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新材料的功能也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工具和指南。它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主建构。新课改中教材的这种变化势必引起新的教学理念的探讨。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推进新课改的几个问题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与学的评价和管理制度。因此,我认为高中思政教学推进新课改的重难点和容易产生的误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三大重点:实现课程功能、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课程功能: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旧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新课程的特点是: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
3、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二)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三大难点
1、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一切改革的最大阻力都无一例外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不见成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减负”声越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
2、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评价与考试制度。
有人报怨: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实验将无法取得成功。更有人把高考制度批的体无完肤,建议取消高考。其实我国高考制度是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美国基础教育的许多改革正向我国借鉴成功经验,正沿着与我国几乎相反的改革方向前进,这说明我国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还是有许多合理性的。但许多弊端是大家深有感触的,如“高考升学率成为政府与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用一次性的书面考试成绩来取舍学生的大学学习权”、“用终结性的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等。因此,必须改革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评价与管理制度是迫在眉睫,但真正改革起来却要受到现行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旧的教育观念与现实中“功利”思想的阻扰,必须解决具体实施可操作性困难、能否得到社会认可与支持等难题。比如高考的指挥棒仍有无穷的魅力和威力,如何进行高考制度改革、解决高考命题中的技术性问题;如何改变社会上以能否上大学来评价学校、老师、教育的观念问题;如何改变家长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改变我们的课改还要被分数所困扰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3、课程改革的最大挑战: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要指导研究性学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通常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材料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备受政治教师的关注,纷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但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传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确立课题,如何正确处理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的关系等等困难和问题却成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实际教学中的种种障碍,所以说如何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程已成为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最大挑战。
(三)课程改革教学中容易产生的三大误区
1、重视“学”而忽视“教”。新课改提出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变教本为学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教学互动,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但容易产生因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误区。
2、重视“能与情”而忽视“知”。新课改提出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向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强调教学以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核心,培养能力是关键,但不是放弃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是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是一句空话,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强调“主动”学习而“放任”学习。新课改提出主动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自主学习老师要有要求、指导和控制。探究学习老师应指导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学习不能仅追求形式,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推进新课改对策
面临着新课改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我们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如何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握新课改的重点、突破新课改的难点、克服新课改中容易产生的误区,积极全面地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素质教育,迎接21世纪的挑战,应当做到: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新课改理念相和谐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直接实施者,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新课改的实际成效,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主要树立一种观念和两种意识: 首先,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创新是新课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观主要包含三观:一是发展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都可以成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科学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地位,不应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潜能。
其次,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各种文化信息加速传播的这样一个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他们的思想积极活跃,开朗好奇,乐于善于接受各种信息。而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等。同时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社会的变化也一日千里,我们的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要保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2、提高教学内部环节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的根本途径。(1)课堂教学之前
认真研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学习、贯彻课程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课程、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课程的开设,教材的选择、处理、开发及教学设计要与校情、学情相适宜。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2)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要努力达到五个方面课堂效果:教学从生活入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回归生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活动中学,拓展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学生合作,师生互动,体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显现了感受性、启发性、探究性、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教师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学生的发展是政治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政治课程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为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这次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用新教材,对老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只要是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弱化,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要靠教师去开发。因此,一方面,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扬的群众路线,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三贴近的、典型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做好课堂组织动员工作,包括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任务,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提供舞台,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励评价,强化学生进步的动力,等等。总之,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第二、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传统教学中“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中等生的教学,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今天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情感、心理和身体素质为宗旨,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观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有责任在课堂上解放学生被长期传统教学抑制的个性,使政治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要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富有创新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求得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三、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努力实现此目标,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实践环节,增加了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同时我们的高中思政教材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还在每个单元后设置了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课题,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突破知识传授的主观认知领域,高度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积极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量,并努力向课外延伸,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来形成知识和掌握技能,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三观”,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
新课改给我们教师带来全新的感受,也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他们不再是无奈地学习,不再感觉知识与生活互不相关,不再无望成功,他们就成了真正的“学生”——成为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必将为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研究、实践新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推动新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自己的神圣职责!
第二篇:2014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2014年第一学期课程教学改革总 结
本学期主要承担着2013物流1班的《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教学,教学工作中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总结: 1.设备认知
观摩现代仓储企业运作录像:通过录像展示不同类型企业仓储配送作业,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仓储布局、仓储常用机械设备等内容。使学生加深对仓储意义及流程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物流活动的感性认识。2.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将仓储配送按作业流程分成九个项目,学习情境设计一个案例,教师从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仓储配送的作业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求。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任务驱动法
组织实施以小组学习方式,体现“做中学”,选择仓储企业真实的作业任务,通过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教师结合相应的关键操作点进行知识点讲解,学生边学边做,进行实战训练,任务完成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汇报,然后由小组互评、再由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和点评。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效果较好。4.现场教学
4月29日安排一周的教学实习,组织复习实践中将涉及的知识点,安排实训内容;布置实训任务、实践分组情况并明确考核方法。在新百现代物流中心,主要进行仓储配送作业实训,进行现场教学,并手把手的教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总结、汇报使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5.储配方案设计
进行2014年物流技能大赛演练,辅导学生进行企业储配方案设计,学生要根据比赛任务、比赛的人数、要求,设计合理的方案,依据方案模拟仓储配送作业流程进行仓储配送作业综合训练。
第三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
大城县职教中心
王丽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面对着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体制束缚,教学评价仍然以高考微主要评价标准,广泛存在着重视认知目标的落实而忽略学生思想品德和自身素质养成的现象,部分高中生道德失衡,缺乏人文素养。再加上初中阶段重视语、数、外、理、化教育,而轻视思想政治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相当一些学校领导和师生中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在进入高中阶段后,我们更要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价值、德育价值和伦理价值。
一、把握课程的性质,感受其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作为伦理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的学科,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各个层面的内容,不论是什么层面的知识结构,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伦理价值。
再有张桦楠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释义》中曾提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的发展(主要指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中呈现出的一种意义关系。
总之,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具有知识性,另一方面又有教育性,两者构成思想政治课程内在矛盾的两个方面,教育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因此说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是一门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性质的课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 在加大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革课程体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知识的综合学习,使中学生能够补充分科教学的不足,力图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化的客观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普遍的、常用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和底色。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改革中有具重要的学科价值。
三、高中思想政治使学生树立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提出了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例如,《决定》中要求的“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高二《哲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他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教育等,都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们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就是德育课。思想政治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法律常识、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等教育。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它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中学的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来传授给学生的。
四、思想政治课使学生追求幸福,具有丰富的伦理价值 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伦理价值之一,就是它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上的价值,它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和善恶标准中,用“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标准,指导自身的道德行为,并提高自身的善恶分辨能力;它指导学生追寻合理的幸福人生,引导学生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为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矛盾时,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奠定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中贯穿了价值规律理论、消费与生活理论、公司经营理论、公平与效益关系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等丰富的经济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学内容。《政治生活》的内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作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接触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伦理观。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也包含着很多关于环保的主题,如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发展。这些课程资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伦理价值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其他领域的伦理价值也十分丰富,如宗教伦理价值、民族伦理价值、婚姻家庭伦理价值、社会伦理价值等各个方面。
五、思想政治课理论实践相结合,具有实践价值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是由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来看,它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联系自然科学及其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正确运用这些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释能力,判断和批评能力,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中有其独到的价值。
总之思想政治课在整个中学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只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注重其价值的发挥,给予它足够的重视与支持,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第四篇: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哲学前言
一、概念
1、人类的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二、原理
1、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源于具体科学而高于具体科学。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特殊的理论表现出来,就成了哲学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三、方法论
1、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世界观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概念
1、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2、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宗教含义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4、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5、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二、原理
1、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怎样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3、哪些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同实际相一致的计划和方案; 以主观想象做出的判断,脱离实际的决策,宗教中的鬼神观念。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几方面的表现?
感觉、思维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分歧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7、为什么想问题、办事情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三、方法论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自足点。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整体、全面地看待问题,是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3、坚持唯物主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反对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概念
1、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5、因果联系的含义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6、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
7、系统与要素的含义
8、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上讲的静止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发展的含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所谓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1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2、规律客观性的含义
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他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原理
1、为什么说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且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4、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6、为什么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和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及必然联系。所以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方法论
1、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2、把握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3、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4、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要求。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一、概念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原理
1、如何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原理是什么?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方法论
1、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地位。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6、学会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看问题。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概念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原理
1、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为什么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为什么说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 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三、方法论
1、坚持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关系认识事物。
2、如何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待问题。
3、运用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地认识问题。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程教改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我院坚持长期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建构,在全体任课教师的努力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课程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把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总结如下。
一、开展教学思想的改革与研究
为提高本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围绕如何正确处理系统的理论教育与严格的行为训练的关系展开教学思想的讨论。一是从教学的效用、效果、效率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讨论。二是努力改变纯伦理道德知识授受的被动局面,按照“人的思想道德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一规律,开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及其有效实现的研究。
二、教学内容得到优化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 适应成才
内容包括:绪论。主要使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迎接人生新阶段,明确肩负的历史新使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模块二 思想教育
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模块三 道德教育
内容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职业道德;了解、掌握道德和法律对爱情、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锤炼思想品质,加强道德修养。模块四 法制教育
内容包括:第五、六章部分内容和第七章、第八章以及廉洁修身教育。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使学生明确廉洁教育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培养,自觉地修身、省过的良好品质,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
模块五 实践教学 16学时 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与管理
为了养成学生的健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中通过亲身的感受,体验如何做人,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我们将本课程16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与其他实践教学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和我院特设的素质拓展的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会同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设计并实施了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使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教育生活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社会实践、校园实践、课堂教学实践三部分,社会实践包括假期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家政活动、法律服务等活动。校内实践包括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共青团之星形象设计塑造工程,人际交往活动等等。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加强理论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行为训练”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学院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通过树立榜样、教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磨练道德意志;通过科学的行为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为了锻炼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我们设计了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案例,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如“范跑跑事件”、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二名儿童而献身的壮举等,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看法和观点,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并做理论上的升华。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2、考试改革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
我们在设计本课程的考试内容时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结合,考试形式将组织考核与自我考核结合,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加强自我修养的热情。不少学生将有自己人生格言的感悟集—《凡人格言》视为终生收藏的宝贵资料。
四、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与研究
本课程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40%,实践考核按30%、日常表现占30%的比例记入成绩之中,同时与奖学金的评定、入党等适当挂钩。
学生在校期间执行学生行为规范的实际表现作为本课程学习成绩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结束时除教师评价外,我们发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设计自我评价时,要求学生算三笔帐,即得失帐、人情帐和感悟帐。如: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表现,列举具体事项,看自己学业有哪些进步?获得了哪些奖励与处分?思想品德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进步而使自己感到高兴或自豪?为集体和他人作了什么贡献?哪几件事上使他人或集体受到了损害?交了几个真心朋友?是否善待了友人和亲人?是否错怪了他人等等。在此基础上,每个班选举3-5名道德观察员,对自我评定的结果进行评审,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也参与评定,共同确定考核结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改革与创新图示如下:
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符合国内外同类课程改革趋势和建设方向,并且已经形成了若干我们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