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网——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

时间:2019-05-12 08: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商网——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商网——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

第一篇:浙商网——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在线·浙商网7月12日消息(通讯员 沈雁)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19席;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浙江省有4位;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浙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今天,在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浙江民营经济运行报告及最新的浙江省百强民企榜单。浙江民营经济运行报告分别从增长态势、综合实力、浙江制造、科技助动、外拓经营等14个方面分述了浙江民营经济最新的发展情况;百强民企榜单则透露出许多民企发展新特征。

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省有私营企业40.6万家,投资者人数92.6万人,雇工508.6万人,注册资本金6936.7亿元,比上年底分别增长13.2%、12.9%、12.3%和34.3%;个体工商户走出前几年高位调整的徘徊期,年末总户数达179.8万户,从业人员364.8万人,自有资金62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2%、14%和3.2%。个私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984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6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8.75%和11.9%。现有个私外向型经营户25331家,总数比上年略有减少,全年实现出口创汇额25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

目前,全省民营企业正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增长态势明显上扬,综合实力持续走强

资金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省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量净增1770亿元,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10.1万家,1亿元以上的有435家,分别净增1.6万家、52家。全省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达170.7万元,净增26.8万元。

规模企业数量不断攀升。2006年,全省新开业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为8.05万家和38.7万户,平均每天有224家私营企业开业,比上年增加44家,总量突破40万家,创历史新高;个体工商户逐步走出高位徘徊的局势,增长速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每天新登记1076户,比上年增加21户。据调查,2006年末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1500家,年总产值或销售总额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700多家;浙江全省现有私营企业集团1019家,比上年净增294家。前十强企业户均销售额达158.78亿元,比上年增加16.59亿元,排名第一的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销售额达到256.1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3.28亿元。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4户,比上年增加了3户。

“转型风”铺就科学发展之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广大民营企业主动转型,调整结构,逐步迈向科技型、质量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注重产品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清洁化”的理念正迅速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如浙江闰土集团公司通过硫磺制造硫酸

和硫酸用于制造染料、余热发电和低压供汽、二氧化碳用碱吸收等实现企业的循环产业链,使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10%,比未实行循环经济的销售利润率提高近6个百分点。浙江制造名品迭出,科技助动后劲十足

以品牌引领新飞跃已成为我省民企新一轮发展的指向。全省民企不再满足于加工车间的角色,开始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正逐步从定牌加工走向创牌制造,从注重仿造走向注重品牌、研发,从简单的外加工合作步入企业联手打造区域经济品牌的良性循环。2006年,全省累计有注册商标27万件,境外商标注册累计近万件,是全国商标国际注册最多的省份。民营企业获得驰名商标125件,全省累计认定著名商标1295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36个,知名商号523个,品牌集群优势逐步凸显。全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私营企业累计达5757家,获欧洲CE认证的累计1349家。

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动力。近年来,我省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注重人才、技术、管理等知识型要素投入,注重原始创新、引进技术再创新和集成创新。2006年,全省私营企业投入技改资金和新产品开发资金达870.3亿元,开发新产品6165个。余姚、慈溪两地,2006年政府科技投入近2亿元,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50多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撑起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并在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涌现出近百个行业技术中心,构成以强大的技术中心为后盾,通过联合攻关转化科技投入与购买技术的新格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超500亿元。如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集高质量太阳能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2006年通过创新性研发,已形成月产300万片硅片的生产能力,月销售额将超过1亿元,进入全球同行前10位。全省一大批企业如万向集团、华立集团、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飞跃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不仅建立了研发机构,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走出去”战略刺激外拓,新农村建设“反哺”家乡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腾笼换鸟”战略的深入推进,“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已成为我省民营企业在更高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的自觉行动。目前在外省经营发展的浙江人达400万之多,“走出去”在国内创业的浙江人在各地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万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

“走出去”延伸“三级跳”。浙江人不仅“跳”到了省外,还“跳”到了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据初步统计,目前有100万浙江人在国外创业。浙江人、浙江企业、浙江资本的不断外拓、外扩,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现象,在全国东西南北中掀起投资热潮。

“量增长”转向“质提高”。据初步统计,目前有100万浙江人在国外创业。近年来,浙江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从以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走出去”形式发展到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多种新形式。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开始用全球视野配置资源。

“回归”工程“反哺”家乡。浙商“走出去”给浙江腾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回乡投资高新技术,又正好填补了浙江的这个空间。截止2006年底,我省通过实施省外浙商回归工程,共引进省外浙商回归投资项目305个,协议资金286.72亿元,到位资金101.14亿元。而新农村建设便成为了浙商“反哺”家乡的一个重要载体。

据统计,省外浙商捐建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达119个,捐建资金2820万元。2006年,全省有2.53万家个私企业产品出口,实现出口交货值2507.2亿元,增长21.1%。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5874家,设立境外机构累计达686个,比上年增长146.7%。

“经济马赛克”彰显活力 第三产业日新月异

以个私民营为主体的区域特色经济,是我省制造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这些呈现区域集聚形态的“经济马赛克”被形象地喻为“块状经济”。近年来,我省块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相当一部分块状经济开始转化为现代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较强竞争能力的块状经济。块状经济集聚成大工厂。2006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753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8.2%;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全国的18.8%、7.1%和12.6%。据测算,我省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601个,总产出占全省工业的64%。“块状经济”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社会化协作为纽带,从而集聚成一个无形的大工厂。最大的绍兴纺织区块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像杭州软件、宁波家电、温州皮鞋、温州台州汽车摩托车及配件、舟山台州修造船、永康五金、海宁皮革、嵊州领带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都较高,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相关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第三产业成为最耀眼亮色。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我省个私民营经济发展很大的亮点。全省房地产业高位运行、产销两旺,拉动了私营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融资担保、租赁服务等新兴行业日新月异。2006年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户数分别占82.2%和52.8%,其中87.1%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业。新增三产的个私企业注册资金达666.7亿元,占总数的68%。

产业、行业分布更趋合理。个体工商户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比重为0.63:16.84:82.53,私营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是1.37:54.20:44.43。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制造与商贸等传统行业热门依旧,水电与福利等开禁行业增长迅猛,涉农行业得天独厚,新型商务引人入胜,造船业在港口区域遍地开花。

新兴产业破除藩篱。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政策进一步放开、准入进一步平等、市场进一步细分,垄断行业开始开闸蓄水,发展速度引人注目。2006年私营企业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达到620家、个体工商业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达到717家,同比分别增长了42%、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断兴旺,总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64%,增长量仅次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两大龙头行业;个体经营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发展势头迅猛,水、气、电等资源高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催生了一批小水

电、供水、供气经营户,其户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倍。私营企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企业数6495家,新增注册资金达123.77亿元。

现代流通业态发展迅猛 专业市场成为龙头老大

受益于全省商品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的新型流通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64个,成交总额8247亿元,同比增长14.9%。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38个,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25个,超百亿元市场13个,同比分别新增5个和3个,规模效应不断显现,市场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全省消费品市场达3482个,年成交额4860亿元,同比增长11.9%。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为代表的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成交额增长势头强劲。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成交额双双突破300亿元大关,分别达315和301亿元,同比增长9.2%和9%。海宁中国皮革城和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成交额分别达57亿元和72.25亿元,同比增长5.8%和9.43%。

网上交易发展迅速。全年新建网站的市场有130个,开展网络交易的经营户达31175户,网上交易额大幅增长,达777亿元,同比增长145%。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以“中国科技五金城”、“中国五金博览会”、“今日五金”三大网络为平台,实现了网上网下交易并举。衢州粮食批发市场的“中国网上粮食市场”远程交易平台,通过举办粮交会,成功交易粮食3.7万吨,交易额5800万元。余姚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年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会展交易增势强劲。2006年,全省共举办展销会76期,达成交易299亿元,同比增长

9.5%。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交易额达94.5亿元,比上届增长16.7%。“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已成为我国商品市场的首个指数,充分体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定位,引起全球商界瞩目。中国(绍兴)国际纺博会共实现产品成交额27.51亿元,比上届增长63.9%。企业家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社会责任显著增强

据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统计,全省私营(民营)企业负责人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的有11.48万人,比上年增长11.89%,占会员总数的33.7%。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私营(民营)企业负责人以高中专以上学历为主,高中专以上学历者比上年提高了

1.14个百分点,初中以下学历者比上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职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私营(民营)企业负责人中获得高、中、低级职称的分别为10926人、27043人和4867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5.88%、32.05%和32.83%。

以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双重构架为引领,做经济建设和社会责任的生力军,是我省个私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资助教育、扶贫筑路、赈灾救灾、安置就业等方面,充分展示了我省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2006年,全省有10.22万个体、私营(民营)会员直接奉献社会各类捐献3.88亿元,其中赈灾捐款7318.2万元,扶贫助学捐款2.06亿元。关注民生,奉献社会责任显著增强。个私民营企业积极参加就业再就业服务周活动,全省共组织民企招聘大会156场,参加招聘企业8044家,解决省内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民工就业2.4万人,省外农民工在我省就业4.5万人。一大批民企踊跃参与“经济顾问”联村活动,担任农村“经济顾问”,实现工农合作共赢,通过民营经济“带出去、返回来、联起来”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浙江改革开放-民营经济30年

浙江改革开放-民营经济30年

摘要: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来,浙江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改革开放30年,浙江一直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之一。浙江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3.72亿元到2007年的18638亿元,翻了150倍,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跃居全国第4位。30年间,浙江省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民营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关键字:改革开放;浙江民营经济;十个结合。

30年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前,从总体上讲,全国个私经济已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各地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农民企业主和民营企业。1978年,浙江经济增加值为123.7亿元,其中,集体经济增加值为68.9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5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7亿元,所占比重为5.7%。从1978年以后,浙江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浙江民营企业为全省创造了70%的生产总值、60%的税收和76%的出口,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30年的发展成绩辉煌。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浙江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允许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1979-1986)

1979年4月9日,这一年,浙江省登记的新工商个体户达8091户,从业人数达86900人。

1981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这一方针同以往相比,有了大的突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我们党在现阶段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指导方针。

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已经基本形成。

(二)鼓励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1987-1992年)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方针。

1988年4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十条中增加了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下半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始对私营企业实行登记监督管理。到1990年,浙江省集体经济占GD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个私经济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在工业方面,个私经济上升了5.5个百分点,这个阶段个私经济发展速度是快的。就在这个阶段中,发展个私经济还受到来自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私有经济的歧视,许多私营企业迫不得已而戴上了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到1990年,当集体经济占GD的比重高达53.1%时,个私经济所占比重仅为15.7%。1991年,浙江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为153.2万户和9.2万家,从业人员分别为155.8万人和16.9万人,注册资金分别为40亿元和7.3亿元。

(三)民营经济进入健康有序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方重要讲话,彻底消除了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认识上的顾虑,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

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鼓舞了浙江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更加放开手脚,许多家庭作坊不但应运而生,而且还搞起了股份合作制,相关企业之间开始注重合作联合,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截至2000年底,浙江省个体工商户总量为158.86万户,从业人员272.38万人;私营企业17.88万家,从业人员300.48万人。在这一阶段,浙江民营企业开始有序发展,在经营上重视市场规则,并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四)民营经济高速起飞阶段(2000年以来)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更加有利,民营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浙江民营经济有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并开始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到2006年底,全省已有私营企业40.6万家,投资者人数达92.6万人,雇工508.6万人,注册资本金达到6936.7亿元。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10.1万家,1亿元以上的有435家,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达170.7万元。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1500家,年总产值或销售总额为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700多家,私营企业集团1019家。2006年,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

民营经济对浙江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国民生产总值已居全国第四位,民营经济功不可抹。据统计,浙江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00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40亿元,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由16978元增加到37130元,年均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16元增加到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940元增加到8265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9.8%和7.8%。实践证明,浙江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归根结底在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首先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浙江省依靠其发达的民营经济,不但解决了本省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吸纳了大量的省外务工人员。2006年浙江新增就业人口为134.46万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解决新增就业为13.15万人,而民营经济却解决了121.31万人的新增就业人口。

民营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许多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企业的发展重心转向农村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8265元,连续20多年居于全国之首。浙江农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收入,这和浙江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是分不开的。

民营经济是城市化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的城市化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迅速发展,浙江城市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79年,浙江的城镇人口为550万人,占总人口的14.5%,到1998年,城镇人口达到16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7%,到了2007年,城镇人口为2894.3万人,占总人口的57.2%。浙江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主要是浙江能够将农民从土地上不断地解放出来,聚集城市人口。义乌市的城镇化就是一个典型。改革开放初,义乌城区只有2.8平方公里。经过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义乌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的小商品采购基地。如今城区面积已经达7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71.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2%。

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十个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作出改革开放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从总结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几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持国家的和谐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在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同意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哦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互利、普惠、共赢。第九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单东,浙江经济网(.cn)总第 407 期 2009年 2.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第三篇:2014年7月31日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重庆上半年经济增长10.9%

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重庆上半年经济增长10.9% 姜昕

2014年07月31日

姜昕 重庆报道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智奎昨天说,今年上半年,重庆经济运行效果“符合预期、好于预期”,基本走势“平稳较快、稳中向好”,经济发展含金量提高。

重庆市统计局本月21日公布,重庆今年上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9%,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增速比全国平均7.4%高出3.5个百分点。

张智奎昨天召开记者会说,“符合预期”是因为10.9%的实际增长“符合年初市政府确定的GDP增速目标11%左右”,“好于预期”是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增速均高于年初预期目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则低于年初预期。

张智奎的“平稳较快、稳中向好”,指的是投资稳定长、消费稳定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运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和民生稳步改善,工业经济总体向好、进出口保持高增长态势、财政金融整体运行良好。

中国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上半年GDP数据已经全部出炉,贵州以10.8%紧随在重庆之后,黑龙江、河北、山西则居于榜尾。

《中新网》早前报道,已公布上半年经济增速的北京、河北、上海、广东等20余个省市无一达到今年伊始所给出的全年增长目标,同时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亦出现放缓。不过,中国官方已反复强调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也多次强调只要新增就业机会达到预期目标,GDP增速可以低于中央政府年初设定的7.5%目标。

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今年已出台《重庆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还制定了《重庆市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直接促使重庆的中小微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

据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截至2014年6月底的统计数据,重庆中小微企业已达到44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较去年底增加4万2000户。预计到2017年,重庆的中小微企业将增加至70万户

第四篇:西南石油大学全国综合实力排名

西南石油大学全国综合实力排名

西南石油大学在由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博士和中国校友会网刘明等共同执笔完成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排名第152。自2003年起,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以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评价目标已连续8年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工作,是目前最流行、最具权威性的大学排行榜。

西南石油大学在石油专业方面排名

西南石油大学在全国石油大学中排名在前三位,最好的是中国石油大学,然后是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2011年更名)接下来就是西南石油大学了。

这个学校说起来比较有争议,近些年科研项目很多,成绩很不错,在一次没有中国石油大学参加的测评获得了油气田类的第一名,更是让这个学院信心爆棚。不过据说这里学位审查实在不够严格,领导们很容易在这个学校混个博士学位,其中内幕传言很多。反正在学位授予方面让石油系统颇有微词,但也通过这个非常规的措施,接了不少大项目。另外,西南的学生毕业去海油比较有优势,如果想去海油,可以考虑下。

西南石油大学的钻井、开发、储运等主干专业比较强,钻井应该是最强的。全国陆上最复杂的钻井非四川莫属,西南石油大学在四川钻井的研究与攻关是密不可分的了,钻井液(泥浆)技术也是首屈一指的!其次油气田开发、储运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在油田化学、矿场机械、勘察技术等领域都位于前列。

西南石油大学走海油的比较多是事实,因为在80年代海油创建之处,当时的张绍槐院长就鼓励支持大家到海油发展,现在海油的很多高层、中层都是西油的嘛,因为创业的时候她们付出的很多,也很正常,当然在同等条件下录用校友也复合中国的“国内惯例”赛。

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很好在全国都可以排上的上号如果你想石油方面的专业这个学校 还不错值得考虑

第五篇: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

浙江民营经济[1]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初始发展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后的全面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后的提高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以来的转型升级阶段。以家庭作坊和中小企业起步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浙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推进了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并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企业和产品。

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显著特色

(一)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978年以来,浙江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到2008年上半年,浙江民营企业为全省创造了60%的税收、76%的出口,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2。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测算,2008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61.1%,30年的发展成绩辉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浙江省较早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尤其是商品市场体系,促使国有企业较早地走向市场,较早地进行改革,同时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有利于资产流动重组和吸纳安置下岗职工的外部条件。同时,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将农民从土地上不断地解放出来,加快了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从全国范围看,浙江民营经济在全国也是处于领先的地位,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录,浙江上榜企业171席,上榜企业总数已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

1.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至2008年末,浙江私人控股企业达40.8万个,占全部企业的90.6%;就业人数1452.3万人,占全部企业的77.9%;2008年全年营业收入53680亿元,占全部企业的66.1%;企业总资产49773亿元,占全部企业的55.4%。

2.民营经济是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2008年私人控股企业吸纳了1452.3万人就业,占全省企业总就业人数的77.9%,成为就业主渠道。其中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为1039.2万人,占私人控股企业就业人员的71.6%,占全省企业总就业人数的55.7%,私营企业包容了全省超过一半的企业就业总人数。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对比,2008年全省企业新增473.37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国有、集体、股份合作企业的就业岗位是减少的,而私营企业提供了360.42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占全省新增就业岗位的76.1%。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浙江民营经济在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营经济呈现块状经济特色

民营经济主要集聚在杭宁温地区。从民营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杭、甬、温地区,其中杭州的私人控股企业占全省的22.5%,宁波占19.9%,温州占12.6%,三个地区合计占全省一半以上。

二、当前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准入问题。从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看,浙江民营经济仍然主要集中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一些基础产业领域,国有资本依然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政企不分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仍存在排斥和限制竞争等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行为。由于部门、行业、地区垄断经营的存在,民间资本在这些行业很难进入,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金融保险、交通、通信、能源等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长期稳定收益的领域,这些领域基本由国有资本所控制,形成垄断行业。尽管中央先后在2005年和2010年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非公经济三十六条”)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新三十六条”),政府部门对开放的行业准入

规范化管理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数行业缺少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配套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投资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资源要素问题。生产要素制约逐渐成为影响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土地供给矛盾突出。随着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落实,土地“闸门”进一步收紧,土地使用成本也大幅度提高。二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长期以来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从金融机构直接和间接融资都存在较大困难。除少数大企业集团外,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贷款担保难,抵押手续繁,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融资渠道不多,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政策,但具体操作难,在基层落实难。三是用工成本上升。民营经济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能缺乏,与企业不断提升的对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矛盾。近年来浙江频现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一方面大量未经职业培训的劳动力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这部分工人的用工价格提高,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一些服务性行业也存在季节性的用工荒问题。劳动力流动性加大,价格上升,那些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

3.民间投资问题。近年来,由于资源要素的制约,浙江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出现从制造业逐步撤离的趋势。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重头。2009浙江百强民营企业中,超过七成的企业涉足房地产业。民间资金炒楼、民营企业造楼,已经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巨大收益的来源。过度热衷于房地产等短期投资,将导致浙江投资环境欠佳、制造业竞争力削弱、产业升级缓慢,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4.自主创新问题。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是从个体经济发展起来小企业,大中型企业比例很低。小企业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都不如大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较弱,能力较低;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少,主要靠向别人购买专利生产产品,贴牌生产企业较为普遍。多数企业无意创新,仅以维持生存为目标。首先,创新动力不足。由于自主创新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一旦创新失败,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其次,创新投入不足。多数民营企业很少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又由于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也相当困难,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机会也很小,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寻求利息很高的民间借贷,从而影响到企业在创新活动上的投入力度。第三,创新人才储备不足。从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看,浙江私人控股企业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59.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4.0%;具有初级、中级、高级技术职称的就业人员分别占5.2%、2.5%和0.6%;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只占0.9%、0.7%和0.3%。偏小的企业规模、较差的工作环境和较少的教育培训计划,民营企业普遍感到严重缺乏创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会面临人才流失。

5.管理机制问题。首先是企业产权制度问题,企业产权往往与企业家的个人产权混合在一起,个人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产权结构是完全意义上的单一结构,这种一元化产权结构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其次是管理制度问题,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第三是企业家素质问题,浙江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家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民营企业家素质不高,眼光不够长远,不能充分认识到信誉与企业命运的关系,企业员工也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挥别人,不重视处理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不重视对职业经理人的培育等,使有才能的员工感到不能获得尊重,不能实现自我。

三、促进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放宽市场准入。政府部门在市场准入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清理现行的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民营经济投资法律环境,建立公开统一的市场准入法规、符合市场规则的投资服务体系,以及公正的、有效保护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加快制定和实施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三十六条”和 “新三十六条”的配套政策,放开投资领域准入限制。除了涉及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行业实行专营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取消行政垄断,让民营资本进入,由企业自主判断投资风险、项目收益。应该明确涉及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行业目录,防止其他行业以涉及国家利益为借口阻止民间资本进入。对城市建设、电力生产等成本高、规模生产效益高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相应改革,采取不同的规制措施,放开经营权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对于目前仍然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传统垄断性行业,要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适当方法允许民营企业逐步进入;对外资开放的行业都应当对民营企业开放,允许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享有国民待遇。对竞争性行业,为了保证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按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空间布局规划要求执行市场准入标准,以保证产业布局的科学合理和整体协调及城市规划井然有序;严格按行业准入的技术标准执行,如环保标准、安全生产标准、能耗水耗标准、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等,并通过立法、执法等强有力的监督措施来保证这些标准的实施,保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并防止企业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强化市场服务。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首先,服务体系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术援助、人才开发、资金融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大力鼓励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规范职能,通过行业协会实现民营经济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其次,服务秩序要规范。社会化服务要合法、合理服务,合法指的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合理指的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服务秩序的规范化,需要法制的规范,要把握好法制的空间和约束,处理好合理化竞争与合法合理经营的关系。第三,服务环境要和谐。要竖立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拓宽融资渠道。政府部门要充分运用自身的经济职能,完善和调整民营经济融资体系,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构建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组织体系,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建立互助资金和联保制度,通过企业入股、社会筹集和政府支持建立互助资金,发展以市场机制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推动居民储蓄投向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由保险机构实施或由地方财政出资并及时进行补偿,以保持担保基金金额的动态平衡。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构,为区域内、行业内、群体内的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加快民营银行的建设,在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条件下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新兴企业的融资问题。要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改制,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制定并执行股票市场统一的上市标准,消除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

(四)引导民间投资。要改变经济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代之以投资和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以消费拉动促进实体经济的投资。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和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为民间投资提供信息、可行性研究、社会公共协调等配套服务,并从技术、管理和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加强研发投入,促进成果应用,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在积极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尽快出台有利于新兴产业市场化运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价格补贴机制,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新兴产业的市场化步伐,使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不但有良好的发展愿景,更有实在的投资回报。

(五)推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推进浙江民营经济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推进税费改革,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制定将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办法,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实施订购制度。对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切实保障企业的知识产权权益。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六)优化管理机制。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体制上产权模糊转变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二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尽快完成从创业者向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对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他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机制,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下载浙商网——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商网——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各省综合实力排名(权威版)

    全国各省综合实力排名(前四强) 第一名 江苏省 江苏,是中国第一省,中国科教第一省,人均经济第一省,经济总量第二省。在这片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着约占全国1/10的GDP经济总量。江......

    南疆兵团经济综合发展实力评价[5篇范文]

    南疆兵团经济综合发展实力评价 【摘 要】 本文以在南疆兵团“4+2”模式经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和劳动生产率为研究对象,结合定量分析方法,运用EViews软件,建立人力......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共五篇]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袁卫东2010年第4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工业不动摇,坚持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不懈怠,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县管正职干部培训(浙江考察民营经济)心得体会

    参加垫江县2012年第二期县管正职 干部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县委组织部安排我参加这机会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对于这次在浙江的培训,......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2月)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2004......

    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全五篇)

    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信祖国 2005年第4期 ——第一要务 近几年来,阳新县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盘活了一......

    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分析报告

    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分析报告 2010-07-14 16:07: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内容摘要】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于2008年12月31日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已取得阶段性......

    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工作,历时一个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在市、县两级经普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广大普查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