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信社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问题的思考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为了拓展业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结算业务上下了一番功夫,各种结算方式不断出台,结算渠道逐步畅通,同时,随之而来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日趋增大。从农村信用社在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预防和管理上来看,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质量明显提高,发案率明显下降,但与具有现代化的国际水平的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如何防范和化解结算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当前和今后管理活动中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因此,树立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对策,最大限度地化解结算风险,促使结算业务得以稳健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就如何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看法。
一、会计结算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是会计结算队伍建设落后。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会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操作技术落后、人员结构老化、职业道德有待加强的问题。对新的结算业务开展感到无所适从,操作方面容易出差错,或者利用操作上的薄弱环节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进行诈骗。从近几年的发案情况来看,结算部门内部人员作案和与外部人员勾结作案的比较多,这与多年形成的选人、用人标准低、忽视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很大的关系。
二是会计结算系统存在缺陷。目前,农村信用社会计结算系统普遍存在核算体系过多,功能分散,流程复杂,清算时间较长,核算环节烦琐,实时监督不力、监督手段落后、电子信息化水平低、会计信息反映情况滞后和信息不全等问题。会计职责尚未得到强化,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差,前后台混岗严重,操作员和复核员一人兼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事权划分模糊,出现差错后责任不清。会计监督、检查、监管停留在口头上,各项制度挂在墙上,各种处罚措施浮在表面层次上。会计信息收集和会计分析工作基本是一片空白。
三是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部分操作人员制度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突出表现在制度执行方面随意性较大,对会计结算风险认识不足。从近几年案件暴露出来的原因来看,几乎是与违章操作有关,基层信用社在抓管理和业务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为了业务,管理为业务让路”的思想。认为一谈风险控制就会牺牲业务拓展,一谈业务拓展就得在某些环节为制度开绿灯。造成乱设科目、乱拉存款、乱搞结算,随意受理票据,随意处理会计账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许多会计控制和业务监督处于失控状态。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观念淡薄,按章操作意识低下,不仅制约了业务发展,影响了会计结算质量,同时也非常容易为犯罪分子所利用。
四是会计结算制度建设和内控手段滞后。尽管在过去的业务经营中基本形成的系统的会计结算操作制度,但由于目前核算流程变革很快,新业务发展迅猛,在制度更新方面已经落后流程更新,此外,一些基层信用社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的习惯做法,其中有许多的做法已经违背了现行的制度,但仍然按老一套的做法去处理各项业务,弱化了制度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有效性,以经验代替制度的做法留下了事故隐患。
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会计结算工作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操作风险也非常之大。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意识,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㈠正确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是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前提。一是要强化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农村信用社经营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行为模式,特别是会计结算领域点多面广,更要把科学的会计内控管理文化作为基础,领导层在风险管理中起着决策作用,领导者要时刻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二是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规范化操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业务拓展的关系,在没有有效风险控制和管理的前提下,任何业务拓展都可能是一条不归路,谈风险控制就牺牲业务拓展或谈业务拓展就忽视风险控制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事实证明,如果只注重业务发展,疏于风险管理,就容易发生各类案件,因此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风险管理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测算的风险信息要及时向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确保风险管理层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状况,从而采取多种形式化解结算风险。
㈡加强会计结算队伍建设,是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关键。在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它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经营活动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农村信用社要防范结算风险,重点加强人员的管理。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定向培养风险管理人才,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信用社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防范的有效范围内。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会计基础理论、操作技术、核算知识等教育和培训。采取老师授课、自学、开辟测试中心实地操作辅导、强制训练、业务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把他们的学习成绩与年终考核、绩效挂钩。努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三是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以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优质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消除思想杂念和隐患动机,自觉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来,自觉抵御风险。四是操作人员的岗位管理。要通过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干部交流、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稽核等措施,加强监管制约,消除风险隐患,从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㈢健全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保证。农村信用社应要求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层管理人员、会计主管人员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中应担负的责任。由于会计主管人员所处的地位与履行的职责关系到结算体系的安全与发展,因此对各级会计主管人员的能力、品行及从业经验进行评估,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按考核业绩和判断能业务控制能力,决定其职位和岗位。一是要应按照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系统相互制约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制约。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内控会计制度体系,在制订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合理性,严密性,明晰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整章建制使管理工作制度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要建立会计内控运行监督体系。监督工作对结算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项工作,对各项工作的风险要分门别类,按风险程度大少进行排除,同时对不同的操作人员也要进行排队,对不同的岗位使用不同的人。
㈣、建立健全会计结算监督约束机制,是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手段。一是建立和落实会计检查辅导制度。要合理调配、充实会计管理人员,配备专职会计检查辅导员,充分发挥会计检查辅导的规范、监督和约束作用,要实行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一般辅导与重点帮教相结合,加大检查辅导力度,确保会计检查辅导质量。二是全面推行会计事后监督制度。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配备会计事后监督人员,采取集中监督或分散监督的形式,对所有网点的业务操作人员实施全面监督。三是加强稽核检查力度。在全面贯彻落实会计基本制度、内控制度的同时,农村信用社要认真查摆当前制度执行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整改方案全面整改。对违规操作人员要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第二篇: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一、银行会计结算核算风险 1.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定义
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会计管理缺陷、系统缺陷,或者会计相关人员的错误、疏忽而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无法避免,却可以通过综合管理体系加以控制,从而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减少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人员类风险,账户类风险,结算核算类风险和科技类风险。其中结算核算类风险为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核心环节。
2.结算风险结算风险结算风险结算风险
主要有:章、证、压(押)、机管理没能做到三人分管。不按规定保管和使用重要空白凭证。部分临柜会计人员验印流于形式,或者未执行验印制度,以致伪造印鉴未能被识别。没能严格的操作流程办理银行汇票签发业务,甚至存在汇票签发“一手清”现象。
3.核算风险核算风险核算风险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经常记账串户。柜面收付现金时混笔操作、手续不清。核算时审核把关不严,造成转账支票的收款人与进账单收款人不一致。应当对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款支取未实行分级授权与双签制度。
二、银行会计结算核算风险表现 1.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风险
众所周知,银行以网点分布范围广,客户服务便捷等赢取市场,这就存在部分分支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可能会存在无视法律法规等不规范操作,例如滥用会计科目帐外经营,篡改帐表,造假账,虚报数据等,使银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不真实,引发重大损失和经济大案的发生。
2.各种票据的结算
目前银行的票据业务一般设计公司或者个人支票,上页或者银行汇票等,他们以易于流通等优点大大缩短企业或者个人的时间成品,但是由于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严密,再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金融票据犯罪愈演愈烈,票据诈骗形式也从内部勾结,内外勾结向境内外勾结不断升级演变。
3.联行和跨行业务 会计联行和跨行业务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内电子汇划,内部往来,清算业务及银行机构往来等环节,由于这些环节必然会有一定的资金在途时间,从而会产生一定的风险,特别市在资金清算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违法操作,盗用交换印章,伪造交换票据,盗用跨行资金,使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日益频繁,跨行资金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三、对会计核算结算风险的分析及对策 1.风险构成层面分析
会计柜面业务主要面临两大风险,一是操作风险,二是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
(1)对于操作风险
在满足人员基本配备要求的情况下,只要主观上准确把握风险点并正确地采取措施加以管理是完全能够实现控制目标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最重大的操作风险源自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同样,管理因素也是形成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管理体系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的失效或存在漏洞必然造成操作风险大案要案的发生。
(2)对于道德风险
主观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在会计人员这样一个庞大的员工群体中,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操作风险发生而无道德风险时表现的是业务差错。道德风险存在而无操作风险时,违规和做案的行为将无法实施,只有当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同时发生时,事故与案件的发生才能变为现实。考察商业银行风险的原因,很多情形下是由于缺乏在科学、积极的共同价值观支配下所形成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果。道德风险正实实在在地威胁着商业银行的生存、稳定与发展。
2.防范手段层次分析(1)现场控制
现场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最直接、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目的在于第一时间预防和防止事故、案件的发生。
(2)稽核
稽核是事后对全部已经发生的业务通过再审核以揭示风险、案件的管理方式,具有滞后效应。
2(3)检查
检查是定期或不定期有选择地对机构、网点在一定时间段内的会计柜面业务事项进行合规性检验的管理方式,时效性最差。
三种风险控制方式的效率、效果依次递减,特别是检查的效果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不同的检查人员对同一个网点的检查情况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稽核和检查除揭示风险、隐患和案件,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柜员违规或违法行为产生一定的心理震慑,所以会计柜面业务应以现场控制为风险管理的重点,以稽核和检查作为现场控制有效性的验证和风险控制的补充。
3.会计管理层级分析
在逐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中存在上传信息真实性衰减的倾向,当负面信息由基层向上传达到第一个管理层后,真实情况往往被粉饰或变通后再传达到上一级管理层,经层层加工的信息传到再上一级管理层后与实际情况往往大相径庭;而正面信息存在相反的效应。其原因除了银行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误解指令或判断失误外,当发生执行不利或偏差时,除非严重到了无法隐瞒,否则,经办人员与管理人员为了避免上级惩罚,都没有向上报告的意愿。这种情况在各行会计自查和稽核报告中有较明显的反映,非常不利于管理层及时对症下药,从制度上调整和改善管理手段。会计部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集中稽核、集中对账、集中现金调拨、集中票据交换等方式,这些做法都能起到缩短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加大管理力度的作用。但是伴随着不断的集中和上收,优秀人才也在不断上移,基层柜员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由于柜面操作的特点决定其只能是在网点分散进行,而且是以柜员个体为单位,作为风险控制的起点,柜员的素质不能得到保证,风险控制的难度也必然加大。
4.会计内部控制因素分析(1)会计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商业银行为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金融产品不断推出,但存在会计制度修改时间滞后于业务系统版本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账务核算等细节方面存在制度空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给前台人员带来一定的操作风险。
(2)领导分工不符合
分支行领导内控管理职责落空现行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中,存在行领导分工不符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的现象,前 3 中后台分工集于一身。业务上虽然由不同部门在流程上进行风险控制,但最终还是由一个人说了算,容易导致高管人员既无法集中精力抓内控管理,也可能因拓展业务或其他原因,授意、暗示、指示、强令会计部门、会计人员违法或违规办理会计业务,从而诱发会计操作风险。
(3)系统的预警和风险控制力度不够
目前,随着商业银行逐步实现数据集中,基层一线普遍实行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虽然可以通过授权复核参数等手段,对业务操作应有的风险控制点及操作权限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仍不能全部控制柜员的违规行为。如需要实时授权的业务,柜员采用跨终端授权也能完成,致使风险性业务的授权形同虚设。
总之,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用性,越来越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各界使用者使用信息资源所重视,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存之道。所以解决治理好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同时,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思考
目录
摘要............2关键词.................2
Abstract...............2
Keywords...............2
引言............2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2二、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一)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3
(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3
(三)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提高„„„„„„„„„„„„„„..4三、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分析 „„„„„„„„„„„„„„„„„..4(一)建立和完善系统缜密、操作性„„„„„„„„„„„„„„.4(二)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4
(三)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 „.5(四)以人为本,强化教育,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综合素质 „„„„..5 参考文献„„„„„„„„„„„„„„„„„„„„„„„„„.6
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认识上的误区,发展滞后等 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银行在操作风险的控制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制约着 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操作风险防范方面存在 的问题,必须更新理念、健全管理框架、强化管理手段,方能逐步达到新巴塞资 本协议的要求。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 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 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 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需要对客户做出补偿或赔偿;以及由于内部人
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 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 作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 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 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较,其 特征是:覆盖范围广,成险概率高,人为因素大。通过分析近年国内外发生的银 行大要案,十案九违章,当事人违规操作是导致案件发生的关键。
二、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外银行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案件都是与操作风险有 关。虽然国内银行在防范操作风险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认识上的误区,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银行在操作风险的控制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制约着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存在以下三“重”三“轻”的问题: 一是重基层操作 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由于总行管理半径过长以及分行和支行行长权 利过大,无法对这些高管人员掌握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控;现实中,由于银行 高管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 的情形,其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高管人员未能严 格履行管理职责,害怕承担自身应付的岗位责任,对待风险不是积极想办法化解,而是一味推委、躲避,这在基层机构贷款审批中尤为明显。二是重事后管理,轻 事前防范。三是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以往银行在查办案件或进行业务检查 时,存在对发现的问题就事论事,举一反三少的现象,导致屡查屡犯时有发生。
(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
一是风险管理
理职责分散。操作风险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 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室。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操作 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协调部门。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 解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处在管理 “盲区”,无人过问。二是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国外银行一般 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管理一职,负责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保持与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我国银行大 多没有这一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在基层机构没有分 支。三是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我国很多银行几乎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 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权限上又与其他部室平行设置。其权威性的不足致
使对总行、分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
(三)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一是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二是电子化手段缺乏,内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操作风险的数据积累不足。由于产权和信息披露制 度的原因,银行不但没有压力披露操作风险事件,相反却有主动隐藏风险事件的 动机。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和完善系统缜密、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 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并提高制度执行力。首先,要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势发展,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对那些与 现实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废止,并总结重大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其次,商业银行应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咨询和报告机制,并建立与银行内部法律部门、其他分专业风险管理部门 的合作机制,协助银行高层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另外,风险管理部门还应针对不 同岗位分别制定罗列式的、简明的操作风险管理手册,涵盖相应岗位全部现行的 业务流程,风险点等,使员工能根据手册速查,了解某项业务的具体办理方法、依据,以及发生某种操作风险后,应该如何处理和向上汇报。第三,不断增强风 险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覆盖全业务、全部门的信息管理系 统,该系统不仅仅
包括对已有的各种业务流程的再造和设置操作风险控制点,更 有助于总行对其星罗棋布的分支机构进行垂直的、扁平化的管理。第四,在进一 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防 范道德风险:(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 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 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当然,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 高度重视。
(二)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 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
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原 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没有一套具有执行力的,严密的政策和程序。二是 银行员工因缺乏诚信与审慎的道德标准而不愿或没有严格执行制度。据统计,近年国内外公布的银行案件中,后者占 90%以上。为此,商业银行营造的风险控 制文化应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 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1)是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 理的认同感,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 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 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2)是商业银行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通过机制完善,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采取相应的制度 安排和机制建设,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3)是商业银行要提高内控文化的科技含量。各银行在基层一线普遍推行 的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都需要电子化科学技术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 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避免因为个人的疏 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
行的实 时监控管理,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 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加强信息 技术运用自身风险防范管理。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 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 度,让那些信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付出沉重代价; 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 要求; 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 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 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察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通过内部 监管和外部监管的协调配合,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坚决遏制有令不行、有 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以人为本,强化教育,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综合素质
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以人为本,建立 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 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同时加强员 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
德情操,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另一方面商 业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 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分配 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严格 挑选,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防范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 谢小龙.刘张发.王明杰 基于收入法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实证研究 [期刊 论文]-经济师 2010(12)2 汪俊鹏 基于收入模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实证研究 [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07(21)3 刘元庆.杨旭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期刊论文]-南方金 融 2005(10)
4 朱耀 洪.吴桂修 资产证券化 试点项目 操作风险定量 研究 [ 期刊论文 ]-经济研 究导刊 2010(27)
5 姚朝 损失分布法对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的实证分析 [期刊论文] 华北金融 2008(5)6 高印朝.葛春尧 对于高频低损操作风险计量的初步思路和方法 [期刊论文] 工业技术经济 2008(2)7 吴军海 收入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时代 经贸(学术版)2007(6)8 邢治
国.丁日佳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分析 [期刊论文]-技术经济与管理 研究 2012(3)9 童晶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探讨 [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09(3)10 张宇.李萌萌 基于 VaR 的银行操作风险度量 [期刊论文]-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5)
第四篇: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摘要: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会计之本,近年来发生的会计造假事件,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业的社会信誉,本文针对会计诚信的严重缺失,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
关键词:会计诚信 问题 思考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商界自古以来就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传统,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诚信原则在会计行业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要求会计人员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讲求信用,保守秘密,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从整体看,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
现阶段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使会计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会计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不利的影响。2002年,财政部对保险、烟草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1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共查出这些企业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5%以上的企业有36户,占总户数的18.75%;利润不实10%以上的企业有103户,占总户数的53.6%;利润严重失真,虚盈实亏企业19户,原报表反映盈利1.35亿元,实际亏损1.72亿元;虚亏实盈企业8户,原报表反映亏损1.62亿元,实际盈利4.13亿元;有22户企业存在帐外设帐问题。上述不实的财务会计报告均是出自公司、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之手,而且一些注册会计师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严重影响了会计职业的社会信誉。不仅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而且打击了投资者、社会公众的信心,干扰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以诚信为本,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一要靠人,二要靠法规制度,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会计是要人来做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使会计诚信恢复;但没有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保障,会计诚信也就成了空话。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意识
首先建立持证人员诚信档案,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年检和其他行政检查工作,将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情况以及受到的奖惩情况、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登记,形成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不仅作为财政部门监管会计人员的依据,也可以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公开,从而督促、约束、激励会计人员严格自律,并将此作为会计人员从业执业及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强化诚信教育,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在继续教育中突出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同时,对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接触会计专业知识时就要开始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针对不同学生特殊需要采取辅导教育方式,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诚信观念。
2、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
业内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运转效果,因此,改革旧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势在必行。现阶段已经实行的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稽察特派员制等,其中会计委派制主要在国有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中试行,并在实践中创新了一些具体的运行模式,从目前各地试点的情况看,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会计委派制是财产所有者向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统一委派会计人员,并对他们的任免、调遣、考核、奖惩、工资和福利待遇进行统一管理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该制度完全改变了原有企业内部的会计组织机构,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客观地进行会计核算,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权,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形式,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改善整个社会的会计环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社会监督体系,加强会计诚信的法制和政府监管力度
由于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关键的鉴证作用,因此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其在审计业务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时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并规范最低收费标准,不仅减少了行业恶性竞争,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至于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审计程序以损害审计质量的方式来降低审计成本,还有利于增加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其执业的审计质量。同时加强法制和政府监管,把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中的作用明确起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依法治理。
4、建立和完善对会计诚信的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抑恶扬善的杠杆,包括奖励、褒扬和惩处、贬抑两个方面。对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诚实守信、热爱和发展会计事业的会计人员,应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通过公开刊物等大众媒体予以宣传,增加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提高会计诚信信誉。对于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凡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损害社会利益的,必须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不能只是罚款了事;对不负责任及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加大对其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5、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转型期,纯粹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上市公司改制不够彻底,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制约体制,公司治理应该努力解决好下面问题:(1)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2)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应采取必要的机制来保障其发挥应有的作用;(3)规范公司制度,规范公司财务,避免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4)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才能消除会计造假的环节载体,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防止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3
刘玉廷.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商业会计.2004.1
杨雄胜.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3
第五篇:农信社操作风险的形成与对策
农信社操作风险的形成与对策
周乐叶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这一特定的金融机构在管理体制和业务操作上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性,实行县级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有着特定的客户服务群体、人员素质仍然较低、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监督相对滞后等。为此,笔者根据对新邵农村信用社的调查,分析其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及风险成因,提出防范对策。
一、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
1、员工认识不到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尽管各级管理部门很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扭曲变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少数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酿成了目前金融业中的许多大案要案,成为影响金融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从业人员不能及时接受较为丰富高雅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加之制度和管理在基层网点也有些缺陷和盲点,因而农村信用社更易于引发因道德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2、制度不健全,造成业务操作流程和监督制约机制脱节。农村信用社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内控体系,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有一定滞后性;很多基层单位存在着重经营、轻风险现象,不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照章办事,无规可循;部分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现象,造成业务操作流程脱节,监督制约机制运行脱钩,形成操作风险。
3.内部稽核监督不力,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县联社稽核监督部门人员少、功能弱化,检查的重点只放在基层信用社对县联社有关规定和重点工作的落实上,而对业务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责任追究不严、查处不力;二是县联社干预基层信用社日常经营,造成了大额贷款发放逆程序操作、贷款责任模糊不清等问题;三是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情况应向社员代表大会公布,并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不敢接受社员监督和社员不愿监督、无法监督的现象同时存在4、执行主体素质偏低的潜在风险。,但由于历史原因,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文化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对操作流程和操作风险防范理解不清,从而不能形成有效执行力,影响了防范操作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种类
(一)贷款操作风险。一是大额贷款发放时逆程序操作。大额贷款客户申请贷款时,往往先向县联社主任申请,由县联社主任与信用社主任打招呼,再由信用社主任指派信贷人员作贷前调查。这种自上而下式的“点贷”违背了正常的贷款操作程序,造成贷前调查虚化、贷款责任模糊。二是到期贷款多次转贷或延期。对于到期贷款,信用社多次转贷、延期,掩盖资产质量真实性,影响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三是担保手续不规范。在办理担保贷款时一人多保、合伙人或家庭成员之间交叉互保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放贷责任不清、追究不力。信用社主任或信贷人员在调走时,防止接任者“新官不理旧账”,发生重大风险时,仅对责任人员进行罚款或停职收贷,对一些年龄大、因严重渎职造成大额信贷资金损失的,要严格追究责任,防止提前退休。五是贷后管理。特别是大额贷款发放后没有进行
有效的跟踪检查,完善贷款档案管理、保管,信贷人员一旦进行岗位轮换,接任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借款户的基本情况、贷款的真实用途。
(二)柜台业务风险。一是计算机管理漏。计算机的操作人员相互顶岗,出现“一手清”现象。二是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到位。出现重要空白凭证领用不及时登记、定期核对,造成重要空白凭证业务事后监督流于形式。三是大额资金汇划无授权或授权不合理。对于县联社与基层信用社内部的资金往来,要科学合理的分级授权,杜绝凭县联社一个电话,信用社会计就办理划款事宜。四是银企对账不及时、不全面。信用社不按期与开户企业对账,或者对账操作不规范,在银企对账单上只有客户印鉴而没有信用社对账人员的签字,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进行责任认定。
(三)其他业务风险。一是抵债资产管理不严。抵债资产估价过高,出现信用社人员与贷款户联手套取信用社资金的现象;抵债资产管理不善,丢失、损毁、贬值现象;抵债资产处置不公开、不透明,收回自用、违规处置给信用社职工或关系户,降低抵债资产的变现率。二是呆账贷款的核销。对一些收回困难的小额贷款,开据假证明材料,骗取税务部门的审批,简单地以呆账准备金进行核销,并且放弃后期追索权。
三、防范操作风险对策
因此,防范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关健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通过采取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执行的检查和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等主要措施,达到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目的。
1、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治理结构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内部授权授信、内审、财务管理、劳动用工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的信贷管理、财务管理、非信贷资产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度。二是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
2、培训内控文化,增强防范意识。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使员工确立依法按章办事和合规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内控素质,通过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自觉执行到位;加强对员工行为有效监督,建立和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明确具体操作程序和规定,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3、健全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必须要对现有制度执行中的一些疏漏,以及不适应、不合理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而制度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主要来源于信用社在日常业务操作实践中的信息反馈,因此信用社要建立执行信息的反馈渠道,对在日常操作中发现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于联社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及时完善。通过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使防范操作风险的内控制度逐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更加规范。联社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健全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岗位职责进行细分,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同时,要按照从严治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4、加强关健岗位监察,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加强对关健岗位的控制是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要进行业务流程整合,强化事中监督岗位的人员配备,增加风险控制岗位,将操作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业务过程监控;要严格执行重要业务、关健岗位人员轮换、强制休假和离岗稽核制度,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由于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掌握着人、财、物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的情形,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