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开始于2012年9月份。《数控编程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CAD》、《机械制图》六门核心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完善了下列一体化实训室。
⑴普车实训室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轴类工件、套类工件、盘类工件、成形面工件、螺纹的加工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加工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
设备:普车实训室现有CA6140普通车床28台、摇臂钻床1台、M1412型万能外圆磨床1台、B6085型牛头刨床1台、400型砂轮机4台,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机床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⑵数控实训室功能:数控操作综合实训。可进行数控车、数控铣中(高)级工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编程技术。
设备:数控实训室配备了10台数控车和2台数控铣,还配套配置了1个数控仿真模拟机房。
⑶钳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现有高级钳工桌35台,每台钳工桌安装有台虎钳两台,配备有锯弓、平锉、半圆锉、三角锉、榔头、划针、样冲、圆板牙绞手、90°直角尺、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刷子等量具、工具和清洁用具等;实训室还有台式钻床四台、手电钻60把、二氧化碳保护焊1台、氧气焊两套、切割机1台、落地式砂轮机2台、划线平台等相关钳工实习实训工具。钳工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机械加工、数控、焊工专业钳工实训课程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获得钳工中级证书进行钳工技能培训的需要;钳工实训室可进行锯削、锉削、钻削、錾削、切削、攻丝套螺纹、钻头刃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钳工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钳工技术,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过硬的基础。
⑷焊工实训室:主要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焊接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预订的堆焊、平焊、横焊、立焊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金属构件加工的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设备简介:
焊接实训室现有交流弧焊机10台,直流弧焊机5台,气焊气割设备3套,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2台,可容纳40人同时实训。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焊接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⑸多媒体教室:各实验车间分别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能同时满足两个班级的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如多媒体的应用,现场教学,启发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等,课堂周围就是实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学生都能接触实物,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教学也比较容易进行,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多媒体资源库建设
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内容包含大量机械各部分组成、零部件等的结构及原理图、装配图和零件图。传统的挂图或幻灯片可以增加直观性,但是静态的,只能反映零部件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具有机械加工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资源库:
⑴搜集一些车钳焊相关的视频录像并配有文字和讲解内容,便于课堂教学。⑵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动画将机械的各部分主要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特别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直观性。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⑶从网络上获得相应的各种有价值的素材,加工和整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资料。最后形成辅助机械专业教学的简练的、实效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⑷整理收集各门课程的期中、期末、中级工考试训练试题,形成系统的试题库,以便于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
3、一体化校本教材建设
过去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又没有现成的可用。我系根据实际情况,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计划都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创建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本教材,并不断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如我校马少宇老师主编的《钳工实训教材》、赵金波老师主编得《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伍红军老师主编的《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教材,给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4、一体化教学
以前的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互不干涉。由于班级人数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穿插实施,一般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安排实训,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实物少,直观性差,专业知识不易理解,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教学效果较差。改革后,班级人数也少了,有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室设在实训车间,理论课和实训课融合在一起进行,真正起到了教、学、做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我校要抓住这一机遇,2007年至2012年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达30多人次。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认定)所需培训和考证费用,在教师取得相应证书后,学校给予报销;若经过培训不能通过考试或拿不到证书的,费用由培训教师自己承担。
2.通过校企合作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学校将严格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一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年度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不按规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校将加强对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监督、管理、检查、协调等工作,每年评选优秀实践课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通过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我校实习实训车间由我校实习指导教师任教,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
4.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要严格审查职业资格,更要严格专业技能的考核,切实把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三、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在基本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既精通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一堂课前授课教师要安排好理论与实训的合理搭配,先由教师准备好实训器材,授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明确无误,而且对所讲授的部件要多次进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教师本身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我听,我忘了;我看,我知道;我做,我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做中学,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这个年龄的人对形象思维感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一种畏惧的情绪,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各个模块基本上都形成了适宜的“项目任务”,比如说普通车工模块以“哑铃”为工作任务,钳工模块以“榔头制作”作为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的讲课顺序可以先讲明基本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由学生以自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以项目引导学生,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布置的工作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只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通过实践验证,一体化模块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 四、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和考核
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团队完成项目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并且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诊断性的提出意见。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励学生。
在考试环节上,学生该课程的最后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两部分共同作为评价学生本门课程学习好坏的标准。这样既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起到考核检验的作用,还能判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做出一个更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教师“推着”学生走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果运用到四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占用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多,加之我校教师专业方向存在的问题,必然使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样我们也会不断的努力、改进、完善,使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篇:基于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机械加工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开始于2012年9月份。《数控编程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CAD》、《机械制图》六门核心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完善了下列一体化实训室。
⑴普车实训室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轴类工件、套类工件、盘类工件、成形面工件、螺纹的加工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加工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
设备:普车实训室现有CA6140普通车床28台、摇臂钻床1台、M1412型万能外圆磨床1台、B6085型牛头刨床1台、400型砂轮机4台,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机床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⑵数控实训室功能:数控操作综合实训。可进行数控车、数控铣中(高)级工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编程技术。
设备:数控实训室配备了10台数控车和2台数控铣,还配套配臵了1个数控仿真模拟机房。
⑶钳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现有高级钳工桌35台,每台钳工桌安装有台虎钳两台,配备有锯弓、平锉、半圆锉、三角锉、榔头、划针、样冲、圆板牙绞手、90°直角尺、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刷子等量具、工具和清洁用具等;实训室还有台式钻床四台、手电钻60把、二氧化碳保护焊1台、氧气焊两套、切割机1台、落地式砂轮机2台、划线平台等相关钳工实习实训工具。钳工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机械加工、数控、焊工专业钳工实训课程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获得钳工中级证书进行钳工技能培训的需要;钳工实训室可进行锯削、锉削、钻削、錾削、切削、攻丝套螺纹、钻头刃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钳工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钳工技术,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过硬的基础。
⑷焊工实训室:主要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焊接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预订的堆焊、平焊、横焊、立焊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金属构件加工的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设备简介:
焊接实训室现有交流弧焊机10台,直流弧焊机5台,气焊气割设备3套,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2台,可容纳40人同时实训。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焊接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⑸多媒体教室:各实验车间分别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能同时满足两个班级的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如多媒体的应用,现场教学,启发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等,课堂周围就是实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学生都能接触实物,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教学也比较容易进行,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多媒体资源库建设
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内容包含大量机械各部分组成、零部件等的结构及原理图、装配图和零件图。传统的挂图或幻灯片可以增加直观性,但是静态的,只能反映零部件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具有机械加工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资源库:
⑴搜集一些车钳焊相关的视频录像并配有文字和讲解内容,便于课堂教学。⑵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动画将机械的各部分主要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特别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直观性。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⑶从网络上获得相应的各种有价值的素材,加工和整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资料。最后形成辅助机械专业教学的简练的、实效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⑷整理收集各门课程的期中、期末、中级工考试训练试题,形成系统的试题库,以便于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
3、一体化校本教材建设
过去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又没有现成的可用。我系根据实际情况,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计划都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创建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本教材,并不断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如我校马少宇老师主编的《钳工实训教材》、赵金波老师主编得《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伍红军老师主编的《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教材,给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4、一体化教学
以前的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互不干涉。由于班级人数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穿插实施,一般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安排实训,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实物少,直观性差,专业知识不易理解,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教学效果较差。改革后,班级人数也少了,有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室设在实训车间,理论课和实训课融合在一起进行,真正起到了教、学、做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我校要抓住这一机遇,2007年至2012年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达30多人次。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认定)所需培训和考证费用,在教师取得相应证书后,学校给予报销;若经过培训不能通过考试或拿不到证书的,费用由培训教师自己承担。
2.通过校企合作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学校将严格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一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不按规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校将加强对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监督、管理、检查、协调等工作,每年评选优秀实践课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通过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我校实习实训车间由我校实习指导教师任教,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
4.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要严格审查职业资格,更要严格专业技能的考核,切实把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三、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在基本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既精通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一堂课前授课教师要安排好理论与实训的合理搭配,先由教师准备好实训器材,授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明确无误,而且对所讲授的部件要多次进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教师本身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我听,我忘了;我看,我知道;我做,我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做中学,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这个年龄的人对形象思维感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一种畏惧的情绪,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各个模块基本上都形成了适宜的“项目任务”,比如说普通车工模块以“哑铃”为工作任务,钳工模块以“榔头制作”作为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的讲课顺序可以先讲明基本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由学生以自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以项目引导学生,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布臵的工作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只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通过实践验证,一体化模块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 四、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和考核
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团队完成项目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并且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诊断性的提出意见。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励学生。
在考试环节上,学生该课程的最后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两部分共同作为评价学生本门课程学习好坏的标准。这样既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起到考核检验的作用,还能判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做出一个更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教师“推着”学生走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果运用到四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占用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多,加之我校教师专业方向存在的问题,必然使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样我们也会不断的努力、改进、完善,使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篇: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调研报告(定稿)
株洲市中级技工学校模具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调研报告
株洲市中级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团队
执笔 黄世雄
一、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
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反映职业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到了企业之后不能直接上岗,有些基本技术问题不会。针对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究其原因在于职业学校教学内容重复且落后,难以适应企业,市场发展的要求;过于强调概念,忽视经验性知识而偏重纯理论知识;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导致自身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更加的对学习技能没
有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更有甚者扰乱课堂秩序,造成学校的教学难管理难的局面。
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我们必须继续实践和探索能够更好满足社会和企业人才要求的教学模式,明确企业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调研基本信息
(一)调研的对象与内容
1.调研的对象
调研对象主要是以下几个层面
1)主要生产模具的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线从事本专业的高级工、技师、管理人员;
2)主要使用模具的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线从事本专业的高级工、技师、管理人员;
3)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模具制造专业毕业两年以内的学生。
(二)调研方法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方法。
请进来就是把模具制造和使用企业的技术老总、责任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请进学院围绕如何使企业岗位要求和专业学习实现无缝对接进行广泛的研讨。重点对人才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手段、教学场地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有实效和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走出去就是组织教学团队对省内外知名企业如株洲车辆厂、株洲南
方公司、联成集团、中航工业南方公司、601股份有限公司、湘潭电机力源模具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株化集团有限公司、株洲冶炼厂、北汽株洲控股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厂、长沙三一重工、衡阳特种变压电器厂、苏州重村钢模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德利集团株洲有限公司、株洲日望精工有限公司、株洲湘火炬、苏州神创精密机电公司、深圳平田精密器材厂等进行了现场调研。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到生产一线了解情况,从工位到工段,从流水线到车间实地考察和参观,和一线的师傅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根据座谈会和研讨会的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题目包括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建议;毕业学生结合工作情况对在校的学校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感受;工程技术人员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考虑到人才发展的阶段性和梯队性还设计了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规划表。把职业发展过程初步划分为初入职场阶段、熟练阶段、技能增长阶段、职场精英阶段和职业专家阶段。每个阶段要求列举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中要求列举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从工作对象、工具、材料、设备与资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描述。
(三)调研过程与结果
教学团队前后花费近四个月的时间进行调研工作,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先后共五次,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发放职业
生涯自我规划表30份,收回26份。
三、调研分析
1、企业部分:
1)、认为所在企业现有的模具技术人才能满足需要的占20%;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占70%。
2)、认为企业缺少初、中级技工模具人才的占25.5%;缺少高级技工的占23.7%;缺少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占50.8%。
3)、认为企业现有的技工在技术能力方面不足的占81.3%;在数量上不足的占71.5%;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业能力方面不足的占18.8%。D、认为现在技工各方面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员工自身问题的占70.3%;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问题的占25.4%;是国家政策导向问题的占11.5%。
4)、认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中应侧重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岗位技能、敬业精神、进取精神、纪律观念等方面的加强。
5)、认为模具专业人才在使用方面不能满足需要的主要原因是:数量、技术能力、进取精神等方面。
6)、认为模具技工的岗位技能要求应侧重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操作技能、模具装配与调试技能、模具维修技能、模具制造新技术等方面。7)、认为模具技工对CAD、CAM软件的使用要求85%的达到熟练掌握程度。
8)、认为企业与相关专业的学校应建立的主要联系方式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
9)、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方向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训教学、师资力量、和企业生产的对接等。10)、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教学上95%认为要加强实训教学。
2、学生部分:
1)、93.7%的学生打算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工作几年后再继续深造。2)、76%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设计是成为技术能手;84.6%的学生想成为工程师;86%的学生想成为企业管理人员。
3)、7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学习中最重视是:技术的掌握、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4)、63%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是一般;41%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是十分感兴趣。并且98%的学生希望在本专业的发展上能有所成就。5)、73%的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文化课程执一般态度,认为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
6)、认为学校的文化课程的内容与自身的发展不符的主要原因是:枯燥、空洞。
7)、认为学校的文化课程应进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处理。
8)、认为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增长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9)、80%的学生认为所使用的专业课程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学习的需要。10)、72%的学生认为学校实训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技术,建议能与企业做一些产品零件。
11)、80%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就加强相关知识的改进。12)、85%的学生现在从事的具体专业是对口本专业。
13)、90%的学生认为在课程设置、新工艺、新技术的传授上加大改进力度,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
14)、95%的学生认为模具专业的实习训练应是计算机仿真训练与模具加工及下厂实习相结合。
15)、认为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培养扎实的模具设计理论和工艺分析能力、辅助加工和软件应用能力。
16)、80%的学生认为模具专业最有用的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学、应用软件、机床工艺学。
17)、90%的学生认为模具专业最无用的课程是微机原理、电工学及电工电子。
18)、100%的学生认为模具专业改革的侧重点是削减不适合课程。19)、100%的学生认为在模具专业教学中可以实行学分制评价体系。20)、100%的学生认为学院在模具专业教学中最成功的地方是理论与实训的完善结合并突出实训。
21)、60%的学生有重回母校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技师深造的计划。
四、调研结论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较好的实现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这就要求摈弃原来的课程体系,从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产品为载体,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平台,从
新构建新的职业教育模式,重点实现下述五个转变。
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转变; 教师从“单一的讲师型”向“行为引导的师傅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模仿型的要我学”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的我要学”转变;
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企业模式、产品模式”转变;
教学手段由“讲授、黑板、挂图”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这种三段式模式”向“以产品任务为核心,所学即所需的一体化模式”转变。
2013年8月31日
第四篇:Z3-1-5-1评价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评价模式改革总结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立项项目之一,举全专业教师之力,集全员之智,采众人之长,扎实有效推进改革,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专业实力的领先优势正在凸显,按计划完成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现将评价模式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评价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我校2012年上学期前主要以考试为主,以考核为辅来评价学生学业,发现很多文化素质基础差,但操作能力强、个性鲜明的学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感受不到自己的收获,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成为学生流失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学生平时的学习时间没有压力,没有评价,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经常出现,早晚自习无任务,白天上课打瞌睡,晚睡床上精神好,通宵达旦手机玩。2、2011年下期至2013年上期专业技术课采用项目式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价方案。
二、内容与举措
着眼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全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改革,奋力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学校面向市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依据学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据学校学生实际和专业建设实际,创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条途径,创建校内外多元主体共育机制,创建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学分制”毕业考核评价体系。
1、操作技能考核评价具体办法: ①项目课程评价:
A、项目练习:不同的课程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做课题、产品(工件)的质量及掌握的工艺知识、专业知识情况,按统一的《实习任务书》评分标准评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与流程学分。
B、阶段测试:实行阶段性项目过关考试评价与期末综合性技能评价相结合,对项目课程技能考核实行岗位分层累进制。项目课程评价的重点是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兴趣。每个实训项目结束或一个阶段课题练习后,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对没有成功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补课,最后对整个职业岗位项目进行测试评价。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时,要考虑劳动态度和安全文明生产成绩。
②期末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按实训教学计划,学生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实训项目后,学校组织技能操作教考分离考试或抽考,由教务处牵头组建教考分离命题组和鉴定组,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技师及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训骨干教师参与命题和鉴定,实训组组长(实训项目负责人)命题三套交专业科审核,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随机抽一套题作为考核测试题(应会),专业科具体实施考核评价,根据学生掌握的工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按企业(行业)统一标准评出成绩,作为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在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时做到有安排,有监考、有阅卷、有鉴定。
③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及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中,劳动态度和安全文明生产成绩占10%。学生的劳动态度和遵守安全文明规程情况,无论是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还是在学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中都应考虑。④学生期末技能素质考核成绩=(项目训练过程考核成绩×40%)+(阶段性项目过关测试成绩×20%)+(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40%)。
专业基础素质课评价成绩、操作技能评价成绩按学分制管理折算学分。
2、生产实习考核评价 ①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
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车间平台,按照国家职业工种标准、行业或企业标准,由学校、企业、行业、职业鉴定机构共同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生产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生产性实习车间由企业、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把控生产技术和质量,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利用生产实习课、周末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在生产车间或模拟车间生产实习累计达300学时(每天停课实习计6学时)以上(满分为20分,考核得分直接计入毕业学分)。
3、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对口升学班级学生另算):
顶岗实习是校内实习的延伸,是学生就业的准备阶段。学生在企业(行业)顶岗实习要接受企业(行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考核。要严格按企业(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顶岗”实习为1年,总分为46学分)。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考核评价:
根据职业教育2+1学制的特点,结合学校“学分制”管理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及文化素质课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后,第三学期可以根据学生及家庭实际到企业、行业参加生产实践,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弹性学制。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远程教学,教师在网上授课,网上考勤,学生在网上学习规定的学业课程,按学校安排在网上考试,教师在网上阅卷,学生在网上查询成绩。同时企业将对“半工半读”学生在企业(行业)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及道德素质进行评价,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后可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并参加学业考试。学生也可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到学校车间进行生产实践,边工作边学习。学生“半工半读”考核成绩按学分制管理要求每期根据工作时间折合学分(每月5学分,每学期23学分)计入毕业学分。
4、学分制毕业考核评价方法:(1)课程设置
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各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文化必修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核心技能课)、专业选修(专业拓展)课模块,生产实习实践模块。主要课程和教学环节均有课时数及学分,并将学分分为必修课学分(包括生产实习实践学分、顶岗实习学分),选修课学分,任选课学分,基本学制3年,每学期教学时间为18~19周,毕业总学分在277分以上,最低学分在225分以上。
①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占总学分的90-95%左右。②任选课由学生根据菜单自由选课,占总学分的5-10%左右。(2)学分的认定 ①必选修学分:
必选修的各类课程及实习均以学时数和评价成绩所占比例为基本计分依据,计分方式在该门课评价成绩及格的前提下每15学时计1分。
A、文化必修课(含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专业必修课(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每门课程考试均按100分命题,60分为及格,考试不及格可进行补考,补考不及格者,应扣除该时段相应考试学分。
B、生产实习学分的考核见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校内实习达180学时以上,计20学分)
C、校外顶岗实习学分每期23学分,实习一年46学分(由企业和学校按考核细则共同考核)。
②任选课学分:
A、任选课各科经考试考核均在60分以上或达标,原则上按学时记满分。B、工学结合学生半工半读,边工作边学习,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每期23学分,每月5学分)。
三、成效与贡献
1.形成了主体多元化、载体多样化的教师评价体系(1)完善了主体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模式
我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互动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组成,形成了本人、组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等多元主体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2)完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育教学过程,是建立科学评价模式的重要内容。
制定了《隆回职业中专教学常规量化细则》,从教学计划、备课、授课(实训)、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评价、教学研究以及教学事故认定等方面明确了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规范与具体质量要求。
制定相应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备课、作业、过程管理和教学研究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等级评价标准,这种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符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隆回职业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2014年6月
第五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实施背景
过去的理论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实践就是实践,分的很清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动手就是实践课,不动手就是理论课。导致学生对理论教学不感兴趣,对实践课程又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持而掌握的不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历经多年的验证,效果并不好。尤其体现在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的反馈意见最多的就是,学生从学校出来后,什么都不会,根本就不能直接上岗,要上岗就要经过企业的就业培训。教师的教学易于完成,学生就兴趣缺失了。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按照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出发,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很好的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我校在几年前就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面开始探索,示范校建设项目立项之初,理实一体化教学已在我校的重点专业中得到实施。二.主要目标
2012年我校作为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我们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在现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内涵上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上加大探索,使一体化教学从重点专业辐射到全校各个专业,并使之成为我校专业课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在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力争到项目建设期结束,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课程基本实现一体化教学,其他专业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达到80%以上,并形成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三.实施过程
我们认为,“有教无类”、“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校依照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涵要求,以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以课程标准对接企业人才标准、以专业实训技能对接企业生产,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并按照岗位所需,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教学、学习、操作、考核、评价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
实施一体化教学以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通过苍白的语言描述来传授知识,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而这种抽象的不直观的理论讲解恰恰最易导致学生厌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类教学也最为反感。课堂上也经常看到学生睡觉或玩手机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以及课堂质量。通过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后,教学场所由教室搬到实训室或工厂车间,以具体项目或课题为载体进行教学活动,由于采用了学生易于理解、直白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因此老师的教学热情也被激发了,学生自觉性也被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2.学习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听课、课下写作业的传统学习方式。在一体化教学场所,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如在减速器的拆装课堂上,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检验员、有计时员等具体的分工。每位同学的任务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家在组长的组织下,轮流拆装减速器、轮流记录和计时,这样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在机械类专业上,每位同学一个设备,根据老师的要求,独立操作,完成零件的加工,并且由专门负责检验的同学完成检验。一体化教学后,学习的内容没有变,学习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要自己动手来完成,一改过去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在下边作为旁观的形式和心态,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变过去的教师“使学生”为“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开始频繁的向老师提问题的,一些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还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协助同学完成实训任务。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打闹,看小说、玩手机的现象也不复存在。3.操作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操作。教师每个实训项目都要演示操作,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以具体的项目或生产任务为载体,教师布置课题任务,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己会能动性的学习和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为完成此任务,我都要学习哪些相关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学会哪些技能。学生在以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主动的学习知识与技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我校与宝鸡强劲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学生为企业完成各种零件的加工,包括精密的型腔、壳体、轴类、板件等。这些都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完成的,不仅锻炼了学生,同时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4.考核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以项目或模块等为单元,每学完一个模块或项目,对学生实时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以过程随机抽查考核为主要形式,强调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考核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考核。改变原来以期中、期末考核为主的方式为过程性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还以企业需求和规范为引导,在操作技能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考核,突出专业素养,为学校向企业顺利过渡奠定基础。每学期末,实行笔试、操作考核相结合,不仅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实践动手能力。其中笔试、操作考试各占一定比例,再加上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总评成绩。5.评价
我们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标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将企业质量标准引入教学评价中,完善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订学生评教体系,由学生对一体化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在一体化课程班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在每一学期末,我们组织学生给每一位任课教师评教,并组织学生对教师评价打分。既评价学生,也评价教师。
学校还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试题库,实施证书考核评价机制。学校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标准的规定,通过一体化教学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采取实习与考证直接挂钩的方法强化技能培训,比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就以考证的相关内容作为实训内容进行训练,使学生在结束实习的同时也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四.条件保障
(一)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实训设备
由于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场所从原来的普通教室变化为具备一体化教学条件的实验实训室,所以首先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舍得大力改善实训条件,就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而言,先后购买两台数控铣削设备,及其他各类实训设备,对实训室环境做了很大的改善,为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打造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有足够的“双师型”的教师,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打造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政策鼓励:凡是进修高一级学历的教师,学费全额报销,研究生学历还提供相应的补贴;设立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评聘制度。对于发表论文和编写教材的教师,学校每进行奖励,鼓励教师钻研业务,研究专业。鼓励教师下企业培训,并且提供一系列的条件优惠。
(2)积极推荐培训:为促使教师成长,定期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专业教师已全部经过国家级骨干教师或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个别教师参加过出国培训。
(3)全方位培养:采取的措施有:采用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使老师实践能力整体稳步提高;鼓励老师开展动手制作,各教师每学年完成一项与专业相关的创新作品。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每学期定时定期由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也会下企业锻炼,各教师要完成技能测试与考核要求,由校级领导监督与评价。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引导老师重视实践技能,自我提高实践技能,并对获奖教师进行奖励。(4)采取“从企业引进,在校内培训”的策略。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5)岗位轮换,让教师均衡发展。我校每学期将部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换,让老师适应多种教学环境,使教理论的老师和教实训的老师在轮岗中弥补自身的缺陷,做到自身整体协调发展。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按照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将课程按照基础能力入门、基础能力提升、专业能力入门、专业能力提升、拓展能力五个层次递进构建教学层次,将专业能力培养分解到基本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和职业素质教育与训练等模块或项目中,形成具体的行动对象。让学生通过具体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
(四)合理组织教学进程,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学时
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载体是任务或项目,采用常规的90分钟两节课的教学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组织上通常按半天或一天为教学单元来组织教学。由于采用这样的方式后,对基础课的时间形成冲击,所以,整个学校统筹考虑,最后形成了每个班一周安排至少2天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其余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由教务科统一协调,这样以来全校的教学组织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五.成果和收获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全校各专业普遍展开
目前,一体化教学已经从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到了全校各个专业,全校一体化课程占到了专业课程总数的80%以上。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彻底改善了教学状况
由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都分配了专门的教学场地,配备了相应的实训设备,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讲述理论可以一边讲解一边借助实训设备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学生学习理论既可以听,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通过这种直观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实践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释放出来了。
3.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后,学校教学质量有了飞跃
我校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在全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一等奖11人次。六.影响与评价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经过我校的大力实践,已在省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得到教育部相关专家的肯定。我校经常性的迎接其他各县区的职业教育同行来我校参观交流,我校的一体化教学的推进,与同行的教师、领导座谈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
这种教学改革的成效也是显著的,尤其在学生的技能掌握上,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的考取中等职业资格,就业后,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人身份,承担工厂的生产任务,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从学生及企业的交流回访来看,我们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成功的。七.体会与思考
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对学校的办学成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制约,教学成本大幅度增加,对学校的办学经费提出了考验。但我们相信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学到真本领。因此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坚持做下去,并通过我们的实践探索,对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学校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