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版]

时间:2019-05-12 05:5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版]》。

第一篇: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版]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品味教材,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受到心灵的陶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指导学生去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可以分为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锻炼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美的因素,为审美教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崇高的人格风范。较完美的语文素养。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的高手。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育、意境、鉴赏、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那么,审美教育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如何利用中职语文教材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使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呢?

一、品味教材,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受到心灵的陶冶。自然界中的优美风光,最能使人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这样优秀的作品,它们都是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之后获得的心灵写照。作为中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祖国高山大川的壮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从而陶冶他们的心灵。

那些浸渍文学大师们心灵感悟的文字,或晶莹剔透,或纤尘不染,或悠闲自若,荡涤着学生的灵魂,丰富着学生的情感,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图景。在这种大自然的欣赏中,激起学生纯洁无瑕的审美情感,让心灵得到净化,使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读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姚鼐的《登泰山记》,泰山的美就尽收眼底: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那是泰山的挺拔之美;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那是泰山的雄壮之美;而“泰山日出”的描写更是极尽渲染之能,使雄伟壮丽的泰山日出形象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既富层次感,又有立体感,真可谓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其实,自然万物无论怎样,都蕴含着美的因素,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美,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曙日出海,瑶草作华,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

我们还可以捕捉自然风景中产生的意境美。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水乳交融的糅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那种“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需要指导学生去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从而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 语文审美教育的渗透归根到底是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审美教育渗透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锻炼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

培养审美感受的能力。“情动方能辞发。”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那是作者在生活体验中的各种感受,或是亲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或是快乐的,或是悲伤的;或是平淡的,或是激昂的,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情美,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如学习舒乙的《梦和泪》,感受到冰心老人的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这正是目前中学生身上所缺少的,通过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弥补。

锻炼审美理解能力。比如通过《认识父亲》一文,我们看到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出父亲的群像,精心选择了一组富有表现力的典型材料来展示浓浓的父爱,刻画父亲这个大写的“人”。在欣赏完刘和刚的《父亲》这首音乐电视后,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或场面”,“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爱的故事”等,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感谢和歉疚,有些平时总嫌自己父母唠叨的同学甚至在回忆因自己的不懂事而使父亲伤心时潸然泪下„„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父爱的可贵,亲情的美好。使自己的情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熏陶。

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美育目标的最高境界。“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作者描写小轩修葺后的幽美,静谧的景色,叙写刻苦自勉的学习,母亲祖母对儿孙的真切关怀,夫妻和谐恩爱,家常琐事,表现一种世事沧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书斋的眷念之情。作家缘景抒情,叙事显情,从而赞美了至真至美的亲情,这是一种美到极致的意境。我们在品味作品内涵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作品中的意境加以开拓,并加以再创造进而更深切地体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马卡连柯说:“既然每个人先天固有的对美的追求是最好的动力,那么利用它,就可以使人变得文明。”审美教育能净化情感,唤起意志,增强毅力,构建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经历熏染、浸润后所培养起来的审美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审美心理日趋成熟,在审美活动中就可以取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陶冶自己的目的。从而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美的因素,为审美教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要把学生教成心灵美的人,应以身作则先成为学生心灵美的表率。教师要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具体的说,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崇高的人格风范。语文教师要具有正直、诚实、谦逊、坦荡、公正、廉洁的品格,要能堂堂正正地做人,扎扎实实地工作,在人格人品上体现出美,以自己美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

较完美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能带领学生品析美的语言,感受美的形象,把握美的主题,使学生时时,处处心中装有美。

艺术地运用语言的高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艺术。成功的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能够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因此,讲课要做到形神兼备,语言符合规范,口齿清楚,吐词正确,语调节奏恰到好处。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生动活泼“传神”的基础,讲求遣词造句之工,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更是“传神”的需要。而这传形“传神”,则需要借助教师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的语言终究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空洞而蹩脚的。

总之,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鉴赏、领悟各种美,并使他们最终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①《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 蔡元培著 ②《美学基本原理》 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著 ③《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④《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第二篇:浅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要】当前社会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和社会分工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本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渗透。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渗透生命教育,进行了具体探讨,以期引起同仁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探索进行到底。【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其目标不仅是对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从育人角度而言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就目前在职业中学就读的很多孩子生命现状调而言情况不容乐观:89.27%的学生或存有生命焦虑,亲子沟通不畅产生生命无依,师生对话缺失产生生命孤独,同学交往畸变产生生命裂变等心理现象;26.04%的学生曾产生过自杀念头或行为,认为“死了也许比活着更快乐”。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生命教育学教授袁卫星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十分必要,但任何德育教育都不能取代生命教育,没有了生命哪还有什么道德和理想,生命教育最初始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因而,职业教育不仅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更应该是生命教育,也就是在孩子成材、成器的教育过程中参其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文学巨匠鲁迅说过:“教育是要立人。”西方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是要培养“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教育就是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努力创造并积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认识生命,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进行生命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在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家、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曾如是说过:“学语文不只是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而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生命,生命是人存在的最重要形式,因此语文课程要实现育人功能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可见,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郑宁老师说。当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来处理为时显然太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

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生命教育教学中应该结合现今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中职语文的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价值、探求生命意义、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1.唤醒生命意识,感悟生命价值

新的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名家名篇,其中许多篇目不仅是文化的荟萃,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因此,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例如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等。对这些作品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探索生命探求生命意义,构建人生信仰

珍爱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中职学生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会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构建坚定的人生信仰。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如在讲《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我们要深入挖掘父亲之所以成功的内涵: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在讲《绝品》时让学生明白在普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令人仰止的民族大义、职业理想与操守。在讲《那一年,面包飘香》时去感受师生之间互爱的真情外,让学生更多的确立“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的理念。这样,教师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3.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开展多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情感和信念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能够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例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解时,引入学生对“人才”、“人才”、“人财”的讨论;在讲授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时引入了项目 “感恩” 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父母在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一片深笃之情,进而在一片爱的纯情体悟中,很好地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情怀,在亲情的感悟中体会生命的厚重。在讲到《离太阳最近的树》和《像山那样思考》时让学生去组织和参与 “珍爱生命,绿色环保” 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的力量,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过去在教学上,我们虽然也很重视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把情感作为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而没有把情感看成是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中职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多主题的实践活动最能给他们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这样的生命教育和体悟更胜于言语的灌输与理论的说教。

结束语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职业教育在让学生学好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育人教育。作为担负生命教育使者的语文教师,在教授语言文字的同时,更要为学生传生命之道,解人生之惑,这样才会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心灵的宽度,增加灵魂的深度,反过来生命教育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提升了教师的魅力厚度。

参考文献:

1.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

2.裴娣娜.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8,(1).3.张美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3,(1).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

摘自:《星韵网》

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首先,要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课文朗读先声夺人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扑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第三,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其次,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即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由于现行的中学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其中除考虑到语文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以外,许多课文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者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鉴赏经验,在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一文时,先请学生说说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代表作,并请学生回忆一下初中学过哪些朱自清的文章。这样很自然的由朱自清的《背景》引出朱自清的生平。由其生平介绍讲到毛泽东对其的评价,经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顺理成章地由其散文作品的朴素清新,引出其人格的崇高伟大,明白了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品德和智慧结合的特征,明白了美不但在形式更在内容。

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论文

打开中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几乎包罗一切美的表现,语文课本收录了众多的文学作品,这是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材料。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诗教”、“乐教”的美育理念,认为艺术美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愉悦,而且可以快乐的学习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图画再现情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家也分析:“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对象,就难以进行抽象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恰到好处地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为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体会作者当时离家日久,又处在遥远荒凉的边疆,因深秋日落而引发的思乡之情。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展现一幅马致远站立在荒凉之地,面对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具体内容的投影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很快便轻而易举地表达出图片上所体现的内容;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认真阅读,仔细品味这首元曲。最后,利用投影图片并配上事先录制的一段伤感的音乐曲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作者为什么日落思乡?为什么连用九个名词?……

透过安静和谐的画面,学生逐渐明白秋天落日带来了什么,“一叶落而知秋”,此时我顺水推舟,叫学生归纳中心,随即板书“思乡、思亲”四字,用图画形式再现此曲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受到和谐美的熏陶,从而深入浅出的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绘画渲染情境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境。

如: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伴着预先准备的背景音乐,我启发学生很好地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八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大敢地作了一个尝试——集文学、音乐、绘画等一体的尝试,效果极佳,感受颇深。

我先用一段“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记,让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再让学生拿出水彩笔和纸,凭借形象思维再造想象的广阔空间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然后由学生相互讲解交流自己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教师作时代背景介绍之后,海燕及暴风雨的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又以暴风雨中的海燕形象的投影作结。

这种图乐并茂的情境使学生反映强烈,颇具吸引力。有的学生在小结时说:“我随着这种课堂气氛逐渐感到身临其境,我便是那海燕,是我在闪电中翱翔,是我在怒吼的大海上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音乐美的熏陶下,学生在构画的简单的创作中,陶冶了情操,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丰富了想象力,开拓了思路,激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审美情趣。这种方法避免了课堂的呆板、沉闷气氛的现象的产生,它是一种美的艺术,产生了美的效果,学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学习。

生活展现情境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

大自然本身是一幅灿烂多姿的图画,美不胜收,中学语文中有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些自然景象,如:《登鹳鹊楼》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辉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沁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但,由于学生不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七年级(上册)]一文时,我放弃课内的上课时间,特意带领学生在雨天绵绵中观察雨景,面受微风吹拂的感觉,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去发现大自然诱人的地方。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印象十分深刻,同时引起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的重视。

授课时,学生的情绪非常活跃,在课堂内经过一遍遍地读,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想象,并使学生理解到作者描绘的大自然美景所包含的意义,特别是对春雨春风的感受,学生滔滔不绝,有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这和传统的教授法相比,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

习作拓展情境美——锻炼学生的表达力

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在《背影》一文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的至深的父爱,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写一篇题为《 的背影》的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也可以写自己的同学、邻居等熟悉的人,学生此时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调动起来,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

语文教学和美育不可分离,我们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让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让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依教者的才德,使语文教学更具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第五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分析了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庭、学校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许多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中职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外,还存在行为习惯差、道德水平偏低的特点,这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育人先育心”,教好这些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他们。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表现为:(1)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现行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致使对中职生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与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3)社会教育薄弱。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古人讲究“文以载道”,并要求“文道统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教育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最终落实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上面。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谨遵“文以载道”的理念,与德育渗透的出发和立足点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德育渗透的方式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容易接受,乐意接受,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从教材出发,寻找德育渗透的钥匙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利用单元导语都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指引。例如职业模块第一单元安排的是自知与自强的话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度愈高,上进心愈强,自知之明正是君子进取的不竭动力;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顺境时勿忘自知,逆境时更须自强。如果我们从教材出发,贴切的选取德育渗透的角度,相信一定会真正的感召学生,切实发挥德育渗透的作用。

2、运用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受到教育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欣赏戏剧,要了解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的情节和语言,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雷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提前分组准备,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基本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分析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进而理解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中职生谈恋爱在学校是明令禁止的,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能谈之色变。在学习《致橡树》时,针对社会上“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的言论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不能依靠别人,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提问:怎样才能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学生回答,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通过讨论,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杜绝因盲目恋爱而荒废了学业。

4、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走上职场做好必要的语文能力准备外,还有必要在思想、意识等方面培养他们,使其能尽快适应职业生涯。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教育他们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通过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引导学生明白:即使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自暴自弃,踏实上进,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一定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除“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传道”。只有先把学生教育“成人”,才有可能让其“成才”。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学生是件颇伤脑筋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在完成《大纲》要求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好德育目标的任务,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1.6.[2]倪文锦.语文[职业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张崇雁.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东方青年教师,2013,(10).[4]李莹.略议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青春岁月,2013,(15).(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财经学校)

下载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周小波 摘要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许昌市襄城县库庄二中 田变 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得培养不仅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良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着在校的小学生,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是独身子女,诸多的心理问题困扰着学生。学生中常出现嫉妒、自私、自......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梨树中心校 刘 成 明 2010.1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活动的场所,他们在学校活动的时间远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优秀范文五篇)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八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八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八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福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增强福建人民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文章通过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