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再认识[推荐]
对“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再认识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个新事物,不是在它产生的当时,而是在它发展的明天、后天,甚至更长时间。1963年,浙江省诸暨县(今诸暨市)枫桥区创造了以“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为主要内容的“枫桥经验”,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枫桥经验”是当时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的一种重要创新,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和2013年,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两次作出重要指示,极大地推动了“枫桥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健康发展,并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枫桥经验”产生55年的今天,从理论到实践,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对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有其深远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群众参与。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推动全市政法综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牢把握“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好基层组织、群众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治理主体从多方凝聚,治理方式向多元集成,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治理手段向信息化、数据化转变,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枫桥经验”是我们党的
群众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善于发动、组织和宣传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1939年,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力量,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群众工作的决定。党的七大强调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将“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提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上党的群众工作也出现过一些失误,狂风暴雨式、命令式和当群众“尾巴”等极端化的问题,时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伤害了一些群众的感情。对此,我们党始终以巨大政治勇气纠正自身 1 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枫桥经验”的产生与发展是党的群众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缩影。
1963年10月,当毛泽东同志得知“枫桥经验”后当即予以肯定,要求各地学习推广“枫桥经验”。这是共产党人在进京“赶考”不久后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现实国情的冷静思考,是毛泽东同志带着胜利之师跨进历史凯旋门后对群众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党对群众工作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要求党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总书记对“枫桥经验”的两次重要指示,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的深刻洞察、彰显了对“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历史担当、表明了对执政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
弘扬“枫桥经验”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和实践价值,有力地促进群众工作的行稳致远
“枫桥经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尽管一些具体做法深深地烙上那个特定时代的痕迹,但其“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核心与灵魂始终未变,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实践价值,对于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精神。“枫桥经验”产生于“左”倾严重的年代,但当地人们没有打人,没有捕人,更没有杀人,而是通过说服教育的办法,就把“四类分子”改造为社会主义新人。这无疑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保护、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在社教运动初期,枫桥区的部分干部群众也希望采取这种激烈斗争方式,当地党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不照搬别人的做法,也不回避当地的矛盾。因地制宜、尊重规律。三是“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担当精神。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气候中,枫桥区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困难面前不偷奸耍滑、问题面前不瞒天过海、矛盾面前不自欺欺人,而是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性原则出发,顶着压力也要干好应干的事,冒着风险也要担好应担的责。四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创新精神。当年,枫桥区不随大流,勇于突破各种禁区,敢想、敢做、敢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此后的55年里,他们始终坚持“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不断丰富和拓展“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创新。五是“既合大法又合民意”的善治精神。在具有强烈政治化色彩的年代里,枫桥区通过开展说理斗争,实现了既不捕人又治安好的目标。这一经验做法具有“上符国家法律精神、下合社情民意”的特征,表现出对和谐秩序的追求,是善治精神的具体体现。
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年以来,特别是弘扬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实践价值,有力地推进群众工作的时代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促进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2 为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地通过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察民情、解民忧、集民智、聚民心,把广大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和扩大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不断适应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需要
“枫桥经验”从最初的“调和阶级矛盾”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护社会治安”;从新世纪初“加强社会管理”到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建立了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一是立体化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二是服务化的社会管理保障体系。依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实现治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三是动态化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四是系统化的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建立以有关职能部门为主体,群防群治辅助力量为补充,社区、社会面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的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街面防范网格化、社区防范物业化、农村防范自治化、场所防范保安化、重点部位技防化。五是数字化的社会管理信息体系。着眼于社会管理、城市运行管理、政务服务以及数据资源管理的需要,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在基层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大力推广民生热线、绿色邮政、网上信访、视频接访等做法,构建快捷高效的群众诉求表达新通道,推动实现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智慧化、精细化。六是规范化的社会公平执法体系。进一步规范执法流程,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要求,从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入手,对执法具体环节和有关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健全执法办案信息查询系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党的群众工作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都相应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人们的利益需求、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这些新的变化,使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同时,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认同已经从情感认同逐渐 3 向法理认同、利益认同转变;对党委、政府的诉求不但有着物质方面的,而且有着更多的社会诉求,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增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仅需要勤勤恳恳,而且对专业背景、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较好地适应了党的群众工作的需要,切实增强了基层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 的位置,增强“枫桥经验”新的活力
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是铿锵的宣誓,更是行动的纲领。学习、推广“枫桥经验”,最重要的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的源泉,始终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不断增强新的活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必须正确把握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高度重视又不超越阶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把握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方法。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学习推广“枫桥经验”,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抓住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环境等问题,从而使“枫桥经验”更接地气,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以创新为重点的土洋关系。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当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推广学习“枫桥经验”,既要传承也要创新。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互联网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电子通信网络也已迈入4G时代。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把“脚板走访”与“网络对话”有机结合起来,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化解民忧提供新渠道,为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新平台。
不断提高以服务为先的群众工作水平。做好群众工作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群众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为开创新时代群众工作新局面提供更加有力、有序、有效的组织保证和能力支撑。
第二篇:学习枫桥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平安河池
学习枫桥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平安河池 2014-01-21 16:47: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有0人参与
分享到
1963年,浙江枫桥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50年来,“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要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实践好,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河池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建设平安广西和法治广西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实现“稳进突围、提速发展”和市委提出的“八新”要求,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引领,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综治基层组织建设、推行居住证制度、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化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有关工作,引领平安河池建设逐步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落实“三到位”,强化做好群众工作的组织保障
枫桥经验的实质就是发挥政治优势,相信依靠群众,加强基层基础,就地解决问题,减少消极因素,实现和谐平安。近年来,河池市不断发挥党委、政府的政治优势,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强力整合群众工作力量资源,为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做好群众工作打下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群众工作力量整合到位。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重点在基层,关键还是依靠基层工作,依靠群众,这是“枫桥经验”为我们提供的重要法宝。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这是“枫桥经验”发挥制度优势的重要启示。2009年以来,河池市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一个决定、四个配套文件”为契机,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了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问题。目前,市、县、乡综治委(办)机构全部实现了更名和调整充实,人员编制得到增加,领导力量得到加强。全市139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有效整合了基层综治维稳资源,初步形成“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考核落实”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全市130个农村乡镇派出所所长全部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专抓综治维稳工作,1627个行政村配备驻(挂)村民警1723名(其中驻村民警877名,挂点民警846名),全市从各级党政机关选派662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2031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此外,还把综治基层组织建设延伸到自然屯,通过整合村级基层干部和村
民小组长等基层组织力量,全面组建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交通安全员、义务消防员等“五大员”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落实经费保障,使“五大员”队伍真正成为村屯社会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全市已组织专业治安巡防队34支600人,义务治安巡防队949支6711人,现有合同制消防员215人,保安人员2414人。
二是基层奖励机制到位。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基础建设上,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努力就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不断健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奖励机制。2012年以来,河池市针对全市139个乡镇(街道)制定了《全市社会稳定动态四项考核评分办法》,明确了考核内容和奖惩细则,对排名靠前、排名落后的乡镇,都有了明确的奖惩规定,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年终绩效考评和平安建设考评,真正做到了责任到位,压力传递到位,动力激发到位。同时,各县(市、区)也积极探索基层奖励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如罗城县出台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村级(社区)信访维稳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将该县141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一类村村支书、主任每月每人从财政补贴经费中拿出150元、二类村拿出130元、三类村拿出120元作为风险抵押金,副支书、副主任每月每人从财政补贴经费中拿出120元,二、三类村分别拿出100元作为风险抵押金,考评验收达标的,县财政除退回风险抵押金外,村(社区)支书、主任每月每人还奖励300元、二类村奖励260元、三类村奖励220元,副支书、副主任每月每人还奖励270元、二类村奖励230元、三类村奖励200元。对平时不认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没有按时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情况书面上报乡镇党委、政府的村(社区)干部,退回季度押金,但不发给奖金;对发生村民非正常上访或者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村(社区)干部,不退回季度押金,也不发给季度奖金。
三是经费保障到位。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把维护社会稳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增强综治平安建设的物质基础。今年以来,市级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按照即报即消的原则落实经费近200余万元;各县(市、区)财政预算安排综治维稳经费达1100余万元,人均达2.68元,切实为构筑和谐稳定模范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将农村治安防、人民调解员、森林防消员、交通安全员、治安信息员等“五大员”队伍列入财政补贴范围,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组织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旺盛活力。
二、完善“四项制度”,切实为做好群众工作的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最有效的办法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进一步推动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逐步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为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制度保障。近年来,河池市在社会管理上不断发现和总结基层在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一条具有河池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一是推行居住证制度。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行居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享受和本地居民同等待遇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河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行居住证制度工作,制定了本市推行居住证制度工作方案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采取市、县两级共同承担方式,落实了经费保障,促进这项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市级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任务已经完成,全市11个县(市、区)73个乡镇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现有工作人员302人,建立村(社区)流动人口申报组384人,落实工作人员1016人。全市设立居住证受理点98个,受理申请居住证5359人次,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4800张,办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4000多人。南丹县车河镇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下设19个流动人口工作室,今年1-3季度共采集流动人口信息达6000多条,接待群众来访125人次,安置流动人口子女入学500多人。
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终端化,是“枫桥经验”的另一个重要启示。2012年以来,河池市全面推广“天峨经验”和都安县“一村一警”农村警务模式,积极探索具有河池特色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机制。目前,全市“一村一警”配备率达100%,驻村民警与县乡驻村干部、村屯干部和农村“五大员”协同配合,构建了农村社会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全市初步形成“村(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如罗城县积极推行农村“1+2+n”警务网点化和社区“1+2+n”警务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县11个乡镇125个村全面推行“1+2+n”网点化管理模式,即每村落实1名驻村民警+2名县乡干部(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名乡镇包村干部)+若干名网点员(村屯干部、联防队员、护校员、护矿员、农村“五大员”等),全县16个社区推行社区“1+2+n”网格化管理模式,即每个社区落实1名警长+2名警员+若干名网格员(乡镇包社区干部、社区干部、护校员、护矿员、单位内保人员等)。
三是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枫桥经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问题。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重大决策、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1年以来,河池市不断健全和完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切实了做到应评尽评。通过建立公示、听证、对话、协商等制度、机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使评估过程成为倾听民意、化解民忧、赢得群众理解支持的过程。2012年以来,全市对164个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决定暂缓实施项目10个,不准实施项目7个,切实做到了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纠纷产生。
四是建立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到抑制或损害而且事后并未获得相应的补偿,其解决必须从利益的分配和实现入手,建立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近年来,河池市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积极推行
“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做法,依托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等工作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市、县(市、区)成立人民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和群众工作部,全市建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99个,实现群众工作常态化。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和联系群众制度,完善“网络问政”常态化机制,全市初步建立“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五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最核心的是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因此,必须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尤其要扎实开展好干部下访化积案解难题办实事行动,回应群众诉求,排查矛盾纠纷。2012年,河池市综治委组建了专业性调解机制建设工作小组6个,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处平台11个,医疗纠纷调处平台12个,劳资纠纷调处平台13个,全市24家律师事务所125名律师分别与139个乡镇(街道)开展“结对子”活动,将法律咨询服务引入矛盾纠纷调处全过程。全市持续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千名干部进库区解难题”和机关党员联系农村贫困户活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充实一线、服务群众“零距离”。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级负责、联调联处、督查督办和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和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1-9月,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392件,同比下降12.7%,调结5012件,调结率92.95%。今年以来,中央政法委交办涉法涉诉进京上访案件44件,已经全部化解,化解率100%。市、县两级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共受理医患纠纷案件17件,调解成功16件,目前正在协调解决1件。2011年至2013年第三季度的11个季度中,我市社会公众安全感均排在全区前2名以上,实现了持续稳定的目标。
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枫桥经验”诞生至今历久弥新,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常青树”,这源于“枫桥经验”的精神本质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格。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必须要将发展的重点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延伸至新出现的或是将要出现的社会各个领域。当前,社会信息化、信息全球化已经完全显现,河池市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是推行网络信访服务。信访部门开通了视频接访业务,使群众不出乡村,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与有关部门直接面对面沟通,反映诉求,解决信访问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河池特色的网络问政新路子。截止今年8月,全市有734个市直和县(市、区)单位实名上网问政,日均点击量约1.7万人次。2012年共受理网友留言1960条,回复1944条,回复率达99.2%,办结问题1548个,办结率达79%。
二是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已全面完成公安二、三级主干网提速改造任务,二级网的宽带扩容至622兆,三级网的带宽扩容至155兆,二、三级网主干网实现双备份,建立了覆盖全市的350兆无线集群系统,各县(市)城区建成4信道的集群基站,建成乡镇常规基站49个,全市实现了乡镇、县(市、区)、市350兆无线通信互联互通,各基层所队全部配备数码相机、录音笔、数码摄像机、活体指纹采集仪等设备,公安信息化建设为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先后筹措资金达1.5亿元,投入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市累计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2789个,其中,由政府投资安装探头1680个,完成后台改造12个单位,由社会单位安装探头11109个,其中接入公安平台135个。目前,全市已实现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平台联网,建成了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社会监控资源联网平台。
三是信息化建设逐步向重点领域和基层延伸。如环江县自主研发“农村社会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将各村屯的概貌、地理位置、土地山林、联防结构、房屋布局、人员信息、财产情况、联系方式等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并预留模块以便驻村民警根据时空变化对系统进行适时更新、升级,为日常警务工作提供便捷、高效的集约化管理,这一做法得到自治区公安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本文作者系广西河池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第三篇:贵州省学习“枫桥经验”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会议
贵州省学习“枫桥经验”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会议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重心在基层、关键在一线
●充分发挥基层的主体作用,在第一现场构筑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防线,把感情融洽在基层、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
●用共产党人的“奋斗指数”提升贵州的“发展指数”,用广大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关于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面研究部署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加速发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凝聚强大的力量源泉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省委书记赵克志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主持,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省委副书记李军,省领导宋璇涛、孙永春、秦如培、廖国勋、陈刚、龙超云出席。
赵克志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要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做好群众工作重大意义,关于践行党的宗旨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关于以优良作风凝聚人民力量,关于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关于推进群众工作方法和制度创新,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等一系列论述,以优良作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赵克志强调,这些年来,我们以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加速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坚持把重心下移、夯实基础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坚持把关口前移、矛盾化解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坚持把深入基层、转变作风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支撑,坚持把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障,群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省情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做好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用共产党人的“奋斗指数”提升贵州的“发展指数”,用广大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赵克志强调,要以优良作风探索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富有时代特征、具有贵州特色、符合群众意愿的群众工作新路。在结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运用“群众工作九法”,以“六强六创”为总抓手,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群众工作大提升,群众满意度大提高。一要加强惠民生,创新实现群众利益的举措。以推进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创新完善民生政策体系,既要做好雪中送炭的事,更要集中力量扩大普惠性民生、发展高水平民生。二要加强察民情,创新夯实联系群众的基础。大力推进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深入调查研究,创新联系方式,把党的群众工作的触及面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三要加强保民安,创新维护群众权益的方式。充分发挥基层的主体作用,在第一现场构筑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防线,大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群众民主权利,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大力推广基层一线的典型经验,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四要加强化民怨,创新群众满意作风的建设。结合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五去五求”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深入抓好“四风”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以奋发实干的作风做好群众工作,以为民务实的标准做好群众工作,以良好的形象做好群众工作。五要加强汇民力,创新点燃群众激情的方法。加强和创新思想教育引导,注重引导提升群众的主体地位认知,注重创新教育引导群众的方法,注重拓宽教育引导群众的渠道,引导和动员更多群众主动投入到富民强省的事业中来。六要加强聚民心,创新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依靠群众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群众工作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实施监督,通过改革创新、建章立制,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又制度化做好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
赵克志强调,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工作作为深化改革、建设贵州、造福群众的重大政治任务,强化组织保障,强化执行问责,强化担当能力,强化岗位职责,发挥好县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将群众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确保群众工作落地生根、朝气蓬勃。
陈敏尔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赵克志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认真真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结合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结合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抓好贯彻落实,集中全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谋划好明年工作,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结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贯彻落实,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要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把群众提出的意见切实整改好,真正惠及群众、取信群众;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要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先学一步、先做一步、先改一步,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李军、秦如培在总结会上与参会同志进行互动交流,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学习贯彻好赵克志书记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的意见》。李军指出,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重要职责,切实抓好民生这个最根本的群众工作,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强全社会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高度重视网络虚拟社会的群众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建强各级群众工作平台。
8日中午,参会人员到省群众工作中心参观学习,9日上午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在贵阳设主会场,在各市县设分会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的有:各市(州)、贵安新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群工、政法、综治、维稳、信访部门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委书记,省直部门、省综治、维稳、群工和部分省属高等院校、省管国有企业、中央在黔单位、省教育实践活动办有关负责同志。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方法的再认识
班主任工作方法小结
班主任工作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繁”、“琐”。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认为:班主任工作要做到四个字:“爱”、“勤”、“抓”、“引”。
一、爱
许多优秀班主任所提倡的“三心”,即爱心、诚心、耐心,是班主任工作经验的精华所在。班主任老师每时每刻都应牢记在心。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 爱学生是我们每个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的。不管学生个体差异如何,班主任老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往往有一种自卑感,对他们往往是一句体贴的话语,就能打开其心灵的窗户,给其勇气和力量。爱学生还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对犯各种错误的学生要及时指出其错误,但不能侮辱其人格,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有些问题要个别批评、个别交谈。爱学生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从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使自己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了解学生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多走动、多观察、多和学生谈心,摸清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多和任课教师交流,多和家长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二勤”,即腿勤、嘴勤。
教育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存在着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的过程。耐心在教育过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一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许多不良的行为往往反复出现,仅凭几句话简单的训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冷静、理智,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厌其烦地耐心工作。抓反复、反复抓,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逐步地提高。
一、勤
“抓”就是抓典型、抓关键、抓要害。注意抓典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典型,抓住以后都要认真剖析,让每个学生都清楚一件事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有什么利与害,充分认识到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学生自我鉴别的能力。
“引”就是引导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班干部参与班级的管理。一个班级的好坏,往往和班干部有很大关系。班干部是班级中的“主心骨”、“领头羊”,是学生思想、学习、纪律、工作、活动等各方面效仿的榜样。一群坚强有力的班干部往往可以确定班级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因此在一个班级中如何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就是一项关键的工作。我认为选拔班干部的标准是:要有较高尚的品德,有热心为同学服务的热情,有宽广的胸怀,有良好的习惯,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既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又有一定的号召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除了培养一批得力的小助手外,班主任还应注意:现在的孩子表现欲望都很强。因此,我们可以在班里可多设立一些岗位,做到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努力创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个个都是小主人”的班级管理氛围。
第五篇:学习枫桥经验 创新社会管理
学习枫桥经验 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古今有之,一定的社会时期有其相应的管理模式。当前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社会财富得到具大的增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人对社会的看法和所表现的形式与过去有较大的不同,我们经常听到当前是战略机遇期,矛盾凸现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较多的社会性矛盾,有些问题还较为突出。因此,党和政府对社会管理非常重视,强调了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枫桥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矛盾出现并不可怕,但要求我们认真对待和及时妥善,使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六十年代他们做到“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在新时期提出了“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发生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的要求,着力构建新的“大调解”组织网络,在社会管理上又新增了新的内容,他们在社会管理上与时俱进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受益非浅,很有借鉴作用。作为一名基层的干部对此谈一点创新社会管理的想法。
一、对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做群众工作,说到底就是为老百姓办事。以前我们也在做,但现在做群众工作时总觉得“老方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遇到困难问题和矛盾,感到束手无策,我们想尽办法真心想妥善处理好问题,但群众就是不信任不买账,我们在工作中确实感到很为难、很郁闷,当然上级也看到这样的的难处,所以提出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得学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本事。只有以更加丰富的工作方法,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密切党群关系,做好工作。要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创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要敢于面对矛盾,深入基层特别是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要勇于承担责任,对矛盾问题不推诿、不扯皮、不上交,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要随时掌握社情民意,做好预测防范,努力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用在平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敏感问题,要提前预警,积极疏导,有效处臵,坚决防止因思想不重视、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到位,使个体矛盾演变成群体矛盾,让小事情发展成大事件;避免因为处臵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进一步拓宽社 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形成人民群众合法理性地表达诉求、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社会管理新体制,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涉农工作中社会管理的几个倾向性问题。一是土地承包权问题。一方面96年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对两田制的时间规定,责任地三年和人口地十年的政策,因上级大政策不作调整全镇到目前仍对土地未作调整变动,且今后也将保持不变,因此,部份人员对当时责任地10亩起包的政策感受到利益上有冲夺,随着土地租赁价格的一路走高,要求土地的呼声也趋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征用失地农户享受不了农转非养老保险政策的农户对土地补偿的价格要求再增加,特别是2003年3月26日前征用的价格在2万元多一点,没有养老保险的土地征用顶目,目前1200元每年每亩的政策年复一年的补偿,村级奖金的补偿今后为难以为继,村级资金运转会存在潜在风险,而对享受农转非的被征地户的因政策到人后不能继承今后也是潜在的矛盾。二是村级资产管理和处臵难。集体土地征用后,有限的征地资金已用于村级债务的清偿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货币资金已所存无几,周边镇对征地资金已开始部份向农户分配,我镇部份村的群众以对征地资金也要求分配的呼声开始出现。认为村里土地村干部买掉,钞票用掉,村民未享受过征地费,要求有个说法,而且部份村对征地补偿已用于公益事业建设和村级运转经费,已无力进行分配,如不事先加以引导,可能会引发部份村在集体资产的处臵上的矛盾。加上村级资产的处臵如原村围垦土地低价甚至无偿转让、店面房的产权等出现的矛盾,会加剧工作的难度。自来水费长年来月的损耗和收费不及时等在个别村出现的巨额水费漏洞也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三是基础设施长效管理难。新农村建设中新建的设施缺少维护和管理,存在损坏、缺少和被他人占用现象,排水沟被水泥板封闭在部份村个别农户集中地段较为突出,堵塞可能性极大,且清理成本极高。村庄绿化管护也存在盲点。
三、要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溶入群众,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真心把群众当家人,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虚心向群众请教,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说老百姓能够认同的话,讲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理,在与群众接触交流中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过去要求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想这是一种形式,现在只要有时间,多去转转,到群众家里去坐坐看看,老百姓是欢迎的,说实在我们干部不大,但去去老百姓也有自豪感。
2、做些实事,让群众感到我们干部不是喝茶看报比较空闲的人。做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如矛盾调解、困难帮扶、一些信报投递的村邮工作,虽事小但群众感到实在的事我认为要做好。我在村主任会议上已讲过了,当前我镇土地上绝大多数苗木,对进水需求已不必切,但一旦发生农田长时间受淹,老百姓就要话干部不作为了,你由于外湾水满排不出,不是你村内排水沟问题,他看不到你人他仍要骂人,而你组织了几个人也带着工具在清沟,尽管因为你在以前没有安排了排水沟的清理工作,他会认可你,就这么简单。事实证明,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
3、处臵问题要讲究方法。现在群众矛盾多机而且有传染性,一些本来不大的事,因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大矛盾,因为现在有钱无钱的人对社会认为度都不大高,心理上不平衡,情绪化现象突出,一有风吹草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些原本没有多大利益冲夺的人在个别人的轰动下共动参与起哄,对问题的处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问题处理复杂化。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大的讲原则,小的讲灵活,处理一个是一个。
4、要上下部门多方联动。目前村一级职能相对集中,但到镇里区里的职能部门相对分化,若口径不一致将引起更大的麻烦。一些群众要求强烈但村里认为不符合政策规定的的问题若上下没有衔接好,由于理解的不一,出现不同的答复,群众就会选择对已有利的说法,到时要挽回就很困难。若上下知道这件事,答复相对一致,群众认为没有偏差,也会心平所和地平息矛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