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学之道的感悟
读《治学之道》杂录姜亮夫《治学一得》:
治学问题有两件事。一是根柢之学;二是博与专―,不博不能专。
博,不是野马飞奔,到处乱钻的博,那只是绿头苍蝇乱飞的现象,也不能善用这个“博”字。一个专家的学问,必然要有个定则,或熟习一些学科的内涵与自己之“专”的关系。譬如它的家属关系父族、母族、妻族、及师友邻里同学同窗,乃至边缘学科,把握这些关系,然后选择着要处,系统求之,则这个博,才是“有的放矢”。
程千帆《詹詹录》:
看风使舵是学者的堕落,它导致学术的毁灭。
要精读几部书,打下根柢。
从事于一个专题研究,材料是基础。必须从搜集材料开始,然后进入整理材料,即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那种想跳过搜集材料的阶段而然直接进入整理阶段、逃避搜集材料的艰苦工作、利用别人搜集的一点材料大发议论的人,与科学研究是无缘的。
必须注重亲自搜集第一手的材料。对于他人引用的材料,必须核实。以拣别人搜集的现成材料为满足,只能证明自己的懒惰和不负责任。懒惰和不负责任不能产生科学。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备“敌”情观念,即要把自己研究的那个范围的国内外同行及其作品经常进行排队,了解他们的动向和成果,这样才可以避免重复,互相补充,进行商讨和开拓领域。
殷焕先《视野和信念》:
“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殷孟伦《谈黄侃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1.首先以关心国家命运作为出发点,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学术研究上去。他认为治学是“存种族、卫国族”的手段。研究学术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国计民生的利益。这正是黄先生治学的根本目的。
2.“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广大为贵。”
“师古而不为所役,趣新而不衅其规。”
3笃学而不趋新,征实而不蹈虚。
.治学先从继承入手。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4.扎硬寨,打死仗。
黄先生读《清史稿》,全书一百册,从头到尾都一卷一卷地详加圈点。他对于随便翻翻,点读数篇摺止者称为“杀书头”,他临终前犹勉力圈完《唐文释》。这就是他治学的态度,也正是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成功秘诀。
5.淹博古今、谨严自守。
《颜氏家训》中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6.疑事毋质、质而勿有。
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
7.对学生要求严格、劝勉备至。
袁世硕《冯沅君先生的治学精神》:
比较起来,占用资料和研究资料,对认识研究的对象是更重要,充分与否,认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人一定要委身于生命的新流。”
董治安《难忘的启迪和教诲》:
踏踏实实地真正“读通”一种重要古籍,把这作为走向治学的第一步。“
“广中求精、博中求专。”
“读书要识家法”。
牟世金《我的读书法》:
一经毕,百经毕
。”
三年内系统地阅读百多种书籍。
善问。善问者要“闻一知十。”
在读书做学问上,要善于小题大做,而不要轻易放过一些日常遇到的小问题。只要勤于探索,注意总结,日积月累,自可形成一套自己得心应手的读书方法。
“友、敌、师”。
如果怀着敌意向书本进攻,当一篇论文、一个论点,被自己攻来攻去,否定了,推翻了,这就是自己学识水平的一个提高。这时的读者,岂不拍案叫绝,其乐何如?如果左攻右攻攻不下,自己的疑问全部冻要化所学所问为“自有”。
郑板桥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释,这时就会心悦臣服地承认它、接受它。经过这个过程之后的感受,才可说是真正地读懂了。这个懂,也就是消化的标志。如此得来的学识,不仅能牢记心底,且已化为自己的学问而可运用自如了。这对读者来说,才可谓有了真正的收获,从而享受到无穷的读书之乐。
刚开始这样做,进度必然很慢,但比之长年累月装口袋的笨法,那就快多了。从根本上看,这样来读书学习,将使读者一次有一次收获,一次有一次提高;其中某些劳动,可能好似白花了,其实这种白花以至失败,都有其看不见的实效。作为整个读书法来看,它主要还不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在充实和提高读者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若能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磨练得心明眼亮之后,继续读书也好,研究问题也好,就有可能遇事便迅速做出较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而敏锐的眼力,独到的见解,也可望在这个过程中较快地培养起来。能如此,就不能生产出无穷无尽的产品。
唐弢|《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问题》:
我看无论哪个国家,要使引进的外来东西真正在自己国家里生长,非要把根扎在本国大地的泥土里去不可,不扎到本国大地的泥土里,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鲁迅写《狂人日记》,他说依靠的是以前看过的一百多篇外国小说,茅盾也说,他最初写小说是依靠曾经读过的外国小说,鲁迅后来谈到《彷徨》的时候又说,他终于慢慢的脱离了外国的影响,在技巧上逐渐成熟。每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中国尤其如此。
不搞比较研究不行。
第二件事,也是《书林》上发表的文章,作者沈鹏年,过去和我认识,这个人搞材料还是可以的,钻劲很足,就是学风不正,很多人知道。他文章说毛主席和鲁迅曾经见过面,据说有些杂志还转载了这篇文章。但这是不真实的。根据周作人日记和其他材料,毛主席的确到八道湾十一号看过周作人,那是一个下午,鲁迅正在教育部开会,没有遇见。文章还说上海虹口区副区长有个材料,可以证明鲁迅和毛主席见过面,但他并未说明那个材料的详细情况。那个材料更妙了,说鲁迅和毛主席见过多次面,都是由她已故的丈夫联系的。其实那个材料,很久以前有人就给了我,要我考查,我经过初步查对,证明不确。想不到在我案头搁了几年的材料,沈鹏年现在却抛了出来。
殷孟伦《我是怎样研制语言学的》:
我开始治学最得力的书有:《说文解字》、《尔雅》、《经传释词》、《荀子》、《诗经》、《史记》、《汉书》。我读书的体会:第一、书要熟。我的记忆力差,但勤于检阅,开卷即可索得;文字长一点的,选择一些段落,背诵上口。第二、书一熟,自然文义就会通悟,前后贯联,由此书证彼书,由此悟彼,或推类而得,黄季刚先生曾说过:“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只要几部书熟了,就能明白好多问题,发现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第三、句读方面,也是读书的一大问题。第四,读书理解不可不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第五,要用类比法求证文义。第六,要注意要注意语义演变的历史。
古今对应问题。第七,特别 “文不空生,论不虚作”,这是读书著文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读书,先要边读边留心应该注意的问题,才能从文中发现他人所不注意的问题,然后去正确的解决它,不是临时瞎凑,就可以叫做文章的。为了写作,一般说,应先就某项问题作些卡片。但我不习惯这样,我认为读书时先要弄通所读材料的文义,明白贯通之后,才参考各书,作出互证和补充,然后分门别类抄撮在一起,不论是用卡片,或用纸条、抄本,都无不可。我的经验,就自己能力所及,要解决某一问题,就从自己认为必须注意到的文献里去找材料。比如,我从三十年代起,特别是解放后,写过十来本书,三、四十篇论文,发空论的比较少,总是在写某一题目之先,积累若干有关资料,积累愈多愈好。先看具体资料说话,不是先搭好架子再找资料,因为那种办法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看风使舵,是应时或有其他目的之作,不是从具体实际出发,解决所应解决的问题的文章。
李白出生地今苏联境内阿拉木图的托克托。要搞明白,不可以口舌争,一件一件根据文献印证,才算结论。依据材料和史实说话,为学之道,如是而已!
第一,无论做哪种学问,都先要搞基本训练,基本训练好了,才能开步走。
第二,第三,读书要有 要虚怀若谷,以愚自守。其实人之所知,不如其所不知。虚心求益,天地间人情物理都可以补充自己所不及知。
先后本末,不能东翻西检。
第四,要熟习极少的文献。所谓熟习,是说读通读透。
第五,要博通古今中外,不存门户之见,不固步自封。
第六,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思想在指导你行动。我个人认为写文章、做学问,首先要
立定信念,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有益于科学发展的,就去做。古人说,“文须有益于天下”,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写文章、做学问的前提。不然象钻牛角尖那样做工夫,意在标新立异,是不可取的。
殷孟伦《谈谈汉语词汇研究的断代问题》:
我在进行汉语研究的时候,是先从具体情况出发,扎扎实实地以高调查研究、掌握资料为前提,然后进行综合、比类、作穷源究本的探索、分析,不先单凭某些说教,不依仗名流重言,来凌驾一切。只要把具体情况搞清楚了,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会突露呈显。因此,中外古今名副其实的语言研究者,其成功关键,即在于此。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诀窍和方法,可以说都是理解这个原则的。
张维华《我对研究史学的一些看法》:
就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来说,他费了三方面的功夫。先作《通鉴长编》,就是收集和排比史料;再做《通鉴考异》,就是对收集的史料加以检查和鉴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哪些是有错误需要修正的。经过以上两番功夫,最后才写成《资治通鉴》一书。
孙思白《谈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问题》:
多接触,钻进去,再对它有所理解或发现,兴趣就来了。
第二篇:感悟带兵之道
感悟带兵之道 ■姜道洪
带兵,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古今中外是相通的,谙熟其道是每个带兵人的基本功。但做一个好的带兵人,除了认真学习前人经验,把带有共性的好传统继承下来之外,还要善于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具有个性化魅力的“真理颗粒”来,以此对带兵的一般规律做与时俱进的丰富和补充,从而更上一层楼。
——编 者
感悟带兵之道
当今,社会在变革,军队在转型,官兵思想活跃,给带兵这一老话题,赋予新的内容。如何适应时代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科学的带兵之道,对于充分激发官兵动力、挖掘官兵潜力、凝聚官兵意志、提升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
爱兵要“真”
常言道:爱出者爱返。只要付出真情,定能获得实意。“爱兵”不难,做到“真”字却难,因为爱兵不同于爱子,爱子来自本能,出于天性,而爱兵基于感性,出自理性。只有读懂战友之情,才能付出关爱真情;只有真情关心,才能赢得真心。
爱到骨子里。处非常感情,当用非常之心。且不说战争年代,官兵同仇敌忾,生死相连,存亡与共,凝结着纯洁感情;即使在和平年代,官兵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走到一起,住同一屋檐下,吃同一锅饭,这种缘分亦来之不易,情结值得珍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兵就是爱自己,这种爱必须发自内心。对其生活,要像父母那样牵肠挂肚;对其成长,要像良师那样教诲引导;对其困难,要像兄长那样关心帮助;对其弱点,要像知己那样宽容理解。
爱到点子上。大爱无边,至爱无形。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人把小恩小惠看作是爱兵,把姑息迁就看作是爱兵,甚至把以损害战斗力为代价的消极保安全看作是爱兵。恰
恰相反,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小恩小惠只能把风气带坏,姑息迁就只能把缺点放大,消极保安全则是把平时的问题推向战时。此乃带兵之大忌!作为带兵人必须着眼于战斗力的生成,着手于官兵的素质培养。对其长处,要适时激励;对其不足,要合理鞭策;对其成长,要善于引导,力求使官兵达到业务精通、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标准,在未来作战中保胜利、求生存。
爱到情理中。做人要讲感情,做事要讲道理。凡事合情合理,方能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高山流水,行于自然。语言粗俗,方法粗暴,于情理不通,后果只能是处处碰壁。带兵人讲感情、明事理,体现在坚持原则上,原则是底线,也是约束,对人一视同仁,做事公平公正,给部属一个公道,他们就会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落;多一点舒心,少一点郁闷,从而增强思想的稳定性、工作的积极性、整体的和谐性。讲情理还体现在诚心助人上,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享受。官兵都是带着美好追求走进军营的,人有追求才有激情,对他们入党、考学、深造、提职等要求,要正确加以引导,热心支持帮助,既有利于个人成长,也有利于单位发展。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
知兵要“深”
知兵有深度,带兵才会有高度。有些带兵人往往懒于动嘴、动腿、动脑,知兵不深,满足于一知半解,浮于表面,似是而非,以至于“做事拍脑门,出事拍大腿”。
知其长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处隐藏着短板,短处孕育着优长。如办事果断者有时刚愎自用,耿直爽快者有时简单粗暴,素质过硬者有时自由散漫,扎实肯干者有时缺乏创新……然而,由于官兵成分复杂,表现各不相同,其长短不易被发现。加之部队专业较多,考察手段受限,其长短更不易于被掌握。此时,如果先入为主,就谈不上准确把握其长短了。知其长短是为了扬长补短,用长避短,必须深入细致,用心考察,如建立必要的考察制度,使考察经常化,不凭一时一事下结论;又如采用合理的考察方法,将考察内容逐项细化,力
求全面准确;再如坚持辩证的考察思想,做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相结合。
知其冷暖。冷暖连着人心,务求用心上心。随着以人为本思想深入人心,带兵更强调提高官兵生活水平,改善官兵福利待遇,满足官兵合理需求。即使在过去看来是小事,只要关乎士兵利益,也不可草率处之。作为带兵人,要眼往下看,体察“兵”情:从吃饭看饭量,看菜单子上有没有,菜篮子里多不多,菜盘子中够不够;从睡觉看睡相,看房子漏不漏,床子稳不稳,被子暖不暖。“只顾领导不顾兵,对上重视对下轻”、“不怕战士不满意,就怕领导不中意”的做法,当在摒弃之列。
知其悲喜与好恶。家家都有难念经,人人都有悲喜事。今天,各种信息充斥耳际,官兵虽然身在军营,但了解社会途径更广,与亲友沟通机会更多,对自己前途期望更高。无论社会上的大事还是小事,都可能波及他们的思想;无论亲友们的好事还是坏事,都关联着他们的心情。至于个人的喜事、愁事,更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变化。官兵来自五湖四海,阅历各不相同,个性爱好千差万别,谁对部属的个性爱好看得准,摸得透,谁就能思路清晰,工作主动;反之,就会心中无数,事与愿违。要善于从平时言谈、文体活动、日常生活中,准确了解其个性特点,对其良好的兴趣,要给予鼓励,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对其不良的嗜好,要讲清弊端,耐心说服教育,及时纠偏。
管兵要“严”
严格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实践证明,严是爱,纵是害。管兵是严谨的工作,必须求实务实;管兵是细致的工作,必须精心细致;管兵是艰苦的工作,必须常讲常抓。常言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要做到持之以恒,严之一贯,就会少出事故,多出事迹;少酿苦果,多结硕果。
严之有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而无据,行之不远。部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从严治军的依据,作为带兵人,必须树立法规意识,依法从严管理。否则,管理便无章可循,部属会无所适从,松散现象就会有市场。有些单位不按条令管理,自定土政策,使严格管理跑调变味,严重影响了部队正规化建设;有些领导对部属存在的问题,不坚持原则,不按规定办事,结果“错误常犯,事故不断”。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学法懂法用法,靠依法管理实现正规化。
严之有度。严之有度,工作有术;宽严无度,漏洞百出。管兵也有个把握时机、掌握分寸问题,做到宽严适度,才会恰到好处。要把握好过与不及的度,做过了头会形成阻力,而抓的力度小了又会出现消极。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把握好冷与热的度,抓工作保持冷静,氛围过热头脑会膨胀,气氛过冷情绪会低落,既不要滥刮风,也不要随风倒。其次要把握好刚与柔的度,刚性过度容易机械僵化,柔性过度让人感到圆滑世故,抓工作的最佳状态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适时适度。
严之有术。方法得当,万事顺畅,路数不清,劳而无功。严格管理必须讲究方法,一视同仁,避免重差轻好。如果眼睛只盯住表现差的,对表现好的不管不问,就无法做到“一把尺子人人量,发现短处都补长”。管兵应疏堵并举,避免重堵轻疏。既要坚持制度至上,强调令行禁止,又要坚持思想先行,注重教育疏导,做到“制度管兵教育辅,一边疏导一边堵”。管兵应标本兼治,避免重标轻本。摒弃“盯住人说长论短,看问题就事论事”等简单做法,既要从高处着眼,把道德信念、组织纪律融入官兵思想,也要从低处着手,从一人一事逐个细节抓起,力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外见其效,内见其理。管兵应内外联手,避免重内轻外。既要发挥自身优势,抓好部队内部管理,又要加强外部联系,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做到内抓外合,齐抓共管。
练兵要“实”
练兵为实战,求实是关键。未来作战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节奏快、压力大,对官兵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适应新时期战争形态转变、军队建设转型的要求,力求把兵练活、练精、练实。
细化抓落实。没有训练的细化,就没有训练的落实。细化训练内容,细化训练步骤,才能在细化分训中抓好落实。应针对部队担负的作战任务,着眼战场透明、打击精确、对抗激烈等特点,深入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可能出现的作战样式、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等,仔细研究每一项训练内容,打牢官兵适应未来作战的素质基础。应根据部队当前的实际状况,围绕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的要求,分步演练具体的组织形式、行动方法、作战样式等,力求把程序练清,方法练熟,手段练精。
强化谋实招。未来作战的新特点,对练兵的真实性提出很高要求。应强化未来作战特点规律研究,搞清对战场环境的各种影响。探索未来作战的本质、样式和方法,使部队训练随着作战变化而变化,确保课题设置更加合理,演练情况更加逼真,部队训练更加务实。应强化作战对象研究,增强练兵的针对性。弄清未来作战对手的作战思想、作战特点、力量结构和行动方法等,深入研究其强弱点,在训练中探索避强击弱的有效对策,提高官兵的谋划能力,力求做到避强有招,击弱有术。
深化求质量。以己为鉴,认清强弱,通过固强补弱提高训练质量。深入分析本部队在体能、智能、技能、装备等方面的现状,针对短板,找准症结,反思原因,研究固强补弱的可行措施。练兵要做到体能差距用强度补,智能差距用知识补,技能差距用教学补,装备差距用战法补。对训练中存在的“练为看、练为比、练为考”等浮躁现象,要正视,不回避,解决问题不迁就,发扬注重训练效果的好传统,瞄准短板用力,不断提高训练质量。
用兵要“狠”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带兵当牢记“慈不掌兵”的道理,需用兵时决不能迁就照顾。战争实践证明,所谓“狠”,即狠在要求上、任务上、牺牲上。用兵不狠就等于对敌人手软,对敌手软则反被敌伤。这个“狠“字,体现在应急行动上,就是要一往无前,奋勇拼搏;体现在未来作战上,就是要敢于出手,向死求生。
有“狠”的意识。平时千般爱,用时必须狠。作为带兵人,要想带领部属去冲锋陷阵,就必须具备一副“铁石心肠”,这是带兵人的基本素质。战争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领域,军人面临的是残酷无情的拼杀和你死我活的较量。尤其未来作战,更具激烈性、残酷性、毁伤性,面对强敌,不要幻想“零伤亡”,流血牺牲在所难免。不想流血只能流血更多,害怕牺牲只能牺牲更大。只有“狠”才能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作战效益,只有“狠”才能更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有“狠”的胆魄。“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未来与强敌作战,肯定会遇到势均力敌的“硬仗”、敌众我寡的“恶仗”。危难关头,考验的就是指挥员的勇气、胆魄,看指挥员敢不敢“狠”下决心。勇敢出战术,胆量决胜负。没有“狠”的胆魄,就不会有高明战法;没有“狠”的胆魄,就不可能险中取胜。带兵人关键时刻必须“胆大包天”,狠下心来,率领部属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哪怕是刀山火海,哪怕付出再大代价。唯此,方能狭路相逢勇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狠”的招法。“狠”,不等于盲目蛮干,必须“狠”之有理,“狠”之有利,“狠”之有据。如果乱狠一气,就失去章法,乱了决心,造成无谓牺牲和消耗,这是对部属鲜血和生命的不负责任。用“狠”要基于较大的胜算和一定的保障,使“狠”成为一种合理冒险,确保在“恶仗”、“硬仗”中占得先机。用“狠”要基于严明的军纪,令行如山倒,违反必严罚,不姑息、不迁就,确保军令畅通。
第三篇:治学格言(模版)
治学格言
一、我们要建设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
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毛泽东)
二、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
三、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须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习近平)
四、博学而穷,笃行而不倦。(孔子)
五、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六、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盖亚斯)
七、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巴尔扎克)
第四篇:感悟教育 品味育人之道
感悟教育品味育人之道
------读《提高教师的素养》有感
教师是培养人才,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其职责是教书育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那么提高自己的素质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就是说能读、能写、能言善辩、脑子里面有内容、有思想、有底蕴,能与时代同步,与社会接轨;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知识的海洋无边无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如果一段时间不读书,就觉得脑中空空的,甚至觉得语言都显得平乏无味。如果每隔一段时间读一本好书,不仅从中受益匪浅,趣味无穷,还让人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得。拿出其中一丁点用之于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技能,提倡“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平常多与身边教师交流,把自己的收获与喜悦告诉他们和他们一同分享,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与他们一同探讨,共同进步。
其次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们爱学,乐学,并有所收获,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学生面前时刻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因为大家知道要想教好学生,自己就要做好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率先垂范。所以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具备了良好的素养,以身为范,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快乐。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为应该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素养,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发挥学科优势使学生健康成长。
登封市书院河路小学 赵中权
第五篇:观摩经典课堂感悟教学之道
观摩经典课堂
感悟教学之道
——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
岱岳区天平街道中心小学 朱敬芹
2014年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于10月14日在淄博桓台实验学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各市地区的参赛教师各显神通,无论从教授课程内容、课程设臵、课件制作、课堂互动以及肢体语言都很好的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形式多样,教学设计精巧,教育成效显著,充分体现了高超的音乐教育教学水平。这些优质课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授课方式上,都体现和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从中不但看到山东省音乐教师队伍的现状和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本状态,同时也显现音乐教师和音乐课堂教学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对我自己有了很大的启示。综合各位参赛教师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把握音乐要素,着眼于音乐本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曾经由传统的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主体感受转变为更多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强调主体参与,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之中进入音乐课堂。在本次的优质课中,没有过多“华而不实”的师“导”生“演”,而展现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音乐要素的细致深入地挖掘。如:淄博市商城路小学的袁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唱歌综合课《蝈蝈和蛐蛐》。这是一首带有京剧风格的歌曲,学生平时很少接触。教学中的每一次聆听都有明确的目标投放,让学生在多次的聆听中逐渐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每一个重点与难点的处理都依据教材内容从音高、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入手加以突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老师在进行歌曲处理时,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声音的变化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小哥俩”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那达慕之歌》学唱之前,老师教学生骑马的姿势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融合成一个整体,既使课堂教学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强化教学创新,致力于音乐特色
在“体现音乐性”这一总的思想指导下,教师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几节优秀的课堂设计可谓新颖独特、各具匠心。如:烟台芝罘航天小学的郭伟伟执教的二年级唱歌综合课《时间像小马车》。这节课课前教师做了精心设计与准备,在接下来的歌曲学唱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次聆听与范唱,而每一次都突显了音乐性上的挖掘,设臵不同的教学目标,将歌曲的重点和难点,在一次次的目标落实中巧妙解决,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最后的拓展部分,教师把孩子的音乐视野向纵深拓展。整节课教师始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视角出发,精心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从而使课堂一气呵成,课堂设计精致、简炼,课堂气氛和谐、生动。
再如:袁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唱歌综合课《蝈蝈与蛐蛐》一课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歌曲细致到位的把握。歌曲中细微的音乐要素很多:倚音、反复记号、休止符、强弱力度处理、同一字长短音处理对情绪表达的影响等,教师都做了点拨引导和艺术的处理。尤其是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地道的方言加工,使歌曲更富地方特色,极具感染力。再加上师生合作对歌曲极具创意的改编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情趣倍增、积极投入,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影响课堂设计的关键因素,再加之教师本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声情并茂的演唱、精彩自如的伴奏”,使学生能很快的融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之中。我想这不仅是音乐教学的魅力,更是老师的魅力,是教师基本功扎实为音乐课增添的魅力。
三、驾驭教学技能,服务于课堂效益
作为一个音乐老师,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本次优质课中,每位老师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基本功,在她们的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如康蓉老师执教的《迷人的火塘》,利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充分展现出她的舞蹈底蕴,加上她的丰富有趣的语言和教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蛐蛐与蝈蝈》京味十足的范唱;《新疆好》中新疆的独特的舞蹈动作解析与示范,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舞姿,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跟老师边唱边跳,活跃了音乐课的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感受音乐。《夜晚多美好》中醉人的葫芦丝演奏,样样绝活堪与专业媲美,赢得喝彩。教师自身的音乐功底就是最好的教材,说得多不如显一次身手。还有或幽默风趣的谈吐、或精辟巧妙的点拨、或落落大方的举手投足、或真挚感人的表扬、或热情洋溢的亲和力等等,充分展现了教师深厚的艺术功底、文化底蕴和教学智慧。
四、板书画龙点睛,服从于教学设计
有人将板书喻为“微型教案”,内容简捷醒目、图文并茂。富有个性的粉笔字、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呈现和记忆,而且能够陶冶美好情操,开发智力潜能,促进思维发展。在本次观摩课好板书很多,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婷老师执教的《小毛驴爬山坡》,教师先板书课题,紧接着用简笔画画出小毛驴爬山坡,并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画图谱,一张“音乐地图”清晰展现,音画结合如此自然,让人耳目一新,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小猫钓鱼》、《雨中》、《小鸟小鸟》、《迷人的火塘》等课,教师都有独到的板书设计,将学习内容自然而然的呈现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真可谓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五、专家点评精准,立足于教学导向
本次观摩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各位教师呈现的精彩课堂让我感动。当然获益颇丰的还应属李东老师的精彩点评,可谓提纲挈领、一语中地,使我对音乐课的导向有了明确地认识。一是深挖教材,理解该课题的背景、作曲家、节奏、调式等等以及需要拓展的材料。二是备课时应反复琢磨,多唱、多听音乐作品,突显“音乐形象”,把握“音乐要素”。三是设定的问题应该突出“音乐”性,要实际;课堂关注点要放在学生的表现上,善于倾听孩子的精彩;关注课堂的“生成”。四是在教学中老师不要讲得过多,更多让学生听、唱、感受,自然和谐的音乐课堂需要以生为本,以音乐为本。五是教师不要因关注歌曲内容的主题忽略了音乐的本质,而要从音乐要素出发(如节奏变化、旋律走向、力度变化等)进行歌曲情感处理。比如:在音乐的进行中为什么用休止符?为什么这个要加浮点,为什么力度这样变化等,这些都表达了怎么样的音乐形象? 六是用音乐的元素解释音乐。音乐应该是“听”出来的。不要用文化语言来解决音乐的问题,要用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的问题。七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要进一步突破和创新。可超越教材内容、追求多样化的课堂,更好的做到音乐教材的整合和组合。
通过本次的观摩学习,我感受到了每位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她们的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供我借鉴,也有许多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去学习。有了这次的观摩听课,我对今后音乐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明确地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在一次次的学习、实践、体悟中,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教学,使自己不断地去完善教学,争取出色的完成好每一节音乐课!
最后,感谢这50位教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音乐课堂教学,也真心祝愿他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