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奴隶社会开始由繁荣走向衰弱。
关键词:战争 修昔底德 政治军事史
在古希腊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第二次就是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次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转折点,关于这次战争的史迹,有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传于世。西方的史学名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谓多如牛毛,再现了曾经的生活,记述了时代的特征与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众多同类型或是不同类型的史学名著中毫不逊色,熠熠生辉。
一、关于作者
修昔底德,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从他本人撰述的著作中寻到只言片语以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几乎没有人提到他。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人已经试公元五世纪的人了,叫做马赛林纳斯,但他所根据的材料也只是修昔底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前人对著作所做的注释,甚至部分结论都是出自猜测,出现自相矛盾。
首先,关于修昔底德的出身年份就有许多争议,但是很据他于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职务这一可靠的年份以及他著作终止时的年龄,我认为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95年这一时间断线是合理可信的。在古希腊,要能担任上将军这一职务的除了才能突出以外,年龄也要达到三十岁,若依据公元前460年出身来看,到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一职,那就是36岁,而他死时大概也就六十岁左右,所以死亡年份也就在公元前395年左右。
而关于他的童年生活,我们也知之甚少。青少年时代,他应该也与雅典的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说,他童年时,曾在奥林匹克听过希罗多德朗诵他的历史著作,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能够确定,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他对希罗多德著作的熟悉深度做出的一种美好幻想,想象两个各具特色的历史学家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好的碰撞。而且,如果我们对这两个史家的年龄一个标准的话,当希罗多德到欧林匹克朗诵的时候,修昔底德已非童年。而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的著作很熟悉这一事实也不能作为他就一定曾听过希罗多德演讲的依据,我们能做到对于一个自己欣赏的作者的作品很熟悉这很平常但并不一定就接触过这个人。
至于他其他的经历,我们知道的也并不十分明确。就比如他曾提到自己有经营一个色雷斯的金矿“331”。但我们并不明确他这个金矿从何而来,有史家说他家道殷实,世代经营;但也有史家说是因为他和斯加普特-亥尔的一个女继承人结婚而得到的。还有,从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到公元前424年他出任将军这7年之间他的生活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他如何一下子就取得将军这样的高位我们也不清楚。但据他自己说,在这些年代里他一直在从事资料收集,以便于来撰写这场战争。公元前424年,他当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此前,他可能参加过一些战役,否则不过突然取得这样的高位,但他具体参加过哪些战役,我们又无从确定了。之后,安菲波利斯的失陷,使得有些人有了可趁之机,诬陷修昔底德有通敌卖国之嫌,他因此被放逐了20年。修昔底德从被放逐到重返雅典的这流亡的20年间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期间他一定经常在伯罗奔尼撒各地以及西西里游历,尤其注意视察那些曾经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
而关于修昔底德之死也是一个谜,他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死在什么地方?又葬在什么地方?又为何没能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写完?普鲁塔克、马赛林纳斯等古代作家都说他是遇刺身亡的,这个判断大概是根据他的著述突然中止而来的吧。但所有古代作家都没有提到他死亡的确切年代,从他著作中可以推测出他应该是回到雅典一段时间后死亡的。关于修昔底德的死亡地点,马赛林纳斯的说法也前后不一致,但大体上来说,死于色雷斯一说还是比较可靠的。他死后葬在何处,这也是一个一直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关于修昔底德本人我们所知的实在不多,还有许多传说也都不甚可靠,我们唯有从他的著作中去感受其人。
二、关于本书
公元前431年,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刚爆发时,觉察到这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便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准备撰写一部历史巨著。战争第二年,瘟疫袭击雅典,修昔底德不幸染疾,但有幸躲过了一劫。大约在公元前424年,修昔底德当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受命指挥舰队。在一次战役中,修昔底德奉命率舰队进行支援,但援兵未到城池失守,修昔底德被认定贻误军机,被逐出雅典,20年后才获准重回雅典。流放期间,修昔底德坚持搜集史料,关注战争进程。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写到公元前411年“便戛然而止”[2],并没有完整地叙述整个战争过程,距离战争结束还有6年多,这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没有记述。之后的部分便由色诺芬补充完成。
1、内容
修昔底德的整个著作当中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甚至其中引用的演说词也是如此,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他的著作不仅是用眼睛去看,更要用脑筋去思考。他自己就曾经说过:“18”他的著作不但有较强的科学性的内容,并且用了很高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把持续了二十七年之久的一场战争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述,并且紧密联系毫不零散。全书被分为8卷:第一卷的开头第一章实际是作者的序言,阐述了战争的重要性和撰史的方法目的;第二卷至第五卷第二章,记载了战争前十年,即自战争的爆发到尼西阿斯和约的签订;第五卷的三至七章记载了和约的签订到西西里远征五年半之间的历史,即所谓的“和平”时期;六七卷记载了西西里远征的始末;第八卷记载了狄西里亚战争和爱奥尼亚战争,即战争最后阶段。整场战争是一个合起来的整体故事,各部分的联系不单单是靠时间上的线索串联起来,而是有其内在的联系。
演说词的运用是修昔底德著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约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篇幅。修昔底德自己提到:“17”他巧妙的运用了这些历史人物自己的嘴来说出他们行动的动机和背景。对于当时形势的叙述,不是靠个别的事件能都表述的,需要通过当时人的嘴才能分析透彻,使我们对于双方军事行动的意义才能有所了解。
修昔底德对文字的运用具有很高的艺术手腕,常常能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33
2、思想和局限
首先,他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思想。在古希腊,一些史学家们虽然能够初步以人本主义历史观来对待历史,但是难免受到神命观的影响。但修昔底德不仅不相信神谶,否认自然现象为异灾,并且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说明。Eg019他抱着理性主义的态度,不用超自然的现象来解释历史,在同期历史学家中是十分难得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人的作用。Eg020 其次,他首次尝试了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求真精神。第三,他是第一个关注了经济因素对历史进程影响的史家。
第四,他有了历史进步论的萌芽,对历史事件有一种哲学的理解。第五,他歌颂民主制度和法制精神。
第六,他有着严谨的治史态度和较为科学的史料处理原则,并且明确了治史的目的,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明确写道:“在这次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我的历史著作,相信这次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战争,比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任何战争更有叙述的价值。”[3]修昔底德以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所以,记述这场战争具有重要价值。修昔底德在第一章中宣称:“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4]修昔底德旨在记述一场伟大的战争,基于这一点展开对历史事件发展的描述,使后人清楚地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进程和后果,以及政治体制和贤明君主等对战争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修昔底德把历史叙述与道德垂训结合在一起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达到对后人进行教育的目的,使后辈们在面对类似事件时能有所借鉴。修昔底德认为,历史具有道德垂训的功能,特别是劝善惩恶的作用,他非常重视历史事件的叙述,希望能够以史为鉴,进而对后世进行教会与训导。修昔底德“相信人们可以从了解那场毁灭性的战争的起因中获益,正如人们可以从知道什么东西能使人得上致命的疾病中获益一样。”[1]修昔底德之所以不像其前辈那样主要叙述神话传说,而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叙述对象,目的是总结有益的经验教训,以纠正雅典政策上的失误,遏止雅典衰败的趋势,使雅典一直保持繁荣强盛。
修昔底德的著作虽然是以后一些史家所不及,但他的著作并不是就没有缺点了。
首先,是主体范围上的局限性。33修昔底德在创作中摒弃了天命论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有不足之处,因修昔底德无法摆脱对命运的信仰,常常用抽象的人性解释历史,把嫉妒和贪欲看作人的本性,支配人的行动。
其次,是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把历史的发展单纯的归于帝王将相的活动了。35
3、关于战争的一些感想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则因雅典和斯巴达——希腊世界两大城邦为谋求霸权而展开。西西里之战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转折性战役,雅典彻底战败,从此开始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属于内部纷争,几乎整个希腊世界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不仅各城邦之间互相进行战争,许多城邦内部也发生了内乱。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30年,最后以雅典惨败告终。雅典失败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提洛同盟内部的矛盾比伯罗奔尼撒同盟内部矛盾尖锐复杂;民主政体的弊端,为斯巴达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雅典军在几次重大会战中指挥失误,特别是西西里远征的失败,使雅典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海上优势都是导致雅典失败的重要因素。与希波战争相比,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遭遇了灾难性打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的第二年,雅典采取陆上防御而海上进攻的战略,把居民都转移到城中居住,但因人数密集,卫生条件恶化,导致瘟疫爆发,约1/4居民病亡,伯里克利也染病死了。一些人认为,这是应验了神的预言,修昔底德则斥之为妄说,并认为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瘟疫发生的原因。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痛苦。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坏„„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流亡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生命的丧失”[2]。可见,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使雅典和斯巴达两败俱伤,而且使希腊各城邦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给希腊文明带来严重破坏。
([2][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页。)
结语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西方史学领域取得多方面的开创性成就,于整个历史学研究发展存在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时过境迁,二部著作所体现的史学观念仍然影响着一批批历史学研究者,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第二篇: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以我个人观点,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希腊历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而且,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对希腊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一次战争,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由盛至衰的转折点。积于以上这些原因,使我有兴趣、有动力去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
我想从三方面去谈读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后的感想。
第一,从作者修昔底德本人谈起
(一)他对历史事实有着严肃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关于战争事件的叙述,正如他自己所说
不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自看见的,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1
可见,他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是多么严谨而客观,我认为这正是一个学史之人必备的道德和素质。正如我国历史学家钱穆所说
必能将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国家已往政治、社会、社会、文化、思想重重演变者所必备之知识。
2(二)修昔底德是第一个意识到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历史学家。今天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在公元前5世纪,在修昔底德那个年代,他就能认识到经济发展对于城邦国家建立的意义,以及经济补给对于一场战争胜负成败的影响。可见他有多么伟大而卓越的思想: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因素的作用。他在引用伯里克利在会议的发言中写到
对他们的同盟者要紧紧地抓住,因为同盟者做缴纳的金钱就是雅典的力量,战争的胜利全靠聪明的裁断和经济的资源。
3(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大部分是在修昔底德被流放期间写成的。修昔底德在战争爆发后被雅典公民选为“十将军”委员会的成员,但作为将军的他却历经坎坷。安菲波利城的失陷,使得他也被牵连。从此,修昔底德被放逐国外达二十年之久。流落他乡。饱受着屈辱和痛苦,这些对于一个有抱负、有远见的历史学家来讲,的确不算什么。他曾经写到这样一句话
这闲暇的时间给我特殊的便利,是我能够深入地研究一切。1 12 选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 第二章 第28页
选自《国史大纲》引论 四 第8页 3 选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二卷 第二章 第114页 1选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五卷 第三章 第373页
他的经历让我联想到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不是和修昔底德一样,在充满困难和屈辱的环境下写出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吗?
(四)修昔底德是第一个揭露历史事件发展中的真正因果联系的历史学家。他努力把人类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并且勇敢地宣称: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不是神意与天命,而是世间的人类。修昔底德由于受到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与自身的因果关系。除此之外,他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不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偶然的因素,而是努力寻求更深刻的具体原因,试图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极其进程的重大事件的深刻分析上。
第二,从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谈起
读过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大量的引用了演讲辞。第六章和第七章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最为精彩的两个部分,它记述了雅典海军远征西西里极其全军覆没的过程。第六章的第二卷就是主要记述了两位将军尼西阿斯和亚西比得关于是否要远征西西里而展开的争辩。我认为他们的演说辞都十分的精彩而有说服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加会议的人们的观点。
主张不去远征的尼西阿斯说
我知道我的言辞不足以改变你们的性格,如果我权你们保卫你们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你们所已经有了的东西去冒险,以来获得那些不可靠的将来希望,这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我只向你们说明,这样的冒险,现在还不是时候,你们的野心所想达到的目的是不容易被实现的。
我们也要记者,只在最近我们才从大瘟疫和战争的痛苦中稍许恢复过来,这是我们弥补我们人力和财力的损失的开始。我们应当把我们新获得的东西用在本国和我们自己身上,而不要用在那些流亡者身上
你们要记着,有远见才能成功,不是单凭希望可以得到成功的,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她所未曾有过的最大危险的边缘上。你们要为我们的城邦着想,举起你们的手来反对这个建议。2
这些演讲辞都充分体现了尼西阿斯对当前局势客观而赋有远见的分析,以及他面对人们对远征西西里所表现出不理智的渴望时的无可奈何。
相反,亚西比德的演说辞则更有煽动性,更能顺应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欲望。当然,他的演说缺乏的是理智和客观
以我所得到的情报而言,西西里的形式是如我所说的,真的甚至于比这还要容易些,因为在我们方面也有许多非希腊人,他们由于怨恨叙拉古人的原故,愿意和我们联合一起,向叙拉古人进攻。
因此,我们确信,往国外去会增加我们在国内的力量,让我们出发吧。
3听了亚西比德的发言后,雅典人更加急于发动这次远征了。
这些演讲辞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伟大历史人物的雄辩,感 23选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六卷 第二章 第434页 选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六卷 第二章 第437页 受那段真实的历史。而且还可以说明战争发展的进程,是使历史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城邦危机的影响谈起
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达27年之久,修昔底德认为,它是希腊世界最大的战争,绝大部分希腊城邦都卷了进来,甚至希腊世界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如此。
伯罗奔尼撒战争对整个世界而言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修昔底德写到
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希腊带来空前的苦难,此前从未有如此多的城市被占领、被毁灭,无论是被蛮族军队还是被希腊人自己的军队,从未有如此多的人被驱逐,从未有如此多的生命被牺牲,他们牺牲在战争中和内部的革命中。1
(一)城邦的民主政治由盛转衰
不论是战败方雅典还是获胜方斯巴达,它们的国力都受到严重的削弱。而且雅典的民主政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贵族寡头派乘机卷土重来,并且在斯巴达的支持下建立了“三十僭主”的统治,并对民主派进行血腥镇压。虽然后来民主政体得以恢复,但它再也没有达到伯里克利时期的高度。
在斯巴达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加上雅典奴隶和斯巴达的希洛人逃亡和暴动,自由民间的剧烈分化,阶级斗争更加尖锐起来,希腊的奴隶制度濒临灭亡,希腊的城邦制度也开始由盛转衰。
(二)城邦发展的经济基础被破坏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整个希腊遭受到巨大的损失,战祸蔓延的地方,农村破产,田园荒芜,橄榄树被砍伐,葡萄园被破坏。农民没有力量恢复被破坏的农业,纷纷廉价出卖土地。经济基础的破坏也加速了希腊城邦危机的进程。
(三)城邦之间争霸的加剧
战后,希腊世界的形势进一步恶化,进入列强混战时期。由于波斯的干预,雅典和斯巴达于公元前395年爆发了“科林斯战争”,随后又签定了“大王和约”。至此,无论是雅典还是斯巴达都不能建立霸权。雅典在公元前378年建立了“第二提洛同盟”,一方面与斯巴达抗衡,另一方面为了遏止波斯的势力。公元前371年,底比斯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斯巴达和底比斯再次爆发战争,斯巴达战败,结束了自己短暂的霸权。
以上这些由伯罗奔尼撒战争引起的原因共同导致了希腊城邦危机的产生。
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我只看过一遍,而且也看得不是很细致,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和见解可能并不准确或是认识过于肤浅,所以希望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指正。
参考书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 选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卷 第1章 第23页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古代希腊史》
《国史大纲》
2005年4月10日
第三篇:西方法律思想史徐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认识古希腊
2300多年前,有位出身于雅典富有的显贵之家,自由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立之年就具有了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卓越的史才。作为亲历一场干系自己祖国盛衰的战争中因为贻误军机流落他乡。我们可以说修昔底德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是这场发生在公元五世纪末的长达半个世纪的被修昔底德誉为痛史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让我们看一看,究竟痛在何处?
痛之一:对于这场战争双方的认识:交战双方并非是正义或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书中写到,双方的领袖,即三分之一派和三分之二派的领袖,都是用似是而非的名词,一排公开宣称支持多数人法律面前的平等,另一派主张贵族拥有智慧,表面上他们都宣称忠诚于公共利益,骨子里则是他们自己的奖赏。他们利用一切手段互相攻击,犯下了最可怕的罪行。可是,甚至这些也会被报复的规模所超过,他们将复仇推到了极致,任何一方都不遵守正义或公共利益的界限,而是都任意指定自己的法律。他们或者依靠非正义判决的帮助,或者靠强力夺取权力,急急忙忙地满足着自己的党派利益。任何一方都不在关心宗教,而为成功达到某些邪恶目的伪造出来的、貌似公正的借口,则得到极大的称赞;那些不属于任何一派的公民则成为双方的牺牲品,他们要么因为中立而不受欢迎,要么因他们的生存而遭到嫉妒。内战让各种各样的恶性在希腊诞生。
对于这场内战,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战争双方都是出于非正义的位置,正如修昔底德所说,任何一方都不遵守正义和公共利益的界限,都企图用法律去达到一种非正义的目的。
同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叙述到,克里昂和其他人非常坦诚地抛弃了对雅典帝国形式上正当性的论述,揭露出赤裸裸的事实:帝国实际上是暴政,一种没有道德许可而形式的主权,一个有自尊的民族的神圣职责就是推翻它。公元前427年,克里昂对雅典人说,你们应当记住,你们的帝国是对不愿臣服的臣民的专职,他们总是希望反抗你们,他们不会服从你们,及时你们宁可损害自己而对他们表示善意,但你们还是他们的主人。他们不会爱你们的,但他们会被暴力压服。因此,对于斯巴达或者雅典的衣服,是她们的任何盟友都不愿意的,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依附于他们在国内的敌人更加有害。雅典的盟友之所以加入同盟,是为了抵抗波斯。但同盟正忘记了规定的时间,并且雅典的盟友是没有退盟之权的。因此,由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成了雅典在其他城邦推行霸权统治的工具。同样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同样以抵制雅典的霸权统治为目标,但却成了斯巴达对内进行霸权统治的工具。
痛之二:对于雅典民主的认识:帝国式的民主,狭隘的民主。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年末尾,伯利克里发表了一篇《葬礼演说》,“由 大多数人而不是由极少数人加以管理的。我们看到,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优先承担公职所考虑的是一个人 的才能,而不是他的社会地位,他属于哪个阶级;任何人,只要他对城邦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湮没无闻的。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的日常生活 也是如此,当我们的街坊邻居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致因此而生气,也不会相互猜疑,相互监视,甚至不会因此而常常给他们难看的脸色,尽管这种脸色不会对他 们造成实际的伤害。我们在私人关系上是宽松自在的,但是作为公民,我们是遵守法律的。对当权者和法律的敬畏使我们如此。我们不但服从那些当权者,我们还遵 守法律,尤其是遵守那些保护受伤害者的法律,不论这些法律是成文法,还是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我们的公职人员,在关注政治事务的同时,还关注自己的私人事务;我们的普通公民,虽长年累月 地忙于劳作,但是仍可以对国家大事作出公平的裁断。因为我们雅典人和任何其他民族不一样,我们认为一个不关心公共事务的人不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而是一个 无用之人。我们雅典人即使不是倡议者,也可以对所有问题作出裁判;我们不是把讨论当做绊脚石,而是把它看做是任何聪明行动所必不可少的首要前提。另外,我 们在从事冒险事业之前或冒险事业之中,能够对它深思熟虑。
其他人的勇敢,是由于他们的无知,当他们反思的时候,又会感到疑惧了。但是,真正勇敢的人无疑应 属于那些最了解人生的灾患和幸福的不同而又勇往直前,在危难面前从不退缩的人。我们的慷慨大方同样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结交朋友旨在给他人好处,而不是从他 人那里得到好处。当然,给予他人好处的人成为双方更为可靠的朋友,他们继续表示友善,以使受惠者永远保持感激之情。但是如果受惠者在感情上缺乏同样的热 忱,他们的回报就像是在偿还一笔债务,不是慷慨地赠与。只有雅典人,他们在施惠于别人时从不计较利益得失,而是出于一种慷慨大度的信念。”
我们应该看到,在《葬礼演说》中,伯利克里没有详述死者的优点,而是用雄辩的演说,揭示雅典为什么值得人们用直至死亡的忠诚来为其服务,这是与传统的秩序向违背的。在伯利克里看来,雅典人是与其他希腊城邦人民是不同的,你所为之奋斗是雅典,直接违背了雅典一贯的民主政治作风。雅典人也就是借着自己的民主政治之风,一步一步推行者自己的帝国政策。
因此,雅典人虽然信仰的是所有人的民主,但由于雅典人有了优越的文化,因此,赢得了及通知希腊人、也统治蛮族的权利,雅典人把公民间的平等与所有人的平等小心的区别开来了。雅典的民主并不是多数人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是一个大约拥有十五万人口的城市,雅典人的领土阿提卡所拥有的人口大体于此相等。在需要考虑的三十万人中,大约三分之一是衣服劳动者,六分之一是外国人。自由而拥有公民权者站总人口的一半,能提供大约五万尅服役的男性。雅典引以为傲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会制度,每届继任的,都是五百名新的、没有经验的成员。决定其人选的,不是愿望或者适合,而是纯粹的机遇。雅典民主政治本身是有着狭隘性和局限性的,是帝国式民主。
痛之三:权力和财富的追逐,使古希腊走向衰落。
伊迪斯 汉密尔顿说对于战争的起因,在她看来,不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异,一个是民主制的雅典,一个是寡头制的斯巴达,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共性。权力和财富产生一种亚球更大的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战争的动机是贪婪,狂热的追求权力和占有欲,这是任何权力和财富都无法满足的狂热。
修昔底德在第七卷结尾时对西西里远征谢幕时说,“这是这次战争中希腊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找我看来,是希腊历史中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对于胜利者说来,是最光辉的一次胜利 ;对于战败者来说,是最悲惨的一次失败,因为itamen是全军覆没;他们的痛苦是很大的,他们的毁灭,诚如俗话所说的,是整个的毁灭,海军、陆军——一切都毁灭了。”西西里远征是整部史书中悲剧中的悲剧,悲剧的原因可能不是满足于正义得到了伸张,而是更可能感到的悲哀。雅典人的失败并没有是弥罗斯人得到拯救,胜利的斯巴达人变得至少与雅典人一样富有侵略性。胜利的斯巴达人摧毁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换之以寡头政治,雅典人以前的自豪感荡然何存? 参考文献: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本,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希腊四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希腊帝国主义》【美】威廉 弗格森 晏绍祥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第四篇:读《抗日战争史》有感
读《抗日战争史》有感
姓名:XXX 班级:11自动化
学号:20110502107 《抗日战争史》作者:何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无数名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才换来这平静的生活。那一段历史对于现在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成为影视作品书籍档案中一段段、一片片的叙说和演绎,而对于现今依旧存世而亲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来说,那是充满了荣辱、动荡气壮山河中夹杂着血雨腥风的残酷事实。这个代价是巨大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该铭记的一段历史。
翻开《抗日战争史》,映入我的眼目的是连天的炮火、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打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使骄狂大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同时,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所接受长官的指示。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的画面„„还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
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
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一句句的抗战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则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那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状态啊!国家积贫积弱,民众被污为‘东亚病夫’众多的民众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徘徊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我们惟一取得的胜利,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中说:“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形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抗日的烽火。”是啊,你能从全民族抗战中感到一种力量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善良,忍耐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强大的不屈精神抗战精神便会从他体内迸发出来,发出震天的怒吼,释放出令人眩目 的力量,击退一次次的灾难和困苦,使自己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芒。
国家,沉甸甸的一个词,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又何以有国,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在他们正确领导下新中国也建立了60多年了,祖国的面貌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繁荣、富强是世界对他的肯定认识。缅怀无数革命先烈、民族英雄,我们这一代要更加珍惜现在,积极努力,回报社会,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的强大,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也就能创造出祥和,幸福的生活。但请不要忘记,和平有时候是需要用生命铸就的,是需要用鲜血和汗水去维护的。所以我们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更应牢记历史,保持时刻的警醒。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在《抗日战争》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大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我们也要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五篇:读《甲午战争史》有感之
读《甲午战争史》有感之
——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
山西省吕梁市龙凤小学
四年级(5)班
乔泓博
指导老师
薛梅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根由,它的原委,它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反之,有果必有因,甲午战争自然不能例外。
1894年,这是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按干支纪年,叫做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作甲午战争,在日本又叫日清之战。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这次战争使得原本岌岌可危的清朝不但元气大伤,而且变成了世界的羔羊。1897年冬11月,德国强行租借了胶州湾99年;1904年2月6日到1905,俄国又强行让中国把旅顺租给他们25年;1898年,英国又强行要占领山东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前者25年后者99年。无奈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学习他们的语言和遵守别国的法律。在短短几年里,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割的支离破碎,老百姓的生活用水生火热形容一点儿都不足为奇。
在这样的危机局面时,涌现出了不少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儿女。比如说赵一多同志和阎书勤同志等无数英雄的事迹——真是激动人心。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农民运动相继发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持续时间最长。从此,中国人民从思想上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
无论怎样都不可能阻止封建社会的灭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每一次战争都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所以我们一定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我想:只有我们足够强大起来,才能把战争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最低,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