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会计主管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对加强会计主管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新华报业网
2009-10-17 20:18:00
曹赋虹
为切实加强基层业务一线会计监管,2005年以来,县级支行在辖属分理处、营业部、二级支行普遍推行了委派制会计主管,对于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提高营业网点风险防范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县级支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业务一线员工思想的不断变化,会计主管在全行内控防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全行内控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在基层营业网点,而会计主管就是第一道防线中的核心岗位、核心人物。一个优秀的、称职的会计主管基本上可以保证委派单位不出案件事故和大的问题。相反,一个平庸的、不称职的会计主管,或由于能力水平不适应、或由于把关守口不过硬,势必会影响委派单位内控防范质量,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违规违章的问题,有的甚至会酿成案件事故。因此,加强委派会计主管队伍建设,使其真正发挥岗位职能作用,是县级支行防范案件事故的当务之急。本文试从完善会计主管队伍建设机制上对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建立准入机制,解决会计主管“能不能做”的问题。
县级支行现有的委派制会计主管,绝大部分是从分理处、营业部过去的内勤主任、坐班主任转换而来的,虽然在实施委派制时对他们有全面的考核选拔,但实事求是说,由于县级支行会计条线人员长期负增长,新生力量少,业务骨干更少,导致委派制会计主管人选回旋余地很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的只能降低标准任用,客观上形成会计主管配备先天不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一部分会计主管自身业务能力跟不上,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经过系统的会计主管业务培训,加之平时自我学习钻研业务能力不强,虽长期在柜面一线工作,但对柜面各项业务,尤其是一些新业务、新产品、包括各类业务计算机网络系统操作技能等,掌握的不全面、不细致、不到位,造成日常业务检查辅导、监管工作中抓不住要害,“心有余而力不足”。令人十分担忧的是,有少数会计主管对一些复杂业务、特殊业务和敏感业务,由于不懂、不会或不精,只好放松直至完全放弃监督,失去了现场把关守口第一道防线的职能。
解决会计主管“能不能做”的问题,当前要建立和完善会计主管在岗培训和资格考试两项机制。一方面通过培训使得大部分会计主管达到合格上岗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资格考试将少数业务能力无法适应的会计主管调离出会计主管队伍,以消除营业网点内控管理的“短腿”,无论是业务培训还是资格考试,都要紧密结合业务一线实际,以提高会计主管业务能力为根本目的,防止形式主义。
在业务培训上,要建立“定层、定期、定量、定质”制度。“定层”就是会计主管培训统一由二级分行组织实施,保证培训的较高层次;“定期”就是会计主管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脱产学习,保证培训的及时性,适应业务快速发展需要。“定量”就是每次培训不能少于5天,要精心设计会计主管急需补充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内容,使会计主管定下心来充电提高;“定质”就是每次培训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有效,业务知识和制度的讲座传输,要实行专家专题模式,实实在在地解决业务领域一些是非模糊问题。内控防范上,要选择一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逐项对照落实风险防范关键措施。实务能力培训上,可采取“双向跟班”形式,即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部分先进典型单位,组织考核排名靠后单位的会计主管,分期分批到现场跟班学习全天候全过程监管的规范流程和成功经验。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部分后进单位,请先进单位优秀会计主管到现场指导解决问题,通过抓两头,促进全市农行会计主管实务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资格考试上,要结合会计主管一年一度的履职考核,每年年初对全体会计主管进行一次严格的业务知识资格考试,合格的上岗,不合格的允许三个月内补考一次,再不合格就要调离会计主管岗位。资格考试内容一定要注重实务知识考查,防止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考试。在考试内容设计上,可以考虑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础理论,包括上级行内控管理相关制度、文件和新业务、新产品管理规定;二是实务操作,包括前台柜员和后台授权各类业务的操作环节以及规范流程;三是风险防范要点,包括内控防范的重点业务、特殊业务、敏感业务审查审核,以及调阅柜员录像精细化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真正体现会计主管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考核机制,解决会计主管“会不会做” 的问题。
从工作实践看,有一部分会计主管虽自身业务水平较好,但由于受委派单位整体风气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性格习惯的影响,未能切实有效地组织好委派单位会计日常运行和内控防范工作,组织协调能力跟不上,甚至工作重心发生偏离,做业务是个好柜员,但做主管却“不会做、做不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委派单位柜员业务分工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违规行为监督制约不到位,发现问题落实整改及时报告不到位。解决会计主管“不会做”的问题,除了加强会计主管一些领导能力学习培训外,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会计主管履职考核办法,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引导会计主管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作用,这也是整个会计主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前,会计主管履职考核在内容上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重点:一是对柜员的业务技能辅导,有无使委派单位每一名柜员都能熟练掌握业务操作要领,有无因柜员业务不熟发生违规违章问题;二是柜面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有无制度传达学习不及时,制度执行职责不明确,以及制度控制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柜员异常行为的及时排查,对委派单位柜员遵章守纪、社会交往、经济收入、八小时以外去向等情况有无注意掌握,发现不良苗头有无及时教育引导,必要时及时向单位主任和支行报告。四是对柜员合规意识、防范意识的学习教育,有无通过案例通报点评、违规问题反思、后果文化分析等各种形式,不断增强员工安全防范意识、执行制度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五是柜员窗口服务形象,是否切实重视“文明服务”创建工作,抓好内部环境整治,抓好柜员服务态度,彻底纠正“脏、乱、差”问题,塑造好农业银行对外服务形象问题。上述考核内容要通过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每日晨会、每周一次集中业务学习、每月定期与柜员进行谈心活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组织实施,尤为重要的是,要强化会计主管对柜员的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处罚到位,树立会计主管在内控管理上的“权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夯实内控防范的基础。
抓好会计主管履职考核,在机制上还要体现连续性、真实性和公正性。连续性就是每一位会计主管从第一个委派期开始,由委派单位负责为其建立履职档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委派期内会计主管参加业务培训学习情况、日常工作现场监管情况、各类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委派单位“三化三铁”创建情况、组织委派单位全体柜员严防案件事故情况,以及开展优质服务情况。其中特别是对会计内控管理出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明确会计主管应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定期汇总分析,动态评价会计主管履职是否尽职,履职是否持之以恒。真实性就是对会计主管考核要实事求是,如实地反映其工作状况和业绩,严格考核评价,严格责任落实,对事不对人,不搞人为平衡,不搞避重就轻,不搞形式主义。公正性就是防止由于业务量的不对等、检查频次的不对等造成的会计主管事情做的越多,存在问题就越多的现象。可以采取在面上选择同一时点、同一业务、同一检查频次方法,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客观反映每一位会计主管的内部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奖罚机制,解决会计主管“想不想做”的问题。
会计主管长期工作在第一线,肩负的担子比较繁重,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不出问题理所当然,出了问题严肃追究,但有的问题客观因素会计主管无力解决,加之会计主管绩效考核差距不大,人才成长通道比较狭窄,使得一部分会计主管做了几年后产生厌倦心理,认为整天忙忙碌碌,还要经常受到批评,做得再好也很难有更大发展,做得不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有的干脆想改行不做会计主管,以致工作上出现应付了事、不求上进、不想做好的问题。解决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还是要建立和完善会计主管奖罚机制,在职务等级、绩效挂钩、交流使用等几个方面拉开差距,重奖敬业奉献者,严罚不负责任者,充分调动全体会计主管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等级制。将现有会计主管通过业务考核和业务考试,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等级,享受不同的行政、业务待遇。高级会计主管委派单位必须达到“三铁”标准,年度会计工作质量考核要名列委派行前三名,同时在优质服务、安全保卫等方面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中级会计主管委派单位必须达到“三化”标准,年度会计工作质量考核中等位次,优质服务、安全保卫没有严重问题;初级会计主管委派单位会计工作必须“达标”,凡当年会计工作质量考核列全行后三名且低于70分的,一律评定为初级会计主管。上述三个等级评定后,要与会计主管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双先”评比等进行紧密挂钩。高级主管年度考核为优秀,绩效工资基数可以高于会计主管平均工资10%;中级主管年度考核为合格,绩效工资享受考核平均数×履职考核得分;初级主管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绩效工资考核基数为平均数的90%×履职考核得分。上述三个等级一年一定、动态调整,高级主管工作出现问题可以直接降到初级,但初级要升到高级必须经过中级层面,通过严格的等级管理,促进会计主管奋发进取。
二是完善交流制。会计主管现行的每年岗位交流制度有利有弊,弊端主要是在一地任职时间太短,使得会计主管从熟悉情况到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工作,直至工作考核验收很匆忙。有的时候不利于会计主管抓基础、抓实效,只能忙于应付。因此,县级支行在上级行制度允许范围内,可以适当延长会计主管交流周期,一般以2-3年为宜,以真正体现会计主管在一地的工作实绩。实行会计主管交流,要与其工作业绩、等级评定紧密结合,实施灵活的交流方法。高级主管在交流时可以由其自行选择新的单位,以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中级主管一般由县级支行根据工作需要实施交流,明确落实委派目标;初级主管可以与会计条线后备力量一起,进行竞争上岗。凡落聘的初级会计主管退出主管队伍,按普通员工重新安排工作,从而使整个会计主管队伍实现有进有出,不断增强活力。
三是探索选拔制。一方面,对近几年新进的大学生,选择一部分安排在柜面一线加强锻炼,作为会计主管后备力量进行培养,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主管队伍的层次,防止会计主管队伍“断层”;另一方面,对全体主管队伍中工作认真负责、业绩较为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会计主管,主要是连续三次被评为高级主管的人员,县级支行在选拔会计条线管理干部时要优先考虑,一般情况下支行选配专职监管员,都要从高级会计主管人选中产生,支行的财会部总经理、副总经理直至分管财会工作的副行长,有条件的也要尽量从高级会计主管队伍中产生,这样在选人、用人上形成明确的导向,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机制,以促进会计主管队伍乃至全行的会计人员尽心尽职开展工作,严防各类案件事故,扎实抓好柜面服务,为业务经营和内控管理提供根本保障。(农业银行盐城市分行)
第二篇: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摘要: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会计之本,近年来发生的会计造假事件,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业的社会信誉,本文针对会计诚信的严重缺失,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
关键词:会计诚信 问题 思考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商界自古以来就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传统,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诚信原则在会计行业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要求会计人员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讲求信用,保守秘密,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从整体看,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
现阶段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使会计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会计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不利的影响。2002年,财政部对保险、烟草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1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共查出这些企业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5%以上的企业有36户,占总户数的18.75%;利润不实10%以上的企业有103户,占总户数的53.6%;利润严重失真,虚盈实亏企业19户,原报表反映盈利1.35亿元,实际亏损1.72亿元;虚亏实盈企业8户,原报表反映亏损1.62亿元,实际盈利4.13亿元;有22户企业存在帐外设帐问题。上述不实的财务会计报告均是出自公司、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之手,而且一些注册会计师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严重影响了会计职业的社会信誉。不仅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而且打击了投资者、社会公众的信心,干扰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以诚信为本,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一要靠人,二要靠法规制度,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会计是要人来做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使会计诚信恢复;但没有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保障,会计诚信也就成了空话。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意识
首先建立持证人员诚信档案,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年检和其他行政检查工作,将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情况以及受到的奖惩情况、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登记,形成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不仅作为财政部门监管会计人员的依据,也可以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公开,从而督促、约束、激励会计人员严格自律,并将此作为会计人员从业执业及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强化诚信教育,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在继续教育中突出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同时,对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接触会计专业知识时就要开始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针对不同学生特殊需要采取辅导教育方式,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诚信观念。
2、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
业内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运转效果,因此,改革旧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势在必行。现阶段已经实行的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稽察特派员制等,其中会计委派制主要在国有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中试行,并在实践中创新了一些具体的运行模式,从目前各地试点的情况看,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会计委派制是财产所有者向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统一委派会计人员,并对他们的任免、调遣、考核、奖惩、工资和福利待遇进行统一管理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该制度完全改变了原有企业内部的会计组织机构,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客观地进行会计核算,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权,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形式,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改善整个社会的会计环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社会监督体系,加强会计诚信的法制和政府监管力度
由于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关键的鉴证作用,因此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其在审计业务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时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并规范最低收费标准,不仅减少了行业恶性竞争,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至于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审计程序以损害审计质量的方式来降低审计成本,还有利于增加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其执业的审计质量。同时加强法制和政府监管,把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中的作用明确起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依法治理。
4、建立和完善对会计诚信的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抑恶扬善的杠杆,包括奖励、褒扬和惩处、贬抑两个方面。对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诚实守信、热爱和发展会计事业的会计人员,应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通过公开刊物等大众媒体予以宣传,增加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提高会计诚信信誉。对于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凡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损害社会利益的,必须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不能只是罚款了事;对不负责任及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加大对其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5、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转型期,纯粹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上市公司改制不够彻底,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制约体制,公司治理应该努力解决好下面问题:(1)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2)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应采取必要的机制来保障其发挥应有的作用;(3)规范公司制度,规范公司财务,避免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4)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才能消除会计造假的环节载体,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防止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3
刘玉廷.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商业会计.2004.1
杨雄胜.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3
第三篇:对如何加强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对如何加强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通过本次专题培训,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通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我就如何加强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谈点个人看法。
一、当前农村中学现状:
“教学质量连年上不去,加之生源差、教师流动又大,我看这所学校真的是没有希望了!”近来学校周边议论纷纷,有许多人在谈论学校的未来与发展的问题。当然,我们听到这样的话题也不是滋味,心里挺着急的。我校地处偏僻的小镇——郭家沟镇,是一所县办农村中学。它创建于1940年。60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比较差,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教师不愿意在这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心想着往县城调动。目前在岗教职工有98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85人,其中专任教师有66人。专任教师中原始学历有不少人是中师毕业,而且又是从小学调入“拔高使用”,只能勉强从事初中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的专科、本科学历是通过函授后取得的。目前一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教育思想观念难以转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受学生欢迎,自然没有教学效果。而一部分临聘教师年龄偏小,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加之专业化水平较低,自然也会出现教学成绩不佳的现象。正好应验了人们经常所说的“热情有余,经验不足”这句话。种种因素,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教师降低了成就感,学校难以得到良好地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学校领导者乃至全校师生关心的头等大事。
二、问题的理性思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实现“办好教育,回报人民”的承诺。如果说先进的办学条件是一所学校成功创办的硬件,那么优秀的教师队伍则是至关重要的软件。教师的素质往往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设施的一流,不如管理的一流;管理的一流,不如师资的一流。只有人才的一流,管理才有保障,学校才有良好的发展。”要办一流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名师,必须有一大批优秀的骨干教师。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至少必须具备三种素质:一是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二是有广博的知识,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的能力,不断更新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必须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时,还必须增强六种意识。一是敬业意识。敬业源于热爱,没有热爱之心、热爱之情,从事教育工作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专家意识。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专家、学者意识,就不会有重大发现,就不会产生独到见解,更不会有大胆革新。三是创新意识。教育事业具有开拓性特点,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四是慎独意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有“慎独”意识,追求独特的境界,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挑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五是协作意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团结一致,协调统一,营造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共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六是服务意识。教师要服务学校,为教育奉献终生;要服务学生,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为此,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提高人力资源的贡献率,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二是要让教师充分认识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要让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深刻内涵。四是要让教师从传统的传承方式迈向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自主创新。
三、对此问题解决的对策:
结合校情与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方面,重点应抓好三大工程:一是抓好以培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目标的“中坚工程”;二是抓好造就一批市县内一流、省内有影响的“名师工程”;三是抓好以运用规章制度实施科学化管理为手段的“管理工程”。完善教师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业务进修、比赛辅导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出经验、出理论、出成果,成为业务骨干,成为精英,成为名师。并采用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大大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全校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常规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1、师德师风培训。要办好教育,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又是师德。为师表立师德尽师职,正师风铸师魂见师情。
师品,德高为师。教师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感情、时间、精力、毅力乃至全部心血。教师必须具有为教育事业,尤其是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而奋斗的勇敢刚毅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才智。
师表,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其健康成长。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让其“亲其师,信其道”。
(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学校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处、教务处、办公室、工会、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和其他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落实以及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二是成立师德建设督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等参加,主要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督导小组要经常深入教学教研第一线,倾听教师意见,了解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定期召开会议,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教师之间互相评价,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
(2)、建立健全宣传机制。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高品位教师的沃土。学校应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条例,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地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学校应抓好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宣传工程,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
(3)、不断探索培养机制。一是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对全体教师进行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学校坚持在党员、干部、教师中广泛开展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教师法》以及上级党政部门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文件;不定期举办由全体党员、干部、教师等参加的职业道德理论培训班,邀请一些师德典范做专题报告;组织开展“师德问题”大讨论,教职员工结合自身工作,谈师风,谈思想,谈经验,以此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并明确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职员工自身的品德修养。二是把师德建设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推动广大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塑造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学校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师”的培养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化,骨干教师向名师转化。
(4)、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要根据《教师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等规定,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具体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学校制度化得评选师德先进个人活动中,设立“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奖”,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越的教职工给予表彰和重奖,以掀起树形象、学榜样、找差距、做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量化,通过学校、年级、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其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发放也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参评评职称晋升,立即调整岗位,令行安排。这样会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5)、积极推行人文关怀机制。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关注教师的利益要求,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想方设法留住优秀人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地的投入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强化师智师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学高为师。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三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学科
知识与研究成果。
技高为师。一是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二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采取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经常性的互相学习,以“三级”(备课组、教研组、学校)赛课为阵地组织相互听课评课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以继续教育为渠道,把规范性培训与灵活性培训结合起来的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艺术。
(二)、积极推行分层培训,努力打造名师工程
1、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一年适应教学,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合格教师,五年骨干教师,十年成为专家。
2、要遵循培养的原则:搭平台,出成果,评优秀,重奖励。
第一层次:青年教师,狠抓教育教学基本功,力争一年适应教学、二年站稳讲台。做到“三坚持”:坚持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爱学习的“四爱”教育;坚持新老“结对子”活动;坚持开展苦练“两个基本功”——班级管理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基本功活动。
第二层次:中老年教师,狠抓教育教学风格、特色的形成,力争成为骨干教师和有影响的专家。
一是加大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确定师德高尚、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知名教师担岗。二是在高级别、高质量的立项课题科研中,指定潜质好、发展空间大的中年骨干教师参加,促使其用科研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准。三是中老年骨干教师定期为中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并负责指导青年教师上研究课,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是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著名中学对口学习,以便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走出去,引进来”,让其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中坚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三)、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学校要坚持“全员参与,重在实效”的教研教改指导思想,采用自主研究和立项研究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每位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要求问题准,切入小,研究实。坚持写教育教学反思,作叙事研究。积极开展校级、市级、省级或国家级的四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以此为龙头,带动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引领教师知识水平向纵深、广博方向发展,做到博学多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注重班主任的培养,优化学校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队伍是学校优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把责任心强、教学素质好、工作效率高的教师优先选拔到班主任队伍中来,让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当见习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成立班级管理共进小组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管理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聘请教育专家作精彩报告,实现充实头脑,更新观念。同时,学校还要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定期量化考评,奖优罚劣,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当然,要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义务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烈、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绝非易事,还需要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获得。
第四篇:对当前基层检察院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加强基层检察院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依照总书记提出:政治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如何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综合能力强的检察队伍。笔者试结合我院实际对基层检察院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实现依法治国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的深入落实,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检察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从目前基层检察院队伍的结构来看,人才资源并不充足,培养和开发人才资源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下面就如何夯实基层检察院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浅析。
1、加强基层检察院司法辅助人员招录,充实检察院人员缺口,为基层检察院各业务部门减负。
当前,由于基层检察院各类文书、卷宗送达、卷宗装订、卷宗扫描等日常事务的工作量巨大,占据检察干警极大的精力,而这些辅助性工作在整个案件中处于基础性作用,可以通过司法辅助人员来完成此类工作,将办案干警的精力放在案件适用法律,出庭应诉方面,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在基层检察院的人、财、物均受地方政府管制,基层检察院招录司法辅助工作人员由地方党委政府决议,招录工作由地方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检察机关在进人方面没有自主权。而地方党政机关对检察工作的需求及检察队伍的现状了解不足,再由于地方财力问题,在招聘司法辅助人员方面迟迟得不到落实,这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解决检察官任职和级别、提高基层院待遇,留住人才。
自2002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以来,检察官任职条件提高了很多,通过司法考试成了任命检察官无条件的选择。我院40周岁一下干警17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有14人,通过率占82%,远远高于全院思考通过率。在司法考试的难度较大,且具备检察院工作经验的人才,长期处于一线工作而又看不到个人发展空间的情况下,就可能转行,人才思迁。我院曾有两名培育5年多之久的司法精英调离或考离我院。此外,检察官职级比例政策受公务员法调整,基层检察院的干部职级偏低、提升比例受限制,晋职晋级困难,许多干警干了一生也只能是个科员,甚至一些中层干部任职几年、十几年仍然还是个科员级别。而同期招录的公务员,在党政机关中晋职晋级的机会却多一些,发展好一些。检察官职业素质要求、任职条件要求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但福利待遇却偏低,挫伤了部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也潜在地对检察队伍的稳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不仅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还导致基层检察院内部优秀人才的流失。
3、做好检察文化传承,加快基层院人才更新,打造年轻化队伍。
现在基层检察院的检察人员较大一部分来自于恢复重建时,检察机关从其它单位和行业调进的人员、国家分配的部队转业干部、高、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以及八十年代中期面向社会公开招干考试进院的高中毕业生。以上人员进院时,绝大部分都是中专或中专以下文化程度,虽然后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并没有提高到与其学历层次相适应的要求,这是导致人才基础薄弱的一个历史原因。此外,取得检察官资格条件的变革,影响基层院人才持续发展,1994年以前,干部身份的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即可任命检察官法律职务。1994年以后,任命检察官法律职务除了大专以上的学历要求,还要参加高检院统一组织的初任检察官考试。《检察官法》出台后,2002年首次确定检察官必须具备本科学历,必须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成绩合格者方能被任命为检察官。这一系列变革改变了检察人员结构长期遵循的自然更替法则。显然,检察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基层检察院 一线办案人才阶段性短缺,加快检察队伍年轻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抓好人才自身培养工作,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能。
1、以岗位培训为着力点,增强干警业务能力。当前,基层检察院培养人才应以提高干警业务素质、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增强执法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一是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全员参与、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要求,通过业务培训、专题研讨、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大力抓好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技能的训练,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增强干警的适岗能力。二是邀请一些专家或有经验的检察官走进基层检察院,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案件讨论、案情分析等,向基层检察人员传授先进的经验提升队伍业务素质。三是将重要岗位的干警送出去学,除轮流让他们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和学习外,还可以将部分有潜质的干警送到上级院跟班办案和学习,增长才干,增强本领;同时可采取请求上级院下派专家型人才在基层检察院挂职的方式,以带动重点部门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的提升。
2、以知识转型为发展点,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客观分 析基层检察队伍的现状,也应该看到原有的人才资源还远未得到挖掘,其中不乏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检察人才,正是这一批人才支撑着检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阶段更应固强补弱,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对年轻检察人员,着重加强他们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办案,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二是对在办案一线工作多年的检察人员,要促使其加快知识更新,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法律功底,使他们实现由能力型向知识型升华。
3、加强内部岗位轮换,提升干警综合业务能力。根据院实际情况,定期对各业务岗位干警进行轮换,从而实现干警个人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克服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因数。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结合岗位职责,鼓励本院干警自学或参加专业性考试,如注册会计等会计资格考试,或有针对性进行医学方面培训,达到能分析会计数据,查清账务,能分析司法鉴定等方面知识,为院开展侦查、审查起诉业务工作提供有力推动力。
(二)增强人才强检意识,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1、合理配置人才。在检察队伍里,每个干警的智能、阅历、年龄、气质、性格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用人的关键 是给干警提供最适宜其专长、性格的工作岗位,力求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将具有一定侦查能力并 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干警调整到反贪部门,将年龄偏大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安排从事预防工作。
2、动态管理人才。选准用准人才只是用好人才的第一步,要确保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促进人才的自我完善,还必须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对人才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才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形式,加强对人才的绩效考评。树立“无功就是过,绩平就是劣”的思想,严格实行任期制、引咎辞职、末位淘汰等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充分激发干警才能,使基层检察队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三)树立人本管理观念,用心留住人才
1、改革检察人员任用机制,拓展干警发展空间,以事业留人。“良禽择木而栖”,对多数人才来说,有一番事业比金钱、安逸更有吸引力,如果在基层检察院这个舞台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自然心无旁骛,因此,拓展干警事业空间,是留住人才的根本。按照检察工作需求,可将检察人员按分工划分为检察官、辅助人员、行政人员三大类,因事设职,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检察官的管理与行政职级、职务脱钩,工资、福利、考核、晋升、激励、惩戒、退出等执行检察官 法的规定。辅助人员可以实行聘任制,适用劳动法的规定管理,行政人员则适用公务员法来管理,辅助人员、行政人员可以不需要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分类管理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的良好空间,可以让不同专业的人才扬长避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让人才在基层检察院找到了事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2、增强人文关怀,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感情留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如果检察干警能在工作上的、生活上够常常得到关心,处处体会到温情,那么,留在基层检察院工作就不是一种“不好意思走”的负担,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因此,为干警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基础。一是做到工作上尊重干警,通过广泛听取干警的意见,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以此促使干警产生主人翁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干警就会把任务和目标视为已任,千方百计,尽心尽力、创造性地去完成。二是生活上体恤干警,做到想干警之想,急干警之急,力所能及地为干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把干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心无他念。三是加强用人、留人方面的机制建设,为检察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增强人才成就感,避免人才流失。
综上所述,加强基层检察院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受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诸方面影响,需不断探索,基层检察院在履行职责的同时,还应向当地党委及上级院多请示、汇报,积极与政府部门协商沟通,维护辖区内经济社会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用出色的实绩赢得重视和支持。
第五篇: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的思考
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的思考
[ 摘 要] 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事件时有发生。会计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股东、债权人和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 因此, 有必要运用会计舞弊的相关理论, 了解会计舞弊的危害, 分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特点和手法, 找出防范会计舞弊的对策。
[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关联交易
一、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会计舞弊通常包括: 伪造或变造会计资料、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无中生有编造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虚假披露会计政策等。会计舞弊本质上是一种违法性经济行为。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
其一, 使外部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结果是使财富从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转移到拥有内部信息的一方, 即公司内部人员从外部投资者手中骗取资金。
其二, 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核心主体, 证券市场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要树立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即要在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过程中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不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反而会助长人为操纵股票的投机行为, 使股票市场缺乏有效性, 整体运作处于无序状态。
其三,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损害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臵的功能, 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特点
其一, 舞弊人员的群体性。一般会计舞弊的参与者为一个或几个人, 舞弊者为会计人员;重大会计舞弊则大多是高管人员、业务人员、会计人员集体参与, 有时甚至有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参与。
其二, 舞弊范围的广泛性。一般会计舞弊仅限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造假, 重大会计舞弊的范围则广泛得多, 有的从整个业务流程进行舞弊, 有的是通过资产评估、资产重组或资产臵换进行舞弊。
其三, 舞弊方式的复杂性。一般会计舞弊仅限于用账务处理方式进行舞弊, 重大会计舞弊方式则要复杂得多, 往往涉及内外串通、资产评估、关联交易甚至高科技手段。
其四, 舞弊损失的严重性。一般会计舞弊的损失较小,由企业承担;重大会计舞弊造成的损失要严重得多, 除了由企业承担外, 投资人、贷款人甚至国家和社会都要承担。
四、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常见方式 其一, 利用关联交易, 人为调节利润。企业为了少报利润或者偷税, 从关联企业高价买进原材料, 再将产成品低价卖给其他关联企业, 从而扩大成本费用, 少计收入, 减少经营利润。
其二, 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多计或少计收入和费用。企业将未实现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实现, 多计收入, 或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不计入成本等。
其三, 隐匿或高估负债。企业为了筹措资金, 夸大经营业绩, 故意隐匿负债。
其四, 虚构业务。企业为套取现金而虚构出差业务, 如以差旅费的名义从银行多提现金, 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
其五, 多头开户。企业为了偷税, 将一部分业务收入转移到其他银行账户;有的为了转移资金, 逃避监督, 在多家银行开设账户, 供小团体或个人违规使用。
其六, 隐匿或篡改原始凭证。如企业会计人员为了多报出差费用, 篡改住宿费等原始单据, 或在有关系的旅店开住发票, 多报费用;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 或开具“ 大头小尾”的发票等。
其七, 利用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进行舞弊。企业若内控制度不健全, 单位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由出纳人员一人保管, 出纳人员就可能私自开具支票, 挪用公款。
其八, 与他人串通进行舞弊。如材料采购人员与材料核算人员、仓库保管人员串通, 在材料的采购、定价、核算方面做文章, 利用出入库方便, 侵吞单位材料。
五、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防范
其一,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1)加强对大股东的控制。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一股独大” 的状况, 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大股东通过财务报告舞弊牟利的事件发生。(2)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要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 同时建立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3)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完善监事会组织结构, 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通过监事会人员构成改造, 改变监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 减少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代表在监事会中的席位, 增加其他相关利益者代表席位, 同时提高候选人相关专业知识和监督能力。(4)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法则, 由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控制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执行等要素构成, 是企业防范风险、控制舞弊的“防火墙”。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可以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效果。
其二,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 构建上市公司外部监督体系。(1)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遵循诚信准则、持续准则、对称准则和敏感性准则, 真实地进行信息披露。(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机制。要严厉处罚那些故意欺骗投资者且造成严重后果的注册会计师, 提高审计违约成本, 促使注册会计师遵守审计原则, 独立、客观地进行审计, 为资本市场提供值得信赖的审计报告。(3)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制度。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功能是在客观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陈述证据的基础上, 判断这些证据与建立的标准的符合程度, 并将其结果传递给有关利益的使用人。因此, 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制度在防范会计舞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完善经理人市场。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员职业档案制度, 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优胜劣汰制度淘汰不合格的经理人。(5)强化证券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职能。证券监督委员会主要是监督管理资本市场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应强化证监会的基本职能,保证资本市场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6)加强政府监管职能。政府监管包括政府对良性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政府对违规者的惩罚机制两个方面。政府监管会影响舞弊收益和舞弊成本的对比关系, 这将对行为主体造成很大的威慑力。政府监管若措施得当、执行有力、处罚到位, 就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7)完善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相关法律不仅应明确责任人应负的民事责任, 还应明确具体的相关责任人范围, 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保障中小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
[ 参考文献] [1] 曾 玲.我国现行会计信息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会计之友, 2009(6).[2] 刘国威.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及识别研究[ D].辽宁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