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时间:2019-05-15 09:5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第一篇: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摘要:1859年1月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了一篇寓意深刻的“序言”,一篇“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性表述”的文章,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释了《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发展、社会形态的分类、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异同等观点,加深读者对《序言》的认识与理解,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理论基石。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发展 1.1《序言》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通常意义上所谓的两《言》,即是指是指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1859年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虽然这两篇巨著写作时间、背景、目的皆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以及指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道路。

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大革命1以及英国的产业革命2是马恩合著《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1847年,马克思、恩斯斯受“共产主义 1 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2 英国产业革命:又称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带动了当时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同盟3”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马恩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所暴露的社会弊端,例如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生产过剩而产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残酷剥削促使阶级分化日趋严重等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再不是空想”,并因此断定“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尖锐、犀利的语言对资产姐姐进行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社会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社会。

《宣言》发表之后的第十一年,即1859年1月,马克思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做《序言》,“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原理做了经典型表述”。4该《序言》不但寓意深刻,我认为在某些方面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发展。

1.2《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发展

我认为在社会进化规律方面,《宣言》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是说,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这种说法在阶级社会是行得通的,但使我产生疑问的是在原始社会时代,是没有阶级的,当然也就没有阶级斗争,那么原始社会是又是如何进化、向前发展的呢?的确,恩格斯在著作里加了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但我仍然不能够彻底理解这种观点。后来当我读到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34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6月在伦敦成立,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08页。写的《序言》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序言》明确地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当作了社会进化的动力。我认为《序言》中的这一表述,可以说明任何社会的进化规律。《序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5从马克思这段概括中可以看出,生产关系,生产力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才是一切社会进化发展的动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永远不可分割。第二,不能搞混两者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永远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永远是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力的因素。两者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因此我认为从《宣言》的“把阶级斗争看成社会进化的动力”到《序言》的“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作为社会进化的动力”是《序言》对《宣言》的一个补充与发展。

2.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转为“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依据的分析 2.1“五种社会形态”论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其中“五中社会形态理论”最为盛行,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中社会形态的一次更替。这种论述主要是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阐述作为依据:“大体说来,亚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几个时代。”6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讲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亚细亚社会

7、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如果再加上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2.2“三种社会形态”论

通过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我更赞同“三种社会形态”论。

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对《序言》的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封建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然而,通过阅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论述,却会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只要浏览一下《手稿》的目录,你可以发现与《序言》中描述社会形态相关的的那句话,即有关亚细亚的8、古代的和封建的日耳曼9的生产方式的论述,大多集中在题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那部分中。我认为马克思的这一安排表明,他把亚细亚的10、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视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形式,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包括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在内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因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更为强调的就不是这三种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是由这三种生产方式构成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不是描述这三种生产方式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页。

亚细亚社会:亚细亚社会以私有财产不足,国家对灌溉工程的控制,村庄的自给自足,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生产方式的单一性为基本特征。缺乏私有财富是亚细亚社会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8 同7 9 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是对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会)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公元前两千年到约公元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10 同7 中哪一种生产方式的解体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是阐述包括这三种生产方式在内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体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下面几段话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述:

要详细说明一切关系转化为货币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实物税转化为货币税,实物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义务务兵转化为雇佣兵,一切人身的义务转化为货币的义务,家长制的、奴隶制的、农奴制的、行会制的劳动转化为纯粹的雇佣劳动。11

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交换手段同直接的劳动产品的性质之间以及同交换者的直接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是密切,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惟一家长制的关系,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12

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13

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进行私人交换,既同以个人之间的统治和服从关系自然发生的或政治性的基础的分配相对立不管这种统治和服从的性质是家长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或者大体说来,并未触及整个共同体的生活,不如说只发生在不同共同体之间,决没有支配全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又同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联合 11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相对立。14

在资产阶级前的各种关系解体的时期,零散地出现一些自由劳动者,购买这些人的服务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生产但是,第一,即使规模很大,这也只是为了生产直接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生产价值第二,例如,如果说贵族除了自己的农奴,还使用自由劳动者,并把他们创造的一部分产品又拿去出售,因而自由劳动者为他们创造了价值,那么这种交换只涉及多余的产品,并且只是为了多余的产品,为了奢侈品的消费而进行的因而这实际上只是为了把他人劳动用于直接消费或用作使用价值而对这种劳动进行的伪装的购买。然而,凡是这种自由劳动者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这种关系日益扩展的地方,旧的生产方式,即公社的、家长制的、封建的生产方式等等,就处于解体之中,并准备了真正雇佣劳动的要素。15

如果将《序言》中的那段话同《手稿》中的这几段论述联系起来理解,那么我认为那段话中所说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指的是四个并列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依次更替的。

因为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条件的过程中,马克思没有强调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同,相反,而去强调它们之间的共性;马克思在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的同时,也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亚细亚的和古代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马克思还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是封 14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8页.建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而且也是亚细亚的和古代的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

因此我认为,将《序言》中的那段话和《手稿》中的这些论述统一起来理解,那么对著作的合理解释便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亚细亚、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属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只有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构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列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三种不同形式和阶段,它们并不能构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列的社会发展阶段。1.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的理解 3.1《序言》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3.1.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观点。第一,科学的、革命的实践观。文章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不仅要“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体现出新世界观的实践性和革命性这个根本特征。第二,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文章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而不可能看到“宗教感情 1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本身是社会的产物”17,体现出新世界观区别于旧世界观的另一根本特征—新、旧世界观对立的阶级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是唯物史观的萌芽,对唯物史观框架及其它观点并未对其进行具体描述和展开,正如恩格斯的评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18 3.1.2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9

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相比,《德意志意识形态》勾画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第一,该书指出,“只有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为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第二,该书明确指出,认识社会应“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使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实质内容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有了可能。第三,该书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内容,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实质。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勾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轮廓和内容。但是由于存在某些观点上的不足和表述上繁琐和累赘,导致概念的的模糊、不明确。3.1.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经过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萌芽、发展,最终于《序言》中诞生。

唯物史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由一系列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 17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1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8-209页。19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本原理等构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主要理论都作了简明而精炼的概括,譬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等等。马克思对于这些理论的相关陈述沿用至今。譬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方面:“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0 ;关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及社会结构理论方面:“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 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1,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已经相当专业和成熟,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发表才标志着真正的唯物史观的诞生。

3.2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成果,但是由于著述 20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页。分工和理论修养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2,来比较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异同点。

3.2.1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相同点

3.2.1.1马克思与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23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而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它通过在《逻辑学》24中详细探讨过并且完全包含在它自身中的一切预备阶段而向自身发展……直到绝对概念终于在黑格尔哲学中又完全的达到自身为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史观都是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的一种批判。于此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最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和理解 22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23 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24 《逻辑学》:并不是单纯介绍黑格尔的逻辑学,其首先介绍黑格尔的思想,然后探讨它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充当各门科学的概括。现实世界时,按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理解它,坚持彻底的反映论,主张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出发而不是从臆想的联系出发去把握和研究事物,并创立了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3.2.1.2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在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2

5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这充分说明二者都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6“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25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页。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27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经济解放进行的”,“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28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这充分说明了二者都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2.2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核心作了经典论述,其中包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等,但是并没有对其作具体的展开和论证。

然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述和详细的论证、引申。

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27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页。

国家意志:指国家必须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法律规范、政策技术规范·政府行为是指在国务院信息化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统领导和协调下,各级政府对其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与管理负责,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国家意志有着两层含义,国家意志包括国家行为,是不能和民众所一致的。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9这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原理所做的精简阐述。

而恩格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其做了实例论证和进一步的引申。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指出:“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当时关系已经非常简化,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才看不见,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 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恩格斯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内容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础上指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阐述了阶级的起源、发展和斗争,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果,各个阶级都是为了维护自己阶级的经济利益而斗争。

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保持着高度一致性的,不同点仅在于恩格斯在承认马克思的基础上再论证和引申,相比较之下,马克思的思想更加具有逻辑和理论性,而恩格斯则是比较的具体的论证。4.总结

《序言》虽然篇幅不长,但清晰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学的关系,有着对历史唯物主义最经典的表述,也包含着经济学研究根本方法的阐释,同时“从经济角度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解释,已经成为社会学事业中永久的组成部分。”30《序言》发表已经150多年,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为我们社会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路径指导,更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长功:《精选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第81-85页.[2]《马克思恩格斯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3]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 30 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李殿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赵家祥:质疑“马恩对立论”[J],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3-49页.[6]赵海瑞:略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异同[J],文史资料,2007年第15页。

[7]俞吾金: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J],哲学动态,2004.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刘晔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12080701002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颇有感触,现将本人的部分观点分享下: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完整且经典性的表述。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

(二)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

我对该表述的理解。

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一共四页,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自己说:“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科研道路的硕士研究生需要重视的。也就是启迪我们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2011.09.25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

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应当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关系和意识关系,而且,“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改革。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一切先进的阶级和人们总是热心发展生产力,而一切反动的阶级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一切阶级、政党、派别是革命的、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落后的根本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原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合了,它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而这个客观条件,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马克思在序言中揭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渐的取代资本主义。并且,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感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感想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121班

邹驰

1201080112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先,是马克思对自己研究顺序的概述:说明了他在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为: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具体论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对其进行了具体和理性的分析。

此序言中,着重介绍的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

法,即“法律”,它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而物质生活关系又来自于经济基础。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不是脱离于别的领域的一个单一的孤独体,它是和社会息息相关的,和经济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今社会,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法律,都是根据各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状,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发布的。我们国家的法律也是在社会事实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我国鉴于人口众多的问题,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中国人民的想法,我们都间接地享有法律审议和通过法律草案的权利。社会上的一切社会现实,都会促成国家法律的生成。例如令人触目惊心的毒奶粉事件,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响圈。国家由此制定并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对追求利益而丧心病狂的犯罪份子的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对犯罪分子的罪行进行必要的惩罚,保障了我们人民的食品安全问题。“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猪肉的出现以及阜阳劣质奶粉的生产等,都是错误价值观导向的结果。劣质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最终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劣质产品的出现引发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立法,期望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给食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所以,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相应的上层建筑也发生变化;当上层建筑已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时候,必须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得出经济基础状况促成法律的更新,还可以从上文得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毒奶粉等事件,才有食品安全立法的出台,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期望能给食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对于经济基础的论述,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社会存在,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的矛盾。因此而引发的社会革命时代,促成社会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世界上都感叹中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农业与粮食生产的技术和方式是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从远古的刀耕火种、春秋时期的精耕细作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从使用耒耜、蚌镰等木石器和铁农具,到翻车、筒车等灌溉排水工具,农业耕作的工具和技术都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中。中国人口不断增大,粮食的生产需求也不断增大。一旦粮食的生产供应不上日益激增的人口数量,对农业的每亩地产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刺激着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机械化产业化的生产,例如机器人收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诱变育种技术、智能温室栽培技术等含有高科技的新型产业技术都在不断地被研究和开发,并运用到真实的粮食作物生产中去。另外,中国缺水的问题也刺激着智能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刺激新新事物的产生,造福人类。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心得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心得体会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15年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结。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其次叙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和经过,最后着重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完整且经典性的表述。

在通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过程中,对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各阶段发展的论述体会颇深,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理解和论述更是鞭辟入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

马克思在《经济政治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演变更替的客观规律。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出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充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后一个具有阶级对抗的社会,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同时马克思有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从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然存在并还将延续的道理。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全面的理解,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具体的加以运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曾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痛。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就是生活生产关系严重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恶果。不仅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以至于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让成千上万的人食不果腹,甚至饿死荒野。可见要想历史的悲剧不在上演,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不同于马克思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述,也不同于前苏联模式,我们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道路,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少犯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经典论述,历经百年而经久不衰,这充分证明了这一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我们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不动摇,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明天将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和谐!

下载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体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心得 1859年,当东方古老中国的清朝政府在签订〈天津条约〉后忙着开口通商、筹措赔款讨好西方列强的时候,万里之谣的欧洲大陆,年过不惑的马克思正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范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这是卡尔·马克思在1895年对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做的序言,马克思以其极为缜密的思维,向我们著述了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生活条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记得那晚我第一次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遍下来,满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这次好多了,依稀知道到是关于马......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序言》读书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读《政治经济学批评 序言》有感

    读《序言》有感 系 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 级:11电信 姓 名:陈杨木 学 号:201103124005 指导老师:肖平步 读《序言》有感 [摘 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历史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浅谈对马克思生产分配理论思想的认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在马原课布置下这片读书笔记之后,我便上网下载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电子版,我的专业并不......

    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5篇范文)

    关于《序言》读书笔记历史背景 一、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需要 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开辟了道路,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