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导论感想
梦想照进现实
某日,做了一个梦,我居然再梦里圆了自己小小的一个愿望。小时候我很喜欢小动物,比如猫、虾、小鸟之类的,都是我平时玩乐的好伴。那时家里有花园,有鸟儿飞过来,可惜我想尽一切办法也抓不到。日思夜想,最后当然梦有所思。不是说梦境往往是现实的反映,根据我这么多年来得做梦经历,确实有一定关联。
然而,在此我更想讨论关于梦的话题是:到底我们是在达不到某种状态时才会在梦里试图补偿这种缺失,还是说我们梦境的缺失才正是我们在现实中需要被提醒去达到的。经常听到某个关于名人的例子,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很努力,当他们在现实遭受阻碍时,百思不得其解,、最终是梦中的灵感给予了他们现实的答案,于是,奇迹诞生了。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一,他们在现实中往往解不开最关键的难题,于是梦境会提供这个难题演绎下去的种种可能版本,即问题可能被上帝解决了,亦有可能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当然,各种状态并不是不受主观意识的约束的。就像我有一个同学曾告诉我他的一个梦境一样,当他在现实中对一个女孩子有好感但却怯于主动交往时,内心的矛盾令他对她的这种思念更加纠结。于是在一次班级联欢会上,他抓住了机会和她一同上台主持了节目,他和开心。然而,班会结束后,他发现他还是像原来那样保持着与她的距离。事实上,我们看到了他迈出了第一步,可是他却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他告诉我,就在班会后的几个晚上,他惊奇地梦见她和他牵手说悄悄话了。我很难想象他在说这些“梦话”时的满足感,但我更关注他在这种现实与梦境间的差异。
差异何在?仅仅是现实中他没有达到的与那个女孩约会的目的那么简单?试想一下,一个人在现实中对于自己经常做出的否定竟然会在梦境中得到正向的、积极的、肯定的答案。如果那些科学家们、企业家们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时总是说自己不敢、自己不可以、自己没办法,那么他们又是怎么能够从梦里获得灵感,抑或汲取能量,从而最终不仅解决了个人的问题,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反,我的朋友在现实中除了一次班会的“偶遇”,实际上在此之前并没有实质性行动和进展,而且从班会之后的状态亦可看出他缺乏内心主动的力量。后来他关于那几个梦的苦思冥想正好也印证了我在前面提到的第二点的假设,即现实中并不是我们难以解决问题,而是我们的过度敏感,或者说是多愁善感的品质特性注定了我们对于这种美好梦,境的幻想。我的朋友是否一定程度上有进展呢?这是该肯定的,然而对于这种梦境的缺失,他却难以释怀,因为他把现实的答案都寄托在梦里。我们都知道美好的梦是多多益善的,不过,当我们回味美梦之余,又是否该扪心自问,如果没有人可以帮助我在现实中实现我们的“梦想”,那么我们的梦境又是否在关键时刻提醒着我们去补充我们在现实中的缺失呢?
现实中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跟我们的梦境搭上关系,说是梦境,其实是个人品质特性和现实环境的综合体现。就像我说到,当孩童无知的我对小鸟充满期盼时,我会好几个夜晚梦见和它们一起玩;而现在成年的我,经历与小鸟更多的接触和认识,它们在我的梦中不再“神圣”,可惜的是如今我已有好几年不在梦见可爱的鸟儿了。
大多数人的有这样的心理:之前执着追求某个东西时,它是那么的珍贵。而当这个东西到手后,这种重视的程度便会锐减。换句话说,白送的东西“不值钱”!就比如别人送你一张电影票,你就会很想去影院把它消费掉。可是后来你弄丢了电影票,于是你就觉得不看也罢了。相反,假如这张电影票是你自己决定去影院而掏钱买的,你就很可能在丢了之后再掏钱买一张。同样是看电影,同样的价钱,同样是丢了,而看不看电影却会因为你丢了的票是否是免费的而发生改变。现实中很多人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他们往往因为付出而到不到应有的收获,然后继续在沉没成本上面投入,企图发挥沉没成本已经损失的大部分价值。简单地说,我们往往把别人送给我们的一张电影票归于“意外财富”这个心理账户,导致我们并不认为丢失电影票是一项沉没成本,于是做出不看电影的决定也是意料之中的。
人们常为了自己做过的事而后悔不已,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可以说是多不胜数的。一句话说的好,“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尽管现代科技的发达已经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抗抑郁的药物,却唯独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消除人们后悔的那种感觉。此处我不是要谈后悔的利弊,而是想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后悔的心理。后悔一般被认为是做错了事之后的感觉,相信没有人是为了自己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够好甚至不够完美而后悔的吧!好,那么既然错了,又无法改变过去的错已造成的后果,即后悔无济于事,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事发相隔好长之后还是会在提起之时表露后悔之态?这里我想引用一下我前面说的“沉没成本”一次来解释一下,虽然这是经济学上词汇,可是在心理学上亦有很多经济学理论的影子。那么,在现实中人们每做出一个决定,都是有目的的,不管这种选择是主动的、抑或被动的。而且我们应当确定,即使是处于同一个出发状态,基于同一个目的而发生的错误选择,也会因为每个人相当不同的心理期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后悔“症状”。有趣的是,期盼越大的人往往对于他之前的付出的肯定也是越大的,当然这也更有可能在错误发生之后,沉没成本的效应更加明显。这些更加呈现出后悔之意的“过敏者”便会把沉没成本的剩余价值看得过大。此时有一个分界点,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这种错误是一种折磨;对于积极乐天派来说,这却是非凡的体验。那么,消极悲观者是怎么对待错误的选择的呢?对于这类人的沉没成本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之前的错误选择是由于在那之前的错误选择而导致的,于是他们的沉没成本效应就会不断累积加,但却不会产生有益的价值,所以最终他们后悔的成本将可能压垮他们自己。
当然,心理预期可大可小,沉没成本亦可有可无。现实的后悔可能在梦境中重圆,沉没成本却不可能在现实中消失。后悔实现不了梦想的人不少,而后悔不曾有过梦想的人则更多。要记住的一点是,重要的选择是需要强有力的行动作保障的,否则,一切都只能是黄粱美梦罢了。
第二篇:《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章艳其的《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护理2班章艳其1180412064
我的专业是护理,因此,我选择了与护理相关联的书籍——《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心理过程的科学。心理学试图寻找那些人们几千年来一直想问的问题答案。心理学并不仅仅来源于哲学,它也来源于一些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导论》作为一本心理学入门书,就是要“使得心理学被正确地理解”,并且要避免堆砌大量的心理学文献,而应该呈现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和主题。它就是以均衡的、科学的方式呈现了这些重要主题,同时辅以该主题的经典研究和最新进展。
《心理学导论》涵盖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测量等心理学各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前沿进展和跨学科研究等进行了整体介绍,使读者能够对心理学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为人们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科学的基础。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读者为本,利于学习。作者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他们在书中对有关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系统地讲述了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运态。在撰写方式上,他们力求将一门严肃的学科赋予生动活泼的表达,同时指引人们
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导论》堪称心理学入门的经典教材。它融入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而且对各章内容的表述方式、组织架构、案例材料等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读者为本,利于学习。作者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他们在书中对有关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系统地讲述了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运态。在撰写方式上,他们力求将一门严肃的学科赋予生动活泼的表达,同时指引人们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的了解。想要做一名专业的护理人员,必须要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人的心理是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人的认识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注意则是伴随在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特性,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即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而且还能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如同世间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样。有的过于内向,我们称之为内敛。有的比较外向,我们称之为活泼或者开朗。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极为重要。通过对《心理学导论》的学习,我更加坚固这个看法。每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因人而异极其重要,而《心理学导论》正好就是我了解每人心理的指南。它让我对心理学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为我正确合理地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科学的基础。因为它认真分析了不同人的人格类型、表现种群、表现背景等介绍的一清二楚。因此我觉得《心理学导论》值得一读!
第三篇:《心理学导论》教案专题
“心理学”教案
教学总体目标
“心理学导论”课程是以高等师范类院校本科层次公共课教学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普通心理学教学为出发点,突出重点,体现了作为大学本科知识程度和面向心理学专业教育两个方面的要求。
“心理学导论”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主要了介绍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内容既概括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活动的最一般规律,又为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作为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在阐述各讲内容时,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并注意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心理学知识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相信当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学习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达到新的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导论”的内容是以心理学专业本科学历要求为依据,并努力体现达到该学历水平的课程标准,为此在学习心理学导论”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基础性、学术性和前沿性。本课程从科学角度论述人的心理现象,充分体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理念,改变过去有人对心理学的错误看法。由于本课程是基础课程,因 此在学习心理现象的一般知识前提下,理解与掌握看似深奥的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学术性与基础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力求反映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成果,以及心理学科发展的新思想。
第二,在应用上,强调广泛性和实用性。本课程涉及心理学的许多内容,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学习所提供的广泛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选择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例,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以提高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学习上,力求简明性、逻辑性和准确性相结合。在学习的内容上,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在陈述上,追求简洁明了;在认知架构上,要祥略有序。这些都要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在扩大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成为进一步学习与深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阶梯,并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为此本课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抓重点,扣主题,理思路,巩固所学习的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有:心理学、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个性、个性心理特征、 应掌握的基本原理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认知过程与情绪的关系、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的实质等。
应明确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思路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行为受到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心理活动则通过行为而得到发展与表现。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和情绪过程。个性心理,又简称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实质的科学阐述是: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 反映特征;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其研究任务包括理论探讨和为实践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探示心理、意识的起源、发展和规律,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以最新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论证和丰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命题。
心理学实践任务的总目标是为我国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个性、因材施教和教育教学改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提高自身心理养等诸方面。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要理解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
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神经元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突触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 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生理 机制。突触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它控制信息的传递方向、范围以及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作用,因此,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椎和脑,脊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分,其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等和传导神经冲动。人脑包括脑干(延脑、脑桥和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上的外侧裂、中央沟和顶枕裂三大沟裂把大脑皮层划分为四个叶,即枕叶,它们是视觉中枢、颞叶,它们是听觉中枢、额叶,它们是语言中枢和顶叶,他们是感觉和运动中枢。 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分为无条件反射,是生来俱有的,和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分为典型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也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用具有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一切活 动都由这两种过程相互关系决定。抑制过程分为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两类。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个: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又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人类意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意识的觉知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它与动物心理本质区别表现如下:一是人类意识既有对客观对象的意识,也有自我意识以抽象概念形式能动地反映与改造客体,而动物则以具体形象地感知、表象来适应环境以满足其生存需要;三是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不需要语言;四是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人脑和大脑在量和质上存在巨大差别。
意识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意识内容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和对由体验所引起的思维活动的觉知。
注意本身不是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不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特点,但它保证着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与变 6 革客观现实的顺利进行。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指向于一定地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地对象上和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它具有选择、保持和对活动进行调节与监督的功能,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机能、完成各项心理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无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在实际生活中都需要以上注意并在活动中相互转化。
反映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注意发展水平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注意品质是在不同生活实践与教育训练中形成,并通过锻炼而得到提高。
第四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感觉。
绝对感受性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小,反之,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用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反之,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是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感阈限。
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在视觉范围内,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感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根据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感受器的情况不同,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但知觉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觉和经验,同时也受到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特点的制约。
知觉是多种分析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同时,知觉活动是当前的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和以往相应的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五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包括了“记”和“忆”的完整过程。“记”中含有识记和保持,是记忆的前提,“忆”中含有再认与回忆,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验记忆力的指标。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和情绪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的编码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若被注意或模式识别即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语言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语义编码加工永久贮存以便备用。 瞬时记忆的信息的保持一般不超过1秒钟,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和备用性,其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根据艾宾浩斯对遗忘的首创研究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遗忘是先快后慢。有关遗忘的原因涉及两大理论假设: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记忆品质有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
第六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表象是在人脑中以形象形式来对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的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以直观形式呈现人脑中具有形象性信息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内容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根据想象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把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把想象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想象力是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它既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条件。 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
第七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思维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化、体系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均由分析、综合派生出来。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概念,它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概念形成和概念掌握是人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一般分为认识问题(明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所具有的特点与条件)、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验证假设(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 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相关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但发散思维和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紧密相连,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它不同于一般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
第八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既表达个体与了解他人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过程。
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言语,主要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与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第二语言的学习特点与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
第九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情绪除了与客观事物有关,还与需要相联系,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情绪包括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和信号作用。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情绪状态指的是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情绪,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它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对情绪作出解释的理论较多,早期的情绪理论有詹姆士-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还有情绪动机-唤醒理论、情绪的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既继承了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价值的观点,又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等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强调情绪受主体认知功能的调节,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且需要是分层 次的,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十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它使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有独特的色彩。不能以个别的胜利亚系统作用气质的生理基础,但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
气质类型主要有6种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和向性。各种特征的不同结合,就构成各种不同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病、黏液质和抑郁质。
气质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个体活动上打上一定的烙印,在考察人的实践活动时要关注气质这一因素。但是,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态度所决定。气质与理想、信念和态度相比,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只有从属的意义。
气质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中,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 14 特征的观察和了解来评定一个人的气质,但不能凭对个体一时一事的行为特征的观察来确定个体的气质类型。由于气质的复杂性,有时个体的行为表现又会“掩盖”真实的气质特征。因此,对气质的测量应该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的各种方法,多方面收集资料,然后从中综合概括出一个人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
第十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和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相联系,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现代心理学把性格理解为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性格具有稳定性。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由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所组成,主要有: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类型理论和性格的特质理论是两种性格理论。性格的类型论用一种或少数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性格的特质理论同时用多种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应该把从质和整体上表示性格的类型论和从量上分析性格的特质论结合起来研究和阐述人的性格。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已经开始结合起来了。
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上,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是两种极 端的观点。一般认为,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习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般可以用来测量性格,但由于性格的复杂性,测定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测量者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
性格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性格结构的特点有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
第十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的必要条件。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再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能力的种类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一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种体现出来。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是天才,它是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和社会 实践活动获得的。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比率智商是智龄和实足年龄之比,其公式是智商=智龄/实龄×100;离差智商是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其公式是:IQ=100 + 15Z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重要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有极大的片面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能证实能力的发展只是由遗传或环境决定的。能力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个体的主观努力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能力测量就是确定一个人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能力测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能力种类分,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智力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当前国际上常用的智力测验有两种: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主要的特殊能力测验有: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飞行能力测验、机械能力测验和文书能力测验等。
能力测验主要以信度和效度两项指标衡量。效度是测验所册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的东西。信度是测验的结果的可靠程度。对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
常模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它是解释测验 结果的参照指标。测验标准化包括内容标准化、施测过程标准化、评分标准化和解释的标准化。
第十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态度是指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是外界刺激信息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态度是决定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产生的桥梁。态度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见图所示。
态度形成理论1.态度学习论2.态度的分阶段变化理论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4.态度的平衡理论。
社会印象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印象形成是指个体在有限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某人广泛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的三种模式:印象形成模式主要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
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 效应(3)投射倾向。
归因是指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论的
过程。归因理论是关于个体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阐述。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一种距离,心理距离越近,说明相互之间越具吸引力;心理距离越远,说明相互之间越没有吸引力。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反映,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群体是指由若干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并在一起活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在某一群体中,组成该群体的个体在心理上或利益上具有一定联系,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特定的集合体。在日常生活中,群体一词运用范围很广,例如,企业团体、行业协会等都可以称为群体。
社会促进是指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或由于其他人在场对个人活动效果的影响。自行车选手和赛跑者参加群体比赛时,速度会更快。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一致的行为。平时讲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就是一种从众 行为。
第四篇:《心理学导论》学习心得
《心理学导论》学习心得
今年能选得上这门课程,算是一大幸事吧,以前好几次都没选上。说实话,最初我也不是因为喜欢才选这门课的,而是我们必须从三门前置课程中选修两门。现在我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心理学导论》,因为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种让人瞌睡的东西,而是一门能够解释人为什么会在睡眠中做梦的科学。
曾经,我只是把心理学跟治疗精神病的医生联系在一起,只是简单地知道人在某种情境下会有哪些反应。可这学期的《心理学导论》这门课让我震撼不已,几乎人的各种行为都可以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他们设计各种各样新奇的实验来观察现象、验证假设,并得出让人佩服的结论,提出科学的建议。
比如,有一章是讲记忆的,有人研究感觉记忆的编码。斯柏林开始采用了整体报告法,即同时呈现若干个数字50ms,然后立即要求被试竟可能多地呈现出来,这样得出平均正确率为4.5,。但经过思考,他发现这种方法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于是他改变了方法,用局部报告法来研究,就是在50ms时间里三排四列一共呈现12个英文字母,然后让被试报告出他要求的任意一组,这样得出的平均正确率为0.75。我完全被斯柏林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折服了,课程中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心理学家用各种如此新奇、严谨的方法来进行对心理学的研究,其得出的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的结论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我越来越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充满趣味的、神秘的、科学且严谨的科学,其取得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和每一个人,对人类了解自己、创建和谐社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像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指导着人们在学习的同时于适当时间进行复习,使记忆效果大大提高,并让人们节省了好多记忆的时间。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学习心理学家的创新实验,并把这些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
第五篇:本科新生心理学导论课程感想论文
在我的心理
2014级本科新生心理学导论感想
===
二○一五年一月三号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在2014发生了许多变化的这一年,心理学到在我们心中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爸妈及街坊邻居看来,心理学就代表一所一本的大学;至于我哥哥姐姐,那是一个大学专业的名称,作用是标识妹妹在大学里所属的专业;而在我班主任及高中老师的角度,心理学是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心理学师范就是师范,一个老师的未来;对于我高中朋友来说,心理学又无疑是诱惑的,意味着获得强大的心理能量,给予治愈、抚平、激励;若以职业规划师的角度看,心理学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等;而在我队友的初印象里,心理学是个高大尚、在全国排第三的专业,让我具有了巫女的神秘恐怖感;在郑勇老师眼里,心理学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光辉未来、是每一届心理学学子共同的使命;在马老师眼里,心理学就是一批需要帮助理解的可爱孩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确,我并不是上面提到的任一主角,我只是我自己,我怎能知道别人眼中的心理,那我的心理呢?
初二时通过好友介绍认识了她,有幸成为朋友,并在初三时同班成了学习上的竞争对手。那时的关系简单、微妙却又很牢固,留下的是美好饱满的回忆。中考前的一次模考失利,在我们两个傻丫头眼里,未来似乎又模糊了几分。对于未来的畅想,我俩的共同期许便是能够成为一名心理医生。那时我的心理,是个无限垠阔的海洋,那儿能够聆听病人的心灵故事,拥有曲折惊喜的治疗经历,获得挣扎的心路历程等等。高中分开了,去了不同的高
中。如今,我如愿来到这儿,如愿学习心理学,而她想圆一个北大梦,愿偿一年再读高四。虽改变了方向,但仍在梦想的路上。那么,我呢?
青春期的我们,心情诡谲善变、变化多端。有人说90后讲究个性、独立特行,是物质丰富的一代,也是精神匮乏的一代。心情不好了、哪天高兴了都可以手指点点划划,瞬时网络分享。刚来大学时,曾听这样一句话,“有人问我为啥来学心理学,我答自己心里有病才来呗”。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却是个没脱离现实的喜感。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最重要的技能,不是刷屏吐槽,不是出镜上位,不是炫富晒美,不是谋人利己,不是处事圆滑,就只是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而已。
郑勇老师曾说,如果说心理学究竟是什么,那就该是帮助找寻自我的工具,无论是帮助自己,还是帮助他人。现在高中同学称我为“心理同学”,虽然在他们眼里,心理学可能就指能看透人的心里,能解决心里各种的纠结、迷茫、痛苦等,但可能心理学就该这样吧,帮助他人自我寻找。可是我现在不能像尼克胡哲一样坦然说出“我明白破碎心灵的痛苦,我知道孤单是怎么一回事,我在耶稣基督里找到力量”,我还太小,还没不能克服痛苦,还没经历苦痛,也知道真正的孤单并不是没人能够倾诉、生病没人照顾或是心情没人理解这一般地简单易熬,我想,如若此刻有人问我心理学在学什么,我可能没有答案。但我还是会接受他人的倾诉,借尼克胡哲的话来说,当他们头上刮着暴风,身处生命的
逆境,而我作为他们信赖的人,虽没有力量战胜暴风,但我可以提供支持、温暖,直至风暴过去。最近一朋友在说完后问我:
“你学心理学肯定特别幸福吧?”
“其实心理学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那你学心理学感觉怎样?”
“幸福……”
希望有点呆呆的我在幸福地生活四年后能够拥有一颗活络通透的心,在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