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枫桥经验”对人民法院矛盾化解工作的启示
“枫桥经验”对法院矛盾化解工作的启示
郑重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五十周年(1963年-2013年)。源起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枫桥经验”由最初阶级斗争背景下将“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分子)就地改造为新人的一种社会改造经验,发展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再到村民自治、社会矛盾预防调解、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其内涵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枫桥经验”不仅是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经验,对人民法院矛盾化解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矛盾问题交织,人民内部矛盾逐渐呈现出主体多元、诉求多样、数量高发的态势,这些矛盾最终多以案件形式汇集到人民法院。“枫桥经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坚持司法为民,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抓苗头、抓源头,抓基层、抓基础,构建多元矛盾纠纷预防与化解机制,努力将问题解决在当地,矛盾化解在萌芽。
“枫桥经验”强调矛盾“就地化解”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提出要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为新人,并采取“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政策。中共浙江省委选择诸暨、萧山、上虞等县作为试点,规定在社教运动中,除了现行犯外一律不捕,必须捕的也要报省委批准。是年10月底,枫桥社会主义教育对敌斗争基本结束,公安部领导发现了枫桥没有捕人的经验,向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肯定地说:“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指示好好总结。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公安部总结报告了“枫桥经验”的主要精神,即“捕人少,矛盾不上交,依靠群众,以说理斗争的形式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就地改造成新人。”1963年11月20日,毛泽东作出了重要批示:“此件看过,很好,讲过后,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以发至县一级党委及县公安局,中央在文件前面讲几句介绍的话,作为教育干部的材料,其中应提到诸暨的好例子。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11月22日,毛泽东在同公安部负责人的谈话中又强调指出:“从诸暨的经验看,群众起来以后,做的并不比你们差,并不比你们弱。你们不要忘记动员群众,群众工作做好了,可以减少反革命案件,减少刑事犯罪案件。”
“枫桥经验”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创新,其最初的精神内核“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得到了传承,“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则有了更为丰富的实践积累和时代内涵。枫桥镇依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乡镇建设,多元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举措,有效解决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有学者将“枫桥经验”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人为本、仁爱的人本价值观;依靠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观;不断的制度创新、尊重群众智慧的社会发展观。”人民法院矛盾化解工作是创建平安中国的重要载体,“枫桥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是牢固树立司法为民宗旨,加强司法便民举措,构建诉调对接机制,推进涉诉信访矛盾多元化解。
诉调对接实现矛盾“源头化解”
“枫桥经验”在实践中密切依靠群众,就地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囿于司法自身功能的有限性,人民法院只能成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有限责任公司”,而难以成为“无限责任公司”。从我国司法制度设计上看,法律规定了调解、仲裁和司法等多种形式来定分止争。因此,要推动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形成,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发挥好司法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明确性质让诉调对接“全覆盖”。诉调对接的调解仍是人民调解,但却是在“诉的背景、诉的引导、诉的管理和诉的保障”下的调解。诉的背景,是指矛盾在正式进入法院诉讼程序前的调解;诉的引导,是指对已经诉至法院的纠纷,由法院引导分流到诉调对接中心;诉的管理,是指对进入诉调对接中心的纠纷,将其作为人民法院的案件一样进行流程管理;诉的保障,则是已达成调解协议且当事人有要求的,依法确认其法律效力。同时要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权,调解不成,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立案,防止简单的以调代立、久调不立,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行业联动让诉调对接“专业化”。行业联动有利于实现矛盾化解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人民法院与工商局、消保委构建诉调对接工作联动机制;在医患纠纷调解领域,推动第三方化解医患纠纷平台的建设,强化对医患纠纷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促进医患纠纷的诉讼外化解;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劳动争议、物业、农村土地承包等领域与交警、工会、房地、农委等主管部门加强诉调对接,深入推进行业联动化解矛盾机制的建设,争取更多参与纠纷化解的主体、拓宽纠纷解决的渠道,实现纠纷解决主体多元化,途径、方法多样化。
机制建设让诉调对接“见实效”。要发挥人民法庭、社区巡回审判点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深入基层,以“两庭一所”为依托,以综合治理网络为平台,建立诉调对接分中心,利用专职法官、人民调解员、村镇、社区干部等多种资源,就地化解矛盾。工作力量要不断向基层法院、立案信访接待一线倾斜,把矛盾纠纷的调处和预防工作向社区、村组延伸。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有效化解“无案号”矛盾案件。
齐抓共管推动矛盾“多元化解”
“枫桥经验”重视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成了“党政动手,依靠群众,立足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对人民法院矛盾化解工作的启示是要建立“党委领导、法院理诉、政府解难、多元化解”的工作机制,实现“司法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群众崇尚法律、认同法律”。要立足“社会矛盾社会力量解决、基层矛盾基层组织化解”,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化解涉诉信访矛盾。
发挥党委政府的政治优势,当好“指挥棒”。要加强党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遇到的重大涉诉信访矛盾,要主动向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报告和通报,争取领导、监督和支持。要就涉诉信访工作中的难点、突出问题主动向党委、人大请示汇报,请求指导和支持,形成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强大合力。
依托基层组织的资源优势,弹好“协奏曲”。一些涉诉信访矛盾的产生与社会前端管理密切相关,其化解也需借助基层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业务优势。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格局,形成了群众乐于身边问题身边解决的思维习惯,在当今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变过程中,仍要注重发挥街道、镇、村等基层组织调解民间纠纷的优势,基层派出所处理轻微伤害案件的优势,司法所、综治办提供法律援助的优势,实现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全方位、多渠道化解处理各类社会矛盾。
发挥特殊人士的身份优势,筑起“防护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律师、志愿者等“独立第三方”参与信访接待、终结听证和矛盾化解工作,可以增加当事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推动涉诉矛盾化解。如政法院校在校研究生担任法院立案信访大厅志愿者,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既提高了他们自身司法实践能力,又为群众提供了实际帮助;选任一批来自妇联、婚姻登记中心、镇综合治理窗口等部门的干部参与信访窗口接待工作,使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更贴近社情民意,更有助于矛盾的彻底化解。
(作者单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第二篇:矛盾化解经验材料
海口:矛盾“减压阀”是怎么样炼成的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琼山区甲子镇加朝村是海口市最偏远的村庄之一,和旧州镇美本村闹纠纷争斗了30多年。原因是双方对一块权属不清晰的坡地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历史上两村曾发生过两场有数百人参加的械斗。
海口市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后,抽调区司法、国土、林业和两个镇的干部分别深入两村调研,查找证据,经过细致深入的调解,双方最终签订了和解协议书。为告诫后人,两村专门沿着权属界线挖了一条沟,并立上石碑,命名为“和解沟”,以示永久和好。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这是我们推动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海口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军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0年以来,各乡镇(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隐患3849宗,统一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451宗,调处成功率94.4%,基层大量矛盾隐患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整合资源,多方参与
海口市综治办主任冯少雄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受理、统一排查、统一分流、统一调处”的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司法、公安、国土、民政、心立即组织当地党员干部深入各个村庄,经过4天周密细致的工作,最终感动了参与事件的群众。之后,中心还积极寻求各种支持,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传为一段佳话。
“我们现在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甲子镇镇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主任王式福介绍,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排查受理矛盾900多宗,成功调解了850宗。两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民事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也没有发生过群体事件和越级上访,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海口市政法委副书记田丽霞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在工作上还建立了“五个到位”工作法,即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解决到位、对群众的不合理诉求解释到位、对确有生活困难的群众帮扶到位、对参与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群众教育到位、对无理取闹的依法处理到位。
陈军表示,海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在两年多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了为了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成为社会管理中的“减压阀”。这项创新实践已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在党、政府、社会与群众之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
摘自:《半月谈》2011年第6期
第三篇:枫桥经验的启示
“枫桥经验”的当代价值及对新形势下群众
工作的启示
刘靖北
2013年11月21日14: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今天,我们总结弘扬枫桥经验,最重要的是领会其中孕含的精神实质和实践价值,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一、弘扬枫桥经验中蕴含的创新精神,推进群众工作的时代化。“枫桥经验”是在1963年开始的全国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在浙江省诸暨县枫桥区(即今诸暨市枫桥镇)创造的,其基本精神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了“枫桥经验”,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此后的50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及枫桥镇始终坚持”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不断丰富和拓展“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把处理敌我矛盾经验发展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由政治斗争的实践转为社会治安的实践;由社会治安发展到包括民事调解在内的综合治理,直到今天,发展为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这就是“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重要奥秘。当下坚持贯彻群众路线,一方面,一定要继承以往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传统,不能借口创新而轻易抛弃。另一方面,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贯彻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旺盛生命力。
二、弘扬枫桥经验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推进群众工作的科学化。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全国许多地方存在“捕”、“关”、“判”、“杀””的“左”做法。在运动初期,枫桥的部分干部群众也希望采取这种激烈斗争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当地党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动群众开展了“武斗好还是文斗好”的大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形成了一致看法:“武斗斗皮肉,外焦里不熟;文斗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特别是其“对敌斗争,处理治安问题,解决民间纠纷,等等,都要教育人、改造人”的观点和做法,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枫桥经验在此后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比如 “四类分子”没有了,就及时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了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稳定上,创造了“群防群治”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新经验,等等。正因为枫桥经验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因而它才是能够持久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当下坚持枫桥经验,必须深刻领会枫桥经验中的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贯彻群众路线的科学化,防止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尾巴主义”和“命令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三、弘扬枫桥经验中蕴含的民主精神,推进群众工作的民主化。“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本身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造“四类分子”中运用和体现。依靠发动群众,让人民当家作主,是群众路线也是“枫桥经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所在。本人认为,群众路线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动作形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当下,我们应当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中来看待其价值和意义。群众路线语境中的民主,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它与目前流行的各种参与型民主相比,可以说是一种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在制定政策时,要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尊重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在推动工作时,要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认识和行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化为群众的实践成果。在检验成效时,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四、弘扬枫桥经验中蕴含的法治精神,推进群众工作的法治化。枫桥经验诞生于阶级斗争的年代,初始阶段具有强烈政治化的色彩,但是它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说理斗争,没有打人,更没有捕人,就能够把“四类分子”改造为新人,达成了捕人少、治安好目标。这说明,从一开始,枫桥经验就表现出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和谐和秩序的追求,这正是法治精神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变化,枫桥经验不断演变为一种促进群众矛盾化解、基层社会善治的经验。这种经验着眼于法治建设的本土传统与现代法治文明的内在统一。比如在民事纠纷调解中,当地的村规民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村规民约,上合国家大法,下合社情民意。这也是枫桥经验具有生命力和普遍价值的重要原因。当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群众路线与法治方式结合起来,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这是“枫桥经验”所蕴含的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
五、弘扬枫桥经验中蕴含的人本精神,推进群众工作的人性化。枫桥经验产生于“左”倾严重的年代,但它没有打人,没有捕人,更没有杀人,而是通过说服教育的办法,就把“四类分子”改造为社会主义新人。这与许多地方“关一批”、“判一批”、“杀一批”的做法相比,无疑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保护、对人的尊严的尊重。粉碎“四人帮”后,当地党委政府又运用这一经验,率先为“四类分子”摘帽,并率先允许“四类分子”子女参军、读大学等等,同样体现了枫桥经验中蕴含人本精神。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枫桥经验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无疑是枫桥经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当下,我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弘扬枫桥经验中的这种“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把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臵,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解决群众切身困难,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始终保持与群众密切的联系。
第四篇:化解企业改制矛盾纠纷工作新机制经验材料
近年来,两路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指导企业改制、化解企业矛盾纠纷方面,建立起了“矛盾减少在源头、纠纷发现在苗头、小事解决在企业、大事化解在辖区”的工作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重庆服装厂等5家企业改制和企业拆迁矛盾的及时有效化解,有力地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保证了辖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一、超前谋划、精心部署,坚持组
织领导工作到位
街道在指导辖区街属企业改制过程中,认真借鉴区内其他改制企业的经验教训,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积极发挥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功能作用,把建立健全各项组织领导工作摆在首位。一是加强改制工作领导。针对近年来企业改制推进步伐明显加快,改制企业较多的情况,街道及时成立了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企业厂长、书记、工会主席参与,坚持每月定期或适时召开企业改制工作推进会,全面分析形势,了解工作进度,研究确定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认真分析影响企业改制进度的不稳定问题,制定措施、落实责任。
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团结。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针对个别企业长期不组织开展党员和群众活动,自身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积极引导企业党组织和工会在“稳人心、得人心、聚人心”上狠下功夫,促使企业领导和班子成员用真情去做工作,用真心去感化个别重点人员,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困难职工等;针对个别企业清算领导小组人员政策水平、工作能力、思想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街道分管领导积极采取政策宣讲、集体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提高其政策水平、统一其思想;针对在册职工和退休人员就资产分配等存在分歧的问题,街道分管领导与企业领导一起,亲自数次约访双方代表,最终达到存大同求小异的共识。
三是加强信访维稳力量。街道及时研究出台了“协调处理企业改制信访突出问题专项工作方案”,并在街道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成立企业改制信访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熟知企业改制程序、政策法规以及群众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志组成;街道及时请区信访办、区体改办、区劳动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或有企业改制经验的同志,按照政策宣传员”、“企情调研员”、“群众服务员”的标准,加强对信访维稳人员的业务培训。
二、提前预防、有效掌控,坚持把不稳定因素排查到位
街道为有的放矢地做好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按照企业改制的总体规划要求,对拟推进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容易引起上访的不稳定因素进行认真仔细调查摸底;对改制企业谋划在先,控制源头,以减少企业改制上访问题的发生。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指导企业利用在职职工大会、退休职工大会以及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将企业改制的目的意义、组织领导、工作程序、依据的法规政策、企业帐目等对群众进行宣传、公布,增强职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规律的认识和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改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改革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保持社会稳定。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改制领导小组与企业清算领导小组一起,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方式,以书面问卷调查、上门入户了解或召开座谈会的多种形式,充分听取职工群众对改制方案等方面的意见和个人诉求。如今年在指导重庆服装厂改制过程中,街道仅在前期指导企业向各类群体下发问卷调查达500余份,组织街道党员干部和企业清算领导小组上门走访150余户,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13次,收集到在职工群体、退休职工群体和与现企业已无劳动关系等3大群体涉及资产分配、劳动保障等5个方面的意见和诉求107条。
三是强化情报信息工作。为掌握初始信息和获取改制企业的内幕信息,街道积极指导清算领导小组物色顾大局、听招呼且在群众中有一定感召力的职工群众或老党员、老模范担任信息员,充实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力量。如今年7月12日,在得知重庆服装厂原除名、辞职等人员串联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近200人,准备于次日集体到市委上访后,街道领导与企业领导分组连夜上门找到重点牵头人黄某某等6人,给其讲明厉害关系,通过5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一起大规模到市非正常上访事件。
四是认真梳理归类。指定专人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提请改制领导小组与企业清算领导小组逐条研究,对一般性的意见建议或诉求,及时由企业清算领导小组派人采取面谈、电话等方式直接向当事人反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如资产分配等热点、难点问题,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街道和企业对各类群体的各种诉求以及摸排出来的重点人员,建立“矛盾纠纷”、“信访诉求”、“重点人员”三本比较规范的基础台帐,并按“五个一”的要求逐件逐人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做到对矛盾纠纷产生原因、涉及人数、包案领导、责任人、解决措施和办结时限“六清楚”。
三、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把矛盾
纠纷化解到位
街道和企业坚持“从治本上化解矛盾、从源头上保持稳定”的工作思路,按照法、情、理、帮相结合的原则解决企业问题,实施了以帮助企业相关人员再就业和帮扶济困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措施,起到了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作用。一是协调好企业拆迁矛盾。在危旧房改造中,为防止辖区面临拆迁的企业职工为拆迁补偿问题而到市到区集访或异常
访,街道领导及时向企业清算领导小组讲明相关政策和依法有序上访的相关要求,并且承诺可由街道指派专人代为其反映诉求。重庆服装厂在今年的拆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职工非正常上访,而是通过街道领导积极协调相关事权单位,如实汇报企业的处境和现状,在拆迁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争取利益补偿。
二是保障好职工合法权益。针对退休人员反映的医保问题,街道监督企业严格按国家相关政策执行落实到位;针对部分职工反映企业存在经济问题,街道切实监督企业及时公布审计帐目,讲明审计程序和方法,消除职工疑虑;针对原正常调入职工反映厂外工龄的问题,街道指导企业经过清算领导小组多次会议和职工大会,通过按本厂工龄80%计算的决定,达到了街道、企业、本人“三满意”的效果;针对改制企业中未达到退休年龄人员要求解决工作的问题,街道通过社会保障平台,积极联系地区商会和社会单位推荐工作岗位;针对企业原协议有偿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要求解决“两保”的问题,街道请区劳动局的领导和同志以及律师,进行了无数次艰难沟通和政策解释,最终予以化解;针对原辞职等与现企业已无劳动关系人员要求参与资产分配的问题,街道引导企业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在广泛针求在册和退休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合情合理灵活解决,收到了花小钱保稳定的社会大效益。
三是开展好帮扶济困工作。街道指导和监督企业,建立了帮扶救助困难家庭机制,制定了帮扶救困基金管理办法,形成了日常化的帮扶救助制度。街道与企业一道对企业特困职工家庭甚至经常到企业上访的原解决劳动关系的困难人员,通过“送温暖”、子女助学、困难帮扶、联系就业岗位等多种形式开展救助活动,得到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制工作的平稳有序推进。
四、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坚持信访维稳责任落实到位
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妥善解决企业改制信访问题,街道加大力度、多策并举,创新思路,抓好企业改制的信访维稳工作。一是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针对目前改制企业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较多的情况,推行“一案一包”的领导包案责任制,落实街道领导包情况掌握、包解决困难、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停访息诉的“五包”责任制。针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做好解释工作的基础上说明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二是坚持集体研究制度。针对企业改制引发的疑难、久拖不决的重大群体性信访案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重点排查、梳理,由包案领导具体抓,重大疑难信访案件请区信访办、区体改办指导,一起研究解决措施,及时妥善地化解影响企业改制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不让现在的问题成为以后的历史问题,不让历史问题遗留历史。
三是坚持联合接访制度。为畅通信访渠道,方便企业职工信访和投诉,坚持街道领导、企业领导和司法工作者或请体改办的同志共同参与接访,听取职工呼声,对简单问题现场答复,对疑难复杂问题,落实街道和企业领导共同包案限时化解。
四是健全领导约访制度。为更好地解决企业改制引发的疑难复杂信访案件,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信访、经济工作的领导亲力亲为,经常在节假日或其他休息时间主动约访上访职工,面对面交流,了解情况,沟通思想,解决问题。五是坚持街道与企业整体联动机制。为形成维护稳定工作的合力,街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与企业之间的维护稳定工作联系制度和工作机制,对企业中的不稳定因素,企业能积极主动向街道报告,共同研究预案,共同协商措施,共同联手处置,推动了企业改制中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第五篇:矛盾纠纷化解经验材料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经验材料
(2018年6月 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跨地域利益冲突日渐凸显,单一纠纷解决方式已不能及时高效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县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和中央、省、市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系列要求,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意见》,积极整合调解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探索成立矛盾纠纷第三方调解中心,进一步丰富了人民调解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并完善了多元调解机制,收到较好成效。
一、准确定性定位,建立健全机构
**县矛盾纠纷第三方调解中心由县综治办牵头、相关部门参与指导,依法在县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落实了专门办公场地和办公经费,与县医调委合署办公。中心设立调解、接待及候调大厅、调解员办公室,在接待及候调大厅配备触摸屏、墙面显示屏,在调解大厅安装视频监控,对调解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同时实行派驻制,在县法院、县交警大队、攀莲派出所、北部乡镇、南部乡镇成立调解工作室,结合各部门、片区
2人权利的原则;五是坚持免费调解的原则;六是坚持接受综治、司法行政、法院等部门监督指导的原则。
(三)规范“八步程序”。一是受理矛盾纠纷:中心工作人员对当事人口头申请、书面申请、网上申请的纠纷进行受理登记。二是确定调解人员:当事人可以从大调解网站专家库里了解调解员的基本情况、业绩、专长等,自由选择调解员,也可以由中心工作人员指定调解员。三是调查核实:中心受理纠纷后,向双方当事人了解纠纷事实和双方的诉求,向双方当事人和相关单位收集资料。对重大疑难纠纷,由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讨论,最后确定调解方案。四是告知相关事宜:调解员调解前向纠纷双方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及时告知双方的权利、义务。需要技术鉴定的,告知当事人申请各种技术鉴定。五是开展调解:调解一般在中心或中心派驻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员也可主动上门开展调解。六是制作调解协议: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应注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双方责任、达成的共识、履行方式和期限等。对有履行期限的调解协议,建议双方申请司法确认。七是回访纠纷:了解当事人对调解员、调解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有履行期限的纠纷进行回访,了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八是整理卷宗:中心对每件受理的纠纷建立统一规范的档案台账。
四、完善工作机制,保障高效运行
将机制建设作为保障工作正常运行的“火车头”,建立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调解工作效率和水平。一是建立前端引导机制。中心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网站及手机APP。当事人可以通过中心大屏或手机APP从调解员专家库里选择调解员;可以通过阅读调解员之前调解的成功案例,提前衡量需调解事件的可能性结果;可以通过阅读登载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快地查询到自己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相关法律条款;可以通过中心QQ群、微信群等与中心专职调解员进行互动交流,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答疑,并开展对当事人心理疏导及调解的前端引导。二是建立联动调解机制。一方面,针对疑难纠纷,中心可以第一时间整合专职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发函邀请相关调解组织调解员参与调解,相关调解组织也可以发函邀请中心调解员参与调解。另一方面,中心采取进驻部门、进驻乡镇的方式与相关调解组织联动化解矛盾纠纷。三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县大调解办为第三方调解中心的主管部门,县司法局、县法院为中心的业务指导部门,定期对中心调解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每一件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相关要求进行,做到公正公平中立。
**县建立运行矛盾纠纷第三方调解中心的实践,是新形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