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时间:2019-05-12 05:4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学伦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学伦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篇:医学伦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伦理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 医学伦理学绪论

1.医德: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生活中应具备的品德,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形成的,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指导的,用以调整医疗卫生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医疗卫生人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追求健康利益的产物和反映。

2.医学伦理学:运用一般伦理学道德原则,来解决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它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

3.医学人文精神: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1祖国医德的优良传统:

忠于医业,仁爱救人。淡泊名利,清廉正直。虚心好学,精益求精。著述为民,勇于创新。2.杏林佳话、杏林春暖---三国(董奉)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论

1.生命神圣论:人的生命不可侵犯和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

2.医学人道论内容:1)尊重病人生命。2)尊重病人人格。3)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4)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3.医学美德: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德行为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医学美德的构成要素:1)医德认识 2)医德情感 3)医德意志 4)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之间的关系。

5医患和谐论:医患双方在医学交往中合理地认识和处理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和谐相处。医患和谐论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基石。(2)诚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纽带。

(3)建立健全法制是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机制。(4)医患双方的沟通是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6现代生命道德主张生命神圣、生命质量及生命价值有机统一,故又可称为生命统一论。

第四章 现行医德规范体系

1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

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

2医德的具体原则:(书64页熟悉其内容)有利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 3.医德基本规范的内容:

(一)总纲准则:救死扶伤,忠于职守

(二)待患准则:平等交往,一视同仁;举止端庄,讲究礼仪;

廉洁行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守医密。

(三)协作准则:互尊互学,团结协作

(四)求精准则: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4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1)维护病人身心健康的权利;2)诊断治疗的决定权;3)必要的医疗干涉权 4)人体实验权 5)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5.医务人员的义务:

(1)为病人治病,消除病痛的义务;

(2)向病人如实告知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的义务;(3)主动接受病人监督的义务;(4)医疗保密的义务。

(5)进行卫生宣传与健康咨询的义务。(6)钻研医疗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义务。

6.病人的权利:病人在患病就医期间所拥有的而且能够实行的权力和应该享受的利益。

<1>病人的法律权利: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所有权、平等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保护隐私权、因病免除相应社会责任权、诉讼索偿权。<2>病人的道德权利:1)平等的医疗保健权2)自主权3)知情同意权

4)保密和隐私权

5.病人的义务:1)如实提供病情信息 2)认真配合治疗护理 3)尊重医务人员 4)避免将疾病传播他人 医德良心的作用:1)在行为之前,医德良心具有选择作用。

2)在行为过程中,医德良心具有监督作用。3)在行为之后,医德良心具有评价作用。

7.慎独:一个人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天不知地不知之时能操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损害他人的事情。

第五章 医患关系伦理

1.医患关系: 一个个体(患者)与另一个个体(医生)在诊疗或缓解疾病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2.医患关系的内容:特殊的伦理关系;行为关系;利益关系;价值关系;法律关系

3医患关系的模型: 1)萨斯—何伦德模式

<1>主动-被动模式(含义:医方是主动的,患方是被动的。适用人群:休克昏迷患者、精神病患者、急性创伤者或其他难以表达主观意识的患者。)<2>指导-合作模式(含义:医生下命令,病人来执行。适用人群:各类感染病人,包括病情较重,神智清醒的病人。)

<3>共同参与模式(含义: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医疗活动。适用人群:成熟的、有知识的患者。)

第六章 临床诊疗伦理

1临床诊疗伦理基本准则: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疗效最佳;安全无害;痛苦最少;耗费最低);知情同意原则。2.药物治疗中的伦理要求:

极端负责,安全有效;对症下药,因人施治; 合理配伍,适时调整;严守法规,接受监督。

第七章 临床护理伦理

1护理道德基本规范:

爱岗敬业,敬职献身;尊重病人,一视同仁; 钻研业务,全面提高;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举止端庄,讲究礼仪。

第八章 生殖医学伦理

1.生育控制伦理:避孕(最主要手段)、绝育、人工流产。1)避孕的目的:有节制的生育,更好的生育。2)绝育的目的:治疗;避孕;优生;惩罚。2助生技术:人工受精、体外受精、无性繁殖。3.代理孕母是体外受精的产物。孩子的父母是养育父母。

第九章 死亡医学伦理

1.目前判断死亡标准有两个:传统心肺死亡标准(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和脑死亡。

2脑死亡诊断标准:1)不可逆性深度昏迷。2)自发性呼吸停止。3)脑干反射消失。4)脑电波平坦。凡符合上述标准,并在24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布死亡。但需排除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

3.安乐死:医务人员应濒死病人或其家属的自愿请求,通过作为或不作为,消除病人的痛苦或缩短痛苦时间,使其安详地度过死亡阶段,结束生命。4安乐死的分类:1)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2)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

5..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临终关怀的目的:提高临终生命质量。

第十章 生命科技伦理

1.供体来源:活体供体、尸体供体、胎儿供体、异种供体、人工供体。2.受体选择伦理: 受体选择标准:

(一)临床标准:

(1)器官功能衰竭而又无其他疗法可以治愈,短期内不进行器官移植将死亡者。(2)受者健康状态和整体功能良好,无禁忌症。(3)免疫相容性较好,术后有良好的生存质量。

(二)大医学标准(1)预期寿命(2)个人行为(3)生命质量

(三)社会标准

(1)社会价值。(2)应付能力:病人配合治疗的能力,社会应付能力,经济支付能力。

第十一章 医学科研伦理

1.医学科研一般伦理准则: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献身事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2.人体实验: 1)分类;

按用途划分可以分为:临床人体实验和非临床人体实验。按可控情况划分可以分为:实验室人体实验和自然人体实验。按自我意愿划分可以分为:自愿人体实验和强迫人体实验。2)人体实验的伦理准则:

符合医学目的准则;保护受试者准则;受试者知情同意准则;伦理审查准则。3.《赫尔辛基宣言》成为人们开展人体医学研究的行为准则。

第二篇:医学伦理学总结

一.试论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防病治病 从宏观方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

2.救死扶伤 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是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

4.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是当代医学原则中的最高要求,也是核心内容

二.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尊重与自主原则 主要包括尊重病人的生命,人格,隐私权,自主权及处理好相关问题

2.有利与不伤害原则 主要要求:树立全面的利益观,提供最优化的服务,努力预防或减少难以避免的伤害,对利害得失全面权衡,坚持公益原则。伦理要求:培养为病人健康和利益着想的动机和意向,杜绝有意和责任伤害,尽力提供最佳的诊治护理手段,把伤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医护措施进行评价,选择利益大于危害或伤害的措施等

3.知情同意与保密原则

4.公平与互助原则 公正的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公正的保障诊治质量和服务态度,公正的处理医患纠纷合理兼顾各方利益

三.论临床诊疗工作的基本道德原则

1.及时原则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认真实时的对病人的要求做出应答,勤奋谨慎的做好工作

2.准确原则 树立科学的诊断目的,积极利用现实条件,严肃认真的做出判断

3.有效原则 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治疗手段,认真实施有效治疗,实事求是的判断治疗效果

4.择优原则 疗效最好,损伤最小,痛苦最小

5.自主原则 为病人的自主选择提供充分条件,正确对待病人的拒绝,拒绝病人的不合理要求

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原则

1.目的纯正原则(治疗已婚夫妇的生育问题)

2.知情同意原则

3.维护供受双方和后代利益的原则

4.供精者,供卵者条件限制原则

5.保密与互盲原则

6.不对未婚男女实施此技术

7.不实施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

8.确保生殖质量原则

五.人体实验道德要求

1.维护受试者利益与健康的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坚持收益和代价评估,对特殊受试者有特殊要求(囚犯,病人,儿童)

2.医学目的性原则 严防出现经济等非医学目的的人体实验

3.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必须科学严谨,人体实验必须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实验后必须写出报告,有对照实验

4.坚持知情同意原则 有判断能力的同意,有同意的自愿性,对特殊人执行特殊同意

5.公平合理原则 受试者选择必须公平,受试者参与实验应该有报酬,必须有利于社会不能违反纪律

6.伦理审查原则

六.谈谈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和谐医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基于互相理解,尊重,信任而形成的积极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尤其是遇到矛盾与纠纷时,能以理性,合理的方式化解冲突以防出现对立交往关系

医务人员方面:应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尊重和关爱病人,保护病人的隐私,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运用医学知识技能及爱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尽最大的能力治疗疾病,遵循医徳和医疗原则

患者方面:应该遵守就医道德和义务,尊重医生劳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维护自己权益时应考虑到医务人员的权益

医院和政府方面: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尽可能的做到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健全全民医疗体系,加强医疗卫生的立法,强化医生职业精神

七.谈谈医学生如何迎接医学模式转变的挑战

迄今为止,医学模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是多层次的连续体,它要求我们医学生在以后的诊疗工作中既要关注病人的生理更要考虑的病人的心理,以病人为中心,将病人,医疗技术,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不仅要帮助病人治愈身体的创伤还要努力延长器寿命并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医学生要学的不仅是单方面的医术还有为人之道,为医之道,综合病人的种种以及社会做出最优质的诊疗服务,真正配得上仁爱,仁术,仁医。

第三篇:医学伦理学考试重点小抄

一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大量的、首要的关系。②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等之间的关系。③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疗和预防活动不仅关系着患者及家属的利益,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利益。④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医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二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1)医学伦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医德的产生、发展规律;医德的本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医德的演变及其理论基础;医德与医学科学、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等。(2)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规范、范畴体系:包括医德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医德规范和医德范畴(3)医学伦理的教育、评价和修养:它包括医德教育、医德评价、医德修养等(4)医德难题:指在实现新的道德观念和实施新技术中产生的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

三 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有利于医务人员的人格完善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伦理学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利于医务人员实现技术和伦理的统一,提高医疗质量

医务人员在提高医术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3 有利于医务人员解决医德难题及促进医学科学发展

高尚的医德能够促使医务人员刻苦地学习,攻克医学难题,推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身心照顾,能够鼓舞病人,从而促进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 医学伦理学经历了 医德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三个历史阶段

五 祖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古代)

一、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祖国医学要求医家必须仁爱而医学。

二、清廉正直、不图钱财的道德品质:祖国医学认为,一个负有救人、活命责任的医生,在行医中必须具有清廉的道德,正直的品格。

三、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祖国医学认为医家要实现仁爱救人的济世愿望,必须有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

四、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医生一身系着病人的安危,凡看病施治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

五、不畏权贵、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祖国医学主张,国家必须具有对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的献身精神。

六、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 希波克拉底,被尊称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

孙思邈,隋唐时期人,所著《千斤要方》。

《大医习业论》和《大医精诚论》主张医家具备“精”和“诚”的精神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

宋代林逋《省心录论医》

1991 《医学生挚言》

1999年5月1日《执业医师法》标志着我国的卫生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

七 医学道德的具体原则(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1尊重原则:医患双方交往时应该真诚的尊重对方的人格2自主原则:保证病人自己做主,理性的选择诊治决策的伦理原则。3不伤害原则:要求医护人员正确对待医疗伤害现象,在实践中避免病人免受不应有的医疗伤害。4公正原则:在同样有医疗要求的病人,应得到同样的医疗待遇。5有利原则内容:生命控制、死亡控制、行为控制、人体实验及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等

八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1.防病治病: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学道德责任,2.救死扶伤:所有的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现实的基本准则。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中的最高的要求和理想人格。

十 医学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的敬业意识)钻研医术,精益求精(的勤业精神)平等交往,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举止端庄,言语文明(的文明作风)廉洁行医,遵纪守法(的行为操守)诚实守信,保守医密(的职业规范)互尊互学。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

十一 医患交往方式不同分为 言语型 和 非言语型根据交往内容不同分为 技术型 和 非技术性医患关系的类型 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相互参与型

十二 医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诊治患者的疾病权;宣告患者的死亡权;医生的干涉权

对患者的义务:承担诊治的义务;解除痛苦的义务;解释、说明的义务医疗保密的义务

对社会的义务:面向社会的预防保健义务;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义务;参加社会现场急救的义务;发展医学科学事业的义务

十三 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 基本医疗权;2 知情同意权;

3保护隐私权;4 监督医疗权医疗选择权;6 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权;

7医疗诉讼权; 8 陪护与被探视权

义务:1 增进健康的义务;积极配合诊疗的义务;支付诊疗所需费用的义务;支持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义务

十四 临床护理工作的道德原则

基本原则: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

具体原则: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最优化原则;合作协同原则

十五 基础护理的道德要求热爱专业,安心本职;2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3 团结协作,彼此监督;4 刻苦学习,精通业务; 5 严密观察,谨慎处置;6 严格操作,按章行事

十六 整体护理的道德要求整体意识,协调统一;2 勇挑重担,积极主动; 3 周密分析,体现差异;4 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十七 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模式

主从型 指导-被指导型 并列-互补型 相互竞争型

十八 正确处理医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的医际关系是医务人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医际关系是搞好医院管理,提高医药质量的基本条件协调的医际关系是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健康的医际关系是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5 友爱的医际关系是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医学伦理学答题总结

医学伦理学答题总结 好东西大家分享 自己总结的,需要的就拿去吧~~~~

简答题:

※患者道德权利/患者的权利

答:患者的道德权利:平等的医疗权;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医疗监督权;人格尊重权;医疗资料获取权;医疗损失索赔权

※怎样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答:自主原则就是要求医学界在医学行为中最终服务对象的自己决定的权利。医生懂得医学知识,知晓病人得了什么病以及如何诊治,而病人则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此时,最重病人的自主权,即最终的诊疗方案的决定权属于病人。而医生在此之前必须要为病人的自主选择权提供充分的条件:1向病人详细解释病情;2告诉病人治疗或不治疗会出现什么情况3告诉病人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4提出医务人员自己认为的最佳治疗方案5告诉病人要实施的治疗方案中的注意事项和如何配合治疗

※动机与效果论

答:动机论:是认为道德评价只能看行动动机,只能以行为动机为依据的理论。动机论的代表主要是义务论者。在动机论者看来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出于一定的动机,并且受这一动机的支配。因此道德评价只能以行动动机为依据,至于行为的后果如何,是无关紧要的。

效果论:是认为道德评价只能看行为效果,只能以行为效果为依据的理论。效果论的代表是功利主义者。

关系:1二者是统一的:a两者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行为。医学行为就是有医学行为动机和医学行为效果构成的,医学行为动机构成了医学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意识中思想中观念中的医学行为;而医学行为效果是客观的实际的方面;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思想中的医学行为通过医务人员的主观努力能够变成实际的医学行为;同样,在实际的医学行为中,医务人员会形成新的医学行为思想;

2二者又是对立的。a二者的属性不同:医学行为动机论是主观因素;医学行为效果论是客观因素b二者的善恶表现时常表现不一致:由于医学行为受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影响,对同一医学行为,有着好的动机,但是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好的医学效果不一定意味着好的医学动机;

※反对安乐死/当前关于安乐死的争论/支持安乐死的依据

答:★安乐死讨论★:1定义:指医务人员应濒死病人或其家属的自愿请求,通过作为或不作为,消除病人的痛苦或缩短痛苦的时间,使其安详地度过死亡阶段,结束生命。2安乐死执行者的动机和意图必须是道德的 安乐死必须由医务人员参与 安乐死的对象必须是目前医学条件下身体品质无法复原的绝症患者 安乐死必须是由病人或家属自己提出要求,才可以实施 3正确对待安乐死:a 正确对待这一概念b进行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适应心理c加强安乐死的立法研究,不仅仅是伦理问题而且要有法律保障,立法是安乐死作为一种干预措施走向临床的唯一通道。4支持论据:a人权主义的观点(三段论证明)死亡是一种人权,而人权是合乎伦理的要求。安乐死是死亡方式之一种,所以安乐死是一种人权,是合乎伦理的要求。b功利主义的观点c医学人道主义观点。弗兰西斯•培根说:“医务人员有两个基本职责:一是延长病人的生命,另一个是减轻病人的痛苦。”d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观点。5反对论据

1、生命神圣论的观点

2、医学人道主义观点

3、不可逆的诊断未必绝对

4、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

5、违背了传统的血缘亲情观念

6、自愿安乐死中的“自愿”值得怀疑

7、实施安乐死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许多消极后果(赡养,老年压抑,多米诺骨牌)

※.器官移植的伦理原理/伦理问题/选择受体的因素有哪些?

答:器官移植中受者的选择标准:供者的意愿;医学标准;社会标准;随机性标准; ※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局限性

答: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局限性:1受封建伦理糟粕的影响2受道教和天道承负,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3受佛教伦理思想的消极影响

※人体试验的道德原则(伦理意义和伦理难题,矛盾)

答:1维护受试者的利益和原则:a必须坚持“安全第一”b对于特殊受试者有特殊要求;

2科学性的原则:a实验设计要严谨b以动物实验为基础c过程要适当;

3实验对照原则a随机分组b安慰剂对照c正确使用双盲法4有利于医学和社会发展的原则;

5知情同意原则;

※中国古代医德传统/中国古代优良的医学品质/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基本内容

答:1忠于医业,仁爱救人2博施济众,一心赴救3精勤不倦,深究艺术4宽和端庄,不贪财色5最终通道,谦和不矜

※医学人道主义的含义和伦理意义

答:人道主义是指认为人具有最高价值,因此医学界应该尊重、同情、关心、救助服务对象的思想;

伦理意义:1体现着医学的道德价值2规定着医学界的基本道德要求3代表着人类的共同价值

※生殖技术伦理价值和难题/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伦理原则

答:生殖技术伦理价值:1生殖技术可以治疗,弥补不育,有利于婚姻家庭;2生殖技术可以用于优生;3生殖技术可以有利于计划生育;4生殖技术可以有利于农业、畜牧业、医药业,有利于抢救濒危动物;

生殖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1生殖技术能否商品化2生殖技术导致人类伦理关系的混乱3生殖技术破坏自然法则4生殖技术错可能被“错用”和“滥用”

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伦理原则:1目的纯正的原则2知情同意的原则3所生子女与婚生子女权利平等4供精者,供卵者条件受到限制的原则5避免近亲婚配和保守医密的原则6确定技术和卫生标准的原则

※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 及评价的方式

答:评价标准:就是一定社会和医学背景下的医学道德要求,即医学道德规范体系。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和非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就是良心,非自我评价就是名誉;良心是医务人员惊醒自我评价的方式,就是一种道德价值意识,而且是一种自我道德价值意识;名誉就是医务人员对其他医务人员进行的道德评价方式,就是外部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行为的道德评价,是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行为的道德价值意识,就是非自我道德评价或外在道德评价。

※简述医学伦理学发展三个时期及基本特征?

答:古代医学伦理:主要是指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医学伦理,这一时期基本属于经验医学阶段。

古代医学道德基本内容:1忠于医业,仁爱救人2博施济众,一心赴救3精勤不倦,深究艺术4宽和端庄,不贪财色5最终通道,谦和不矜;

古代医学医学伦理的特点:1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显著。a“仁爱救人”的行医准则b内省,慎独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c“推己及人”与“易地以观”的医学道德情感。2坚持辨证施治的整体医学观,注重心理,社会,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局限性:1受封建伦理糟粕的影响2受道教和天道承负,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3受佛教伦理思想的消极影响

近代医学伦理:是指欧洲17世纪至19世纪的医学伦理,即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的医学伦理;

近代医学伦理的特点:1医学人道主义开始理论化和系统化2崇尚科学,摆脱神权3医学伦理规范的内容,由面对病人的个体行医要求,扩展到面向社会的集体行医要求;

近代医学伦理的局限性:1对私利金钱的崇尚,淡化了医学人道主义2部分医务人员逃避责任,庸医出现

现代医学伦理:是指20世纪以来的医学伦理。

现代医学伦理的基本内容:1诞生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医学伦理规范2形成了社会注意医学道德3出现生命伦理论

对现代医学伦理的评价:1公益论称为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2一些国家相继成立医学伦理学组织和研究机构3医学道德教育更加系统化

现代医学伦理面对的新课题:1医学伦理关系的物化问题2大量医学伦理难题的出现3远程医疗中的伦理问题4医疗危机的出现

※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答: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1临终关怀是医学人道主义的重要发展2体现了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的统一3是对医学中无伤原则和有利原则的尊重和实践

※确定脑死亡标准的意义?

答: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了脑死亡的定义和脑死亡的标准:1深度昏迷,对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五感知和反应2没有自主的肌肉运动和呼吸3各种反射消失4脑电图平直

现代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1科学地判定死亡2有利于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3有利于器官移植4有利于道德和法律责任的确定

※如何进行医学伦理决策?

答:把握基本的医学伦理学知识;熟悉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了解病人及其家属的价值观;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规章制度;求助、参加医学伦理委员会;确立一定的医学决策模式;

※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中医德规范有哪些?

答: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情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特点?/中国古代伦理的优良传统有哪些?

答:1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显著。a“仁爱救人”的行医准则b内省,慎独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c“推己及人”与“易地以观”的医学道德情感。2坚持辨证施治的整体医学观,注重心理,社会,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的理论内容是什么?

答: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是指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具有一定的质量、能够创造价值。所以人类就应该珍重救治完善自身的生命,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根据其生命质量和价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对待。生命神圣质量价值是生命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的有机统一;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认为失去质量和价值的生命并不神圣;

※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的方法有哪些?

答:医德教育的方法:1言教方法2奖惩方法3身教方法4榜样方法

医德修养方法:1学习方法2立志方法3躬行方法4反省方法

※医学人道主义的含义和重要性

答:医学人道主义被认为人具有最高价值,因此医学界应该尊重同情关心救助服务对象的思想。

伦理意义:1体现着医学的道德价值2规定着医学界的基本道德要求3代表着人类的共同价值

※列举八个医学道德原则

答:1行善原则2有利原则3无伤原则4公正原则5人道原则6重生原则7自主原则8保密原则

※伦理委员会有哪些功能

答:1教育培训2制定规范3建议咨询4审查评价5学术研究6内外交流

※意的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答:1有利于人员塑造完美人格、医学伦理学是关于医学道德的理论体系,优良的医学道德的实-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医学美德是医学伦理学的归宿和目的,医学美德伦理无疑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的完美人格,除了具有健康的体魄外,无疑是才德兼备,一方面,具有精湛的医术,另一方面,具有高超的仪的。大医精诚,仁爱救人,博施济众,古人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医学美德论为医学界提出的优良美德,就成为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目标和方向。

※说明义务论理论对医学的影响

答:义务论是关于责任和应当的理论,以道德规范和戒律的形式表达道德要求和道德观念。主张遵照既定的道德原则行动,而不注重行为的结果;道德评价标准侧重于行为的动机、意向和依据的道德原则。主要依据义务论制定的医学人道主义原则规定了医学的基本性质和道德方向,确定了医务人员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体现了医学的道德义务和应尽的基本责任。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合对健康的理解,谈一谈如何更好地提高社会群体健康水平。

※结合生命理论谈一谈医务工作者应如何对待生命。

※医学伦理关系的新趋势?

论述题:

1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和如何建立

答:A总体评价B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医方(高专业技术、品德修养、尊重病人权利等);患方(尊重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规章制度,普及医学伦理法律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规范医院的管理,晚上卫生补偿体制);建立协调医患关系的组织;确立公正的社会舆论导向。

具体分析:

a增强尊重病人的权利的意识 这主要是针对医方而言,因为患方属于弱势群体,其权益更易受到侵害。但是,有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权利意识淡漠,随意侵害患者的权利。这个提示人们,作为医患关系中的医方,医疗卫生单位和医务人员必须增强维护病人权利的意思,事实上,这也是保障医方自己利益的前提条件。

b建立协调医患关系的组织 建立医患关系的协调组织,如医院伦理委员会会很好的协调医患关系。当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成为医患纠纷,但其实大部分纠纷完全可以通过调节而避免对簿公堂,在欧美国家,医院伦理委员会称为调节医患关系的中介机构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取得了调节医患关系的较好效果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c确立公正的社会舆论导向 一种公正的舆论导向对于建设良好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公众的行为方式极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引导。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顾具体事实不恰当地倾向弱势群体,媒体报道对于医疗服务的态度

d普及医学、伦理学、法律知识 患者的弱势地位一方面是有余力患疾病,处境困难,另一方面是由于医学知识和伦理、法律的欠缺,这种弱势地位就容易造成医患关系中的被动,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的伦理、法律知识也很缺乏,从而导致对患者权益的忽视和在一些伦理困境中的不知所措。医学、伦理、法律知识的广泛普及,必定是件事理想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

2器官移植

3医学伦理学的地位和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4医生如何?如何赢得信任和尊重

5医学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医学道德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6当前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医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7结合当前实际谈谈医学道德建设对卫生医疗工作的擢作用

8说明义务论理论对医学的影响

答:义务论是关于责任和应当的理论,以道德规范和戒律的形式表达道德要求和道德观念。主张遵照既定的道德原则行动,而不注重行为的结果;道德评价标准侧重于行为的动机、意向和依据的道德原则。主要依据义务论制定的医学人道主义原则规定了医学的基本性质和道德方向,确定了医务人员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体现了医学的道德义务和应尽的基本责任。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9应用医学伦理学理论,说明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答:人的生命是生物学生命与社会学生命的统一;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是可以评价的。

案例分析:

1患者意愿和家属意愿不同,医生如何

答:1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自主决策能力:a考虑年龄,我们建议18周岁以上才具有自主决策能力,而18周岁以下则不具有自主决策权;b精神状况是否胜任这种决策,是否有昏迷痴呆等病理精神障碍;

2遵循以下原则:病人本人和家属的意愿都应考虑。在病人具有选择能力时,病人本人和家属意见无法统一,侧重病人的意见;在病人不具有或者丧失决策能力,把决策权转移给其家属;

3当医务人员的最佳方案遭到自主选择能力正常的病人或者家属的拒绝时,则应该搞清楚拒绝的真实理由,然后有针对地做解释工作,如果这种努力失败,应尊重这一选择,同时做好详细和完整的病案记录。

2供着不愿捐肾脏,医生如何

3一位年轻的未婚妇女因子宫出血过多而住院,她主诉子宫出血与她的月经有关,而且去年发生过几次。一位正在妇科实习的医学生和她关系融洽,在一次聊天时谈及病情,病人说:“你能为我绝对保密吗?”在医学生保证为她保密的前提下她说怀孕了,自己服了流产药物后造成出血不止。此时,医学生面临以下选择:

(1)遵守自己的承诺,为病人保密并且不告诉任何人;

(2)向她保证为其守密,然后告诉指导医生全部实情,但要求指导医生不要让病人知道是谁告诉的;

(3)不能为她保密,给她解释如果医生不了解病人真情,就不能适当治疗,这样会发生危险。

请问: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理由是什么?

4幼儿父母不允许做手术

5人体试验 问原则 分析违反那些原则并进行分析(1、实验目的-3分;

2、受试者的健康-3分;

3、实验者的尊严、权利-3分

4、实验的科学性-3分;

5、实验者的全面的利益保证(如经济利益)-3分 依据:赫尔辛基宣言 3分; 表述 2分)

6一患儿呼吸困难,需气管切开,经解释后,家长不同意。患儿父母不同意手术预报孩子离去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是否有权利和义务阻止?杨大夫见状毅然进行了手术,术后患儿得救,家长感激对杨大夫行为应该如何评价,为什么?

7病人孙某,女,9岁。因颈部包块来医院就诊,经认真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并有颈淋巴结转移,医生同孙母谈了以下内容:1根据病理分析,病人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只能起到短期维持作用,几乎没有根治作用。2常规甲状腺癌根治术有较高五年存活率,手术成功希望较大。但术后不可避免会造成颈部塌陷变形,肩下垂,身体外观和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损坏。3改进型甲状腺根治术五年存活率无明确定论,但文献报道较好,术后不会出现身体外观的明显改变。但该院只有两名医生学习过该手术,本院尚无开展此手术,手术成功的把握较小。

根据以上情况,孙母提出采用改进型手术,医生接受了孙母的选择,医务人员进行了认真的手术准备,并请上级医院专家来指导,但孙母手术前夕突然拒绝手术,医务人员断然否决了孙母的要求,按原计划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成功。

请分析医务人员的医德行为。医学伦理原则,人体试验原则等分析

8广告:“一对不孕夫妇征求卵子,要求捐献卵子者的年龄在20到29岁,学历大本以上、无家族病史、五官端正、婚否不限,并有万元以上的重谢。”

征求者是名老人。他说,自己是为女儿征求卵子的。老人说,他的女儿已经40多岁,去医院检查过,已经不能生育,他很着急,想要个小外孙。医生告诉他,可以征求健康的卵子为女儿人工授精。老人称,他之所以不去医院征求卵子,而是到北大征求,是想看到提供卵子者本人,确定她是否身体健康、五官端正。老人称,他最高可出资1.5万元。问这件事情的伦理分析

9.美国柳溪医院收治痴呆儿童,但必须参加乙肝的感染试验,如不参加则必须延迟两年的入学时间,家长被迫同意,试验期间给儿童吃含有乙肝病毒的人类粪便,后直接喂食乙肝病毒。

(1)人体实验中有哪些医学伦理难题

(2)人体实验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3)本实验违背了哪些原则,并分析

10一男一女去医院做人工流产手术,手术期间女患者被用来给实习同学观摩学习,男同志有疑问,被告知已经征得女患者的同意,但是事后女的说我当时全身麻醉,不知道什么。(1)患者的权利有哪些

(2)患者的义务有哪些

(3)本实例中侵犯了什么权利?为什么?医务人员应该怎么尊重患者的权利 11角膜移植(课本P41)10„

12华佗、关羽、曹操 医患关系(课本P89)16‟

13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国际合作研究。(课本P253)14„ p152 关于梅毒的人体试验从1932年到1972年,美国研究人员随访400名贫穷的患了梅毒的非洲美国黑人,以观察他们的疾病是怎样发展的。在50年代,青霉素已经普遍使用,而且价钱并不昂贵,但是研究人员也不对他们采用青霉素治疗,而是给予安慰剂。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观察到不用药物梅毒会怎样发展。该项研究揭示了梅毒发病、发展、病理机理和预后的一些本质问题,为后来的梅毒治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临床第一手材料。

请对这个实验作出伦理判断,并进行伦理分析。

答:1总体评价:这是一项严重违背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的实验,应该受到谴责.2分析:第一,违背了受试者权利至上的原则.在有有效物的条件下,为了得到梅毒发展的客观发展资料而牺牲受试者的身体健康.第二,违背了知情同意权.没有告知受试者实验的全部信息.15网上热议的:患者丈夫拒绝签字致使孕妇死亡的事件

(1)作为医院是不是很好的贯彻了知情同意的原则

(2)当医生的手术方案遭到拒绝之后,医院的做法有没有不当之处?

16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有助于解除不孕症患者的烦恼;(4分)实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应遵循伦理原则,包括生物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适应症、自主、自愿捐赠、双盲(4分)、遗传病等健康检查、禁止商业化操作(4分)以及医疗条件、医务人员的资格等。(4分×4)

17患者李××,女,35岁。因胃溃疡合并大出血,由其夫护送到某医院急诊。因夫妇俩的宗教信仰认为输了别人的血是一种罪恶,终生不得安宁。尽管医生再三劝她输血治疗,甚至讲不输血会有生命危险,但她仍拒绝输血。此时,患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达32次/分,脉搏快而弱,血压低至60/40mmHg。此时,其夫表示同意输血,但患者却用低弱的声音回答“不要违背我的信仰”。那么,医生应如何处理?

第五篇: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

②免疫监视

③免疫自身稳定

免疫功能

正常生理功能

异常病理功能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性异物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免疫自身稳定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

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

②活化增殖阶段

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

①特异性

②耐受性

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

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免疫器官

中枢

胸腺

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骨髓

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外周淋巴结

TB细胞定居,免疫应答,过滤作用

脾脏

粘膜相关

淋巴组织

⒈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⒉(B细胞)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细胞

造血干细胞

产生红细胞及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抗原提呈细胞

捕获、处理并递呈抗原

其他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抗体

补体

细胞因子

MHC分子、CD分子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⒉免疫调节

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

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T、B细胞定居的场所

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

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⒈T、B细胞定居的场所

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⒊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⒋过滤作用(过滤血液)

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⒈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⒉(B细胞)产生分泌型IgA

四、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immunocyte):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

①淋巴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由于T、B细胞可以TCR、BCR特异识别抗原故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其分别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捕获、处理并递呈抗原的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

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①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的更趋合理

②淋巴细胞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得到补充

③增加了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

④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

第三章

抗原(1)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T

细胞受体)或BCR(B细胞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重要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相结合的能力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TCR:

T

cell

receptor,T细胞受体;BCR就不用解释了吧,要记住哦,后面就这么叫了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①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

②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

自身成份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如发生改变;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

二、特异性

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

1.抗原表位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①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②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2.抗原表位的类型:

构象表位:前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的特定的构象,也称非线性表位

顺序表位:又称线性表位,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概念及区别: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识别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参与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主要为线性短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3.表位-载体效应(carrier

effect)

B

细胞应答产生抗体需要

Th

细胞的辅助。半抗原为简单分子,只能提供B细胞表位;载体则提供Th细胞识别的T细胞表位。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

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这样载体就可把特异T-B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

4.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

①某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②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5.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等都有免疫原性。

2.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大于100kD的为强抗原,小于10kD的通常免疫原性较弱,甚至无免疫原性。

3.结构的复杂性

4.分子构象

(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抗原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可以影响其抗原特异性甚至免疫原性。此因素主要影响

B

细胞免疫。

5.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

6.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因此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

②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①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免疫耐受;

②免疫途径:皮内免疫>皮下免疫>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耐受;

③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

④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Ag属此类。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需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由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3.TD-Ag与TI-Ag的特性比较

胸腺依赖性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组成B、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多种

IgM

免疫记忆

化学组分

蛋白质

多糖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Forssman

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

2.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HLA;ABO系统和Rh系统等。

4.自身抗原(autoantigen):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的自身组织细胞,可诱发对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这些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称为自身抗原,例如晶状体抗原等。

5.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称为独特型(idiotype,Id)抗原而成为自身免疫原,所诱生的抗体(即抗抗体,或称Ab1)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抗原短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8+T细胞的TCR识别。

2.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可通过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等作用摄取外源性抗原,如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在内吞体及溶酶体内,此类物质被酶解加工为抗原短肽后,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被CD4+T细胞的TCR识别。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SAg的作用特点:

①具有强激活T细胞作用

②不需APC处理

③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抑制.实际为多克隆激活剂,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

二、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adjuvant)。

分类:

①生物性: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CP)、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如GM-CSF);

②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Al(OH)3];

③人工合成:双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和双链多聚腺苷酸:尿苷酸(poly

A:U);矿物油;脂质体;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含CpG脱氧寡核苷酸

等。

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FIA)是目前动物试验中最常用的佐剂。

作用机制:

①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②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三、丝裂原(mitogen)

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由于其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膜型之分

分泌型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膜型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㈠重链和轻链

⒈重链

分为五类或五个同种型

IgM、IgD、IgG、IgA、IgE,相应重链为μδγαε链

⒉轻链

分为两型

κλ,相应轻链为κλ链

㈡可变区和恒定区

轻链和重链接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为可变区,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为恒定区

⒈可变区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

或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3个CD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V区中,CDR之外区域的氨基酸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

⒉恒定区

同一种属的个体,针对不同抗原的同一类别的Ig,V区不同,C区恒定,免疫原性相同

针对不同抗原的人IgG,V区不同,C区相同

㈢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

㈣结构域

Ig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都可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构域一般都具有其相应的功能

轻链:VL、CL

重链:VH、CH1、CH2、CH3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㈠J链

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

IgA→二聚体

IgM→五聚体

IgG、D、E→单体型,无J链

㈡分泌片

是分泌型IgA的辅助成分,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并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

功能:保护分泌型IgA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转运到黏膜表面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㈠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水解IgG的部位: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二条重链的近N端→2个Fab,1个Fc

Fab可结合抗原,不发生凝集、沉淀反应,Fc可形成结晶,是Ig与效应分子、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㈡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水解部位:铰链区二硫键所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C端→1个F(ab’)2,小片段pFc’

1个F(ab’)2,可结合抗原,可发生凝集、沉淀反应,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㈠类

重链不同

㈡亚类

重链的抗原性及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

㈢型

轻链不同

㈣亚型

轻链C区N端AA不同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Ig的多样性

含有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细胞的活化,产生多种不同特异性的抗体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Ig的血清型

㈠同种型

种属型标志,存在于C区

㈡同种异型

个体型标志,存在于C区

㈢独特型

存在于V区,是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可变区(IgV)功能

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是Ig的基本功能。

Ig结合抗原表位的个数称为抗原结合价,单体Ig

为双价,分泌型Ig

A为4价,五聚体IgM理论上为10价,但实际一般为5价。

2.中和作用:抗体与细菌抗原或病毒结合后,具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微生物入侵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防御功能。

二、恒定区(IgC)功能

1.激活补体

抗体(IgG1、IgG2、IgG3和IgM)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效应功能;聚合的IgA、IgE和IgG4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

2.结合Fc段受体

IgA、IgE和IgG的Fc段可与多种细胞表面的相应Fc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功能。

(1)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Ig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2)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细菌或肿瘤细胞)上的抗体的Fc段,通过释放介质直接杀伤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介导的ADCC的主要细胞。

(3)

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

Fc受体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3.穿过胎盘和黏膜

在人类,IgG是惟一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从而形成婴儿的天然免疫;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是局部免疫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重链为γ链,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占血清Ig总量的75~80%,半寿期20~23天。人IgG有4个亚类:IgG1、IgG2、IgG3和IgG4,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能通过胎盘,可激活补体,通过Fc受体结合细胞发挥ADCC和调理作用。IgG与SPA结合的特性可用于抗体纯化及免疫诊断。

二、IgM

重链为μ链,血清中以五聚体形式存在,五个单体通过J链和二硫键联接而成,是分子量最大的Ig,故又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IgM无铰链区。IgM占血清Ig的5~10%左右,半寿期10天。也是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感染早期首先出现的抗体是IgM,IgM激活补体的能力远远大于IgG。IgM也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三、IgA

重链为α链,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分泌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称分泌型IgA(secretory

IgA,SIgA)。SIgA由两个单体、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组成。血清中IgA占血清Ig总量的10~15%,半寿期为6天。SIgA可通过黏膜,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尤其是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在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IgE

重链为ε链,在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IgE无铰链区。血清中含量极微,半寿期2.5天。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极易结合,主要参与I型超敏反应及抗某些寄生虫感染。

五、IgD

重链为δ链,分子形式为单体。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半寿期3天。对IgD的生物学功能了解甚少,可能和某些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尚未证实IgD有抗感染作用。和IgM一样,IgD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成分,现认为IgD和B细胞的分化、成熟有关。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一个B细胞克隆识别其特异性抗原表位而被激活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1.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天然抗原往往具有多种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中包含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Ig,系由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混合物,故称为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来源广泛但特异性不高。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一般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具有结构高度均一、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相同、纯度高、特异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概述

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成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活性

㈠补体系统的组成⒈补体固有成分

⒉补体调节蛋白

⒊补体受体

㈡补体的命名

经典、终末途径按其发现顺序命名;旁路途经成分分别称为BPHID因子

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均在其上以横线表示;裂解片段后缀以英文小写字母

㈢补体的生物合成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组成第二节

补体激活

一、经典途径

1.参与成分:包括C1(C1q、C1r、C1s)、C4、C2、C3。

2.激活物

激活物为AgAb免疫复合物(IC),Ab为IgM、IgG1、IgG2或IgG3。每个C1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

分子的Fc

段结合。

3.活化过程

(1)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构型改变,暴露Fc

段中补体结合部位,C1q

可主动识别其补体结合位点,启动经典途径。当一分子C1q

中两个以上的球形头部与免疫复合物(IC)中IgM

或IgG

Fc

段结合后,C1q的构象发生改变,C1r

活化,并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C1s

依次裂解C4、C2,产生C4b+C4a

和C2a

+C2b,C2a

与C4b

结合成C4b2a

复合物(C3转化酶);

(3)C3转化酶将C3裂解成C3b+C3a,C3b

与C4b2a

结合形成C4b2a3b

复合物(C5转化酶)。

二、旁路途径

1.参与成分:C3、B因子、D因子和P因子。

2.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等以及凝集的IgA和IgG4等,上述物质实际上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

3.活化过程:各种因素产生的C3b结合于激活物表面,再与B因子结合产生C3bB,在D因子作用下产生C3bBb(旁路C3转化酶)。C3bBb与多份C3b结合形成C3bBb3b(旁路C5转化酶),后者裂解C5,引起共同的末端效应。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具有放大效应。

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1.参与成分:包括MBL、MASP-1、MASP-2、C4、C2、C3。

2.激活物: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体。

3.活化过程:MBL识别和结合细菌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等糖结构后,通过构象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MASP。MASP-2具有类似活化的C1s的活性,可水解C4和C2,产生经典途径C3转化酶C4b2a,其后反应过程同经典途径。MASP-1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过程

三条途径产生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引发共同终末效应。

C5转化酶作用于C5,产生C5b和C5a,C5b结合在细胞表面,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插入细胞膜中,再与C8结合形成C5b678,后者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

C5b678再与多分子C9结合C5b6789n,即MAC(攻膜复合物),导致细胞崩解。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

IgG1-3或IgM与抗原

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凝聚的IgA、IgG4

MBL与病原体结合起始分子

C1q

C3

C2、C4

C3转化酶

C4b2b

C3bBb

C4b2bC

C5转化酶

C4b2b3b

C3bnBb、C3bBb3b

C4b2b3b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感染晚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①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

②补体活性片段发生自发性衰变

③血浆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通过控制级联酶促反应过程中酶活性和MAC组装等关键步骤而发挥调节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⒈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MAC溶解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防御机制

⒉调理作用

调节吞噬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真菌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

⒊免疫黏附

是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

⒋炎症介质作用

①C3a、C5a为过敏毒素,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②C5a对中性粒细胞等有强趋化作用

二、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⒈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

⒉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

⒊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有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多为小分子多肽

②在较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

③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④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⑤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2通过自分泌作用促进TC;IL-4为Th2型细胞因子;IL-6促炎因子;IL-12促进体细胞增殖分化

2.干扰素家族:最早发现,因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得名

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淋巴毒素

4.集落刺激因子

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有:GM-CSF,M-CSF,G-CSF,EPO,SCF,TPO

5.趋化因子家族

6.其他细胞因子

如TGF-β,VEGF,EGF,FGF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一、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⒈B细胞:IL4,5,6,1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BAFF等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

⒉T细胞:IL-2,7,18等活化T细胞促进其增殖

Th1→IL12,IFN-γ;Th2→IL-4

三、刺激造血

骨髓和胸腺造血微环境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尤其是集落刺激因子对调控血细胞增殖分化有重要作用

四、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

TNF-α,LT-α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活化T细胞表达的Fas配体结合靶细胞的Fas,诱导其凋亡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

TGF-β,VEGF,FGF,EGF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受体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

2.Ⅰ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3.Ⅱ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

5.趋化因子家族受体

二、可溶型细胞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

许多细胞因子的受体除跨膜蛋白形式外,还存在着分泌游离的形式,即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可作为细胞因子的运载体,也可与相应的膜受体竞争配体而起抑制作用。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与某些疾病发生有关。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一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白细胞分化抗原: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它们大多是穿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它们参与抗原的识别,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

注意概念:虽然名字是白细胞分化抗原,但实际上包含所有血细胞的表面分子

CD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可将分化抗原归为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简称为

CD。分化抗原以

CD加序号命名。

第二节

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

粘附分子以配体-

受体配对的方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

基质-

细胞之间的粘附,并参与细胞间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一、分类

1.整合素家族: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以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都是由αβ两条链经非共价键组成的异源二聚体

2.选择素家族:成员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选择素识别的是一些寡糖集团,选择素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黏附分子的功能

1.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

指免疫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的同时,还必须有辅助受体提供辅助活化信号才能被激活

2.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3.淋巴细胞归巢

是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分子基础:淋巴细胞归巢受体(表达在淋巴细胞上的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称MHC分子,生物学功能是提呈抗原肽,调控免疫应答,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人的MHC称为HLA基因(复合体),其产物称为

HLA分子或HLA抗原。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MHC结构复杂,显示多基因性、多态性

多基因性:指复合体由多个紧密相邻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一、经典的MHCⅠⅡ类基因

经典HLAⅠ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按序包括BCA三个座位

经典HLAⅡ类基因在复合体中靠近着丝点,结构复杂,顺序由DP、DQ、DR三个压区组成二、ⅠⅡ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HLA抗原类别

分子结构

肽结合结构域

表达特点

组织分布

功能

HLA

I类(A,B,C)

α链45kD

Α1+α2

共显性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HLA

II类(DR,DQ,DP)

α链35kD

β链28kD

Α1+β1

共显性

APC,活化的T细胞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异

HLA等位基因及其产物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亦即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抗原结合槽的氨基酸残基在组成和序列上不同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

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单体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MHC多态性从基因的储备上,造就了不同个体对病原体的反应性和易感性不同。这一现象的群体效应,赋予物种极大的应变能力。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ⅠⅡ类分子接纳抗原肽的结构,是位于该分子远膜端的抗原结合槽,Ⅰ类分子凹槽两端封闭

Ⅱ两端开放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能与HLA结合的抗原都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MHC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①特定MHC分子可凭借所需要的共用基序选择性地结合抗原肽,有一定的专一性

②一种类型的MHC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由此构成包容性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提呈抗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1)

提呈抗原供T

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MHCI

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别;MHCII

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别。

(2)

介导T

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成熟。

(3)

疾病易感性个体的主要决定者。

(4)

调控机体免疫功能

2.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参与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控

(1)

补体基因——参与补体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

非经典Ⅰ类基因——调控NK细胞活性

(3)

炎症相关基因——调控炎症反应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而来,成熟B细胞主要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不仅能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功能,也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骨髓中髓质基质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是诱导B细胞发育成熟的必要条件,在中枢免疫器官中分化发育中主要事件是:功能性BCR的表达、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球蛋白,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

⒈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人重链基因由编码可变区的V、D、J片段以及编码恒定区的C片段组成,轻链只有V、J

⒉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V区基因的重组是通过重组酶作用实现的,重链在先

Ig的胚系基因是以被分隔开的基因片段的形式成簇存在的,只有通过基因重排形成VDJ(重链)或VJ(轻链)连接后,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才能编码完整的Ig多肽链,进一步加工,组装成有功能的BCR

⒊等位基因排斥和同种型排斥

等位基因排斥: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

同种型排斥: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的排斥,κ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λ轻链基因的表达

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⒈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⒉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⒊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已成熟B细胞已完成V基因重排,而且发生在抗原刺激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主要发生为点突变

三、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第一阶段发生在骨髓:骨髓中的pro-B细胞重链V-D-J重排,即转化为pre-B细胞,进而发育为μ+的不成熟B细胞;进一步发育为μ+δ

+的成熟B细胞。B细胞分化的非抗原依赖期,进行阴性选择。

第二阶段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可发生类型转换,最终分化为浆细胞。B细胞分化的抗原依赖期,进行阳性选择。

在骨髓中发育的未成熟B细胞通过上述的克隆清除、受体编辑和失能等机制形成了对自身抗原的中枢免疫耐受。

骨髓中未发育成熟的B细胞,表面表达mIgM,此时的mIgM若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合,不仅不能活化B细胞,反而会导致该细胞凋亡,形成克隆清除;一些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可以通过受体编辑,改变其BCR特异性

未成熟B细胞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mIgM表达的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以进入外周淋巴细胞,但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无能或失能

第二节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⒈mIg

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单体形式存在,需要其他分子辅助完成BCR结合抗原后信号的传递

⒉Igα/Igβ

均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胞质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通过募集下游信号分子,转导特异性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二、B细胞共受体(辅助受体)

B细胞表面的CD19、21、81非共价相联,形成B细胞特异性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三、协同刺激分子

第二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⒈CD40

属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组成性地表达于成熟B细胞,其配体(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

⒉CD80、86

静息B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

⒊其他黏附分子

四、其他表面分子

CD20、22、32

第三节

B细胞的亚群

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B细胞可分为CD5+B-1细胞和CD5-B-2细胞两个亚群

一、B-1细胞

定居于腹膜腔、胸膜腔、肠道固有层,合成低亲和力IgM能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多反应性,属固有免疫细胞,可自发分泌天然抗体

二、B-2细胞

主要定居于淋巴器官,参与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性质

B-1细胞

B-2细胞

CD5分子表达

+

更新的方式

自我更新

由骨髓产生

自发性Ig的产生

针对的抗原

碳水化合物类

蛋白质类

分泌的Ig类别

IgM>>IgG

IgG>IgM

特异性

多反应性

单特异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

低/无

免疫记忆

少/无

第四节

B细胞的功能

一、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⒈中和作用

某些针对病原体的抗体,可阻断病原体与靶细胞的结合,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中和作用

⒉调理作用

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结合,其Fc段又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将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处,使之易被吞噬,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⒊参与补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

⒋ADCC

二、提呈可溶性抗原

B

细胞可藉BCR

结合可溶性抗原,对其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

细胞。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场所:胸腺

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的胸腺微环境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必要条件

根据CD3以及辅助受体CD4、8的表达,胸腺中的T细胞可分为双阴性(DN)、双阳性(DP)、单阳(SP)性三个阶段

最核心事件:获得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⒈TCR的发育

基因重排同B细胞

⒉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

部位:

胸腺皮质,主要由胸腺上皮细胞发挥选择作用。

在胸腺皮质中,CD4

CD8+双阳性T细胞,其TCR

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Ⅰ/

Ⅱ类分子-

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DP细胞分化为单阳性(SP)T细胞,其中与Ⅰ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8+T细胞(SP);与Ⅱ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4+T细胞(SP);而不能与

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此过程也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

意义:阳性选择淘汰了不能与自身MHC分子结合的T细胞,使继续发育的SP细胞的TCR只能与自身MHC-Ⅰ或MHC-Ⅱ类分子结合,这就使T细胞获得了自身MHC限制性。

⒊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部位:胸腺皮髓交界处、髓质,经历阳性选择的SP

细胞在胸腺的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还须经历阴性选择:凡是能识别自身抗原-MHC

复合物、且具有高亲和力的SP细胞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其实质是清除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即阴性选择。

意义:阴性选择淘汰了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使继续发育的T细胞获得了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具有两种性能的成熟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血液并移居到外周淋巴组织。

第二节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TCR为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

⒈TCR的结构和功能

TCR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且识别有双重特异性,即既要识别抗原肽的表位,又要识别自身MHC分子的多态性部分

TCR分为TCRαβ、TCRγδ两类

⒉CD3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CD3有五种肽链γδεζη

CD3分子的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第一)信号。

二、CD4分子和CD8分子(T细胞的辅助受体)

功能:1、辅助TCR识别抗原2、参与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转导。

CD4-与MHCⅡ类分子β链的β2结构域结合;CD8-与MHCⅠ类分子重链的α3结构域结合三、协同刺激分子

位于T细胞膜上的各种膜分子,通过与APC或靶细胞上的配基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由TCR识别抗原产生,经CD3分子将信号转导至细胞内,作用是使T细胞克隆被抗原活化后产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特异性

⒈CD28

是协同刺激分子B7的受体。B7分子包括B7-1(CD80)和B7-2(CD86),主要表达于专职APC。CD28分子与B7分子结合产生的协同刺激信号在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诱导T细胞表达抗细胞凋亡蛋白,刺激T细胞合成IL-2及其他细胞因子,并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⒉CTLA-4(CD152)

表达于已活化的T细胞上,CTLA4

-CD80/86结合,使已活化T细胞产生抑制信号。CTLA-4分子的胞浆区有I/VxYxxL基序(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可抑制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⒊ICOS

⒋PD-1

⒎LFA-1和ICAM-1

⒌CD2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

人的CD2分子表达在95%成熟T细胞、50-70%胸腺细胞以及部分NK细胞

⒍CD40配体

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其受体CD40表达于专职APC(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第三节

T细胞的亚群

一、T

细胞按表面标志,功能不同分为不同亚群。

1.初始T

细胞:未经抗原刺激的成熟T

细胞,表达CD45RA

和CD62L。

2.效应T

细胞:表达高亲和力IL-2R,CD44和CD45RO,介导免疫效应。

3.记忆T

细胞:表达CD45RO,CD44,介导再次免疫应答。

二、αβT

细胞和γδ

T

细胞

1.γδ

T

细胞:γδ

T

细胞占T

细胞总数的5%以下,大多为CD4-CD8-,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γδ

T

细胞识别CD1

分子提呈的脂类或糖脂抗原,在抗微生物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αβT

细胞:αβT

细胞占T

细胞总数95%

以上,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蛋白质抗原,具有MHC限制性,是介导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的主要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D4

+T细胞识别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活化后分化为Th细胞

CD8

T细胞识别由MHCⅠ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活化后分化的效应细胞为Tc

(CTL)细胞,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

四、Th、CTL、Treg细胞

1.Th细胞

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Th1、2、17三类,前两者在细胞、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者通过分泌IL-17参与固有免疫和某些炎症的发生

2.CTL(Tc)细胞

通常指表达TCR

ab

CD8+CTL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不同进一步分为Tc1、2

3.调节性T细胞(Treg)

(1)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

直接从胸腺中分化而来,表型为CD4+CD25+Foxp3+

(2)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又称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Treg),一般在外周由抗原及其他因素诱导产生,主要来自初始CD4+T细胞,有Tr1和Th3两种亚群

(3)其他调节性T细胞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

T

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称为抗原提呈细胞。通常所说的APC,指树突状细胞(DC)、单核-

巨噬细胞(Mo/

Mφ)

和B

淋巴细胞。

专职APC:DC、B细胞、巨噬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C增殖,是机体适应性TC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是连接固有、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㈠类型与特点

⒈根据来源的分类

髓系DC、淋巴系DC,前者为经典、常规意义上的DC,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和启动;后者指浆细胞样DC,活化后释放I型干扰素,参与抗病毒免疫应答,也可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⒉根据分化成熟状态的分类

未成熟

DC

:大多数髓系DC离开骨髓后以未成熟状态存在,具有强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能力,但表面

MHC

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低,故提呈抗原刺激初始T

细胞能力很低。

成熟

DC:

DC

摄取抗原和受某些刺激后逐渐成熟,并向引流淋巴组织迁移。成熟过程中,MHC分子(特别是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显著提高,能够提呈抗原刺激初始T

细胞。

⒊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

①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

滤泡样DC(FDC):位于淋巴滤泡内,不表达MHC

Ⅱ类分子,主要作用是携带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供B

细胞识别。

②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间质性DC

朗格汉斯细胞(LC):分布于表皮和黏膜上皮部位,具有强的抗原摄取和处理能力

③体液中的DC

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和血液DC

㈡功能

⒈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功能

⒉免疫调节作用

⒊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前体细胞,经血液移行至全身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参与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多数表达MHC-I

分子,也有MHC-II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水平较低。抗原加工能力强,提呈能力弱。在IFN-γ等作用下,发挥专职APC的作用。

三、B淋巴细胞

能将蛋白抗原提呈给辅助性T细胞。

可通过膜表面Ig将低浓度的抗原浓集并使抗原内化,发挥提呈作用。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或者摄取入细胞的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之与MHC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加工或处理

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称为抗原提呈,是指APC表面的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与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抗原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CD4、CD8也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来源不同,将抗原分为两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前者来源于APC之外,后者在靶细胞内合成根据抗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APC通过四种途径进行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

MHCⅠ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㈠MHCⅠ类分子途径

内源性蛋白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与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结合,并由TAP选择性地将抗原肽转运至ER→与ER内组装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CD8+T细胞识别→完成抗原提呈过程

㈡MHCⅡ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被APC识别摄取→胞内形成内体→内体转运至溶酶体或与溶酶体融合→抗原随后被降解为多肽而转运至MⅡC中→(MHCⅡ类分子在ER中合成并与Ii链结合形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MⅡC)→Ii链被降解而将CLIP残留于MHCⅡ类分子的抗原多肽结合槽中→在HLA-DM的作用下抗原结合多肽结合槽的CLIP被待提呈的抗原肽所置换,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到APC膜表面→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

MHCⅠ类分子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

抗原来源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抗原降解的胞内位置

胞质蛋白酶体

内体、溶酶体

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

内质网

溶酶体及内体中MⅡC

提呈抗原多肽的MHC分子

MHCⅠ类分子

MHCⅡ类分子

伴侣分子

TAP、钙联素

Ii链、钙联素

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

所有有核细胞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识别和应答细胞

CD8+T细胞(主要是CTL)

CD4+T细胞(主要是Th)

㈢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

又称交叉致敏,指抗原提呈细胞能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并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CTL)

㈣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脂类抗原可与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CD1分子结合而被提呈,主要通过CD1分子地再循环过程,没有明显的抗原的加工处理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点击:283次

|

回复:0次

|

发布时间:2012-11-09

22:03:43

三个阶段:①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②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③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抗原识别

MHC限制性: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成为MHC限制性

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蛋白质抗原)

外源性:APC/MHCⅡ类分子→CD4+Th细胞

内源性:APC/靶细胞/MHCⅠ类分子→CD8+T细胞(CTL)

二、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淋巴结副皮质区

1.T

细胞与APC

非特异结合T

细胞上的LFA-1

和CD2

分别与APC

表面的ICAM-1、LFA-3

结合,使得TCR

与MHC-肽接近。如TCR

不能识别MHC-肽,T

细胞与APC

分离。

2.T

细胞与APC

特异性结合如TCR

能识别MHC-肽,则两个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膜形成免疫突触,增强TCR

与MHC-肽结合的亲和力,促进T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T

细胞活化。

双识别:识别自身的MHC分子,特异识别抗原

第二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

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

1.第一信号

来自其TCR与pMHC的特异性结合,即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2.第二信号

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即APC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或配体相互作用介导的信号

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PLC-γ活化途径;MAP激酶活化途径

TCR

胞内部分较短,要借助CD3、CD4/8、CD28等分子将刺激信号传到细胞内部,致转录因子活化,转位到核内,活化相关基因。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1、受体交联

抗原-抗原受体结合,使TCR的构像及位置发生改变,CD3、CD4/CD8分子的尾部聚集在一起,即发生受体交联,激活胞内的信号蛋白和酶。

2、PTK活化

受体交联首先激活膜上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如:Fyn(P59)--CD3的ζ

链Lck(P56)--CD4/CD8,PTK

活化促使带有酪氨酸的ITAM蛋白发生磷酸化而活化,胞浆中的ZAP-70的SH2附着于ITAM而活化

三、T细胞活化信号涉及的靶基因

IL-2基因的转录调节可作为T细胞活化期间细胞因子转录调节的重要代表

编码T细胞效应分子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基因、细胞因子受体基因、黏附分子基因、MHC等

四、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

IL-2是促进活化后T细胞增殖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IL-2R表达:

静止T细胞:中等亲和力受体,βγ

活化T细胞:高亲和力受体,αβγ

IL-2选择性地促进经抗原活化的T细胞增殖。

第三节

T细胞的效应功能

一、Th细胞的效应功能

1.Th细胞的效应

(1)

Th1

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1)

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表达CD40L

诱生、募集和激活Mφ,消灭胞内寄生菌;诱导Mφ高表达

B7和MHCⅡ类分子,促进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2)

促进

CTL

活化增殖。也促进Th细胞和

NK细胞的活化增殖,辅助B

细胞产生调理性抗体

3)

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杀伤病原体。

(2)

Th2

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1)

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促进B

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2)

参与I型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免疫。

(3)

Th17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分泌

IL-17,刺激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促进固有免疫,参与炎症反应、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二、CTL细胞的效应功能

主要杀伤胞内寄生病原体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等,可高效、特异性杀伤靶细胞,而并不损伤正常组织。杀靶机制:

⒈效-靶细胞结合⒉CTL的极化

⒊致死性攻击

主要两种途径杀伤靶细胞⑴穿孔素/颗粒酶途径⑵Fas/FasL途径

三、记忆性T细胞

T

细胞增殖后一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其表型为CD45RO+,有较长的寿命。记忆细胞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再次遇到

抗原后能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更迅速、更强、更有效的应答。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此过程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特点

①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小分子化合物②可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的表位的空间构象③识别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处理,无MHC限制性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1)第一信号

1.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

BCR被多价抗原交联后,ITAM模体中酪氨酸磷酸化,募集并活化Syk,活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经PKC、MAPK、钙调蛋白三条途径激活转录因子,参与并调控B细胞激活、增殖相互基因的表达

2.B细胞活化中共受体的作用

成熟B细胞表面,CD19、21、81非共价键结合成共受体复合物,提高敏感性

(2)第二信号

主要由黏附分子对的相互作用所提供,最重要的是CD40/CD40L

(3)TB细胞相互作用与B细胞免疫应答

一方面,B细胞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另一方面活化的T细胞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分泌多种IL-4等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的进一步分化

三、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

需Th细胞的辅助,发生于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和生发中心

四、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在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激活的部分B细胞进入初级淋巴小结,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分裂增殖的B细胞称为生发中心母细胞,母细胞分裂增殖产生的子代细胞体积小,称为生发中心细胞

生发中心分为两个区域:明区、暗区,前者FDC(滤泡树突状细胞)较多,后者生发中心母细胞紧密聚集

DC的树突表面高表达CD21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d与CD21分子结合,附着在FDC树突上,或结合于FDC树突上的Fc受体,聚集在一起,呈串珠状,称串珠样小体

生发中心四个事件

(1)体细胞高频突变和Ig亲和力成熟 生发中心母C的轻链和重链V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体细胞高频突变

(2)Ig的类别转换

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变化的过程称Ig的类别转换,或称同种型转换,遗传学基础是同一V区基因与不同重链C基因的重排

(3)浆细胞的形成 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除了少量线粒体,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分泌抗体,BCR表达少

(4)记忆B细胞的产生

特异性表面标志:CD27,不产生抗体,再次遇同一抗原可迅速活化大量产生特异Ig

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某些抗原,如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属TI抗原,能激活初始B细胞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

㈠B细胞对TI-1抗原发生的应答

TI-1抗原又称B细胞丝裂原,成熟或不成熟的B细胞均可被TI-1抗原激活,诱导产生低亲和力的IgM,无记忆性

㈡B细胞对TI-2抗原发生的应答

TI-2仅能激活成熟B细胞,主要是B-1细胞

TI-2抗原通过高度重复的抗原表位使B细胞的mIg广泛交联而被激活,(但过度交联使成熟B细胞产生耐受)可直接激活B-1细胞,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增强此类B细胞的免疫应答,并发生抗体类型转换,可产生IgM

IgG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即再次应答或回忆应答

㈠初次应答

特点为潜伏期长,抗体水平低,亲和力低,抗体升高所需时间长,抗体主要为IgM

㈡再次应答

①潜伏期短②抗体浓度增加快③抗体维持时间长④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⑤再次应答产生高亲和力抗体IgG

再次应答的强弱取决于两次抗原刺激的间隔长短,过长或过短反应均弱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长期进化形成的防御机制,包括屏障结构、固有免疫细胞、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⒈物理屏障

⒉化学屏障

⒊微生物屏障

二、体内屏障

⒈血-脑屏障

⒉血-胎屏障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 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一、吞噬细胞

1.中性粒细胞

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吞噬功能,病原体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可迅速穿越血管内皮进入感染部位进行杀伤

2.单核吞噬细胞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可做变形运动,对玻璃和塑料表面有很强黏附能力,借此在体外培养时可与淋巴细胞分离

巨噬细胞特点

①寿命长,可在组织中生存数月

②形态大,呈多样性

③表达MHCⅠ或Ⅱ类分子

④对玻璃塑料可吸附

3.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其配体

(1)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

(a)模式识别受体(PRR)

指单核巨噬细胞和DC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细胞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可识别磷脂酰丝氨酸,即凋亡细胞重要表面标志)、Toll样受体(分两类,表达于细胞膜上的和细胞器膜上的),(b)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

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c)调理性受体

巨噬细胞表面参与调理作用的受体,包括IgG

Fc受体和补体受体

(d)细胞因子受体 包括趋化因子受体MCP-1R、MIP-1α/βR等,在相应趋化因子作用下,可募集至感染和炎症部位;IFN-γ等细胞因子受体,通过与相应细胞因子结合而使巨噬细胞活化。

4.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①清除、杀伤病原体

巨噬细胞借助表面的PRR和调理性受体,摄取抗原性异物,杀伤病原体

⑴氧依赖性途径 主要效应分子是反应性氧中间物和反应性氮中间物

⑵氧非依赖性途径 无需氧分子参与的杀菌作用,包括酸性环境、溶菌酶、防御素

⑶消化和清除

溶酶体起作用

②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通过分泌趋化因子、促炎症细胞因子等发挥作用

③杀伤靶细胞

④加工、提呈抗原

⑤免疫调节

二、树突状细胞

能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

据来源分为:髓样DC和淋巴样DC。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未成熟

DC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提呈抗原能力弱;成熟DC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弱,提呈抗原能力强。

成熟DC分两个亚群:①髓样树突状细胞(mDC)②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

三、自然杀伤细胞

来源于骨髓淋巴干细胞,发育成熟需要骨髓的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

无需抗原预先激活即可杀伤肿瘤及病毒感染细胞。在抗体存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细胞表面的Ig

G

FcR杀伤与IgG结合的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这种作用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㈠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

⒈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⒉Fas/FasL途径

⒊TNF-α/TNFR-I途径

㈡NK细胞活性的调节

按照NKC受体识别的配体性质不同,分为识别HLAⅠ类分子和非的HLAⅠ类分子调节性受体

按照受体功能分,有两类受体: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激发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抑制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⒈识别HLAⅠ类样分子的活化性受体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

⒉识别非HLAⅠ类样分子的活化性受体

NKG2D;自然细胞毒性受体(是NKC特有标志,也是其活化性受体)

四、NK

T细胞

指能同时组成性表达CD56和TCR-CD3复合受体的T细胞

五、γδT细胞

六、B1细胞

七、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⒈肥大细胞

⒉嗜碱性粒细胞

⒊嗜酸性粒细胞

第三节

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主要包括补体系统、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抗菌肽、具有抗菌作用的酶类物质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

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从而将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的过程

一、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

⒈瞬间~阶段

①屏障作用②巨噬细胞的作用③补体激活④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0-4h

⒉早期~阶段

①巨噬细胞募集②巨噬细胞活化③B-1细胞活化④NK细胞、NK

T细胞、γδT细胞活化

4-96h

⒊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96h后,诱导T细胞活化

二、固有免疫应答特点

非特异性识别;未经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

三、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⒈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⒉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⒊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应

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主要参与的细胞

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

T细胞,γのT细胞,B-1细胞

αβ

T细胞,B-2细胞

主要参与的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类物质

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

作用时相

即刻

96小时

96小时后启动

识别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

较少多样性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胚系基因重排编码,具有高度多样性

识别特点

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具有多反应性

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或B细胞表位,具有高度特异性

作用特点

未经克隆扩增和分化,迅速产生免疫作用,免疫免疫记忆功能

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后发挥免疫作用,有免疫记忆功能

维持时间

维持时间较短

维持时间较长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免疫应答的现象,称免疫耐受

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耐受原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⒈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

: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

⒉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胚胎发育期,不成熟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发生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㈠抗原因素

⒈抗原剂量

抗原剂量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免疫耐受,称为低带及高带耐受

⒉抗原类型及剂型

单体易激活耐受,多聚体易产生应答

⒊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注射及口服易致全身耐受

⒋抗原持续存在⒌抗原表位特点

能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称为耐受原表位

⒍抗原变异

㈡机体方面的因素

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中枢耐受

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

指成熟T、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一、中枢耐受

T细胞及B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此间进行阴性选择,启动细胞凋亡,致克隆消除,减少出生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诱导中枢耐受的抗原:

1)体内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的抗原

2)组织特异性抗原:如部分内分泌相关蛋白,胰岛素、甲状腺球蛋白可表达于胸腺髓质上皮细胞。

二、外周耐受

1.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克隆清除

指体内某些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很高,且外周存在对其有高亲和力的T细胞克隆,一旦与抗原接触后,可经APC提呈,但因这些未经活化的APC表达较少的协同刺激分子,不能产生第二信号,致使此类被自身抗原活化的T细胞发生凋亡,而被克隆清除。

免疫忽视

指体内某些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低,或外周存在的T细胞克隆对其亲和力低,虽由活化的APC提呈,因缺乏第一信号,不足以活化T细胞,表现为自身组织特异性抗原与自身应答性T细胞克隆并存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称为免疫忽视。

2.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绝大多数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太低,不足以活化相应的T细胞。当抗原浓度适宜,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组织细胞MHC-I—自身Ag复合物接触,产生第一信号,但无第二信号,细胞不能充分活化,导致细胞克隆处于无能或不活化状态。

3.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调节性T细胞(Treg):CD4+CD25+Foxp3+,具有负调节作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作用,抑制CD8+、CD4+T细胞的应答。

后天诱导Treg细胞和其他类型T细胞,通过分泌IL-10、TGF-β,抑制DC的成熟,抑制Th1、CTL的功能。

4.细胞因子的作用

5.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ITIM基序等分子是负信号调控分子,如果这些负调控分子表达不足或缺陷,会破坏免疫耐受,致自身免疫病。

6.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脑及眼的前房部位为特殊部位,抑制同种异型抗原的组织,不诱导应答,移植物不被排斥,为免疫隔离部位

原因:①生理屏障②抑制性细胞因子③PD-1的负调控作用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一、建立免疫耐受

⒈口服免疫原

⒉静脉注射抗原

⒊移植骨髓及胸腺

⒋转染基因

⒌脱敏治疗

抑制IgE产生

⒍防止感染

⒎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拮抗作用的调节性细胞 小鼠EAE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脊髓炎

⒏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二、打破免疫耐受

⒈免疫原及免疫应答分子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⒉抗免疫抑制分子及调节性T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⒊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合理使用

⒋多重抗感染措施,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第十六章

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本身具有的能力

免疫调节是机体对免疫应答过程做出的生理性反馈

⒈感知与调节

可以由免疫系统自行实施

⒉应答与调节

主要是负反馈调节,调节和应答各司其职

⒊调节与干预 干预为人为介入,包括对正常免疫应答途径实施干预、对免疫调节途径进行变革

⒋调节与疾病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一、炎症因子分泌的反馈调节

Toll样受体(TLR)与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结合后,通过NF-kB和MAP激酶相关信号途径,引起多种促炎症因子基因的激活,通过炎症反应清除病原体感染。然而,过量出现的炎症介质可能导致局部和全身性疾病,为此,免疫系统必需启动相应的机制,对TLR介导的炎症应答实施调节。

效应期:维持适当的反应强度;耐受期:无反应性

二、SOCS蛋白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

SOCS: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

细胞因子一旦与受体结合,受体分子间的聚合作用使与之相联的Jak激酶因相互磷酸化而激活,招募带有SH2结构域的STAT并使其磷酸化。细胞因子得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三、补体调节蛋白对补体效应的调节

补体活化途径的调控,保证了补体在启用调理作用、炎症反应和介导细胞毒性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致无节制地大量消耗,也可避免补体对自身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第三节

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

一、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的调控

1.信号转导中两类功能相反的分子

PTK为蛋白酪氨酸激酶;PTP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受体分子胞内段上特定的氨基酸基序:

ITAM和ITIM

2.免疫细胞活化中两类功能相反的免疫受体

激活性免疫受体®带有ITAM®招募PTK®一般启动激活信号的转导;

抑制性免疫受体®带有ITIM®招募PTP®一般终止激活信号的转导。

两类受体的表达在时相上会有差别,即PTP的招募和激活往往在免疫细胞行使功能活化之后。

二、各种免疫细胞的抑制性受体及其反馈调节

1.共信号分子对T细胞增殖的反馈调节

CTLA-4,配体是B7;PD-1,配体是B7家族的PD-L1/L2。

一般在T细胞获得双重激活信号后约24小时诱导性表达,而CD28组成性地先表达。

2.B细胞通过FcgRII-B受体实施对特异性体液应答的反馈调节

配体:IgG

Fc段,其活化需与BCR交联。

激活成分:抗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FcrR

II-B受体的胞浆段有ITIM基序,可引发抑制性信号,终止B细胞的分化和分泌抗体。抗BCR抗体必需是BCR或相应抗体分子大量出现,越过免疫系统感知的阈值,将被视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以特定独特型为表位的自身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BCR

IgG抗体。

3.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调节NK细胞活性

(1)杀伤细胞Ig样受体(KIR):配体是HLAⅠ类分子和非经典的HLA-G分子;

(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配体是非经典Ⅰ类分子HLA-E提呈的肽段;

(3)免疫球蛋白样转录体(ILT),配体为HLAⅠ类分子的近膜端结构域(a3结构域)。

4.其他免疫细胞的调节性受体

第四节

调节性T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一、自然调节T细胞

表型:CD4+CD25+foxp3+

二、适应性调节T细胞

又称诱导性调节T细胞(iTreg)一般在外周由抗原及多种因素激发而产生,可以来自初始T细胞,也可从自然调节性T细胞分化而来。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发挥必需有特定细胞因子的参与。

Tr1和Th3是两类重要的适应性调节T细胞。

自然调节性T细胞

适应性调节T细胞

诱导部位

胸腺

外周CD25表达

+

+

+

-/+

转录因子Foxp3

+

+

+

+

抗原特异性

自身抗原(胸腺中)

组织特异性抗原和外来抗原

发挥效应作用的机制

细胞接触为主

分泌细胞因子为主

功能

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病理性应答

抑制自身损伤性炎症反应、阻遏

病原体和移植物引起

举例

CD4+

CD25+

T细胞

CD4+的Tr1和Th3

三、Th1和Th2的免疫调节作用

Th1分泌IFN-γ

Th2分泌IL-4

第五节

抗独特型淋巴细胞克隆对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

一、抗独特型抗体和独特型网络

1.抗体分子的抗原表位(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同种型: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物种内抗体类别的差异;二是指同类抗体结构的种间差异。显然,由抗体分子同种型诱导产生抗抗体,必需通过种间免疫。

同种异型:同一物种个体间针对同种异型的抗抗体有可能在同种异体输血中出现。

独特型:是指TCR、BCR或Ig的V区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

2.独特型网络与抗原内影象

抗独特型抗体有两种:针对支架部分的称Ab2α型,针对抗原结合部位的称Ab2β型。

抗原内影像:抗独特型抗体中的Ab2b,因其结构和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地和Ab1结合,因而b型的抗独特型抗体被称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

3.独特型网络调控的实质是淋巴细胞克隆在BCR或TCR间引发的相互作用

关键成分是

表达特定BCR的B细胞克隆及随后发生的克隆扩增

二、以独特型为核心的两种调控格局

1.通过第二抗体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

2.通过第二抗体抑制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

第五节

其他形式的免疫调节

一、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效应功能的反馈调节

1、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的机制及免疫调节:

已激活的T细胞,发挥效应后可以自行发生凋亡,这一现象为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主要由Fas和FasL介导

2.AICD的失效引发临床疾病

Fas或FasL基因发生突变后,使反馈调节失效。人类的常见疾病为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症

二、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又常被称为变态反应。前三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可经抗体被动转移;第IV型由细胞免疫介导。

型别

参加成分

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病

特异性免疫物质

非特异性辅助物质

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

IgE

IgG4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1.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IgE结合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2.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与细胞表面IgE结合3.靶细胞活化,释放生物介质

4.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导致平滑肌痉挛,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

1.过敏性休克

2.支气管哮喘

3.过敏性鼻炎

4.过敏性胃肠炎

5.荨麻疹

Ⅱ型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IgG

IgM

补体系统

吞噬细胞

NK细胞

1.抗体与细胞本身或粘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在细胞表面

2.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3.调理Mφ,吞噬靶细胞

4.激活杀伤细胞,杀伤靶细胞

1.异型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性症

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4.甲状腺机能亢进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IgG

IgM

补体系统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血小板

1.中等大小可溶性IC沉积于血管基底膜、关节滑膜等处

2.激活补体

3.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4.引起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

1.血清病

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系统性红癍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

5.过敏性肺泡炎

Ⅳ型迟发型细胞介导型

致敏T细胞

淋巴因子

巨噬细胞

1.抗原刺激T细胞致敏。

2.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产生免疫效应

3.TH

1释放淋巴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4.Tc直接杀伤靶细胞

1.传染性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排斥反应

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自身稳定

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

第一节

概述

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通常对机体不造成损伤。

自身免疫病: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

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

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病变一般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1)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或淋巴细胞损伤靶器官或腺体细胞。

(2)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对靶器官或腺体的正常功能过度刺激或抑制.代表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

2.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由针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代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发病原因: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发病机制: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和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相同。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抗体包括:

细胞膜或膜吸咐成分自身抗体

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1)激动型抗受体自身抗体(2)阻断型抗受体自身抗体

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细胞外基质成份)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损伤机制: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b.补体和抗体的调理作用、c.ADCC、d.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细胞作用。常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如Graves病),或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器官功能(如重症肌无力)。

3.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系由抗基底膜Ⅳ胶原自身抗体启动的免疫应答,导致肾炎和肺部出血。

4.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种组织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损伤;核抗原物质释出又导致产

生更多的自身抗体,进一步加剧损伤。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CTLà胰岛的β细胞

--使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⒉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EAE)

存在:髓鞘碱性蛋白(MBP)特异的Th1

⒊人多发性硬化病(MS)存在:髓鞘碱性蛋白(MBP)特异的Th1

⒋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三、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均可导致发病

重症肌无力(MG)(抗乙酰胆碱受体自身反应性T细胞)

类风湿关节炎:(抗关节滑膜抗原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免疫隔离部位

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由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引起。

3.分子模拟

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Ⅱ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

只在APC表达。胰岛素依赖糖尿病β胰岛细胞高表达MHCII。

2.免疫忽视的打破:免疫忽视

是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发挥免疫抑制。

4.活化诱导的C死亡发生障碍:激活的效应性淋巴C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免疫系统针对一个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后,可能对隐蔽表位相继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

三、遗传方面的因素

1.HL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2.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

3.性别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采用疫苗和抗菌素控制,尤其长期感染。

2.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和FK506。特异性抑制T细胞功能,如抑制IL-2产生。

3.应用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抗体或阻断剂:

下载医学伦理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伦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伦理学论文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黎咏麟***级中医学(五年制)1班 《姐姐的守护者》是一部相当震撼人们心灵的美国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特殊的姐妹以及他们父母一起与白血病......

    医学伦理学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道德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作为评价方式,调节人类与各方面之间的利害选择,并追求自......

    医学伦理学讲稿

    《医学伦理学》讲稿(分二讲) 第一讲(包括3个章节): 第一章 绪论学习有关基本概念 1、道德2、职业3、职业道德4、医学道德5、伦理6、伦理学7、医学伦理学8、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

    医学伦理学简答题

    ※患者道德权利/患者的权利答:患者的道德权利:平等的医疗权;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医疗监督权;人格尊重权;医疗资料获取权;医疗损失索赔权 ※怎样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答:自主......

    医学伦理学案例

    医学伦理学 医患纠纷案例解析与防范要点 由于法律的不断发展和患者维护自我权利的意识越来越强,近年来医患纠纷呈不断上升之势。医患关系紧张成为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主要困......

    医学伦理学论文

    当代医学生培养之我见 【摘要】当今社会,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应于此,医学教育模式也应进行变化。针对新世纪医疗和医药知识经济的......

    医学伦理学考试题

    医学伦理学考试 1.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医务人员人格的自我完善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个医务人员或医学生要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服......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 任课教师:孙巧玲 技术职务:讲师 所教对象:2015级临床5、7班学生 任教时间:2015年下期 1 前言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