不起的、对他们格格不入所说的话,情况完全不一样,从后者说出的最崇高的思想也会成为可憎的思想。”
——克鲁普斯卡亚
许多教育工作者,也都是以他们的行动向我们证明的。如: 于永正老师的一位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曾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说:
“„„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要知道,在您以前,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我一动,他们就瞪眼、发火、斥责,我自然也不喜欢他们,甚至怀有敌意。„„”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并不缺乏师德的重要性和师德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我们困惑在于我们所掌握的理论与我们所能实现的行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按照师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会用意志与情感来控制自己的教育耐心,并时刻鞭策自己,唯有道德的力量才是长久而永恒的,惩罚、吓唬等达到一时的目的,而从长久的意义上说,它只能毁灭教育者的形象与威信,从而最终丧失教育的影响。
教学——人格修养的支撑 首先从教学中获得权威。
权威是教师人格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教师权威的获得,教学是一个主要途径。对学生来说,总是敬仰那些知识丰富、思想深邃的教师。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能够使学生倾倒,那他已经开始在人格上征服学生。
据宋代陶岳所著《五代史补》的记载:唐朝的一位出家当和尚的诗人,名字叫齐已,他写一首赞美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写道:“前时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的朋友郑谷看了之后,就对齐已说,如果梅花已经开了数枝,就不能喻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为好。梅花刚刚开了一枝,当然称得上早梅了。齐已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对郑谷很是佩服,于是就拜郑谷为“一字师”。
这就是知识的权威,这就是智慧的力量。教学是知识和智慧的交流,教师充满智慧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内在的人格美与精神的力量,无形中树立起自己的教育权威。
其次从教学中凸现人格
有人比较过本世纪两位伟人的风采,一位是伟大的革命家列宁,一位是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们都有共同的演讲天赋,善于深入浅出地阐明观点。列宁善于向工人演讲,毛泽东善于向农民演讲。然而他们也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当列宁走上演讲台时,那种革命家的气势伴随着他深邃的思想,使每一个听众都感受到超乎常人的伟大与深远的形象;而毛泽东面对朴素的农民,他亲切和蔼,就像大人对小孩讲故事,你很难感受到这就是一个世纪的伟人,可是他的演说,都让你感到真诚深刻,你会为他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而折服,你会为他的幽默而深深地感到一种力量和影响。
这就是伟人的风采,我们不用与之有深刻的接触,我们只需在他们的演讲中就能体会到他们的智慧与人格,这就是“讲台”的魅力。讲台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教师若想从人格上征服学生,那就应该站好讲台,让讲台帮助你塑造教师的人格形象,让讲台帮助你克服学生的怀疑与困惑,让讲台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你的真诚与关怀。
知识——人格修养的风采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思想,高尔基要我们与书为友,不要忘记学习是进步的阶梯。作为一个教育者,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是丰富人格内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果一个老师无知到仅仅懂得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每天只能照本宣讲,那他在学生心目中就不会有任何人格形象可言,更不用说用人格去影响他们。
知识会使我们的教育境界随着我们的人格境界而不断的深化与升华。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他自己的行动说明了这个道理。他一生私人藏书达一万九千册,除了撰写的教育论著这外,写过一千二百多件儿童文艺作品—童话、故事、短篇小说等。他不仅用热情,而且用知识和智慧使自己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并且同时创造了自己伟大的教育家的人格与胸怀。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但以知识来武装自己,将使我们展示自己的人格风采,将更“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第四篇: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塔山中学
叶平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勤劳的女娲后 人们就一直不断地努力着,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非凡的成就,且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及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中生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在思品课上开拓新的渠道,使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辩证的分析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自觉的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发展创新,是当代教育者的任务之一。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更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繁荣。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和强化,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是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环境的,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强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认识和地位,会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显著增强。
[关键词]:中国
传统文化
中学生
培养
人格
中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这已成为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理维系,无论承认与否.它影响乃至主宰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而作为当今的中学生,无疑深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四有”的人格.并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利用和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好我们的学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难以在世界上生存,而谈不上实现伟大的梦想。对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的伟大复兴必然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基础的,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够站在科学的高度来证实它内在的科学性,那么中国的复兴就失去了它最坚实的根基。
基础是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构成中学生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中学生的内在素质,即中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有关。文化素质既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化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中学生的信仰和情感,体现着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中学生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辨”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可见,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强化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精髓,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要注意传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促使人格尽快现代化。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晶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做人,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向内心的,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养成是每一个人应该倾其毕生精力以完成的。当代中学生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加强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中学生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中学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当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当代中学生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成为自尊独立、自强不息、宽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满情趣而又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大学生人格素养、人格精神的提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以中华文化熏陶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将使当代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 薛金星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 林晨主编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贾成详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单位:塔山中学 姓名:叶平
第五篇:人格与道德、修养
人格与道德、修养
于立新
党员干部怎样才能在群众中享有威信,受到群众拥戴,怎样才能具有领导的魅力,结论是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党员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来源,是党员干部具有威信和良好形象的内在基础,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基本条件。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能超越时空,超越国界。
人格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工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准;同时,又能够以感性的形式作用于外部世界,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愿落后的各个层次的人们,崇尚真理和科学,同样也敬重高尚的人格。从某种高尚的人格中,人们能感受到品端、才高、识高等素质条件所显示的影响力,体验出无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也能激发出潜藏于内心深层的真挚情感。人格主要不以其能力大小来衡量,不因其地位高低来判定,不因其贫富差异来评价。正如古罗马奥维德所言:“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金钱是有吸引力的,但买不来人格;权力是令人羡慕的,但换不来人格。党员干部具有人格魅力,就能增强其人格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就能更好地运用权力,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具有以一当十的力量,更好地团结和带领群众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所谓人格,就是指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的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它体现为人的尊 严和自立意识。在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不合乎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马克思指出:“主观性是主体的规定,人格是人的规定。”人格不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以社会性为主的多种属性的综合表现。人格是在人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交往而产生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知识积累、智慧力量、道德修养和意志磨炼的结晶。完美高尚的人格是伟人、圣贤、英雄的特征,不健全的人格将导致个体走向失败甚至犯罪。
心理学家说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特征,是“健康的人”。社会学家说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是“道德主体品格的总和”。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和为人的品格之总和。人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如何。这种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处事的态度是否主持公道。高尚的人格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核心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人们平常说某领导人格高尚,主要是从道德方面给人的评价。领导干部高尚人格的影响力,是指由领导干部的职务、地位、权力以外的东西所形成的影响力,即由其道德品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所组成的,它是 比权力更持久、更有效的领导力量,起到一种很强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这种人格越是高尚,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因而受到崇敬。
人类的人格意识、人格尊严和理想人格追求,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柏拉图认为,对执政者的人格要求是智慧,对武士的人格要求是勇敢,对平民的人格要求是节制,达到了这些要求,整个国家便实现了正义。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人格的探求。如孟子强调做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认为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超过了生命价值。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认为圣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墨子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古代还有“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以及“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等主张,常常把气节视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一股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都是对优秀人格的诠释。古人还分别从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掌握智能、须有志向来定位人格概念,旨在教诲和警戒人们懂得怎样做人,勿为“禽兽行”。
完美的人格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和要求。追求完美人格的志士仁人,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寥若晨星。他们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是由于他们是否手握大权,而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人格。“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为保持高尚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他犹如南国的 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
陶渊明为保持高尚的德操、纯洁的人格,在为官期间不搜刮民财,不贪污受贿,不拍上司马屁。陶渊明一向看不惯依官仗势的督邮们,不肯接受低三下四的屈辱,装不出一脸假笑,不善于点头哈腰。他说:我可不愿为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这种势利小人作揖打躬!于是毅然解印辞官,归隐庐山田园,躬耕陇亩,过着贫士生活。他一边耕种,一边呤诗作文,讴歌劳动,讴歌淳朴的田园生活,给人一种美的意境。如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的人生态度十分达观,无穷达之念,无贵贱之忧,无生死之虑。陶渊明的高尚人格对世人影响较大,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广为传颂。
范仲淹“先忧后乐”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饱含着他的政治追求和崇高人格。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褒扬。范仲淹当年这样说,也这样做。他任苏州知州时,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住宅,后闻知是块贵地,便毅然放弃,说与其“我家独占贵地,倒不如让出建学”,于是捐地建学舍,成立了苏州州学。
峥嵘的岁月,跌宕的生活,艰苦的环境,能够进一步锻炼、塑造和考验一个人的人格。高尚的、理想的人格,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波澜壮阔和曲折艰难的一生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据《天地正气》一书记载,“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同志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对党和人民仍然始终保持着充分的理 解和信任,由衷地说出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样的至理名言!一些党内同志和一部分群众对刘少奇同志曾经有过误会,但他独自承受着这巨大的痛苦,直到逝世,他对党、对同志、对人民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正如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要求的,共产党员要能够经得起各种打击,在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暂时孤立时,甚至因此而牺牲生命的时候,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他默默无声地走了,把对共产党员的期望,变成了自己忠贞实践的诺言!刘少奇同志是一个纯洁正直、光明磊落、道德高尚的共产党员,是在党内和国内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切优秀共产党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高尚品格的结晶,也是刘少奇同志自己的人格、思想、风范的写照。他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当作自己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看得重于泰山。他的优秀品格,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和光辉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上说:“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现。”
梁衡同志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年的文章中,评价周恩来有惊人之“六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周恩来的六个“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周恩来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地位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但他总是甩掉自我,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 妙之境。梁衡同志在文章中说,50年来周恩来亲手托起党的两任领袖,又拯救过共和国的三次危机,遵义会议中扶起了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后期,他托出邓小平,作为两代领袖,毛邓之功彪炳史册,而周恩来却静静地化作了那六个“无”。建国后,他首治战争创伤,国家复苏;二治大跃进灾难,国又中兴;三抗林彪江青集团,铲除妖孽。而他在举国狂庆的前夜却悄悄地走了,走时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
许多伟人和志士仁人认为人格的力量,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如激励人们“见贤思齐”,弘扬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清官廉吏的风范,发挥理想人格的示范、辐射、引导作用。
党员干部的人格,就是党员干部的品德资格和为人民服务的品格,这是古代志士仁人所不可比拟的人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很重视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和人格培养,强调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品格影响人,用感人的事迹鼓舞人,用凛然的正气激励人。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言行展示着高尚的人格力量,成为人们崇尚的偶像、社会的灵魂、正义的化身、学习的典范。
瞿秋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受到鲁迅的敬重。而对民众遭涂炭、陷水火,瞿秋白甘愿舍弃自己的才华而去救国救民。他曾是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主持过“八七”会议,领导武装斗争。1931年后,他被王明等人排斥于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此后,在上海同鲁迅合作,领导革命文化运动。鲁迅曾送他一 幅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35年2月,他被叛徒出卖被捕,没有被蒋介石威胁利诱所屈服。就义前,瞿秋白唱起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没有一点死的畏惧。他在临死前写下一篇《多余的话》,仔细地解剖了自己的灵魂,使自己高尚的人格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据《领导科学》刊物记载,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红军穿着单衣冻死在一棵大树下。有的同志愤怒地要去找军需处长,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熟识的同志却含泪相告,这位冻死的同志就是军需处长本人。他把东西都发给了大家,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应得的一份。
在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活着不是为了贪图安逸,不是为了金钱,他对人生的目的有着像东海升起的旭日那样辉煌壮丽的境界,正像他自己说的:“„„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因此,他把自己短短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邓小平同志当年的题词说:“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现在,我们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只靠发展物质文明,不注意精神 文明建设不行;只靠以法治国,不重视以德治国也不行。法治治人,而德治治心。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品质特征,而且应该具有传统的优秀品质,从思想品德、学识才能、工作态度到日常行为,都应该注重人格的优化和形象的塑造,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加强人格修养,追求崇高的人格,就要自尊自重。换言之,自尊自重是形成崇高人格的内助力。作为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财富多寡、相貌美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名誉,而不是看不起自己,都要固守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家园。对金钱、官位,应当看得开一些,看得淡一些,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的私欲。不论处于何时何地,对那些“身外之物”,都不要低下高贵的头颅,不向他人卑躬屈膝和阿谀奉承,不能没有羞耻感,也不容许他人歧视、侮辱自己。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时,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只是坐在树下歇凉。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解渴要紧。许衡摆手道: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这位学者在天下熙熙,好多人为利来,天下攘攘,好多人为利往的环境下,将“我心有主”付诸于行,真称得上是“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向”的典范之一。历史上确有一些不能自尊自重、向他人曲意迎合、卑屈谄媚者。汉文旁时,有个叫邓通的人,除了会划船,“无他能”,唯有“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并因此而得到汉文旁的宠信。有一次,汉文旁患病生疮,邓通便“常为帝吸吮之”,用嘴将疮中的脓血吸出。这番举动使汉文旁对其更加宠幸,加官至上大夫,赏赐财物无数。虽然邓通成为“财过王者”的暴发户,但失去了做人的品德、做人的尊严,被后人耻笑。做到自尊自重,就要经常自我反思,自我陶冶,对思想深处非道德的“灰尘”、“污点”进行自我冲洗。应抛弃为个人的升迁而阿谀奉承,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踩着别人往上爬;应克服摆官架子,颐指气使,不一视同仁,称王称霸;防止任人唯亲,搞人身依附关系,拉帮结伙等不自重行为。应坚持一以贯之地做到不为权财酒色所迷惑,不为世俗虚名所困扰,上交不谄,下交不傲,憎恶人,亲贤人,远小人,帮穷人;顺利时不狂妄,得势时不仗势,失势时不附势,受到挫折不沮丧,对能者不妒,对弱者不歧,执著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遗传的、天生俱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而逐步形成的。高占祥同志说:“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在人格形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可以说,道德修养决定人格的本质,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因而,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诗经•小雅•车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意谓品德不好而地位尊贵,缺少智慧却计谋要事,能力不足而责任重大,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祸的。可见,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党员干部在世间做人、从政都是尤为重要、不可忽视的。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首先必须堂堂正正做人,先在思想境界、道德品质上加强修养。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如果连做人都不会,“人性不怎么好”,怎能做一个群众称颂的好“官”?如果说,做人事关人品,做“官”涉及党性,那么,做人就要有好人品,做官要求高尚的人品和较强的党性相统一。好人未必是好“官”,但对好“官”的要求必须首先是好人。如果没有好的人品做根基,那么从政肯定要跌跤子,甚至会酿成祸患。因此,为官者切莫忽视做人———做本分人、正直人。要从一言一行做起,一分一秒、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民间谚语说:“马美在奔跑,人美在德高。”“桂花香飘千里,德高受人尊敬。”意大利有一句格言:“不朽的名誉独存于美德之中。”意大利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缺陷。”道德是文明净土上清香扑鼻的芳草。法国雨果说:“道德是文明净土上开放的真理之花。”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内容是吸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依照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进行反省、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在工作实践中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应有的境界,使自己沿着道德的阶梯去攀登浩然伟健的理想人格之制高点。道德修养不能离开实 践,离开实践的道德修养,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加强人格修养,贵在自觉,贵在无形,重在努力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凡事出以公正。多一分公心就多一分人心。人格的巨大力量,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够赢得人心。培养崇高的人格,应培育良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中华民族以儒雅文明著称于世,许多志士仁人和革命先辈追求高雅情趣,体现了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和感悟。
孔子有赏兰之雅好,曾赞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李白赞美:“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王昌龄喜爱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邹登龙:“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古人还爱用荷叶作杯,用荷叶编织衣物,并以穿“荷衣、荷裳”象征高洁。如屈原《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之诗句。周敦颐《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陶渊明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赞美菊花独立寒秋的品格,表现他要坚持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刘禹锡喜欢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陆游一生爱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郑板桥为人品德犹如翠竹清风,贤贞而高洁。他于61岁时罢官归里,曾画竹题诗留别潍县父老:“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渔竿。”
董必武喜爱赏竹,曾赋诗:“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一代伟人毛泽东,除酷爱读书外,还喜欢赋诗、书法、游泳、登山、赏雪、观海 等等。周恩来住所的西府海棠,是他观赏怡情的心爱之物。夫人邓颖超曾专门给出访国外的周恩来寄送海棠花瓣之事,至今传为佳话。陶铸敬佩松树挺直不阿、不畏寒暑、大义凛然的品格,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精彩论述:“„„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陶铸赞颂松树的风格,也是他人格的写照。邓拓最喜欢山茶花:“红粉凝霜碧玉丛,淡妆浅笑对东风。此生愿伴春长在,断骨留魂证苦衷。”———深情地称颂山茶花即便枝折花落,仍然不肯凋谢,始终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美丽的春光。
党员干部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有许多途径可以选择,如赏赏花、书法、赋诗、听音乐、跑步、登山、游泳、打球、读经典名著、观大海日出、看荷塘月色、涉清澈流溪„„无数事实证明,不断追求高雅的情操,可以弱化物欲膨胀,这样有利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因而,应当培植高雅的情趣时尚,努力营造绚丽多姿的精神家园。(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