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慈禧》有感5篇

时间:2019-05-12 05:1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说慈禧》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说慈禧》有感》。

第一篇:读《说慈禧》有感

读《说慈禧》有感

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的长河,能有几位女性能统治中华泱泱大国近半个世纪。大家陈丽娟《说慈禧》以史为据,从客观的角度对慈禧的一生做了一个中肯的评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去了解这个统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风雨飘摇近五十年的女统治者。

从清朝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大清王朝的兴起和没落似乎都和女人有关,从清朝入关开始,孝庄皇太后历经前四朝,太祖朝,太宗朝,顺治朝和康熙朝,而慈禧则影响着后四朝,咸丰朝,同治朝,光绪朝和宣统朝。所不同的是孝庄皇太后是处在大清朝兴起时而且她是在后台参与国政,慈禧太后则是处在大清朝没落时期,且直接到前台干预国政。她作为一个统治者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既表现出她所处时代所局限的政治观点又表现出作女人固有的性格特征,因此作出了影响中国近代走向的一些错误决定,故后世对慈禧的微词颇多而对孝庄皇太后的肯定较多。

慈禧以选秀的身份被选入宫中作为贵人,然而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是她为咸丰皇帝生下第一个皇子载淳。因为咸丰帝一生只有两个皇子,然第二个皇子夭逝。从此慈禧的地位一路飙升至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在咸丰皇帝死后便成为西太后,此时她二十七岁。在将先帝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肃顺等处决之后从此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然而为何突然之间她一个身处后宫的皇妃能一下子除掉先帝的顾命大臣。早在她作为贵人的时候比其他的人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她略懂汉文学,能画会弹,这无疑在当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下她多了一个筹码。因此她咸丰帝很宠爱她,有时候很多奏折都让她批示,口谕让她代为传达,在这个时候起,她就渐渐对国家政治非常感兴趣,并努力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久而久之她对这个国家机器是如何运行和操作便了如指掌。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时,八位顾命大臣就对她这位西太后严加提防。此时她深知紧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斗不过顾命大臣,她便避其锋芒,暗中与在京的恭亲王奕联合,以护送先帝灵柩为名分开八位顾命大臣,自己则先回京处理各种要安排的事,其结果便是肃顺等在回京那一刻便遭其为他们设计好的陷阱。

除去顾命大臣后慈禧的垂帘听政自然而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凭借她多年的从政经验,她并没有放松对对手的警惕。当初她和恭亲王奕联手成就了她主宰大清帝国的命运时奕亦权倾朝野,她感到了奕的对她地位的威胁,便一句话就革掉了奕所有的权力。她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在大清国里只有她才是至高无上的。她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虽然是大清国的主宰者,慈禧又是不幸的,她是一个母亲。不过做母亲就远逊色于她的政治生涯。她给自己的儿子请来最好的老师,很想将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成一位合格的帝王,但是事与愿违。从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当初在承德避暑山庄时肃顺等人和她有过交锋,小同治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躲到东太后的怀里。这是与她的严格要求是不无关系的。然而同治帝的早丧是她始料未及的,但是在后来的决定继位人的时候她又再次牢牢掌握住了大清帝国的走向,继续她的垂帘听政。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今天,当我们回顾与品评她的功过是非的时候,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和情感来评价她复杂的人生,只能以人性化的视角,尽量还原她和她所处的时代。

第二篇:《正说慈禧》读后感

读书报告

——读《正说慈禧》有感

近日来,应着老师的要求要读一本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史有关的书籍,我想,如果要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史,所要了解最好的时期就莫过于是标记着近代史开端的清朝了,而在这一时期内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深的一位女人——慈禧,更是不得不提了,于是我在图书馆里找到了《正说慈禧》一书。半个月的功夫下来,我读完了这本书,心中的那股强烈的感受不得不涌上纸上。

《正说慈禧》一书的作者是徐彻,吉林省长春市人士,著有《徐彻晚清史论》、《慈溪大传》、《光绪帝传》等著作。作者细致描写了慈禧一生中的重要事件:17岁作为兰贵人进宫的风光,成为皇帝宠妃的骄傲与荣誉,辅助小皇帝登基经历的惊涛骇浪,与光绪皇帝的矛盾与摩擦,令她视为终生耻辱的西安逃亡,直到最后结束对中国将近五十年之久的绝对统治。上天赐予了慈禧美丽的外表,却令她和相爱的人永远保持君臣的距离;赐予了她无上的权威,却让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连普通的天伦之乐都成为一种幻想,可悲呀!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北京的一个中上等满足官员的家庭中诞生了一个俊美的小格格,姓叶赫那拉,她便是后来统治中国近达半个多世纪的慈禧太后。十七岁的时候,叶赫那拉氏进入了宫廷,当上了贵人,她凭借天赐的自然机缘和独造的人为因素,终于脱颖而出,由贵人,而嫔,而妃,历经五载,一路高升,巩固了在后宫的地位。她,是一个厉害的女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迫北逃热河的咸丰帝在重病期间对后事做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特殊安排。任命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朝政;同时又赐给了皇后钮钴禄氏一方“御赏”印,赐给小皇帝载淳一方“同道堂”印,由懿贵妃那拉氏掌管,这两方印具有牵制顾命八大臣的作用。此时的她已经不满足与仅仅是掌管“同道堂”印了,她的内心有了更深的打算。1861年,26岁的慈禧太后在24岁的慈安太后和28岁的奕的支持配合下,经过缜密的准备,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动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成功的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的三次成功政变中的第一次。由于此次政变,那拉氏握取了中国最高皇权,成就了第一次“垂帘听政”,这次政变上下呼应之巧妙,舆论准备之完善,军力配合之恰切,行动掩盖之周密,爆发时间之准确,善后处理之明快,无不令观者瞠目结舌,从中也可看出慈禧太后之机敏、狠鸷、巧诈、沉着、决断„„

然而,按照清朝的祖制,皇权的掌控,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成年皇帝直接执政;二是

幼帝继位,大臣辅政。但是,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突破了清朝的祖制,大胆地采用了垂帘听政的政治体制。如何实行这个清朝没有先例的垂帘听政呢?大臣们绞尽脑汁,不得其解,最后还是聪明的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指明垂帘听政的细节,才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在她执政之初,雷厉风行,任用汉人,降诏求贤,支持洋务运动,还是颇想有所作为的。无奈,同治帝早丧,死时年仅19岁。于是两宫太后颁布懿旨:四岁的载湉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改元光绪,于是慈禧实现了她二次垂帘的目的。

在光绪十三年正月,慈禧为光绪举行亲政和大婚典礼后,便交出了皇权。归政于光绪后,此时的她在隐控朝政的同时,更多的是贪图享乐。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她的六十大寿,寿辰未到,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可慈禧庆典照开,礼物照收,其个人私欲得到充分的宣泄。

可是光绪帝内心深知,他不能一味地被慈禧牵制着,而且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屈辱中他深刻体会到只有变法,中国才能自强,于是就向慈禧提出了要变法。而慈禧在允许光绪帝变法的同时,以四项措施束缚了光绪帝变法的手脚。

后来,在光绪帝日益采取措施反抗慈禧时,慈禧害怕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于是便发动了戊戌政变,此次政变后,她更是处心积虑想废黜光绪帝,但在内外压力下,她的阴谋不得逞。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便开始了她悲惨的西逃之旅,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最后,在列强的威逼下,她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之后,列强的军队退出了北京,慈禧才得以回銮了。遭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后,慈禧痛定思痛,决心重新踏上光绪帝的路——变法。但是不久后,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之后,光绪帝病危了,慈禧也患上了重病,但是她却不忘为光绪帝策立嗣子,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

后来,光绪帝病逝了,次日,慈禧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就在光绪死后的二十多个小时之后,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由于积劳成疾也离开了人世。这是否是上天与他们母子之间开的玩笑呢?

这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奇怪,因为她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管理朝中大事和后宫琐事中过去的,她,的确很疲劳。但是,慈禧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不许妇人和太监干政,如出于他人之口,我们不以为怪,却偏偏出自妇人而当政50年且又宠信太监的慈禧之口,简直莫名其妙。

慈禧大半生追逐权力,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长达四十八之久,风光背后,权术斗争之险恶、如履薄冰的感觉谁能体会?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使

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怡弄孙的幸福;她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陵墓为军阀孙殿英所掘,尸骨尽遭曝露、羞辱,至于其背负的骂名则天下皆知。但是,我认为,从某些角度上讲,她依旧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女人!

第三篇:读《说谦虚》有感

读《说谦虚》有感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由于谦虚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由于骄傲而悔恨终生。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恢复汉室,竟三顾诸葛亮的茅庐。他不因诸葛亮位而居傲,而是降低自己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诸葛亮终感其诚,答应为他奔走效劳。而与此相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明王朝的统治,曾转战南北,历经了10余年才攻进了明朝的首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他们自认为天下已经得到了,就放松了警惕而骄傲起来,致使清军入关,终以失败而告结束。李自成的几十年的心血也废于一旦了。再如,吴王夫差因为打败了越王勾践而骄傲起来,终日华天酒地,不理朝政,后来,终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消灭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向别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整个集体之中,干好一切事情。“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永远铭刻在心。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由于谦虚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由于骄傲而悔恨终生。

第四篇:读《马说》有感

读《马说》有感

彭 见 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中,韩愈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揭露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原因。

今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韩愈的这篇《马说》,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里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我们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决定着一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潜能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

当然,教师的这种作用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伯乐”般的素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首先要具有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1

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满腔的热诚投身于工作中,用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教师还要具备相当的业务和学术水平。社会的发展,使得各种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为“千里马”提供足够的“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意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在接受同一内容时,在时间和深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现行的班级授课,给我们贯彻这一原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为了适应一些学生的“千里”之能,我们从教法到辅导都要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在实践中,要大力开展“培优帮扶”工程,通过抓“两头”来“促中间”,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要求我们教师要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能,从而制定教学方法和辅导形式,充分利用“小课堂”的形式来弥补大课堂的不足。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能在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下,实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其能“日行千里”的特殊要求。

总之,韩愈的《马说》一文,从我们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研究它,其教育思想很是值得我们思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要善于发现学生长短,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教无定法”的原则,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更好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004年8月22日

第五篇:读《说园》有感

园说

——读《说园》有感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园”字,将各种元素围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园”。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这围合起来的元素却大有学问在。读过陈从周的《说园》更让我对中国园林感到震撼,更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有着这一手法。何为“美”,相信中国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漓尽致。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

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在园林中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也算是精妙的表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对于造园元素来说,中国园林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其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与借景抒情有异曲同工之效。并且在布景中更是妙在含蓄,耐人寻味。

喜欢中国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也很喜欢中国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

显示着自然的美色。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下载读《说慈禧》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说慈禧》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说园》有感

    读《说园》有感 风园09-1洪方圆080344127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组合成的综合艺术,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糖”,仍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富有深厚的......

    读《客户说》有感

    读《客户说》有感李峰最近云康内部很多人都在学习一本书,书名是《客户说-如何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本书是被誉为"当代德鲁克"的管理大师拉姆·查兰先生在10年前所著。此书......

    隋丽娟说慈禧——观后感

    其实,隋丽娟教授的《百家讲坛——说慈禧》这个节目,已经出了很久了。本来我早就想看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能看成。这个星期的星期四晚上,倩虹在宿舍里说,她的《近代史纲要》......

    多角度浅谈慈禧[本站推荐]

    多角度浅谈慈禧 14级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2)班 林芝 学号:1140100062 摘要:慈禧作为帝制时代中国史上,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也引起了后人的众说纷纭。她17岁从......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恰少年,志向云天,血染金戈,魂归轩辕,换其太平人间。当旧时的宫阙重楼终在烈焰之中倾塌,乱世烽烟中的染血长剑又指向何方,战魂终是难以安息,形成一场悲痛的祭奠。带着曾经的故曲......

    读《说做人》有感800字

    读《说做人》有感800字 做人之道,对于我这样半大不小的少年来讲,无疑是一个高深的话题。可是,本来对该如何做人只是一知半解的我,在读了它之后,也逐渐对做人有了新的认识。它是什......

    读《朱永新说教育》有感

    读《朱永新说教育》有感 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缺少的不是批评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一是营......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11级工商管理 1131050213 孙冬雪 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