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思想笔记内容

时间:2019-05-12 06:5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队思想笔记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队思想笔记内容》。

第一篇:大队思想笔记内容

军队历史使命教育

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一支军队在某个历史时期所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必须发挥的特殊作用,它规定着一支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可以说,军队与使命共生,与使命同在。对于人民军队来说,使命高于一切。我军的性质宗旨,是在履行使命中体现的;我军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在履行使命中形成的;我军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履行使命中展示的。因此,帮助广大官兵认识和了解我军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推进部队全面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基于对我们党长期执政、执好政的深谋远虑

我们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对我们党来说,取得执政地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和远大目标,需要我们党长期执掌好人民赋予的国

家政权,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长期不懈的奋斗。党夺取政权 不容易,执掌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形成的压力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利用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兴风作浪。

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相互呼应,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颠覆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推翻我国的社会

主义制度。我们党能不能应对挑战,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关键取决于党的执政能力,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使命,具有重要作用。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江山变色、政权易手,根本原因是执政党脱离人民群众,而放弃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胡主席深刻思考世界上一些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总结我们党治国治军的成功经验,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强调要把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为党执政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对我军履行职能使命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

(二)基于对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考虑

我军历来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国家发展,维护人民利益,必须高度关注和处理好这样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要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第一位 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 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 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 盾凸现期”。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从党的事 业、国家利益和发展大局的有机统一,认清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 程中军队的使命任务,切实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 强的安全保障。胡主席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正是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坚持军事战略服从和统一于国家发展战略,把党的历史任务具体化到军事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建设的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军队的重要任务。只有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增强国防实力,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安全环

境,维护好战略机遇期,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新世纪

新阶段,我军能不能履行好使命,不仅关系到军队的自身发展,而且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二是要维护不断发展的国家利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利益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和延伸,海洋安全、太空安全、电磁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我们必须 拓宽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要关注和维护国家生存利益,还要关注和维护国家发展利益。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章、军人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在生物、心理和环境因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 失调,导致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

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消防部队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在急难险重关头,其成员心理健康状态对于保持内部凝聚力、促进战斗力发挥具有直接影响。具体来说,心理健康的官兵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能很快甩掉心理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全身心投入训练作战;二是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周围同志的批评和帮助,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三是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和战友交往,能分享、给予和接受爱与友谊;四是能形成高尚的理想与远大的抱负,能使自己的行为与部队的要求保持一致;五是能够正确认识和良好地适应社会,言行符合官兵身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官兵心理疾患的临床表现在警营调查中,我们发现官兵心理疾患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病例一:精神紧张。病例二:心情抑郁。病例三:无端猜疑。病例四:认知错位。

消防官兵应如何保持健康心理?如何才能使自己拥有和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关专家给战友们开出一些“药方 ”,不妨一试:

药方一:了解自己性格特点,完善自身人格塑造。心理学把人的性格特点区分为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等类型,战友们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卫生知识。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明确的认识,正确看待警营生活中各种挫折和坎坷,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理智对待成功与失败,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心境,以不断适应复杂的心理变化。

药方二:主动融入警营集体,努力冲淡心理压力。警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家庭,各种工作的完成离不开彼此的协作、互助、沟通与交流。战友集体生活有利于打破心理封闭,营造乐观开朗的心理氛围。在军营生活中,有心理阴影的同志应主动融入警营集体,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和谐的同志关系交往中求得心理减压,使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从而避免各种心理疾病的滋生。

药方三:重视警营环境熏陶,培养军人优秀气质。部队作为一个武装集团,对于其成员的精神气质有特殊要求。警营生活的耳濡目染,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个性气质。战友们应重视这种环境的熏陶,逐步培养勇于牺牲、坚韧不拔、乐观开朗、机智果敢、坦率热忱、雷厉风行的军人气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后提醒带兵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态的科学,已经为大多数带兵人所看重。但是,心理学并不包医百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它、参考它,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如果认为可以用心理学知识替代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那就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

两会专题学习2017年两会热点(节选)

【热点一】供给侧改革:“高频词”化为具体“路线图”

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经济转型既要稳定消费、投资、出口的需求侧“三驾马车”,更要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的供给侧发动机来推动。供给侧还有哪些不合理、结构性改革如何发上力等,将成代表委员讨论焦点。

【热点二】扶贫攻坚战:吹响冲锋号立下“军令状”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既定目标,也是我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

从层层立下“军令状”到22个中西部省区市考核扶贫成效,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精准扶贫还有哪些障碍?哪些政策需要改进完善?代表委员将带来大量一线情况与真知灼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立下“军令状”,关键看执行。要督导各级政府精准扶贫,还得运用好考核“指挥棒”,真正提高扶贫实效。【热点三】慈善法审议:“怀胎”十余年有望“呱呱落地”

慈善法草案将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首部立法将走上前台。草案经过两次审议,多处修改,此次提交审议后还将有哪些变化,将成为今年两会一大看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表示,慈善立法将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开展募捐的主体需要什么资格?“互联网+”慈善如何开展?骗捐诈捐如何预防?税收优惠如何实施?慈善信息如何公开?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热点四】拓展空间:“中国方案”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已经起航,G20将吸引更多目光。中国推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路线图,将在今年两会上更加明晰。此外,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也令人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邵峰认为,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开放格局,加快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

习主席提出的指导思想: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

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那么,在举国上下共圆“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里,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增强学习意识,提高素质能力。学习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决定着一个政党的荣辱兴衰。毛泽东同志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这个时代立足。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加强对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公仆意识,强化群众观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树立实干精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工作,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讲有用的话,不讲空话、套话、假话;要脚踏实地,多接地气,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真切的有效成绩来团结干部、凝聚党心,不断筑牢党群干群关系,深化鱼水深情。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工作热情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形成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局面,充分践行“走在前、干在前、争首善、当先锋”的先锋示范精神,争做先锋表率。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二章违纪与纪律处分

第六条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党和国家政策,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理或者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

第七条对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

(一)警告;(二)严重警告;(三)撤销党内职务;(四)留党察看;(五)开除党籍。

第八条对严重违犯党纪的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

(一)改组;(二)解散。

第九条党员受到警告处分一年内、受到严重警告处分一年半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第十条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是指撤销受处分党员由党内选举或者组织任命的党内职务。对于在党内担任两个以上职务的,党组织在作处分决定时,应当明确是撤销其一切职务还是某个职务。如果决定撤销其某个职务,必须撤销其担任的最高职务。如果决定撤销其两个以上职务,则必须从其担任的最高职务开始依次撤销。对于在党外组织担任职务的,应当建议党外组织依照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对于应当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但是本人没有担任党内职务的,应当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其中,在党外组织担任职务的,应当建议党外组织撤销其党外职务。

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或者依照前款规定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的,二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第十一条留党察看处分,分为留党察看一年、留党察看二年。对于受到留党察看处分一年的党员,期满后仍不符合恢复党员权利条件的,应当延长一年留党察看期限。留党察看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留党察看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的,期满后恢复其党员权利;坚持不改或者又发现其他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违纪行为的,应当开除党籍。

党员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其党内职务自然撤销。对于担任党外职务的,应当建议党外组织撤销其党外职务。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恢复党员权利后二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第十二条党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五年内不得重新入党。另有规定不准重新入党的,依照规定。

第十三条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受到留党察看以上(含留党察看)处分的,党组织应当终止其代表资格。

第十四条对于严重违犯党纪、本身又不能纠正的党组织领导机构,应当予以改组。受到改组处理的党组织领导机构成员,除应当受到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含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外,均自然免职。

第十五条对于全体或者多数党员严重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应当予以解散。对于受到解散处理的党组织中的党员,应当逐个审查。其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应当重新登记,并参加新的组织过党的生活;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应当对其进行教育、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予以劝退或者除名;有违纪行为的,依照规定予以追究。

第二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重点内容学习笔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全书重点内容梳理

《学习纲要》内容丰富、结构严整,忠实原文原著、文风生动朴实,全书共21章、99目、200条,近15万字,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3)“八个明确”: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5)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思想的“金钥匙”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新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新的奋斗目标: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百年。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新时代的历史脉络: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新时代的实践主题: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新时代的人民性: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新时代的民族性: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新时代的世界性: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历程中得来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2)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4)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5)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2)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6.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水平。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1.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三个始终”: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3)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4)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3.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1)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

(2)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

4.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1)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2)坚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3)“三个不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4)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三件大事”:

(1)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3.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

4.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1)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伟大工程: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2)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3)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须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3)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

3.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五年,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作出这一战略安排,是实事求是的、符合实际的。

4.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2)从经济方面看,可以概括为五个新机遇:一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新机遇;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五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新机遇。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1.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2.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1)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

(2)确立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3)服从核心、维护核心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就是最大政治。

3.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2)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

(3)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对党忠诚。

(4)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完全一致的。

4.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2)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重大工作的体制机制。

(3)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4)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5.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1)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2)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明确要求。

(3)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七、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2.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4)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5)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2)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3)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4)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

(5)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4.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1)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2)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3)全面深化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

(4)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5)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5.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

(1)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2)领导干部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既要挂帅、又要出征。

(3)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实现精确改革。

(4)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6.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1)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定。

(2)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3)推动全面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4)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首要之义是反对保护主义。

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1)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2)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3)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2)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两个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两个不动摇”: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3)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

(4)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保障以及制度保障。

(5)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4.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

(1)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

(3)推进公正司法,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人民权益。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5.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这其中最重的,就是要正确认识把握党和法的关系。

(2)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

(3)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要解决的是“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4)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5)三个“统一起来”:要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6)四个“善于”: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7)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九、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

(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2)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

2.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2)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3)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2013年,党中央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5)三个“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2)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4.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

(1)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结构性“三大失衡”: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

(4)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2.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这一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推动协调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2)深入开展多种协调,建立健全多种协商方式,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4.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1)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3)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把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

(5)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引导信教群众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坚持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

(6)宗教工作本质上群众工作。

5.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2)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

(3)联谊交友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

(4)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做好新形势下统一战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十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2.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2)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3)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宣传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

(4)要发扬斗争精神,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做所谓“开明绅士”,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

(5)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6)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1)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5.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1)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3)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4)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6.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1)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

(2)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3)“四全”新兴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4)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5)新时代综合治网格局: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

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

(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4)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

十二、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2)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4)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5)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2.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4)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5)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

(6)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3)“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4)“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4.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

(3)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4)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

(5)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

十三、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2)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3)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4)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2)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3)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4)绿色发展方式的“三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5)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1)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3)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2)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3)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权威,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

(5)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十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关于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2)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3)国家安全的内涵: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拓展。

(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国家安全理念,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我们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2.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3)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4)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坚持科学统筹,处理好安全领域的各类问题;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3.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1)重点领域国家安全,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外部安全。

(2)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是主阵地、主战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聚焦重点,把确保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3)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要提升维护国土安全能力,加强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5)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维护经济安全首先要保证基本经济制度安全。

(6)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

(7)网络安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4.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1)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来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

(2)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

(3)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决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十五、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关于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

1.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1)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2)人民军队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四个战略支撑”: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拓展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3)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2.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2)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宪法和党章规定的,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

(3)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首先全军对党要绝对忠诚。

(4)我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是高度一致的。

3.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

(1)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

(2)全军要把备战打仗作为主责主业,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3)军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指挥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4)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

(5)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4.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党的十九大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3)“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

(4)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5.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1)必须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

(2)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目标是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逐步实现国家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

(3)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

十六、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关于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1)“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是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4)两个“无法改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5)两个“无法阻挡”: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2.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行稳致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

(2)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4)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5)不断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2)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4)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5)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

(6)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7)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

十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2)当今世界的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3.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2)“一带一路”倡议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3)“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4)“一带一路”倡议的最高目标: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4.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

(3)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

5.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1)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2)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6.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十八、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1.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自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3)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4)“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要负起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

(5)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1)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2)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3)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

(4)政治立场事关党的政治建设根本。

(5)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6)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3.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1)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2)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3)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保持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4.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1)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2)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

(4)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

5.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1)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2)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3)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4)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6.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1)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2)党的纪律和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3)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4)政治纪律是我们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

(5)“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

7.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

(1)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推动党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

(2)“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

8.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1)腐败是社会毒瘤,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2)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打击在党内培植个人势力、结成利益集团、妄图攫取党和国家权力的阴谋行径。

(3)深化标本兼治,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不敢腐,侧重于惩治和威慑;不能腐,侧重于制约和监督;不想腐,侧重于教育和引导。

十九、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建设

1.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1)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坚持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

(3)“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4)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相辅相成,在本质要求上完全统一。

(5)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3.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1)六种科学思维能力: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3)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4)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5)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6)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

(7)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

4.保持战略定力

(1)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2)保持战略定力,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保持战略定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

(4)保持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5.坚持问题导向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2)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发展问题要方向清晰,难点问题要明确回答,实际问题要重点解决。

(3)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4)对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要科学统筹、优先解决,确保取得实效。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要注意总结和反思,以利于更好前进。

6.重视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2)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3)开展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

7.发扬钉钉子精神

(1)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2)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3)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

8.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2)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

(3)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重大职责,要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党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4)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三篇:参考文献内容笔记(范文模版)

参考文献内容

一、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内涵及对策的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荣臣 1、201-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里习近平把“全面从严治党”也作为治国理政的三大战略举措之州。

2、“从严”强调的是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党的建设历程时起,就强调了从严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这里的“严”,不光是手段和措施的严,更主要是强调制度的严。通常把党的制度分为五大类型,即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等。

3、“治党”在于把党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纲领、路线联系在一起的。“治理”,一方面要求执政党在自身建设上,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的建设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化党的建设的制度改革,优化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4、习近平指出:“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经验,也积极借鉴国外执政党建 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了一些从严治党规律,这些都要继续运用好。”

5、分析苏联党的建设的失误,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放弃了党创建以来自身的优势,而对于执政党的特点又考虑不够,从思想混乱演变到组织混乱,无疑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6、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是要靠严明纪律。”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铁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实现全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充分发挥党的其他各方面优势的重要保证。

7、列宁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重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 8、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中必须发挥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简称两个责任)。“两个责任”的提出,既强调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强化了纪委监督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发展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本格局。

二、从严治党规律探析 姚桓

1、从严治党 共产党的性质 历史使命 必然性要求、主线不变具体要求不断变化,紧迫性、艰巨性 总趋势越来越严格

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 坚持“五位一体”,使各项工作相互配合、促进;从严治党与改善党内政治生态是辩证统一、密切结合的,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以从严治党作为改善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举措,又以政治生态的改善推动从严治党的落实;从严治党与党群关系建设呈明显的正关联,要以从严治党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战略措施,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

2、从严治党 规律

无规矩不成方圆。政党制度不同,其规矩的内容和执行的严格程度差异很大。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一般是由国会的派别发展而来,长期在稳定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框架下活动,主要任务是组织竞选和在议会通过符合本党目标的议案。这样的环境和任务决定了这些政党组织上比较松散,纪律要求不甚严格,有时甚至党员的党派身份也难以确定,党员从一个党转入另一个党的事情经常发生。共产党则完全不同,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担负着彻底改造社会的艰巨历史使命,诞生时大都无合法地位,处于旧政权压迫之下。从世界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看,马克思在创建早期工人阶级政党时指出: “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 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导下制定的第一个共产党章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规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盟员的生活方式必须符合同盟的目的。从严治党思想也体现在列宁建党的全部实践中。按照列宁的设想,在俄国要建立的党不是旧式的、松散的、改良的社会民主党,而是担当推翻旧政权的革命任务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党是组织的总和,组织能使力量增强十倍;共产党必须以先进理论为指南,实行严格纪律;入党必须参加组织,接受组织管理和监督。列宁以此作为入党的一个条件。

3、一是执政后许多人的入党动机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而且在和平环境下难以检验;二是执政条件下党员队伍不断扩大是必然趋势,党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也日益发展了群众性特征,党员队伍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三是党执政后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其中又分为不同时期,所谓经受执政的考验,每个时期都有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

4、十八大以后的从严治党也聚焦于两个问题: 一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高群众工作本领;二是集中力量做好反腐倡廉 工作,并逐步从治标转向治本。

三、从严治党 重在治吏———习近平从严治吏、建设廉洁政治思想初探

刘红凛

1、面对“权力异化”与权力腐败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厉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将重点放在“从严治吏”上,致力于建设廉洁政治,把从严治吏、反腐倡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法治追求)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强调加强执政骨干队伍建设,选好、用好、管好干部,使干部秉公用权;另一方面奉行对腐败的“零容忍”,标本兼治,既严惩腐败,又健全、改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彰显了习近平“从严治党、建设廉洁政治”的基本方略与基本特点,其初步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靠政治领袖的决心与真抓实干,二靠自上而下的廉洁自律,三靠科学的制度与机制。

四、民心向背根基与党的执政规律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戴焰军(重点)

1、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要求,但因为每一时期和阶段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存在的问题不同,治党的方式、途径、手段等都有一定区别。今天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因为今天面临的问题必须站在全面的高度才能解决,绝不是单从哪一个方面就能解决的。二是因为党要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这在能力方面对党是一种全方位的要求,也是一种整体化的要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所需要的本领,涉及党的每一个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哪个方面、哪个部分达不到要求,都会影响我们整体目标的如期实现,所以必须坚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加强自身建设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其对于保证党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党的战斗力的增强和执政地位的巩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师德笔记内容

【南山双语学校小学部师德笔记摘抄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十条禁令

1、严禁违背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公共场合或课堂搞封建迷信活动或传播低级庸俗思想文化,诋毁教育形象;

2、严禁工作敷衍塞责,不遵守劳动纪律,无故不完成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

3、严禁讽刺、挖苦、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严禁违反素质教育要求,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5、严禁参与有偿家教、推销教辅资料、乱收费、以教谋私、以粗暴言行对待学生家长;

6、严禁无故不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7、严禁无故空、酒后进课堂、上课或开会时使用通讯工具、在工作时间上网娱乐;

8、严禁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9、严禁酗酒、打架斗殴,或参与赌博等有损教师形象的活动;

10、严禁违反规定,组织学生从事不安全活动,工作不尽职,造成学生伤亡事故。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师德师风九题

(一)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更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二)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三)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史学界有“盖棺论定”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在位,特别是对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因此,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或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四)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颠倒了。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德于人,尔不 1

可不忘也”。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与“恩”。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五)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六)“文人相轻”恐怕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现象。但与西方国家比中国可能更厉害。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的语言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镩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的警世之言,是教人如何避免东方式的嫉妒。而在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这类语言,倒是有不少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类的至理名言,是教人如何努力奔向远大的目标。这是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在中国,文人相轻心理比西方的更复杂和隐晦。“相轻”就是互相看不起,只有自己的好。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也可以激发人们去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但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互相贬斥或互相拆台。作为教师,如果对此没有警惕,上课时或与学生接触时,不是澄清学术上的是非,而是对同行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诽谤,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说到底,这也是师德师风问题。

(七)“侠”、“义”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英文中找不到与“义”字意义相同的词。关羽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尊崇,就是因为他最好地体现了这种美德。但很少有人把这种美德与教师联系起来,好象这两个字只与武将或武林之人有关,实在看不出跟教师有什么搭界。其实不然。中国的教师离不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少教师是很讲“义气”的。有位美籍华人教授,写下这样三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把它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仗义疏财,扶困济贫,教学相长”。有趣是,作为大学教授,在座右铭中只有最后一句是与教师职业有直接关系,前两句,都是武林中话语。但这位教授深受学生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对学生很讲“义气”。实际上,遵守诺言、讲求信用、乐于助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等这些在古代就在平日里要求常人做到的,都是“义”字的题中之义。把这些放在教师身上,同样是一种美德。那些不讲义气,在学生困难时不解囊相助,学生需要时不能设法满足,学生遇到危险时不能挺身而出的教师,恐怕也谈不上有师德.

(八)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眼下大学教师有一种浮躁的心态,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这种心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必然不“真”,表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贻害社会,因而也谈不上“善”。所以说,“躁”也是缺乏师德的表现。

在教师职业中,这种心态主要有十种具体表现:

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

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

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

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

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

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

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

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

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九)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其中一个共性的要求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单位里、家庭中或是社会上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把这种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服务的对象上。你的钱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你的亲人突然死去,或者你的职称职务没有顺利提升,由此产生了气愤、懊恼、悲伤和烦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医生站在手术台旁,售货员站在柜台后,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病人、顾客和学生时,你的角色就要转移到医生、售货员和教师这里来,而不能停留在马路、家庭、殡仪馆和领导者那里。在病人面前你就是医生,在顾客面前你就是售货员,在学生面前你就是教师。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体会,这是师德和职业道德中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境界。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师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颗耗子屎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巷谢)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

爱——师德之最强音

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失去爱和尊重,那么他将很难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理解、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基础上,为他们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实施。为什么要加强师德建设,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

一、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不断强调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博爱之心”。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生动活泼与严肃守纪的辨证统一,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师生关系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和良好素质的反映。

二、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关键

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三、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主要从以下方面看:看他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否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看他是否热爱学生,能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深切关注,真诚地热爱学生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

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在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只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我带给我的学生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轻松,语言习得的充实这样的感受:明朗而高效的节奏感,严肃而活泼的氛围,重积累与联系,重学法指导,重语言运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重情感交流。在新课标下,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要放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内趋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语言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我坚信,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在适应了我的授课模式以后,渐渐地从对我的课堂发生兴趣转向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我是发自内心地感动于这种良性的循环。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能够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实丰富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用先进的理念、恰当的方法带给学生鲜活的知识与技能,努力培养出具有世界胸怀、中国灵魂、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是一曲爱的奉献,我们的生命会因奉献而精彩,因开拓而闪亮,因耕耘而芬芳,因奋斗而更美丽。

第五篇:学习笔记内容

群众路线规定篇目(学习笔记内容)

1、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酒泉市第三次党代会及三届四次、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市十五届三次党代会精神;

3、通读精读三本书:《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

4、认真学习《党章》和党内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教育;

5、学习中发〔2013〕4号、中办发〔2013〕4号和甘发〔2013〕5号文件规定的学习内容以及中组部印发的资料汇编、酒泉市委组织部资料汇编等学习资料;

6、拓展学习廉洁从政准则、信访工作条例、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应知应会知识读本等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和学习资料。

最近新增内容:三本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论群众路线》,《联系服务群众经验选编》,中央宣传工作会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三严三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习近平兰考调研内容,建设丝绸之路设想,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未来的赶考等内容。

下载大队思想笔记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队思想笔记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调查报告内容

    关于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的通知 为全面客观掌握我校学生新学期开学返校后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校领导及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 讨论: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分析“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根......

    市容监察大队学习笔记

    市容(城建)监察大队加强学习型、创新型队伍建设“如何提高依法执法能力”如何构建和谐城管?”„..是市容(城建)监察大队认真学习行政执法理论知识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为积极开展争......

    政治学习笔记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仪式......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内容.(合集)

    1、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2009.9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本文所探讨的教师专业,不是局限于教师所教学科或研究领域,而是包含整体意义上以教育工作者身份从事......

    201403-0415笔记内容5篇

    3月9—12日自学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百度搜索)、《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任选3月13日辅导:张少华内容:坚......

    群众路线教育笔记内容

    笔记内容 3月28日领学人:钟文财白城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 (2013年12月10日) 2013年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宏观环境趋紧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困难”、改善民生与维护......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内容

    学习时间:3.3 学习地点:会议室 主 持 人:刘学才 内容: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本文所探讨的教师专业,不是局限于教师所教学科或研究领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