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至2010年诺贝尔奖的总结

时间:2019-05-12 05:3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0至2010年诺贝尔奖的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0至2010年诺贝尔奖的总结》。

第一篇:2000至2010年诺贝尔奖的总结

2011年春季学期细胞生物学作业

从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观细胞生物学

发展

姓 名: 王

璞 学 号:1243409030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生物科学类 年 级: 2 0 0 9 级

众所周知,研究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神经活动等重大生命现象需要以细胞为基础。因此,细胞生物学得以衍生和发展。它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概念方法与技术的引入,细胞生物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产生了很多新的生长点,逐渐扩大了概念领域。可以说,它正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科,必将影响21世纪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速度。下面将列举2000年以来的各项诺贝尔相关奖项,简述各项专利的贡献意义,并说明各相关发现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关系。

2000年

获奖者:瑞典科学家阿维·卡尔松(Arvid Carlsson)

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

获奖课题:发现了一种“神经细胞间的信号转导形式”。主要工作:

A.Carlsson等的发现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从而为日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P.Greengard等研究了多巴胺信号传递的机理,证明多巴胺与相应受体结合后,通过对蛋白质的磷酸化实现信号的传递;而E.Kandel的工作则证明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突出的功能和形态学变化,是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基础,将学习和记忆与基因调控、突触再造联系起来。他们在不同实验室,共同对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递机制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主要贡献:

有专家指出,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称的上是“人类揭开大脑奥秘的基石”。由于人的大脑之所以能够有序工作,完全依赖于神经细胞和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因此此发现对于理解脑部在正常情况下的运作原理以及类似信号传送如果受到干扰会引发何种神经和生理疾病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像老年性痴呆、记忆力衰退等疾病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神经细胞间信号传递过程出错引发的,一旦我们能够将出错的过程破译,并将其与三位科学家发现的正常过程相比较进行治疗,就能够根治这些疾病,将导致医药学研制领域获得重大进展。

2001年

获奖者: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伟尔(Leland H.Hartwell)

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R.Timothy(Tim)Hunt)

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Paul M.Nurse)获奖课题: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分子” 主要工作:

L.H.Hartwell首次用遗传学方法进行了细胞功能的研究,发现了一类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这些基因中有一个被命名为“起始点(start),它的发现在细胞周期调控的第一步.M中起着关键作用。P.M,Nurse运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鉴定、克隆出了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因子之一—CDK分子(周期素依赖性激酶),并发现了CDK分子可使细胞沿着细胞周期不断进行分裂。Hunt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第一个发现了细胞周期蛋白,它是CDK的调控分子,他发现细胞周期蛋白在每次细胞分裂中都周期性地降解,该机制被证明对控制细胞周期全程重要。三位科学家通过共同努力,使得细胞周期调控的探索工作有突破性进展。

主要贡献:

通过这次发现,促进了人们对细胞周期调控分子机制的了解,并为细胞生长、组织器官发育、肿瘤发生机制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在肿瘤领域的贡献尤为重要。现在普遍认为细胞周期控制的缺陷会导致见于肿瘤细胞中的某种染色体改变,进而有可能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异常。通过此次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发现,有助于阐明癌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问题,即染色体是如何重新组合的,为什么在两个子细胞中会遗失或者分配不均。随着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逐步阐明,我们可以清楚癌细胞的突变机制,并找到预测、诊断、控制或逆转细胞癌变的方法。因此,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发现在癌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2002年

获奖者:英国科学家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

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John E.Sulston)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H.Robelt Horwitz)

获奖课题: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主要工作: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对机体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探索“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奥秘,但是一直未能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在这种条件下,布伦纳成为先驱,成功找寻到了美丽新杆状线虫(学名为 Cctenorhabditis elegans),为日后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萨尔斯顿延续C.elegans为实验模型,并改进实验技术,第一次为一部分发育中的神经系统描绘了细胞谱系图,最终证实特异性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时正常的分化过程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他第一次鉴定了参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第一个基因突变,即nuc—1。霍维茨则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并鉴定了“死亡基因”,证明发挥功能中的ced—3和ced—4基因是正在进行的细胞死亡的先决条件,他还陆续发现了不少正向和负向的死亡基因。

主要贡献:

通过研究验证,凋亡调节的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及进展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凋亡减少及细胞存活增加可以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癌症、某些病毒病、结肠息肉的发生。而细胞凋亡增多同样可以导致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艾滋病(AIDS)。由此可见,细胞凋亡无论是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引起疾病,唯有保持细胞增殖与死亡的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正常生存。因此,充分了解细胞凋亡的规则,对研究疾病机理至关重要。

我们还可以调节细胞凋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肿瘤治疗,由于多由细胞过度增殖而引发,可以研制各种化学药物加速细胞凋亡;而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多是由于细胞凋亡过度引起,通过使用神经生长因子抑制细胞凋亡,无疑可从中获益。因此涉及凋亡的调节和执行的基因产物,对于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是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它使得许多疾病的治愈获得新的希望。细胞凋亡基因规则的发现和进一步研究,为疾病治疗和人体调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开拓者”精神。

2004年

获奖者: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

美国科学家琳达·巴克(Linda B.Buck)获奖课题:揭示人类嗅觉系统奥秘 主要工作:

人类的嗅觉系统包含500万条嗅觉神经,它们负责把收到的嗅觉信息发送给大脑的嗅觉区。嗅觉神经将神经纤毛深入鼻腔黏膜中,科学家们相信,这些纤毛上一定有专门探测气味分子的蛋白质。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力求找到这些特殊的受体蛋白质。阿克塞尔与巴克着重于基因方面的研究给这一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进展。他们在研究并没有直接针对受体蛋白,而是转向嗅觉细胞中决定蛋白质的基因。巴克首先取得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新突破。她极大缩小了研究范围并且假设气味受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蛋白质家族中的成员,这样就可以从大型蛋白质族群入手研究。另外,她主张锁定只对嗅 觉细胞中出现的基因进行研究。阿克塞尔称,巴克的大胆假设为她们的研究至少节省了好几年的时间。1991年,她们发现了一个大型嗅觉基因家族,该家族由近1000个编码不通气味受体蛋白的基因构成。他们的研究显示,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

主要贡献:

阿克塞尔与巴克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关于人类嗅觉系统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相关研究得以迅速开展。同时,他们的研究结果给人类其他感官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如,在人类舌头的味蕾种存在另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这对人类味觉的研究可能至关重要。

2005年

获奖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James Marshal)

澳大利亚科学家罗宾·沃伦(John Robin Warren)

获奖课题: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主要工作:

1979年6月12日,Warren在一位患有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膜组织切片上第一次发现了一种无芽胞的弯形小杆菌,并第一次提出这种细菌很可能与胃炎有关。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争议。随后,Marshall对这一研究很感兴趣,两人开始合作。通过研究大量标本切片后,发现确实有与Warren所见相同的弯形杆菌,集中于幽门腺粘液细胞的附近。通过细胞培养、自身实验和进一步的Hp鉴定,他们最终证实了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炎等消化性溃疡病的原因,并推论出了其致病机理。

主要贡献: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的病原菌,这一发现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最终使原来认为很难治愈的疾病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治愈,从而使无数的人得以从痛苦、沮丧和麻烦中解脱出来。现在已经证实,有大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通过两位科学家的不断发现,使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全面治愈肠胃病成为可能。这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发现,他们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生存环境和致病机理的研究,使得肠胃病等难治愈的顽固疾病逐步被击破。同时,他们“以身试菌”的做法充分体现出了科学精神,激励人们去研究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潜在病源微生物。对于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将会使人们进一步地了解慢性感染、炎症和肿瘤之间的关系。2006年

获奖者: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 Fire)

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获奖课题: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主要工作:

将双链RNA引发的干扰反应称为基因沉默,从RNA发现后,人们一直在致力研究RNA的干扰机制。有着充分的研究背景,菲尔和梅洛在进行线虫基因沉默的研究中,分别注射肌肉蛋白的正义RNA、反义RNA和双链RNA。结果无论是注射正义RNA,还是反义RNA,均未发现子代线虫有任何表型的变化。但被注射双链RNA的子代线虫则发生了罕见的抽搐运动,这表明肌肉蛋白的翻译受到了抑制,发生了基因沉默,并且这种影响可以遗传给子代。他们将这种双链RNA抑制基因表达的现象称为RNA干扰,把引发RNA干扰现象的RNA称为干扰RNA。他们的发现澄清了此前一系列令人们感到困惑的实验现象,并且揭示了一种遗传信息流动的控制机制。

主要贡献:

有迹象表明,某些小RNA分子能够通过引导基因打开或者关闭来决定某一个细胞的命运,这将会对引诱细胞形成某种特定类型的组织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的研究发现,用这种方法,可以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关闭”特定基因,控制入侵细胞的病毒。这给人们看到了治艾滋病和癌症的新希望。

这一发现带动了两方面的后续研究,一是基础研究方面,继续研究在生物体内存在的RNA基因的功能、调控机制以及和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关系;二是深入研究RNA干扰现象,把RNA干扰现象用到可能应用的情况,比如说医疗实践,例如用于抑制肿瘤的和其他疾病的基因。可以说,这一发现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2007年

获奖者: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Capecchi)

美国科学家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

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J.Evans)

获奖课题: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

主要工作:

三位获奖者共同发明了一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小鼠“基因打靶”。1977年开始,卡佩奇开展一系列实验室研究,并且在这 些研究中逐步创建了对动物细胞进行“基因靶向”的技术,由于他对“基因靶向”技术的创造性研究,被誉为“基因靶向”技术的鼻祖。同时起到奠基性作用的是史密斯。埃文斯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为“基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

主要贡献:

基因靶向技术开创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新时代,人工设计的基因突变体小鼠的问世,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发育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生理学及代谢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同时,用此技术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有基因缺陷的动物,由此可以改造我们人类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疾病,如癌症、动脉粥样硬化、骨骼发育异常、毛发脱落等难治性疾病。可以说,小鼠基因靶向技术提示我们:在将来,通过新颖的治疗手段去修正人类遗传缺陷会成为可能。

2008年

获奖者: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获奖课题: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

获奖者: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

获奖课题: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工作:

Hausen首次提出假说,即HPV可能才是真正导致宫颈癌发生的病原体,并且认为导致肿瘤发生的病毒会将其DNA长期整合到宿主肿瘤细胞的基因组里并不断被转录翻译。随后,他发现了多种HPV型号病原体,引起了该研究领域的突破,使得对于宫颈癌的筛查和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而同期获奖的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Luc Montagnier则是由于发现了导致AIDS(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HIV获奖。他们从AIDS早期患者肿大的淋巴结肿分离培养淋巴结细胞,并检测到了反转录酶的活性,得到了反转录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并且通过观察反转录病毒颗粒从感染细胞肿出芽释放,最终确定这一病原体(HIV)。接下来,他们发现并鉴定了这种新型人类反转录病毒的几个慢病毒亚科分离株,受到广泛关注。

主要贡献:

HPV致宫颈癌的发现及HIV的发现,使人们了解了这两种致病病毒复制周期以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寻找治疗和预防方法提供了依据,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这两种病毒的发现和对这两种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使人类看到了控制上述致命疾病的希望,同时也为人类预防和治 疗其他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两者在其各自的领域均引领了新的风潮,相信对日后疾病的防控将有重要启示。

2009年

获奖者: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

美国科学家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科学家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获奖课题:染色体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护 主要工作:

Elizabeth和Jack几乎同时的对研究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有浓厚兴趣,1980年,他们相遇于一次学术会议,至此开始了合作。他们将四膜虫染色体末端的重复片段加在线性质粒的两端,然后转入酵母细胞.结果发现质粒可以在酵母中稳定存在和复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功能的DNA片段转入酵母细胞.人工染色体的想法由此得以实现。1984年,Carol作为博士研究生进入了Elizabeth的实验室,开始了端粒末端合作机制的研究工作。她们共同研究确定了端粒DNA的延伸是通过“酶”来完成的,即端粒酶。并且随后展开了对端粒酶的特性研究。

主要贡献:

端粒酶和端粒的发现,有很深远的生物学意义。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揭示了细胞复制过程中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机制.揭示了正常细胞有限分裂能力和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的秘密,使人们对于细胞衰老和增殖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将衰老、肿瘤、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重大领域联系在一起。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人类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过高。因此可以通过抑制端粒酶的激活来使肿瘤细胞丧失无限增殖的能力。而端粒缩短又会引起细胞衰老和凋亡,在正常细胞中引入端粒酶后会明显延长细胞的寿命。研究发现,端粒、端粒酶与衰老之间存在相关性,端粒长度随年龄升高而变短,如果能够利用端粒酶来延长端粒长度,相信可以对抗衰老。

2010年

获奖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获奖课题:发展体外授精疗法 主要工作:

罗伯特。爱德华兹现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他从1958年就开始了他对人体受孕过程的研究,但当时人们对人类胚胎发育过程还不是太了解,因此爱德华兹在实施体外受精值钱必须先确定最基本的 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他揭示了许多人类生殖的秘密。1969年,他实现了世界首次的人类卵细胞试管受精,并且在1978年,实现了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随后,他们创办了世界第一家体外受精治疗中心,帮助那些患有不孕不育的夫妇并且将体外受精疗法传授给其它医生。1999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以自然生产的方式产下了自己的孩子。

主要贡献:

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不育给这些家庭带来了痛苦和创伤,单纯药物治疗对众多不育症的疗效非常有限,但这一切都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产生而得到解决。体外受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大约20%到30%的体外受精卵最终可以发育为胎儿。可以说试管婴儿技术无疑属于改善人类生活品质,为人类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那种类型的研究。并且它还是转基因、基因打靶、遗传修饰动物制备、胚胎工程等研究中的必需环节,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介绍2000年至今的各奖项,我们不难发现,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应用科学的发展,原因在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以及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趋势,都是越来越重视实际应用的。无论是细胞信号传递的发现还是基因靶向技术的突破,无一不对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操作意义。

而通过进一步的归纳我们发现,上述诺贝尔奖项的主要工作中,都与一类物质密切相关,那就是细胞。除却00年,01年,02年,07年等是以专门研究细胞机制和凋亡等规律而获奖之外,其它的诸如嗅觉研究、RNA干扰机制研究等,细胞也都深刻的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了细胞生物学对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和领导型作用。

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结合,相信这一学科将朝更加专业更加细致的方向发展,更具应用性,更具时代感。我们应该从诺贝尔获奖者身上学习到他们对科学的良好态度,要善于从知识中发掘创造力,要对自己的看法保持信心并且坚定不移,要不断实验不断改进,要勇于说出善于表达。相信,学好一门科学,绝不是只看课本可以完成,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诺贝尔精神,真正将自己带入细胞生物学的世界。

第二篇:2017至2018学年总结

2017至2018学年,是让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学校事情多,变化多,相应的是自己经受的考验也多,锻炼也多,纵观一年来的工作,自己能摆正心态,不计是非得失,埋头苦干,勤勉工作,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尽心尽力,较好地履行了校长职责。现就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小江口小学包含学前班共有10个班,其中一至六年级8个班共有414人,学前班97人,共计511人。教师19人,教师师资达标率100%,其中大专14人,学校从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到教育教学质量基本达标。我校教风、学风、班风、校风良好,教学成绩突出。

二、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自我修养。政治理论学习是学校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近年来,我一直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努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几年来,我积极参加上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并身体力行,激发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朝着新的目标奋进。在工作和事业面前,我历来顾全大局,从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设优越的学校品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忠于职守,政令畅通,保证学校班子与上级组织高度一致,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不断地完善自己,更新自我,使自己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

三、狠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环境文化熏陶人、感染人

1、让每一堵墙都说话:教学楼一至三楼走廊开辟学科知识文化长廊,学校的墙面上有“安全篇”和“经典篇”“校史篇”“校园常规篇”等大型墙体文化。校园逐步成为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展示才能的大舞台。

2、让每个班级都温馨:学校让每个班级都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并配备了班级图书柜。学校用心开展特色班级的评比活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评比活动,一系列的举措,让班级文化呈现出个性鲜明,书香浓郁,温馨如家的特点。

四、加大控辍保学的力度

1、增强师生依法治辍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每年3月和9月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控辍保学”宣传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向学生宣讲《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师生认识到,《义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行为规范,任何人不能以个人意志和好恶凌驾于《义务教育法》之上,而务必不折不扣的执行《义务教育法》,否则就是违法。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实施义务教育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依法治辍的程序。一是坚持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要求适龄儿童父母或监护人送入学对象入学;二是坚持入学注册,加强对义务教育资料的管理;三是发现有辍学倾向的学生,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使其打消辍学念头;四是对确认为辍学的,学校派人家访,同时通知学生所在村委会,请他们协助做好辍返工作;五是对劝说无效的辍学生要及时上报,并推荐有关部门对不按法律规定将辍学的学生送回学校的家长或监护人给予行政处罚。

总之,工作永无止境,努力永不止步。回首过去,成绩有所提高,面对未来,倍感压力很大,我相信,在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将进一步树立信心,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勤奋工作,讲究实效,为小江口小学努力谱写教育新篇!

第三篇:诺贝尔奖的启示

生物化学报告

题目: 谈诺贝尔奖启示 姓名: 蔺雅洁 班级序号: 031104-02 学号: 20101000888

谈诺贝尔奖启示

诺贝尔奖作为评价世界级一流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最高标准, 作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而倍受世人瞩目;同时通过授予那些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个人以无上的荣誉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偶像, 引无数来者竞相仿效, 致使诺贝尔奖百年辉煌、经久不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自古以来, 要成就大事的人, 无一不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的作品或成就, 往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有着科学严谨的理性美。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到帕慕克充满严谨逻辑的《我的名字叫红》, 无一不是其中的代表。

通过了解生物化学方面诺贝尔奖的实例,我得到一下几点体会:

一、拥有足够的勇气让想象变成现实

布洛贝尔(Gunter Blobel)和萨巴提尼(David Sabatini)于1971 年提出的极为大胆的“信号假说”是对自此之前的实验生物学的研究方式的一种偏离。它纯粹是一种猜测, 是想象和直觉的产物。这种执着的追求招致了众多的批评, 因为在这个时代, 越来越多的细胞生物学家已习惯于心安理得地从事由假说所推动的科学以及忙于对付由乙醇—亚硝基脲所处理过的大鼠肝脏和酵母培养物,布洛贝尔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在缺乏任何数据的情况下,提出这样一个猜测性的观点,这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是傲慢到了极点。

在确切有利的实验证据姗姗来迟前的许多年间,他执着地坚信自己的理论也招来了辛辣的批评,宣称已经否证了他的假说的论文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些作者均怀有一种幸灾乐祸同时又有点自命不凡的神情,而他的论文以及意见却被无数次地拒绝。然而最终证明他是正确的, 甚至在设想的细节上, 这就使那些诋毁他、怀疑他的人们更加苦恼和不知所措。

但这并不意味着布洛贝尔的才能和贡献仅仅是理论上的,相反,他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决心要以实验来证实其假说中的所有预言,无论这将会遇到多少困难。他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博士后研究应用生物化学, 甚至遗传学的知识,去验证他和萨巴提尼起初信手画出的图表是否正确。具讽刺意味的是,转运通道上被发现的第一个成分,信号识别颗粒(SRP),恰恰是唯一一个其特性超出了最初模型预料的物质:一个可溶性的信号肽识别复合体阻止细胞质中的初生多肽链的进一步转译,它作为一个接合体而起作用,使得核糖体同粗糙内质网上与膜相关的转运机制相结合。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布洛贝尔和他的同事们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中所做的实验屡次证实了最初的信号假说中的基本概念。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他在传播信号假说时所遇到的异乎寻常的阻碍。尽管怀疑和不信任总是一再让他感到生气和失望,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那段枯燥的时期,有时关键性的实验突破甚至要持续数年的时间, 正是这种情绪为布洛贝尔提供了关键的动力。“就像长矛刺向风车”,布洛贝尔如此绘声绘色地描述他对于那些批评家和反对派的回击,正是这种论点鼓舞他继续前进,毫无疑问,当时的这种辩解现在反而使他感到倍增乐趣。

布洛贝尔所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如此的当之无愧,以至提醒我们在成功获得对自然界综合全面的理解中,保持不同的科学探索风格是多么重要。他的理论诞生于想象力和直觉的飞跃,而不像其他某些伟大的科学成就那样来自于冷冰冰的数 字计算,形式逻辑的推理,或是绝妙地抓住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像他这样解决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最初又没有借助于任何系统的研究,很难想象用其它方法怎么能够成功。这是一种在生物学中正日趋式微的风格, 这不仅因为基因组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人们必须利用大量的数据以及探索的动力不再来自于科学中的假说。也许它还是如此的罕见,因为这种研究风格需要一种惊人的精神上的勇气:情愿去追求一个可能是正确也可能是不正确的观点。在科学上没有人会因为证明自己心爱的假说是错误的而得到称赞,即使在推进我们知识的过程中这经常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尤其是当进化已经产生的精致的和与直觉相悖的生物学机制正在频频嘲弄人们的想象力时,通过系统地获得数据来推动我们的科学研究显得更加稳妥,且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缓压力。

布洛贝尔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仅仅通过深刻的思考就可以解决艰难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勇气的话,它能鼓舞下一代的年轻生物学家有勇气去效仿。

二、兴趣和好奇心: 创新的重要来源

诺贝尔奖是一种蕴涵着高创造性劳动的奖项。中科院院士陈竺说:“诺贝尔奖的核心就是创新,能获诺贝尔奖的成果都是有创意的,并且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创意。”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极具特色的创新品质以及创新精神的来源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科学的殿堂里有三种人, 一种人是把科学作为谋生的职业, 一种人是把科学作为智力的游戏, 还有一种人把科学作为自己的“宗教”, 他们兢兢业业地、废寝忘食地寻找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 发现自然的和谐, 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们缺少第三种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的选题多是根据兴趣,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用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神奇的好奇心”。另外, 那些获奖者的选题往往都是在有重大突破的领域, 正好和兴趣吻合。研究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工作是不可能演绎出来的, 它是一种飞跃、一种超越, 超越就是想象, 想象可以超越一切。爱因 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因此, 对科学探索而言, 需要两个很重要的“自由”: 第一个是内在的自由, 他们的心灵是绝对自由的, 要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要能够幻想, 不能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内在的自由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支持。第二个是外在自由, 包括考核、评价机制等。

科学发展到了今天, 几乎在所有的领域, 按照常规的思路, 要获得新的突破和创新已非常困难;于是, 非常规的思路, 所谓的“奇思异想”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好奇心和兴趣, 正是产生这些“奇思异想”的基础。科学正是在这种对常识的不断突破中发展的。科学不能仅仅从已知事物的规律中延伸和演绎出来, 而需要思维的跳跃, 需要大胆的创造, 需要高度的想象。这正是科学研究最本质的特点。

三、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

一个人一生能够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可以说已经很幸运了,因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实在太少了,一生能2 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更可谓凤毛麟角。迄今为止全世界仅有4 位2 次获诺贝尔奖的人,他们是荣获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 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荣获1954 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化学家鲍林; 荣获1956 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巴丁;还有一个就是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凭借对胰岛素测序和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的研究,桑格于1958 和1980 年2 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桑格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得过的唯一奖励就是“ 全勤奖”,从来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来。与沃森、柯瑞克等善于言辞的科学家不同,桑格非常腼腆,不善言谈,不喜欢表现自己;他也不擅长工作上的沟通与合作,长期默默无闻,有几位助手因为耐不住寂寞离他而去。桑格认为,项目少反而使自己免受干扰,也不必分心面对多种选择,可以一心一意的把所能做的唯一研究课题进行到底。1949 年,桑格开发了测定胰岛素2条肽链氨基末端序列的技术,他的有关胰岛素氨基酸序列的研究工作,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使人们重新燃起对胰岛素研究的兴趣。1951 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颁发的柯德-摩根奖章和奖金。从1951 年起,他成了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外围成员。

桑格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一种试剂,名为“2,4-二硝基氟苯”(FDNB, 后人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桑格试剂),给蛋白质一端的氨基酸着色、切割,然后用纸色层分离法分离测定氨基酸,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后来,此试剂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标记氨基酸氮端、蛋白质大分子内各氨基酸分子的连接顺序。他应用逐段递增的方法,经过了近10 年的艰苦努力,于1953 年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1 次完整地搞清一个蛋白质大分子中氨基酸的顺序,桑格用同一方法还相继测定了其他4 种胰岛素结构。

桑格不仅创造性地发明了测定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方法,而且他对胰岛素结构的研究还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开辟了道路,桑格这一成果对准确地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及人工合成蛋白质有着重要的意义。1954 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1955 年,桑格公开发表了胰岛素的全序列,因此于1958 年首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给桑格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一连串的头衔和职务接踵而至,这让他感到很不习惯。心情渐趋平静之后,他辞去了伴随诺贝尔化学奖而来的一系列任命,尽力不让行政职务束缚自己手脚。每当举行学术会议,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论核酸,桑格总是静静地坐在一边,耐心地倾听,最后他才谈几句蛋白质研究。起初,桑格对大家热烈谈论的核酸并不感兴趣。但在工作中,他在测序蛋白质的时候有时也自然涉及到DNA 测序的问题,他就开始寻找测序比DNA更小的RNA 的方法。久而久之,桑格对核酸的兴趣越来越大,并且终于决定将DNA 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和RNA 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研究目标。

1966 年,正当桑格小组测定RNA 碱基排列顺序的课题接近大功告成之际,却传来了印度裔美国生化学家H·霍拉纳首先完成了tRNA 碱基排列顺序的测定工作,并且,霍拉纳后来因此项研究成果荣获了1968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这意味着桑格从事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即使取得成功也已落后,桑格的一些助手不免有些垂头丧气。但桑格本人,仍然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所采用的测定方法与众不同,更先进更有效,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新技术。对此,桑格说:“我喜欢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而不是和别人竞争谁先完成预定的计划;我偏爱把精力集中在实验研究上,而不是取得最终结果”。

1975 年,桑格发明了测定RNA 碱基排列顺序的“酶解图谱法”,与同事建立了DNA 序列分析的快速、直读技术,即“ 加、减” 法。用这种较快的DNA 测序的“ 双脱氧核糖核酸” 技术,他于1977年成功地测定了一种噬菌体Фχ174 的全部DNA序列5 386 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1978 年,他又建立了更为简便、快速、准确测定DNA 序列的“链末端终止法”,用很少的DNA 或RNA,就能比较容易地测定出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桑格完成了人线粒体DNA 的16 338 个碱基的序列分析,以及噬菌体的4.85 万个碱基。这一工作为人工合成RNA、人工合成DNA 和人类基因组自动测序奠定了基础,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桑格与2 个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和伯格共同获得了1980 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为什么会发光。”这与桑格所说的:“我喜欢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而不是和别人竞争谁先完成预定的计划;我偏爱把精力集中在实验研究上,而不是取得最终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处,桑格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功经历让我了解到科学研究不是专注于研究的结果和成就,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去实践别人想不到的研究方案、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尽管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就,思考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

四、爱好代替功利,合作代替竞争

彼得·阿格雷,科学家。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2004年来到杜克大学,担任医学院副院长。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说:“科学工作就是去冒险历险。当有一天深夜,你非常兴奋的想回到实验室去,不是因为:天哪,我就要有8篇论文了,我可以击败我的竞争对手升教授了!”而是因为那样做本身就是你的爱好。“

水通道蛋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发现;因为水通道是水进出细胞的关键,许多生理过程涉及体液的流动,例如出汗、排尿、发炎红肿以及流泪等等。水通道蛋白的功能使我们在炎热的夏天浓缩尿液而不致发生脱水,也能让我们在饥饿时把储存在脂肪组织的水释放出来。2003年12月,诺贝尔奖化学委员会主席本特·诺登这样评价:阿格雷的发现与生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通道蛋白是一个决定性的发现,它为人类打开一个新的领域,去研究细菌、哺乳动物和植物水通道的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

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水通道。阿格雷在研究一个无关的课题中偶然发现了它,并且阐明了它的工作机理。

80年代末,当时还是霍普金斯大学一个血液病专家的阿格雷研究孕妇体内的Rh排斥性。有一天,他和他的同事分离到他们所需要的Rh蛋白,同时又发现了一些“杂蛋白”。这种“杂蛋白”非常丰富,分布广泛,也见于人类肾脏和植物,于是他想探个究竟。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会放弃这个无关发现。然而,他的洞察力使他大大拓展了他预先所设定的目标。

仅仅发现还是不够的,阿格雷还想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当时许多人不相信有水通道蛋白存在,因为没有人能分离到它。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水通道蛋白是存在的,但不知如何着手。“有一个好想法真是太美妙了,但你必须用实验证实它”。阿格雷在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朋友,约翰·派克教授提醒他那可能是一个与水相关的蛋白。阿格雷和他的同事,霍普金斯的生理学和儿科教授威廉.格基 诺教授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1991年,他们克隆到该蛋白质的DNA,并把相应的RNA注射到青蛙卵内。有10个注射了互补RNA的蛙卵能产生这种蛋白质,并具有水通透性。在纯水中,发生肿胀破裂。而对照组不能肿胀。他们还设计了其它许多实验证明,该蛋白只能让水通过。迄今有10多个水通道蛋白发现,它们存在于血液、肾脏、大脑。

阿格雷阐明水通道蛋白的工作原理后,他没有把他的实验室扩张到有几十个科学家的大型实验室,或者申请一个“重大项目”以便在小白鼠模型中逐个地敲除水通道蛋白基因,进行系列研究。他没有成为一个“超级竞争者”,也不去把他的工作神秘化。相反,他常常提醒他的同事专注做实验,不必担心同行做相同的实验发生的恶性竞争。他说,他的实验室是属于世界的。

他说事情发展的巧合变得非常有趣,每个水通道蛋白的研究者都试图回答相似的问题,诸如如何调控?有多少水通道蛋白?如何表达?与哪些疾病相关?

阿格雷知道这一领域将“热闹”起来。确实如此,在他著名的蛙卵实验以来,有1000多篇水通道蛋白的论文发表。这些研究涉及水通道如何维持血脑屏障;唾液和泪液的功能;水在骨骼肌、肺和肾细胞中的运输等等。阿格雷实验室的科学家正在研究水通道蛋白在疟疾、脑水肿和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阿格雷避免直接的恶性竞争,鼓动合作。他与多个本校的实验室和十几个外国实验室合作研究水通道蛋白。“科学家需要相互交流,不交流是不能成功的。”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对他说他们的一个竞争者正在做的工作是他们已经做过的,他说,“别担心,他们为我们工作呢!科学是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不必在意别人做什么;即使别人击败你,但他们迟早也会犯错。当他收到一些为杂志评审的论文,从不对文章或作者吹毛求疵而鄙视,而把它当成很“有学究的工作”。

阿格雷作为一个导师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不仅关心他的学生和同事在实验室内的工作,也关心其在实验室外的生活;不仅关心他们的现在,也关怀他们的将来事业的发展。他不仅教他们如何在实验室把每一件事做好,而且要如何将眼前的实验工作变成将来他们事业的一部分。他鼓励学生工作要有前瞻性:譬如一年后该如何做呢?谈到他在那个著名发现中的角色时,他说:“我没有做什么,是他们年轻人干的,我只是一个煮咖啡和削铅笔的”。

结语:在当今世界上, 没有哪个奖项比诺贝尔奖更能震撼国家的中枢神经;没有哪一位走上领奖台的获奖者比获诺贝尔奖更能体会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综上,我了解到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坚定的理想,若能追随理想而生活, 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 勇往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 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这是所有诺贝尔人才成功的精神支柱。

其次,攀登诺贝尔高峰, 不是普通的劳动, 不是某一操作的机械重复, 而是一种高度创造性劳动。它不但需要科学家本人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 还需同行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创造力的发挥, 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 所以科学劳动的连续性、继承性和跨越前人的独创性也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三,诺贝尔人才成功的又一要素是他们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们在科学上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历险如夷、知难而进, 他们能在逆境中发现真理的曦光, 在失败中寻求成功的开端。

我们在求学期间也要不断勉励自己,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使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学习、思考、不断改进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的过程。

第四篇: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感

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感

初二五班 刘文丰

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中国网10月10日讯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做出的重要贡献。”

不管是作为一名芬兰高级公务员和总统或者是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任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为和平事业而努力。在过去20年里,阿赫蒂萨里一 直在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暴力冲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纳米比亚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萨里和其组织“危机管理倡议 ”(CMI)对于解决印尼复杂的亚齐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试图找到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方法。2008年,通过“危机管理倡议”和与其它机构的合作,阿赫蒂萨里试图为伊拉克问题寻找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对解决北爱尔兰、中亚、非洲之角的冲突作出了贡献。

尽管事件各方对避免战争和冲突负有主要责任,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曾数次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萨里是一位杰出的斡旋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们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决国际冲突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希望,阿赫蒂萨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1937年6月23日生于芬兰维堡,社民党人。他1965年进入芬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出任过芬兰驻坦桑尼亚、赞比亚、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大使。1977年进入了联合国,担任联合国纳米比亚问题特别代表、芬兰外交部国务秘书、前南斯拉夫问题特别代表和联合国负责行政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1994年3月任芬兰总统,2000年3月1日去职。在卸去总统职务后,担任联合国负责处理非洲之角人道主义问题的特使等职务。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为联合国科索沃问题谈判特使。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赞扬了她为“可持续发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贡献。”肯尼亚助理环境部长马塔伊在得知获奖消息后对挪威电视台说:“非常感谢你们,我感到很吃惊。我感到很激动,我并没有想到会获奖。

出生于1940年的马塔伊于1977年发起了“绿色带运动”,这一项目致力于提倡生物多样性,并同时创造工作机会、使妇女在社会上获得更多地位。这一项目已栽下了3千万棵树。树木的养护机构目前还雇佣了数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妇女。她说:“我们对这些植物的生态系统负有特别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它们,那么我们也无法生存。”

这位著名的生物学者于1971年成为内罗毕大学的首位生物学女教授,后来成为生物学院的院长。这位著名的生物学学者1978年获得了德国学术交流奖学金,是获得这一奖学金的首位东非国家的女性。她后来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马塔伊于2002年12月作为绿党成员在肯尼亚的首次自由选举中当选议员。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环境部长,负责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她最近因为对国家的贡献而获得了“手握燃烧着的矛的老者”的头衔。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牧师,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领导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南北战争所致力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产生使美国黑人成为完全平等公民的预效果。十九世纪后期,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视黑人的法规和惯例层层约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国黑人常常被隔离开来,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学校上学,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个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各种权利,他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与国家的发展并非完全相称。因此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黑人志愿团体和教会以及其它各阶层关心此事的美国人团体,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他们敦促国会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国社会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最后残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行的「为工作的自由进军」是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励人心的,是马丁.路德.金恩牧师代表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所作的讲演。一位新闻记者指出,金氏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他既义正严辞又有节制;公开宣扬-这是其基本哲学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径;并且侃侃陈词,雄辩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国会、总统和法院将金氏在讲演中提到的各种法律障碍解除了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你说的是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吧!

大学英语教材(复旦版)第三册有一个单元就讲了她的故事。她还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转贴的关于她的生平简介:

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阿尔巴尼亚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长起来。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1928年来到印度,并投身于慈善事业。从40年代起,她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并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众多的学校、医院、收容所和孤儿院等。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风病中心。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萨,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特里萨嬷嬷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在晚祷后,她对记者说:“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名誉的贪婪,这时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获奖后,特里萨嬷嬷卖掉了奖章,连同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美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平教育奖授予特里萨嬷嬷,以表彰她将其一生献给解除贫困,促进和平和为正义而斗争的事业。她创建和领导的慈善机构在120个国家设立了569个服务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职。

1997年9月5日,享誉全球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 87岁。印度政府于9月13日为特里萨嬷嬷举行了盛大国葬。特里萨嬷嬷的灵柩盖着印度国旗,放在运送过“圣雄”甘地和印度国父尼赫鲁遗体的炮车上,缓缓驶向举行葬礼弥撒的加尔各答体育馆。逾百万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沿途跟随护送,向灵车抛掷鲜花并高举她的照片。

特里萨嬷嬷将毕生献给为穷苦人谋福利的事业,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特里萨嬷嬷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加尔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含着泪水与特里萨嬷嬷作最后的告别。如今,她的名字已经飞越千山万水,传遍整个世界。她以献身慈善事业的至诚,直面困苦的精神,赢得亿万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人们尊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

第五篇:相当于10个诺贝尔奖专题

相当于10个诺贝尔奖:郎朗--朗朗的笑声

由于西洋音乐发源于欧洲,加之文化背景,西方人主导其领域是很正常的。然而,战后这一状况有所改变,比如日裔的小泽征尔、印度裔的祖宾。梅塔[现执棒以色列爱乐乐团]能进入指挥世界前五,比如日裔的内田光子成了莫扎特的标准演绎者。近年来中国人郎朗的崛起更加剧了这种趋势。

目前钢琴界的状况:郎朗与波里尼、巴仑伯伊姆、阿格里起等人构成了顶尖大师方阵。与同龄人相比,郎浪已遥遥领先。随着时间是流逝,如没有新的天才诞生,郎朗有望成为百年一遇的世界琴王--改写顶尖大师是西方人的历史。德国曾有评论:朗朗的演奏使我们想起了霍落维茨,又使我们忘记了霍落维茨。目前钢琴界还没有谁的名字能与霍落维茨联系在一起,除了朗朗。

在偶看来,真正令世人尊敬的中国人惟有郎朗,世界琴王等同于10个诺贝尔奖的说法毫不为过--因为诺贝尔奖年年都有,而世界琴王百年才有一个。

下载2000至2010年诺贝尔奖的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0至2010年诺贝尔奖的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福克纳诺贝尔奖致辞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福克纳诺贝尔奖致辞 (William Faulkner: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到美国文学,人们都认为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最......

    诺贝尔奖相关组题

    诺贝尔奖相关组题 (诺贝尔奖常成为每年高考及高考复习中命题的素材,笔者收集了33道有关诺贝尔奖的习题,并按诺贝尔奖获得时间进行了排序。望能有助于大家高考复习!) 1.果蝇是一......

    2007至2008年度支教总结

    注重资源辐射 实现教育共同发展 支教总结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努力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我校与对口帮扶学校灌云县某某中......

    2016至2017年度少先队总结[范文大全]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总结 南关小学 刘希海 一直以来,我校少先队工作紧紧围绕区少先总队、区团委和学校的工作开展,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宗旨,全面贯彻落实......

    2008至2009年度支教总结

    小学支教中心小学总结 (2008至2009年度) 为了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千校万师工程”的帮扶支教的号召,缩小城乡办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解放路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

    2010至2011学年电教总结

    红墙民族明德小学2010年 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秋季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一学期的时间里,我校以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2012至2013学年度个人总结

    2012---2013学年度个人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进入南通高师已经一个学期了。忆往昔,有欢笑,有痛苦,有委屈,有不甘。这些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随着新的一年的到来都将成为我心中......

    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1、1901年: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