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心得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心得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这场伟大的事业中,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时刻站在改革大潮的最前端,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尊重实践、尊重事实、尊重群众,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改革开放理论。这一理论从确立、发展到成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确立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期间。这一时期是我们党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期。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着重论述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解决要不要改革的问题。在邓小平的思想影响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农业改革实际上已逐步开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此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关于改革必须从制度入手,来消除我们政治经济生活中各种弊端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观点;关于改革必然伴随开放的观点等。这些思想回答了改革的目的、性质、方法和作用等问题,是我们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二是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南巡讲话之前。党的十二大揭开了全面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确定了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开放已成为党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反复论述要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据此,党中央分别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直到十三大将改革开放正式写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构想。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得到了集中的反映。这一阶段,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概括起来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关于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贯穿着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并且是有规律地展开的观点;关于开放是个新事物,会有很大风险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要有良好经济环境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必须注意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必须有稳定的国内外条件的观点等。
三是深化、成熟阶段。以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为标志,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进入了深化、成熟阶段。在邓小平同志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这个主题,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有政治上的敏锐性、鲜明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这次讲话中提到的“不争论”,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观点;“摸着石头过河”,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的观点;改革也是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搞争论,是我们的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如是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些鲜明的论断,振聋发聩,充溢着他一贯的实事求是的思想。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它的革命性。“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的改革理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思想,从而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不在于一般地提出了改革问题。邓小平同志不把改革视为只是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渐进的量变,而认为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性的变革”,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观点。其次,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科学地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导向和成败得失,是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论。深刻地启示人们,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大胆地试验和创造,包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总之,邓小平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政策都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制定的,都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改革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对不对,都要由实践检验,“拿事实来说话”。正像邓小平对一些外国客人所说的那样:我对自己作了自我鉴定,我既不是改革派,又不是保守派,我是实事求是派。我追求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学习心得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认真学习理论,才能深刻地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精神,才能真正做到拥护党的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的变化是我切身体会到的,而改革开放这一决策与邓小平理论的最初提出密切相关。现就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对邓小平理论的常识性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邓小平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重大的,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邓小平理论还将继续指导着我国发展的方向。
邓小平理论从提出到最终形成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致上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分成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1992-1997年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明确是中国迈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的一个起点,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也在这一意义上得到了彰显。
二、对邓小平理论中的经济理论的认识
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概括起来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计划与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可以采用。邓小平理论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界定,打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禁锢,使中国的经济进入了自由的领域,由此而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邓小平理论明确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观点显然与中国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相一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领域在市场调节之下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市场在经济领域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坚信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正确的。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当中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邓小平所谈到的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首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在于使人民达到共同富裕。另外,我们
也必须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一下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因此,邓小平也指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中也道出了发展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
汇报人:
2010年1月23日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学习心得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的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因而,我们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也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同志对于教育发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论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确定了方向。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及材料科学等广泛利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向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出挑战.为了应付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国际教育出现了如下革命的趋势:教育结构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全面和重点结合。所谓全面,是指整个教育体系都要进行改革,全体社会成员终生都要接受教育和培训。教育事业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所谓重点,是指抓好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促使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现今,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普遍重视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以适应教育面向未来的趋势.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有一定的滞后性,但从整体上说来它是未来的事..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学习心得(xiexiebang推荐)
邓小平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一、收获
学了邓小平理论,我明显感到自己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解加深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句话的确是朴实、准确。“社会主义”说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则是实际国情的反映。正因为是“初级”,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要改革,要开放,学习他国之精粹,为我所用。即使将来有一天发达了,我觉得改革开放依然是必要的,只有时刻与世界保持同步,清楚地看到各个方面,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清朝的闭关锁国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封闭已经给了我们惨痛的的教训。
最先倡导将改革开放付诸实践的就是邓小平,在当时中国那种依然很保守的观念氛围下,改革开放几乎不可想象。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把资本主义的那一套都搬过来,那还是社会主义吗?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此时的人们处于一种欣喜却又疑惑彷徨的情绪中。人们迫切想要看到一条光明路。我们要做什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去做?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一位饱经沧桑、高瞻远瞩的老人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我觉得这是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从这里,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是他的思考方法。对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抓住它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就是这么做的,他首先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对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了极为巧妙也极为自然的方法,我觉得与自然科学中的反证法比较类似。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只需找出那些不是社会主义的答案,将其排除就可以了。邓小平具有哲学家的判断力,他的直觉告诉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于是目的性问题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国富民强才是根本,社会主义不仅仅只是精神上的。
从邓小平对于如何实现目标的解答里,我见识了他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发达。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具有这样的思想的确是难能可贵。首先关于共同富裕,这个词似乎过于概括,还需要具体解释一下如何实现,于是邓小平提出,要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觉得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也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思想,才真正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关于改革开放,引进市场机制来发展国家经济,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退居二线,是邓小平的另一伟大举措。从这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探索思路开阔的重要性,要大胆想象,放开手脚。拘泥于传统,教条主义,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引入市场经济,到后来的“一国两制”设想,都是这位总设计师的神来之笔。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邓小平的人生经历的确被孟子的话所言中。16岁就离开家乡,只身前往法国留学,少年时他就开始经历磨难。一生中三落三起,他奇迹般地一次次经受住考验。晚年的邓小平再一次地站起来,把中国引入到一个崭新的春天,他的人生从此步入更加辉煌的境界。可见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心胸是多么开阔。伟人的事迹再一次告诉我任何挫折都不可怕,黑暗过了是光明,我们要以一颗宽广的心去坦然接受挫折,战胜挫折。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应该胸怀坦荡地接纳它们。另外,邓小平晚年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他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分不开的。于是我又一次地被告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二、公有制:手段?目的?
畅想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走向,我觉得应该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这个根本不能变,也不会变。在发展探索的道路上,有一个热点问题:公有制是手段还是目的?
在我看来,公有制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划个清晰的界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搞建设,最后也就是为了造就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建立并完善公有制是一个目的,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其他的经济形式不仅应该而且也必须存在,以作为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从这点看来,公有制跟其他经济形式没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只不过是为了保证社主义不变质,公有制占的比重大些罢了。
有些人看到引入一些私有经济成分后国家经济明显增长,就误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是不是公有制已无关紧要。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话一点没错。可以说,没有公有制,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更不可能有强盛的未来。之所以国家这几年发展很快,我觉得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有制,我们适当引入了一些私有经济成分,在各个方面作了些改革,这些举措更好地发挥了公有制的优势,同时也减弱了公有制的弊端,所以国家发展很快。若是现阶段私有制比公有制好,那为什么发展了几十年,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几十年前的那几个呢?
反观公有制,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一剂良药。日本如今已连续好几年经济不景气,就是资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看到公有制的总体优越性。它是目标,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我们又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公有制视为手段,适当降低一些它的“地位”,为的是使我们能放开手脚,视野开阔。“手段”和“目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说法而已。
事实上,我觉得我国目前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正是这种态度。公有制是目标,所以时刻都应该以它为主体,关键性的行业必须是国有,而为了避免公有制的一些弊端,应适当作些补充,所以进行体制改革,引入并适当扩大私有经济成分等等。这些措施现在看来是非常明智的,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是实证。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宋解决祖国统-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然,邓小平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四、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既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在实践中指导和实现。实践使邓小平理论获得勃勃生机,邓小平理论又给实践带来成功和希望。
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在总结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中形成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需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是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产生、思考和解决,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这个基本问题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和根据的。若离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发展,就不会有这个基本问题的产生,当然也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的和必要的产物。
其一,时代主题的变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创造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从而给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的提出造成了客观的时代背景和可能性。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随着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必然造成以下两个实践的变化,并因此而引起相应的关于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一是和平的时代主题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从原来的激烈对抗而逐渐转向加强对话和接触,这客观上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又提出一系列有关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甚至包括中国的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努力营造和平、合理的国际环境和秩序。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当今的确有人要搞霸权主义,战争的危险性是客观存在的,既成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促进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存、竞争和发展,如何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一个越来越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实质,还是一个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资本主义的存在和灭亡过程问题。
首先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说,我们还需要有新的飞跃,而且也的确达到了新的高度。过去,我们往往简单地以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一旦建立,可以一好百好,甚至可以一劳永逸地消灭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和社会弊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也会因此自然而然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会很快得到充分的实现。结果证明,社会主义的发展并没有这么顺利,社会主义制度在具体实现中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进一步消灭贫穷落后和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还有一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以至于可以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应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若没有这种飞跃,中国便不可能有今天这种经济建设乃至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产生是必要和必然的。
其次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来看,我们也要根据实践及其变化的新特点,作出更合理的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过去,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理解同样过于简单,以为它一进入垄断阶段就完全失去存在的根据,就是垂死的、腐朽的、行将灭亡的。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我们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东西,特别从中学习对我有用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在其丧失了优越性以后,仍然有一个逐步走下坡路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代,由于其尚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再借助已有的科技和经济优势的作用,可以程度不同地缓解劳资矛盾,使自己保留甚至获得一定的生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急需去建立与之相应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不但和平成为时代主题对中国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很大,而且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另一个主题,同样也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也给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需求。发展主题改变了世界竞争的焦点,从而也改变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斗争的方式和方法,促使人们更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以更有效地同资本主义开展积极的斗争。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面貌,从而使社会经济领域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利用新技术革命造成的良好契机,寻找一种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更多地是表现为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不是军事力量的对比。面对这一时代主题的新特点,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充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是这种时代主题的变化,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要求,给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某种客观的条件和可能性。
其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引起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反省、总结、反思,从而在思想和理论上达到新的升华,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以历史经验为依据的思想基础。由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大都发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内,这注定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况且社会主义建设毕竟是开拓性的事业,世界上没有任何成功的实验经验可借鉴,需要人们去进行原创性的探索和研究,以寻求一条符合各自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正是在这种探索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给世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抹上一层浓重的阴影,当然也促使人们去做新的思考: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里,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建国伊始摆在中国人民、尤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难题。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虽然比较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但由于当时的基本思路仍是以苏联既有模式为根据,所以走了一段很大的弯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步暴露,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摆脱教条主义束缚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五、学习邓小平理论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
我觉得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光是研究其理论内容本身,对于青年来说,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导,不断要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健康成长。
不怕出错、敢于纠错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计划与市尝“资”与“社”的区别。在谈到关于证券、股市是否是好东西时,他指出:“允许看,但更坚决的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此外,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毫不避讳地指出并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是何等宽大的胸襟!学习邓小平的理论,我们何不先学习伟人的胸怀呢?在忙碌的学习中,我们都曾经是某个区域的佼佼者,这也使我们身上多少染上了一些“傲气”,使我们常常看不到,或者不情愿说出自己的错误。然而,一个不能认真反省自己的人,如何能从以往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弱点,总结教训,获得更好的发展呢?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呢?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不争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之一,也是邓小平的发明之一。我想这也是对我的学习最有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单位里,宿舍里,我们早已习惯于说点什么,发发牢骚,对某个问题辩论一番或是怨天尤人,这难道能改变现状吗?与其天天对各种不好的现象大加评论还不如我们都从自己做起,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我们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纸上谈兵,这时就应该想想“不争论”,赶快拿出实际行动。光说不能发现问题,光说不会有所作为,要大胆尝试,大胆地闯荡。我想这就是将邓小平理论融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时刻用正确的人生观规范自己的活动和思想。
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太离谱了,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想爱护,他怎能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如今,许多人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可以理解她与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青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美化她应当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理想。
总之通过这一次学习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深刻地体会到时代赋予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多么古老而又深刻的一句话。“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邓小平也将历史的重任放在了我们的肩上,因此,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全面发展,我们义不容辞!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新挑战,新一代的青年更要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先辈的鞭策下不断前进。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把马克思主义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的实事求是地为我国社会主义路路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理论的中心任务是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围绕着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条件。只有发展了生产力,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它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伟大真理不断发扬光大。同时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最终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应,不仅要抓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抓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指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发展了,才能使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可能。要求我们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发展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为条件更好的发展物质文明。是我们更快的向着先进的社会前进发展。这些都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有效的理论基础,包括现代的信息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邓小平的理论基础。伟大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的思想理论正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学习这些 伟大的理论思想,也要坚定不移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知识。
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行动落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胸怀我们伟大的祖国,处处以大局为重,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目前要认真学好各项理论业务知识,认真学习省局布置的“学知识、长本领、促工作、出成果”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克服麻痹思想杜绝侥幸心理,一定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