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阿克苏地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 作 总 结
2011年阿克苏地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 作 总 结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16日
2011年在自治区畜牧厅的大力支持下,阿克苏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经济工作座谈会议及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把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做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高位推进;地区畜牧兽医局、地区财政局准确把握政策,正确引导宣传,全面细化管理,通过认真组织,分工协作,积极筹划,全面部署,使草原补奖机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全地区完成草场禁牧820万亩,草畜平衡4093万亩,牧户信息录入13558户,承包草场4353.56万亩,占天然草原可利用面积的87%,草场承包合同书换发7412户,占53.07%。县(市)计划配套资金881.16万元,到位资金363万元;计划建设管护站23座,现已采取各种形式建站16座;已上岗管护员60 人;完成大型标志牌建设12个,宣传牌301个。已发放补奖项目资金8958.07万元,完成总资金量的75%;实现禁牧区转移牲畜43.05万头只,草畜平衡区减退牲畜12.58万头只,基本实现预期目标。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展草原补奖工作,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阿克苏地区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补奖机制工作的重要性,按照“生态立区,民生为本”的原则,全面推进国家补奖机制政策的落实;为切实做好全地区补奖机制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原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穆铁礼甫·哈斯木同志担任组长,地委、行署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地区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阿克苏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了工作方向。二是各县(市)相继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工作。三是建立了地、县、乡、村四级管护责任网络,落实了工作责任和目标。四是地区及各县(市)将补奖机制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实行常态化目标管理。由于全地区至上而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职责明确,实施方案科学,并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各司其责、协调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使地区实施补奖机制工作得到有效运转。
2、召开启动大会、层层落实责任
地区补奖机制启动大会于2011年7月22日顺利召开,原地委委员朱政同志主持启动大会,地区八县一市分管领导、地区补奖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草原业务人员等90余人参加,地区分管领导对草原补奖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全面安排部署,签订了责任书,此次会议标志着阿克苏地区补奖机制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县(市)陆续召开启动大会,并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
3、开展摸底调查,制定《实施方案》
为全面了解地区各县(市)草原承包、人工草场、牧户总数、放牧牲畜及良种畜等基础数据情况,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地区指导各县(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工作,通过近两个月的摸底调查,使各县(市)基本摸清了家底,为《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在制定工作方案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底数不清的不做方案、有失公平的调整方案”的原则,力争使工作方案既有科学性,又充分体现公平性,防止补奖工作出现两级分化和“垒大户”现象发生。
从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地区与各县(市)开展了方案的制定工作,按照自治区一区一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阿克苏地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内容涵盖八个分项方案。先后与自治区对接3次,与县(市)召开对接讨论会4次。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对接讨论,形成了地区和县市《实施方案》。报经自治区审核通过,由行署下发实施,各县(市)实施方案,报地区审核后,由各县(市)人民政府下发实施。
4、签订目标责任,明确责任主体
禁牧、草畜平衡是补奖机制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补奖机制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地区认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从草原牧区实际出发,狠抓责任落实,按照“谁禁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由县、乡、村与牧户逐级签订责任书,把禁牧与草畜平衡管护责任落实到户。其中地区与县(市)签订9份,县(市)与乡、镇签订101份,乡、镇与牧户签订合同书4332份,并要求乡、镇人民政府,村集体要遵照补奖机制规定,落实本行政区内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及时向承包者宣传国家实施补奖机制相关规定,认真履行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义务;草原承包者必须遵守自治区落实补奖机制各项规定,严禁在禁牧区内放牧,严格核定载畜量,禁止超载;对违反禁牧和草畜平衡规定的,将由县(市)草原监理所依据《自治区实施(草原法)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并通知相关部门减扣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奖资金。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为顺利开展补奖工作,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地区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在制度建设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制度、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各项政策。
为认真落实国家补奖机制政策要求,确保草原“禁得住”,牲畜“减得下”,监管“抓得实”,资金“用得好”。地区及各县(市)结合补奖机制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一是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向广大农牧民讲清政策意图,辨明利害关系,增强政策实施透明度,让牧民群众了解政策内容,明白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禁牧区县(市)人大发布禁牧令,县(市)政府发布禁牧通告,向全社会公布禁牧地点、范围和禁牧要求,使广大农牧民明白禁牧、草畜平衡的具体内容。三是针对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完成了“地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地区草场承包实施办法”、“地区基本草原划定实施办法”及“2012年度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办法”。四是结合补奖机制工作要求制订了《草原承包制度》《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禁牧、草畜平衡区管护制度》《禁牧、草畜平衡区巡查制度》等11项规定和规章制度,并将有关制度以维、汉两种文字下发执行。五是针对管护要求,实行了禁牧区管护台账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规范了工作程序,而且对实施补奖机制工作也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严肃纪律,落实制度,确保补奖资金安全
为做到补奖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和准确,地区认真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实行了补奖资金“统筹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做到了补奖资金专款专用,专帐核算。
为使补奖资金能够全部兑付到牧民手中,地区根据自治区补奖机制资金使用具体要求和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阿克苏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办法》,办法主要针对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基础工作、资金管理、任务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并将其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
3、把握政策,兼顾公平,实行上封顶下保底
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考虑禁牧面积、涉及牧户数量、禁牧补贴资金数额等综合因素情况下,以资金不超发、不节余,不引发群体事件为基础,在保证公开、透明、补助合理、符合实际的前提下,制定了上封顶标准,全地区实行上封顶为承包草场1万亩(包括1万亩),对纳入禁牧范围且禁牧面积不足1万亩(含1万亩)的,按每亩5.5元标准兑现补奖资金;禁牧面积超过1万亩的,超过部分的50%以“一卡通“形式发放,剩余50%的补助作为草原保护建设专项资金,在牧户进行棚圈、饲草料地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时支取使用。全地区未实行下保底政策。经调查,广大农牧民对此项政策均表示满意。
4、透明公开,公平公正,实行村级公示制度
国家实施补奖机制政策公布以来,经过持续的政策宣传和解读,牧区干部群众对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广大牧民对政策真心拥护、欢迎,实行禁牧、草畜平衡的积极性和愿望空前高涨。为维护好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补奖机制政策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增强落实政策的透明度,体现政策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了补奖机制资金发放村级公示制度,在公示过程中,乡、镇、村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核定禁牧面积、草畜平衡面积及牧户名单等相关数据,并报县(市)审核。县(市)畜牧兽医局、财政局、草原监理所按照工作要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实行全过程地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经7—10天的公示期后,乡(镇)政府召开补助奖励资金发放大会,财政所以现金或“一卡通”形式将补奖资金发放到牧户手中。
5、人工种草、舍饲圈养,积极争取信贷支持
按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要求,草原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必须施以相配套的人工种草、畜牧良种、舍饲圏养、以及信贷支持。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配套制度,才能保证禁牧、草畜平衡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地区自实施补奖机制以来,认真做好人工草场、引进良种、舍饲棚圈建设及信贷支持工作,充分发挥各方面职能作用,建立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工作制度,我们制定了《阿克苏地区人工草场建设制度》、《阿克苏地区畜禽改良工作制度》、《阿克苏地区农区舍饲圈养棚圈建设工作制度》及《发展畜牧业农村信贷制度》,有力推动了全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的实施。
(三)夯实基础工作,落实各项任务
1、大力开展草原承包经营工作
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原总面积为5308.65万亩(可利用面积为5003.08万亩),占全地区总土地面积的27.3%;为认真落实草场承包工作,各县(市)始终把完善草原承包作为落实补奖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与基本草原划定、牧户信息录入等基础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抽调精干力量开展工作。针对草原承包工作遗留问题多、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地区及县(市)积极协调,共同组成专项工作组,先后调处解决了乡村草原纠纷20余起,为顺利开展草场承包工作扫清了纠纷障碍。在重新换发草场承包使用证的过程中,地、县两级共抽调158人,成立了草原承包和换发草原使用证及签订承包合同书工作组,对已承包的草场,逐户清查、核实,重新测量、复核承包面积,换发自治区统一印制的草原承包合同书,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目前,全地区已承包草原4353.56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7%,承包草原牧户12734户,其中:单户9819户,承包面积3065.88万亩;联户3户,承包面积10.20万亩;集体2912户,承包面积1277.45万亩,全地区尚未承包草原面积649.52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3%,未承包原因:一是草原使用界线争议未解决;二是草场退化严重;三是草场无水源,饮水困难、生活条件差;四是处在水源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区。对未承包的草场,地区及各县市制订了《2012年草场承包实施方案》,计划在2012年下半年进行调查测量,确定四至界限、面积、等级和类型等情况,核定承包面积,签订承包合同,颁发草场承包证,力争年内完成未承包草场的承包工作。
2、科学划分禁牧区域和草畜平衡区域
针对地区草原类型分布和利用现状,各县(市)认真研究,统筹规划,根据不同类型草场,按照禁牧原则,集中连片,科学划定天山南坡温性荒漠草地和平原严重退化草地二个禁牧片区。同时确定平原区草畜平衡区域,两个区域共计草场面积4913万亩,基本覆盖全地区可利用草场。地区及各县(市)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以手工操作的办法,完成了电子上图工作。
3、全面开展牧户信息电子录入管理
牧户信息录入管理是补奖机制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关系到补奖机制项目能否顺利进行,补奖资金能否发放到位的关键;因此地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县(市)畜牧兽医局局长、草原监理所所长及相关人员参加的工作会议、推进会议、协调会议,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边培训、边录入、边登录、边解决问题,建立上下互动、及时反馈的工作机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牧户信息的录入,在录入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调整工作部署,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为做好录入工作,地区于2011年5月10日在库车县举办了牧户信息录入培训工作,通过模拟培训,县(市)掌握了牧户信息系统的操作及录入,全面开始了牧户信息的采集录入,并要求县(市)每月上报信息录入进度,地区定期检查督导。截止目前,全地区完成牧户信息录入13558户。
4、认真做好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为切实做好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积极推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解决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中有关问题,在前期工作中地县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民意,征求各方意见,力争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同时,地区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极调处各方矛盾,为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做好前期准备。目前,地区及各县(市)已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实施方案》的编制,并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草场承包工作,着手准备开展全地区基本草原的划定工作。
5、大力开展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
根据自治区草原动态监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要求,2011年阿克苏地区草原动态监测点从2010年的29个调整为93个,动态监测点遍布地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地区和各县市共出动调查人员60余人,历时21天,行程21000公里,共完成10个草地类型,93个样地,140个样方的监测任务,地区已将草原动态监测列入对各县(市)目标考核指标。
(四)强化资金管理,兑现补奖资金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规定,做到补奖资金专账核算。地区按照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要求,加强了对补奖资金的管理,并制定了《阿克苏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县(市)财政设立补奖资金专账,进行分项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及时拨付资金、准确发放到户。根据自治区补奖机制资金下拨情况,地区财政部门于三个工作日,及时将补奖资金分批拨付到县(市)财政部门。各县(市)财政局根据草原监理所提供各乡镇禁牧面积、草畜平衡面积及牧户名单,将补奖资金分别下达到各乡(镇)财政所,由乡(镇)政府具体实施发放。截止目前全地区已有6个县完成补奖机制资金的发放任务,其余县(市)正在发放过程中,全地区已发放到户补奖资金8958.07万元,占补奖资金总额的76%。
三是加强资金监督检查工作。为了防止在实施补奖机制过程中出现滞留、套取、冒领和挪用资金问题,地区建立了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监督作用,认真做好财务专项资金检查审计,完善监督机制,在补奖资金发放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切实防止了违法违纪及草场占有不公等问题,确保了补奖资金落到实处,农牧民权益得到保护。
(五)落实目标任务,强化管护巡查
2011年地区全面完成禁牧任务820万亩、草畜平衡任务4093万亩,牧草良种补贴资金发放237万元,完成管护站建设16个,配备管护员60名,设置大型禁牧标志牌12个,宣传牌301个,禁牧区已转移安置牧户3440户、14692人,转移牲畜43.05万头(只),草畜平衡区减退牲畜12.58万头(只),已全部落实了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并做到了“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
在管护方面,各县(市)已开展禁牧管护巡逻和草畜平衡检查,在转场期对过往牲畜进行检查和清退,对禁牧区牧户和牲畜进行妥善转移和安置。通过召开协调会、现场会和推进会,及时解决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中遇到的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确保了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六)落实保障措施,实行绩效考核
1、认真落实前期工作经费。根据《阿克苏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为确保补奖机制前期工作经费落实到位,及时启动补奖机制工作,各县(市)人民政府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整合项目,筹措资金,及时解决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护站建设、大型标志牌、宣传牌建设及管护员工资等配套资金,地、县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县(市)出具配套资金承诺函,落实前期工作经费80万元、管护站、标识牌建设经费283万元,保证了补奖机制项目的顺利实施。
2、全面开展督导考核工作。为全面完成补奖机制工作任务,形成检查、指导、考核一体化工作机制,地区畜牧兽医局制定下发《阿克苏地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办法从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禁牧及草畜平衡任务落实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详细制定了考核内容。在检查监督方面,一是进行经常性的业务督查,按照《考核办法》,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联合检查、交叉检查、综合调研,设立举报监督电话和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成立由纪检、监察、畜牧、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督查组,采取进村入户、座谈访问、实地查验和翻阅资料等方式对资金发放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限时整改。三是突出抓好绩效考核奖励工作。从落实补奖政策的前期准备、禁牧制度落实、草畜监测、经费落实、补奖资金管理使用、后续产业培育等方面,对各县(市)落实补奖机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为全面了解全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进度,掌握各项工作进展完成情况,地区组成督查组先后10次对八县一市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地区进行通报,并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3、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公布以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各级政府高度关切,农牧民群众热切期盼。这既为我们落实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我们落实政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做好宣传工作,地区及各县市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具体政策,以牧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政策,算细账,使广大牧民群众充分了解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重要性和实施内容。截止目前地、县共进行补奖政策电视宣传15次、广播电台政策法规栏目和乡镇广播宣传81次、设立政策宣传服务台44处、出动宣传车54车次、制作横幅153幅、张贴宣传标语13360条、宣传板报142块,编印领导参阅政策汇编300余份,制作民、汉文补奖机制政策宣传册4.2万余份,印制宣传单10余万份,受教育人数达50余万人次,同时,实施了牧户信息录入和草场承包工作的培训,为顺利实施补奖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地、县、乡三级管护机构及队伍建设
地区在加强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管护工作方面,以注重实效,完善制度为重点,以乡村结合、林草联防为手段,大力开展了管护机构和管护队伍的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一是以村为单位组建了牧民管护队。二是建立了村民、定点管护员监督管护,县乡巡查抽查,业务部门监督监测的联动管护机制。三是加强了与林业部门的合作,实行联防联护。
5、认真做好信息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
补奖机制项目实施一年来,地区及各县(市)生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针对这种情况,地区及时下发了《关于收集、整理补奖机制档案资料的通知》,要求各县(市)投入资金,购置设备,认真收集整理补奖机制档案材料,对重要资料如:牧户基础信息、承包合同书换发、资金发放名册等,实行电子化管理。目前,各县市已全部做到信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补奖机制工作中好的经验及做法
(一)合理设置管护站,配齐配强管护员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针对禁牧区域天然屏障少、路口多,距离长、地形复杂的特点,地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科学设置管护站点,制定禁牧管护方案。一是采取在禁牧草原出入口设置管护站,新建5座管护站,每座面积80平方米,共投入105万元;二是与林业管护站联合使用6座;三是与边防边境检查站联合使用5座;四是安排专职或兼职管护员60名,其中:聘用牧民专职管护员38名、护林员兼职管护员12名、边境联防队员10名,对禁牧草原进行重点管护。五是专职管护员工资全部由县(市)财政解决,平均工资1500元/月;兼职管护员给予每人每月500元补助。六是目前16座管护站全部挂牌,管护设备(摩托车、马匹、望远镜、GPS等)工作、生活、通讯设施配备到位并投入使用。七是禁牧管护制度、草畜平衡巡查制度、管护站管理制度、管护员职责等各项制度全部上墙,印制管护巡查台帐,管护员配备胸牌上岗,严格按管护职责开展日常巡查,做到对禁牧区入口每天巡查,边缘区域3天巡回一次,中心区域7天巡回一次,并将巡查结果记录到巡查台帐,发现违法进入禁牧区放牧的,立即报告县级草原监理所,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建立地、县、乡、村四级管护责任网络,做好禁牧及草畜平衡区的管理和监督。地区、县(市)、乡(镇、场)政府是落实和完成禁牧及草畜平衡任务的责任主体,地、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安排、组织、协调禁牧和草畜平衡管护工作,地、县草原监理所负责禁牧区管护站建设、管护员配备、管护员上岗培训等具体管护工作,乡级建立禁牧管护责任小组,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禁牧区所属村成立牧民协管小队,不定期对禁牧及草畜平衡区域检查,去冬今春各管护站对过往牲畜严格检查,一律不准进入禁牧区。县(市)畜牧兽医局建立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参与禁牧与草畜平衡管护,并接受群众监督。
(三)妥善转移安置禁牧区牧户及牲畜,做到禁牧不减收。全地区禁牧区涉及转移牧户3440户,牲畜43.05万头(只)。为确保禁牧区涉及牧户和牲畜真正退出禁牧区,确保牧户生活水平不降低,畜牧业生产不倒退,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恢复,地区大力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进程,地委、行署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全地区农区畜牧业的比重由目前的73%提高到90%以上,通过集中安置、插花安置、就近安置、改扩建牧民住房与棚圈等形式,实现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牧区草原生态明显改善,天然草地植被明显恢复,天然草原保护压力明显缓解。
(四)实施以草定畜,扩大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草畜平衡。积极动员农牧民在田间地头及农田防护林种植苜蓿、饲用甜菜、胡萝卜等优质牧草和饲料,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服务指导,积极推行“三贮一化”饲草综合调制加工技术。全地区粮食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85%以上。2011年,全地区新植人工饲草2.96万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79万亩。青贮饲料制作178万吨以上,粮食作物秸秆收储量达350万吨以上,承载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转移减退的大部分牲畜。
(五)扩建养殖小区,开展规模化养殖,发展后续产业。积极引导转移安置牧民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员,鼓励牧民将补奖资金用于住房、棚圈、饲草料地、购置农牧机械、购置饲草饲料及生产支出,开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全力推行舍饲圈养育肥工程,组织牧民开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开展进城务工和劳务输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提高牧民收入。
(六)做好资金逐级拨付、发放的全程的监督和管理
2011年,全地区共获得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12028.15万元,其中:禁牧补助资金4510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6139.5万元,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141.65万元, 牧户牧草良种补贴237万元。资金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为尽快将资金发放到各牧户手中,地县财政部门、畜牧部门分工协作,通过摸底调查、核实草场、登记录入、张榜公示、签订责任书,乌什县于2011年8月,将第一批补奖资金发放到户,在全疆率先完成补奖资金发放工作。
(七)进一步推进草原确权,完善承包和换证工作。草原承包工作是落实补奖机制的关键环节,为完善草场承包,完成承包合同书的换发,地区从2011年6月先后召集县(市)召开补奖机制推进会、协调会6次,安排部署不同阶段推进草场承包和换证工作重点;赴县(市)检查、督导草原承包换证工作5次,召开草原承包合同书换发培训班1次,地区制定并下发《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实施方案》,由县草原监理所负责技术工作,以村为单位全面开展草原承包面积测量、定位和上图工作,针对所辖草场实际情况,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步骤,对原承包草原逐户逐片定位、测量、登记、审核,对核查无误的草场,由承包人签字、村委会、乡政府签章后存入档案,输入电脑,实行电子管理,并对承包户的文字档案实行一户一档,专人管理。截止5月底,全地区完成承包草场4353.56万亩,占总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7%。总结一年来开展补奖机制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1、掌握草原牧户信息,开展草原监测分析是实施草原补奖机制的工作基础。
2、落实草原确权承包,坚持草原生态优先是实施草原补奖机制的核心内容。
3、强化草原禁牧监管,落实草畜平衡管护是实施草原补奖机制的关键措施。
4、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实行项目绩效考核是实施草原补奖机制的长效机制。
5、实施牧民转移安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实施草原补奖机制的总体目标。
6、加强领导完善机构,营造宣传舆论氛围是实施草原补奖机制的重要保障。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草原监理人员不足、装备缺乏。补奖机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全地区县级在编草原监理人员112人,平均1名草原监理员管理44万亩草场。同时,县级草原监理机构办公设备、执法设备严重缺乏,目前还有4个县没有执法车辆,这些都将极大阻碍补奖机制的落实。
2、补奖机制配套资金没有完全落实。全地区共需配套资金达881.16万元,需要县级财政予以保障,但目前,还有部分县配套资金没有到位,影响了补奖机制进度。
3、草场承包及承包合同书的换发推进工作难度大。由于以前测量手段落后,技术不规范,没有使用GPS进行定位,面积只是简单的测量和估计,界线也仅以地形地貌确定,在换发合同书重新测量时,出现很多问题,如面积不一致、界限变动、交叉、一地二证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山区草场,工作量增加,难度加大。
4、牧民就业空间相对狭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禁牧后,一部分劳动力仍从事第一产业,大部分劳动力需要转产转业。由于牧民是一个特殊群体,受传统放牧生活影响较大,长期形成的放牧思想在短期内难以转变,加之牧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导致就业面狭窄,难以通过外出务工等方式增加其它收入。另一方面,部分牧民转移后,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未与乡镇农民接轨,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草原监理体系项目建设
按照国家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规划,该项目将要实施5年,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物资基础做为支撑;目前,地区及各县(市)草原监理基础设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更新,不能适应补奖机制工作要求。
建议:自治区在实施草原监理体系项目上,应足额下拨项目资金,切实更新必须设施。
2、进一步制定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的政策措施
草场承包、换发新证及签订合同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作,它关系到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虽然以前已开展此项工作,但由于技术条件和设备落后,造成一些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草场纠纷,需要从政策层面给予进一步的明确,以便基层操作。建议:自治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草原家庭承包的调查研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草场承包步伐。
3、统筹安排禁牧、草畜平衡区上图工作
按照自治区工作计划,2011年禁牧及草畜平衡工作任务均已完成,已具备上图作业条件,但由于各县(市)没有相应的地形图及上图电子软件,无法制图。
建议:自治区统一考虑配发地形图及上图电子软件,并进行培训。
4、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保证各项任务完成
补奖机制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这些工作集中压在草原监理一个部门,目前已显现出地区及各县(市)草原监理人员缺乏的问题。
建议:针对各县(市)草原监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由自治区通盘考虑,统一安排,适度增加草原监理人员编制,加强草原监理的技术力量。
5、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补奖机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难点、重点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认识不清、理解不透,使之对具体工作无所适从,如:信息录入、草场承包、上图软件等,直接影响到补奖机制工作的进度,成为完成任务的颈瓶。
建议: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培训,统一思想认识,解决难点问题,推进工作进度。
五、2012年工作计划和安排
(一)工作计划
1、完成2012年禁牧820万亩,草畜平衡4093万亩补奖任务。
2、完成新建禁牧区7座管护站、16名管护员设置任务。
3、完成草畜平衡区超载牲畜减退10.79万头只的任务。
4、完成禁牧和草畜平衡资金, 22833户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和237万牧草良种补贴资金的发放任务。
5、草原承包面积达总可利用面积的90%以上,完成所有承包合同书的换发工作。
6、完成牧户承包草原定位上图和牧户信息的准确录入。
7、进一步完善补奖机制各项制度及日常督查、考核机制。(二)2012年重点工作
1、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宣传教育。
2、分解落实任务,开展确权承包。
3、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日常巡查。
4、严格资金发放,强化监督检查。
5、加强档案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6、做好转移安置,确保禁牧成效。
7、强化绩效考核,完成目标责任。
第二篇:201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自查报告
201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哈密市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体系,根据《哈密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办法》和《哈密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现将2014年哈密市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4年,全市年完成草畜平衡1674万亩,禁牧282万亩,核减转移安臵牲畜13402标准羊单位。已全面禁止在山区天然草原代牧牲畜,禁牧区的牲畜和草畜平衡区的牲畜已全部安臵于开发区进行圈养,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得到全面落实。禁牧管护站的建设和草畜平衡人员招聘、设站、设备配臵、宣传标牌正在逐步完善中,哈密市1:10万禁牧草原分布图已编制完成。
二、基础工作
1、草场确权承包情况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到户面积1956万亩,涉及牧户6868户。
2、牧户基础信息录入上传情况
各乡(镇)以及村委会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夏季草场和春秋草场的乡与乡之间的草场界线、村与村之间的草场界线进行进一步确认,在征求乡镇、村牧民的意见后进行承包确权工作,同时完成草场承包合同书的登记造册工作。截止目前,各乡牧户登记信息资料全部收集,其中:德外里乡(681户)、柳树沟乡(373户)、乌拉台乡(188户)、西山乡(785户)、天山乡(1974户)、白石头乡(516户)、沁城乡(2225)白石头牧场(126),共计6868户,牧户信息录入工作正在进行中。
3、草原承包合同书换发情况
完成全市草场承包合同书的登记造册6868套份,其中:德外里乡681套份、柳树沟乡373套份、乌拉台乡188套份、西山乡785套份、天山乡1974套份、白石头乡516套份、沁城乡2225套份、白石头牧场126套份,完成草场承包合同书登记造册工作。乡(镇)和牧民签订责任书,村委会和牧民签订《草场承包合同书》的工作也全部完成。
4、草畜平衡责任卡发放情况
《哈密市草畜平衡责任卡》分为维汉、哈汉两种版本。重点包括草畜平衡牧户基本情况、承包草场和载畜量、草畜平衡年检登记、草畜平衡责任卡说明、草畜平衡责任人须知等内容。草畜平衡责任卡正本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下发至牧户手中,副本留存于乡镇政府、村委会、市草原监理所。草畜平衡责任卡年检登记由市草原监理所与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进行,草畜平衡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由市草原监理所组织实施。
《哈密市草畜平衡责任卡》的发放工作将待相关工作人员统一培训后,全面开展。
5、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上图情况
根据哈密市自然状况、放牧季节、草原现状、草原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立市”的实际需求,将哈密市山区天然草原282万亩实施禁牧,1674万亩天然草原实施草畜平衡,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划定四至界限、面积、经纬度、规模等基本情况,已制作成电子版,录入档案工作已全部完成,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存档备案。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正在着手实施当中。
6、草地生产力监测情况
根据《哈密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中草地生产力监测方案要求,哈密市草原站与地区草原站抽调4名人员,组成了机构,制定了计划,依据哈密市草原资源的类型分布规律及特点,按照自治区制定的技术规程,共布设了十五个监测样地,其中:西山乡2个,天山乡9个,白石头乡2个,回城乡1个,花园乡1个。监测内容
涉及植物名称、种类、盖度、高度、植被生产力情况、样方照及工作照。监测样地涵盖了哈密市所有的草场类型,满足了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科学需求,并依据监测结果提出了10条天然草地恢复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并在对资料进行进一步核实、统计、处理、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哈密市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报告》。
三、资金管理
1、资金发放村级公示制度
根据《哈密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实行村级公示制,公示的内容包括牧户姓名、承包草原面积、补助奖励面积、补助奖励标准、补助奖励资金数额等。公示期间,积极听取牧民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由乡政府、村委会写出书面承诺后再发放资金。
2、资金发放工作
补奖公示期满后由畜牧兽医局提出申请,由财政局把资金下拨到畜牧兽医局,市畜牧兽医局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专户,下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牲畜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做到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由畜牧兽医局将资金拨付给各乡镇财政所,由乡政府会同乡财政所将资金发放到牧户手里。
截至目前,2014年奖补资金已到财政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项账户中,尚未发放,待牧户信息资料全部录入完成后,于9月份落实资金的发放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高位推动
哈密市每年组织召开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推进会,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市畜牧局、市发改委、市审计局、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地区草原监理所等及各乡镇主管畜牧业领导,会议以各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增强政策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职责,统筹安排,认真科学地做好各项工作为目的,确保奖补政策落到实处,草原生态保护取得实效。
目前,哈密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进会议正在准备中,预计将于10月前后召开。
2、加强制度建设
哈密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制定了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落实政策绩效考核办法、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方案等八个制度办法。同时,市财政局、畜牧兽医局共同制定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从组织管理、资金使用科目、原则、方式、申请、拨付、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做了严格的规定,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管护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巡查抽查等项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各乡镇开展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
目前,《2014年哈密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正在研究拟定中,预计将于10月前后正式公布。
3、加大管护力度,注重执法培训
截至目前,哈密市各乡已配备管护员和监管员82名,并与其签订了责任书,其中:禁牧区管护人员26名,草畜平衡区监管人员56名(由村级防疫员兼任),管护员工资根据考勤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发放。
今年3月,管护人员、草畜平衡监管人员及草原监理人员参加了由哈密地区草原监理所组织的2014年草原行政执法培训班,增强了执法人员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提高了行政执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广泛宣传法律法规
为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在全市举办大型宣传活动3场,出动宣传车辆5次,印发维、哈、汉文小册子3种,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设臵宣传牌3个,张贴宣传标语50余条,给牧民面对面的讲解《草原法》,发放“草原法宣传材料”,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面向农牧民对“草场承包使用者的权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问题进行讲解,受到广大农牧民的普遍欢迎,效果反映良好,使广大农牧民逐步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为确保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工作顺利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哈密市落实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经市档案局指点,已建立正规完整的档案,购买了档案柜、档案盒,按照要求严格档案标准,规范、科学的保存档案,确保图、表、卡、册一致。
五、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专项资金。因缺乏专项资金,配套资金需求较大,无法修建禁牧管护站。禁牧管护站只能与基层兽医站合用或租用牧民的房屋,且设施简陋。
哈密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工作领导小组
2014年6月17日
第三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责任书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责任书
为顺利实施项目,根据《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规定,镇人民政府,与承担项目的责任单位 嘎查签订责任状。其责任目标如下:
(一)认真落实《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规定,将落实补奖机制工作作为牧区重要工作,认真组织实施。
(二)按照全镇统一安排,制定本级的补奖机制工作计划,抽调专门人员,落实补奖机制督查、检查、管护工作。
(三)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填报相关资料。
(四)保证本辖区补奖项目区牧户于 年 月底前出栏超限牲畜,并防止其将超限牲畜转移到其他地区放养。
(五)配合草原监理工作人员开展草场监理工作。
(六)建立有效监督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接受群众、社会和舆论监督,帮助排解和处理侵犯禁牧户合法权利的行为。
(七)大力宣传补奖机制有关政策和具体措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调动依法保护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八)组织召开嘎查牧民大会,研究讨论嘎查实施补奖机制工作方案,并形成决议或村规民约,使之成为牧民自主制定、自觉执行、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
二〇一一年
日
月
第四篇: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通辽市草原现状
(一)天然草原现状。全市草原面积5129万亩。草地类型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和沼泽等5大类。天然草地植物有110科、446属、1169种,其中有饲用价值的植物有578种。天然草地亩年产干草50公斤,打草场年产草140—200公斤,年可利用牧草贮量约为20亿公斤。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较快增长,人为干扰,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上世纪80年代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草原面积的52.8%,到本世纪初草原“三化”发展到4217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2.22%,其中退化草原199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2.6%,沙化草地1818.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8.8%,盐渍化草原404.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6%。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植被衰退,地表裸露,沙暴肆虐,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资源的优势明显减弱。
(二)草原保护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效。在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工作方面,一是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全市落实草原“双权一制” 面积4678万亩,依法流转草牧场119.7万亩。二是禁牧休牧制度。全市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主干道两侧区、退耕退牧区等5个区域全面实行了常年围封禁牧,建立无畜区,其余区域草原全部实行了季节性休牧。全市每年禁牧面积2242万亩。三是开展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目前3个牧业旗和1个半农半牧业旗划定基本草原3060万亩,为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草原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累计达到5341.2万亩,平均每年的建设规模约为1068.2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累计建设面积559.8万亩;青贮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05.4万亩,年均种植面积为221万亩;草场改良累计完成946万亩;现有草地围栏总面积3110万亩;打草机械及青贮和秸秆加工机械共有2.8万台(套);建各类永久性窖池26.1万座,容量达785.6万立方米。
2.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均草牧场面积少,草原退化严重。全市有天然草原面积512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682万亩,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7.4%。我市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全市牧民10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牧民中蒙古族占98%。牧区人均占有草牧场不到200亩,半农半牧区人均占有草牧场不足30亩。由于自然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影响下,全市82.22%的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二是草畜矛盾突出。由于连年干旱,草牧场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产草量大幅度下降,载畜能力降低。虽然我市秸秆资源丰富,但由于设施、设备、技术、观念等原因,利用方式粗放。2010年,全市牲畜存栏1532.4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88.4万头、羊存栏887.2万只。由于饲草料严重短缺,使相当一部分牲畜在冬春两季处于半饥饿状态,大部分牲畜膘情差,母畜不发情,繁殖成活率低,牲畜应有的生产性能不能有效发挥,造成草原畜牧业质量和效益低下。三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面积小,且无水源保障,生产水平低。饲草料加工机械配备率低,加工能力不强,农区农作物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不高。牲畜棚圈、窖池、水源井等数量少,建设标准不高,抗灾能力仍然比较弱。四是依法保护难,人为破坏严重。在草原执法过程中,各级草原监理队伍能力薄弱,执法经费短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生态保护观念差,乱采乱挖、违法征占用、开垦草原等违法活动不断出现。五是牧民就业渠道窄,收入积累缓慢,草原压力大。我市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牧区和半牧区,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牧民转移就业难度较大,收入主要来源于草原畜牧业,但由于牧业生产成本较高,牧民依靠畜牧业增收乏力。导致了草原生产压力增大,超载运行。
(三)草原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是草原生态环境功能不可代替。草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减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多种生态功能,草原的生态功能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草原面积512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4%。但由于自然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影响,全市82.22%的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现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是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市牧民10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牧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出售畜产品,由于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内草原畜牧业仍然是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与草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三是草原是重要的畜产品基地。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现代和今后的绿色优势产业。2010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74.3亿元;牧业全市牲畜存栏1532.4万头只,其中牛188.4万头、羊887.2万只;出栏牲畜880万头只,其中牛74万头、羊445万只;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为53万吨、56万吨,毛绒产量1.24万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草原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作为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对畜牧业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是草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草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碳库。草原作为我市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据着特殊的生态地理位置,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可起到维持大气化学平衡与稳定,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加大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能发挥草原的具大碳汇功能,对维护大气平衡和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五是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草原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沙两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点和难点。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草原畜牧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巩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及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的趋势,强化草原生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按照“四保一完善”,即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发挥牧民主体作用的原则,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质量,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二)具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禁牧面积达到400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达到1100万亩,优质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300万亩,青贮饲料地500万亩,饲草料总储备能力达到181亿公斤以上。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590元。
(三)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草场退化程度和草场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设计不同的禁牧模式和草畜平衡模式,供牧民自主选择。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共赢的原则。以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宗旨,改善牧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绿色、特色、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效畜牧业,拓展牧民增收渠道。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牧民为主体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充分动员,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向上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牧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维护农牧民的根本利益,调动牧民保护家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牧民明确既是受益主体也是保护草原的责任主体。
四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各地区草原生产力水平的差距,牧民收入水平,按照实际载畜能力合理制定补助标准,确保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在禁牧和减畜的情况下,年平均收入水平不降低。
五是坚持依法管理,落实保护和治理责任的原则。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草原监督管理工作。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行为的同时,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
六是坚持依靠科技、突出创新,高标准、严要求,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的原则。要开展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等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加大优良牧草高产栽培、舍饲圈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一是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草原生态的现状、自然环境的好坏、草原的载畜能力及再生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
二是为保证补奖机制落实的公平合理,按自治区确定的标准亩系数分配各旗县市区的补奖任务及资金。全市禁牧区标准亩系数为1,草畜平衡区标准亩系数为1.54。
三是从2011年起,尚未到期的退牧还草工程区以及自治区实施的阶段性禁牧区全部转入补奖机制区,并统一按照标准亩进行补助。
四是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减畜的重点为山羊。近几年已实行禁牧的旗县市区禁牧区不能自然放牧,要全部舍饲圈养;未实施禁牧的地区要按照4 : 3 : 3的比例分3年完成;草畜平衡区超载放牧的牲畜全部减掉。
五是实行牧民管护员制度,牧民管护员的工资由自治区和旗县市区按比例分别承担。
六是享受牧业综合生产资料补助的牧户,以从事草原畜牧业,拥有牧业户籍的牧民,以二轮草场承包时的户数为基准,同时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进行确定。
七是已经依法流转的草原其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助仍然归原承包人,流转的草原在禁牧区域坚决禁牧,在草畜平衡区域要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八是坚持“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
九是补奖资金的发放实行村级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并采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户或联户。
十是禁牧区严禁雇工在草原上放牧,严禁非牧人员占用草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十一是人工草地必须在现有耕地或退耕地上建设,严禁以建设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建设为由开垦草原。
十二是加快畜种改良步伐,提高个体生产性能,有效弥补减畜损失。扶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饲草料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稳定畜产品市场供给。
(五)实施范围。
以自治区2010年草原普查确定的天然草原为依据,凡具有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或联户经营权证,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农牧工均可享受禁牧、草畜平衡和牧草良种补贴等补助奖励。
三、分区与布局
(一)禁牧区。
主要选择在草原承载力低下、草原严重退化或中度、重度沙化、盐渍化的草地。这些区域虽然处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但由于人口密度大,草原利用过度,草原植被状况变差,需要采取长期禁牧措施恢复草原生态。
(二)草畜平衡区。
主要选择草原状况较好,草原未退化、沙化、盐渍化,或中、轻度退化,以及轻度沙化、盐渍化的草地。这些区域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草原生态恢复能力强,采用草畜平衡措施,推行休牧、划区轮牧等合理利用制度,逐步达到草原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四、补奖方案
(一)补奖标准。
一是禁牧补助:按照标准亩系数推算每亩补助6元。二是草畜平衡奖励:按照标准亩系数推算每亩补助2.31元。
三是优良多年生牧草每亩补贴50元,一次性补给;2010年以前的优质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补贴标准为10元/亩/年;优良一年生牧草补贴标准为10元/亩/年;当年新建饲用灌木补贴标准为10元/亩,保留面积补贴标准为10元/亩/年。
四是牧民生产资料补贴每年每户500元。
五是牧民管护员工资每人每年4000元,由自治区和旗县级财政各承担50%。六是移民试点补贴每人补贴8万元,由自治区和旗县级财政各承担50%。
(二)补奖面积。
2011年全市落实补奖机制面积为4494.0537万亩,其中禁牧3405.6689万亩、草畜平衡1088.3848万亩。
人工种草补贴面积为398.6万亩,其中保留多年生牧草90.2万亩、新增多年生牧草32.90万亩、新增1年生牧草222.50万亩、新增饲用灌木53万亩。
生产资料补贴牧户数为17.69万户。牧民管护员人数以自治区批复为准。移民试点人数以自治区批复为准。
(三)补奖资金。
2011年全市补奖中央资金为37095.1803万元,其中禁牧20434.0125万元、草畜平衡2514.1678万元、牧民生产资料补贴为8845万元、牧草良种补贴为5302万元。自治区配套政策匹配资金中的牧民管护员工资和移民试点补贴资金额以自治区批复为准。
(四)实施进度安排。
2011年1—4月调查项目户基本情况,5—6月确定项目户及建设地点,7—8月确定减畜或转入舍饲牲畜头数,9月核查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0月核查草畜平衡效果,11月发放补贴资金,12月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基础性工作,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才能保证草原生态恢复各项目标的实现。一是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做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自觉性,准确把握政策,明确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好牧民人口的核定,开展草原面积调查,科学合理划分禁牧面积、草畜平衡面积、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和新增饲草料地面积,及时准确上报相关数据。二是推进草原承包。草原承包到户是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前提。各地要按照《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有关事宜的通知》(通政字〔2010〕322号)要求,全面推进草原确权、划界,实实在在将草原落实到户。
(二)全面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是科学规划。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明确禁牧区和非禁牧区,确保草原“禁得住”、牲畜“减得下”、草畜“能平衡”、牧民“能致富”。二是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解决舍饲养畜饲草料不足问题。要改变草牧场利用方式,将放牧场变成打草场,提高草群高度和产草量。对15度以上坡耕地和8亩以外耕地实施退耕还草,种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高产、优质饲料,保证禁牧期间牲畜的优质饲草料。要加大打井、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像种农作物那样种草。要充分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推广“三化两贮”技术,保证枯草期和禁牧期间粗饲料的有效供给。三是加强标准棚舍、永久性窖池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养殖户达到棚舍窖池标准化,每个羊单位占有暖棚0.7平方米,每个牧点要设有暖棚和接羔室。养牛户推行母牛、犊牛隔离饲养技术,提高繁殖成活率。四是调整和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适度增加适龄母畜和生产畜比例,不断提高牲畜良种化水平和生产能力。通过加快牲畜出栏和畜群周转,合理控制草原载畜数量。五是积极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要改变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行牲畜舍饲圈养。要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对农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要逐步改变草原牧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一是加大搬迁转移的扶持力度,确保农牧民生活有保障。无论是搬迁转移到城镇,还是到郊区,都要用好用足现有城镇和农村优惠政策,坚持就高不就低,确保搬迁农牧民生活高于现在水平。对农牧民住房和牧铺,做好评估,及时给予适当补偿。对积极退牧、退耕的户,要按照草牧场面积和退耕面积,按照补偿政策标准进行兑现。对搬迁转移的农牧民落实养老保险、城镇低保、子女免费入学、就业优惠等政策,增加政策性收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充分调动搬迁转移农牧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适应新环境。对搬迁到设施农牧业小区的农牧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种养殖技术培训,鼓励和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牧业。三是对素质较高,直接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积极落实免费培训、税费减免等政策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小额贴息贷款、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和扶持农牧民自主创业,开展畜产品加工、草原家庭旅游,加工销售民族工艺、服饰、奶食品、餐饮、运输、修理等行业,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的非牧业收入。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把禁牧效果和草畜平衡落实情况纳入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市委、市政府将落实补奖机制作为对各地工作政绩考核的关键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对于在禁牧区放牧、草畜平衡区超载和牧民奖补资金落实不到位的旗县市区,要层层追究领导责任。二是市、旗两级要成立补奖机制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对落实补奖机制的组织领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研究补奖机制的实施办法,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及相关规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业局,农牧业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苏木、嘎查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办的工作格局,为全面落实补奖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加大投入。要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以实施补奖机制为龙头,整合涉及“三牧”工作的各类资金和项目,如退牧还草、牧民转移安置、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扶贫、教育以及新农合等,形成保生态、惠民生、促和谐的统筹协调机制。市、旗两级现有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预算内资金要继续留用,并逐年增加投入,为牧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确保补奖机制的顺利实施。市财政要把落实补奖机制工作经费以总补奖资金规模的0.25%的比例列入预算,2011年不低于50万元列入预算。旗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把落实补奖机制工作经费以总补奖资金规模的1%的比例列入财政预算,保障补奖机制的顺利实施。
(五)加强队伍建设,做好草原监督服务。一是加强队伍建设。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是各级政府依法保护草原的主要力量。尤其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促进草原生态恢复,离不开一支机构完善、队伍精干、技术先进、装备优良、执法严明、素质过硬的草原监理队伍。各旗县市区的草原监理机构还很不健全,基层草原监理机构力量也很薄弱,难以适应当前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工作的需要。因此,各旗县市区要把建立完善各级草原监理体系作为当前的突出任务,不断理顺体制、增加编制、充实人员、加大投入、增强能力。在全市苏木镇都要设立草原管理站或草原监理分所,配备专职草原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以每10万亩草原1个人的比例安排事业人员。另外,为把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到实处,管理上不留死角,加强基层草原管护力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草原管护员,为固定公益性岗位。嘎查村级草原管护员由旗县市区农牧业局根据草原面积、管护任务确定人员数量,统一组织考试录用,实行定期聘任制,统一管理。并将草原执法专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形成以各级草原监理机构为主体的草原生态恢复管护网络。确保禁牧区禁得住、草畜平衡区实现平衡。二是注重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奖机制涉及草原面积大,实施范围广,技术难点多,要组织专家团队和强有力技术支撑小组,对补奖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编制实施方案,并全程跟踪服务,有关部门要加强现有草原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吸收相关专业人才,保障补奖机制科学、有序、顺利实施。三是突出监管重点。监督管理的重点应包括,草原所有权单位和使用权单位与草原承包经营者签订禁牧责任书和草畜平衡责任书;禁牧和草畜平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牧草良种补贴落实情况的核查。
(六)加强监督,保护农牧民权益。要充分发挥民众及社会监督的作用,保障政策在阳光下运行。补奖资金的发放实行村级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并采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户。要积极实行禁牧及草畜平衡公示制度。对禁牧区划定明确的界限,设立明显的标志,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公示;对草畜平衡工作实施牧户自行申报和草原监督管理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并及时公示各个牧户的草畜平衡目标及完成情况。草原监督管理部门要实时发布草原监测信息。要采取常规监测与临时性重点抽查相结合等有效措施,对草原利用情况及草原生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检查。为防止在实施补奖机制过程中出现滞留、套取、冒领和贪占资金问题,市级将建立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补奖机制要实行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监督工作链条,切实防止党政机关公职人员占用草场冒领补助资金以及草场占有不公等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对补助资金的发放工作要提出纪律要求,对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发生严重违纪行为的工作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并加大对违纪人员的查处力度,起到教育与警示的作用,确保补奖资金能够落到实处,确保农牧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第五篇: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荐)
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逐步建立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现草原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遏制我乡草原退化,实现草原永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牧民增收,切实把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我乡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开展有关工作。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动员宣传
我乡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深刻领会此次重大决策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文件精神。为确保草场承包责任制工作顺利开展,我乡于8月初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全面工作,并充实完善了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领导小组,明确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目标,任务,切实把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人,把工作安排细化到各工作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小组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在整个工作中我乡通过制作横幅标语、发放藏文宣传书册、召开各种类型会议讲解政策内容,发放宣传册等各种各种方式,确保政策政策执行不走样,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国家实施草补政策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国家对草地生态
环境的高度重视,对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极度关心。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配合。
二、安排部署,落实相关工作
我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以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前提,以实行补助奖励为手段,以生态改善和牧民增收为目标,在可利用天然草原范围内,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落实牧民生产性补贴,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切实提高牧民增收能力,全面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我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准确掌握政策要求和技术要领,借鉴经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和上级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拟定了《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和《XX乡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减畜工作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积极稳妥有序的开展相关工作。
(二)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础数据和牧民基础情况统计核查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
助奖励机制基础数据和牧民基础情况统计核查工作,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为了真实反映我乡草地生态和畜牧业现状、草场承包经营情况、牲畜数量、牧民基本等情况,我乡从2011年9月至12月,在下发相关文件的同时,组成工作组深入各村认真开展数据统计核查工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确保相关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这次工作,在原来草场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落实了草场承包责任制,明晰了牧民的“责、权、利”。通过草原和牧民基础情况统计核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打下了基础。
(三)认真落实禁牧划分工作
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前提条件。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是一项具体复杂的工作,近几年来,我乡在县农牧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组织广大牧区群众及基层干部致力于推进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工作。从2011年9月开始,我乡组织工作小组深入各村开展实地测量划分工作,在11月底前完成每块禁牧草地的面积测量和每个拐点GPS定位。经统计XX乡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XXX亩,但我乡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XXX米以上的区域,该区域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地植被盖度低。根据自治区气象局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监测资料,结合各县天然草原退化情况,核定实施禁牧面积为共计XXX亩(其中XXX村XXX亩、XXX村XXX亩、XXX村XXX亩)。我乡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
补助奖励机制的要求,把禁牧时限定为5年,将禁牧草原面积落实到每块草场和牧户,在禁牧期间,牧民不得再对禁牧草原进行放牧利用。选举管护人员加强对禁牧草地的监管,若经发现或举报查实违法规定在禁牧草场放牧的,及时上报,视情取消禁牧补助。
(四)认真落实草畜平衡工作
实现草畜平衡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政策的核心和难点,减畜是实现草畜平衡的主要手段,以草定畜是实现草畜平衡的主要途径。我乡在县农牧局等相关部分的指导帮助下,综合考虑《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635-2002)、《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牲畜代谢体重比等因素,按照草地实际承载能力,制定草场载畜量,防止超载反弹,实现草场休养生息目的。经统计,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XXX亩,实施禁牧面积XXX亩实施草畜平衡XXX亩。我县减畜任务是XXXX个绵羊单位,具体落实到我乡分别为:XX村15816.4绵羊单位XX村30270.1绵羊单位XX村XXX绵羊单位。目前XXX村和XXX村的减畜目标在我乡全体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已经完成,XXX村由于草地面积大、农牧民太过分散加之减畜任务又较为最重,所以尚未完成减畜目标,但各项工作还在有序开展中,相信不久也即将完成。
(五)建立健全草原监督管护制度
XX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自治区制订的《西藏自治区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和《西藏自治区天然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
规定,高度重视草原监理和管护队伍建设。为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和草原管护网络,完善草原监督管理手段,我乡严格遵循程序,安排工作组在各村组织指导选举村级天然草原监督员,对禁牧草原进行监管、对草畜平衡情况进行核查,确保草原“禁得住”、牲畜“减得下”。对监督到位,工作尽责,确保监督区域内禁牧、草畜平衡相关考核措施到位的天然草原监督员,视情况年末从限定最高补助金额后的结余补助奖励资金中兑现监督补助奖励资金,村草原管护员在村委会统一组织下组成管护组,负责对禁牧草场和草畜平衡进行管护和监督。草原管护员实行定期选聘轮换制度和相邻村交叉监督检查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协调任务重、事关长远。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工作协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全力推动工作开展,把这一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下一步将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1、严格把握好国家、自治区关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做好牧民政策宣传、引导工作,确保草补工作的顺利进行。
2、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办公室,认真抓好政策制定、工作部署、组织和协调工作,确保机构正常运行。各乡镇与村、各村与牧户要逐级签订禁牧、草畜平衡合同书,明确责任、权利与义务,调动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对发
生偷牧或强行放牧等违反责任书规定的牧户,要取消禁牧补助奖励资格。对不执行草畜平衡规定的牧户,要依照村规民约有关规定进行约束。
3、落实草场禁牧、草畜平衡、良种引进等各项具体工作。
4、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加强补奖资金的监管,确保牧户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牧户手中。对牧户草原承包面积、牲畜数量、禁牧面积、草畜平衡奖励面积、补助奖励情况等,每户建立登记卡,并在村委会、全村牧户之间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加强牧户间相互监督,确保信息准确可靠、真实有效。
5、稳妥开展牧区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提高牧民子女入学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牧区人口自然转移。进一步加大对牧民的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减少依靠草原牲畜生活的群体。有效控制牧区人口,降低草原人为影响,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和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