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

时间:2019-05-13 00:2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

第一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与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或应该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本事务,没有比发展一个有知识的、有效的、有责任的公民更重要的公民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支撑我们政治发展的根本。

我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表示该课程的性质,即“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公民教育的最直接课程,以培养合格公民。世界各国自有用自己的意志理念去培养公民的惯例,宣传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观念,使公民认同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也不例外。

课程的总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维护政治统治,使国家或党的道德价值观念、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原则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使公民具有合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观念和行为,为国家培养负责的公民。

怎样的公民是负责任的公民呢?负责任的公民认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价值与原则;负责任的公民能认识到自己有义务采用行动确保社会稳定的发展;负责任的公民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中促进个人和公共利益。培养学生具备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所需要的公民知识、技能和品质是学校公民教育的全部任务。

以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政治生活模块为例,以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为基础,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所必须的政治素质,设置了四个主题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代国际社会。建构了以政治学知识为支撑,融合相关道德、法律知识的课程模块。通过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我国现行的各种制度,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了解当今国际社会形势。跟随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一直沉浸在书本世界之中,在书本中了解我国的政治生活,丧失应有的政治意义,存在着一种远离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片面倾向。只有在学生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世界,学会运用知识以后,才算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个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治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 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落实公民教育,只有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政治生活,公民教育的理念才会深入。

对于新兴的中国公民教育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一国的公民首先是扎根于本国文化熬熬的社会人,因此首先应该培养其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国民内凝聚力。中国千年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更应爱在公民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开展服务学习,增强服务有效性。社会服务是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的途经。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提倡加强社区服务和 社会实践.这也是服务学习,但实施中常收效甚微.原因 是这种服务要么没有考虑社区的实际需要。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么仅仅是形式化的走过场,要么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最后,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教育无意识化。良好的公民教育应该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即所谓“润物细无声”。我们的公民教育期待更大量的公民教育基地向中小学生敞开。期待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庆典活动办成真正的培养公民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活动。

第二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

大城县职教中心

王丽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面对着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体制束缚,教学评价仍然以高考微主要评价标准,广泛存在着重视认知目标的落实而忽略学生思想品德和自身素质养成的现象,部分高中生道德失衡,缺乏人文素养。再加上初中阶段重视语、数、外、理、化教育,而轻视思想政治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相当一些学校领导和师生中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在进入高中阶段后,我们更要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价值、德育价值和伦理价值。

一、把握课程的性质,感受其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作为伦理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的学科,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各个层面的内容,不论是什么层面的知识结构,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伦理价值。

再有张桦楠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释义》中曾提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的发展(主要指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中呈现出的一种意义关系。

总之,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具有知识性,另一方面又有教育性,两者构成思想政治课程内在矛盾的两个方面,教育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因此说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是一门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性质的课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 在加大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革课程体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知识的综合学习,使中学生能够补充分科教学的不足,力图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化的客观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普遍的、常用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和底色。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改革中有具重要的学科价值。

三、高中思想政治使学生树立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提出了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例如,《决定》中要求的“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高二《哲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他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教育等,都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们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就是德育课。思想政治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法律常识、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等教育。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它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中学的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来传授给学生的。

四、思想政治课使学生追求幸福,具有丰富的伦理价值 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伦理价值之一,就是它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上的价值,它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和善恶标准中,用“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标准,指导自身的道德行为,并提高自身的善恶分辨能力;它指导学生追寻合理的幸福人生,引导学生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为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矛盾时,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奠定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中贯穿了价值规律理论、消费与生活理论、公司经营理论、公平与效益关系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等丰富的经济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学内容。《政治生活》的内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作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接触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伦理观。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也包含着很多关于环保的主题,如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发展。这些课程资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伦理价值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其他领域的伦理价值也十分丰富,如宗教伦理价值、民族伦理价值、婚姻家庭伦理价值、社会伦理价值等各个方面。

五、思想政治课理论实践相结合,具有实践价值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是由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来看,它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联系自然科学及其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正确运用这些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释能力,判断和批评能力,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中有其独到的价值。

总之思想政治课在整个中学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只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注重其价值的发挥,给予它足够的重视与支持,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励志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励志教育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政治、社会、家庭、高考模式的影响一直处于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学生们经常混淆政治课与政治的界线,由于政治上存在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使学生们一提起政治就“烦”;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许多学生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虽然望子成龙,但对政治课的学习只要求“死记硬背”及格就行;现在的高考模式自1993年后理科生不用考政治,因此在理科班上政治课显得比较困难„„

我们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意识差是许多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学生们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情况更加突出。怎样把这类学生教好,我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打开学生学习之门的“敲门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首要目标,而道德、理想、价值观等则成了附属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道德要求缺少自身需要的体验,没有把它们当作必须遵循的准则,而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来接受,造成道德情感培养不落实,不能发挥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常出现“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致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结合我校情况我认为应从以卜方面改进: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以理育情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干扰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也可以引起不正确的或肤浅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必须以理育情,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入手,以理智来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达。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在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运用讨论法就“人性白私论”展开辩论,目的在于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冲突,使其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讲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给学生播放歌曲《等咱有钱了》并讲述《猴子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

机统一起来,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因此,教师要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道德知识,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渲染道德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

(二)创设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

情绪情感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情境教育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的目的。

1、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高二《政治常识》第三课讲解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时候,我借助电教媒体选播了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的光辉事迹,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又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我在《文化塑造人生》中讲述《感动中国》中的道德楷模的事迹,在《中华民族精神》中讲述洪战辉的事迹,并让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你如果是洪战辉会怎么做。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采访,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三)发挥和谐师生关系的道德情感教育功能,以情育情

有研究表明,在4130位被调查的中学生中,回答“你有心里话最愿意跟谁诉说”时,选择“老师”的,仅有23人,而选择“在网上找一个不相识的诉说”的却有220人之多。这种隔离感,对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说来,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理解与尊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少爱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不可能有效地积累积极的道德情感。以情育情,也叫做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教师要用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止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

1、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

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依恋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2、善于表达真情,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教师在讲解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真情的信号功能,如丰富的面部表情,语音的抑扬顿挫及适当的机体表情等。“非语言沟通在人类社会沟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认为在两个人互动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甚至提出一个公式: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四)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和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以美育情

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亲姊妹。”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优美的自然景色能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经常引导学生评价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热点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灵;艺术美感中的优秀文艺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能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痛恨。因此,选择文艺作品时,必须考虑其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因为远离学生实际的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美育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特殊作用,是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止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因此,我们应学会积极、自觉地利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各种形式唤醒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此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如前所述,高中生的道德情感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他们的道德情感往往会流露出某些矛盾和不稳定性,表现出容易冲动、难于自制等特点。康德认为,道德情感的特征是冲突的心理因素体验,一方面是压抑各种自私白利而产生出不快与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之感到自豪、高尚,因此,道德情感不是一种自然好恶之情,而是一种理性情感。而在黑格尔看来,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和解、再矛盾、再冲突、再和解的无限过程史。

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白我调节能力。例如,在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时,就着重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问题,我遵循了下列做法: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平静而理智地悦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预见到某种消极情感表现的后果,学会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要简单禁止,要了解原因,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要善于引起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愉快接受教育,有利于积极体验的产生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苏联的申加罗夫在《情感与感情是现实反映的形式》中说,“情感领域的不协调是最高的惨淡的现实。情感与感情的世界是在较早的年龄形成的,但是,如果某些对道德而言至关重要的情感没有形成的话,那么这个空白靠将来再弥补的希望则十分渺茫。”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止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篇:《公民教育课程》纲学生本

《公民教育课程》大纲

第一讲绪论:公民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一、开设公民教育课的背景:

1、梁启超:《新民说》——清末民初的公民教育历史背景

2、贺拉斯.曼:“建共和国易,造共和国公民难。”——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背景

例证1——米兰达警告;例证2——网络视频两则;例证3——网络图片及微博截图若干。

二、必要性与价值

1、人治转向法治的需要

2、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

3、政治文明和政治改革的需要

4、培养公民、振兴民族的需要

三、主要内容

1、公民知识

2、公民意识

3、公民行为

4、公民的伦理与技能

第二讲我是谁: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1、公民概念:公民、人民、国民、网民

2、公民(Citizen)与臣民

3、公民意识(Citizenship):概念及理论根源

二、公民教育

1、八个国家的公民教育特色

2、中国的公民教育

三、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天赋人权:常识与理论渊源

四、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自由

第三讲人 权

一、人权概论

1、概念内涵、性质、主体

2、人权的类型与保障

二、人权分论

1、自由权:

a.自由权概念

b.人身自由、财产权、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活动自由等权利。

2、社会权:

a.社会基本权利概念

b.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与文化权、权利救济权等权利

3、平等权:

平等的概念及含义

平等的种类

第四讲民主与宪政

一、民主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条件

1、理论基础(为什么需要民主)

2、政治条件:政党

a.西方的政党制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可根据时间选择讲的深浅度,或选择两个典型国家政党制度介绍)

b.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宪政:民主的制度保障

1、宪政概念:内容、基本价值与原则

2、中西方宪政起源及特征

a.宪政起源及美、英、法、德等国的宪政特点

b.中国宪政的历程及特征

三、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

1、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内涵

2、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内涵

3、当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类型(政治学范畴,可查百度及相关政治学理论书籍,网上有教学PPT,可资借鉴,根据时间可自己掌握深浅度)

第五讲法 治

一、法治的思想基础及历史渊源

1、法治与法制

2、法治与人治

二、法治的具体含义

三、中国法治的历史与现状

第六讲政 府

一、什么是政府:功能、责任与目的二、为什么政府是必需的三、公民与政府之关系——政府的权力与限制其权力

四、政府的类型

第七讲公民伦理与技能

一、公民伦理

1、公民的责任

a.成为社会独立成员,履行民主社会的公民义务

b.承担公民的个人责任

c.尊重个人价值与人类尊严

d.有效参与公民事务

e.促进宪政健康运行与不断完善

2、公民的道德

日常行为准则

个人道德准则

法律行为准则

二、公民的技能

1、批判性思考与分析社会的技能

2、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技能——比如:选举的技能等等。

第八讲公民文化与传统文化

一、公民文化的历史连续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宪政社会

三、如何借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传统文化与公民文化的妥善融合与良性互动

李双建议的参考资料:

中国作者:

1、张千帆主编、肖泽晟副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2012年5月第六次印刷。

2、张千帆著《宪法学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3、林达著,三联书店1997—2006年出版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历史深处的忧患》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

4、任东来等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6月版《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5、刘瑜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6月版《民主的细节》 外国作者:

1、约翰.罗尔斯(美)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初版、2009年再版的《正义论》。

2、约翰.洛克(英)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政府论》(上、下)

3、托克维尔(法)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上、下)

4、约翰.密尔(英)著,商务印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论自

由》

5、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合著,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

6、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霍布斯著《利维坦》,商务印书馆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新材料的功能也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工具和指南。它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主建构。新课改中教材的这种变化势必引起新的教学理念的探讨。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推进新课改的几个问题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与学的评价和管理制度。因此,我认为高中思政教学推进新课改的重难点和容易产生的误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三大重点:实现课程功能、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课程功能: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旧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新课程的特点是: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

3、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二)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三大难点

1、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一切改革的最大阻力都无一例外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不见成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减负”声越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

2、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评价与考试制度。

有人报怨: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实验将无法取得成功。更有人把高考制度批的体无完肤,建议取消高考。其实我国高考制度是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美国基础教育的许多改革正向我国借鉴成功经验,正沿着与我国几乎相反的改革方向前进,这说明我国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还是有许多合理性的。但许多弊端是大家深有感触的,如“高考升学率成为政府与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用一次性的书面考试成绩来取舍学生的大学学习权”、“用终结性的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等。因此,必须改革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评价与管理制度是迫在眉睫,但真正改革起来却要受到现行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旧的教育观念与现实中“功利”思想的阻扰,必须解决具体实施可操作性困难、能否得到社会认可与支持等难题。比如高考的指挥棒仍有无穷的魅力和威力,如何进行高考制度改革、解决高考命题中的技术性问题;如何改变社会上以能否上大学来评价学校、老师、教育的观念问题;如何改变家长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改变我们的课改还要被分数所困扰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3、课程改革的最大挑战: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要指导研究性学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通常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材料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备受政治教师的关注,纷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但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传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确立课题,如何正确处理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的关系等等困难和问题却成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实际教学中的种种障碍,所以说如何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程已成为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最大挑战。

(三)课程改革教学中容易产生的三大误区

1、重视“学”而忽视“教”。新课改提出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变教本为学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教学互动,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但容易产生因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误区。

2、重视“能与情”而忽视“知”。新课改提出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向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强调教学以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核心,培养能力是关键,但不是放弃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是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是一句空话,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强调“主动”学习而“放任”学习。新课改提出主动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自主学习老师要有要求、指导和控制。探究学习老师应指导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学习不能仅追求形式,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推进新课改对策

面临着新课改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我们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如何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握新课改的重点、突破新课改的难点、克服新课改中容易产生的误区,积极全面地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素质教育,迎接21世纪的挑战,应当做到: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新课改理念相和谐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直接实施者,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新课改的实际成效,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主要树立一种观念和两种意识: 首先,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创新是新课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观主要包含三观:一是发展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都可以成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科学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地位,不应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潜能。

其次,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各种文化信息加速传播的这样一个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他们的思想积极活跃,开朗好奇,乐于善于接受各种信息。而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等。同时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社会的变化也一日千里,我们的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要保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2、提高教学内部环节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的根本途径。(1)课堂教学之前

认真研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学习、贯彻课程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课程、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课程的开设,教材的选择、处理、开发及教学设计要与校情、学情相适宜。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2)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要努力达到五个方面课堂效果:教学从生活入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回归生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活动中学,拓展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学生合作,师生互动,体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显现了感受性、启发性、探究性、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教师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学生的发展是政治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政治课程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为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这次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用新教材,对老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只要是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弱化,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要靠教师去开发。因此,一方面,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扬的群众路线,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三贴近的、典型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做好课堂组织动员工作,包括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任务,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提供舞台,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励评价,强化学生进步的动力,等等。总之,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第二、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传统教学中“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中等生的教学,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今天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情感、心理和身体素质为宗旨,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观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有责任在课堂上解放学生被长期传统教学抑制的个性,使政治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要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富有创新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求得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三、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努力实现此目标,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实践环节,增加了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同时我们的高中思政教材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还在每个单元后设置了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课题,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突破知识传授的主观认知领域,高度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积极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量,并努力向课外延伸,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来形成知识和掌握技能,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三观”,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

新课改给我们教师带来全新的感受,也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他们不再是无奈地学习,不再感觉知识与生活互不相关,不再无望成功,他们就成了真正的“学生”——成为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必将为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研究、实践新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推动新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自己的神圣职责!

下载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材料 法国的公民教育:以传统深厚而著称 法国是近代实施公民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1791年颁布的《塔来朗法案》就将学校公民素质教育提上日程,随着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和第三......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 / 转轨中国 维护权利与权力的平衡点——2004年的公共生活 秋风2004-12-30 来源:南方周末 回顾2004年,跟任何一年一样,我们既看到了利益分化与冲突的表征,也看到了种种......

    公民教育

    “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对我们公民教育的启示” 或者 “对我国公民教育的一点思考” 两个题目中选一个,觉得行,我再修改,或者他自己修改也行。当前新加坡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目标 是“......

    2007年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生命教育实践(五篇)

    第 1 页 共 7 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生命教育实践 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刘雁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计划1 本学期我承担了高一(3)班的政治课和xx电子(1)(2)两个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得失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以利于开展以后的工作......

    高中思想政治随笔

    要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摆脱困境,达到老师愿意教,学生乐于学,考试成绩好这样一种境界,我认为学校应重视、媒体应支持、教育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当然,重中之重是老师、学生观念的转变。......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叶新建 (江苏省吴江中学江苏 吴江 215200) 【关键词】公民教育,国名教育,内涵 香港特区政府2010年提出增设国民教育及德育课程为中小学必修课,原定......

    公民教育中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司法局作为承担公民法制教育的主管部门,自1986年起,在中央和xx统一部署下,已连续实施了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三个五年规划。“一五”普法主要是法律的启蒙教育;“二五”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