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袁纯清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10月27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这次大会,是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社会和谐,组织和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省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先后召开十三次全体会议,就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省委作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描绘了科学发展新蓝图,全省呈现出人心思上、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镇化稳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已成定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主导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逐步壮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山西结束“小煤窑”历史,进入集约、高效、安全开发煤炭资源的新阶段,产业素质和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基地更加巩固。以有力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8%。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启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中博会和能博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果。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高速公路今年将突破4000公里,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机场建设力度加大。电力装机接近5000万千瓦。建成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引黄北干线工程胜利通水,山西“大水网”开工建设。省城十大公益建筑全面建成。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实现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饮水安全全覆盖,新的“五个全覆盖”推进顺利,全省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扶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法治山西”建设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全面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军地“双服务”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信访工作成效突出,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富有成效,干部选学全面推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创先争优活动扎实进行。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党务公开全面实施。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右玉精神,整肃纪律作风,部署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明显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成效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过去五年,是思想大解放,积极探索山西科学发展新路的五年,全省上下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打开了以转型跨越为核心的发展新境界。过去五年,是全省人民同舟共济、经受考验的五年,在大事多、新事多、难事多的情况下,上下齐心,攻坚克难,扭转了矿难频发的被动局面,摘掉了污染严重的“黑帽子”,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态势,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山西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的五年,山西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干部群众焕发新的精神风貌。过去五年,是赢得发展大机遇、打造建设大平台的五年,国家赋予山西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为我们推进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拉开了山西未来大发展的序幕。实践证明,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在关键时刻经得住考验,在逆境中砥砺奋起。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晋视察指导,特别是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给全省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五年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努力、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晋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山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不足和产业结构不优问题突出,新兴产业比重小,农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减排压力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事业需要加快发展;一些领域改革滞后,对外开放程度和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有不少;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作风不实、干劲不大、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突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强省之要、富民之本,必须把解决发展不足问题摆在工作首位,紧紧扭住不放;科学发展观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从资源型地区实际出发,走山西特色科学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是先导,必须不停歇地推动观念创新,通过打开思想的大门,进而打开发展的大门;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必须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大开放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民生为本是我们党的宗旨之要,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忱关心群众,全力造福群众,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兼顾是科学方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是必备品格,必须弘扬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精神,在顽强拼搏中加快改变山西面貌;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用党的建设新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新发展。
二、坚定转型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转型跨越发展,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举,是到建党100周年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总目标。我们所有的努力,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全部追求,都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放眼全国,东部发达省份已经或即将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西部省份普遍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居靠后位置。能不能尽快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实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全省人民面前。我们要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唱响转型跨越主旋律,打好实现全面小康攻坚战。
在解放思想中打开视野。转型首先思想观念要大转变,跨越首先思想境界要大提升。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摆脱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开辟多元发展、全民创业的新天地;
必须丢弃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狭隘意识,跳出山西看山西,在追求卓越中发展自己;必须改变坐而论道、空泛议论、眼高手低的行为习惯,勇于破解现实课题和棘手难题;必须摒弃不敢担当、缺乏闯劲、怕当出头鸟的保守思想,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跳出求稳守成、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心理局囿,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历史巨变。
在坚定信心中激发动力。我省作为煤炭大省和老工业基地,转型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面对全国各地竞好争先的发展势头,面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正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我省具有较好产业基础,一大批转型项目陆续建设,发展后劲和协调性增强。基础设施的改善,山西通江达海正在变为现实,不仅延伸了发展半径,而且拉近了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确定山西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尤其是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效应进入深度显现期和集中释放期。山西资源富集,“有中生有”得天独厚,“无中生有”有势可倚,尤其是转型跨越正在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小康。
在奋力赶超中争先进位。追赶型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不二选择。要以勇于超越的闯劲,人一我十,人十我百,敢与发达地区比肩,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以新的理念和机制,激发劳动、知识、资本、管理的活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跳起来摘桃子,实现超常规发展,每年追赶一个百分点,到2016年有一批市县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总体实现程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经济总量有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前移。
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在为国家提供能源支持的基础上,新兴产业比重和循环经济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有新格局。“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有新的增加,城镇化率接近60%,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更加清晰,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和区域发展板块。
民生福祉有新水准。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以上和1万元以上,一批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现有贫困人口一半以上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投入明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管理有新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公平正义充分彰显,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生态环保有新局面。节能减排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市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发展环境有新气象。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效能明显提升,全民创业氛围浓厚,人才外流状况得到扭转,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实现了上述目标,山西就不再是发展滞后的省份,就为2020年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将成为山西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我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区域为单元寻求突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综改试验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新特区”。我们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富民、强省、利国之举,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核心在转型。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拓展山西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促进煤炭及其他原材料产业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步伐,使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成为新的发展特征,使产业高端化、发展高质化、装备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强化低碳发展理念,全面实行煤炭等资源的清洁开采和高效利用,建设生态矿山,降低发展的环境生态代价,提升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构建具有资源型地区特点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建设一批煤电一体化、多产并举的能源综合企业,把单一优势转化为多个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山西成为新兴产业崛起之省。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统筹开发利用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实现资源与资本、科技、创意的结合,对矿产资源进行深精加工,对人文历史资源进行高位开发,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人才强省、科教兴省,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自主创新推动发展转型,以劳动者素质提升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根本在改革。革除阻碍资源价值最大化、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弊端,突破制约科学发展和创业活力的桎梏,搞好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产业转型促进机制,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主要用于发展接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鼓励类服务业。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制定切合山西实际的资源税税率,完善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节能节水降耗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建立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评估修订机制,统筹开发利用成片盐碱地和整合利用工矿废弃用地,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拓展转型和民生项目用地空间。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建立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对转型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信贷倾斜,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加,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企业转型主体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兼并重组,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凡法律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确保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在实践。先行先试是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最大政策。从每个单位做起,从具体项目开始,大胆探索实践,特别是要抓紧干几件具有全局性、标志性的大事。要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矸石发电及粉煤灰开发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工程。只要是资源就地转化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符合科学发展的项目,都要抓紧推进。要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政策,移植推广其他综改区的好政策,学习借鉴国际上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清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形成一系列推动山西发展的“晋”字牌政策。对转型综改试验走在前列的地方,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倾斜。对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成绩突出的干部、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给予褒扬和重用。要在板块突破上先行先试。推进“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转型综改试点,加快扩权强县步伐,重点在减少管理层次,下放计划、财政、项目、税收、土地管理权限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转型综改试验排头兵,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先行先试。着力破解生产要素过度向资源型产业集中的难题,努力改变一煤独大、结构畸重的产业格局;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导致生态大规模破坏的顽症,加快生态修复治理;着力破解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和利益导向落实难的问题,持续全面改善环境;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伴生的社会矛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今后五年是关键。在国家批准的综改试验区中,山西是唯一的全省域试验区,也是为数不多的资源型试验区。改革开放30多年后,山西这个内陆省份和能源基地站到了改革试验创新的最前沿。“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要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今后五年实现转型综改试验的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四、“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山西传统产业占主导,农业立地条件差,城镇化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转型跨越的主要任务。
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在资源原材料深度加工中催生新产业,追求高效益。着力“用”好煤,努力实现全省新增煤炭一半左右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努力建设1亿千瓦级电力强省,外送电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深加工,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转变。提高优势原材料加工能力,巩固不锈钢产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打造国家级不锈钢及铝镁合金制品基地。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产业的基本模式,推动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循环发展。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新项目新产业要把全循环作为准入门槛。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煤矸石、工业固废和废气余热、城市污水垃圾、矿井水等综合回收利用。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和农业。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制造基地。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建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品牌。建设数个百万吨级节能节水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环境压力变为发展动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使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融合。注重总体策划,强化创意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发展以金融、会展、中介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和煤炭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房地产与建筑业水平。发展家庭服务业。太原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要建立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加强对重点排污耗能企业的监测监管。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进程,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指数,加快建立山西特色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扶持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对转型发展有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一倍以上。规划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城,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发展大局,必须始终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调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组织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扩大资本、积累财富,使农民共享公共财政阳光,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发展“五小”水利,使农业人口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重点解决6000余个低收入村的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二是把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大同、晋中、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推进“513工程”,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础上建设特色农产品强省。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全覆盖,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针对不同县域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一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县富民的大项目,每个县都要建成一到两个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县域流动,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四是把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在实现新的“五个全覆盖”基础上,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五是把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突破重点。实施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内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
推进市域城镇化,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加富有活力。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形成梯次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态势,构筑适宜居住、有利发展的社会体系。一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先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充分凸显太原都市圈在全国城市群版图中的地位和全省发展龙头作用,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一极。建立领导协调指导机制,坚持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实质性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太原都市圈的城镇化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城镇群,经济总量占比明显上升,对忻州、吕梁、阳泉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二要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和融合。全面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加快上党等城镇群建设步伐。通过组团式发展,加快城乡统筹,优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三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提高产业和人口吸纳承载力,扩大对农村的辐射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依托城镇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带、文化带、生态带。四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建设的创新性,塑造城市精神,推广信息化管理,重视发展公共交通,增强通达性、功能性、服务性、安全性。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促进“城”、“矿”互动融合,支持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推进城乡生态化,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生态屏障。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林业开发和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造林绿化模式,完善以煤补林及绿化激励机制,推进煤矿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致力于建设气化山西,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煤层气抽采开发力度,建立“四气”合一体制机制,完善输气管网,推进市、县、重点镇及工业园区气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致力于建设净化山西,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和污染减排“4+2工程”,以汾河为龙头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现每个县城有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设施和生态公园。致力于建设健康山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四个山西”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我省整体形象,要扎实有效推进,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五、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开放水平决定发展水平。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展示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辉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也一定能够塑造一个更加开放的新山西。开放即发展、发现即发展,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将山西发展主动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招商引资引智是首要任务。重视资源的交换价值,利用地下地上优势资源换市场、换技术、换资本、换项目,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四位一体”抓好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吸引更多有利于转型的生产要素进入山西。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推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发挥好驻地央企作用,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地区)的交流合作,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大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积极引进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及关键设备。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市县的重要指标。
打造开放平台是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内陆口岸和综合保税区,扶持发展具有复合功能的大型物流园区,以优惠的政策、齐全的功能、便捷的通关吸引战略投资者。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是开发开放的第一梯队,要理顺体制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引领作用,确保招商引资年均增长30%,发展速度达到20%以上。发展服务贸易,建设服务外包基地。
扩大区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加强与京津冀和中部省份的协作发展,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引深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原料供应、产品供需关系要上升为产业互动关系,实现经济协作联系的提档升级。加大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力度,有重点地参与港口建设。加强与呼包鄂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互联互动,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援疆任务,深化两省区战略合作,开拓与西北乃至欧亚地区的合作领域。
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下大力气解决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软环境不“软”问题。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创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推进“阳光司法”,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今后五年乃至整个战略机遇期仍是基础设施攻坚期、完善期,要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协调化发展。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建成大西客专、中南部铁路通道。完善机场布局。加快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加快建设“大水网”,用好地表水,保护地下水。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要在全社会培育开放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形成包容开放、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人文环境,使三晋大地成为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汇集之地、畅通之地、兴旺之地!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活力,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群众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凝聚各方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搞好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工作,做好代表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切实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实施“同心工程”,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做好侨务工作,促进晋台交流,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扩大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组织群众管理好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
(三)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建设“法治山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级党组织都要自觉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争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不断提高党委、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扩大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涉诉问题,严肃惩处徇私枉法、执法犯法、以权压法行为,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抓好“六五”普法,推进地方和行业依法治理,增强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意识。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法治廉洁效能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实行流程再造,推行电子政务。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完善统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绩效考核。精简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五)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国防和驻晋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七、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建设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宏伟目标。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增进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回答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活动,引导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宽厚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管理,用先进文化占领舆论阵地。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带动文化大发展,创新促进文化大繁荣。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支撑。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更多更好地出精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纳有益文明成果,在文化创新中深刻表现山西人民的伟大创造和精神风貌。培养引进一大批文化领军人才,形成与转型跨越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社区、农村为重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抓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建设和完善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推动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与旅游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普遍规律,更是山西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按照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的思路,在文化旅游水乳交融、高端嫁接、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做活山西“地上”这篇灿烂的大文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型企业和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鼓励各地发挥优势推动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强县。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省属重点文化企业。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左右,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跃居中西部领先水平。着眼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提升形象,打造具有山西特色、国家水准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三晋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日益增强,不断扩大!
八、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必然会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要谋民生之计、解民生之急、办民生之需,把就业和群众收入作为考核各地的最主要指标,推动民生工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迈进。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县)创建活动,建设市县两级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突破小额融资和场地提供“瓶颈”,大力扶持微小型企业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遏制和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年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所有从业人员,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建设县乡两级社保服务平台,推广社会保障“一卡通”。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低收入农户冬季生活用煤补贴供应机制。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和老龄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两年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山西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扶持对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每一个未能进入高中、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健全资助体系和奖学金制度。优化结构,提高待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引导社会资金兴教助学。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五年内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五年内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省人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发挥县医院的龙头作用,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妇幼保健网络,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健全卫生应急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应对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资源型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特点规律,坚持民生为基、服务为先、管理为要,实现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怨气可释放、危机能控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会管理观念、举措、方法创新,把社会管理与各项建设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精力向基层倾注,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能够办好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制度。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和虚拟社会引导管理水平。要提高防控能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要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强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改进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城乡治安复杂地区进行重点整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广泛开展平安和谐创建活动,建设平安三晋。
(六)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树立安全发展新形象。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没有安全保障什么事也干不成,任何时候都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着眼于全面安全、本质安全、持久安全,始终坚持从零开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落实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投入,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弘扬安全文化,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煤矿全面推行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提升安全装备水平,推进煤炭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确保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稳定在国内先进水平。深入开展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人人讲安全、时时抓安全、事事重安全,巩固和发展我省来之不易的安全生产良好局面,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直至根本好转,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九、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面对的“四个考验”,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考验;党面临的“四种危险”,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警示在心。山西是北方地区较早建立党组织的省份,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宝贵党建经验。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党建工作格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转型跨越中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对每个党员来说,理想是前进之炬,信念是力量之源。要从战略高度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引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实施“党员干部读书工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综合素质。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主渠道作用,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引深干部选学和在线学习。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转型跨越的积极推进者。
(二)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一把手”要以身作则、作风民主、正确集中,班子成员要密切配合、相互补台、团结共事,不断增强班子的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加强市县乡党委书记培养选拔和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政治素质和抓班子、带队伍、干事业水平。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信息公布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作为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转型跨越关键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重视选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重在“赛场选马”,注重在科学发展主战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置疑难问题的关键时刻,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现实考验中,识别和选拔干部。特别注重培养和选拔适应转型跨越发展要求的干部,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在关键岗位有作为的干部,在艰苦地方和环境默默工作的干部,具有较强潜质的干部,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多岗位锻炼干部,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培养和选用年轻干部力度,有计划、有重点选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地方、重要岗位任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初始提名制度,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对干部德的考评办法,探索实行干部实绩公示制度,建立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定期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省管干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选人用人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严格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引进培育并举、生活补贴和项目资助并重、待遇与贡献挂钩的高层次人才开发使用机制,大力引进转型跨越发展亟需的新兴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取得突出成效。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才大展身手的生动局面。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基层扎实,坚如磐石。引深创先争优活动和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科学发展之先、争转型跨越之优。着眼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目标,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通过联建、帮建和选派干部,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优化配置,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干部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民收入翻番中的带动作用。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工作机制。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社区)工作。增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健全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党群共建,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注重在生产一线培养发展党员,实施村村都有新党员工程、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扩容工程。以关心帮扶老党员、困难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为重点,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五)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党生存的根据、力量的根源、执政的根基。越是条件好,越要时刻惦记群众疾苦;越是工作千头万绪,越要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第一位;越是担任领导职务,越要主动深入基层,接好“地气”。把学习弘扬右玉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县以上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到农村、企业住几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提倡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为,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对效能低下、懒政怠政、不负责任、执行不力、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人和事要敢抓敢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文风会风。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用真情真干真表率,焕发全省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强大合力。
(六)提高反腐倡廉水平,构建山西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抓好的生命工程。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对转型跨越发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重大民生工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廉政教育,建设廉政文化。领导干部要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等规定,勤政为民,公道为政,廉洁为官,决不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一己之私,决不在各种考验面前打败仗,决不放任和纵容任何消极腐败现象。深入推进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惩处,决不姑息。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注重廉政风险防控,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在监督下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同志们,山西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山西人民勤劳、智慧、淳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山西人民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在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加快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征程中,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们要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力争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五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一件是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这两件大事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珍惜国家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鼓起时不我待、先行先试的勇气;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适应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激发负重爬坡、敢创一流的胆气;必须增强创新意识,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浪潮,保持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锐气;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树立敢于担当、成事创业的志气,想大发展、谋大发展、干大发展,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同志们,转型跨越使命光荣,全面小康前景灿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带领3500万三晋儿女,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第二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27日)
袁纯清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这次大会,是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社会和谐,组织和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一、过去5年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的5年是极不平凡的5年。省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先后召开十三次全体会议,就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省委作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描绘了科学发展新蓝图,全省呈现出人心思上、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镇化稳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已成定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主导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逐步壮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山西结束“小煤窑”历史,进入集约、高效、安全开发煤炭资源的新阶段,产业素质和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基地更加巩固。以有力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8%。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启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中博会和能博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果。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高速公路今年将突破4000公里,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机场建设力度加大。电力装机接近5000万千瓦。建成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引黄北干线工程胜利通水,山西“大水网”开工建设。省城十大公益建筑全面建成。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实现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饮水安全全覆盖,新的“五个全覆盖”推进顺利,全省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扶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法治山西”建设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全面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军地“双服务”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信访工作成效突出,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富有成效,干部选学全面推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创先争优活动扎实进行。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党务公开全面实施。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右玉精神,整肃纪律作风,部署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明显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成效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过去5年,是思想大解放,积极探索山西科学发展新路的5年,全省上下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打开了以转型跨越为核心的发展新境界。过去5年,是全省人民同舟共济、经受考验的5年,在大事多、新事多、难事多的情况下,上下齐心,攻坚克难,扭转了矿难频发的被动局面,摘掉了污染严重的“黑帽子”,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态势,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山西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过去5年,是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的5年,山西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干部群众焕发新的精神风貌。过去5年,是赢得发展大机遇、打造建设大平台的5年,国家赋予山西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为我们推进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拉开了山西未来大发展的序幕。实践证明,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在关键时刻经得住考验,在逆境中砥砺奋起。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晋视察指导,特别是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给全省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5年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努力、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晋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山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不足和产业结构不优问题突出,新兴产业比重小,农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减排压力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事业需要加快发展;一些领域改革滞后,对外开放程度和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有不少;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作风不实、干劲不大、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突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5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强省之要、富民之本,必须把解决发展不足问题摆在工作首位,紧紧扭住不放;科学发展观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从资源型地区实际出发,走山西特色科学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是先导,必须不停歇地推动观念创新,通过打开思想的大门,进而打开发展的大门;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必须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大开放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民生为本是我们党的宗旨之要,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忱关心群众,全力造福群众,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兼顾是科学方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是必备品格,必须弘扬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精神,在顽强拼搏中加快改变山西面貌;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用党的建设新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新发展。
二、坚定转型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转型跨越发展,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举,是到建党100周年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总目标。我们所有的努力,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全部追求,都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放眼全国,东部发达省份已经或即将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西部省份普遍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居靠后位置。能不能尽快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实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全省人民面前。我们要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唱响转型跨越主旋律,打好实现全面小康攻坚战。
在解放思想中打开视野。转型首先思想观念要大转变,跨越首先思想境界要大提升。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摆脱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开辟多元发展、全民创业的新天地;
必须丢弃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狭隘意识,跳出山西看山西,在追求卓越中发展自己;必须改变坐而论道、空泛议论、眼高手低的行为习惯,勇于破解现实课题和棘手难题;必须摒弃不敢担当、缺乏闯劲、怕当出头鸟的保守思想,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跳出求稳守成、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心理局囿,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历史巨变。
在坚定信心中激发动力。我省作为煤炭大省和老工业基地,转型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面对全国各地竞好争先的发展势头,面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正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我省具有较好产业基础,一大批转型项目陆续建设,发展后劲和协调性增强。基础设施的改善,山西通江达海正在变为现实,不仅延伸了发展半径,而且拉近了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确定山西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尤其是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效应进入深度显现期和集中释放期。山西资源富集,“有中生有”得天独厚,“无中生有”有势可倚,尤其是转型跨越正在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小康。
在奋力赶超中争先进位。追赶型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不二选择。要以勇于超越的闯劲,人一我十,人十我百,敢与发达地区比肩,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以新的理念和机制,激发劳动、知识、资本、管理的活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跳起来摘桃子,实现超常规发展,每年追赶一个百分点,到2016年有一批市县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总体实现程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经济总量有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前移。
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在为国家提供能源支持的基础上,新兴产业比重和循环经济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有新格局。“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有新的增加,城镇化率接近60%,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更加清晰,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和区域发展板块。
民生福祉有新水准。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以上和1万元以上,一批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现有贫困人口一半以上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投入明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管理有新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公平正义充分彰显,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生态环保有新局面。节能减排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市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发展环境有新气象。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效能明显提升,全民创业氛围浓厚,人才外流状况得到扭转,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实现了上述目标,山西就不再是发展滞后的省份,就为2020年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将成为山西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我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区域为单元寻求突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综改试验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新特区”。我们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富民、强省、利国之举,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核心在转型。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拓展山西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促进煤炭及其他原材料产业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步伐,使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成为新的发展特征,使产业高端化、发展高质化、装备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强化低碳发展理念,全面实行煤炭等资源的清洁开采和高效利用,建设生态矿山,降低发展的环境生态代价,提升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构建具有资源型地区特点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建设一批煤电一体化、多产并举的能源综合企业,把单一优势转化为多个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山西成为新兴产业崛起之省。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统筹开发利用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实现资源与资本、科技、创意的结合,对矿产资源进行深精加工,对人文历史资源进行高位开发,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人才强省、科教兴省,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自主创新推动发展转型,以劳动者素质提升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根本在改革。革除阻碍资源价值最大化、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弊端,突破制约科学发展和创业活力的桎梏,搞好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产业转型促进机制,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主要用于发展接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鼓励类服务业。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制定切合山西实际的资源税税率,完善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节能节水降耗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建立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评估修订机制,统筹开发利用成片盐碱地和整合利用工矿废弃用地,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拓展转型和民生项目用地空间。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建立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对转型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信贷倾斜,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加,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企业转型主体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兼并重组,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凡法律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确保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在实践。先行先试是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最大政策。从每个单位做起,从具体项目开始,大胆探索实践,特别是要抓紧干几件具有全局性、标志性的大事。要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矸石发电及粉煤灰开发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工程。只要是资源就地转化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符合科学发展的项目,都要抓紧推进。要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政策,移植推广其他综改区的好政策,学习借鉴国际上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清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形成一系列推动山西发展的“晋”字牌政策。对转型综改试验走在前列的地方,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倾斜。对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成绩突出的干部、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给予褒扬和重用。要在板块突破上先行先试。推进“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转型综改试点,加快扩权强县步伐,重点在减少管理层次,下放计划、财政、项目、税收、土地管理权限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转型综改试验排头兵,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先行先试。着力破解生产要素过度向资源型产业集中的难题,努力改变一煤独大、结构畸重的产业格局;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导致生态大规模破坏的顽症,加快生态修复治理;着力破解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和利益导向落实难的问题,持续全面改善环境;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伴生的社会矛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今后五年是关键。在国家批准的综改试验区中,山西是唯一的全省域试验区,也是为数不多的资源型试验区。改革开放30多年后,山西这个内陆省份和能源基地站到了改革试验创新的最前沿。“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要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今后五年实现转型综改试验的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四、“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山西传统产业占主导,农业立地条件差,城镇化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转型跨越的主要任务。
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在资源原材料深度加工中催生新产业,追求高效益。着力“用”好煤,努力实现全省新增煤炭一半左右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努力建设1亿千瓦级电力强省,外送电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深加工,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转变。提高优势原材料加工能力,巩固不锈钢产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打造国家级不锈钢及铝镁合金制品基地。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产业的基本模式,推动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循环发展。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新项目新产业要把全循环作为准入门槛。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煤矸石、工业固废和废气余热、城市污水垃圾、矿井水等综合回收利用。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和农业。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制造基地。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建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品牌。建设数个百万吨级节能节水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环境压力变为发展动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使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融合。注重总体策划,强化创意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发展以金融、会展、中介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和煤炭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房地产与建筑业水平。发展家庭服务业。太原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要建立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加强对重点排污耗能企业的监测监管。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进程,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指数,加快建立山西特色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扶持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对转型发展有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一倍以上。规划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城,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发展大局,必须始终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调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组织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扩大资本、积累财富,使农民共享公共财政阳光,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发展“五小”水利,使农业人口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重点解决6000余个低收入村的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二是把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大同、晋中、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推进“513工程”,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础上建设特色农产品强省。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全覆盖,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针对不同县域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一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县富民的大项目,每个县都要建成一到两个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县域流动,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四是把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在实现新的“五个全覆盖”基础上,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五是把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突破重点。实施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内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
推进市域城镇化,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加富有活力。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形成梯次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态势,构筑适宜居住、有利发展的社会体系。一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先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充分凸显太原都市圈在全国城市群版图中的地位和全省发展龙头作用,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一极。建立领导协调指导机制,坚持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实质性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太原都市圈的城镇化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城镇群,经济总量占比明显上升,对忻州、吕梁、阳泉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二要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和融合。全面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加快上党等城镇群建设步伐。通过组团式发展,加快城乡统筹,优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三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提高产业和人口吸纳承载力,扩大对农村的辐射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依托城镇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带、文化带、生态带。四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建设的创新性,塑造城市精神,推广信息化管理,重视发展公共交通,增强通达性、功能性、服务性、安全性。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促进“城”、“矿”互动融合,支持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推进城乡生态化,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生态屏障。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林业开发和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造林绿化模式,完善以煤补林及绿化激励机制,推进煤矿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致力于建设气化山西,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煤层气抽采开发力度,建立“四气”合一体制机制,完善输气管网,推进市、县、重点镇及工业园区气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致力于建设净化山西,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和污染减排“4+2工程”,以汾河为龙头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现每个县城有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设施和生态公园。致力于建设健康山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四个山西”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我省整体形象,要扎实有效推进,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五、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开放水平决定发展水平。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展示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辉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也一定能够塑造一个更加开放的新山西。开放即发展、发现即发展,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将山西发展主动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招商引资引智是首要任务。重视资源的交换价值,利用地下地上优势资源换市场、换技术、换资本、换项目,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四位一体”抓好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吸引更多有利于转型的生产要素进入山西。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推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发挥好驻地央企作用,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地区)的交流合作,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大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积极引进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及关键设备。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市县的重要指标。
打造开放平台是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内陆口岸和综合保税区,扶持发展具有复合功能的大型物流园区,以优惠的政策、齐全的功能、便捷的通关吸引战略投资者。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是开发开放的第一梯队,要理顺体制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引领作用,确保招商引资年均增长30%,发展速度达到20%以上。发展服务贸易,建设服务外包基地。
扩大区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加强与京津冀和中部省份的协作发展,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引深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原料供应、产品供需关系要上升为产业互动关系,实现经济协作联系的提档升级。加大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力度,有重点地参与港口建设。加强与呼包鄂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互联互动,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援疆任务,深化两省区战略合作,开拓与西北乃至欧亚地区的合作领域。
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下大力气解决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软环境不“软”问题。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创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推进“阳光司法”,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今后五年乃至整个战略机遇期仍是基础设施攻坚期、完善期,要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协调化发展。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建成大西客专、中南部铁路通道。完善机场布局。加快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加快建设“大水网”,用好地表水,保护地下水。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要在全社会培育开放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形成包容开放、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人文环境,使三晋大地成为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汇集之地、畅通之地、兴旺之地!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活力,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群众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凝聚各方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搞好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工作,做好代表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切实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实施“同心工程”,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做好侨务工作,促进晋台交流,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扩大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组织群众管理好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
(三)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建设“法治山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级党组织都要自觉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争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不断提高党委、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扩大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涉诉问题,严肃惩处徇私枉法、执法犯法、以权压法行为,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抓好“六五”普法,推进地方和行业依法治理,增强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意识。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法治廉洁效能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实行流程再造,推行电子政务。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完善统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绩效考核。精简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五)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国防和驻晋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七、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建设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宏伟目标。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增进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回答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活动,引导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宽厚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管理,用先进文化占领舆论阵地。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带动文化大发展,创新促进文化大繁荣。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支撑。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更多更好地出精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纳有益文明成果,在文化创新中深刻表现山西人民的伟大创造和精神风貌。培养引进一大批文化领军人才,形成与转型跨越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社区、农村为重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抓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建设和完善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推动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与旅游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普遍规律,更是山西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按照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的思路,在文化旅游水乳交融、高端嫁接、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做活山西“地上”这篇灿烂的大文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型企业和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鼓励各地发挥优势推动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强县。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省属重点文化企业。未来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左右,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跃居中西部领先水平。着眼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提升形象,打造具有山西特色、国家水准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三晋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日益增强,不断扩大!
八、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必然会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下转第三版)
要谋民生之计、解民生之急、办民生之需,把就业和群众收入作为考核各地的最主要指标,推动民生工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迈进。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县)创建活动,建设市县两级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突破小额融资和场地提供“瓶颈”,大力扶持微小型企业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遏制和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年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所有从业人员,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建设县乡两级社保服务平台,推广社会保障“一卡通”。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低收入农户冬季生活用煤补贴供应机制。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和老龄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两年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山西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扶持对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每一个未能进入高中、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健全资助体系和奖学金制度。优化结构,提高待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引导社会资金兴教助学。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五年内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五年内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省人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发挥县医院的龙头作用,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妇幼保健网络,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健全卫生应急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应对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资源型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特点规律,坚持民生为基、服务为先、管理为要,实现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怨气可释放、危机能控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会管理观念、举措、方法创新,把社会管理与各项建设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精力向基层倾注,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能够办好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制度。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和虚拟社会引导管理水平。要提高防控能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要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强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改进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城乡治安复杂地区进行重点整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广泛开展平安和谐创建活动,建设平安三晋。
(六)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树立安全发展新形象。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没有安全保障什么事也干不成,任何时候都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着眼于全面安全、本质安全、持久安全,始终坚持从零开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落实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投入,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弘扬安全文化,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煤矿全面推行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提升安全装备水平,推进煤炭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确保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稳定在国内先进水平。深入开展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人人讲安全、时时抓安全、事事重安全,巩固和发展我省来之不易的安全生产良好局面,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直至根本好转,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九、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面对的“四个考验”,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考验;党面临的“四种危险”,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警示在心。山西是北方地区较早建立党组织的省份,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宝贵党建经验。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党建工作格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转型跨越中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对每个党员来说,理想是前进之炬,信念是力量之源。要从战略高度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引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实施“党员干部读书工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综合素质。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主渠道作用,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引深干部选学和在线学习。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转型跨越的积极推进者。
(二)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一把手”要以身作则、作风民主、正确集中,班子成员要密切配合、相互补台、团结共事,不断增强班子的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加强市县乡党委书记培养选拔和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政治素质和抓班子、带队伍、干事业水平。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信息公布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作为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转型跨越关键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重视选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重在“赛场选马”,注重在科学发展主战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置疑难问题的关键时刻,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现实考验中,识别和选拔干部。特别注重培养和选拔适应转型跨越发展要求的干部,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在关键岗位有作为的干部,在艰苦地方和环境默默工作的干部,具有较强潜质的干部,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多岗位锻炼干部,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培养和选用年轻干部力度,有计划、有重点选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地方、重要岗位任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初始提名制度,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对干部德的考评办法,探索实行干部实绩公示制度,建立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定期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省管干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选人用人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严格目标责任考核。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引进培育并举、生活补贴和项目资助并重、待遇与贡献挂钩的高层次人才开发使用机制,大力引进转型跨越发展亟需的新兴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取得突出成效。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才大展身手的生动局面。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基层扎实,坚如磐石。引深创先争优活动和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科学发展之先、争转型跨越之优。着眼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目标,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通过联建、帮建和选派干部,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优化配置,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干部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民收入翻番中的带动作用。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工作机制。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社区)工作。增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健全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党群共建,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注重在生产一线培养发展党员,实施村村都有新党员工程、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扩容工程。以关心帮扶老党员、困难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为重点,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五)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党生存的根据、力量的根源、执政的根基。越是条件好,越要时刻惦记群众疾苦;越是工作千头万绪,越要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第一位;越是担任领导职务,越要主动深入基层,接好“地气”。把学习弘扬右玉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县以上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到农村、企业住几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提倡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为,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对效能低下、懒政怠政、不负责任、执行不力、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人和事要敢抓敢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文风会风。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用真情真干真表率,焕发全省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强大合力。
(六)提高反腐倡廉水平,构建山西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抓好的生命工程。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对转型跨越发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重大民生工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廉政教育,建设廉政文化。领导干部要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等规定,勤政为民,公道为政,廉洁为官,决不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一己之私,决不在各种考验面前打败仗,决不放任和纵容任何消极腐败现象。深入推进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惩处,决不姑息。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注重廉政风险防控,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在监督下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同志们,山西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山西人民勤劳、智慧、淳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山西人民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在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加快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征程中,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们要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力争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五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一件是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这两件大事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珍惜国家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鼓起时不我待、先行先试的勇气;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适应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激发负重爬坡、敢创一流的胆气;必须增强创新意识,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浪潮,保持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锐气;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树立敢于担当、成事创业的志气,想大发展、谋大发展、干大发展,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同志们,转型跨越使命光荣,全面小康前景灿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带领3500万三晋儿女,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第三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袁纯清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过去五年的工作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省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先后召开十三次全体会议,就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省委作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描绘了科学发展新蓝图,全省呈现出人心思上、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镇化稳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已成定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主导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逐步壮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山西结束“小煤窑”历史,进入集约、高效、安全开发煤炭资源的新阶段。以有力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启动。成功举办中博会和能博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果。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高速公路今年将突破4000公里。电力装机接近5000万千瓦。建成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引黄北干线工程胜利通水,山西“大水网”开工建设。省城十大公益建筑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实现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饮水安全全覆盖,新的“五个全覆盖”推进顺利。扶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法治山西”建设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信访工作成效突出,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富有成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创先争优活动扎实进行。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党务公开全面实施。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右玉精神,整肃纪律作风,部署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明显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成效突出。五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强省之要、富民之本,必须把解决发展不足问题摆在工作首位,紧紧扭住不放;科学发展观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从资源型地区实际出发,走山西特色科学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是先导,必须不停歇地推动观念创新,通过打开思想的大门,进而打开发展的大门;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必须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大开放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民生为本是我们党的宗旨之要,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忱关心群众,全力造福群众,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兼顾是科学方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是必备品格,必须弘扬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精神,在顽强拼搏中加快改变山西面貌;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用党的建设新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新发展。坚定转型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我们所有的努力,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全部追求,都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不能尽快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实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全省人民面前。我们要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唱响转型跨越主旋律,打好实现全面小康攻坚战。在解放思想中打开视野。必须摆脱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开辟多元发展、全民创业的新天地;必须丢弃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狭隘意识;必须改变坐而论道、空泛议论、眼高手低的行为习惯,勇于破解现实课题和棘手难题;必须摒弃不敢担当、缺乏闯劲、怕当出头鸟的保守思想,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跳出求稳守成、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心理局囿,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历史巨变。在坚定信心中激发动力。我省具有较好产业基础,一大批转型项目陆续建设,发展后劲和协调性增强。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确定山西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尤其是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效应进入深度显现期和集中释放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在奋力赶超中争先进位。要以勇于超越的闯劲,敢与发达地区比肩,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以新的理念和机制,激发劳动、知识、资本、管理的活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跳起来摘桃子,实现超常规发展,每年追赶一个百分点,到2016年有一批市县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总体实现程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经济总量有新提升,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区域发展有新格局,民生福祉有新水准,社会管理有新作为,生态环保有新局面,发展环境有新气象。“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努力实现全省新增煤炭一半左右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努力建设1亿千瓦级电力强省,外送电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巩固不锈钢产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打造国家级不锈钢及铝镁合金制品基地。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产业的基本模式,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制造基地,创建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品牌,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实施一批对转型发展有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一倍以上。规划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城,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重点解决6000余个低收入村的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二是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大同、晋中、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推进“513工程”。三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四是把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五是把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突破重点。推进市域城镇化,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加富有活力。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实质性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要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和融合。全面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加快上党等城镇群建设步伐。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提高产业和人口吸纳承载力,扩大对农村的辐射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通达性、功能性、服务性、安全性。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促进“城”“矿”互动融合,支持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推进城乡生态化,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生态屏障。致力于建设气化山西,建立“四气”合一体制机制,完善输气管网,推进市、县、重点镇及工业园区气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致力于建设净化山西,推进“绿色生态工程”和污染减排“4+2工程”,以汾河为龙头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现每个县城有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设施和生态公园。致力于建设健康山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 大 开 放 推 动 大 发 展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开放即发展、发现即发展,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将山西发展主动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招商引资引智是首要任务。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四位一体”抓好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推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发挥好驻地央企作用,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地区)的交流合作,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打造开放平台是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内陆口岸和综合保税区,扶持发展具有复合功能的大型物流园区,以优惠的政策、齐全的功能、便捷的通关吸引战略投资者。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要理顺体制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引领作用。发展服务贸易,建设服务外包基地。扩大区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加强与京津冀和中部省份的协作发展,引深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有重点地参与港口建设。加强与呼包鄂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互联互动,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援疆任务,开拓与西北乃至欧亚地区的合作领域。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开通项目审批 “绿色通道”,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创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推进“阳光司法”,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要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协调化发展。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我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核心在转型。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拓展山西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根本在改革。创新产业转型促进机制,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制定切合山西实际的资源税税率,完善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节能节水降耗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拓展转型和民生项目用地空间。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关键在实践。要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矸石发电及粉煤灰开发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工程。要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政策,移植推广其他综改区的好政策,学习借鉴国际上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清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形成一系列推动山西发展的“晋”字牌政策。要在板块突破上先行先试。推进“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转型综改试点,加快扩权强县步伐。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先行先试。着力破解生产要素过度向资源型产业集中的难题,努力改变一煤独大、结构畸重的产业格局;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导致生态大规模破坏的顽症,加快生态修复治理;着力破解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和利益导向落实难的问题,持续全面改善环境;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伴生的社会矛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建设文化强国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宏伟目标。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管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更多更好地出精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养引进一大批文化领军人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抓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建设和完善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推动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按照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的思路,做好做活山西“地上”这篇灿烂的大文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型企业和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鼓励各地发挥优势推动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强县。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省属重点文化企业。未来五年,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跃居中西部领先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活力,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群众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凝聚各方力量。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完善地方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切实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建设 “法治山西”。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扩大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涉诉问题,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抓好“六五”普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法治廉洁效能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实行流程再造,推行电子政务。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完善统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绩效考核。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国防和驻晋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说,要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县)创建活动,大力扶持微小型企业发展。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遏制和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两年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和老龄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步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扶持对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引导社会资金兴教助学。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全省人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树立安全发展新形象。落实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煤矿全面推行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深入开展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安全保障。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本报讯 袁纯清在报告中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实施“党员干部读书工程”,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主渠道作用,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转型跨越的积极推进者。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加强市县乡党委书记培养选拔和能力建设。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健全党内信息公布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作为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重视选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重在“赛场选马”。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培养和选用年轻干部力度,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引深创先争优活动和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科学发展之先、争转型跨越之优。注重在生产一线培养发展党员,实施村村都有新党员工程、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扩容工程。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学习弘扬右玉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提倡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为,狠刹不良风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文风会风。提高反腐倡廉水平,构建山西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转型跨越发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重大民生工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廉政教育,建设廉政文化。深入推进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第四篇:为加快实现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同志们!在全镇上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信心百倍地迈向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刻,中共宝应县安宜镇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次大会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过去四年的工作,明确今后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共宝应县安宜镇第二次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镇党员干部和广
大群众万众一心,奋力拼搏,为加快实现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二00五年及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二00五年,是我镇全面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镇人民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个中心、四个突破”总体目标,强力推进大招商、大投入、大开发、大创业。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繁荣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中共安宜镇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比2001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分别增长、、,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比重分别为、、,实现财政收入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完成全部工业产值亿元,增长,实现开票销售亿元,增长。规模工业实现产值亿元,销售亿元,利税亿元,利润亿元,分别增长、。54家列统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迅达电磁线、宝泰米业、协鑫电力等3个企业产销均过亿元。机械电工、玻璃制品、车辆配件、服装、旅游用品等行业产销增幅均在60以上,完成工业技改投入亿元,增长、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完成施工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夏粮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水产业积极推行高产优质、高效养殖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有了提高;畜牧业发挥传统项目优势,突出规模养殖和疫病防治;绿化造林工作得到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新增5个,顺利通过国家有机食品基地检查验收。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创5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产品和1个有机食品品牌。继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级土地复垦整理项目3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个,完成水利土方万方,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新增转移输出万人。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体系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实施“三村”联创活动。新创市级全面小康村1个。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积极推动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户,从业人员人,注册资本亿元,分别增长、、和。
三产服务业日趋繁荣。信息服务、房地产、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宝应商业广场、九九广场、中心国际城、正润生态园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新开发房地产专业市场2个,实现三产增加值万元,进一步盘活土地,强化土地市场管理,实现亩土地上市,土地出让金万元。
二、招商引资强势推进,开发开放成效显著
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强化领导招商、驻点招商,整合招商资源,分别在上海、苏州、温州、宁波、无锡、东莞等区域设立六个驻外招商办事处。二十多名机关、部门干部驻外专业招商,精心组织项目参加市、县“烟花三月节”、“荷藕节”、秋季招商三大战役。进一步加大项目落实、督查和帮办服务力度,全年引进各类项目72个,完成引资额亿元,引进外资项目个,注册外资美元。固定资产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项。1000万元以上项目项,赛福特阀业、航鹰机器、生态纺织等六个投资总额合计5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园区开发步伐加快。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安宜工业园、城南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南北园区主要道路骨架全面打开,进一步增强南北工业园区的配套功能。两个园区共吸引落户项目项。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个。四年来,全镇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超亿元,新开发面积2000亩,新建道路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加快启动运西有机农业核心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已全面展开。
外经、外贸持续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其中,自营出口万美元,出口100万美元企业家,水晶工艺品、服装、玩具等行业和产品出口份额占外贸总额的,加强国外劳务合作,全年新增境外劳务人次,同比增长,外贸企业实现开票销售、利税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总额的和以上。实现涉外税收万元,占税收总额的。
三、城乡发展步伐加大,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经营城市,突出重点
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积极参与“4.28”、“11.18”城建招商推介会。组织实施苏中北路、安宜北路、宝应大道绿化、淮江路临城段整治、宝曹河、驳岸景观带等重点工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配合县城市建设改造、拆迁、道路维修、小街巷建设、自来水和主次干道亮化等工程也得以顺利实施。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开展了“清洁家园、清理河道”和拆违专项整
治活动,共疏浚清淤城区河道6条,拆除违章建筑150万平方米。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全年开发商品房15万平方米。加强镇村布局规划,顺利实现了安宜镇与沿河镇的合并工作,现代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
投资环境明显提升。扎实推进优化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场等四进活动。认真落实服务承诺、优待事项和帮办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最佳”服务部门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评先评优活动,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四、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依法推进扩面征缴,保证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100,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增基本医疗参保缴费单位20家,征缴基金300多万元。扎实推进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规范事业单位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城乡1800户
名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启动实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镇各级党组织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切实把城乡居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解民忧,纾民困,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改水、改厕、修路等八件实事工程顺利进行。北港村、北闸村、南闸村、西港村等通达工程路面建设已全部交付使用,北港、西郊、南闸、三里等5个村的改水工程全面完成。全镇400多户农民进行了改厕。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做好再就业工程,新增就业岗位8000多个。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积极组织省级计划生育示范县争创工作。
五、民主法制进程加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五中全会精神,精心组织第二批、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验收,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教书育人、阵地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工程,新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整治,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四五”普法任务,新一轮依法治镇工作成绩显著。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稳步加强。坚持定期督促政府向镇人大主席团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提案,强化行政执法,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社会稳定大局得到了巩固。以平安创建为抓手,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层层落实信访责任制,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化解和及时控制。认真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安全责任,重大危险源得到监控,有效地遏制了各类事故发生。
六、坚持“党要管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新提高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校轮训、党员冬训等制度,推动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培养和选拔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各级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党员干部带头支持改革、招商引资、创业致富,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四年来,先后有个党(总)支部和名党员受到县级以上党委表彰。注重吸纳实干者和能干者入党,四年来共发展新党员名。以村组区划调整和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优化充实了基层支部。同时,在一批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党支部,吸纳了一批优秀私营业主进入党组织,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不断增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抓好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强党委对人大、政府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各自职能作用的发挥。加强统战、群团、老龄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增进了党内外团结。
以上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全镇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埋头苦干,靠的是社会各界同心同德、鼎力支持,也是与历届党委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和老同志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宜镇委员会,向奋战在全镇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全体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全镇三个文明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05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也标志着全镇“十五”计划的顺利实现,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五”期间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五”是国民经济大跃升的五年。与“九五”末相比,gdp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倍,年均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倍;民资投入增加倍;全部工业产值增加倍,年均增长。“十五”是改革开放大推进的五年。累计实施改制企业多家,置换职工身份近人,基本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亿美元,比“九五”末增加倍。“十五”是城乡面貌大变化的五年。五年来,累计投入多万元,实施了城市建设、农村农网改造、水利交通、邮电通讯等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兴建了安宜工业园、城南工业园,一个经贸大镇、工业强镇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积极稳妥地进行乡镇区划调整,中心集镇的集聚、带动、辐射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十五”是社会事业大发展的五年。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双拥、国防、广播电视、绿化造林、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竞相发展,获得了全国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全省卫生、体育、群文先进乡镇等诸多荣誉,而万众一心、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更为我们夺取了预防“非典”、洪涝、禽流感等自然灾害的胜利。“十五”是人民生活大提高的五年。五年间,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1、8;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3平方米、5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长30,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0多万人,改造草危房2000多户,有线电视、通信网络实现了村镇覆盖,群众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回顾四年来的发展成就,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四年来,我们大胆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陈旧观念,全面推进企业改制、机构改革和教育、卫生、农技、水利等事业单位改革,激励民众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全方位实行大开放、大招商。实践证明,通过思想的大解放,引领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变化,推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二是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突出主线,奋力拼搏。始终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摆上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县委“一个中心、四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瓶颈,圆满实现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也为实现“两个翻番”、推动“十一五”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创了优势。三是必须坚持狠抓落实不动摇,真抓实干,务实奋进。在各级、各部门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强化目标管理,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刚化考核,扎实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关注民生,致力民富。围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牢固树立民本观念,把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放在为民谋利上,努力解决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养老、医保、就业等方面的困难,积极拓展致富渠道,提高百姓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全镇经济虽然纵向比进展较大,但横向比差距不小,我镇与扬州及苏中县市城关镇相比,发展还不够快;工业规模不大,大项目、外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和产品还不多,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镇域财政收入不丰,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发展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
今后五年是我镇实现“十一五”规划,加快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镇实现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十一五”期间,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致富百姓、做强财政两大主题,加快实施工业强镇、城镇美镇、科教兴镇、开放富镇、生态建镇五大战略,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谐程度和生态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全面小康、更加富裕文明的新安宜。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以上,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亿元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工业经济支撑明显。全部工业产值达到亿元,规模企业发展到家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家,民营工业占工业总量的以上;建筑业施工产值突破亿元。注册外资到帐累计亿美元以上,自营出口亿美元以上,外经营业额万美元以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以上,城镇发展成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近万人口的生态型中等工贸城市,绿化率达以上。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额分别达到45、60以上。基本普及12年义务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引进培养高级人才人以上。城镇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计划生育率98.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70以上,电话普及率达65以上。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美元,年均增长以上。社会消费全面升级,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和平方米。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实施六大战略:
工业强镇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优化工业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强化科技支撑,激励全民创业,加快培育“优势突出、配套良好、规模集聚、结构优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有较大扩张。
城镇美镇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集镇建设,加速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南北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商贸区、旅游景点区和商住区为支撑的城镇体系。
开放富镇战略。确立镇外即外的开放意识,高水平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引进先进设备、管理和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切实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
科教兴镇战略。强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普及教育,提高全成科技素质。支持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吸收,建立健全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生态建镇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化造林、生态旅游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有机食品生产,不断提高绿化先进镇、有机食品基地示范镇建设水平,建成全国生态名镇。
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再翻番目标的决战之年。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县委九届十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围绕“工业化、城镇化”,精心组织开展“工业经济突破年”活动,继续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城市建设和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明年工作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工业开票销售、规模工业销售增长以上。在建和新上个固定资产投入达万元以上项目,其中上亿元或万美元以上项目,新增家规模企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亿元,增长以上。招商引资总额亿元,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新增民资投入亿元,增长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收入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七个方面:
一、突出“三重”、“双创”,精心组织工业经济突破年
主攻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的增长点。加大对大项目、外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的任务分解、目标考核、帮办服务力度,瞄准与我镇产业关联度密切的国内500强和重点区域前100强制造业企业,瞄准有投资意向的国际知名企业,广泛接触了解,掌握信息动态,组织推介洽谈,实施定向攻关。建立重大项目评估组,把好项目关口,提高项目质量。坚持以项目投资强度、资金到帐率、实施进度情况确定优惠政策标准,按照注册资金到位情况确定项目用地面积,对分期投入的项目实行分期供地。完善重大项目会办、领导挂钩联系等制度,定期举办项目竣工投产观摩活动,加大项目实施督查力度,提高项目落地率。重点抓好迅达公司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规模经济发展,增强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支撑作用。抓好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引进与我镇主导产业和特色行业配套延伸的产业链项目,鼓励相关项目、企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规模。大力培植产业领军企业,充分调动具有带动作用和规模基础的企业加快做大做强,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实施梯度培育工程,筛选一批有成长前景、有增长后劲的企业进行重点培植,推动加快发展壮大,全年新增家亿元企业。围绕做大做强产业,引导企业借助品牌、机制、园区、外资企业的平台,加快产品研发和项目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发展速度和规模效益。认真落实工业“双创”意见,坚持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目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和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全年引进、研发2-5个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并力争列入国家和省项目计划。继续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强化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创树国家、省、市品牌。
扎实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创新招商办法,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招商水平和招商成效。坚持领导招商。所有有招商任务的村(场)、部门干部分批分期赴外参与招商工作。强化驻地招商。优化设点区域,抽调精兵强将,开展驻点招商。建立驻点人员目标管理和检查考核制度,确保人员、精力和目标任务到位,节俭的要求和必要的保障到位,动力压力出成效的办法机制到位,进一步形成广东、浙江和上海、苏南三大驻点板块的招商强势。拓展产业招商。加强产业项目的研究、编制,加大推介力度,促进产业项目的延伸嫁接。扩大企业招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招商积极性,通过强化服务,扩大沟通,提升以企引企、以商引商的“葡萄串”效应。在抓好工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大农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精心组织烟花三月节、荷藕节、秋季招商等重点活动,全力争取招商引资新突破。
奋力推进园区开发,打造跨越发展的优良平台。按照安宜沿河环城经济圈整体规划,逐步完善以安宜工业园区、城南工业园区为中心,安宜创业园、安宜工业集中区、城南创业园区为呼应的工业经济圈格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进一步做优投资环境,提升园区品位。全镇工业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以上。吸引各类项目进区发展,坚持以规划定区域,以项目定地块,以投资强度定面积,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和带动能力,加快促进园区产业集聚,新增进区项目100个以上,投资总额15亿元以上。
深入发动全民创业,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和落实全民创业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领域。加大对机关事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和营销骨干、有头路和有一定财富积累人群的宣传发动力度,激发他们主动创业。加快南北工业园区创业园建设,新增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以上。新发展个体工商户户、私营企业家,注册资本亿元。
拓展外经外贸,促进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创新贸易方式,加强与各类商会协会的联系,争取相关产品出口配额,加大与国际大销售商的合作,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服装、玩具、玻璃水晶工艺品的出口,实现自营出口亿元、增长。大力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培育壮大出口主体队伍,帮助更多的民营企业申报进出口权,培育出口超百万美元企业5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加快提升外经合作水平和层次,新增境外劳务输出100人,增长35。
二、加快城乡建设,强力推进城镇化
以规划引领城建。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中等工贸城市目标,拓宽规划视野和空间,按照县城总体规划,重点解决好新城与老区的布局衔接,精心编制白田南路等重点路段和重点区域详划,加强村镇布局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的指导实施,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重视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遗存,吸收现代建筑文化理念,赋予城镇文化个性。坚持规划审批制度,加强对规划方案的审查和论证,努力提高城镇规划设计水平。
以项目振兴城建。精心实施城市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南扩北延南移西转,配合县政府重点实施白田南路(含宝射河大桥)、宝胜路、南园路延伸至东阳路、大兴路、人民公园、北河公园、状元枋公园、供水管网、污水管网以及城市河道驳岸和活水冲污等“四路三园二网一河”基础设施十大工程,配套实施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增加绿化面积,增添环卫设施,抓好城市亮化和小街巷维护,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以经营搞活城建。确立科学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努力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重点围绕白田路沿线的开发建设,编制好城建招商和项目库,积极开展城建推介,举办城建招商活动,努力提高经营城市成效。严控土地一级市场,加强土地招拍挂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合理制订房地产开发计划,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新开发商品房
万平方米,经营城镇土地出让金收入5000万元以上。
以创建促进城建。围绕创建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全国生态县的标准,不断完善各项硬件设施。通过“三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提高市民素质,塑造文明、进取的城市精神。主动与县有关部门配合,抓好城市交通、流动摊点、河道、非法户外广告以及城乡结合环境等方面的管治,树立整洁、有序地城市形象。坚持专项突击整治和正常管理相结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市管理工作保持较高水平。
三、围绕富民兴镇,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式调整,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按照市场需求、效益优先原则,适度缩粮扩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有机食品基地核心区效应,做大做强有机产业规模,提升高效农业、标准化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推进农产品营销,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
不断拓宽致富渠道。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重抓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深入实施科技入户、推进“双带”工程,培植致富典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实现由务工潮向创业潮转变。新增培训
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以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化。注重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巩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核心区、正润生态园、金玫瑰园等农业园区特色,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形成高效农业经济板块。强化品牌宣传,积极开展农业招商,扶持“三资”农业发展,促进项目和资金向农业园区集聚。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工区,突出高科技农业项目、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培植亿元规模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以上。加强科技攻关,增加科研投入,提高农产品档次。
强化农村环境整治。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环境保护、农村医疗机构、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完善镇村规划,将农民引向中心集镇、中心村集中居住。深入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切实改善镇容村貌和农村生活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巩固扩大绿化造林成果。深入推进“三村联创奔小康”活动,新创3个市全面小康村。
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巩固扩大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制度,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落实好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粮食直补等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集体财务和资产管理体制,严格实行村帐镇管、规范财务管理,多措并举止新债、减陈债,使村级债务下降30以上。
四、振兴建筑三产,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建筑业。围绕“奋力赶超周边,打造建筑强镇”的目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在“双包”工程上实现新的突破。注重建筑业的人才培养和资金、装备的投入,不断提升市场竞争综合实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规范运作,培强龙头,打响广厦公司品牌。强化建筑市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施工总面积万平方米,其中“双包”工程面积万平方米,建筑业施工人数万人,引进培养各类人才名。
加快发展服务业。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物流资源整合,重点规划工业物流中心、农副产品集散区和建筑材料专业集散区。积极拓展商贸服务领域,精心打造城市重点商业圈,发展连锁、配送、代理等新型业态。加强旅游业的规划,配套运西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推动运西森林公园、水产生态园建设。着力培育房地产市场,积极实施组团式开发,稳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定销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适度开发建设上档次、高品味的住宅区,健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发展法律服务、商务服务、科技信息、文化服务、居民服务和为民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
切实加强财税金融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支柱产业、特色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做大做强,培育壮大税源经济。坚持以法治税,倡导诚信纳税,强化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完善财政体制,严格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确保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五、狠抓环境优化,改善服务质量
进一步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认真落实服务承诺,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对重点项目实行全程帮办服务。规范审批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率。继续开展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活动,促进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投资服务环境。
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执行县政府规定,严格保障企业“每月28天宁静生产日”、企业集中联合年检等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透明度。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坚决落实各项优待事项,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进一步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认真梳理招商引资项目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调减财政统筹基金收取标准,强化扎口收费,全面推行一费制管理。规范涉企中介服务收费,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努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
六、注重协调发展,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科教兴镇、人才强镇。以增强科技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项,其中国家级项目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个,转化先进科技成果项,申请专利件。建立健全人才开发、引进、使用机制,引进名各类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企业。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管理。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创新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信息建设、系列服务体制,全镇出生率控制在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认真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编制完善生态镇、村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农村环保小康行动,组织环境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新建4个市级生态村,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进步。
加快文体、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受益覆盖面。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加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设施,规范市场管理,打造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00户,实现村村通上有线电视。同时,认真做好双拥、国防教育、民族宗教、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
七、关注社情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着力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重视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新增就业岗位个,完成就业培训人。坚持全覆盖目标,扩大征缴范围,增强保障能力,确保社会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新增参保单位30家、参保人数1000人以上,社会化发放率100。继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自由职业者参保年管理,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强化维权监察,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企业职业工劳动合同签订率100。积极开展扶贫、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大力推进“希望工程”。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平安创建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类邪恶势力,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安置和五类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严格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场所的安全监管,严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大《信访条例》贯彻力度,认真处理来信来访工作。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督促政府依法向人大汇报工作,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提案。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工作,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启动开展“五五”普法教育,认真实施《建设法治安宜规划》,着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全社会的法制意识。
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
实现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全镇各级党组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切实担负起带领全镇人民迈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一、大力弘扬学习之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面对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党校阵地建设。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觉把加强学习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新形势下的“知识危机”和“本领危机”。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精神,增强党性修养,推进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勇攀新高的进取意识;冲破沉重守旧,按部就班的思维定势,树立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冲破空谈说教,坐而论道的习惯思维,树立知行统一、埋头苦干的实干意识。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树立建功立业的志气,一往无前的锐气,创优争先的勇气,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振奋的精神,去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任用真才实干的干部
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凭实绩、凭社会公认用干部的导向;选准配强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做好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各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团结,把思想统一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上来,全镇上下要形成一股绳,共唱一台戏的强大合力。要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对德才兼备、勤政兼政、群众公认的干部,对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予以重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要善谋大势,把握全局,探索规律,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努力做到应有预案,对有良策,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镇基层党组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继续开展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真正使干部受到教育、农民得到实惠、组织得到加强,尤其要加强以村级党(总)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继续推行村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和村组干部竞聘上岗。重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着力解决好发展经济、致富群众和“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重视强化社区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管理的新路子,使之成为维护稳定的基础力量。继续加强机关、部门和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多方面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稳定基层队伍。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进一步改善党的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建设,要针对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尺度,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追求,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常修为官之德,常思富民之举,常坚为民之志,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关心群众疾苦,多办好事。要带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狠刹奢糜浪费之风。要把抓落实作为改进作风的重要内容,以知难而进、奋勇争先的精神,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要进一步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抓重点。各级干部必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在群众中树好形象。要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继续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切实抓出成效。要抓源头。建立健全干部教育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会计代理制、委派制,推行综合财政预算和镇、村、部门政务公开,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抓监督。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和范围,坚持开展正常的谈话诫勉活动。纪检监察工作要始终紧贴中心,服务中心,促进发展。
六、加强党对人大、政府工作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根据“精减高效”的原则,推动机构改革,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人民,服务经济的水平。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关心下一代等群团工作,做好统战、老干部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今后五年是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前进的道路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实现富民强镇,努力完成“十一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领导讲话-为加快实现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完毕!
第五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新闻学院新闻学二班
沈闰州
21521045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奋斗。
(一)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根据我国总体发展战略和现阶段发展水准确定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经过20多年的奋斗,现在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十五大关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展望,十六大对第三步战略部署开始这20年,做出了科学的、全面的规划,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很丰富,既包括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经济体制的完善;既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也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涉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既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个新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局观,坚持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坚持速度、结构、品质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以及坚持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里最关键的,是用大体20年时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达到3000美元。经有关部门测算,实现到2020年翻两番,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7.18%。如果分阶段来看,到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可以达到或有所超过。而到2020年再翻一番,则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前10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从2010年到2020年全国有条件保持7%的增长速度。到时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3万亿美元,人口大约在14亿多一点,人均可以超过3000美元。这个预测表明,把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障碍,实事求是把握中国国情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我们的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障碍。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中国GDP总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居世界第6位,但仅占世界GDP总量的3.6%,美国占32.6%;中国人均GDP不到900美元,不到全球人均GDP的1/5。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居第39名,美国居第2名。
中国进出口总额达5098亿美元,为世界第7贸易大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出口占
5.4%,进口占3.2%。
中国靠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l/6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民的温饱。但是,现在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则要多得多。在城镇,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数众多的贫困阶层,包括600多万下岗职工、600多万失业人口,还有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和工资的退休职工和乡村教师。
中国是5千年的文明古国,它曾以辉煌文化和科学成就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然而,现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却不能不令人发忧。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世界上最低国家之一,甚至低于最不发达国家。国家虽然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制度,农村教育却还要靠“希望工程”支撑,政府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拨款仍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标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仅为50%。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重仅为
2.1%,文盲高达8507万人。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低下。
我国是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至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印度的75%,美国和法国的5%。2/3的劳动力困在人均1.5亩耕地上,由于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元。
国际上认为,一个国家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的阶段,是一个国家社会最动荡、危机最明显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的入口,很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我们对于前进中的障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高估形势,盲目乐观,更不能失去信心,悲观失望。
(三)与时俱进,正确制订对策: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提出的总要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发展观、新的战略举措,开创新的局面。
发展要有新思路,核心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依靠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上要走出一条解决深层次矛盾的路子。一要通过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二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准,调整城乡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四要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化地区经济结构。
改革要有新突破,十六大提出的这个重要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十六大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对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对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对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开放要有新局面,这是与改革要有新突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坚实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品质和水准。同时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关键是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如果不从具体工作的创新做起,依然按部就班、因循守旧,那么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也就无从谈起,也难取得实效。
(四)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在全面科学地分析新世纪之初国内外形势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判断,是我们党确定用本世纪头20年时间集中力量发展自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关键的是能不能真正抓住这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一旦出现,必须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绝不能坐失良机、无所作为。当然,各个地方虽然都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因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呈现的发展可能性也有差别。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就必须在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求得自身的快速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他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0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没有丧失机遇,我国经济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如今,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展现在面前,十六大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必将用行动书写更加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