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局年度行政调解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民政局年度行政调解工作总结
为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坚持把行政调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创新调解思路和工作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矛盾纠纷在行政调解中得到充分的化解。
一、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年初,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了“xx县民政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xxxxxxxxx成员略。
二、不断健全行政调解工作体系
(一)构建岗位责任体系。将行政调解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根据业务性质,进一步明确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业务股室和乡镇民政所的主要职责、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同考核、同奖惩,形成“一把手”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三联责任体系。
(二)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局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行政调解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协调解决行政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坚持开展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及时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加强与县级部门、乡镇的协调配合;建立行政调解工作管理机制,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相关工作。
(三)构建信息网络体系。健全了覆盖县局机关各股室、下属事业单位、乡镇民政所和村(社区)的民政行政调解组织网络,县局机关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民政系统行政调解、维稳调解员队伍,建立了工作台账。同时,加强对行政调解、信访调解员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构建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标语、板报、文艺演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民政系统政策、规定,使人民群众对民政系统的内容和程序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靠行政调解途径解决争议纠纷。
截至目前,我局共处理群众各类信访300余件,其中,市级以上民政部门转办件9件,县委、县政府、县群工局等转办件48件,直接来访305人次。信访答复率达100%,办结率达100%。全年无一起行政复议件。
三、不断丰富行政调解工作模式
(一)坚持干部作风转变与行政调解相结合。根据党中央、省、市xx县委关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有关要求,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将干部队伍转变作风与行政调解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做好行政调解的工作方法。
(二)坚持民政业务工作与行政调解相结合。研究分析全局调解重点,针对民政职能,把灾后恢复重建、旧城拆迁和城市建设、婚姻办证窗口、行政审批、优抚、救助、社区建设等作为行政调解工作重点。
(三)坚持首问责任制与行政调解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每天指定专人在办证窗口对前来办事的群众进行政策法规宣传,设立咨询点。
(四)坚持落实责任与行政调解相结合。建立行政调解组织,明确责任,将行政调整工作落实与股室业务工作推进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五)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与行政调解相结合。对生活困难的群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切实解决好他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六)坚持维护社会稳定与行政调整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复退军人稳控工作力度,深入排查,随时掌握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并针对重点对象采取“一对一”和“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对参与上访人员耐心细致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二篇:乡镇民政局行政调解工作总结
乡镇民政局行政调解工作总结
为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坚持把行政调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创新调解思路和工作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矛盾纠纷在行政调解中得到充分的化解。
一、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年初,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了“XX县民政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x同志任组长,副局长xx、同志任副组长,各股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行政办,局办公室主任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不断健全行政调解工作体系
(一)构建岗位责任体系。将行政调解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根据业务性质,进一步明确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业务股室和乡镇民政所的主要职责、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同考核、同奖惩,形成“一把手”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三联责任体系。
(二)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局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行政调解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协调解决行政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坚持开展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及时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加强与县级部门、乡镇的协调配合;建立行政调解工作管理机制,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相关工作。
(三)构建信息网络体系。健全了覆盖县局机关各股室、下属事业单位、乡镇民政所和村(社区)的民政行政调解组织网络,县局机关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民政系统行政调解、维稳调解员队伍,建立了工作台账。同时,加强对行政调解、信访调解员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构建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标语、板报、文艺演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民政系统政策、规定,使人民群众对民政系统的内容和程序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靠行政调解途径解决争议纠纷。
截至目前,我局共处理群众各类信访300余件,其中,市级以上民政部门转办件9件,县委、县政府、县群工局等转办件48件,直接来访305人次。信访答复率达100%,办结率达100%。全年无一起行政复议件。
三、不断丰富行政调解工作模式
(一)坚持干部作风转变与行政调解相结合。根据党中央、省、市XX县委关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有关要求,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将干部队伍转变作风与行政调解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做好行政调解的工作方法。
(二)坚持民政业务工作与行政调解相结合。研究分析全局调解重点,针对民政职能,把灾后恢复重建、旧城拆迁和城市建设、婚姻办证窗口、行政审批、优抚、救助、社区建设等作为行政调解工作重点。
(三)坚持首问责任制与行政调解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每天指定专人在办证窗口对前来办事的群众进行政策法规宣传,设立咨询点。
(四)坚持落实责任与行政调解相结合。建立行政调解组织,明确责任,将行政调整工作落实与股室业务工作推进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五)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与行政调解相结合。对生活困难的群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切实解决好他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六)坚持维护社会稳定与行政调整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复退军人稳控工作力度,深入排查,随时掌握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并针对重点对象采取“一对一”和“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对参与上访人员耐心细致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配合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发展劳动关系,圆满地完成“十二五”确定的工作目标。
一、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规划不断扩大,就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就业局势继续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713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618人,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1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成效显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企事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资金运行良好,保障基础能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1600人,完成任务率达100%以上。从2015年1月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每人145元/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达48909人,参保率达95%以上。我区收到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项目29个,目前已有25个项目正在开展,涉及约12000人。全区纳入社会化管理的省、市属企事业退休人员人数达到35568人,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三、职业培训工作成效明显。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着力抓好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技能工人占劳动者的比例有了较大的增长,劳动者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0848人次,创业技能培训590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11268人。
四、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几年来,我区不断创新方法,理顺体制,建立完善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监察执法机制,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持了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劳动保障监察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324宗,结案302宗,结案率达93%;参加处理突发案件300宗;做出处罚23家,罚款金额共18.38万元;为工人追回拖欠工资及押金5907万元,涉及劳动者1893人,几年来无一起劳动监察案件被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以劳动签订合同及劳动合同备案制度初步形成,全区累计129家企业办理劳动合同备案,涉及劳动者3819人。不断加强仲裁调解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处理。2012年11月,成立了XX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并于通过公开招聘2名和调进2名配备了仲裁工作人员,为仲裁工作提供了机构人员保障。几年来,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立案1573宗,结案1541宗,结案率达98%。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xx县依法治县2015年工作要点》的要求,根据我局工作特点,切实履行单位工作职责,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开展民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民政执法行为,有效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深入。为加强对依法行政的领导,我局成立了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兼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局依法行政日常事务工作。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坚持与民政业务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落实依法行政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股(室)及下属单位负责人配合抓,继续保持全县民政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在依法行政方面,我局严格执行集体审议规范性文件及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决策程序,做到了依法行政工作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操作。我局将县民政局部门职能以及各业务股(室)的工作职责,通过xx县民政局民政业务服务指南、政务公开栏,向社会及时公开办事程序、服务承诺、办结时限等,进行自加压力,促进依法行政水平提高。
(二)强化学法用法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升民政干部执法水平。我局紧密结合省、市民政部门和全县法制宣传重点,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一是坚持局学习中心组学法。局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安排1至2天进行集中学习有关民政业务的法律、法规,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法律素质。二是抓好公务员特别是中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学习。一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安排各业务股(室)负责人结合其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行专题讲座,使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得到交流与借鉴。三是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一年来,我局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各镇民政干部、下属单位业务骨干集中培训学习共2期、集中培训学习达50人次,请了县纪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工安局相关人员对民政职工就学法用法法律实例进行了专题讲课,还请了市民政局科室负责人或安排局股室负责人辅导讲解,先后集中培训学习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四川省实施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伤残抚恤管理办法》等民政专业法规。同时,干部职工积极利用时间坚持自学《XX市“六五”普法学习资料》,进一步增强了民政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局各股室、下属各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办文讲法律依据、审批遵循法定程序、处理问题考虑法律后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已形成,并成为整个部门的自觉行为。
(三)强化普法教育,让群众知法、守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民政建设环境。为增强民政法制宣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我们以涉及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业务工作为主题,加强群众的普法教育。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政法规,营造良好的依法行政大环境。如:在局婚姻登记处办证大厅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在清明节期间,出动宣传车宣传殡葬管理法律法规;在县城广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发宣传单、设咨询台、悬挂横幅标语等宣传民政法律法规;同时,印制了《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殡葬管理条例》、《xx县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四川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宣传资料1万多份,通过基层民政办分发到广大群众手中,让民政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二是我们采取“因人宣传”策略,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年轻人,注重宣传婚姻登记、慈善、社会捐赠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对中年人,注重宣传城乡低保制度、收养登记、行政复议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老年人,注重宣传五保供养、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对复退军人,注重宣传优抚优待、安置等方面的政策规定。集中向社会广泛宣传民政法律、法规。
(四)履职守责,依法行政,推进我县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民政工作除救灾救济、社会保障外,大量的工作是从事社会事务管理,它包括区划地名、婚姻、殡葬、城市救助、收养登记、民间组织、基层政权、社区建设、社会福利。这些社会事务的管理面宽量大,涉及社会各界及全体公民,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而做好这些工作的根本环节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因此,我们依据民政的职能职责,加大民政工作的执法力度,较好地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开展了机关领导的普法教育,机关党委会、职工会坚持会前学法,有学法用法档案和专用笔记本,将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班子成员述职的内容;抓了机关全体人员的普法教育,邀请法律专家进行法律讲课和廉政讲课,有专门学法用法笔记,并将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职工考核的依据;配合司法部门在全县6个社区开展了法律进社区相关活动,利用农村赶集日先后在新场、始阳、仁义等开展民政政策大宣传活动,开展了对服务对象的普法宣传。
(六)开展依法治村示范创建活动。按照依法治县部门职责,配合司法机关在村(社区)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利用农村赶集日开展民政相关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指导村(社区)开展民主法治和依法治村(社区)建设、村(居)务公开、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规范完善等相关工作。
(七)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登记社会组织,开展对社会组织进行检查工作,加强对社会组织进行诚信教育,开展对失信社会组的惩戒工作。
第三篇:行政调解工作总结
XX镇行政调解工作总结
2011年,我镇行政调解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及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大调解”工作的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发挥行政调解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绩。据统计,今年我镇行政调解案件受理总数6件,调解成功5件,达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构健全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平安创建成果,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类行政纠纷、社会矛盾纠纷,将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XX镇成立了行政大调解工作、矛盾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开展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刘本飞任组长,纪委书记陈建平任副组长,相关责任股室负责人任成员,下设“行政调解室”和“矛盾纠纷调解室”,并配备专人负责,行政大调解具体工作由办公室牵头负责。
二、完善工作制度,化解纠纷
(一)切实加强行政大调解力度
进一步强化了依法行政观念,大力加强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建设和透明化建设。针对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各项涉农补贴的发放,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以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严防矛盾纠 1
纷激化,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积极发挥行政大调解职能,强化尽职尽责和服务意识,以“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为原则,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实行领导每日轮流接访制度,对群众的来访,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移交相关责任单位限时解决,对于确实不能解决的也坚持向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和解释工作。严格落实接待登记制度,对群众的每一件来信来访事项均认真进行登记,做好记录,并交由相关责任单位限期办理,及时向来信来访群众告知办理结果,积极进行调节和疏导,力求在XX镇解决争议。
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每月一次排查不稳定信息上报制度,认真疏理了XX镇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并针对性地制定了有效处置方案,有效防止了非正常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切实加强“大调解”联调力度
坚持既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衔接、整体联动的原则,畅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信访督导之间的工作流程。对不愿进行行政调解或未达成协议的,积极引导当事人运用行政复议、裁决等方式进行解决。
(三)切实加强综合治理协调力度
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汇总各调节机构的运转情况,建立了“大调解”信息平台,实现优势互补。针对责任关系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邀请相关责任部门参与协调 2
解决,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无法调节的,提请区“行政大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有关方面共同解决。
三、严格考核问责
XX镇把“大调解”工作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目标管理。对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调解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突出、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责任单位及个人,将追究相关责任。
四、总结经验、分析得失、推动行政调解工作更上新的台阶
今年,我镇行政调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市、区对行政调解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更新不够,对行政调解工作方法、以及与其他纠纷化解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衔接认识不足,影响行政调解工作效率;二是部分单位(部门)对行政调解信息报送重视程度有待增强,及时报送信息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经费保障不充分,行政调解工作软、硬件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行政调解工作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镇将认真按照上级部门对行政调解工作的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行政调解工作,力争行政调解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措施,保障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各项工作措施,完善必要的物质保障,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三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提高行政调解工作能力 3
和水平。四是继续做好法制宣传和政策指导,充分运用办公平台、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对行政调解工作内容、程序和实践进行宣传,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调解意识,增强群众对行政调解途径的信赖。五是强化行政调解信息报送工作,完善信息报送、收集、整理加工程序,健全行政调解信息利用和反馈机制。
第四篇: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为民服务、联系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新纽带,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机制,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加快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的新举措。按照会议安排,结合政府法制工作实际,我就深化行政调解作个发言,供同志们参考。
一、准确把握行政调解的特征和范围
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包括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为依据,以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通过对争议各方的说服和劝导,促进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化解矛盾纠纷的活动。行政调解不是和稀泥,行政调解也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第一,行政调解的主体法定。职权法定,越权无效。哪些矛盾纠纷可以调解,由哪个机关调解,应循法律法规规定。第二,行政调解的依据,是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根本手段。借用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的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外没有自由;法律之上没有权威,法律之内才有自由。”调解纠纷,应当法、理、情并用,但不得为求一事一时的解决而突破政策法律底线,防止引发盲目攀比和连锁反应。第三,调解结案的基础是当事人自愿,前提是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是否调解,是否达成调解协议,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行政机关不得对其施加任何强制。对于不能调解结案的矛盾纠纷,必须充分保护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申请行政复议、提起仲裁等权利。第四,调解的目的是定分止争、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促进和谐。
按照现行政策法律规定,适用行政调解解决的纠纷,主要有四类:一是与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有关的行政争议。此类纠纷,由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或本级政府行政调解中心调解。二是行政赔偿、行政补偿争议。此类纠纷,由赔偿或补偿义务机关调解。三是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主要涉及公安、医疗卫生、劳动人事、土地矿产林木等自然资源、合同监管等行政管理部门。此类纠纷,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政府相关部门调解。四是适用行政调解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其他矛盾纠纷,如刑事自诉案件。
行政机关调解前述矛盾纠纷,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申请人与该矛盾纠纷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二是申请人有具体的诉求和理由;三是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四是人民法院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尚未受理;五是未被有关国家机关作出终结处理决定;六是该矛盾纠纷具有可调解性。需强调的是,对于法院等国家机关已受理、已被作出信访、诉讼等终结处理意见、终审判决的纠纷,行政机关不应受理,防止政出多门、行政干预司法,防止已平息的纠纷出现反复。
二、抓住主要环节,深化行政大调解工作
(一)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一是各县(市、区)政府要在8月底前制定创建法治政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着力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抓好重大决策制度贯彻落实,梳理乡级政府职责权限。方案要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二
是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审批,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搞改革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凡是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一律不得出台或予批准。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各地各部门要向社会全面公布2009年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要实行规范性文件标注有效期制度,文件有效期一律不超过5年,冠以暂行、试行的文件有效期不超过2年,有效期满需继续执行的应重新发布。未向社会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作为行政管理依据。四是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进一步明晰并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标准,做到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五是全面提升行政复议能力,加强复议机构建设,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提高行政复议质量,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及时化解行政争议。六是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以公开促公正。提高信息公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保证政府信息及时、全面、准确,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政府信息的需求,积极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增强应对能力。
(二)加强行政调解机制建设。一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滚动排查、全面准确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存在或可能存在的矛盾争议,依法将其纳入行政调解范围予以化解,努力将其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疑难事不出县,矛盾纠纷不上交,切实防止越级访、群体访。二要梳理行政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依据,明晰行政调解的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并向社会公示。8月底前,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部门的梳理结果,报县级政府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和法制机构备案,市级部门报市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和市政府法制办备案。三要规范行政调解运作程序。行政调解具有灵活性,但灵活性不代表不需要程序。要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制定的《乐山市行政调解暂行办法》(乐府发〕〔2009〕24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完善行政调解程序规则,细化行政调解流程,规范案件的登记、受理、调查、调解、文书格式、案卷归档等工作,公开调解员姓名、调解守则、调解范围、联系电话等事项;建立行政机关内部接待人员调解、责任部门调解、分管领导调解的三级调解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调解督查督办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调解信息报告统计分析等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了解民意、反映群众诉求、服务领导决策的作用。四要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围绕调解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有计划开展培训,使其做到“四懂”(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懂调解技巧)“四会”(会预防、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文书),提高其化解和掌控矛盾纠纷的能力,提高行政调解的公信力。五要建立健全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机制,按规定参加特邀调解、接受委托调解,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深化行政调解,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基层,行政机关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就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要求,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一要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要定期听取行政调解工作情况汇报,亲自研究部署行政调解主要事项,亲自协调解决行政调解重大困难,亲自调处疑难复杂争议,发挥协调各方作用。二要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省政府的部署,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政府部门签订行政调解责任书。责任书确定的各项义务是行政调解绩
效考核依据和行政问责依据。三要落实行政调解保障条件,做到有机构、有人、有钱、有场所开展行政调解。要进一步充实调解员队伍,健全市、县、乡三级行政调解组织网络体系。要将行政调解工作经费、调解员工作补帖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激励机制。县级政府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和市、县政府公安、工商、卫生、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调解任务重的部门,要按省政府川办发〔2010〕21号文件的要求设立“三室”(调解室、档案室、接待室)。
政府法制机构要树立行政调解也是行政执法的新理念,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就行政调解作出的决策部署和学文书记在本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举措有力,加强与政法、维稳、综治、信访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将行政调解纳入依法行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为深化我市行政调解、维护社会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扬州工商局紧紧围绕“法治型”工商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模式,通过构建行政大调解机制,丰富了行政执法的方式和手段,从而达到了定纷止争、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组建一个中心,搭建调解平台
为了对外统一窗口,对内扎口职能,扬州工商局整合消保、消协、“12315”、市场合同处、企业信用办等处室职能,依托“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组建行政调解中心,集中受理和调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各类矛盾纠纷。
行政调解中心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管理体制,具体业务发生的行政争议、纠纷,由负责该业务的主管机构负责调解工作;一般性矛盾纠纷由基层工商分局负责调解,并实行“五包责任制”,即:包掌握情况、包宣传教育、包调查处理、包化解矛盾、包息诉息访;较大矛盾纠纷由市局处室会同区(县)局科室根据职能分工分别组庭调解;重大矛盾纠纷由局长(含副局长)负责调解,相关部门参加。
该调解中心还备有全系统调解人员名册,对选定的调解员按照对口调解业务进行介绍,内容包括姓名、职务、业务特长等内容,纠纷当事人可在名册中自愿选择调解员组织调解,确保了调解的公平、公正和高效。
二、推进两个衔接,畅通调解渠道
一是推进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为进一步适应调解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将工商部门合同争议调解纳入大调解体系,扬州工商局与扬州仲裁委在各直属局、分局的合同争议调解委员会设立扬州仲裁委联络处,在基层分局(所)的各合同争议调解庭设立仲裁联络站。各联络处、联络站、基层合同指导站加强与扬州市经济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对接,充分利用调解手段,有效化解经济矛盾纠纷,真正做到“以调促和,案结事了”。对调解不成的经济纠纷,积极引导当事人补充签订仲裁协议,提交扬州仲裁委仲裁解决。针对城区范围内经营户与居民集中在一起,易产生纠纷摩擦的状况,重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调解工作中的作用,城区工商局联合居委会在重点社区设立“调解工作室”,及时、有效化解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矛盾纠纷。
二是推进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扬州工商局不断探索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新机制,与基层法院联合出台了《行政争议诉前协调实施办法》,积极利用法院预立案程序,促成工商机关与起诉人在诉前达成和解。扬州工商局还针对案件情况复杂、涉案金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坏的重大纠纷,加强与法院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完善消费调解司法程序化。今年
年初,在“诉调对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联动化解消费者权益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流程规定》,近期,专门编印了《典型案例汇编》、《诉调对接实务手册》等更具指导性、操作性的资料,推动诉调对接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
三、强化三项支撑,提升调解效能
一是强化制度支撑。出台《江苏省扬州工商局关于推进行政大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江苏省扬州工商局行政调解规则》,以规范行政调解的程序和规则,推出了以倾听、约谈、会谈、对话为主要内容的四项调解机制。
二是强化智力支撑。成立“消费维权公益律师团”。对于重大消费维权,由公益律师团向该案件中权益受损的消费者提供法律咨询,接受消费者的委托,可代表消费者参与调解,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律师团成员均为专业工作者,分别来自区司法局和知名律师事务所。“消费维权公益律师团”的成立,将为解决消费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为百姓提升维权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充分运用电子网络技术,开发建设行政调解信息化平台,建立行政调解工作信息资料库,提高行政调解申请、受理和工作统计、监督备案的信息化程度。推出了QQ视频调解机制,利用网络QQ视频链接基层维权点,对无法在维权点现场解决的案例进行适时调解,必要时还可展示所投诉的实物。专门建立QQ群,将相关企业纳入该群,让企业在受到投诉时可以及时与消费者、调解员沟通协调。
第五篇:县扶贫办行政调解工作总结
2014年,我办行政调解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法制办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行政调解”工作的安排部署,狠抓落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妥善运用行政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取得了明显成绩。现将我办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行政调解力度。为充分发挥行政机构的调解作用,强化调解意识,履行调解职能,减少矛盾纠纷激化,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成立了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召开相关会议,专题研究落实行政调解工作各项任务。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的特定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当调则调,调裁结合,及时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矛盾。
2、预防疏导为主,尽量减少矛盾纠纷事件。我办的行政调解工作,在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到每一个调解申请后,调解中心立即组织调解员快速介入案情,收集各种证据,并到涉案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在充分了解诉求和案情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积极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在签署调解协议后,调解中心继续对当事人双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督促当事人双方及时履约。有效防止了非正常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重点解决疑难案件。矛盾纠纷对象由于对法律法规的不完全了解,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互不相让,针锋相对,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及时对双方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当事人双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妥善解决矛盾。另外,我办工作人员经常深入“三送”村、扶贫重点村召开座谈会,宣传政策法规。由于我办工作人员主动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
二、存在问题
1、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广泛。广大群众对行政调解尚不认识。由于对行政调解的宣传不够广泛深入,群众对行政调解还缺乏认知,致使其缺乏群众基础。
2、行政调解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纠纷调解需要办案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调解队伍经验不足,精通法律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人才还较少。
3、工作场地紧张。由于我办办公室紧张,行政调解中心办公室只好设在综合秘书股办公,不利于开展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办将认真按照上级部门对行政调解工作的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行政调解工作,力争行政调解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措施,保障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各项工作措施,完善必要的物质保障,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三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提高行政调解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继续做好法制宣传和政策指导,充分运用办公平台、报刊、网络等媒介,对行政调解工作内容、程序和实践进行宣传,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调解意识,增强群众对行政调解途径的信赖。五是强化行政调解信息报送工作,完善信息报送、收集、整理加工程序,健全行政调解信息利用和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