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信社风险管理问题及建议
农信社风险管理问题及建议
符学丽
合规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内部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合规风险逐渐成为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之外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银监部门的监管重点已从农村信用社体制监管逐步转移到合规经营上来,以力促合规经营为主要目标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为今年农村信用社系统一大热点问题。但从目前工作进展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就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及近二年我县联社在市办的各项检查情况,对如何完善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未将合规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来管理,更没有将合规风险管理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合规建设年和风险管理年活动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根据今年以来强化合规知识教育提高案件防控力活动开展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干部员工,对合规管理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即使是合规部门从业人员,对今后合规工作怎样开展也拿捏不准。一些员工特别是基层职员,对于什么是合规,为什么要合规,怎样才能合规,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员工对当前推行的合规教育培训和考试存在被动应付的消极心理,对合规工作极为排斥,甚至将其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将其视为一种负担,害怕合规风险管理进行下去会影响业务经营工作的开展。但事实上,由于管理层人员掌握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大权,由其而引发的合规风险,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执行层操作人员。
2、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合规风险管理活动中,农村信用社开始着手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组建了相对独立的合规部门,配备了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合规管理没有完善、垂直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没有成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
3、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来,通过改革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执行力低下的问题使大量的制度形同虚设,导致案件频发。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社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奖励力度较小,惩罚措施较轻。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损失或案件,对违规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经济处罚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很少进行严厉处分,对于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问责也不到位。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合规管理机制仍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为彻底解决以上存在问题,促进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履行明确的合规管理职责
明确合规管理职责是构建合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必要前提。合规管理职责的进一步明确,需要深入了解合规工作的特性。一是独立性;即合规部门须独立于各业务条线发挥作用。二是权威性;合规部门须在经营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向高管层提出经营管理中的合规意见和建议。三是全面性;合规管理工作须渗透到各业务单元和条线,与业务管理实现“无缝对接”。四是预警性;合规部门须对外部法律法规及时反应,向业务部门提供信息进行预警。五是动态性;合规风险预警、提示及对各类信息的反应须是动态的、实时的。六是协调性;合规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及内审部门的关系应当是协调合作,而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
2、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的统一协调性。
合规风险管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还是一新事物,又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受人力、财力和自身创新能力所限,以县为单位的联社很难独立构建起真正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对业务经营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农村信用社省市级管理机构,从省市农村信用社全局出发,自上而下的集中创新一套全面、系统、专业和统一的合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防范体系,经试点后,在全省集中推广,以省或市为单位构建起全省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3、实施严格的合规管理制度
建立诚信举报机制,就是要让那些不守规矩、不讲诚信的人有一种外在的压力,让他们知道还有一双双眼睛盯着,促进他们在思想上时刻牢记、行为上处处体现银行业金融机构最高标准的职业操守,把合规管理部门作为诚信举报的重要渠道之一,建立违规举报机制,为内部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对举报人进行有效保护。
4、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奠定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合规风险管理中,人是合规风险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同时,人又是合规风险管理实践的首要对象,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要广泛深入开展合规风险管理活动,通过开展诸如学习会、讨论会、征文比赛、考试测试等一系列员工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广泛深入的教育广大员工,增强员工自主合规意识,培育良好合规文化,提高员工执行力,确保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在农村信用社的贯彻落实。建立起一支适用于合规合规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团队,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经营的健康发展。
5、营造健康有序的合规风险文化氛围
营造健康有序的合规文化氛围是合规风险管理最难以把握,但却能深深影响银行每位员工合规意识的工作。要树立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并相应地在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过去那种“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处罚”的旧的文化一定要加以摒弃,取而代之的正应当是主动合规、自觉合规、上下合规、内外合规的全面合规时代的到来。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信社客户经理管理问题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信社客户经理管理问题的建议
麟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靳会文
农信社的发展是在逆势中奋起,在困境中抗争,在风雨中前行,在危难中变强的过程,内部各项管理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放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信社内部管理水平较以前有了质的提升,但与现实的经营管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就加强对客户经理的管理问题提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客户经理管理建议
当前农信社客户经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信社的奖惩制度缺乏一定科学性,使客户经理放贷消极思想严重。一方面,农信社加大了对责任贷款的追究推行,客观上也导致了农信社支农责任的弱化。一是导致客户经理惜贷、恐贷的心理加重。由于责任追究制的推行,部分客户经理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怕失误而连累自己,缩手缩脚,对贷款户的考查过于严格,产生惜贷现象;二是导致农信社的闲置资金增加,经营成本加大。责任追究制的实行,使客户经理不能及时发放贷款,不积极营销贷款,出现“宁可错过千户,不可失误一户”的现象,致使支农资金不到位,造成信用社资金利用率低,经营成本加大;三是导致人情贷
款出现。客户经理在责任追究的束缚下,对于自己的关系户,感觉无风险的人情贷款发放增多,造成信用社发放贷款垒大户、一户多贷、冒名顶替现象发生;四是导致社农关系日趋紧张。恶化了农户与农信社的关系,不利于农信社开展新业务。另一方面,农信社尚未建立起统一、综合的考核指标体系,较明显地偏重于存贷款营销等传统业务,与绩效指标挂钩后,容易对客户经理的工作产生导向作用,影响客户经理综合作用的发挥。同时,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受信贷风险隐藏深、难以预测等因素的影响,对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一直是难点,考核无法量化、细化,绩效激励上存在很大不足,绩效仍然以所在部门或机构为考核单位,并没有具体到个人身上,分配效果难以体现,打击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客户经理在放与不放面前选择了不放或少放,消极放贷思想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信社的业务发展和社会形象。
其次,客户经理报酬相对较低,工作量大,致使在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上投入不足。农信社客户分散、户数多、金额小,信贷工作量繁重。近年来,农信社信贷手续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信贷检查频率加大,客户经理办理每一笔贷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增加,工作量聚增,但其工资报酬却增加很少或没有增加,致使客户经理在市场调查和贷后检查催收上的投入精力不足,流于形式,增加了信
贷风险。
第三,农信社或多或少存在政府行政干预放款现象,客户经理缺乏自主性。多年以来,农信社受政府行政干预指令客户经理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再就业贷款的情况仍然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责任认定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难以澄清和无法界定的责任问题,造成了一定的信贷风险。
加强客户经理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加大对客户经理的培训力度,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根据目前的现实状况,一是要举办专题培训班,强化对客户经理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二是组织客户经理走出去进行交流学习。采取跨区域、跨社(行)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多种形式的经验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警示教育不放松,通过警示教育提高客户经理的思想认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经理行为的监督管理;四是要实行信贷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实行定期轮岗制能够避免一些客户经理因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和长期包一个片而滋生腐败现象。
其次,明确信贷岗位职责分工。根据信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制定客户经理岗位职责,将客户经理的工作重点
和考核重点放在市场调查、信息反馈、贷款后续检查、收贷收息上来,减少其他工作对客户经理精力的占用,切实发挥客户经理的工作职责,向辖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巩固农信社的市场份额。
第三,完善客户经理的考核管理机制,努力实现考核机制的科学、合理、正向激励。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客户经理,要及时给予他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打破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先进轮流当的“平均主义”做法,用按劳分配的政策激励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其更加奋发努力工作。二是是实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根据客户经理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贡献,合理核定客户经理等级,在绩效考核上严格区分,切实调动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在对客户经理实行绩效考核的同时以客户经理为单位建立风险基金,用于弥补因个人责任造成的信贷风险损失。提高客户经理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构筑起农信社信贷管理的安全屏障。四是完善客户经理离职审计评价制。客户经理离职时,要准确、合理、全面地进行总结评价,对于任职期内的信贷资产进行风险界定,明确风险责任,同时将管户的信贷资产移交于新的客户经理,确保信贷工作的延续。五是建立完善客户经理尽职免责机制,对能够认真履职,而贷款因外界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损失,以及为履行农信社社会责任所造成的贷款损
失,农信社应对相关责任客户经理实行责任豁免。
第四,强化客户经理工作的独立性。合理确定客户经理授权授信,保障客户经理工作上的相对独立性,使其能够针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减少对客户经理工作的各种不必要地干预。客户经理要根据市场需求,按照风险可控原则,深入调查、合理判断、客观分析提出贷款意见和建议,相关决策人员根据调查意见做出信贷决策。
第五,坚决落实客户经理责任追究。对违反省联社规章制度行为,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责任人,不论是谁,一律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只有遵守信贷管理制度,严格信贷投放政策,强化信贷风险管控,落实银监新规,就能够控制信贷风险,减少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才能确保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2011年10月20日
第三篇:构建农信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问题
构建农信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问题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管理只有在风险管理上革命,才能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目前,农信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产生危机根源的两个最大的因素,就是资本严重不足与风险管理能力低。各农村信用社,在当地政府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置换不良资产,增资扩股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工作正进展较快,预计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最后年内都能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现在最关键是如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不是在短期内靠外力因素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靠内部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才能逐步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与国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农信社的自身发展实际,建立起农信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是每个农信社高级管理人员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菏泽市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对此进行一些探讨,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信社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营理念上的存在偏差。导致没有把风险管理提升到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外延扩张恶性竞争粗放经营指标考核的 初级 阶段。经营管理上的主要目标,仍是机构网点存款数量,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不能在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和不断优化资产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做大做强,在规模快速扩张中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农信社虽然初步完成了组织体系的变革和资产规模的扩张,但还没有完成管理体制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还没有实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协调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观。
二是风险管理组织构架上的虚设。在决策层,理事会没有真正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联社整体经营风险进行总体控制。对执行层经营班子风险管理进行有效评估与监督。在经营层中,内控委员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信贷管理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之间缺乏平衡制约,特别是信贷管理委员会基本上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职责于一身,缺乏有效的制约。信贷风险是经营中存在的最大风险。
三是风险控制文化的缺失。全员风险意识不强,在风险控制与管理上,主要局限于几个部门与少数管理人员职责上。虽然表面上员工都知道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但没有将风险职责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中去。虽然制订了许多规章制度,但没有真正落实与执行到位,违规操作显现的风险仍然较为突出。
第四篇: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4年03月18日
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税收风险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根据新时期税收事业的总体要求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着眼强化税收安全、降低征纳成本、推进依法治税、促进纳税遵从提出的一项举措。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征纳双方的博弈冲突日见凸显。税务机关科学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税收执法服务的标准逐渐精细,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意识日渐加强,税务干部的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时刻接受社会各阶层的监督和制约,税收征管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在现实的税收征管工作中,不断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特点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税务机关是具体的管理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对纳税人的实际经营和纳税情况进行监督、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以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税收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
二、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只要涉及到风险就一定是难点。税收风险管理处于探索阶段,受制于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瓶颈,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
(一)税收风险管理在技术力量、法律保障及信息数据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是技术力量的薄弱。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数学模型,税收风险管理与数学发现密切相关,基层税务机关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数学模型来计算,否则就无法衡量税收风险管理的成效,也无法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而要建立并随时修正数学模型,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提供技术上的保证,这也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基层税务机关所不具备的。二是法律基础的薄弱。现阶段,风险管理还缺少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的支持,风险管理虽然以内部控制为主,但其信息的获取往往涉及其它单位和个人,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三是外部环境上的欠缺。风险管理的必须依靠大量正确的数据信息,而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信息往往不是纳税人自己提供,而是来源于第三方的数据信息。第三方信息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支付制度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等方面,目前,银行卡支付仍未普及,存在大量的现金结算,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些都是外部环境的欠缺。
(二)风险管理模型未建立与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一是税收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电子档案及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水平及整合水平不高,有效的信息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提示问题信息少;提出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
二是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对风险管理任务的下达和完成缺乏统筹安排,导致风险管理形式重于实质,风险管理结果应用水平较低,互动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实战的风险指标特征体系的指向性不强,还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分布情况,无法有针对地抓住重点开展风险的应对。
(三)税收管理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与权力过于集中。
现行基层税务机关主要采取行业和规模相结合的户籍管理模式,对中小微企业的管理仍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的拉网式、粗放型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一是税源控管缺乏针对性。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化,基本上采用人海战术,依靠税收管理员“人盯人”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全面撒网、不分轻重的牧羊式管理方式缺乏对税源控管的针对性,致使管理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的弊端。尽管税收管理员制度设定了双人上岗、定期轮岗等条款,同时明确规定“税收管理员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审批减免缓抵退税和违章处罚等工作”,但在很多涉税事项的审批过程中,实际上完全依赖税收管理员的初审意见,后续的审批环节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在日常税源管理中,对那些自我约束力较差的税收管理员存在着以权谋私和谋求个人私利的操作空间。
(四)税务管理人员少与纳税人日趋增多的矛盾。
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着“一多一少”、“一高一低”两大矛盾,即纳税户多而税收管理员少、税收管理要求高而管理员平均素质偏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造成税收管理浮于表面,管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一是从纵向来看,各层级之间存在“多头管理、多头下任务”的状况。现行的管理体制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上级税务机关各项管理任务下达的分散性和随意性,导致基层税务机关人员疲于应付、无所适从,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工作效率,加重了税收管理员和纳税人的负担。
二是从横向来看,税务机关内部协调配合不够。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税收征管、税源监控、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各环节之间业务衔接不顺畅,没有实现有机的联动,阻碍了税收征管整体效能的发挥。虽然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有效减少了纳税人多头跑的情况,但是内部流转的有序性值得商榷,业务流程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各部门间相互推脱的情况仍然存在。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深入落实税收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抓好认识、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才是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应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涉税风险分析评估,引导纳税人进行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修正。
(一)积极稳妥推行税收风险管理。
将税收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实行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督察,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执法风险,降低征收成本,是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的目的。
一是加强事前预警。就是通过强化税收分析来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依托税收征管软件平台,有效采集内外部数据,梳理各项税收风险点,设置与实际税收征管工作相适应的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实施有效管理提供指引和方向,提高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预警能力。
二是加强事中监控。就是通过税收分析确认税收管理风险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结合企业性质、行业类型等因素,将各项风险指标予以组合,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实现常态化、动态化的监控,并根据风险提示和相应的疑点数据,采取应对管理措施。
三是加强事后督察。就是因事前、事中税收风险管理中无法识别、控制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税收管理中存在漏洞、不当或者过错的基础上,通过事后督察的方式,对税收管理全过程进行核查,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补救,同时落实责任追究,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四是建立管理平台。探索和建立“融预警、监控、督察于一体,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管理为目的”的税收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来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动态化和信息化。
(二)强化税收风险监控分析。
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风险监控分析是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一是建立多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制度,风险分析应按照“分工负责、多次分析、人机结合”的原则,明确分析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合理设置岗位,深入开展各层次的税收风险分析。二是建立“上下结合”风险识别制度,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税务机关风险管理办的统筹协调作用,一方面要自上而下通过电子档案及风险评估系统发现发布风险信息和应对任务;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效调动中小微企业财务人员主动发现、采集风险信息,自下而上地汇总、上报风险信息,增强系统发现发布风险的能力和准确性,形成风险信息上下畅通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要突出基层局风险管理办的再分析作用,在区局初次分析,地州局二次分析的基础上,基层税务机关的风险应对人员要重视实施应对前的案头分析工作,充分运用纳税人征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第三方信息以及纳税人具体情况和历史处理信息实现涉税信息的横向、纵向分析,判定问题的具体所在和应对工作的重点及方法。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控制。
通过税收风险识别与评估,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纳税人,结合行业风险管理模型,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管理办法。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制、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实行“点、线、面”结合管理的方法,确定重点管理的企业、重点监控的行业,对高风险企业有计划地实施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强化动态监控。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四)突出税收风险分类管理。
依据不同的税收遵从度,确立分类、动态、个性化的管理服务机制。对待不同风险级别的纳税人,应按照“一般风险一般管理,较高风险重点管理”的原则,税收管理中税务人员对纳税人的介入程度应有所区别。对风险级别较低的纳税人,采取频率和深度不同的常规管理措施,如案头分析、辅导、巡查等服务性措施;对风险级别较高的纳税人可使用约谈、实地核查和税收检查等措施,已达到实行税收风险管理后,使基层税务机关根据辖区内不同风险级别纳税人的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合理安排征管力量,有重点地强化对高风险级别企业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使有限的税务人员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和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深化纳税评估工作。
充分运用各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通过纳税评估评价和估算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并为其提供自我纠错的机会,提高税法遵从度,落实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促进纳税人自我管理涉税事务,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以达到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目的。综上所述,构建科学的税收风险是一个全方位和系统的过程,它应在高效风险考核机制的制约下努力提高风险人员的综合素质,共同促进税收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运用,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建议论文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和预测、回避和排除,其充分保障着银行的经营资金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我国商业银行起步晚,发展快,中小型商业银行分布广泛,扩展迅速,但商业银行投资和运营风险高,易受市场影响,金融稳定性差,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在世界商业银行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笔者结合前人探讨得出的经验,综合分析了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仅凭一家之言就可以进行的,笔者仅就这些问题陈述一定的观点和理解,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案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问题分析
1.1由烟台票据案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观念问题。2012年上半年,山东烟台发生了一起涉案4亿多元的票据大案。烟台银行某支行行长刘维宁利用职权之便,先后多次将银行库存的银行承兑汇票取走,总金额达4.36亿元,调查原因正是小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够的体现:银行人员觉得票据是低风险业务,因而从未对其引起重视,最终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蒙受巨大损失。殊不知风险管理往往能决定商业银行的前景和寿命,风险管理能力低,对金融风险和日常管理漏洞的应对能力不足,在危机来临时,就可能导致银行的运营受到冲击,甚至可能因此面临破产。
1.2对各类风险计量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不够了解。银行运营中的风险往往不是单一问题,各个方面的风险都需要对应策略,但许多商业银行对风险应对仍采取的是大事化小的处理办法,对风险来源和管理办法的应对范围分类不明确,许多问题都统一处理使风险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面临问题时的解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高效性,使许多风险问题拖沓延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形成痼疾难以根治。
1.3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风险管理不仅需要人工分析,有时还需要借助一定工具的辅助分析,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般都停留在人工分析预测,定性处理的阶段。基本预测和处理都依靠经验分析,对数据的定量分析明显不足。如果不依靠技术手段的经验分析很容易带有分析者的主观情感,并容易被市场导向所迷惑,对风险预测和处理办法产生不利影响。
1.4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起步晚发展快,所以在制度管理方面进步不稳,尽管规则在不断被制定,但日积月累的制度慢慢使得管理体系变得庞杂而不清晰,许多条例的规定模糊或重叠严重,对问题的权责归属也不明确,还有一些规定空洞虚无,可操作性差。这些都为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制造了极大阻力。
1.5风险管理重点偏颇,除信贷风险以外其他风险被明显忽略。商业银行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对信贷的风险最为看重。在客户申请信用贷款时,银行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和调查,因为一旦信用贷款出现问题,银行的周期运转就会陷入极大危机,是影响银行运营的直接风险因素。其实,尽管信贷风险关乎银行存亡,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处理,也是会危及银行盈利和运转的。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信贷风险可以占据风险管理的主要地位,但绝不能是大部分地位。其次,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明显的同时,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对不良贷款的监督和警惕不够,加大了信贷风险。
1.6缺乏精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人才现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是商业银行的运营准绳,这一办法的执行无疑对银行本身是有利无害的,但许多商业银行对这一办法的了解度和执行度并不深入,无法最大化实现《办法》带来的利益。商业银行的招聘对象来源多样,有来自社会自学的人员,也有学校专业人员对口就业,甚至有些来自于关系介绍。招聘对象大多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其中却缺乏理论和实践的高端专业人才。风险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更是缺乏,使管理阶层的用人有些左支右绌。
2、应对措施和发展趋势
2.1加强风险管理观念意识普及。风险管理观念的加强不只是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是对所有银行业务员的要求。风险管理不是一个人一时间就可以做到的,它是一种长效保障机制,需要所有银行人员的观念上的重视和潜意识的维护。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把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宣传风险管理概念,普及风险管理与银行效益休戚相关,与银行内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也紧密相连的观念,动员全体人员参与到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中。
2.2风险归类化管理,明确分工和细化责任。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分类处理,杜绝统一处理的弊端,将风险问题细化、类化、分化,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指派不同的负责人员去处理应对,最终反应到集中部门进行整理分析,再将各种问题全局性观察分析,把握风险来源和处理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为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2.3优化量化分析手段。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依靠经验分析的主导地位应逐渐被科学量化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取代。将风险坐标图、蒙特卡罗方法等分析手段更多运营到数据的风险预测和分析上,对于多项风险的比较,风险可能性,以及成因和可能影响的分析的量化和理想化有明显作用。可有效减少由于风险预测分析中个人主观看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产生的不确定危险。
2.4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编制和重新分析。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范围的拓展,风险管理的制度也会暴露出混乱的问题,许多矛盾依靠旧的制度可能无法妥善解决,这时候就需要对混乱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和制定。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过程,但在商业银行的扩大发展阶段,这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忽略草率,更不能旷日持久,将一个旧的体制打破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重塑却远没有那么轻易。因此制度的完善不能先打破再重组,而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2.5全面评估风险,加强其他风险的管理。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信贷风险需要受到重视,但同时必须加强对其他风险的评估预测工作。主要应体现在对其他风险的管理,提高资本和精力投入,同时对不同风险进行不同应对方法。如紧密观察金融市场动态,以更高的灵活度应对市场风险,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健全监督机制以降低操作风险,严格贷款审查,优化资金来源渠道以避免流动性风险,加强审查,深入了解分析相关法律文件以规避法律风险、以人为本,以客户为先,用诚信经营免除客户不满带来的银行声誉风险等。总之对各类风险,银行都要有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避免风险危机出现时会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
2.6培养和删选同步,扶植管理型人才。针对银行内部缺乏《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人才的问题,银行需要从源头上把关,接纳删选对风险管理有一定头脑和能力的人才。银行可以考虑与各高校或高职院校进行培养合作,采取投资收益的方式,结合学校开设《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专业课程,定向培养银行需要的管理型人才,给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技术支持。最后在银行运营过程中,对新进人才力量要进行强化指导,确保消除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薄弱点,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在稳步发展,逐步向世界前沿水平靠近,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陷,就是其中仍需要解决的不足问题。在风险管理的观念意识,全面风险评估,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制度完善,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这些不足,商业银行首先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然后进行逐步的改革,切忌贪功冒进。在问题解决和完善机制的过程中稳步前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
[2]程修森.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1)
[3]张文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