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建筑工作小感想
古建筑工作小感想
原创作者:圆华
许多到城市里工作的人是农村出来的,或许对老家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老房子没有太多的艺术构想和文化研究,更多的只是人与土地的情感。
但或许,老房子——古建筑才是承载乡情的“人家”,然后才有“小桥、流水”的欢乐情怀,留给了人们更深沉的记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诚然,建筑也是能够成为与音乐、绘画等媲美的艺术品。可是,怎样的建筑才算的上是凝固的音乐,并非所有的建筑值得去称赞与保留,就如现今千篇一律、仅能满足某个功能需要的现代楼房,并没有过多的凝固价值,仅仅是人累的短暂寄存空间罢了。建筑作为历史及文明的见证者,记录了人类的兴衰过程,从建筑的每一个构件的设计、尺寸数据及功能使用反映了不同人群的行为准则与时代特征,而这正是古建筑的特性,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及水平。
现如今接触的“速食文化”现代建筑,绝大部分仅为了满足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其形制、规格大同小异,满足了国家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功能需要,缺少的是思想与灵魂的赋予;而大部分的现建设计者也是机械的满足于此而已。
有幸从一名现建工作者转入古建筑行业,接触到这个充满故事情节及历史文化的世界。在此之前,从未真正接触过古建筑,仅是在业余兴趣看过古建筑构件图解的我,怀揣着懵懂与稀奇的心情进入公司古建筑项目中。到公司的第一天,便在领导带领下,到达深圳一处大型客家围屋建筑现场测绘;突然从周边嘈杂、纷繁新亮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进入到了难以想象的文物古建筑群中;很难想象在深圳这种新兴城市,居然深藏着几百年的古董建筑,而且环境脏、乱、差。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把尺子、一支铅笔或签字笔、一张白纸便可以完成基本的古建筑现场测绘工作,外加激光打点器、数码照相机、水准器及无人机航拍器等便是最先进设备,但已足够古建筑现场的绝大部分测绘工作。
站在残破的老房子中,用手中的铅笔和白纸勾勒出古建筑空间的基本轮廓及构造,考验着速写的技能。站在周边漆黑的建筑环境中,除了偶尔几只蚊子的嗡鸣声,四周死寂一般,在这里能够听到自己响亮的脚步声,甚至感触到自身的心跳动静,在这寂静的古建筑里我可以突然抛开所有的束缚,忘怀自己的怨恼哀愁,独自面对着先人使用的旧空间和生活用具,甚至先人遗留下的棺木,令我无限遐想,有如古装剧般想象着古人在我周边秩序井然地活动——使用那个时代的工具进行着劳动、生活、交通……
完成了基本勾勒工作,必须使用尺子、打点器等进行现场的全面测量工作,并进行纸质记录。使用手中最基本最简单的钢尺丈量着眼前的古建筑构件,每一个尺寸数据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甚至可以挖掘出部分背后的使用故事及情节,详细并准确测量出数据是保证图纸准确性的前提。
古建筑的每一砖每一瓦包含着那个时代的特征与文化,古建筑的平面布局、选址、建筑形制、材料、结构包含着丰富的风水思想、人伦等级关系、宗教信仰、宗族及古代文化的思想,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这是我们这些绝大部分现建者所不必具备的灵魂软件,也是古建筑能够成为文物及凝固音乐的条件,而我们现今的所谓现建绝大部分将消失在短暂的历史。
当然,从事古建筑工作,需要我们细致、专心地投入精力、兴趣,沉浸在古建筑的氛围并深刻感触它带来的隐含魅力,同时需要我们不怕脏、不怕累,带着尊重与欣赏古人、古建筑、古文化的心态挖掘隐含的建筑内涵文化及技艺;更需要我们自身不断积累专业知识,认知先人如何建造、为何建造及如何使用等问题,全面认识古建筑的内涵,充分保障我们的工作专业、科学、合理。或许这样,才能展现出那个“家”的味道。
第二篇:古建筑修缮工作内容
古建工程预算中工作内容
屋面工程工作内容
包括屋面拆除、屋面整修、苫背、新作布瓦屋面,新作琉璃屋面 工作内容:
1.灰泥背拆除望板以上瓦泥以下的的全部灰泥背,不包括拆铝板(锡)背。
2.屋面、屋脊拆除包括拆除瓦面、屋脊,挑选、清扫有重新利用价值的旧瓦件,脊件等全部操作过程,并将其运至地点分类码放整齐及现场安全监护。
3.屋面查补包括清扫瓦垄、拔草、抽换坏瓦、夹垄、刷浆打点及勾抹打点屋脊。
4.屋面局部揭瓦包括拆除旧瓦面,挑选整理旧瓦件,重新粘浆、补配部分新瓦重新铺瓦、刷浆打点。
5.整修檐头包括抽换檐头已损坏勾滴(或花边瓦)、归安松动的檐头瓦件、挂线、找齐、重新夹垄或裹垄、刷浆打点。
6.屋面拔草、冲垄,刷浆均包括了屋面打点。7.添配屋脊附件包括拆除残损的屋脊附件,补换新件。8.苫背包括分层摊抹、拍麻刀、轧实、擀光、苫铅板(锡)背包括清理基层、平整、裁剪、焊接。
9.瓦瓦包括分中号垄、排钉瓦口。檐头附件包括安勾滴、钉帽、打点等。10.调脊包括安脊桩、扎尖、摆砌各种脊件,布瓦脊百科砍制砖件。
11.正吻、合角吻的安装包括安吻桩、拼装、镶扒锔。
12.宝顶座、宝顶珠安装包括分层砌抹填馅、拼装,其中布瓦屋面宝顶还包括砍制砖件。
砌筑工程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具、材料运输、灰浆调制等
1.砌体拆除包括必要的支顶、拆除已损坏的砌体,回收有重新利用价值的旧砖及现场安全监护,并将其运至指定地点分类码放整齐。
2.刷浆打点包括清理墙面、补抹灰缝、刷浆描缝。3.旧墙面墁干活包括清扫墙面、磨光、擦净。
4.砌筑整修百科必要的支顶、清理基层、砖料加工砍制;剔补补换包括对旧砖的剔除清底,重新样活添配;拆砌包括对破旧砌体的拆除,挑选整理拆下的旧砖件,添配部分新材料,重新砌筑打点。
5.砌筑包括挑选砖料,铺灰摆砌,其中城砖、停泥砖、方砖砌筑的墙体、檐子、博缝、砖券、窗套等均包括砖件加工、摆砌、灌浆、打点成活等;花瓦墙帽摆砌包括选瓦、套瓦;丝缝墙还包括勾缝和描缝;琉璃砌筑包括敲打琉璃珠、样活、摆砌、勾缝、擦缝、打点;琉璃斗拱摆砌包括自平板枋起至挑檐桁下皮全部构件;各种砖券均包括支搭券胎。
木构架及木基层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包括木构架拆卸,木构架整修加固,木构件制作,木构件吊装;其他构部件如拆除、拆安、制安、木基层,垂花门及牌楼特殊构部件等
工作内容:
1.木构件拆卸包括编号、起退销钉及拉接铁件、分解出位、运至地面、分类整理码放。
2.包镶柱根包括剔除糟朽部分,钉拼包木植,整修,涂刷防腐油,不包括安铁箍。
3.拼攒柱拆换拼包木植包括支顶、起退铁箍及糟朽木植、培换新料、修整、剔槽安装铁箍、刷防腐油。
4.墩接柱包括支顶、锯截糟朽柱脚、做墩接榫、接脚的预制、安装及安装铁箍。
5.抽换柱包括支顶、抽出损坏的旧柱、安装新柱,不包括所配换的新柱制作;抽换单檐建筑的金柱不包括抱头梁、穿插枋、檐枋、檐柱等相关构件的拆安。
6.安装加固铁件包括铁件制作、修整、剔槽安装者包括按铁件的宽厚在木构架上剔出卧槽,明安者包括清除施工不问木构件表面的麻灰。
7.木构架制作包括排制杖杆、样板、选配料、截料、刨光、画线、制作及雕凿成型、弹安装线、编写安装号、试装等;其中圆形截面的构件还包括砍节子、剥刮树皮、砍圆,牌楼边柱、高拱柱包括与其相连的角科斗拱通天斗。
8.木构架吊装包括垂直起重、翻身就位、修整榫卯、入位、安替木或丁头栱、校正、钉拉杆,挪移抱杆及完成吊装后、拆拉杆等,其中子角梁安装包括砍梁背、钉角梁钉。
9.木构部件制安包括制作、安装全部内容,拆安包括拆下整修后重新安装,拆除包括拆下,分解、分类整理码放。
10.板类制作包括截配料、企口、拼缝、穿带、刨光、挖博缝头或剔挂落砖的胆卡口、制作边锋压条,安装包括挂线、找平、钉牢、钉边缝压条及挖檩窝,拆安包括重新穿带、添配边缝压条。
11.踏脚木、楞木、沿边木制作包括排制杖杆、截配料、画线制作成型,安装包括挂线找规矩、修整榫卯和椽窝、钉牢。
12.木楼梯制安包括帮板(梁)、踢板、踩板的制作组装,安装件及整梯安装;拆修安包括更换损坏的踢板、踩板及更换铁件。
13.翼角椽、翘飞椽、飞椽、罗锅椽制作均包括放样作样板,其中翘飞椽制作还包括排制杖杆;木基层安装包括挂线找规矩、钉牢,其中椽类安装还包括排椽档及檐椽、飞椽齐头。望板拆安、拆除包括小连檐;椽类拆安、拆除包括闸挡板、椽椀、隔椽板,机枋条等附件;大连檐拆安、拆除包括拆瓦口。
第三篇: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
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
王小晶 2008-10-29
【大字 中字 小字】
一、前言
文物古建筑泛指我国历史上保存至今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桥等建筑。文物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料。
文物古建筑一般都是建造在前消防在后,有别于现代建筑的消防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真正针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规范。因此,目前的文物古建筑消防保护工作大部分都是套搬了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而且大多以扑灭火灾为唯一目标,而不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这种表面看似的保护实际上使文物古建筑的价值逐渐减退,甚至被毁。如何在文物古建筑保护中平衡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消防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的调研发现,随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和谐因素不断凸现。
(一)现代消防设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近年来,为了提高文物古建筑抵御火灾的能力,各地文物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给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应该说,在这些措施的保护下,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新问题、新麻烦也不断呈现。如:遭遇火劫后重建的西藏拉卜楞寺院大经堂内虽说增设了墙壁式消火栓,但渗漏出的水使墙上的壁画面目全非。2003年1月19日晚7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导致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的建筑化为灰烬,同时,火灾扑救过程中压力水流的冲击和水渍损失给周边文物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文物古建筑内消防设施的安装损害了古建筑的美观,并对内部木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传统消防保护措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文物古建筑的传统消防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大多是宗教文化和民间活动的重要场所,正是这些传统历史文化提升了古建筑的价值,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盛行使得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是近些年来,一些部门为了杜绝火灾隐患,采取了单纯的绝对的保护方式。这些措施在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之产生的新问题正以另一种方式吞噬着古建筑,直至它倒塌。如: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自从禁香火以后,滋生了一种叫“天牛”的害虫,对殿内的木结构进行吞噬,给建筑结构安全造成了隐患。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三清殿之所以能够完好的保存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是香烛烟气的驱蚊杀虫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严禁点烛焚香,实际上打破了这种自然平衡,使得我们的文物古建筑正在以另一种形式被加速损毁。
三、如何正确处理古建筑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文物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能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将消防工作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今世界上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笔者认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也应该遵循这两种保护形式,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的消防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对矛盾,我们应该用哲学“重点论”理论来分析孰轻孰重。
(一)“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
对于影响较大、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古建筑,我们应保留他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功能,因为这些特点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应采取“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文化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一旦局部受到破坏,其原先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就大大降低。因此,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我们考虑的不应该是发生火灾后如何去救,而是如何让它的火灾发生率降到零。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利用现代消防技术、措施去对这类古建筑进行消防保护,由于建筑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与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建筑防火规范和消防设施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能,而且安装、施工还会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这一类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我们应发挥自然平衡的效能,突出人的作用。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认真落实文物古建筑单位逐级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组织单位人员认真学习消防法规,提高全员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落实巡防工作制度,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
(3)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消防意识。同时对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培训,使他们懂得用火安全管理,懂易燃物品的安全保管,会报火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初期火灾控制和扑救能力。
2、现代的消防设施
那么是不是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就可以不用去做消防工作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我们“防”的再严,也不能保证火灾能够永远远离我们的古建筑。所以我们要在不损坏古建筑本身风貌、文化功能,不打破几百年来形成的这种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去做好我们的古建筑消防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认为这一类古建筑消防工作应该着重做好两方面。一方面,做好早期火灾的探测和报警,只有把火灾消灭在萌芽或者早期状态,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古建筑。一般建筑物当发生火灾后,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灭火手段控制火灾,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文物古建筑由于其特殊性,一旦火灾达到全面燃烧阶段,扑救难度将大大加大,加之由于古建筑所处地理位置、自身建筑特点等原因,往往很难有效控制火势,容易造成建筑物的永久性损失,甚至导致蕴含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付之一炬。就算是利用现代的消防设备进行火灾扑救,由于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的设置方面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对古建筑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损害。因此古建筑火灾的控制重心应该放在早期火灾的发现和扑救上,防止其形成规模,将其早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1)火灾报警系统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各种火灾报警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古建筑安装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是比较好的实现方式之一。无线火灾报警技术的发展直接受益于近10年来移动电话市场的推动,微电子技术和蓄电池技术的进步使“无线监控”这一要求成为可能。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由控制盘、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警报装置组成,所有装置均装有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除控制盘外,其他装置由自带蓄电池提供电源。该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基本无需电缆布线。没有布线要求,就无须破坏建筑物结构,无需埋设任何管线,这一点对古建筑来说尤为重要。
(2)必要的灭火设施
另一方面,在保护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灭火设施,由于暂时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依,我们应结合古建筑特点,因地制宜。笔者认为,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设备的设置中,可以采取确“强化室外,暂缓室内”的理念,如消火栓设置方面,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即室内消火栓外置,设置明显标志。并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同时,为防止灭火过程中带来的严重水渍损失,可用雾状水枪代替直流水枪,同时水源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杜绝利用污染的水作为消防水源。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古建筑不受火灾侵害,同时也不影响古建筑的美观,符合古建筑保护的观点。
(二)“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
“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对管理上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象我们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建筑,迄今为止,全市已有9座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都采用第一种消防保护形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一些历史文化价值稍低一点的,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控保建筑等。我们可以采用“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苏州文物部门在这方面也有过开创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古建筑空关无人使用会加快老化速度,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而房屋年久失修、无人养护,更容易产生坍塌事故,因此,苏州文物部门通过一定的途径将部分控保古建筑租借给单位使用,并明确责任关系,这样一来减轻了文物部门人力、物力方面的困难,也调动了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当中来。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这部分古建筑通过改造,内部布局、结构基本接近于现代建筑,那么我们在开展这部分古建筑消防工作的时候,可以参考现代建筑防火规范,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从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安全对策,确实从充分保护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坚持坚持“从严管理,防患未然”的原则,落实各级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加强古建筑消防宣传教育。
(2)根据火灾危险性调查、评估,设置相应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3)利用清洁、高效的阻燃技术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阻燃处理,改善其耐火极限。
(4)合理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灭火器,提高初期火灾扑救能力。
(5)对古建筑群配置轻型消防车、消防摩托车、手抬机动泵、高压脉冲水枪等移动式灭火装备。
2、现代的消防设施
苏州古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另有控制性保护建筑500处。古民居是其中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民国,存在有许多先天的消防隐患。苏州市平江区公安消防部门在古建筑中推行的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启用由警用四轮车改装而成的环保型电动消防车等措施对遏制古建筑火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印证了“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的可行性。
(1)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量最多、灭火成功率最高且造价低廉的灭火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探火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的优良性能,能够有效地避免因火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苏州古城推广应用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保护历史遗产将起到重要作用。
2004年6月,苏州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复、整治消防管理办法》,并在新一轮消防规划修编中专门加入了古城消防保护,这些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古城的消防安全整治奠定了基础。平江区率先在平江路历史古街区进行了试点,在改造用作旅馆、饭店、商店且使用面积小于1200平方米古建筑和民居利用市政管网设置了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监督。通过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后的这几年,无一火灾事故发生,为消除火灾隐患,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促进古城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环保型电动消防车
环保型电动消防车由警用四轮车改装而成,它体型小,机动灵活,行动迅速,电动也为环保型,长3340毫米、宽1400毫米、高1810毫米,额定乘员2名,可连续行驶80公里以上,车上还配有一台手抬泵,可从河道和消火栓处取水,火灾控制面积为100平方米。车上配有消防斧、断电剪、水枪等灭火救援工具。该车还配备了视频播放设备,在巡逻时候也能宣传一些消防知识,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该车还配备了视频播放设备,具有消防巡逻、宣传等功能。这些红色的环保型电动消防车投用后,穿行于古城的老街小巷,成了古城中防火的“新武器”。
四、结论
文物古建筑物是全人类的财富,对其进行科学的防火保护是全民的责任。以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现代科学防火对策来积极面对当前古建筑物防火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政府领导、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基本要求,确保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些人类文化的遗产和瑰宝,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苏州支队平江大队
第四篇:三个月工作感想
风之梦
逝者如斯,三月已逝。
想想上学时对未来的迷茫,找工作时对目标的惆怅,被五局录取时的欣喜,以及来到项目上时对工作环境的认知与熟悉。这一切犹如风一般无迹可寻,犹如水一般缓慢流淌,犹如梦一般逝去而知其影、未识而知其名。
在项目上工作的三个月,使我明白做事要认真、要细心、要负责,做人要明理、识情。
理论不等于实践。在工程上,我们要建的是建筑,而不是图纸。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实地情况来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在上学时学到的东西都是一些基础应用,比如仪器的使用、建筑受力的分析以及实地图纸的认识和测绘。而在建筑工程中我明白了,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建筑师,但优秀的建筑师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在这三个月里我学会了施工进度的编纂、建筑施工的步骤以及施工质量的把握和处理,当然施工材料的预算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这里我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对人情世故的分析和对事理情长的处理,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五局人都是一家人,在生活中我们要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在工作上我们要互相学习、互相指正。我们要团结奋进、勇往直前,让我们一起创造五局更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太原市古建筑
太原晋祠浅述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前。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太原市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祠区北侧的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为唐叔虞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有唐叔虞的塑像,其两侧是从别处移来的12尊塑像,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乐器,是研究中国乐器和音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晋祠被称为三晋胜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篇。祠内的“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之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