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魏书生(共)
我们需要教育理念的先行 ――回应《魏书生过时了吗?》
刘铁芳
看到这篇再次谈到魏书生老师的文章(《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0日第7版),心里有某种说不出的滋味。确切地说,是有点郁闷。
这种郁闷当然首先是文中对我的批评,不喜欢别人批评自己,这乃是人之常情。但仔细一想,好象又不完全是因为自己,有人批评对于作者而言应该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能引起大家的反应。文中的观点其实并无什么新意,也并没有针对我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暂且读懂作者的意思,能就文中的观点做些简单而切实的回应。
文章的题头,编者摘出了这样一段话:“如果面对中国现实说话,你会发现,一个成功的中小学教师或校长,其成功的内核里,一定有浓重的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成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作者的立论只是一句想当然的“如果面对中国现实说话”,我就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我也知道,现实中成功的中小学教师或校长成功的内核里有浓重的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成分,但如果说现实中成功的中小学教师或校长都是如此,或者说都没有对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的必要警惕,那未免以偏概全,至少说明作者并没有对当前教育现实中涌现出来的诸多成功教师的实践作出充分的了解。
二是作者所谓的成功的中小学教师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成功呢?是不是就是培养出听话加上成绩好的学生意义上的成功?如果仅此而已,那么确实是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一统天下的胜利。但问题在于,成功的标准、成功的内涵难道在今天真的就没有一点变化,而只是作者眼中的成功吗?显然不是,在应试教育确实还是今天的硬道理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实践的变化至少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我们今天相对应试教育的压力较小的是小学教育,也正因为如此,小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前面,小学教育的目标正在越来越多地转向培养儿童健全的身心、和谐的情感、良好的兴趣与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由此而带来的小学课堂与学校生活的变化是很大的,至少就我所接触到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江苏海安实验小学、广州阳光北小学等学校,都在不断地朝向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方向。尽管我们的小学教育改革还远不充分,但已经基本能体现这样一种发展的趋向。所以,我们今天真正铁板一块的、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只是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二、三年级的教育。(2)我深知我们的高中应试教育的压力巨大,但应该看到,一是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启动,一是高中,尤其是高中一年级阶段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一片沉寂,就我所知的湖南平江县三中一个普通的中学,他们就广泛地推行教师主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的格局,激励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良好。(3)尽管我也深深知道,升学竞争压力很大,在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升学竞争的压力也许都不会在我们的教育中消失,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开明人士,看到了在适应教育竞争的过程中,还有比升学、考名牌大学更重要的,那就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以牺牲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去唤起一张大学的入场券,并不是明智之举。这意味着权威主义和技术主义正在逐渐地、一点一点的失去传统的教育领地,有的地方失去得更多,有的地方还很牢固。我们当然不能盲目乐观,说我们今天已经可以完全抛弃权威主义和技术主义,但如果我们闭上眼睛,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教育改革的动向与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教育端倪,那么我们就真的是在自己砸自己的脚。
这还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是一件非此即彼的事情,我对魏书生老师的批评也并不是全盘否定,我深知教育改革的艰难,我反对的只是固执的守旧。陶文提出,要我到实践中去教教课,当当班主任,做做校长,搞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非技术主义”和“非权威主义”,我明确地告诉他,我搞不出来。当然,如果我去中小学教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魏书生的那种做法肯定是没问题的,我中师毕业,曾经教过4年初中,自觉那个时候年纪尚轻的我跟学生之间大多数时候都是非常平等的师友关系,但我肯定搞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非技术主义和非权威主义的教育模式出来。如果我能搞出一套来,那我就成了新的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
我在很多地方都谈到过我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向的基本设想,有这样几点我认为是必须明确的:
一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只能是渐进的,教育实践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现实政治与经济的背景,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屏弃那种以所谓一种新模式来取代另一种模式的改革思路,所以我们只能一点点地超越魏书生老师所代表的教育模式。在这里,我同意陶文的说法,我们要完全走出这种传统的模式,可能要50年,但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50年后我们自动就会由这种权威主义加技术主义的模式走向另一种所谓“非权威主义”和“非技术主义”的教育模式,这种走向必然是渐进的,是一点一点的,是从现在开始的,是自觉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希望与动力,如果我们大家明知道教育改革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如此费力劳神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了。二是正因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只能是渐进的,我们就需要充分地认识现实教育的处境,认识教育现实的严峻性,从而不简单地美化现实,也不简单地美化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所能做的,所需要做的,就正是陶文所不屑一顾的理念先行,以先行的理念来引领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理念先行的意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真正的实践就是理念的实践,换言之,从逻辑的视角而言之,只有理念先行,才可能有真正的理念的实践。所以,只有那种心中看见了好的教育的人们,才可能在他们的实践中显现出好的教育的品质。在这个意义上,今天我们虽然不足以从整体上进行一种超越魏书生技术主义教育实践的努力,但我们可以在心中去理解、认同、见证新教育的理想,并一点点转化成实践的行动,从而尝试着超越权威主义加技术主义的教育实践。其二是理念的价值不仅仅是转化成实际的行动,从理念到实际还需要一个现实酝酿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理念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那就是,虽然她不足以改变当下的行动,但她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改变我们日常的生命姿态。改变不是一句空话,真正的改变先从个人的意识开始,从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微小变化开始。如果说教育具有某种超前性,那么这种超前性的实现正是由承载着先行的教育理念的教育人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外在的环境与背景来得出人们的行动模式,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超越在周遭环境与现实之上的教育理想主义者,蔡元培先生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包括1924-1926年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陶文所说的“如果真理不能兑现为现实的成功,那么真理就一钱不值”,就只能是为个人当下教育实践模式辩护的、拒绝改变自我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三是我们今天无论如何都应该明白了,对于一种开明的社会和开明的教育而言,我们都需要开放的教育空间和教育实践路向,那种一种模式包打天下、以实用主义为口头禅的时代应该慢慢地逝去,所以我们需要多元的教育实践模式,同样也需要多元的、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话语,而不是抱残守缺。这种多元化的教育追求,理所当然地需要我们对既有的权威主义加技术主义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警惕,否则,我们的个人化的教育理念将永远窒息在实用主义的教育行动之中。如果有用就是真理,那我们这个世界就不再需要严肃的理论探索了。马克思曾这样说,一个缺乏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今天固然缺少塌实的实干家,但我们今天其实更需要的是大气魄的教育理论工作者。理论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敞开我们的社会开阔的思想空间,为整个社会教育思维的唤醒与个性化的教育理念的生成提供可能的基础。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一点一点地伸动、超越鲁迅先生所说的这块把桌子搬动一下就要流血的土地。所以,中国的教育,不仅需“无数个‘魏书生’去践行”,同样也需要无数个象我这样的人去自由地思考,――哪怕他们不关心当下的实践,尽管我自己还是比较关注实践的――我们的努力其实是“殊途”而“同归”。
陶文说我等博士们是“不甘寂寞来发点高论,以代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不甘人后”,这一点我深为赞同。我们今天的社会,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正是每个平凡的个人,也包括陶先生自己,都“不甘寂寞”、“不甘人后”,大家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包括魏书生本人,尽管他不存在甘不甘“寂寞”与“人后”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公共空间,所需要的正是巴赫金所说的众语喧哗,或者如马克 土温所说的大狗小狗都叫,以此来激活我们社会的教育想象,激活我们潜在的教育理想,而不是对哪里冒出来一句观点相左、貌似不恭的话就心存芥蒂,拂手却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太需要平等的话语权,太需要丰富而多样的话语空间,这是积极推动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真正的动力。
Llllll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02/09 15:26 教师之友
作者:蔡朝阳
魏书生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我则再一次悲哀地发现,魏书生的内心深处,就是权威主义的人格在作祟。魏书生从教的技术手段越是花样迭出、越是无所不用其极,则其培养臣民、顺民的效果就越显著。
魏书生,享其大名也久矣。
早在10年前读师范时,给我们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就张口闭口魏书生,简直把他供在了神坛上。但在今年10月份之前,我却没有读过他的一行字。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就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的、对一干人众热烈追捧的所谓大人物,抱有深刻的戒心。
今年10月,魏书生来到绍兴,在孑民电影院作了一次讲座,上了一堂示范课。我有幸躬逢盛事,坐在电影院的一角,听了一天。这一听,我起了疑惑:一个在语文教学界举足轻重的权威、一个令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抬头仰视的高山、一个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怎么会是这么一个人呢?于是我到网上,打开Google,键入“魏书生”三字搜索,找到了4290个结果。我把网上能看到的魏书生的文章和别人评论魏书生的文章,基本上通读了一遍,整体感觉只有一个词:不忍卒读。
如果光从魏书生的讲座给我的感受而言,应该说,他是一个很本色的人。他的演讲里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充满了乐观知足的精神。他的语言也质朴风趣,带着浓浓的东北二人传的风格。这使我想起了同是东北人,同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赵本山。我觉得,魏书生和赵本山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很聪明,言谈举止中也都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有论者在谈到赵本山时,说这个来自中国东北的聪明农民把全国人都逗乐了,也把自己逗乐了--他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那代表一种胜利的喜悦。魏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1966年从沈阳32中初中毕业,便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1968年下乡到盘锦地区当知识青年,以后主要凭个人奋斗,才得到了今天的地位和声誉。这之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没有理由不自豪、不喜悦。我想,如果做普通朋友,魏书生或者是一个很可以亲近的人吧。可现在,他竟然被捧为了语文教育界的权威,真让人觉得是个天大的笑话,而这不也是语文教育界的悲哀吗?
一、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
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的语文教师。
先说一下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
按照对“语文”这门学科最普通的理解,“语文”包含着三个层次: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以及语言与文化。这里,我以为语言文字更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而文学与文化则更偏向于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界一直争执不休的问题是语文教育到底应该偏重于哪一方,殊不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少不了谁,忽视哪一方都是不对的。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兼顾这两面--他自然会注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更要紧的,他还应该是一个理解文学之美的人,他能够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诗性世界里徜徉,他能指导学生充分领略母语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多么美妙。如果语文教育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世界,无论如何都是不完满的。学者摩罗就一再呼吁出现“文学教师”,能够“用他的诗性感悟照彻这些知识和现象”,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懂得文学。
但在魏书生那里,文学之美基本上是缺席的,更遑论艺术与思想。他的那一套,只是为应试教育而发明的授课技术,其目的指归,只在于考试分数。什么诗意、什么美感,统统毫无踪影。
他发明的“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基本上跟文学不相干。只有“情景教学法”似乎照顾到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阐述“情景教学法”时,魏书生举了教杜甫“绝句”这个例子:
„„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白鹭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看来还不错,一个优美的画面似乎出现了。但让我们再看看他对“情景教学法”的解释吧: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我的体会是:运用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我遗憾地看到,魏书生在这里对诗歌所营造的美丽画面的描述,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还是为了所谓的“双基”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考试要用到的基础知识。而作为语文教学本体之一的、作为目的本身的审美教育,在他这里根本就变味了。审美是人存在的本质之一,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对这首诗歌的阅读教学而言,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的灌输--教师描绘图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各异,对诗歌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与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与作者“相遇”。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要充分顾及个体的多样性,所谓“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可是魏书生认识不到。魏书生曾在各种场合大谈他一个学期不上几堂课,学生考试成绩照样优异。我理解魏书生这种可笑的沾沾自喜,但恰巧在这里却照见了他目光的短浅,也照见了他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重大缺陷--不懂文学,不懂审美。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他从未有一篇文章谈到文学,谈到文学之美。什么西方现代派文学,什么中国当代文学,统统在他的视野之外。我不是说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学研究者,这太奢侈,可是,一个对文学基本无知的语文教师,难道就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界的权威吗?
活生生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拷问着我们的灵魂的文字,魏书生感受不到,而那些矫情、虚伪、应景而作的文章,比如吴伯箫写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菜园小记》一文,明明是一篇粉饰太平之作,却被魏书生当作经典,讲得津津有味。刘少奇在困难时期尚未过去的1961年5月31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由此可见,吴伯箫此文,实在是和杨朔的《荔枝蜜》和《茶花赋》等应景的文章一样,而魏书生却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就往自己既成的教学法上套。在这里我倒想问一问,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是不是先要在心里对这篇课文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呢?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魏书生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不敢说或不愿说罢了。
照理说,作文教学也应该把审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吧,可是魏书生的作文教学也和他的阅读教学如出一辙。他有一篇文章,叫做《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给学生定了这么几条批改标准:
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错别字几个;4.有几处病句;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7.看文章的选材;8.看表达方式;9.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作为应用文的教学,这个评价标准也许未尝不可,毕竟语文还有工具性,而且,作文的基础训练也十分必要。可是,难道仅仅文从字顺就是好作文了吗?文无定法,或说理,或抒情,或叙事;可以偏重文学性,也可以偏重思想性。不过依照魏书生这么“严谨”的作文教学法,“参差多态”恐怕是谈不上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像工业流水线的产品也难。不说别的,就说文学性吧。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用“记忆与心灵”这个词语来概括诗歌的特质,这意味着,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学不仅仅是对母语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是文学还关乎灵魂,是心灵悸动的痕迹。离开了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离开了对生命的真切感受,还有什么文学可言?作文本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地方,是学生丰富个性无拘无束的任意挥洒的自由空间。学生想象、虚构、创造的能力应该得到教师最大的鼓励,而学生自身在充分发挥想象力、释放创造力的同时,也将获得艺术的极大满足。可是在魏书生那里,写作却沦落到类似于某种“手艺”的地步。魏书生说他的班作文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难道这就那么值得骄傲吗?我以为,一则,现行的作文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很大;二则,魏书生这一套写作教学技术,完全是为应试量身定做。既然写作训练形成了一套规范,学生自然可以沿着这个套路照葫芦画瓢,进行“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正如初中课文《卖油翁》里的话:“此无他,唯手熟尔!”这样的作文教学,“政治挂帅”在所难免,“主题先行”暗含其中,我们从中看不到情感的主体,看不到思想的闪光,感受不到心灵真实的脉动!
自然,知识结构的缺陷不是魏书生主观上愿意有的,吊诡的是,这种缺陷恰恰也不是魏书生自己想消除就能够消除的。一般来说,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往往能影响到这个人的人格结构、知识视野、思想深度,会影响到这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所奠定的阅读基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思想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魏书生所生长的那个知识生态极其恶劣的时代与环境,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只能达到现在这个知识积累的高度。
我不否认魏书生的勤奋。他在演讲中不断地说:“学习是生命的支柱。我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等等。”他还说他是“边教边研究”,“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但我却没有在魏书生对自己教育思想的表述和其教育实践中看到那些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高扬的人文精神的一丝一缕,没有看到那些普适于全人类的高贵精神成果的烛照。这恰恰就是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性缺陷,也即他的命门所在。尽管魏书生主观上很努力,可终究左支右绌,无法突破他自己狭窄的技术主义的茧壳。据说每一个人都只能看到他愿意看到的东西,魏书生从这些著作里也只能看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他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上海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语文教师需要“补钙”,意思是说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大写的人,然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家”。依我看,魏书生离“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一要求还远得很呢!他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个需要补钙的人!
二、魏书生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偏差
王国维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中写道:“今日之奏定学校章程,„„其根本之误何在?曰:在缺哲学一科而已。„„夫人类岂徒为利用而生活者哉?人于生活之欲外,有知识焉,有感情焉。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叔本华所以称人为形而上学的动物,而有形而上学的需要者,为此故也。故无论古今东西,其国民之文化苟达一定之程度者,无不有一种之哲学。”而魏书生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他没有一个扎实的哲学基础作支撑。更明确地说,他所拥有的哲学,只是一种浮浅的工具主义哲学;他身体力行的,依然是传统的经世致用那一套。
在《教师的三重收获》一文里,魏书生透露了自己的人才观,他说:“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上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我不敢说这种思想是不崇高的,其实这种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很多教师的脑海里--他们甘于清贫、默默无闻,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任劳任怨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而魏书生的不同只在于他成就了大名而已。我真不忍心指出,在我们很多人的脑子里,其实仍旧只是把人当作工具,无论是建设国家抑或是服务人民。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人的自由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本质。
这种工具主义思想的根系存在于我们的传统哲学里。李泽厚用“实用理性”这四个字,来概括孔子的哲学,被称为“现代孔夫子”的魏书生,自然也逃不出这一樊笼。老祖宗孔夫子说“学而优则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并不是为了求真知,不是一种如罗素所说的“单纯的乐趣”,而是成了干君王,求利禄的工具。而教育的目标也从来就不曾锁定人的自由发展,只是为了训练“在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上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的工具而已。这和赚钱的工具、光宗耀祖的手段,又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呢?
当然,魏书生也讲过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他说:
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学们都应该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明眼人一下即可看出,魏书生其实是新瓶装旧酒。他的名词是新的,似乎符合最新教改潮流,但骨子里的工具主义却涛声依旧。
以人为本这句话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我以为,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个体哲学。个体哲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本身就是目的,不是手段,更不是工具。只有确立了个体哲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切实实地贯彻到教育中。
正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教育理念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迈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个体哲学作为一个迫切的、根本性的问题已经被提了出来,而魏书生对这一现代哲学命题,基本上可以说是无知。
魏书生的教育理念无法达到个体哲学的深度,也和当下提倡的、迫在眉睫必须实行的公民教育相矛盾。换句话说,魏书生所培养的,依旧只是臣民和顺民。别人横眉立目威逼学生服从,魏书生只不过换了一副好言相劝,躬亲“纳谏”的面具而已,比如魏书生常在讲演中谈到他的管理经验--
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在我的班中,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
我们一再呼唤师生平等,魏书生似乎也在讲平等,可是这种管理方式的实质,恰恰就是“古圣先王”的“无为而治”。试想一下,当一个班级都是管理者,而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的时候,当这些管理者上面还有一个类似于“明主”的班主任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我想最终只有一种,就是人人自危,因为到处都充满了潜在的告密者。魏书生沾沾自喜的班级管理方法确实能够使班级听话,可惜培养的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顺民。我们讲教育首要的和最终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里讲的“人”不是“臣民”、“顺民”,而是现代国家的“公民”。
什么是公民?政治学大师罗尔斯说:公民就是指“那些从事合作的人们”。更进一步说,就是那些“在一个社会合作体系里面”从事合作的人。而公民社会就是:如何在那些合作的人们之间,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国的公民社会发育得极其不成熟,民众既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也不愿承担自己的义务,更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市场经济却呼唤出现一个公民社会,在这个公民社会里,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学者丛日云指出:“对于尚未实现民主化的国家,公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公民实现由权威主义人格向民主人格的转变,包括树立民主理想和价值观,养成民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推动民主化进程的起步和顺利完成。”
我不由得想起了魏书生的一段话。那是1991年,魏书生到拉萨,连作了三天半报告之后,终于有了看一看市容的机会,他写道:
站在大昭寺面前我有一种心灵被震撼的感觉,怎么呢?大昭寺门前广场上一大片磕长头的人。„„那一片人每个人都是额头着地、鼻子着地,手“哗”地全部扑在地上了,那叫五体投地。„„我觉得老佛爷真有一套,连面儿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咱们教书的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讲的还是真理,怎么就不能让他们使劲信呢?
据说,这段文字“无意间透露了他对语文'教学'的体认”。我则再一次悲哀地发现,魏书生的内心深处,就是权威主义的人格在作祟。魏书生从教的技术手段越是花样迭出、越是无所不用其极,则其培养臣民、顺民的效果就越显著。
一个变革大潮涌动的伟大时代,人们热切呼唤英雄,可惜上台的却多是平庸之辈。教育界的现状是,荒凉已从内部升起,这使我以及我周围一些仍未丧失思考能力的朋友,早已把“教育家”、“名师”等称呼,看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德国思想家伯尔指出:如果说文学研究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它一定要填补水银柱上的空白,要使人为的、或者是基于自我蒙骗的、似乎是现实的燥热冷却下来,对其进行重新整理,创造新的比例。我愿意把这句话献给中学语文教育界,自然也包括我自己。
Lllllllllll 【核心提示】2015年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与著名的教育家、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原校长魏书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以及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同台论道。其间,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原校长魏书生在谈到自己的办学理念时表示,他的“根”与“本”,就是守住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守住那些古往今来的常识。
本文来源于《未来教育家》杂志1月刊,授权搜狐教育编辑整理发布。
当教师的幸福感占据大部分,倦怠感就会慢慢消失
刘堂江:我们把征集上来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类是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自从2012年我们重新定义了“教育家办学”后,大家都明白了,教师在教育家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破解教师职业倦怠这个难题,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呢?
魏书生:我以为,倦怠感和幸福感一样,会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上至总统首相、下至贫民百姓。不同的是多和少、主和次的问题。既然是这样无法避免,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住自己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崇拜感和自豪感,守住自己做得对的事情、做得好的事情,让自己的长处更长,这样一来,幸福感占据了大部分,倦怠感自然就会慢慢消失。
我在盘锦当了13年的教育局长,13年来,每年的工作计划结束语都是这样一段话:“盘锦的老师们,要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幸福感从哪里来?当大家把不懂的事,弄懂了;不知道的事,知道了;没有记住的事,记住了;不会做的事,会做了,幸福感就慢慢涌现出来了。然后再把这些事写出来,写出来后得守住,守住了把它做深,做深了再把它做大,这样成就感越来越多,幸福感就自然越来越多了。
当我们守住自己内心深处幸福的精神阵地,守住幸福的核心价值观时,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过平凡的日子,做平淡的事情,不攀不比、高高兴兴,眼睛向内、超越自我、敬业乐业,把平平淡淡的事情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从容容、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如舞如歌,我们这一辈子就得到大解脱、大自在、大欢喜、大快乐了。
办学窍门是把所有人当助手,只看到长处不言明短处
刘堂江:第二类是办学智慧的问题。有校长问:都说校长的个性是学校特色与品牌的核心。三位前辈认为自己的个性是怎样的?与学校的特色与品牌有没有联系?如何使学校的个性和校长的个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取得优异的办学效果呢?还有一位校长直接地问,三位校长有办学的窍门吗?
魏书生:对于“个性”这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指“比别人更好的特长”,这就是一个褒义词;如果是指“不为周围所相容的怪性子”,这就成贬义词了。在这里,咱们暂且讨论它褒义的方面。
我的个性就是自强不息,不管被扔到哪儿都高高兴兴的。在倒霉的时候,我一天挨一顿批判,被罗列出108条反动言论,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我还在寻找自己能做的事去做,不浪费时间,不放弃自己。我相信真善美的力量最终是会胜利的。所以,我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始终比较低,无论交给我什么样的班级,我都能领着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后来到教育局工作,发表就职演说,我也没有说太大的话:“同志们,我到这儿来了,我也没大的本事,只是希望能帮助大家发挥长处,使咱们盘锦的教育在昨天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变得更好。”在我这种性格的影响下,学校的老师们也都不太埋怨环境,只顾忙着做事,眼睛向内,注意当下能做的事,整个队伍的心都静下来了。
至于我的窍门,就是把所有人当成自己的助手,只看到长处,不言明短处。当班主任的时候,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帮我教——陈小爽你帮我教词,张杨你帮我教文学常识,孟欣你帮我教修辞方法,张玉松你汉语知识学得那么好,以后这类知识全归你帮老师教„„这一个窍门在学校管理中同样适用:老师能干的事主任不干,主任能干的事副校长不干,副校长能干的事我不干。就像希贵说的,这也算是“偷懒”吧。
依法办学是呼吁我们去研究、认识并敬畏教育规律
刘堂江:第三类是制度建设的问题。依法办学的重要性,早在20年前就已经写进了国家意志,但时至今日,很多时候还只是一句口号。请问,依法办学如何在教育家办学的过程中得到落实?我们得知,2014年末,北京十一学校教代会通过了《北京十一学校章程》,相对于很多学校的章程被束之高阁而言,十一学校的章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魏书生:依法办学是一个过程。实际上,依法办学就是按规律去办学,是呼吁我们去研究教育规律、认识教育规律并敬畏教育规律。我当教育局长的时候,很多人问:“魏老师,你当了局长,连个手机都没有,怎么管教育?”我说最值得敬畏的永远不是领导,而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当校长、老师、学生都按规律办事找到了快乐,谁当局长对他们来说都没多大关系。当然,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以及教师的成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规矩过时修改规矩;规矩太细简化规矩,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我总在讲,学校管理中的棘手问题,应该交给群众去解决,交给大家来定规矩、定制度。从1986年到现在,盘锦市实验中学执行的是第49次教师考核方案修改稿,每个学期修改制度的时候,该废除的废除,该细化的细化,该新增的新增。总之,校规、校法在符合国家的大规、大法前提下,常做常新,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法”不是整人的,“法”应该来自大家,来自每位教师、学生,应该有利于每位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整个学校的各方面力量得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但是,“法”也永远没有绝对合理的,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着学校的实际,一点一点地朝前走,一靠民主,二靠科学。
我的办学理念来自古往今来的常识
刘堂江:第四类是办学理念问题。从魏书生老师的“民主+科学”,到冯恩洪校长的“合格+特长”,再到李希贵校长的“为40岁做准备”,请问,三位教育家是如何提炼出自己正确且富有个性的办学思想的?
魏书生:我同意希贵的说法,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思想。我总是说,我的“根”、我的“本”就是守住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守住那些古往今来的常识。包括我提出的“民主+科学”,实际上也是常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主思想,古已有之。一个国家中,一个党也好,多个党也罢,都必须把老百姓的利益高高举起,这就是民主的核心。民主也是所有国家、民族,所有群体、个性所共同追求的,就算暂时实现不了,我们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怎样努力?尊重科学。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脑规律的认识,只有对科学的探索,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对规律的探索才能够激发起人内在的生存活力和潜能。
在哲学层面上,我们常常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人生难得,顺境逆境,我们都要努力生存,发展自己,追求科学,认识规律,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这就是民主与科学。所以,我的“根本”不是新东西,而是人生的需求,国家民族的追求,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
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无限可能老师则成为帮助的角色
刘堂江:第五类是关于教学改革的问题。各种信息技术现在都渗透到了课堂领域,有人说,这将是对传统课程的颠覆,也有人说,信息技术应该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那么,面对现在的孩子们,面对这些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育所用?
魏书生:我觉得目前为止,还是把信息技术当做一个工具。在我担任大连南阳学校校长的时候,我也曾想过在课堂上实现一人一机,用计算机的“学”替代大部分的“讲”,让每位学生进入自学的状态。后来经过试验,发现学生还不具备自学的能力,无法确定自己学习的路径、任务、目标和方法,就无法达成有效学习。
这么多年过去了,信息技术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我想,以后,计算机完全可能颠覆传统的教师讲授,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因为传统课堂教学本来就不适合每一个人的发展,而是自古以来资源匮乏、师资匮乏条件下的一种办法。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来想,教育应该是不同的人跟着不同的老师,高高兴兴地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生存过程的幸福。
实际上,回过头来看,苏格拉底、孔子和他们的学生,就是这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教与学。未来,计算机有可能提供成千上万的课程,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而教师则成为一种帮助、辅助、提供服务的角色。
Lllllllllllll
第二篇:魏书生代表作
魏书生代表作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文选》(一、二卷)《好父母,好家长》《好孩子,好学法》。
第三篇: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常院玲
本学期参加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培训,也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2016年9月进入太原市外国语学校以来,已经当了将近两年的班主任。在魏老师的书中,他曾说: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我相信很多看过这本书的老师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书中很多思想会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一个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相互关心着,帮助着,团结着,离开了这个家庭就走进了社会。一个班集体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集体便可能有什么。既然是一个小社会,就应该有一个管理问题。
对待后进生,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不唯亲,不唯富,不唯优,不唯近。为每一个孩子创设平等参与的机制,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和谐、主动的发展。学生能处理的事,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的信赖就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懂得欣赏学生。在学生教育中,欣赏和批评学生,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经常鼓励学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赞扬学生时,学生能显示友好的态度,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我们要在日常工作的细微处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留心他们的长处,并能真诚的表扬他们,学生的自信心能得到提高。
魏老师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当作,一定要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你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多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第四篇:魏书生
魏书生教育名言
1、魏书生的七个观念: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多互助,少互斗;多吸收,少批判;多自信,少自卑;工作多研究,少重复;多开放,少封闭。
2、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3、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在挖掘自身潜能上。
4、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5、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6、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
7、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
8、生活像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若对着镜子哭,它当然也对着你哭。
9、把学生培养成目光远大的人,是现代教育的任务之一。
10、教师劳动有三层收获: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11、做教师的要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只有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才能善于调整学生的需要。只有善于调整学生的需要,才算是抓到了教育的关键,抓到了根本。
12、教师应善于比,也应该教会学生善于比。机遇和差的比,干劲要和足的比,待遇和低的比,生活和过去比,道德和高尚的比,将来和强的比,目前和接近的比,需要和入党时比。
13、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
14、我们的心灵像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让自己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这常常决定自己的心灵世界是阴暗还是晴朗。
15、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若喊我恨你——人家的回音能是我爱你吗?
16、榜样、楷模是人生的一种需要„„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这种需要和追求,那么,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作为本质意义上的人,也将是残缺的。
17、人在精神上不使自己倒下,那谁也没有办法使他倒下。人在心理上不紧张,谁也没有办法使他紧张。
18、要想工作轻松,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全心全意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19、人的能力、本事,谁也抢不去。青年人多干事,抢干事,就能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得到真本事。这能说多干事就吃亏吗?
1、教育要有一点浪漫的气息
2、不要做别人,做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要创新。
3、研究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
4、多一条爱好,就多一条同学生走在一起的道路。
5、不妨来点非功利性阅读。
6、学生最反感的是请家长。
7、没有比倾听心脏的声音更幸福的了。
8、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9、现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缺少一种五六十年代的人情味。
10、学生除了考试,还有一些浪漫的事。
11、语文教学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
12、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13、教育不是人和物的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心灵和心灵的关系。
14、永远记住: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15、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16、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童年,但我们可以让童心伴随我们终生。
17、我们的班级生活应该为孩子们留下温馨的记忆。
18、做最好的班主任。什么是最好?通俗地讲,就是你和学生之间难舍难分。
19、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教育,那么你的心一定会波澜壮阔。
20、民主就是一种尊重,每一个老师的行为都是教育资源。
21、教育人应该有一颗童心,童心比爱心更重要,爱心需要培养,而童心只需要保持。
22、诚实比100分更可贵。
23、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
24、永远记住: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25、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重复每天平凡的工作。
26、多一条爱好,就多一条同学生走在一起的道路。
27、我认为,只要注意环境、场合,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这只会让学生感到:“这老师真有趣!他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28、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是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情弦„„
第五篇:魏书生
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视频讲座观后感
在班主任培训活动中,我们观看了魏书生老师的《如何当好班主任之班级管理民主化、科学化》专题讲座。听魏书生老师谈如何当好班主任,我受用匪浅。魏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实中的事例,风趣地介绍了经验之谈。在他精彩的介绍中,我感觉他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对生活和人生的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学生的一份深深的爱。
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也是我为之佩服和学习的地方。
关于管理,魏书生提倡民主、科学。魏书生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魏书生的教学离不开班级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
一、建立互助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互助的关系,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帮助老师学会教书,学会管理班级。他常给大学生签的一句话:坚信,坚定地相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你一旦这样教书,坚定地树立这样的观念,你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教育境界。他对学生说:“凡是普通百姓能做的事,班委不要做;凡是班委能做的事,班长不要做;凡是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要做。”这也就是他当班主任轻松的所在。他在班里设立了值周班长(自报,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同学与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的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的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魏书生总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发动每一个学生去“承包”,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所以即使他不在学校,班里也管理的井井有条;所以他才有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做更需要他做的事。
二、重视学生意志的锻炼。他为了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称写日记叫“道德长跑”。他让学生每天做一百个俯卧撑,教学生坚持练气功6年,无须多举,这就足以看出他试图用这样一种鲜明的口号和超强的独特方式去锻炼学生的体力、智力、意图、耐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培养一种健全的人,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造就一种适应环境、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他还把学生课堂,在田间、地头、河边、工厂.......感受自然,接触社会,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磨练。他教育方法中十分显著的实践特色正是和他这种教育目标相适应的。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在管理班级时,要使每个人都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人做。
1、让学生形成自检关、良心关。教育学生首先要珍爱自己。使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自己。
2、互检关。让学生互相监督检查。
3、责任人检查关。
4、集体舆论关。利用班级的舆论制造声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5、老师抽查关。老师抽查这一关尽量放到最后,学生能管的尽量让学生管。
魏书生的关于如何当好班主任的视频讲座让我深深体会到: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浇灌,让他们的心灵绽放出真诚善良、美好光明、积极向上的花儿。在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感召下,即使有很多恶习的、心理阴暗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从而萌生出否定自己错误、摒弃自己不良行为的强烈愿望,最终被引入一个全新的阳光地带。
“民主"是师生间沟通的方法,而“科学”是管理的方法,两者是相互的,都很重要。从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地管理班级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时、因地、因人、因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从班主任自身来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
魏书生老师依靠民主与科学,树立了“社会大舞台,学校小舞台”的观念,学生成了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的主人。各尽其能,成了老师的好帮手。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会借鉴他的班级管理经验,采取适合自己班级实际的管理方法,争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视频讲座观后感
2组9号 李权庄泰光中学
徐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