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地方文献部工作总结
2006年地方文献部工作总结
第一章 地方文献概述 第二章 地方文献采访 第三章 地方文献的分类标引 第四章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概念 文献的定义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地方文献是诸多文献中的一种。根据文献的定义地方文献则是“记录有某地区知识的一切载体”。国内最早对地方文献工作进行概括的是我国图书馆界地方文献事业的奠基人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并进一步指出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已过去了半个世纪至今影响很深。黄俊贵我国著名图书馆学、目录学专家、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此定义是根据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83对“文献”概念的界定“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的延伸。骆伟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我国图书馆学、古籍整理、地方文献等学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这个定义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软文化”。邹华享湖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地方文献就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韩朴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地方文献研究专家 “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据有人统计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不下200种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地方文献”定义上一直争论不断。无外乎就在“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与著述”的概念上发生分歧造成了地方文献在收集范围、藏书体系上的不规范 从总体上看未超出两个概念范畴 广义的理解地方文献是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具体地分为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反映本地社会政治、历史、地理„„即使零张散页也在收藏之列而地方人土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地方特色的则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有的研究者主张在地方文献工作中收集文献时“宜宽勿窄”因此适用广义地方文献概念整理文献时“宁紧勿滥”因此适用于狭义的地方文献概念。地方文献特征 地域性 这是地方文献本质特征。地域性是指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反映某一区域范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置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方区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小到一个自然村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一般来讲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是国家领土所辖的某一个部分如湖南地方文献、广东地方文献似乎没有“中国地方文献”、“日本地方文献”之说。史料性 这是地方文献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地方文献作为传承地方历史存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料和历史借鉴资政和进行乡土教育、爱国教育励志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客观真实的史实没有可靠的参考价值。没有乡邦人士可歌可泣的如实描写这样的文献就不具备史料价值虽不能说它就不是地方文献但不具备“存史、资政、励志”作用的地方文献。是没有多少保存价值的。如个人的工作总结、阶段性的统计报表、简报带有封建迷信、色情的作品、非法出版物等等。没有价值的文献经不起时间的印证终究会被自然淘汰的。综合性 地方文献对特定地区自然、社会、人文诸般事物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记录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自然环境方面它应该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所能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地质水文结构、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物种与资源等等而在社会环境方面它则应反映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历史、地方人物、社会经济、地方政治、社会结构、民俗、地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民族、宗教、方言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这样就能从总体上反映某一地区的总的面貌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也就易于进行正确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这是地方文献一种整体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系统性 地方文献连续不断产生是因人类社会的连绵不断发展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像是档案馆里的档案、博物馆里的文物一样大部分地方文献最初的生产目的并不是准备作为史料用来收藏而是为了满足其他某种社会需要才生产出来因此地方文献由于历史的延续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割不断的内在联系和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形态。从几千年传承的方志和家谱为例都可以印证地方文献的连续性。正因为如此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应不间断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形式上连续出版的各种地方文献承上启下。使地方文献能历史地、客观地连续不断地反映本地的社会生活全貌。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 时间范围 地方文献包容古今只要记录有地方知识的各种载体都在收集之列。严格地讲不存在时间范围只有时间范围的限定有古代、近、现代、当代之分。空间范围 地方文献的空间范围是指地理空间一般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不要割断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化比较大。如湖南湘乡是清代大儒曾国藩的家乡有“曾湘乡”之称。1949年以后湘乡属地逐渐划出成立双峰县、娄底市还析置出一部分给了涟源市、冷水江市。曾国藩的家乡富厚里已划为双峰县属地。杨沫、白杨是同胞姊妹在一本权威性的人物工具书里杨沫原籍湖南湘阴白杨原籍湖南汩罗如果是熟悉杨沫、白杨两姊妹的人看了这本工具书的介绍就会疑窦顿生其实汩罗是1966年从湘阴分置出来的杨沫、白杨原籍湖南湘阴今汩罗。由于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行政区划是可以变更的。在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时要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导致的行政区划的变化。同时要考虑因为地理、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自然区划。如洞庭湖区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河湖冲积平原与环湖丘岗低山地带包括湘鄂两省23个县市及江陵、枝江两县各一小块其中湖南省境内20个县市。搜集洞庭湖区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收集湘鄂两省23个县市的资料。湖南图书馆编印的《洞庭湖区史料汇编》就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洞庭湖区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用“行政区划”去肢解它们。又如湖南的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乡话、湘南土话。在收集湘东、湘东南一带的赣语、客家话资料时势必涉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内容范围 各图书馆大多是根据本馆收藏的重点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在地方文献概念中抽取适合需要的属性特征作为本馆地方文献的收录标准。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所形成的专藏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立湖南人物资料中心以湖南人物为收藏标准集中湖南作者出版特别是签名题赠的文献另一部分是地方文献阅览室专藏既以内容特征为标准选取一些主要内容记叙湖南区域人、事、物的文献同时也以地方载体为标准收取1950年后的湖南出版物并兼而以著名人物为标准收取了周立波、沈从文等湘籍作家的全部著作。甘肃省图书馆专门建立了西北文献部“凡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各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域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各省区边界地界有关的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均属西北文献的收藏范围”。地方文献类型的划分 从文的编辑出版方式来划分 分为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画册、印谱、相册、乐谱、文告、传单、商标、戏剧说明书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从文献的载体类型来划分 主要包括纸本、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传统的纸本仍然占有最大的比例其中包括写本、抄本、手绘本、拓本以及各种影印本、复印本和大量的铅印本。光化学制品中包括照片、影片和缩微制品。磁记录品包括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和光盘等机读文献。从文献的出版方式划分 公开出版物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正式出版单位出版发行的图书、报纸、期刊和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其特点是有统一连续I的出版编号有记载详细出版情况的图书版权页和期刊版权页还有图书、期刊的价格等往往通过书店和书商进行代理销售这类出版物一般质量较高。非公开出版物是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团体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出版发行的各种出版物。由于不具备公开出版物的特点。往往也被称作灰色文献和内部发行资料。此类出版物多反映地方机关团体和行业的内容。针对性强信息密度大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快数据可靠性强是从事地方问题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非书资料又称特种文献是指不以出版为目的而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文献。一类如簿记、手稿、日记、笔记等等另一类如书信、文契、证券、商标、戏剧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等。此类文献多系原始记录内容可靠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或收藏价值。从文献中地方信息的密度来区分 核心文献专门记述地方事物的文献。如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以及各种专门的地方史料。这类文献中所含地方信息的密度最大使用效果也相对好一些。辅助文献或称相关文献文献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地方事物。这种类型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行政区划上的包容关系如省志之对于市县级地方文献一种是专业内容上的包容关系如《物候学》或《地方病学》中所涉及到的地方资料。虽然比核心文献信息量相对要少。背景文献或称基础文献如野史和笔记以及广义的史料汇编等等。这类文献中地方信息的密度更小但却包含了一些其他地方文献中不具有的重要内容。并且将对于地方的研究置之于更广大的领域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工作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工作包括了采访、编目、藏书组织、流通阅览、书目咨询、情报资料服务等几乎图书馆全部业务工作。第二章 地方文献采访 采访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为全部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了文献保证而且也是最值得研究的一个环节。地方文献采访工作使用“采访”二字与图书馆工作中的“采访”概念无根本区别即“采购”与“访求”但采购公开出版物与“访求”内部资料的重点却有不同。实践证明与公共图书馆一般采访工作相比较地方文献采访工作具有很明显的独特之处。地方文献的采访原则 目的性和计划性原则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目的性是指采访的文献必须符合馆藏和读者需求。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实际工作时又要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其目标这就要求订出科学的采购计划并力求实现它。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文献内容的连续性和广泛性上。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应全面反映该地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藏书的系统性、完整性是长期收集、系统积累而成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的形成更是要求较长时间的持续积累才能见效。采访工作的制度保障 社会制度保障 地方文献呈缴制是由地方权力机关在整个地方行政区划的范围内颁布和施行的一种制度对保障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作用十分重要。1983年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征集地方书刊资料的通知》以文件形式确定由湖南图书馆担任全省征集地方文献的具体工作要求全省各地、各单位出版含非正式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必须缴送给图书馆。由于形势的发展1995年“两办”文件经过修改重新颁发《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省新闻出版局、省文化厅也先后下发文件为征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历年来征集到馆的湘版新书和报刊入藏率达到了95以上。馆内制度保障 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要想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一定要得到全馆上下的通力协作。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直走在了全国省级公共馆的前列。特别是2007年以来更是加大了对地方文献采集经费的投入由过去每年几万元增加到70万元使地方文献入藏的数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极大地丰富了我馆地方文献资源。要做好地方文献采集工作光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依靠全馆同仁的齐心协力。为了集中本馆一切力量采集地方文献资源2010年我馆出台了《湖南图书馆职工采购征集地方文献工作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对本馆职工采购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工作指标、奖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要求和说明。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方法 在地方文献采访工作中“采”主要指公开文献信息采集“访”主要指非公开信息的访求。在“访”的基础上才能有“采”。在地方文献采集工作中不掌握文献信息源便一筹莫展。不会“访”的地方文献采访人员不是一个合格的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者。地方文献的专职采访人员必须了解地方文献产生的源和流也就是说要随时掌握地方文献的生产情况和传播动态。唯其如此才既不致发生重大的漏采现象又不会盲目行动造成大量无效劳动。
一、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维护 社会信息网络是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人员与社会上生产、流通和收藏地方文献的单位、团体乃至个人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关系。它可以是法定关系如地方文献呈缴关系。可以是协议关系如文献或信息的交换关系。也可以是默契的关系。如建立在友好关系上的相互协作关系。地方文献采访人员与社会各界建立的这种关系虽然大都是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但沟通这种关系的直接因素却是具体的个人。因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这项工作至关重要的因素那种板着面孔公事公办的态度是绝对行不通的。对于社会网络的成员首先应考虑地方主要的文献生产系统出版社和杂志社、党政机关、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除此以外地方群众团体也是一个重要的文献信息源。还有个人情报源包括收藏家专家学者旧书市场等其中旧书市场对于地方文献的“拾遗补缺”起着其它任何途径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成为地方文献的一个新型的不可忽视的来源。各种网站、数据库资源以及电子媒体上的网络地方文献资源以信息资源传播速度快、内容新颖、搜索快捷等特点成为馆藏实体文献以外的广阔虚拟资源分布。各省市的本地网站无疑是地方文献信息源的首选。这些网站由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主办内容丰富多样而且绝大部分信息是地方信息。建立地方文献的信息系统采集网络必须同时建立各种信息档案库包括重点馆藏信息档案库、新书登到库外出征集联络信息库、待征书目信息库等等对于每一次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都要及时地记录在案对于重点馆藏信息库和待征书目信息库要不断地“剔旧更新”跟踪采集对于各种渠道返回的书目信息要及时查重确认这些工作相当繁重、细致、琐碎但作为采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使采访工作流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悖离采访工作原则。
二、地方文献的采集方法
1、有价采访是指必须用付费的方法收集地方文献它包括传统的预订、现购、邮购、代购、复制的采访方式和网上采购的新型方式。①预订。采访人员根据出版部门的预订目录和有关单位预出书的信息提前预订所需地方文献做到有计划、不重复、不遗漏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使地方文献来源保障率高掌握主动权。②现购。这种方法是采访人员直接到地方文献信息源处选购以本地为主外地为辅。③邮购。凡对本地脱销或无法买到的地方文献。可向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或发行部提出购书申请采用邮寄托运的方法购得所需文献前提是要获得此种文献的出版信息和了解本馆缺藏情况。④代购。采访人员委托他人有目的的在外地代购某种地方文献代购文献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某类文献或具体某种文献因为受托之人一般不是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无法替代采访人员的职责只是临时代办具体事宜。委托人和被委托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是朋友、同行、同事、师生他们之问多半关系较为融洽被委托人愿意帮委托人去完成代购任务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⑤复制。在对补充馆缺地方文献的其他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可采用复制原文的方式如抄录、照像复制、静电复制、缩微复制、录音复制、网上下载等。⑥网购。这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地方文献采购的方式网上选书、订书、交易能提高工作效率漏购率低。有的网上书目克服了传统书目单一反映信息的缺陷而是多角度介绍某一图书。不仅有书名、作者、价格等原有的简单介绍外还提供内容简介、篇章目录、封面还有文摘、书评等方便采访人员鉴别、筛选提高所采文献的质量
2、无偿采访是指无须付费就可获得地方文献的采访方式它包括呈缴、征集、索取、调拨、托管、接受捐赠、交换等方式。①呈缴。正常情况下呈缴方式能保障地方文献的完整收藏。在建立呈缴本制度的地方接受出版部门呈缴的图书馆一般为省市、地州、县的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就较为富集反之收集的难度就大得多。②征集。主要是指对非正式出版单位、或对收藏有地方文献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主动发函和上门访求或采取登报、张贴告示或某个合适的公众场合进行宣传、举办地方文献展览的方式获得地方文献的方法。③捐赠。无偿捐赠的征集方式一方面拓宽了地方文献征集途径丰富了馆藏地方文献数量另一方面也为捐赠的单位、个人提供了永久性保存的空间。通过加强对图书馆职能和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的宣传强化民众的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意识争取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支持。同时对捐赠者授予捐赠证书还可通过网站公开致谢。④索取。采用索取方式获得的地方文献也是赠书只不过是通过采访人员上门通过陈述上门的来意用诚心打动对方让其心甘情愿主动捐赠。这种上门收集的方式。仅靠四处“游说”不够还可利用某单位的庆典活动、举办的展览或某专题的研讨主动出击去发现地方文献的线索。⑤交换。是指两个有共同需求的单位。可自由交换互通有无地方文献的方式。交换单位双方首先各自要有多余复本的地方文献并且这些文献没有通过馆藏财产登记其次。交换时本着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在品种、数量、质量的互换上利益相对均衡无纠纷即可我馆就曾与黔西南州图书馆进行过地方文献交换双方自愿合作愉快。⑥调拨。调拨书刊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撤销单位由于机构变动单位撤销原藏书不再保留这类藏书中不乏有许多难以收集到的地方文献接受调拨的单位要事先得知被撤销单位处理藏书的消息才可能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得到这些图书我馆曾几次与这种机会失之交臂二是藏书雄厚的图书馆如省、市图书馆向下属基层馆调拨图书三是多余复本将借阅率低的多余复本和品种调拨给缺藏的单位互为补充提高利用率。⑦托管。这种方式在有关教材和相关的文章中少见提及这种模式是某单位由于场地原因整理和开发有一定难度委托某图书馆代为保管藏书。利用图书馆的科学整理方法和现代化技术进行整序和数据库开发。托管与被托管单位之间要签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深圳市新闻出版局将样本交深圳图书馆保存民政局将社团出版物也交该馆保存实现共建共享“双赢”。
3、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网络 依托共享工程建立省、市、县三级地方文献征集网明确各级图书馆的义务和权利 通过国家共享工程资源共享的倡议由中心馆牵头组织、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采取与基层图.
第二篇: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一、领导重视,重点明确。
按照上级部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图书馆积极行动,召开了专门宣传工作安排会议,明确今年的宣传主题。并制定了“临夏州图书馆20**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馆长任组长、副馆长任副组长、各部室主任为成员的服务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协调临夏市红园广场、临夏州民族报社、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等媒体和部门共同参与,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围绕主题,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活动。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以“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作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由馆领导带队组织业务骨干35人(次),在临夏市西关办事处河弯社区、红园广场制作悬挂宣传横幅,展出部分藏书,对临夏州图书馆阅览部、地方文献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临夏州图书馆地(市)级支中心电子阅览室等部门的服务项目及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阅览、培训、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展映等公益性服务项目内容进行了宣传。活动期间,邀请部分读者参观州图书馆期刊、报纸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向大家介绍了未成年人 “绿色网吧”、“安全阅览”平台,以及未成年人上网的各项服务制度、管理方法。
为使广大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临夏州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州图书馆还印制了6000份介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征订期刊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内容的宣传材料,在宣传周期间,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发放,其中部分传单在电子阅览室、阅览部以前来阅览的读者为媒介向社会进行宣传。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内容等方式,与当地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向媒体通报活动开展情况、提供相关新闻线索与采访素材,5月26日,临夏州广播电台、电视台对临夏州图书馆开展20**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情况做了详实的宣传报道,同日,《民族报》也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只要是图书馆开展的各项读者活动,我们都与媒体取得联系并争取得到重视进而开展对外宣传。媒体的宣传报道为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应。
三、积极努力,务求实效。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读者反响好,参与热情极高,活动开展顺利,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临夏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宣传周活动这个平台,借助全民读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提高开展免费服务后来馆借阅、阅读、浏览网络资源、查询资料的读者数量,以不断优化临夏州图书馆阅读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公众文明健康上网,举办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第三篇:3342地方文献自评报告范文
濮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
自评报告
通过对照2013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五次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和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细则,我们对地方文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现将地方文献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1、我馆地方文献入藏总量1000余册。
2、有征集工作方案自评得分 2分
3、有专架自评得分1分
4、有专人员管理自评得分1分
5、有专门目录自评得分1分
6、征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自评得分2分
第四篇: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4年1O月12—14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承办的国内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金台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研究和利用为主题,通过向国际征文,论文入选即获得参会资格的形式,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台湾、香港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7O多家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的150多位学者参加。10月12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彦博参加开幕式并作了简短讲话,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沙其敏致辞预祝大会成功。随后整个会议的进行均由与会学者代表主持。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美国杨伯翰大学教授林天蔚、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教授沙其敏、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等3O多位学者先后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及成果展示,其他与会者也积极参与讨论。从职业构成上看,可以将与会学者划分为三大类:半数以上的学者属于公共图书馆界,他们的论文及发言基本围绕公共图书馆界在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而展开,共同构成了实践性的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另有部分学者属于高校(含高校图书馆)系统,关注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地方文献工作,构成理论性、专题性较强的高校话语圈;剩下的部分学者可归入其他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他们五花八门的关注点共同构成了发散性的其他机构话语圈。几种不同话语圈的交锋,使短短三天的研讨张弛交替,高潮迭起。
首先来看公共图书馆话语圈的构成。
作为地方文献的收藏大户,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由来已久。如甘肃省图书馆在2O世纪4O年代就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专库,首都图书馆在2O世纪6O年代就设立了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但是,真正普遍地在国内各级公共馆为地方文献工作设立专职机构和配置专业人员,还是2O世纪8O年代、9O年代以后的事。这十多年来,由于重视程度、人力物力配置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各级公共馆的地方文献专职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目前还投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规范化质量保障、检测系统,公共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基本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迫切需要交流与沟通。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来看,公共图书馆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各馆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涉及到的文献挖掘与收集、分编与典藏、开发与利用、特种地方文献整理等方面。既有对公共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全面总结与思考,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倪俊明的大会发言:《试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诸要素——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以及甘肃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易雪梅的发言:《地方文献工作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也有就某一类工作问题的深入阐发,如参与大会发言的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呜的《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廷银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交流中心——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工作新思路》,浙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袁逸的《地方文献质量建设实施原则的设计一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为例》,福建省图书馆副馆长谢水顺的《知识产权与“共享工程”的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天津图书馆馆员张岩的《试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中专题数据库之建设》,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林岫的《地方文献分类法论析》等;还有具体工作成果的展示.如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芸的“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演示”,和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韩朴的.北京记忆’大型历史文献数据库演示”等等,由此构成了注重社会效应、实践性强的公共图书馆界话语圈。而对地方文献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探讨,也透露出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数字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新趋势。对来自公共图书馆界的与会者而言,是难得的交流机会。
另一方面,高校系统(含高校图书馆)的与会者则对地方文献工作有更高的理论期待,高校话语圈对理论的探讨频率也相对高于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如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钱茂伟就直接利用高校理论研究的优势,提出了名为《中国方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构想》的理论规划,它与公共图书馆界的数字方志建设实践正好有所交叉。而暨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罗志欢则以提问的形式,再次提出“地方文献的定义”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并对公共图书馆界近年来比较推崇的,按内容上是否具有地区特征来划分地方文献的方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内部也有不少人在反思这一问题。而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盂祥荣还在名为《东北地方古文献的跨国性问题》的发言中,提出地方文献的跨国性问题,由此,更引起与会学者对区域性、地域性和跨国性等概念在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操作层面上的使用,展开广泛的讨论,吉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金恩辉更特别从用户文献检索的角度肯定了跨国性问题提出的意义。
同时,就高校系统自身而言,由于肩负有教学、科研的任务,出于学术目的,其话语圈更倾向于地方文献的专题性研究,多从各自学科的专业角度出发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化阐述。如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的《方志定位与自然生态环境一由清入方志定位谈起》,就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为方志学研究和新方志的写作提供新方法;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常建华的《朝鲜族谱研究综述》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倡导通过研究朝鲜族谱来反观和研究中国族谱及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教授来新夏.则着重强调了《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而以地方文献为传统历史考证的资料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华林甫的《隋图经)辑考》.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玉麒的《(新疆识略成书源流考》等;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赵华富的《谱牒三论》则是从谱牒的历史演变展开论述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振中的《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为学术界提供了诸多颇具价值的徽学研究新信息;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史梅的《江苏方志与清代妇女文献》.即是其深受国际女性研究界关注的专题研究的构成部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研究资料主任邹颖文的《前清遗民与香港文献》则提供了全新的遗民研究资料;在新旧书籍编纂修葺方面。则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于义芳的《地方志的纂修及其对旧版的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杨玉芬的《地方文献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从编纂、全元文说起》,以及海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周伟民的《关于“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旨趣、版本、体例以及质量保证等问题》等等。甚至还有与会者认为,应将高校话语圈普遍认同的地方文献专题性研究作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主要方向.以区别于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如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嘉星的参会论文《闽方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导说兼论高校馆地方文献建设的特点及其价值取向》正是持这一观点的。
其他机构话语圈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新方志的编修方面。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是目前国内新方志最大藏家.同时又是国内新方志编修的指导中心,故其文献中心古籍部主任赵嘉求的发言:《试论新编方志的功用》,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国内新方志编修方面最权威的官方话语。而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风歧的《经济令球化新方志文献的编撰和利用》则是新编方志的地疗性官方话语。同时.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中华图书信息学教育学会宋美珍的《战后台湾官修方志的搜索、整理与数字化》,以及福建省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会萧勇奇的《金门族谱编修之回顾展掣》等发言和演示.则提供了目前台湾的地方文献工作情况.与会学苦不仪对台湾地方志数字化工程和虚拟联合目录的规范制定和具体实施细节感兴趣.同时也希望台湾代表能将大陆学者对两岸三地地方文献工作信息互通顺畅化的热切期望带回台湾。
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之中,为期三天的中国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4日中午圆满结束.由中国国家图负责人致闭幕辞,并声明会后将出版论文集。随后.由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吴格宣布大会正式闭幕。
(邹殉,暨南大学中文系200l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
〔出处〕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2期
第五篇: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之我见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之我见
摘要: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完善和发挥公共图书馆地域性特色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方法。
地方文献是记载、反映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具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衡量公共图书馆藏书有无地方特色的标准,是了解与研究地方情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因此,对于一个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丰富的馆藏除了体现综合性外,还要富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摘要: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完善和发挥公共图书馆地域性特色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方法。
地方文献是记载、反映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具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衡量公共图书馆藏书有无地方特色的标准,是了解与研究地方情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因此,对于一个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丰富的馆藏除了体现综合性外,还要富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完善和发挥公共图书馆藏书与服务的地域性特色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提升当地图书馆品位和知名度,提高文献利用率的重要载体。笔者在此就如何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一抒己见。加强宣传形成浓郁的地方文献征集氛围
1.1 利用发布征集通告的有利时机明确征集范围
地方文献主要包括:其一,从文献形式上看,它包括用文字、图像、声音、符号记录的印刷型、声像型、电子型、回溯性的缩微型资料;记载于器物上的匾、志、文,拓片等实物型文献;网络上的虚拟资源。其二,从编辑与出版形式看,包括图书、报刊、会议文献、技术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产品样本、舆图、图片等正式出版物;契约、手稿、文书、家谱等档案资料;各种官方的、民间的有关文件、小册子等灰色文献。这些公开的或非公开的出版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多角度反映地方文献的概貌。其三,从知识的表现层次看,地方文献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各部类的从简单的事实数值型到解释层次的研究型知识,如,通讯录、手册、指南、动态报道、会议资料、统计资料、年鉴、学术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
1.2 利用当地媒体宣传征集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文献有其独特的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服务作用。地方文献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全方位地为一个地方的各界人士和各部门提供服务。二是宣传、教育作用。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有关一个地方富饶的资源、美丽的山川、灿烂的文化、丰厚的著述、杰出的人才、重大的事件等,都是当地人民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好教材。三是有助于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丰富馆藏体系,形成馆藏特色、优化馆藏结构。
1.3 加强对馆藏征集文献的编研工作
将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通过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加工整理,使无序的、分散的文献资源变成目标指向明确的、有序的、有层次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产品,以文字、图表、照片等形式,汇编成册或利用展览会、网络等平台,下发到相关部门和个人手中,使阅读者从中受益,进而支持图书馆征集工作的开展。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应根据本馆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馆藏征集文献的开发原则,以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地方特色文献有序化、信息化,并做好文献拥有与信息需求之间的沟通工作。为拓展征集渠道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网络
2.1 外部征集信息网络
在社会上邀请热爱文献征集工作,善于掌握发现文献资源信息的人士担任网络成员,一般是从离退休的老干部、教师、地方名人中遴选,他们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对文献征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且对当地的情况较为熟悉,开展工作相对容易。
2.2 内部征集信息网络
图书馆每个人都是文献征集工作的网络成员。根据图书馆相对封闭,获取信息较为困难的实际,必须制订一些制度,比如,看电视新闻制度,因为电视新闻基本涵盖了当地每天发生的各类事情,从中可以获取不少有价值的线索,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本地视察,著名学者的专著出版,单位和个人获得荣誉等。作为专业的图书馆工作者,具体做的是征集文献的工作,就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收集信息,责无旁贷。
2.3 基层图书馆征集信息网络
基层图书馆对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属于征集范围内的文献比较清楚,业务上也比较内行,组织发动好这~群体对做好征集工作将事半功倍。各基层图书馆除了与本系统内的协作外,还应与本地区其他类型图书馆建立协作关系,双方互动信息,主动访求或主动赠送,以共同充实馆藏。
对于这3个文献征集网络,各公共图书馆在随时捕捉信息的基础上,每年至少应当召开两次以上的专门会议,交流文献征集信息,为征集工作的积极开展奠定基础。增强责任心的有关措施
3.1 纳入考核
各级领导要从政策上给文献征集工作以支持和倾斜,在人员、经费和设备等方面,为文献的征集工作大开方便之门,把征集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布置、检查,并纳入到每个人的岗位责任中去进行考核,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和经济利益挂钩。
3.2 增强责任心
把文献征集工作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始终,变成自身的自觉行动,使每个同志都带着“抢救”文献的感情去做征集工作,增强做好征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地方特色文献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且出版物形式各异等特点,应挑选有责任感、有能力、有专业知识的人常年担任此职,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这不仅有利于熟悉业务,而且有利于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
3.3 多跑腿与多动嘴
地方文献征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能只靠别人送书上门,应该选派事业心强的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此项工作,在获取信息后,要抢抓机遇,及时跟踪,不厌其烦,多跑腿上门拜访,多动嘴说明征集文献工作的意义。地方文献征集者应经常到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区镇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文献出版动态及私人收藏情况,一旦发现线索,就上门索取或电话联系。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4.1 发挥典型人物的作用
如泰州市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中科院院士朱亚杰的遗孀85岁高龄的杨岫云女士,在收到征集信函后,因朱院士所有书籍都赠给了生前任教的石油大学图书馆,于是她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不因年老体弱专程到出版社购买了价值2000多元、由朱院士主编的《化工百科全书}20卷寄赠给图书馆,以后又寄来7册朱院士的著作。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宣传,泰州市图书馆先后征集到10多位泰州籍作家赠送的新作40余册,而市委副书记邵军同志不仅赠送了自己的著作《泰州札记》,还将5 000元稿费购买的200册图书赠送给了图书馆[1]。
4.2 发挥典型文献的作用
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文献专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搜集与积累,现已拥有广东地
方文献30多万册,其中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文献专藏3 000余册,广东图书资料133 000多册,广东报刊11 000多种,广东省舆图将近2 000幅,其他资料如图片、胶卷、传单等数百件,成为该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的重要部分。根据这些地方文献编辑出的数十种有关的二次文献,为成千上万的读者、海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编书修志、学术研究、书刊出版等需要的珍贵翔实的史料。通过这些典型文献的开发利用,许多身在海外的本地籍作者不仅将自己的著作捐赠给图书馆保存,还积极联系周围的其他地方作者向图书馆捐赠专著,如,香港何建华先生将毕生2万册藏书捐赠给广东中山图书馆,内有廖平子先生1939年避居澳门期间亲自创作、亲手抄写、邮递的《淹留》期刊38期,这是我国唯一的手抄本期刊,是难得的广东文献珍本[2]。
4.3 发挥典型活动的作用
如陕西省图书馆在2008年国庆期间展示了一批由美国回归的百年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及其著作《穿越陕甘》,是由美国克拉克艺术中心现任主任肯弗迪先生捐赠给陕西省图书馆的。据了解,这批69幅老照片是由美国克拉克艺术中心创始人斯特林克拉克先生l9O8—1909年在中国北部考察时拍摄的,主要表现的是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百年前的人文与自然风情,涉及的是陕北的窑洞、延安的街道、榆林的长城以及庙宇、民居、村庄、人物、羊群等。而出版于1912年的《穿越陕甘》一书,则记录了当时陕西及中国北部的经济、文化、建筑和农业等内容。通过地方文献展览等典型活动,将有特色的馆藏资源,展示给社会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可以促进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良性发展。要根据征集文献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1)对散失在社会组织或个人手中的珍贵文献,应当在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更多地依据图书馆法律法规做好征集。对于向图书馆捐赠的个人,图书馆有义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捐赠者实行优惠政策,如免费办证,发放捐赠证书、对其文献享有优先利用权、对文献中不适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意见等;对本人不愿捐赠的文献,经鉴定确有价值的,经本人同意,图书馆可以采刚购买的方法;对不愿出售的文献。图书馆也可以采用代为寄存的方法。
(2)遵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原则,同地方各学科的带头人建立联系,从专家人手影响其周围有识之士积极捐赠。地方特色文献具有流传面窄、发行量小的特点,一般很少有再版的机会,有的还不是正式出版物,如不及时收集,则无法弥补。与本地区党政部门、各大专院校及机关、厂矿、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发动社会力量,由他们主动寄送或登门捐赠;在馆内建立地方文献征集小组,专门负责接待办理收缴事宜,并对捐赠的文献经加工后按专库、专人、专架进行保管,采取馆内阅览的方式将捐赠文献投人流通与使用;通过新闻媒介或地方作者作品捐赠展览等形式,树立捐赠者的社会公益形象,扩大捐赠者和图书馆的影响,引导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捐赠者的行列。通过对这部分文献的征集,很大程度上能保证全面收集散失于社会的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
(3)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是弥补地方文献征集漏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在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捐赠书目相关数据、作者生平事迹介绍、作家作品研究篇目索引、作家照片等文字和图片文献在内的专题数据库,将“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发展成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媒体数据库”,广泛的服务范围,先进的服务功能是弥补地方特色文献征集漏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除传统的征集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因特网收集网络中散存的地方文献。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对地方特色文献收集的范围扩大了,途径也得以大大拓宽。目前,网上的绝大部分文献资源都是自由的(即免费的),又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故对我们所需要的地方特色文献从网上收集下载,既方便又快捷,如,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立“征集热
线”栏目,随时报道“征集动态”;也可以通过检索,直接下载所收集的信息,分类、加工后收入数据库或链接到网页上。
参考文献
[1] 市县馆应重视发挥地方文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泰州地方文献征集与展示的探讨[EB/OL].(2006—08—23).http://www.xiexiebang.com/Freepaped3913.htm.
[2] 刘晓霞.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刍议[J].图书馆学刊,1999(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