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惯性”的教学心得
“惯性”的教学心得
西六支乡南社中学
段
积
钢
“惯性”教学的心得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首先是给出惯性的定义,然后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这两个实验,来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从理论到实验的安排给人一种“顺理成章、安全稳妥”的感觉,虽然精炼,却略显得简洁明快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不宜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惯性”前头脑中关于惯性现象的资料太少,课本提供的“伽利略实验”也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先实验,后理论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效果很好。下面我就谈谈在探究性“惯性”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1.为学生建立惯性概念(1)提问,引出“惯性
①奔跑的人,当脚下被东西绊了一下的时候,为什么会向前倾倒?
②坐在公交车里的乘客,当车突然开动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后倒呢?
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学生却不能解释,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趁机引入“惯性”的概念。
(2)建立“惯性”概念
①学生做“抽纸条”实验:把盛满水的敞开墨水瓶置于学桌边缘,下面压着1cm宽的长纸条,用手突然沿水平方向把纸条抽走,墨水瓶却安然无恙。学生疑惑。
②教师演示“打棋子”实验(略)。学生不解。师生共同得出:实验表明,一切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③教师演示“模拟公交车”实验:把长方形木块竖着立在小车上,手推小车沿桌面匀速移动,当小车遇到障碍停止运动时,立在小车上的木块便向前倾倒摔了下来。
师:小车匀速运动,木块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跟车相一样,做匀速运动。
师:车停时,木块的下部受到小车向后的摩擦阻力,木块的下部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运动变为了静止。
师:车停时,木块的上部运动状态怎样? 生:继续向前运动,所以向前倾倒摔了下来。师:运动的物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至此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给出惯性的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板书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2做好“惯性”实验
做好“惯性”实验,是建立惯性概念的关键。应力求简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去做。要生动有趣,要增加一点儿惊险的内容,这样会更具有说服力,使学生久久难忘。便于顺利的建立起惯性的概念。3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在解释惯性现象实验的时候应做分解动作,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的作用,而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3)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如,一辆公交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应故向右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会向左方倾斜?
答:公交车急转弯前乘客与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但车应故向右急转弯时乘客的臀部随车向右急转弯,而人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而继续向前运动。因此,汽车向右急转弯时人的上身要向车的左方倾斜。
这样,思路层次清晰,解答惯性现象的题时有规律可寻。通过简单训练,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二篇:《惯性》教学设计
《惯性》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
会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
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
情境教学法。【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
当你乘车时,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演示书本p28实验探究:
1、笔帽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本橡皮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教师增加实验: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别。
二、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⑵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⑶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教学反思】
本堂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实验简显易懂,堂效果理想。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第三篇: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
惯性导航系统(INS)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导航系统 INS is an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relying on the outside information, not radiating energy, not easily disturbed by enemy.抗干扰能力强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精确性好,good accuracy
长期精度差accuracy for long time work
价格昂贵 expensive
Step1:
傅科(Leon Foucault)提出陀螺的定义、原理及应用设想
the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gyroscope(by Leon Foucault).第一代惯性技术奠定了整个惯性导航发展的基础
Step 2
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火箭发展的初期begin from the rocket’s development
惯性传感器inertial sensor,(accelerometer加速度计)
提高INS的性能,improve INS’performance.静电陀螺(ESG)、Electrostatic Suspension Gyroscope动力调谐陀螺(DTG)Dynamically Tuned Gyroscope环形激光陀螺(RLG)、干涉式光纤陀螺IFOG等
4:
高精度、高可靠性high accuracy, high stable,小型化miniaturization
惯导平台inertial navigation platform
定轴性(inertia or rigidity)
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
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
进动性(precession)
外界作用力愈大,其进动角速度也愈大;
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进动角速度愈小;
转子的角速度愈大,进动角速度愈小。
现代光纤陀螺仪包括干涉式陀螺仪和谐振式陀螺仪两种,现代陀螺仪是一种能够精确地确定运动物体的方位的仪器,它是现代航空,航海,航天和国防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惯性导航仪器,它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国防和其它高科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程弹道导弹 Intermediate range ballistic missile
Its Navigation System let DF-21D gets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导航系统强的抗干扰能力
航母杀手Aircraft Carrier killer
第四篇:初中物理惯性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惯性教学案例
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2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 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五篇:《惯性》的课件
《惯性》的课件
1【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课。
当你乘车时,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
演示书本p28实验探究:
1、笔帽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课本橡皮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教师增加实验: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别。
二、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⑵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⑶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堂课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实验简显易懂,课堂效果理想。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课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惯性》的课件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浙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科学课本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课时惯性。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联系。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情分析:
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科学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例举证明惯性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并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实验探究,感知惯性的存在。
2、探究人类生活常见事例,认识惯性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和防止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的有关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1、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
2、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准备:硬纸板 纸条 笔帽棉花 棋子玻璃杯 惯性演示器 尺子水槽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趣设疑,导入主题
1、观看录像:另类车祸
设疑:为什么已经刹车了,车还会开出这么远?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请同学们来看小魔术,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在纸板上放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观察思考原因,边演示边设疑:鸡蛋到哪里去了?你可知道其中的奥妙?
设疑:鸡蛋为什么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是失去摩擦力了吗? 还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鸡蛋吸住了嗯呢?
设计意图:激趣、设疑,引题,既使学生自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二)、播放flash动画,引人入境
播放惯性小车和气体的惯性(烟圈)动画片,辅以讲述。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惯性的存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体验惯性的存在分组实验:明确目标,介绍器材,学生实验体验惯性存在。
[设计实验]目的:证明惯性的存在器材:玻璃杯、尺子、硬纸板、水槽、水、纸条、笔帽、棋子
要求:
(1)自主设计多种实验
(2)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器材
(3)用简要的语言解释现象
讨论、交流、展示学生的实验及解释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惯性,并引导学生得出惯性的概念。
设计意图: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是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同时使学生对惯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四)、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视频“人以不同的速度碰到石头和人踩上西瓜皮摔倒的搞笑flash动画”。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学生发问、思索,两者为什么有差异呢?由此可猜想惯性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尽情猜想可以从不同方面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他们的多向思维提供空间,激发他们课后自主探究,敢于猜想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将为他们敲开科学探究之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摩擦力与本节内容相联系,引出: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设疑:那么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想)
演示: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弄清惯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难点。
(五)、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
列表让学生比较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六)、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发问: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虚拟想象,强化概念。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七)、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C、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水平放置的密闭玻璃管内充有水,它的中间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玻璃管由静止向右沿水平方向运动时,气泡相对玻璃管()
A、向右运动B、向右运动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
设计意图:培养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
(八)、创新交流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惯性有关?你的收获、感受以及你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师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