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体会

时间:2019-05-12 05:0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体会》。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体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读书心得

1859年,当东方古老中国的清朝政府在签订〈天津条约〉后忙着开口通商、筹措赔款讨好西方列强的时候,万里之谣的欧洲大陆,年过不惑的马克思正在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序言。正如〈神曲〉所说,在摒弃了一切犹豫和怯懦之后,这篇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宣言振聋发聩,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做了精辟的说明,并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本身下了个经典性的定义。时隔一个半世纪,当我们经历时空变换,穿透历史的迷雾去重读这则序言,仍然可以触及它文字的余温,体味文字背后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论述。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介绍了他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经过。在序言的第二自然段,马克思明确了自己写作的目的:“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在序言的结束部分,马克思又一次强调:“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马克思研究的硕果,更可以深切感受到他治学的严谨真诚。正是被这样的态度所震撼和感动,我反复地通读这篇序言,把握其中的精髓。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提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在对被黑格尔称之为“市民社会”的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进行解剖的动力下,马克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持续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包含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句在高中哲学课本中并不陌生的话在这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那么,我们怎么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这种关系呢?既然社会存在广义上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那么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先进行物质生产,然后才能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精神生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14世纪初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意大利成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也正是在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得以创作了大量经典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生产了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建国以后,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文坛上出现了大批反映工农新面貌的十七年文学作品,如柳青的〈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和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反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根据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这种不同性质的作用有着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差别。我的专业方向是影视传播,以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为例,中国电影出现了主旋律影片、商业大片和艺术影片三分天下的格局。主旋律电影,近几年上映的如《太行山上》、《生死抉择》、《马背上的法庭》等,注重思想性和宣传性,为了宣扬民族优秀人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而艺术片比较小众,多采用平民叙事手法,关注被社会忽视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命运,再现当代社会变革中普通百姓的生存现状,具有强烈的自立自主意识和文化反思意味,这类影片集中体现在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上,代表作有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站台》、《小武》、《任逍遥》)、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等。不同类型的影片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而且由于电影制作、发行渠道、宣传、票房等因素的影响,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有所区别。

2、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是这样定义经济基础的:“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等。从本质上讲,它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这样说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要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决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关系和戒律森严的等级制度,而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标榜民主自由平等、尊重人权的资本主义政体。马克思认为,“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超越了相应的生产关系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便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一来引起了精神层面的变化。也就是说,经济基础的变更会导致相应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这一点不难理解,前面所解释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已经做了铺垫。当然在这里,马克思也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区别:“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确定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解决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把这句话理解为革命与改良、变革的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变革并不像自然科学领域的变革那样精确和容易区分,它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的过程,没有明显的界限,我们在考察这两种变革的时候,要把这两种区别开来。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的运动关系。当新的上层建筑刚建立的时候,它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但也存在着不完善的环节。这就需要调整上层建筑来使两者更加适应。以中国历史为例,西汉初年,天下初定,汉文帝和汉景帝就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经济基础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大部分时间处在相对稳定的量变阶段。这时候,上层建筑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而稳定悠久,期间江山易主但社会经济形态保持不变,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和统治者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某种社会形态已经走向没落,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会形成尖锐的对抗。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根本的变革,建立适应新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结束。无论是南方革命军的共和体制,还是袁世凯假共和真集权的阳奉阴违,都说明中国的社会形势已经发展到了封建的上层建筑和当时的经济基础水火不容的地步,必须废除帝制,才能顺应社会民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的过程。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原始社会、努力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么几个阶段。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预言,有生之年马克思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到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如果他地下有知,获悉社会主义在东方成为现实,应该会补充和发展他的理论吧?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马克思治学的严谨和眼光的深远。他的研究也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引和参考,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

关于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进,马克思是这样阐述的:“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总是脱胎于旧的社会形态,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从旧的社会中孕育发展,汲取营养,蓄势待发,然后破土而出。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史前史就是以对抗的社会形态告终的,这种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这种对抗,不是基于个人恩怨和私利的对立和反抗,而是从社会生活条件中产生的对于旧的社会形态的反抗,是新的社会形态萌芽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不同的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着种对抗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的阶级,“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就是指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共产党宣言》中都阐述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的这种使命。所以说,无产阶级既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又担负了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历史使命。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他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阐述简洁深刻,上面的分析只是触及了其精髓的冰山一角。在序言的最后部分,马克思谈了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具体情况。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思想,更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严肃认真踏实和真诚。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除了政治经济学上的启发和感悟,给我震撼更大的是马克思可贵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这也是我埋首故纸堆,反复研读原著的最大动力和最大收获。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

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应当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关系和意识关系,而且,“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改革。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一切先进的阶级和人们总是热心发展生产力,而一切反动的阶级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一切阶级、政党、派别是革命的、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落后的根本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原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合了,它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而这个客观条件,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马克思在序言中揭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渐的取代资本主义。并且,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范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这是卡尔·马克思在1895年对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做的序言,马克思以其极为缜密的思维,向我们著述了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生活条件,言辞犀利,直切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中所进行的一些社会性活动,并将其以压迫、剥削人民为主的生产方式予以批判,极具哲学思想,意蕴绵长。马克思在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以前,进行了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由此才制定了经济学说原理,十多年的研究取得的成就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在此,我们必须向这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他引领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前,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仅仅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如此虚幻而又遥不可及。但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经过后来者对其主义精神的不断补充与阐发,才形成这一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体系。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

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这一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反之,“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且这生产关系是客观的,这是政治经济学说中毋庸置疑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原理最基础,最真实的政治经济理论。

同时,马克思用这一关系剖析了社会革命的由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制度等生产关系必然要跟上生产,这可以参考用马克思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论来解释矛盾双方漫长艰辛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革命之时各类先进人士的奉献牺牲,才有历史发展前进中的曲曲折折。

马克思在序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世界各国难以逃脱这一基本存在方式,必然中国也不例外。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渐的取代资本主义。并且,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在序言中,马克思还提到,在考察变革时,必须时刻把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区别开来。他说:“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忍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即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那时的西方资本主义正值上升时期,社会主义存在的客观条件并没有成熟。豹窥一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自己说:“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序言》一共四页,其中马克思对自己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研究经过作了一页的叙述。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因而,我想推及自身,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我们可

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待思考问题,凡事多问几个问什么,深究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多学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我们可以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看待与思考这个世界。

以上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给我带来的感受。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刘晔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12080701002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颇有感触,现将本人的部分观点分享下: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完整且经典性的表述。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

(二)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

我对该表述的理解。

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一共四页,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自己说:“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科研道路的硕士研究生需要重视的。也就是启迪我们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2011.09.25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心得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心得体会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15年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结。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其次叙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和经过,最后着重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完整且经典性的表述。

在通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过程中,对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各阶段发展的论述体会颇深,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理解和论述更是鞭辟入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

马克思在《经济政治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演变更替的客观规律。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出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充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后一个具有阶级对抗的社会,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同时马克思有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从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然存在并还将延续的道理。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全面的理解,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具体的加以运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曾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痛。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就是生活生产关系严重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恶果。不仅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以至于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让成千上万的人食不果腹,甚至饿死荒野。可见要想历史的悲剧不在上演,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不同于马克思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述,也不同于前苏联模式,我们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道路,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少犯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经典论述,历经百年而经久不衰,这充分证明了这一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我们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不动摇,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明天将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和谐!

下载《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感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感想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121班邹驰 1201080112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先,是马克思对自己研究顺序的概述:说明了他在考察资产阶级经济......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浅谈对马克思生产分配理论思想的认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在马原课布置下这片读书笔记之后,我便上网下载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电子版,我的专业并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历史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记得那晚我第一次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遍下来,满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这次好多了,依稀知道到是关于马......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序言》读书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5篇范文)

    关于《序言》读书笔记历史背景 一、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需要 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开辟了道路,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进入......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读《序言》有感 摘要:1859年1月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了一篇寓意深刻的“序言”,一篇“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性表述”的文章,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五篇范文)

    《导言》 &《序言》 读书报告 姓名:范宇新 《导言》和《序言》读书报告 范宇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可谓是家喻户晓,马克思不仅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当代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