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管正职干部培训(浙江考察民营经济)心得体会
参加垫江县2012年第二期县管正职 干部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县委组织部安排我参加这机会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对于这次在浙江的培训,我是带着目的去的,因为,由于职业的关系(作为工商部门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不论以往和现在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我对如何服务于民营经营发展的措施非常关注,而大家知道,浙江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正是投我所爱。到了浙江大学以后,正如我所想的一样,学校的安排更是围绕民营经济发展这个核心在开展,也是正合我意呀。
其一:考察地点或企业均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
1、中国鞋业的排头兵康奈鞋业。有职工2万人,年产鞋1千万双,在42个国家设立了营销机构,有2800家境外专门店。
2、“浙江第一村”、“中国十大名村”的东阳市花园村,09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7.1亿元,人均收入3.6万多元。全村私企业共360多家。
3、哇哈哈集团、发展成为中国饮料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了“娃哈哈”这一国内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娃哈哈品牌位列“2009中国品牌榜”第16位、饮料行业第
一位,品牌价值高达150亿元。2010年,以87.84亿元的净利润成为全国利润最高的民企。
4、“浙江首富村”风景如画的民航村,未来农村的典范,2011年,全村实现销售产值90亿元,利润5亿元,上交国家税收达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不含股权分红收入)。
其二,在全国排名前三的著名大学浙大学习,真是此生难得。而讲课的知名专家们讲的也是围绕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1、国内金融界知名专家金雪军主讲的《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当前国际国内金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愈发重要。
2、著名服务经济学家郑吉昌主讲的《现代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破除垄断是首要任务,打破民营经济进入壁垒,能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个人倾斜。
3、浙大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主讲的《现代工业与工业化建设》深刻揭示了浙江经济为什么取得连续30年全国GDP第一名的奇迹,其中:GDP增加值中,公有制小于30%,非公经济大于70%(民营经济占60%),原因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户带小户、老板带亲友共同富裕。
4、浙江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主讲的《浙江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探索》浙江企业总数约270万家,平均15个人就有一个企业,真正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
越,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题、中小企业为特点、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经济。
通过以上眼看耳听,我认为要解放思想、敢于借鉴浙江省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垫江的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体经济为先、产业集群制胜,促进本地民营企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我有以下体会和建议: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经验。
与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的浙江民营经济,其发展特色是十分明显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中小企业为中坚力量,推进了非农产业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依托专业市场和重点发展轻型加工业,在资源小省初步实现了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有效连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探索公有制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切实培育起民营经济这支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我将浙江民营经济自身发展上述特色梳理为如下方面。
总结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基本特点是乡镇集体企业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78—1990年,全省集体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6.2%上升到61.3%,个体经营经济的比重也上升5.5个百分点。
二是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基本特点是个体经营经济
大发展,集体企业逐步改制。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个体经营经济出现了一个发展高潮。1997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发展到9.2万户,比1992年增长7倍。1990—1997年,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从15.7%上升到33.7%,而集体经济从53.1%下降到36.7%。
三是90年代末至今,基本特点是各种所有制经济不断融合,民营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总体上看,当前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1.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为主,规模化程度明显提升。浙江民营经济当初从拨郎鼓的小货商、前店后厂的小作坊等起家,9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近年来,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逐步向规模经营、综合经营、集团经营迈进。
2.产业领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化趋势逐步增强。浙江民营经济主要源于农村工业化,因此,首选市场需求旺盛而又容易进入的日用消费品领域。目前虽然除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之外,民营经济几乎涉足所有领域,但大多属于制造业、批零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近年来,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特别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大,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的企业明显增多。
3.分布形态以“块状经济”为主,集聚化效应日益显现。浙江民营经济立足当地优势,依托专业市场,形成了大批“一
村一品”、“一乡一业”等被喻为“块状经济”的区域特色产业。像义乌小商品、宁波家电、温州皮鞋、永康五金、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嵊州领带、诸暨珍珠等“块状经济”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都较高,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相关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块状经济”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社会化协作为纽带,从而集聚成一个“无形大工厂”,产生了规模经济、知识扩散、技术创新等诸多积极效应。
4.资本供给以内源型为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浙江民营经济主要依靠当地老百姓创业,初始阶段的企业投资者“乡土”气息浓厚,相对于珠三角、苏南等地区,其对区域外资金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依赖性较弱,所以被视作走内源型的发展路径。但内源发展不等于封闭发展,长期以来浙江民营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特别是随着发展层次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预计达到1987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2.1%;限额以上投资856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9.9%;外贸出口1299 亿美元,全省总量的60%。目前,在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高技术企业75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19 %;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19000多 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42%;在新增服务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超
过了60%。截至2011年底,全省283家上市公司中有232家民营企业,占全省上市公司的82%,累计通过证券市场首发募集资金1483亿元,占全省上市公司首发金额的80%。民营企业的规模优势在全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处于首位。最新公布,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80席,连续十二年位居全国第一。
“可以说,浙江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就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史。”浙江省政府有关人士说。
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浙江的自然环境跟垫江极为相似,都是资源极度贫乏,农业经济为主的特点,可浙江民营经营为什么能大发展、持续发展,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却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不仅得不到发展,甚至有些萎缩,究其原因就是:思想陈旧、观念落后,用有色眼镜看民营企业,有的甚至打压、侵扰民营企业。为此,我有以下建议:
1、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容商的社会氛围。抓住微型企业惠民工程和农村合作社发展等重要契机,要充分尊重投资人、鼓励创业,宽容失败。浙江的经验再次表明——工商企业人士社会政治地位的提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民主化的象征。
2、拓展政府调控的新思路,创新服务的新手段。政府要为一切能够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人和企业提供
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首先政府及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自身无力解决却十分紧迫的难题,创新思维,大胆改革用市场的方式解决行业规划、技术创新、企业升级、再创业、融资等民营企业最迫切的问题。其次,要制定完善鼓励创业扶持政策和清理不利于创业的政策法规,用好政府自身的调控权,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例如:借鉴浙江激活民间资本的经验,积极发展担保融资业务,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区域合作银行、村镇银行,通过有效的市场途径,解决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缺口。同时,政府要从法律上提供社会安全保障,从舆论上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鼓励、表彰创业者,从而形成企业家和能人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3、大力实施企业家成长工程。民营企业家掌握着大量社会财富,他们素质的高低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广大员工,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未来经济的竞争力也将会受到影响。如何提高企业家的素质问题,如何强化非公党建工作,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实施企业和企业家“两成长、两健康”工程,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主体,搭建培训、教育、引导平台,全面提高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
4、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表
达渠道。“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谁能创造社会财富,谁就自然会有发言权。”面对新阶层逐步增强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完备的表达机制,使民营企业家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得以反映。
5、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个体经营发展。目前,政府部门只注重了规模以上有影响的工业企业及代表人士的联系,对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和规模偏小企业的联系较少。各级党委、政府要专题研究此问题,明确负责个体经济联络沟通和诉求表达的责任主体单位。要“在政治上努力争取地位,在思想上耐心进行引导,在组织上依法发展壮大,在经济上寻求政策支持,在权利上尽力予以维护,在舆论上形成正确导向,在难题上量力帮助解决”。同时要加快组建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等市场自治组织实行行业自律,实现有序竞争,引导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工商部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要做好服务工作。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直辖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市场主体由1996年末的53.43万户增加至2011年末的107.84万户,突破百万户大关,主体数量翻了一番。其中,民营企业由1.36万户增加至22.83万户,增加了近16倍;个体工商户由52.07万户增加至85.01万户,与民营企业之比由38.29: 1缩小为3.72: 1,民营市场主体结构逐步优
化。但受国际金融危机、要素成本上升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突出困难,存在规模不够大、融资渠道不够多、创新能力不够强、管理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市民营市场主体总量是广东的23.48%、浙江的35.7%、江苏的23.95%,民营企业在民营市场主体中占比为21.17%,而上海为68.35%、北京为41.63%、天津为39.73%。而垫江的民营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全市的水平,因此,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垫江工商局应该乘势而为,全力出击。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落实好重庆市工商局《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2012年6月13日)文件的各项政策和县政府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
1.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除国家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外,均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2.对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实行申报制,除需经前置许可批准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可依照民营市场主体申请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进行核准,改变传统的登记方式,方便申办,支持民营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要,拓宽业务范围,灵活经营,增加效益。
3.放宽企业名称中行政区划的使用条件,民营企业无论
注册资本多少,其名称均可直接冠以“重庆”或“重庆市”市名,不设最低限制。
4.放宽设立登记条件。主要解决民营企业组建过程中部分前置许可耗时较长的问题,支持民营企业早组建、早运行、早见效。现行登记制度要求,涉及前置许可的企业,须取得前置许可后,方能办理工商登记,办理前置许可往往要求装修完毕、设备到位、人员培训、样品检验等,耗时较长,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筹备组建。放宽设立登记条件,是对现行登记制度的改革创新,对民营企业申请设立时,除涉及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危和重污染行业外,可实行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制度,先行确认企业主体资格,待企业取得相关批准文件、证件后,再确认其经营资格;对前置许可要件不完备的企业,可先行登记注册,一年内完善相关手续,以便于企业开展前期筹备、试产试制、对外宣传、申办手续等活动。
5.放宽出资方式和期限。主要是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启动资金不足和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一是支持以多种出资方式组建民营公司,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允许民营公司股东以《公司法》未直接规定的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并将出资比例放宽到法定限制的最上限,即允许非货币财产的出资比例最高占注册资本的70%。二是为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给予更大的
发展空间,允许民营公司延长出资期限,放宽法定出资期限外一年的出资时间,据此,民营公司实收资本最长将可在公司设立三年内(投资公司在六年内)到位。三是试行注册资本货币“零首付”,是放宽民营公司首期注册资本的货币要求,允许公司股东不以货币作为首期出资,而以不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实物、非专利技术等非货币财产缴付首期出资,使流动资金不足但已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民营企业能够依法设立,顺利运转。
6.放宽经营场所限制。主要解决经营场所限制导致的办照难问题。按照《物权法》相关规定,利用住宅做为经营场所开展经营活动,要征得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同意,即需提交业委会或居(村)委会出具的同意改变房屋用途的证明文件。但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协调难、证明文件取得难的问题,使本就相对弱小的民营市场主体办照时面临重重阻碍。《意见》允许民营市场主体用住宅从事电子商务、设计策划、软件开发、管理咨询、商务办公等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经营活动,无需提交业委会或居(村)委会出具的同意改变房屋用途的证明文件。同时,放宽经营场所的审查、申报手续,允许房屋产权证、规划或建房许可证、竣工验收证明、购房合同、租赁协议、占道经营许可证等作为经营场所的有效使用证明,简化手续、方便申办,破除了因经营场所影响而造成的办照难障碍。
(二)支持转型升级。一是允许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后沿用原名称字号、原前置许可和已取得的商誉,其中允许沿用原前置许可属全国首创。允许继续沿用的政策,破解了长期困扰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扩大规模的难题,降低了经营者的创业成本,保证了经营的延续性。
二是个体工商户升级为微型企业的,可享受除财政资本金补贴外的其他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如税收奖励、扶持贷款、后续培训、创业孵化、“大带小”帮扶等,这一政策也属全国首创。
(三)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权出资、债转股等方式对外投资,盘活资产,通过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商标专用权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二是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为拟上市民营企业开通“上市企业登记快速通道”。三是支持鼓励民营资本组建和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创新型金融机构。四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注册登记、动产抵押、股权质押等信息查询服务,促进银企交流合作。
(四)加大帮扶力度。《意见》从加强微型企业帮扶力度、免收登记年检费、实施“帮扶万户民营企业”工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发挥私个协会和微企协会服务作用等方面提出帮扶举措。一是落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推进微型企业创业园和“微企村”建设,大力促进微
型企业发展。二是对小型和微型企业自设立之日起三年内一律免收登记、年检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三是开展工商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对口帮扶,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四是优化网上办事功能,推行内资企业网上核名。我局开通网上核名后,民营市场主体的名称网上申报将占总申报量的60%以上,将成为网上核名的主要申报群体和受益群体。五是加大指导力度,引导私个协会和微企协会为民营市场主体搭建各类服务平台。
(五)优化发展环境
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审慎吊销营业执照、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加强非公党建、健全行政问责机制等方面提出支持和保障的措施,为民营经济营造更为宽松、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1、推行行政指导,实施柔性执法。一是针对民营企业因疏忽而容易产生违法行为的登记监管事项(包括营业期限、股东出资期限、前置许可期限到期等),通过到期提醒,提前警示,化解大部分过失性违法行为,帮助民营企业规避违法风险。二是采取建议、辅导、提示、告诫、示范、公示以及其他非强制性方式实施行政指导,对民营市场主体首次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的,不予经济处罚,构建和谐监管执法环境,为民营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
2、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商标兴县。加大商标品牌战略 的宣传、培育和争创工作力度,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提高我县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占有比例。大力加强商标品牌储备库建设,积极深化商标兴县战略。全面推行《商标注册提示书》、《商标使用预警书》和《品牌建设指导书》,切实加强对商标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群体,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3、推动产业化,服务农业发展。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都市农业,尤其是重点发展依托重庆的产业型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都市农业,建立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和“菜篮子”工程,进行农副产品的批量生产,使垫江县称为重庆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二是重点引导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使垫江农业由粗到细,由低附加值到高效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三是围绕土地流转工作重点,推进集约规模生产经营和农民新村建设,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对于农村土地承包,新政策允许承包期限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农民可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工商部门以“红盾护农”为重点,推动“经纪活农”工程的实施,实现“中介富农”,为城乡统筹,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做出贡献。重点扶持建立“公司+经纪人+农户”,“协会+经纪人+市场”、“公司+协会+经纪人+基地+商标” “协会+市场+经纪人+养殖户”等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第二篇:浙江改革开放-民营经济30年
浙江改革开放-民营经济30年
摘要: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来,浙江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改革开放30年,浙江一直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之一。浙江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3.72亿元到2007年的18638亿元,翻了150倍,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跃居全国第4位。30年间,浙江省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民营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关键字:改革开放;浙江民营经济;十个结合。
30年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前,从总体上讲,全国个私经济已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各地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农民企业主和民营企业。1978年,浙江经济增加值为123.7亿元,其中,集体经济增加值为68.9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5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7亿元,所占比重为5.7%。从1978年以后,浙江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浙江民营企业为全省创造了70%的生产总值、60%的税收和76%的出口,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30年的发展成绩辉煌。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浙江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允许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1979-1986)
1979年4月9日,这一年,浙江省登记的新工商个体户达8091户,从业人数达86900人。
1981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这一方针同以往相比,有了大的突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我们党在现阶段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指导方针。
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已经基本形成。
(二)鼓励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1987-1992年)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方针。
1988年4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十条中增加了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下半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始对私营企业实行登记监督管理。到1990年,浙江省集体经济占GD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个私经济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在工业方面,个私经济上升了5.5个百分点,这个阶段个私经济发展速度是快的。就在这个阶段中,发展个私经济还受到来自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私有经济的歧视,许多私营企业迫不得已而戴上了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到1990年,当集体经济占GD的比重高达53.1%时,个私经济所占比重仅为15.7%。1991年,浙江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为153.2万户和9.2万家,从业人员分别为155.8万人和16.9万人,注册资金分别为40亿元和7.3亿元。
(三)民营经济进入健康有序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方重要讲话,彻底消除了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认识上的顾虑,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
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鼓舞了浙江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更加放开手脚,许多家庭作坊不但应运而生,而且还搞起了股份合作制,相关企业之间开始注重合作联合,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截至2000年底,浙江省个体工商户总量为158.86万户,从业人员272.38万人;私营企业17.88万家,从业人员300.48万人。在这一阶段,浙江民营企业开始有序发展,在经营上重视市场规则,并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四)民营经济高速起飞阶段(2000年以来)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更加有利,民营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浙江民营经济有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并开始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到2006年底,全省已有私营企业40.6万家,投资者人数达92.6万人,雇工508.6万人,注册资本金达到6936.7亿元。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10.1万家,1亿元以上的有435家,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达170.7万元。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1500家,年总产值或销售总额为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700多家,私营企业集团1019家。2006年,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
民营经济对浙江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国民生产总值已居全国第四位,民营经济功不可抹。据统计,浙江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00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40亿元,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由16978元增加到37130元,年均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16元增加到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940元增加到8265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9.8%和7.8%。实践证明,浙江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归根结底在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首先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浙江省依靠其发达的民营经济,不但解决了本省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吸纳了大量的省外务工人员。2006年浙江新增就业人口为134.46万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解决新增就业为13.15万人,而民营经济却解决了121.31万人的新增就业人口。
民营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许多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企业的发展重心转向农村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8265元,连续20多年居于全国之首。浙江农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收入,这和浙江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是分不开的。
民营经济是城市化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的城市化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迅速发展,浙江城市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79年,浙江的城镇人口为550万人,占总人口的14.5%,到1998年,城镇人口达到16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7%,到了2007年,城镇人口为2894.3万人,占总人口的57.2%。浙江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主要是浙江能够将农民从土地上不断地解放出来,聚集城市人口。义乌市的城镇化就是一个典型。改革开放初,义乌城区只有2.8平方公里。经过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义乌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的小商品采购基地。如今城区面积已经达7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71.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2%。
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十个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作出改革开放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从总结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几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持国家的和谐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在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同意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哦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互利、普惠、共赢。第九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单东,浙江经济网(.cn)总第 407 期 2009年 2.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第三篇:党政正职培训心得体会
党政正职培训心得体会
10月11日,本人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县(市、区)党政正职任职培训班学习,培训班为期一天,这次参加培训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但我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并把它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本领的一个难得机遇,思想上高度重视,时间上切实保证,纪律上严格要求,学习上刻苦认真,拿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对待这次的培训。通过认真的学习颇受启发和教育,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受到了一次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本人于今年6月份任职一个***县政府的代县长,作为刚上台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我深刻的明白学习理论和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对自己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培训,各位老师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更加坚定自己要继续培养志存高远、正直高尚、诚实守信、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勇于当担、宽容大度、关爱他人的良好人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决策者更要具有敏捷的思考力、正确的决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决的执行力,要具有亲和力、激发力、凝聚力、演讲力、组织力。作为领导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高雅气质、风度、魅力。要做到这些我就要继续加强学习:
1、加强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深入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
思维能力,注重运用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增强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坚持学以致用,坚持从理论高度思考研究实际问题,并继续将其成果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2、提高政治素养。通过培训继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定位自己,明确责任。培训使本人意识到虽然是刚刚任职党政正职,但是我要及时适应好身份的转变,注意好“一把手”应该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一把手”应明确自身任务。“一把手”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职能,起着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的作用。要吃透上情、了解外情、掌握下情,提出简洁、清晰的整体工作思路。要把好决策关,既不能专断也不能优柔寡断,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本单位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拍好这个板。
二、勇于实践,丰富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理论为指导,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怕犯错误,要坦然承认失误,汲取教训,力求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熟悉国情、县情和乡情,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一把手”应关注的其它几个侧重点。(1)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坚决执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保证政令畅通、行动果断、实效明显。(2)对于我这样的新任职领导要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好信
息系统、参谋系统的作用,确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3)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4)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
三、结合这一天老师所讲的内容,总结出了干好正职工作应具备的五种能力:一是思考能力。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思路决定出路。一个领导者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对每项工作该怎么做,采取什么措施,如何抓落实,要取得什么效果,心中都要有想法、有思路、有独特见解,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忙而不乱。二是创新能力。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创意,老是照搬照套,因循守旧,或是“听口令做动作”,工作就没有先进性和创造性,其所领导的地方或部门各项事业发展充其量也只能是“不好也不坏”。这样的干部如果放在落后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是不大可能的。三是决策能力。决策是否切实可行,关键在于决策者对某一事物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能力。感性认识与一个人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成正比,而理性认识则体现在一个人看问题深不深,透不透。要看领导者决策前是否进行了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是否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是否对以前的经验教训认真进行过总结分析,对未来的预测是否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决策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实际。只有具备较强决策能力的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才切实可行,才不至于成为执行不了的一纸空文或搞劳民伤财的工程。四是执行能力。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对上级决策的贯彻执行和交办事项的落实能否做到令行禁止、有办必有
果;二是本级领导班子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否切实可行,抓决策落实的措施是否有力,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决策实施过程出现的偏差能否及时纠正,决策的预期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等。五是影响能力。即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能够通过日常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所带领的队伍,在干部队伍中树立起人格魅力和领导权威,进而获得下属及群众的认可。这样的领导干部,其所带领整个班子和团队的战斗力,所作决策的感召力,以及其对群众的凝聚力,都是十分强大的,开展工作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把党政正职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那么必须具备这五个能力,因为作为新世纪的领导者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科学的进步。这次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师生互动,培训班的所见所闻,都让我从多个角度获得了知识,感谢省委组织部给了我们党政正职这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保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纪律上、工作责任上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一份做人的真诚和爱心、一份政治责任完成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如上是我对这次培训学习的几点肤浅的心得,如有不当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篇:市政协非公有制经济考察组民营经济考察报告
_年_月_日至_月_日,市政协非公有制经济考察组在XX带领下,对___、___、___、___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考察,委员们认为,与鞍山同处___中南部的这四个城市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四城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前,民营经济从个体工商户和小型民营企业起步,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在繁荣城乡经济活跃城乡市场的同时,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总体上还处于拾遗补缺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各市纷纷把发展民营经济摆上重要日程,结合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民营经济进入了企业数量大量增加、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放手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以后,各市对发展民营经济进行了再认识、再动员、再部署,提出了民营经济是振兴老工业基地主力军的战略思维,使民营经济进入了主力军阶段。2003年,四城市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均超过50%,其中___更高达85%;民营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总量增加的同时,涌现出___远大、金德,___华农、实德,___盼盼、青花,___忠旺、富虹等一批年营业收入10亿元甚至50亿元以上的大型民营企业。四城市的主要做法是:
1.以民为本,确立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思维
当民营经济超过了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以后,各市普遍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单纯依靠国有经济这棵“铁杆庄稼”,还是立足于民营经济的满城春色。经过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必须大力发展全民动员的民营经济。为此,___提出了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一是降低门坎,大力发展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在南方又称百姓经济,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参与的经济。市委书记张行湘认为,___的民营经济与南方相比有质的问题,但主要还是量的差距,关键是百姓的参与度不够。为了降低创业门坎,市工商局出台了允许投资一元钱办企业等25条优惠政策,在许多方面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政策禁区。他们还充分发挥五爱市场、中国鞋城、中国家具城等大型专业市场作用,使之成为培养本土民营企业家和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摇篮,形成了一个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民营经济圈和产业链。二是发展项目经济,大力引进国内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他们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利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把目光盯上了国内500强民营企业,定期在《___日报》公布各县区外埠资金调入额,形成了各县区你追我赶吸引外埠资金的良好局面。从2002年到现在,全市共引进外埠规模以上项目1272个,实际调入资金371亿元。三是以民营资本盘活国企存量,大力发展转制型民营企业。___也明确提出,民营经济要打好“三张牌”、发展四个优势产业、当好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战略构想。即南打鞍钢牌,做大做强冶金及加工业;北打___牌,拉动装备制造及配套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内打特色牌,依托辽化、庆化主副产品资源,发展化工、化纤、塑料三行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2.浴火重生,以国企改制催化民营经济发展
以1998年为分水岭,___经济走过了一条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的曲折道路。经济振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催化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工业为主的___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过辉煌,90年代开始陷入困境,到1997年,全市经济跌入低谷,工业企业停产面达到70%以上。为了摆脱困境,他们以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连续走出3着妙棋,打了一个漂亮的国退民进翻身仗。第一步棋是背水一战。1998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当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厂长和政府局以上干部400余人,对全市经济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国有企业必须改制,而且是背水一战,别无它路。随后召开了国企改制和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由于坚持因厂施策,对症下药,国企改制在一片谩骂声中开始,在满堂喝彩声中基本结束,先后吸纳民营资本45亿元,完成改制企业494户,改制面达到97.2%,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企改制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步棋是因势利导。2001年,召开了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了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十大优秀民营企业家、百强民营企业、百户明星民营企业,提出了谁有潜力发展谁、谁有贡献扶持谁的口号,极大地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热情。第三步棋是放手发展。2002年以来,连续召开两次全市干部大会,要求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同时制定了鼓励机关干部下海的一系列政策,如对下海干部保留工龄、支付三项保险、退休时正常领取退休金等。到目前已有七、八十名副局级以上干部到民营企业发展,全市“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日趋浓厚。
3.八仙过海,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
与南方相比,东北地区创业成本高是大家所公认的。为了降低创业成本,近些年各城市都从自身优势出发,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如2003年___根据财力比较雄厚的情况,出台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规定近三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府给予投资额10%的补助、区市县政府给予投资额2%的补助。仅此一项,去年实际支出补助资金6000万元。最近,准备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并出台《___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决定从财政专门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___市在《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中进一步突出土地成本低的优势,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征地用于工业项目的,补偿费用每亩不超过5万元,其它地方工业园区每亩不超过3万元,超出部分由受益财政垫付。
4.多策并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血脉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各市在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普遍建立了民营企业贷款担保体系。___市建立了3个市级担保机构、8个区县级担保中心,资金规模9000多万元。___市现有11个贷款担保机构,并力争在两年内新建15个信用担保公司,预计每年可从这一渠道融资50亿元。二是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___市规定,贷款企业能够提供证明抵押物当期价值有效文书的,贷款银行不得要求对抵押物进行评估;对信誉好的成长型企业,贷款利率按基准利率下浮30%计息。___市积极吸引中小银行落户,目前正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洽谈设立分行事宜。三是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四是引导民间资本聚集。如___市刘二堡10家小轧钢厂每户出资2500万元共同组建了___钢铁有限公司,首山6家轧钢企业共同出资1.5亿元组建了辽鞍钢铁有限公司,形成了民营资本自主聚集、规模发展的良好局面。
5.转换职能,搭建民营企业发展的服务平台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___市政府采取官助民办的模式,竭力打造9座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化平台:组建民营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搭建政务信息服务平台;组建民营经济各类行业协会,搭建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做强民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建民营企业担保服务中心,搭建信用担保服务平台;组建民营企业家协会和培训中心,搭建经营者和职工培训服务平台;组建民营企业招商服务中心,搭建项目推进服务平台;组建民营企业投诉中心,搭建法律援助服务平台;组建民营企业促进再就业服务中心,搭建用工服务平台;组建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指导中心,搭建公司制改造服务平台。___、___、___陆续推出向民营企业发放“平安卡”、播出《创业者的故事》系列报道等措施,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增强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和水平。
二、对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启示和思考
___、___、___、___四城市与我们区位相近、条件相似,但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可以说是各有独到之处,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并有所启示。
启示一:摆脱国足综合症
四城市不论比我们大还是比我们小,都有一批年营业收入几十亿元且增长速度很快的明星企业,它们就像头雁,带领各市民营企业展翅高飞。相比较而言,我市的民营企业好像得了“国足综合症”,永远长不大,原因何在?委员们认为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套路。发展民营经济重在一个“放”字,放水才能养鱼,放手才能发展,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放开少规范,让民营企业自由发挥,才能踢出充满激情的好球。
启示二:将改制进行到底
___的同志在谈到振兴经验时说,___的发展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比重偏大、机制不活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把这一问题解决好,振兴老工业基地就事半功倍。一般来讲,国有企业多,社会负担就大,但从发展民营经济的角度看,国有企业多也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扩张的机会,这是我们发展民营经济与南方相比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学习___经验,因厂施策,对症下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尽快将国企改制进行到底。
启示三:酿好瓶中的美酒
吸引域外资金是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吸引域外资金的最佳途径是以商引商。在谈到这一观点时,___、___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为了确保投资的安全,域外企业往往是先观望,再试探性投资,一再确认后才会大举投资。因此,现有企业经营好坏就成了吸引域外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四处找项目,不如先关心好现有的企业,竭力扶持它们做优做强,让他们发挥磁石效应,成为吸引域外资金的活广告。
启示四:软环境重于泰山
说起软环境,鞍山有个奇怪现象,许多民营企业家私下里抱怨某某官员吃拿卡要、某某部门蓄意刁难,但在公开场合都三缄其口,原因是怕报复。古人说“苛政猛于虎”,酷吏何尝不是?其实说鞍山创业成本高,关键是高在政务成本上面。___的投资环境好是大家公认的,但他们仍然提出了要着力解决“处长现象”。而我们需要解决的恐怕还有“局长现象”、“科长现象”等一系列部门利益的问题。我们认为,抓民营经济应该从抓政府部门的职能整合和作风建设入手,在理顺和规范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要在公务员中树立起“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的观念,管住那只闲不住的手,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第五篇:关于中层正职培训的心得体会
隆尧支行范亚民关于中层正职培训的心得体会
2天半的中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在愉快充实中度过了,通过此次的学习,使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加深了对团队精神的理解,增强了自己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并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惰性,让我意识到积极思维模式影响的重要性。作为一级支行的负责人,我思虑的很多,一人强不是强,团队强才是狼,当今的社会竞争中,不再是过去人才的竞争,而是团队的竞争,如何能带好自己的团队,更好的提升执行力,一直是我思考的最多的问题,现将此次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是起承上启下、上传下达作用的关键环节。中层干部,是发挥执行能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人物。老师总结了一句话:中层管理人员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制定,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
对于支行行长来讲,我便处于中层管理的位置,是贯彻落实上级行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我们担负着将省行市分行的意图贯彻到网点的每一位员工,最终实现上级行交办的每一个具体经营管理目标,并带领全体员工确保任务目标完成的责任。因此,如何提高自身执行力是目前我作为支行行长应该主要思考的事情。
1、调整积极思维,提高执行力
在日常工作中思维都有两种:一是正面积极,二是负面消极。好的心态可使人快乐进取,有朝气,有精神。消极的心态则使人沮丧,难过,没有主动性。所以,一个人的执行力好不好,决定于他的意愿和心态。要让员工有意愿的去做事,就需要帮助他们达到他们所想要的。要通过:培训教育和激励,让大家拥有共赢的心态,我们的团队才能配合好,才会有凝聚力,才会有战斗力,才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一个管理者,遇到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认真思考,做出选择、方法,而不能安于现状,不动脑筋。“世界不变的真理就是世界不停地在变”,由此我们的思维也该变化,由消极转积极,遇事学会用积极思维模式考虑问题,而后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把问题当成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一次自我提升的大好机会。用积极的思维模式面对事情。
只有有积极思维模式的团队才会有更好的执行力,当然作为执行力也离不开良好的沟通。执行力也离不开有效的激励。员工关注的不仅埋头苦干,更为关注的是干的目的、利益,有所求是有所为的真正动力。更多注重对员工个体受益具体承诺的激励,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才能让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息息相关。执行力同样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通过对员工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教育、引导,通过架构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的人文环境来提高广大员工尽责意识,借以强化执行的速度与力度。企业要构建一定平台,让年轻的后备力量突颖而出,让员工在铸就团队的过程中,实现成就自我价值。企业要用感情、发展和事业来留住有用之人、有执行力之人。
2、强化执行力,提升管理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那么,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我认为,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一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二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三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也已经成为推进支行发展的核心要素了。
3、合适的人放合适的岗位,与员工有良好的沟通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任务的完成需要一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要善于发现每人的优点,利用每人的优点最大化的发挥就要让他们进入适合她们的岗位,而人员众多也就免不了意见相撞,当问题真正出现时,我们不该一味的抱怨下属执行力太差,只能说明我们对执行的指导力太差。所以要从自我找原因,自我改变,从而带动别人的改变。一个人的能力再高,仅凭一人之力也是完不成的事情,所以在工作生活中只有相互理解、信任,沟通,遇事先自省,才能营造一个更和谐的工作氛围、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项城支行刘燕行长的心得发言很好的说明了这点,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案例,是我们支行下一步具体对标的对象。
通过这次的学习,对自己有很大的心灵触动,以上三点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小体会。本次培训对我是极大的帮助,有助于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以后日常工作中我将做一个敢于负责,用积极心态去面对各类事情的合格的中层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