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书名:《爱的艺术》 作者:【美】艾.弗洛姆 李鸣健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类型:自购书
内容笔记: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产生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所学的观点的原因
① 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能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的问题。② 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
③ 人们不了解“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之间的区别。
·学会一门艺术的步骤是什么?
① 掌握理论 ② 掌握实践
③ 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达到这一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途径:
① 纵欲:特点一 方式都是强烈的
特点二 需要整个身心的投入
特点三 需要不断重复
② 同一组人保持一致: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部分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
在专政国家中,通过威胁和恐怖手段制造同一状态。
在民主国家中,人们变成一个模式,因为人们总想通过某种
方式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能采取同一人群的同一方式。
·要求消除所有差别的倾向&平等概念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平等概念的发展:
◎ 犹太经书,肯定了人的一次存在性。“谁拯救了一个生命,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谁破坏了一个生命,就等于破坏了全世界。” 西方启蒙运动哲学,平等是指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会主义,把平等解释为是消除剥削和人使用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平等概念的变化:
指的是机器人(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
启蒙运动的哲学观点——灵魂不分性别。→性别两极的消失。男子和妇女完全相同,而不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平等。
③创造性的劳动。·结合的形式:
① 共生有机体的结合:
⑴消极形式:服从(受虐癖)
⑵积极形式:控制(施虐癖)
② 成熟的爱情:保持自己个性条件下的,与他人的合二为一。
⑴爱情的“积极意义”:运用人的蕴藏在内部的力量,不管是否达到外部的变化。
a.给的要素
什么是“给”?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人们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人们不应该把对方看做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取得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b.所有爱共有的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结合:
① 实现人与人的结合
② 阴性和阳性的结合:p31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代表大自然。
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法律、纪律、秩序等的世界。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脱离父亲的权威。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弱小,另一个人的强大。弱小只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2)母爱
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去的愿望。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并不是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于成长着的孩子的爱。P47(母亲“超越自己的追求”、分离)
(3)性爱
性爱区别与母爱和博爱,按它们的本质来说,母爱和博爱都不属于一个人。而性爱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
·性爱的独占性: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P51 ·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志的因素。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结论:性爱完全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两个特殊的人之间绝无仅有的联系;性爱只是一只的行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
(4)自爱
①利己者:利己和自爱是相互矛盾的。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人会通过各种其它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p56 母亲对孩子忧虑重重的例子。)②“忘我”: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但一旦他发现,尽管他那么忘我可还是感到不幸,他同别人的关系仍然不令人满意,他就会感到吃惊。(p57忘我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影响)
(5)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资本统治劳动力的结构→资本集中
劳动组织的特殊形式:高度集中个,分工严密,抹杀个性。
·爱情和婚姻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那个中,人们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做是爱情和信赖。→强调结伴精神与相互宽容。
·“爱情是性现象”——弗洛伊德。(p83 批判)结论:以上两种思想,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举例如下:p87-p95
i感情上的不成熟状态ii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多愁善感的爱情、投射。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四章 爱的实践
(一)所有艺术的必备条件
①纪律:与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使人舒适,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②集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学会一个人待着;专心做一切事;同别人的关系中:有听别人讲话的能力;保持清醒(重要的是要觉察内心的活动,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为自己辩护的借口)。集中意味着要完全地在现时现地生活。
③耐心
④极大的兴趣
(二)特殊条件
①主要条件:克服自恋。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②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是我们能做出许诺的先决条件 ·相信他人:⑴相信他人的核心(核心不可变)
⑵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
⑶顶峰:相信人类
第二篇: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
《爱的艺术》弗洛姆的哲学书,作为一个很久很久不看这类哲学书的工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但是,作为一门全人类的通用科学来说,对于哲学的知之甚少对谁来说都是个错误。看了这本书,自己也有了一些对之前问题的解答,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疑问尤其是对于现今的我所经历的教育。
曾经有一名走进哈弗校园的高考状元曾经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训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并且形成那些知识贫瘠的人所不能驾驭的利器,在社会上最大能力的利己。我们的社会在也是在全力的支持着这些利己主义者,利用他们的精装,为社会的资源提供保障。当然了,博弈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约翰·纳什在博弈论的观点中提到,现代经济体制的利益最大化,建立在单个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化上。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些利己主义者来使得社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但是,从我们的`认知来看,这是真的吗?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这样阐释到,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却普遍的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但是其实在我看来,自爱是真正的爱自己,而利己不是爱自己,利己的本意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只能依靠于一些身外的利益来填补自己,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利己主义。
对这两个概念清晰后,我们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是爱自己的社会人,而不是空虚的失望的利己主义者,针对两者的需要出发,我认为,在教育中我们在增加被教育者的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并且锻炼一种爱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对个人要求的出发点,所谓个人要求是指个人的对自己的一些要求或者是约束,而出发点,我定义为,爱自己。
艾克哈特说,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自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你一视同仁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你就会像某个人那般爱他们,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一个既爱自己有爱他人如同爱己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值得这样评价的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2
《爱的艺术》五年前读过,时至今日又饶有兴趣地重读起来。书本不厚,却字字珠玑!关于爱情的理论,我想是这样的。爱情,首先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人内心生长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爱情的第一要素,是给而不是得。
“给”在一个性格还没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往往误解为是放弃,或是被别人夺走东西或是做出的牺牲。一个”重商主义“的人“给”,那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不得对他们来说是欺骗。而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则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体验他们的力量。在物质范畴,给是财富,但给的最重要的范畴决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
可以是最宝贵的东西,也可以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不代表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比如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给决不是为了得,而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使双方都充满快乐。
爱情就是这样,有生命力才能创造爱情的能力。反之,如果你爱一个人,无法唤起他人对你的爱,那么这样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爱情的第二要素是关心: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则不是爱情,是一种情绪。爱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和培养。
爱情的第三要素是责任心:
责任心不是义务,更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责任心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们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的回答。
爱情的第四要素是尊重:
爱情如果有责任心而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对方也就是说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爱对方,就应该接爱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对方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当然,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到独立,而不是想着去控制和利用对方的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有可能。爱情也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爱情。
爱情的第五要素是了解:
人们只有在了解对方之下才能谈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性的,毫无益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爱情的要素之一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容,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有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线,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对自己是个谜,别人对我们永远是个谜,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使自己看到对方现实的状况,只有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我们才能在爱中了解对方的真正本质。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3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便是爱恨情仇,而最让人想要探索的便是爱。那么爱是什么?在《爱的艺术》中,作者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类似于对艺术的感受力,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价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
文中作者先提出爱是一门艺术然后阐述原因,再提出有关于爱情的理论,最后提出爱的实践。对此我有些属于自己的想法。
人在社会中总是免不了孤独寂寞的感受,有些人选择释放自身欲望无关感情,而有些人选择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同道中人给彼此温暖陪伴。这两者都是本能,但后者应该承担的东西更多,我们称这叫爱情。
在当代社会的观点中,爱情总是与性挂钩,但依我看来,爱情只是爱情,你可以因为爱情产生欲望,但是你不能因为欲望去获得爱情。欲望是本能,而将欲望能控制在手,承担责任,奉献关心,给予尊重这是爱情。
爱情在各阶段都存在着,小时候的青梅竹马,长大一些的怦然心动,成熟一点的柴米油盐,老年后的`白头到老。既是付出也是收获,双方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在不断磨合适应下走到最后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但是怎样去爱别人呢,又怎样接受其他人的爱意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大多数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爱情总是前期美好后期苦涩,分手之后郁郁寡欢,更有甚者放弃自己生命。这是错误的爱情观。在我的观点中,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你学不会爱这个美好生活,便会看不到世间美好,也就学不会爱其他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爱,谈何爱别人。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感受美好才有爱别人的能力。而你如果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你又怎么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爱意呢,你将永远不会得到爱的满足。先爱自己再爱他人,这个顺序反了,最后是失败的。你想想这样的场景,在你们恋爱过程中,你每天抱怨着这个社会的不公,发泄着自己的糟糕情绪,你的另一半听着这些,他不会被影响然后消极吗,他最后不会被你的负能量打倒想逃离你吗?换另一个场景,当你的世界围着他转,因为他的一句话影响你一整天的心情,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空间,另一半不会觉得累吗?所以,在感情中,爱自己,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东西在恋爱中才能与对方一起获得快乐和对生命的感悟。
好的爱情是两个人收获更好的人生,理解彼此包容彼此,虽然平时的鸡毛蒜皮很让人烦躁,但是闹完矛盾过后仍然爱着彼此,相信爱情相信这个世界依然美好,这才是好的爱情,积极的爱情,而不是每次爱情的争吵都让你抑郁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4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在这本小册子中学会如何去爱或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然而前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本秘籍类书籍,而是一本心理哲学的书籍。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
我想这种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用越来越难获得了,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环境当中。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成长在爸爸妈妈无尽的爱之中。这样一种观念早已烙在脑子里: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爱我关心我帮助我。以至于习惯了获得,从而忘了给予。以为对妈妈的爱就是亲吻妈妈的脸颊。这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天真的、孩童式的爱,即“我爱,因为我被人爱。”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开始害怕孤独,开始需要爱,包括友情,爱情。这便是另一种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我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四岁的王诗龄向当地居民要辣椒,当小伙伴质疑她不吃辣椒的时候,她说:“我爸爸爱吃辣椒啊,我爸爸饿了怎么办。”我想在这一点上,她比大多数人都棒,此时她的心中不只有自己,还有爸爸。
要想获得爱的能力,首先要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世界不会以任何人为中心。就以现在的大学生活为例,包含一个人的集合有很多,除了这个人自己组成的集合外,朋友圈,寝室,班级,学院,社团,乃至学校都是一个有时会需要自己的集合。然而这几个集合不是互斥的。当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内心中的选择就会暴露自己“自我”的世界。
爱是一种给予,不是只物质层面的,还有是精神层面。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爱的人所有内心当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同我们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张丽莉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就是一种无私的,忘我的给予,这道她爱的'人们和自己中只能二选一的选择题,她及时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爱她的学生们,所以他被所有人爱。
爱除了给予,还要有这几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母亲爱她的孩子,所以关心他饥饱冷暖,士兵爱他的祖国,所以站岗放哨保家卫国,爱人爱他的伴侣,所以尊重他的习惯和选择,朋友爱他的知己,所以愿意了解他的全部。
校园中的也不乏可以证明以上要素的例子,我们这一代,从出生到大学走的都像是顺理成章的相似的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就连谈恋爱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两人或是同上一节课相识,或是参加同一个社团活动相知,或是通过某社交网站互相了解,经历了暧昧表白确认关系等必要阶段成为了男女朋友,然而这样的爱情能持续多久呢?分手理由也大概可归为几类:他不关心我,他不在乎我,他不尊重我,他不了解我。
人们为了摆脱孤独保持跟他人的一致,为了摆脱孤独渴望爱情,可是不会爱的人,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为了被人爱而爱,这样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只会让他更加孤独。
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因此也没有完全领悟成熟人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以上只是我读完《爱的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一些简单的感触,谨以此与还没有爱这个能力的人们互勉,懂得爱人,学会爱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5
认为这本书和谈恋爱有关的同学,自觉出门右转。
当我满心欢喜的开始系统学习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和谈恋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一点一滴的阅读,却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爱”这个话题。
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能够凭空产生,也能逐渐消失。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学习如何去爱是如此的荒谬。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被父母所爱,我们爱自己的爱人,我们被子女所爱,我们的人生如果有一颗缺乏爱,那就等同于死亡。但是,什么是爱?爱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爱?
弗洛姆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受。爱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掌握理论,又需要学会实践,还需要赋予它我们最大的关心,才能让爱最终开花结果。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唯一,而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刻他(她)出现在那里,而你刚好需要爱一个人。
这个理论的提出没有任何严格的证明,而且对解释能够持续吸引异性的人群毫不适用,因为显然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爱的定义。但是,对于持续处于孤独中的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也许你感受过,也许你听说过那一时刻,那种偶遇“灵魂伴侣”的时刻: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彼此非常接近,感到有结合为一体的强烈要求,那是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个人彼此越熟悉,他们的结合就越丧失其神奇的魅力,直至最后相互间的反感,失望和厌恶把残存的激动兴奋一扫而光。然而,最初他们不可能遇见这一切,他们互相迷恋来证明爱情的浓烈,但事实上,这恰好表明他们之前是何等的空虚寂寞。
每天刷朋友圈都会有人在不停的约人,每次都是零回复(包括我)。很多时候都觉得是没有遇到一个对的人,没有刚好在街头遇见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如果给爱重新下一个定义的话,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此,我们总是落寞的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弗洛姆说对了一些东西。
如果说到如何去学习爱,真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问一条鱼,什么是水一样。
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然而实践是离不开具体的对象的。因此,如果弗洛姆可以假设爱是一种能力的话,那我的假设就是爱是一种针对特殊个体的一种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内在的强大,才能够有对于一个外在的人进行爱的表达,我们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点运气,去遇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很遗憾,我还没找到,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截止......
关于爱的问题,弗洛姆还给了我们其他积极的启示:比如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在沉浸在一段感情中是,只有当我们奉献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最为感动,我们才会感到爱的存在。如果一味地索取,就像婴儿之于母亲,只有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婴儿对于母亲有的只是物质上的索取,并不是爱的表示。如果婴儿具有思维之后对于母亲的回馈,另当别论。
弗洛姆的理论基本都是处于自己的解释和观察,在攻击弗洛伊德的过程中,采用了和弗洛伊德一样的不严谨论证方法。虽然关于人类行为的观察值得称道,但是关于两性,同性问题,受限于时代,他的思维在现在看来也几乎不能接受。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6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我时常在想,我为何总是厚颜无耻的不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生活。满足和感恩并不是一对同义词。用弗洛姆的说法来讲,是你不会爱,不会爱自己,不会爱他人,更不会爱生活。单身的对幻想的对象要求甚高,拒绝着冥冥中的缘分。相恋的爱人在激情后,沉默的瞳孔中倒映着对方的缺陷。她温柔,你嫌她不够勇敢。她安静,你嫌她不够开朗。她独立,你嫌她不会撒娇。每一个被生活细化的性格特征,在你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被点燃的时候,就会变成顽固的旧疾,刺的你坐立难安,一定要把情绪宣泄到蜕她一层皮为止。
其实这和她无关,和原生家庭无关,和钱也无关。你对付出爱情的恋人的生命和生长毫不关心,你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也从不积极反思改进。
当她一件小事没做好,你想发脾气责怪她幼稚无知的时候,再多问一句自己:
你自己就是完美的吗?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7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完总体的感受是作者很多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整体来看比较晦涩难懂。第二遍又拿起来读时,我用视觉笔记的方式整理了一下,顿时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
作者在前言部分回答了什么是爱情的问题:爱情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有关的,并非只需要投入身心就可以的感情。第一章中关于爱是否是艺术的问题,作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且列举了三种常见的错误观念:
1、错误地把“我会被人爱吗?”“如何能被人爱?”看作关键问题;
2、错误地认为爱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的区别。前者其实只是证明了一对男女之前有多寂寞。我理解这种寂寞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不被理解无法言说的那种寂寞。
既然爱是艺术,那爱就同其他艺术形式有了相通之处,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如果想要达到大师级别无一不是要从三个方面来获得:理论、实践、当作高于一切的目标。
第二章作者介绍了爱情的理论知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第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第三,爱的对象。
为什么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呢?首先作者提出人类的生存问题其实就是克服孤独感,在这一点上人们做了很多努力:纵欲、同一化(传送带式的生活)、创造性的劳动等,但是只有爱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在这一部分作者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爱:爱是“给”而不是“得”,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拥有这些的人才是一个成熟的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部分我印象很深的是那段关于乳汁和蜂蜜的比喻,能够同时给到孩子乳汁和蜂蜜的母亲非常少,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自己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有爱的能力的人。这部分还区分了几种不同程度的爱,很有意思:
天真孩童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与之对应,成熟的爱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与之对应,成熟的爱则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母爱和父爱的区别:一个让孩子有生活的安全感,一个让孩子有纪律、独立性和驾驭生活的能力。
在爱的对象这一部分,我重点想说一下自爱。自爱不是利己,也不等同于忘我,自爱的人才能够爱人。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快乐,只想“得”。周围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才感兴趣。这样的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原则上是没有爱的能力的。
第三章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中说到的内容,我觉得在现今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不就是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嘛,我们正是“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和同时代的人只有表面的接触。
第四章爱的实践,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关心的,了解了这么多,我究竟怎么才能拥有爱的能力呢?
很遗憾,这里并没有秘诀,因为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但是作者提出了几个努力的方向:纪律、集中、耐心、兴趣、培养信仰和勇气。
如此,祝愿我们都能在这一生中保有耐心,怀着作为最高目标去实现的信念学会爱!
以上是整体的读后感,说到这本书带给我的颠覆性的或更深度的认识和思考,第一点是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得比给多很多,这一点让我看到原来给才是爱,才能体现自己的生命力。第二点是59页说到的“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这一点对我的认识有颠覆性的改变,因为能够爱好自己、家人、朋友已属不易,还要爱“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虽然做到很难,但是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的爱要宽广到这样一个范畴才是真正爱的发展。
这本书带给我的实践指导是什么呢?首先是相信个人的体验,不是教条地去做事情。然后就是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入手,建立有纪律的生活,把我的工作和生活更好地融合与平衡。最后是要建立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这样才有主心骨,不容易受人影响陷入焦虑,才能坚持做对的事。
我会如何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呢?从把兴趣点从自己的利益上转移开做起,通过每日冥想、专注做事练习集中。时常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本书,来检视自己有没有忘却爱的初心。
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了解什么是爱,想要发展自己爱的能力的朋友们。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8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应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下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职责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职责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能够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构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状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状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能够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能够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持续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状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潜力——培养这样潜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9
我已在爱里跌掉数次,不断面对同样的错误,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所以本月我选择阅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
所有失败和痛苦经历,都是促使我们走上反思和诚实面对自己的必经之路。
正如书中弗洛姆写过:“没有黑夜,人的生命就一无所得,以至于白天也无物可给。”
Ⅰ、《爱的艺术》出版于1956年,距今已问世60年,也许书中部分观点早已不适用当下社会,但书中弗洛姆对爱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思考过程,爱在书中不仅仅单指爱情,更包罗着对各种形式爱的哲学思想,给我带来很大收获和启迪。
本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部分,理论和实践。
Ⅱ、理论—什么是爱?
开篇就立即被弗洛姆的以表入理,精细分析的理论所吸引。弗洛姆以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阐述了对爱的理论认识,也表明作者自身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
书中的观点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积极的要素:了解、尊重、责任和关心。
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渴望被了解,也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生命变得完整。爱情可以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是彼此间的精神支柱。责任感和关心如果不是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
关心:爱情说到底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
责任:责任感完全是认一种由心出发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责任感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如果责任感不以尊重为前提,那么责任就会成为一种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
尊重: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应该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接受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因此,想要尊重一个人,首先我们要了解他,通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爱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Ⅲ、实践—爱的给与得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
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
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我对此的理解是,爱她,是为了让她的生活因为遇见了我而更加美好。而不是我爱她,是因为我需要她。
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想起一句话:爱是两个强者的风花雪月,而不应是两个弱者的苦大仇深。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只有成熟的爱,彼此成就互相付出,才能隽永。
Ⅳ、书中内容摘抄
弗洛姆“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弗洛姆“而真正的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如何才能拥有爱的能力?
弗洛姆“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
弗洛姆“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写在最后:
爱作为一种个人体验,只有赋予勇气献出自己的灵魂,在爱中迷失、挣扎却仍然愿意投入灵魂去爱,才能深刻体会爱带来的美好。
愿我们都能学会去爱,拥有爱人的能力和勇气,全情投入。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0
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资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十分具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十分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透过感情去到达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感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感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但是性风俗在这五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天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在中产阶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骇。”“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此刻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此刻爱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现代思想中,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样的原则。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重点已从正确的信仰转移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马克思也提出这一原则,这表此刻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论逻辑使他发现了心理分析疗法的过程,也就是更加深入体验自己的过程。”弗洛伊德对宗教的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缺点只在于弗洛伊德没有看到单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这一核心导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贴合二十世纪初完整的资本主义精神。”“弗洛伊德对感情的看法贴合十九世纪物质主义好处上的男权主义,而沙利文的定义是来自于二十世纪被异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发现从生理的范畴转换到生存的范畴中去,并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最后这方面还是不太懂。
但是有时他的分析还是十分有道理的:“人从同母亲的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到达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到达成熟的基础。如果人不是这么发展就会导致神经机能疾病”。书中对神爱的阐述也显得有点太多了。最后在“爱的实践”这一部分,弗洛姆讲到如何去爱。就像古训所强调的一样,他也强调了专心这一要素。他说:“如果专心地干,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无论干什么,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会增加一层现实好处,因为干事的人是完全开放的。”“获得爱的潜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感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在书的最后,弗洛姆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这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感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这本小书确实给人很多深刻的启发,可是对于我,还不止如此。我还在自己的书群里跟大家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精彩理论,这种尝试把大家都集中起来,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对大家共同的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最让我高兴的。前天还用同样的方法分享了《优势谈判》这本书,效果也很好。以后还会继续分享更多好书,也许会发展得更为专业呢,而这都是这本小书给我的启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1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总有各自的不幸”也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各有各的失误。
毕竟是读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才写下的文字,让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虽然爱情中包含着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渴望,但只有双方首先是有独立意识和独处能力的个体,才能使爱情长久地滋润彼此的生命。爱情中的磕磕绊绊,多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个性上的不成熟。两个人关系好,能持久,不是看蜜里调油的时候,而是看两个人节奏不一致的时候,能不能彼此调整情绪,心平气和地翻篇。既可以有独立节奏,互相信任;又能够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吹捧的长期关系,才有意思。
很多人以为爱是遇见了对的人,就自然而然能学会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爱就像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通过知识和努力加以学习的,这便是爱的智慧。
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人们认为爱就是被人爱;其实恋爱的成熟阶段,都不是再需要从对方身上强求得到些什么才会继续爱,而是我爱你,因为你本身的存在,让我看见人性里的愉悦之光!《圆桌派》采访严歌苓,她说她最讨厌的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种把自己当花养着,自己的每一分美丽都要榨取男人一分价值的特别计较特别算计男人的那种女人,事实上,她说的这种女人很可怜正是因为她不爱自己,她才要榨取男人。如果你认为男人只要挣钱就好,那你得到的就是一个只知道挣钱的连碗面也不会做的男人。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在《人类简史》里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当今社会,金钱已经打败了任何一个宗教,成为人类行为和沟通的基础工具,几乎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行为,能完全脱离金钱的影响了。男女关系也和赚钱一样。不可能一年赚满五十年的开销,不可能一直浪漫,或者对方是个非常有情趣的人又愿意一辈子带领你。认识一个本来不认识的人,从陌生,到礼貌,到沟通,到交心,到亲密关系,或者到愿赌服输,这一步一步,都是能力的成长。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就像许多人说结婚之后爱情就变为了亲情,都他妈扯蛋,我非常反对夫妻变成亲人,我妈或我以后的小孩是我的亲人,但我的老公永远是我的情人爱人。没爱情的婚姻,就不叫幸福婚姻。
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说:确实有少数女人曾经如天鹅一般的高贵与优雅,但是婚姻最终使她们沦为家禽,(第一次看到男作家能给女性这么深厚关爱)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女人婚后都把时间和金钱全部花在孩子身上,导致在现代生活上最基本的生存必备品都没有,一个自己都不会爱自己的女人能否正确的爱孩子和老公?
最后用弗洛姆的话送给大家,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2
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不仅同一性可以减轻恐惧,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起同样的作用,人作为劳作大军和管理阶层的一员仅仅是一个号码而已。他几乎不需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他的任务由劳动的组织派定。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也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他们都在行使由整个组织结构规定的任务,不仅要按规定的速度,也要按规定的方式完成。甚至他们的各种感情,如高兴、宽容、信任、雄心以及同每个人顺利合作的能力都是预先规定的。他们的娱乐方式即使不那么强求一律,也都是大同小异。阅读的书是俱乐部选定的;看的电影是电影院老板和他们出钱登印的广告选定的;其他的娱乐方式也都雷同:星期日驾车远足,、看电视、打牌和社交活动。从生到死,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到晚——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运行。
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
有的人由于内心极度的不安活着孤独而狂热的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升官发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是一种狂热、一种热情的奴隶,而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因为他是受外力的驱使。他是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是一个“行动”的人。
资本集中带来的另一个决定性特点是劳动组织的特殊形式,这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之一。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个人失去了个性,而成为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现代资本主义中个人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在一起协调工作的人。这些人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口味是标准化的,既容易受到控制,又能预测。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是一方面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和独立的并相信自己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原则和良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准备执行命令,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服服帖帖地进入社会这部机器中去,规规矩矩地听人摆布,自愿服从领导,盲目地受人指挥——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要不遗余力地干活,永远地发挥作用和力争晋升。
那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异化。他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这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通这一群人保持一致。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是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
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
事实上现代人很像赫胥黎在他的《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描绘的那副样子:“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现代人的宗旨正如赫胥黎简明扼要地总结的那样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是“今日,人人幸福”的颂词。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他们消费商品、图片、食品、饮料、香烟、人、杂志、书籍、电影,真是无奇不有。世界只是为了填饱他们的肚子,就像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而我们是婴儿,永远在期待,在希望,却永远是个失意者。我们的性格努力地适应进行交换、接受和消费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它们只能交换“一揽子特性”,想做一笔好买卖。在这一异化了的结构中,人在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思想,这在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无数宣传美满婚姻的文章中,一对毫无摩擦的伴侣被奉为是理想的结合。这一宣传和社会要求职员应得心应手的标准毫无两样。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给人一种幸福的样板而已。
对许多夫妇来说,银幕是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可能性——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两个人会一起成为他人爱恋故事的观众。只要爱情是一个白日梦,他们就能加入进来,但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他们就僵化了。
一对夫妇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爱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动,虽然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感受到爱。这种情况和幻想未来的爱情完全一样。不知有多少定过婚的男女或新婚夫妇仍在憧憬未来爱情的幸福,尽管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对方的无聊。这种倾向符合作为现代人标志的一般态度。现代人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但不是现时。他们满怀感伤地回忆童年和母亲——或者为未来制定伟大的计划。
有些人之所以要孩子是因为他们想把自己的生存问题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赋予自己的生活一种意义时,他就会试图在他的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义。但是这必然会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造成失败的结果。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存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而不能通过一个代理者。另外一个原因是有这种打算的人恰恰缺乏必要的能力,以引导孩子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孩子还往往被当作投射的对象,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父母经常使用的理论就是为了使孩子不失去一个共同的家,所以不愿离婚。但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这样的“共同的家”中笼罩着的那种紧张和不幸的气氛往往比公开的决裂对孩子的`损害更大,因为公开的决裂至少表示一个人有能力通过一项勇敢的决定来结束无法忍受的现状。
生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寻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劳动力市场上的成功。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基础是冷漠和自私(后者常常被“个人能动性”或者“个人主义”的叫法所取代)。
现在人已经变成了一种商品,他体验到的生命力是一项资本,他可以根据他在人口市场的地位用这笔资金去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他的主要目标是把他的技能、知识和人格同他人进行有利交换,而那些人则与他一样的行事。生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活下去,准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一笔好买卖,满足消费需求。
不仅要逃避无聊的谈话,而且还要避免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我这里指的不仅是要回避那些有破坏性的凶恶之人,应该回避他们,因为这些人会使人消沉和压抑,而且还指那些内心无生命力的人,那些思想和谈话都没有内容的人,这些人不是在谈话,而是在闲扯,他们不会思考,只会把一套套的世俗之见搬出来。
如果我们看都有许多可行的办法,能使我们的青年一代熟悉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优秀人物,并通过这些人了解人能不断完善自己,如果我们想到文学和所有艺术的那些不朽之作,我们就相信有可能去传授人应该如何清醒地、充满活力的生活。
真不知又有多少妻子认为她们的丈夫无能或者软弱,而实际上仅仅是因为丈夫不符合她们童年时代想象中的光彩夺目的骑士啊!
一个把苟安和无忧无虑作为生活基本条件的人永远不可能有信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3
近期有幸拜读弗洛姆先生著作《爱的艺术》,略有所感。
显而易见的,这一著作中,他一方面结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又根据他对病人精神分析所获得的重要经验对这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提出爱的艺术的新的看方法。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实质,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偶像——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时,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异化呢?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偶感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其次,我明白了,爱是摆脱异化的一种途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的,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大多数人认为爱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在自私、自利等观念笼罩下的现代社会,有些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的倾向,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因为丧失了这种能力,你就感觉不到爱,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爱,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平淡的心去发现它。没有爱的能力,你就不会发现爱,也不会欣赏爱,更不懂地珍惜爱。没有爱的能力,爱就是到了你的身边,你也不会接受爱,不会去爱。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并非想爱就爱那么容易。要想会爱,就得用心去学习,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灌溉和培养,那么如何的培养呢?
如何留住爱,如何更新爱,如何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永远爱你。这便是最难的课程。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就是这个意思。也有人比喻爱就像是捧在手里的沙,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多。人在爱别人的时候失去自我,也束缚了别人。让自己失去了光彩,也阻挡了别人寻求明媚。
有智慧的`人爱别人也爱自己。追求和爱慕别人受挫,应该返回来关注自己,审视自己,同样也给别人一个关注和审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你便找回为爱迷失的自己,重新光亮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这样你便永远是鲜亮的自己,改变和鲜亮自己的过程,也是留住爱的过程。操控这个过程的能力实际上也是爱别人的一种能力。让别人不断地爱上你和你去不断地爱上别人是统一的。当你发现别人不断地爱上你的时候,也发现了别人的可爱之处,此时你便拥有了爱别人的能力。
或许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所力所能及的物品。人们一方面渴望爱,另一方面却把其他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我们似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努力达到上述目的上,却很少学会爱的艺术。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吗?而爱——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只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
对于这样的疑虑,我想引用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话作结,“应为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为我有耳朵,我有听的需要。因为我有大脑,我有思考的需要。因为我有心,我有感觉的需要。简言之,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需要任何世界。”这便是我们对爱的需要。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4
在自己学习之余,抽出时间认真的阅读了大师佛洛姆的作品《爱的艺术》。感受十分深刻,我们学习工科的,平时注重了太多理性而忽略了对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的分析,对爱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这使得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感情处理中遇到很多问题。读这部作品最大感受就是能在享受中警醒,在反思中顿悟。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或者说爱是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而不是两个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爱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践爱。
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人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以后一直在追寻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爱"。这也是人与其他自然界东西的本质区别,我们的全部的人格都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当然会不会爱也就体现出人生的真正的价值。要想探索出爱的真谛,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起。
爱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们从脱离自然界开始后的孤独和无力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逃离并获得自由,却又转而依附另一种精神权威而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但这种方式永远也无法让个体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然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终究要实现,并且这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爱。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爱的旅途中到处碰壁,比如高离婚率、自杀率、犯罪率等等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对爱的实践感到空前的.茫然,对爱的关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爱的本质含义,在行为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是作者对世人的这种行为表达了深深的不满,"难道只有那些能够赢得金钱和名利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而爱只对精神有益,在现实意义上并无利可图,是一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学习的奢侈品吗?"可以看出爱才是最珍贵而且是人生的真谛。
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各种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关心是首要因素,这在母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是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是我们对另外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而当今我们理解的责任却多是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尊重和责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没有尊重,责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它是指按照个体的本来面目,发现个体的独特个性,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顺其自身的规律和意愿。了解是为爱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现实的依据。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自已应该对爱有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够在爱的实践中取得正面的效果。从而面对自己的人生才能不迷茫,真的掌握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处理好"爱"。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5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感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感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就应思考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感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潜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潜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用心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透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透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透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能够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潜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那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感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感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种用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感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感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好处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处便是生活,人务必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第三篇:《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没有很细致的去读,只是大致粗略的看一遍。关于爱,我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追求爱的最终目的都是大同小异的。当看到弗洛姆这本书时,知道是说关于爱的,觉得讲爱已经很老掉牙的东西了。但是题目《爱的艺术》中“艺术”两个字吸引了我,我想知道爱怎么与艺术挂钩,就忍不住看了一眼。我以为我会看不下去,但是一目十行的就给看完了。它里面有些东西说的太深奥了,有些是我理解不了的,但是语言又通俗易懂,可能就是这样矛盾的感觉使我读完了这本书。对于爱,我觉得我还很欠缺,我很想再深探一下这本书。
去网上查了一下关于他的资料。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之前在课上有同学分享过这本书,当时他的语言很直白,提到了爱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自爱还有性爱,把我们底下的人说的面红耳赤。对于很保守的中国人来说,爱的问题一直是有些逃避的话题。不像美国人那么开放更不像印度阿拉伯那么保守,而且我始终相信中国是产生真爱最多的国家(当然不是因为人多啦)。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似乎对爱的探究从来就没停止过,对爱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迭。在古代,爱带有限制性和封建性,而现在,爱是自由的,从古到今,美好的爱总是被世人歌颂,像孔雀东南飞、孟姜女哭长城的古典爱情、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怆故事、泰坦尼克号等等这些故事,总能让人们体验到爱情。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爱的艺术》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爱的艺术》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此泛滥地流俗于世,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过于胆怯和懒惰,没有勇气去承担学习和提升爱的能力的责任。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在保持自己的个性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不仅要口头上承诺,最重要的还是要承担起爱的责任,可能我们做的不是那么好,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做。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虽然我还没有谈过恋爱,但是我也有过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正能量。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首先,爱要求人们给予,“给”表现给予者的生命力,体现给予者拥有爱人的能力,给予者通过“给”体验接受者同样的感情经历;其次,爱还需要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如果爱一个人,这个人的哭和笑、生活习惯自然会刻印在你的脑海里,会不自觉去关心这个人,这就是爱正常的外部表现,就像一位母亲关心孩子,别人自然会相信她爱孩子,可是若她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和关心他的身体,无论她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一般人们会认为责任心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心意味着完全自
觉的行动,是对另一个个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为了避免责任心控制和奴役别人,在爱中还应有尊重,爱一个人,不是去要求他按照你的设想去成长,而是应该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接受他本来的面目,现如今很多父母就是因为太过于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觉到的不是爱而是窒息的管制;另外,认识是关心和尊重的重要前提,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但是不以关怀的角度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
由此可见,经营一份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彼此无私奉献,还需要彼此了解、关心等等。总抱怨自己的爱情坎坷而且找不到自己的真爱的人往往是爱无能,他们甚至还不知道爱也需要自己的付出,不是他们想当然的自然会有人来呵护和关怀自己的爱情憧憬。
弗洛姆也说过:“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爱情那样,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开始,并以如此的规律性遭到失败。”弗洛姆先后有过数次情感经历,最后促使他对爱如此深的理解,让周围的朋友感受他爱的能力、爱的魅力。在我看来,也许年月是爱的历练。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深沉的,母爱如涓涓的溪流沁人心脾,母亲的爱是温暖的港湾。从小我的父亲就扮演着严父的角色,母亲就是慈母,实际上爸爸妈妈都很和蔼,现在我理解父亲在骂我时心里也是不忍与难过的。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就会包围着我们,让我们得到温暖和食物,远离陌生的恐惧。人们歌颂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父母哺育我们长大成人、教会我们如何生活,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这个世界的一切。
母爱与父爱是有区别的。我是母亲身体里的一部分,母亲总说“你是我的”。我有时很难拒绝母亲提出的要求,因为从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不舍与关心。我还无法体会母亲与孩子分离的痛苦,因为我没有生育过。母亲通过生育来实现超越自我的追求,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更有意义,因为孩子是她身体的一部分。而父爱就好像一片海洋,很大,躺在里面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代表着思想的世界,是教育孩子,为孩子人生指路的人。母爱好像与生俱来,是无条件给予的,是不需要努力就能得来的。与母爱相反,父爱是有条件的,需要通过努力去换取得来的,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父亲大多严厉不轻易夸奖孩子。
在博爱、性爱、自爱等这几部分我没有详细读。博爱就是大爱,不仅要爱自己爱身边的人还要爱更多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可能是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但是也需要我们的爱去关心。我认为这一层次,前提是要懂得自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懂得换位思考,才会为他人着想。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去爱人,首先要关心、尊重自己的生活,才能够去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也是自爱的实证。性爱,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通常人们认为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那么这两个人便是相爱的,但是若生理上的结合不是以爱情为基础,那么这种结合只会造成暂时的纯生理的结合,在结合之后两者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得到减小。
如今社会上的“快餐爱情”泛滥,容易获得又不屑于坚持,这些人有谁懂得爱的真谛?只是一批追求暂时快乐的无知男女罢了,须知爱情是需要经营,需要意志,没有决定判断还有诺言的爱只不过是脆弱的枯枝,风一吹就掉下来。矢志不渝的爱通常要建立在互相理解、尊重、关心之上。的确,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没有爱,人类很难存活下来。弗洛姆说,在不同的个体间,我们是通过爱来链接,于是才有了关系,才衍生出那么多故事。《爱的艺术》一书很薄,读下来又感觉非常厚重,弗洛姆用一生来写下这《爱的艺术》,他对爱的理解也许不是我这个20岁的年龄能达到的高度,我相信人对爱的理解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变化,也许十年后的我再翻阅此书,会领悟到更深的涵义,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进修和感悟。
第四篇: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我不敢以读懂爱的艺术自居,在这里仅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梳理一下爱的艺术。
一、爱的知识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对爱情的定义是客观而全面的。客观是因为他对于爱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则是他将爱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量。在书中无论是对爱的定义,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爱的阐释都更侧重于社会这个维度。在他的眼中爱情可以解释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给与得的认知。我认为基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爱情是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爱是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从弗洛姆对个人到族群到国家到社会的进化这一过程的客观描述中,表述了人为什么需要爱。掌握爱的知识,人将更容易摆脱孤独、恐惧和自身的局限,达到完整和统一。
二、爱的给与得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三、爱的实践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人是苍白的,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是盲目的。从社会的维度去解读爱的动力,是人们为了摆分离、脱孤独和恐惧,达到同社会或者说自然的一种统一性。这种动力是我们爱的勇气,但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局限。弗洛姆说,爱是实践就是对客观的认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的确认。他来源于你的的情感体验,投射于你的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爱。体验需要客观的认识,投射需要理智的确认。
四、以爱之名
爱是一门艺术。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撒下种子,爱是人的本能。但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本能正在随着社会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渐渐的退化,与我们生命的本质渐行渐远。如果我们对自己及自己所生存的社会进行反思,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道德和良性的社会关系正在以爱之名渐渐消融。爱变成了一个标签,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爱是我们生命过程的体现,更是体验生命过程的通途。学习爱的知识,修炼爱的艺术,在爱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性和社会的局限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我们爱,不是仅因为我们值得,更是因为以爱之名让一切完整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2《爱的艺术》弗洛姆的哲学书,作为一个很久很久不看这类哲学书的工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但是,作为一门全人类的通用科学来说,对于哲学的知之甚少对谁来说都是个错误。看了这本书,自己也有了一些对之前问题的解答,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疑问尤其是对于现今的我所经历的教育。
曾经有一名走进哈弗校园的高考状元曾经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训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并且形成那些知识贫瘠的人所不能驾驭的利器,在社会上最大能力的利己。我们的社会在也是在全力的支持着这些利己主义者,利用他们的精装,为社会的资源提供保障。当然了,博弈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约翰·纳什在博弈论的观点中提到,现代经济体制的利益最大化,建立在单个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化上。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些利己主义者来使得社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但是,从我们的认知来看,这是真的吗?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这样阐释到,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却普遍的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但是其实在我看来,自爱是真正的爱自己,而利己不是爱自己,利己的本意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只能依靠于一些身外的利益来填补自己,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利己主义。
对这两个概念清晰后,我们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是爱自己的社会人,而不是空虚的失望的利己主义者,针对两者的需要出发,我认为,在教育中我们在增加被教育者的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并且锻炼一种爱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对个人要求的出发点,所谓个人要求是指个人的对自己的一些要求或者是约束,而出发点,我定义为,爱自己。
艾克哈特说,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自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你一视同仁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你就会像某个人那般爱他们,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一个既爱自己有爱他人如同爱己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值得这样评价的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3在自己学习之余,抽出时间认真的阅读了大师佛洛姆的作品《爱的艺术》。感受十分深刻,我们学习工科的,平时注重了太多理性而忽略了对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的分析,对爱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这使得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感情处理中遇到很多问题。读这部作品最大感受就是能在享受中警醒,在反思中顿悟。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或者说爱是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而不是两个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爱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践爱。
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人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以后一直在追寻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爱"。这也是人与其他自然界东西的本质区别,我们的全部的人格都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当然会不会爱也就体现出人生的真正的价值。要想探索出爱的真谛,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起。
爱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们从脱离自然界开始后的孤独和无力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逃离并获得自由,却又转而依附另一种精神权威而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但这种方式永远也无法让个体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然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终究要实现,并且这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爱。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爱的旅途中到处碰壁,比如高离婚率、自杀率、犯罪率等等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对爱的实践感到空前的茫然,对爱的关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爱的本质含义,在行为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是作者对世人的这种行为表达了深深的不满,"难道只有那些能够赢得金钱和名利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而爱只对精神有益,在现实意义上并无利可图,是一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学习的奢侈品吗?"可以看出爱才是最珍贵而且是人生的真谛。
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各种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关心是首要因素,这在母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是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是我们对另外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而当今我们理解的责任却多是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尊重和责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没有尊重,责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它是指按照个体的本来面目,发现个体的独特个性,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顺其自身的规律和意愿。了解是为爱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现实的依据。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自已应该对爱有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够在爱的实践中取得正面的效果。从而面对自己的人生才能不迷茫,真的掌握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处理好"爱"。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4《爱的艺术》五年前读过,时至今日又饶有兴趣地重读起来。书本不厚,却字字珠玑!关于爱情的理论,我想是这样的。爱情,首先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人内心生长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爱情的第一要素,是给而不是得。
“给”在一个性格还没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往往误解为是放弃,或是被别人夺走东西或是做出的牺牲。一个”重商主义“的人“给”,那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不得对他们来说是欺骗。而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则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体验他们的力量。在物质范畴,给是财富,但给的最重要的范畴决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
可以是最宝贵的东西,也可以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不代表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比如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给决不是为了得,而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使双方都充满快乐。
爱情就是这样,有生命力才能创造爱情的能力。反之,如果你爱一个人,无法唤起他人对你的爱,那么这样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爱情的第二要素是关心: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则不是爱情,是一种情绪。爱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和培养。
爱情的第三要素是责任心:
责任心不是义务,更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责任心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们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的回答。
爱情的第四要素是尊重:
爱情如果有责任心而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对方也就是说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爱对方,就应该接爱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对方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当然,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到独立,而不是想着去控制和利用对方的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有可能。爱情也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爱情。
爱情的第五要素是了解:
人们只有在了解对方之下才能谈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性的,毫无益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爱情的要素之一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容,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有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线,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对自己是个谜,别人对我们永远是个谜,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使自己看到对方现实的状况,只有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我们才能在爱中了解对方的真正本质。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5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我时常在想,我为何总是厚颜无耻的不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生活。满足和感恩并不是一对同义词。用弗洛姆的说法来讲,是你不会爱,不会爱自己,不会爱他人,更不会爱生活。单身的对幻想的对象要求甚高,拒绝着冥冥中的缘分。相恋的爱人在激情后,沉默的瞳孔中倒映着对方的缺陷。她温柔,你嫌她不够勇敢。她安静,你嫌她不够开朗。她独立,你嫌她不会撒娇。每一个被生活细化的性格特征,在你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被点燃的时候,就会变成顽固的旧疾,刺的你坐立难安,一定要把情绪宣泄到蜕她一层皮为止。
其实这和她无关,和原生家庭无关,和钱也无关。你对付出爱情的恋人的生命和生长毫不关心,你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也从不积极反思改进。
当她一件小事没做好,你想发脾气责怪她幼稚无知的时候,再多问一句自己:
你自己就是完美的吗?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6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在这本小册子中学会如何去爱或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然而前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本秘籍类书籍,而是一本心理哲学的书籍。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
我想这种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用越来越难获得了,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环境当中。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成长在爸爸妈妈无尽的爱之中。这样一种观念早已烙在脑子里: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爱我关心我帮助我。以至于习惯了获得,从而忘了给予。以为对妈妈的爱就是亲吻妈妈的脸颊。这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天真的、孩童式的爱,即“我爱,因为我被人爱。”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开始害怕孤独,开始需要爱,包括友情,爱情。这便是另一种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我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四岁的王诗龄向当地居民要辣椒,当小伙伴质疑她不吃辣椒的时候,她说:“我爸爸爱吃辣椒啊,我爸爸饿了怎么办。”我想在这一点上,她比大多数人都棒,此时她的心中不只有自己,还有爸爸。
要想获得爱的能力,首先要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世界不会以任何人为中心。就以现在的大学生活为例,包含一个人的集合有很多,除了这个人自己组成的集合外,朋友圈,寝室,班级,学院,社团,乃至学校都是一个有时会需要自己的集合。然而这几个集合不是互斥的。当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内心中的选择就会暴露自己“自我”的世界。
爱是一种给予,不是只物质层面的,还有是精神层面。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爱的人所有内心当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同我们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张丽莉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就是一种无私的,忘我的给予,这道她爱的人们和自己中只能二选一的选择题,她及时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爱她的学生们,所以他被所有人爱。
爱除了给予,还要有这几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母亲爱她的孩子,所以关心他饥饱冷暖,士兵爱他的祖国,所以站岗放哨保家卫国,爱人爱他的伴侣,所以尊重他的习惯和选择,朋友爱他的知己,所以愿意了解他的全部。
校园中的也不乏可以证明以上要素的例子,我们这一代,从出生到大学走的都像是顺理成章的相似的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就连谈恋爱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两人或是同上一节课相识,或是参加同一个社团活动相知,或是通过某社交网站互相了解,经历了暧昧表白确认关系等必要阶段成为了男女朋友,然而这样的爱情能持续多久呢?分手理由也大概可归为几类:他不关心我,他不在乎我,他不尊重我,他不了解我。
人们为了摆脱孤独保持跟他人的一致,为了摆脱孤独渴望爱情,可是不会爱的人,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为了被人爱而爱,这样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只会让他更加孤独。
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因此也没有完全领悟成熟人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以上只是我读完《爱的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一些简单的感触,谨以此与还没有爱这个能力的人们互勉,懂得爱人,学会爱人。
第五篇:《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爱的艺术》弗洛姆的哲学书,作为一个很久很久不看这类哲学书的工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但是,作为一门全人类的通用科学来说,对于哲学的知之甚少对谁来说都是个错误。看了这本书,自己也有了一些对之前问题的解答,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疑问尤其是对于现今的我所经历的教育。
曾经有一名走进哈弗校园的状元曾经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训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并且形成那些知识贫瘠的人所不能驾驭的利器,在社会上最大能力的利己。我们的社会在也是在全力的支持着这些利己主义者,利用他们的精装,为社会的资源提供保障。当然了,博弈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约翰·纳什在博弈论的观点中提到,现代经济体制的利益最大化,建立在单个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化上。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些利己主义者来使得社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但是,从我们的认知来看,这是真的吗?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这样阐释到,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却普遍的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但是其实在我看来,自爱是真正的爱自己,而利己不是爱自己,利己的本意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只能依靠于一些身外的利益来填补自己,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利己主义。
对这两个概念清晰后,我们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是爱自己的社会人,而不是空虚的失望的利己主义者,针对两者的需要出发,我认为,在教育中我们在增加被教育者的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并且锻炼一种爱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对个人要求的出发点,所谓个人要求是指个人的对自己的一些要求或者是约束,而出发点,我定义为,爱自己。
艾克哈特说,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自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你一视同仁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你就会像某个人那般爱他们,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一个既爱自己有爱他人如同爱己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值得这样评价的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2在自己学习之余,抽出时间认真的阅读了大师佛洛姆的作品《爱的艺术》。感受十分深刻,我们学习工科的,平时注重了太多理性而忽略了对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的分析,对爱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这使得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感情处理中遇到很多问题。读这部作品最大感受就是能在享受中警醒,在反思中顿悟。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或者说爱是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而不是两个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爱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践爱。
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人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以后一直在追寻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爱"。这也是人与其他自然界东西的本质区别,我们的全部的人格都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当然会不会爱也就体现出人生的真正的价值。要想探索出爱的真谛,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起。
爱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们从脱离自然界开始后的孤独和无力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逃离并获得自由,却又转而依附另一种精神权威而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但这种方式永远也无法让个体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然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终究要实现,并且这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爱。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爱的旅途中到处碰壁,比如高离婚率、自杀率、犯罪率等等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对爱的实践感到空前的茫然,对爱的关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爱的本质含义,在行为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是作者对世人的这种行为表达了深深的不满,"难道只有那些能够赢得金钱和名利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而爱只对精神有益,在现实意义上并无利可图,是一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学习的奢侈品吗?"可以看出爱才是最珍贵而且是人生的真谛。
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各种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关心是首要因素,这在母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是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是我们对另外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而当今我们理解的责任却多是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尊重和责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没有尊重,责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它是指按照个体的本来面目,发现个体的独特个性,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顺其自身的规律和意愿。了解是为爱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现实的依据。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自已应该对爱有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够在爱的实践中取得正面的效果。从而面对自己的人生才能不迷茫,真的掌握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处理好"爱"。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3由于课程要求,不得不阅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并撰写报告,在此总结如下。
此文中计划先总结梳理本书的架构和脉络,然后对某些经典的表述和句子进行摘录和评述,最后就几个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说一点想法。
关于本书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爱究竟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艺术呢,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旌荡漾的,只有幸运儿才能体会个中滋味的快感?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认为爱只是一种快感,这是因为:
1)很多人只是把爱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2)人们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
3)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本书的作者认为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像掌握音乐、绘画、工艺、外科手术那样去学习。因此,在接下来的篇幅之中,作者从爱的理论、爱的实践和对于西方社会中爱的异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爱是如何产生的?爱是人类对于生存问题的回答。
从动物到人,使得我们开始具有自我意识,人们开始感到孤独(本书的孤独应该指的是广义上的,也即是意识到自身的软弱与无助,对与同伴、与外部世界和谐统一的渴望),这种孤独,如作者所认为的,是所有恐惧感的根源。因此人类发明了各种抵抗它的方式:从远古时期的集体纵欲,到现代社会的个体纵欲,到追求同一化,到创造性劳动,这些方法虽有形式上的区别,但都无法完全彻底地解决问题,于是仅存的“爱”成了达到与外界、与他人和谐的唯一路径。
在作者看来,爱是一种积极行动,是“人的力量的运用”,它“允许人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完整性”,也即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同时,爱也需要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等要素的参与,弗洛姆批判了弗洛伊德对于性行为纯粹出于释放性压力的解释,他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男女各自人性的不圆满,过分强调了欲望,而没有深刻认识到性其实是人对于结合的强烈愿望。为了使得“爱的理论”更加为大众所接受,作者接着从父母之爱、博爱、性爱、自爱和上帝之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父母之爱,作者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父亲的爱是严厉而理性的爱,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需要由以母爱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以父爱为中心的阶段,最后完成父爱和母爱的综合。
博爱是爱的基本形式,是一切爱的形式的基础,如果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会爱一个人,进而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能够深入人的内心而发现人性的共同之处。
只来自于生理上要求,或者只为了释放精神的紧张和压力的性爱,会随着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性爱既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互相吸引(如自由恋爱中的一见钟情),也不单单依靠意志力的维系(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它需要从生命本质去爱对方并体验对方的生命本质,同时也需要承诺和决定。
自私不是一种爱,相反的自私的人根本不要自己,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过分关注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体现,作者引用了梅斯特·艾克哈特的一段话:“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的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那个人既是上帝,又是人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他既爱自己,也爱他人。”
上帝之爱这一节比较抽象。上帝意义的演变有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与上帝的性别有关,宗教从以母性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了以父性为中心的阶段,另一种趋势与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有关,上帝从人格化的神演变为一神论纯粹抽象的原则的象征。对立统一的逻辑给了我们这样的结论:对上帝的爱既不是从思想上了解上帝,也不是在自己心中保持敬爱上帝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与上帝结合,与上帝统一。
作者认为西方文明社会中充满了虚假的爱,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导致了管理阶层成为主导,同时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人成为了流水线上的机器,“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被异化了,人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商品,人与人本质上是陌生的”。婚姻成为了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境况下,社会经常可以看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偶像化的爱、伤感的爱、投射自身的问题、认为爱就是没有冲突等误区和病态。
掌握爱的艺术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一是自律;二是专注;三是耐心;四是“极大的热情”。而对于爱,除了上面几条之外,还需要克服自恋,保持客观性,也就是能够对任何事物具有开放的态度,能够从事物的真实情况出发认识事物,并且能够将事物的真实面貌和自己处于渴望或者惧怕而形成的想象分开。其次还要有信仰的支撑,理智的信仰是立足于自己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心。是对自己思想中所具有的确定性的坚持。相信他人的人格核心是成熟的,相信自己的人格核心是稳定的,相信自己的爱能够唤醒别人的爱,相信爱是稳定可靠的,同时,也要相信别人具有发展的可能,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以平等、正义和爱为原则的社会制度。
如何去培养信仰呢?第一步是注意自己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失去信仰,还要看穿我们为失去信仰而辩解的借口,同时,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地行动,不断主动地关心所爱之人。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阻碍了爱从个别特例发展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公平原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平等交易的价值观。要构建一个普遍存在爱的社会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变革,但是我们可以从个人做起。
摘录
1.在一般情况下,所谓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其实是在对这件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购买能力估价之后才产生的。(京华出版社P3)
2.我们所有的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独特的并且只能存在一次的、不可重复的生命。从所有人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够以博爱来爱所有的人;但从我们是个体生命这个意义上来看,性爱就要求体现鲜明的、独特的个性色彩,而这种能够吸引自己的个性色彩,只会在某些人身上发现,绝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京华出版社,P55)
3.在真正的宗教文化中生活的人也许可以比喻成一个八岁的孩子,八岁的孩子一方面离不开父亲的帮助,但另一方面他已经开始把父亲的教诲和原则接收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而现代人则像一个三岁的孩子,需要的时候就哭着喊着要父亲;不需要的时候就只顾自己玩耍。
4.从出生到去世,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晨到晚上,所有的活动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一个个被安排、计划好的时间点贬值成了一张密密的大网,那么请问,一个深陷网中的人怎样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一个有独特个性禀赋,只有一次生命体验,能感受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渴望爱情和惧怕孤独寂寞的人呢?(京华出版社P17)
写在读后
论宗教的世俗化和侵略性
其实对于宗教所知甚少,唯一有所了解只是因为有一个修国关双的舍友,在每日一同进餐时向我发表过一些她对于宗教的独到见解。加之自身出生在一个对于祭祀等礼仪较为重视的地区,也算是耳濡目染,此处看法也就是随口说说,并不值得推敲。
作者极为推崇这样一种与上帝的关系:也即是上帝就是我,我就是上帝,作为一名基督徒,他认为神非人格化,不能用任何具体的形容词去表述,你只能说他不是什么,而不能断言他必然是什么,因为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非可以定论的实体。作者说“对上帝的爱不是从思想上了解上帝,也不是在自己心中保持对于上帝敬爱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体验与上帝的结合,与上帝的统一。“
作者认为当代社会爱的扭曲来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所以人与上帝关系的异化必然也归因于此,这种异化具体指的是人和上帝成为了一种商业上的”合作“关系,人希望通过对于上帝表面上的恭敬而获得一种庇佑,从而在事业上、在权利游戏里、在金钱竞争中获得成功。上帝沦为一种手段而非信仰,与千千万万的工具一样,人们对于他谈不上爱,或者说像爱救命的药、御寒的棉袄、饥馁时的面包一样的”爱“。
而另一方面,总会对神爱到近乎癫狂的人群,他们在外人看来几乎是疯子。宗教的极端主义分子,他们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而成为神的子民,神的奴仆,他们的生命完全的因为捍卫神而光荣。他们不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一方面,他们是未断奶的孩子,对神有着对父母一样的依赖,近乎盲目地追逐,他们像好斗的孩子一样在异族面前捍卫者自己”父母“的尊严和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全然不爱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虚无的形象附庸,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归属感,和千千万万追逐着同一个神的人结成兄弟姐妹,感受着群体壮大带来的热闹,以此抵御人的孤独。他们对于质疑他们的异教徒有着近乎残忍的仇恨,因为对于他的宗教的否定将会带来他对于自身存在和价值的全盘推翻,将会使他置身于孤独之中,从而让他们和他们的后代赤裸裸地面对最深刻的恐惧和无力感。
对于西方的侵略性的宗教,我更能够接受东方道教佛教等无为寡欲的教派,也更愿意相信所谓的神其实也就是一个信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即使是缺少监控和旁人的僻静处,也能感受到神的目光在内心凝视着你,所以慎众而慎独,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不因为这样有利可图,只是因为这样才能心安。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4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我不敢以读懂爱的艺术自居,在这里仅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梳理一下爱的艺术。
一、爱的知识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对爱情的定义是客观而全面的。客观是因为他对于爱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则是他将爱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量。在书中无论是对爱的定义,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爱的阐释都更侧重于社会这个维度。在他的眼中爱情可以解释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给与得的认知。我认为基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爱情是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爱是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从弗洛姆对个人到族群到国家到社会的进化这一过程的客观描述中,表述了人为什么需要爱。掌握爱的知识,人将更容易摆脱孤独、恐惧和自身的局限,达到完整和统一。
二、爱的给与得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三、爱的实践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人是苍白的,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是盲目的。从社会的维度去解读爱的动力,是人们为了摆分离、脱孤独和恐惧,达到同社会或者说自然的一种统一性。这种动力是我们爱的勇气,但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局限。弗洛姆说,爱是实践就是对客观的认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的确认。他来源于你的的情感体验,投射于你的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爱。体验需要客观的认识,投射需要理智的确认。
四、以爱之名
爱是一门艺术。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撒下种子,爱是人的本能。但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本能正在随着社会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渐渐的退化,与我们生命的本质渐行渐远。如果我们对自己及自己所生存的社会进行反思,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道德和良性的社会关系正在以爱之名渐渐消融。爱变成了一个标签,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爱是我们生命过程的体现,更是体验生命过程的通途。学习爱的知识,修炼爱的艺术,在爱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性和社会的局限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我们爱,不是仅因为我们值得,更是因为以爱之名让一切完整。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5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我时常在想,我为何总是厚颜无耻的不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生活。满足和感恩并不是一对同义词。用弗洛姆的说法来讲,是你不会爱,不会爱自己,不会爱他人,更不会爱生活。单身的对幻想的对象要求甚高,拒绝着冥冥中的缘分。相恋的爱人在激情后,沉默的瞳孔中倒映着对方的缺陷。她温柔,你嫌她不够勇敢。她安静,你嫌她不够开朗。她独立,你嫌她不会撒娇。每一个被生活细化的性格特征,在你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被点燃的时候,就会变成顽固的旧疾,刺的你坐立难安,一定要把情绪宣泄到蜕她一层皮为止。
其实这和她无关,和原生家庭无关,和钱也无关。你对付出爱情的恋人的生命和生长毫不关心,你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也从不积极反思改进。
当她一件小事没做好,你想发脾气责怪她幼稚无知的时候,再多问一句自己:
你自己就是完美的吗?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6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在这本小册子中学会如何去爱或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然而前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本秘籍类书籍,而是一本心理哲学的书籍。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
我想这种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用越来越难获得了,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环境当中。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成长在爸爸妈妈无尽的爱之中。这样一种观念早已烙在脑子里: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爱我关心我帮助我。以至于习惯了获得,从而忘了给予。以为对妈妈的爱就是亲吻妈妈的脸颊。这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天真的、孩童式的爱,即“我爱,因为我被人爱。”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开始害怕孤独,开始需要爱,包括友情,爱情。这便是另一种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我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四岁的王诗龄向当地居民要辣椒,当小伙伴质疑她不吃辣椒的时候,她说:“我爸爸爱吃辣椒啊,我爸爸饿了怎么办。”我想在这一点上,她比大多数人都棒,此时她的心中不只有自己,还有爸爸。
要想获得爱的能力,首先要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世界不会以任何人为中心。就以现在的大学生活为例,包含一个人的集合有很多,除了这个人自己组成的集合外,朋友圈,寝室,班级,学院,社团,乃至学校都是一个有时会需要自己的集合。然而这几个集合不是互斥的。当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内心中的选择就会暴露自己“自我”的世界。
爱是一种给予,不是只物质层面的,还有是精神层面。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爱的人所有内心当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同我们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张丽莉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就是一种无私的,忘我的给予,这道她爱的人们和自己中只能二选一的选择题,她及时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爱她的'学生们,所以他被所有人爱。
爱除了给予,还要有这几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母亲爱她的孩子,所以关心他饥饱冷暖,士兵爱他的祖国,所以站岗放哨保家卫国,爱人爱他的伴侣,所以尊重他的习惯和选择,朋友爱他的知己,所以愿意了解他的全部。
校园中的也不乏可以证明以上要素的例子,我们这一代,从出生到大学走的都像是顺理成章的相似的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就连谈恋爱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两人或是同上一节课相识,或是参加同一个社团活动相知,或是通过某社交网站互相了解,经历了暧昧表白确认关系等必要阶段成为了男女朋友,然而这样的爱情能持续多久呢?分手理由也大概可归为几类:他不关心我,他不在乎我,他不尊重我,他不了解我。
人们为了摆脱孤独保持跟他人的一致,为了摆脱孤独渴望爱情,可是不会爱的人,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为了被人爱而爱,这样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只会让他更加孤独。
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因此也没有完全领悟成熟人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以上只是我读完《爱的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一些简单的感触,谨以此与还没有爱这个能力的人们互勉,懂得爱人,学会爱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7我已在爱里跌掉数次,不断面对同样的错误,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所以本月我选择阅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
所有失败和痛苦经历,都是促使我们走上反思和诚实面对自己的必经之路。
正如书中弗洛姆写过:“没有黑夜,人的生命就一无所得,以至于白天也无物可给。”
Ⅰ、《爱的艺术》出版于1956年,距今已问世60年,也许书中部分观点早已不适用当下社会,但书中弗洛姆对爱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思考过程,爱在书中不仅仅单指爱情,更包罗着对各种形式爱的哲学思想,给我带来很大收获和启迪。
本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部分,理论和实践。
Ⅱ、理论—什么是爱?
开篇就立即被弗洛姆的以表入理,精细分析的理论所吸引。弗洛姆以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阐述了对爱的理论认识,也表明作者自身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
书中的观点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积极的要素:了解、尊重、责任和关心。
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渴望被了解,也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生命变得完整。爱情可以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是彼此间的精神支柱。责任感和关心如果不是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
关心:爱情说到底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
责任:责任感完全是认一种由心出发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责任感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如果责任感不以尊重为前提,那么责任就会成为一种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
尊重: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应该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接受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因此,想要尊重一个人,首先我们要了解他,通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爱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Ⅲ、实践—爱的给与得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
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
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我对此的理解是,爱她,是为了让她的生活因为遇见了我而更加美好。而不是我爱她,是因为我需要她。
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想起一句话:爱是两个强者的风花雪月,而不应是两个弱者的苦大仇深。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只有成熟的爱,彼此成就互相付出,才能隽永。
Ⅳ、书中内容摘抄
弗洛姆“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弗洛姆“而真正的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如何才能拥有爱的能力?
弗洛姆“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
弗洛姆“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写在最后:
爱作为一种个人体验,只有赋予勇气献出自己的灵魂,在爱中迷失、挣扎却仍然愿意投入灵魂去爱,才能深刻体会爱带来的美好。
愿我们都能学会去爱,拥有爱人的能力和勇气,全情投入。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8近期有幸拜读弗洛姆先生著作《爱的艺术》,略有所感。
显而易见的,这一著作中,他一方面结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又根据他对病人精神分析所获得的重要经验对这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提出爱的艺术的新的看方法。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实质,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偶像——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时,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异化呢?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偶感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其次,我明白了,爱是摆脱异化的一种途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的,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大多数人认为爱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在自私、自利等观念笼罩下的现代社会,有些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的倾向,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因为丧失了这种能力,你就感觉不到爱,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爱,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平淡的心去发现它。没有爱的能力,你就不会发现爱,也不会欣赏爱,更不懂地珍惜爱。没有爱的能力,爱就是到了你的身边,你也不会接受爱,不会去爱。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并非想爱就爱那么容易。要想会爱,就得用心去学习,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灌溉和培养,那么如何的培养呢?
如何留住爱,如何更新爱,如何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永远爱你。这便是最难的课程。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就是这个意思。也有人比喻爱就像是捧在手里的沙,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多。人在爱别人的时候失去自我,也束缚了别人。让自己失去了光彩,也阻挡了别人寻求明媚。
有智慧的人爱别人也爱自己。追求和爱慕别人受挫,应该返回来关注自己,审视自己,同样也给别人一个关注和审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你便找回为爱迷失的自己,重新光亮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这样你便永远是鲜亮的自己,改变和鲜亮自己的过程,也是留住爱的过程。操控这个过程的能力实际上也是爱别人的一种能力。让别人不断地爱上你和你去不断地爱上别人是统一的。当你发现别人不断地爱上你的时候,也发现了别人的可爱之处,此时你便拥有了爱别人的能力。
或许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所力所能及的物品。人们一方面渴望爱,另一方面却把其他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我们似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努力达到上述目的上,却很少学会爱的艺术。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吗?而爱——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只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
对于这样的疑虑,我想引用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话作结,“应为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为我有耳朵,我有听的需要。因为我有大脑,我有思考的需要。因为我有心,我有感觉的需要。简言之,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需要任何世界。”这便是我们对爱的需要。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9《爱的艺术》五年前读过,时至今日又饶有兴趣地重读起来。书本不厚,却字字珠玑!关于爱情的理论,我想是这样的。爱情,首先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人内心生长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爱情的第一要素,是给而不是得。
“给”在一个性格还没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往往误解为是放弃,或是被别人夺走东西或是做出的牺牲。一个”重商主义“的人“给”,那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不得对他们来说是欺骗。而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则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体验他们的力量。在物质范畴,给是财富,但给的最重要的范畴决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
可以是最宝贵的东西,也可以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不代表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比如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给决不是为了得,而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使双方都充满快乐。
爱情就是这样,有生命力才能创造爱情的能力。反之,如果你爱一个人,无法唤起他人对你的爱,那么这样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爱情的第二要素是关心: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则不是爱情,是一种情绪。爱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和培养。
爱情的第三要素是责任心:
责任心不是义务,更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责任心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们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的回答。
爱情的第四要素是尊重:
爱情如果有责任心而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对方也就是说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爱对方,就应该接爱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对方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当然,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到独立,而不是想着去控制和利用对方的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有可能。爱情也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爱情。
爱情的第五要素是了解:
人们只有在了解对方之下才能谈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性的,毫无益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爱情的要素之一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容,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有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线,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对自己是个谜,别人对我们永远是个谜,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使自己看到对方现实的状况,只有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我们才能在爱中了解对方的真正本质。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0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完总体的感受是作者很多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整体来看比较晦涩难懂。第二遍又拿起来读时,我用视觉笔记的方式整理了一下,顿时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
作者在前言部分回答了什么是爱情的问题:爱情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有关的,并非只需要投入身心就可以的感情。第一章中关于爱是否是艺术的问题,作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且列举了三种常见的错误观念:
1、错误地把“我会被人爱吗?”“如何能被人爱?”看作关键问题;
2、错误地认为爱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的区别。前者其实只是证明了一对男女之前有多寂寞。我理解这种寂寞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不被理解无法言说的那种寂寞。
既然爱是艺术,那爱就同其他艺术形式有了相通之处,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如果想要达到大师级别无一不是要从三个方面来获得:理论、实践、当作高于一切的目标。
第二章作者介绍了爱情的理论知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第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第三,爱的对象。
为什么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呢?首先作者提出人类的生存问题其实就是克服孤独感,在这一点上人们做了很多努力:纵欲、同一化(传送带式的生活)、创造性的劳动等,但是只有爱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在这一部分作者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爱:爱是“给”而不是“得”,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拥有这些的人才是一个成熟的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部分我印象很深的是那段关于乳汁和蜂蜜的比喻,能够同时给到孩子乳汁和蜂蜜的母亲非常少,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自己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有爱的能力的人。这部分还区分了几种不同程度的爱,很有意思:
天真孩童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与之对应,成熟的爱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与之对应,成熟的爱则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母爱和父爱的区别:一个让孩子有生活的安全感,一个让孩子有纪律、独立性和驾驭生活的能力。
在爱的对象这一部分,我重点想说一下自爱。自爱不是利己,也不等同于忘我,自爱的人才能够爱人。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快乐,只想“得”。周围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才感兴趣。这样的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原则上是没有爱的能力的。
第三章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中说到的内容,我觉得在现今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不就是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嘛,我们正是“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和同时代的人只有表面的接触。
第四章爱的实践,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关心的,了解了这么多,我究竟怎么才能拥有爱的能力呢?
很遗憾,这里并没有秘诀,因为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但是作者提出了几个努力的方向:纪律、集中、耐心、兴趣、培养信仰和勇气。
如此,祝愿我们都能在这一生中保有耐心,怀着作为最高目标去实现的信念学会爱!
以上是整体的读后感,说到这本书带给我的颠覆性的或更深度的认识和思考,第一点是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得比给多很多,这一点让我看到原来给才是爱,才能体现自己的生命力。第二点是59页说到的“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这一点对我的认识有颠覆性的改变,因为能够爱好自己、家人、朋友已属不易,还要爱“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虽然做到很难,但是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的爱要宽广到这样一个范畴才是真正爱的发展。
这本书带给我的实践指导是什么呢?首先是相信个人的体验,不是教条地去做事情。然后就是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入手,建立有纪律的生活,把我的工作和生活更好地融合与平衡。最后是要建立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这样才有主心骨,不容易受人影响陷入焦虑,才能坚持做对的事。
我会如何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呢?从把兴趣点从自己的利益上转移开做起,通过每日冥想、专注做事练习集中。时常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本书,来检视自己有没有忘却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