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报告(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06:4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第一篇: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

总结报告

按照XX关于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的文件精神,经XX统一安排,我于11月9日至11日,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活动。现将学习所得汇报如下:

一、两个园区的基本情况

1、张江高科技园区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自此,张江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19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目前,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和 创业氛围正逐渐形成。

截止2010年底,园区进驻企业达1905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239亿元。201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577.5亿元;经营总收入15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吸引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吸引合同外资9.5亿美元,吸引内资企业注册资本87.43亿元。园区共有从业人员17.34万人(其中博士4288人、硕士27082人、大专以上学历100756人);园区累计专利申请数22215件,专利授权数5934件。

2、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1994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0年,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围绕“争先率先、聚焦转型、突出创新、改善民生”工作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亮点增多、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其中出口343亿美元,分别增长44%、42.1%;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

今年以来,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进二次创业,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1-5月,全区实现工业产值1688亿元,同比增长19%;新增注册外资18.9亿美元,增长55.7%;进出口总额318.3亿美元,增长8.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2亿元,增长23.8%;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亿元,增长20.1%。

二、两个园区的成功经验

这次选择的两个开发区在体制上各不相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政府间的合作模式,上海张江是公司化管理。但是,他们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创新能力、产业规模等方面创造的突出业绩,探索的成功经验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

“凡适应世界经济特别是科技园区的发展潮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一切好的做法,在张江都可以大胆的试、大胆的闯。”张江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两年经济总量超过前八年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创出了高科技园区发展之路。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张江园区5年完成25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和产业布局。然而,按常规开发模式,若以平均每开发1平方公里土地投入7亿元资金匡算,就需投入 175亿元,巨额开发资金靠政府和开发公司投入显然不可能。2001年初,张江园区领导小组做出重要决策:打破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单靠政府和开发公司投资的局面,实行体制创新,开发主体转向多元。即搭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高科技园区开发平台,加快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进程。从这一年起,张江园区先后大胆引入社会、民间和海外资本4.5亿元,相继组建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基地开发公司,按照园区产业布局,分别承担起园区信息安全、微电子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四大功能基地的开发任务。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着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2、强化软环境

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对投资者不说不”为其服务理念,建立了六大服务体系。一是企业创立服务体系,企业登记审批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进入园区,提供企业登记“一门式”服务,缩短企业注册时间;二是人事服务体系,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张江分部提供人事代理、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才引进等服务;三是 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在投资者与企业间架建金桥、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投资、在政府与企业间架设金桥、落实政策导向资金;四是申请优惠政策服务体系,代理申请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及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五是专业中介服务体系,园区引进一些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新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苏州工业园为了把园区建设管理好,提高办事效率,苏州市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苏州工业园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惟一”。

3、科学招商

张江高科技园区坚持高标准招商。根据产业定位,严格筛选,宁缺勿滥,保证项目质量。坚持专业招商、“以商引商”、“以大引大”高标准的招商思路。按照产业聚集进行专业招商,建立非常专业的招商队伍。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软件三大产业为主导,通过“以商引商”、“以大引大”迅速发展壮大,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链。

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实现从“优惠政策招商”到“产业集群招商”的转变,形成了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招商格局,并适时提出了“服务业倍增计划”,迅速把招商重心向服务业和科技领域倾 斜,高科技、研发型、生产性服务项目及税源型项目明显增多,经济结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已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注册内资1325亿元。

三、考察学习所得

与上海张江高技术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1、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单位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

2、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

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3、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当前,尽管宏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变,上级对我单位的发展的日益关注。余杭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抓住中日两国建交40周年的历史机遇,加快园区建设。

4、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建立专业的招商团队。营造政策“洼地”,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形成了“洼地”,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各类要素就会向流向哪里。要想成为经济高地,就必须先营造政策“洼地”。对现有的各项特惠政策,要继续保持;要学习借鉴发达开发区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移植创新,转变成新的政策优势。围绕大项目的引进与建设,实施“按项目给土地,按效益给优惠”的“低门槛”政策。对于带动作用强、关联度大的项目,尤其是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投资兴办的大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按照“个案处理,特事特办”的原则,实行更加优惠的土地出让和力度更大的财政扶持等办法。

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推进产业招商。一是组建职业化的招商队伍,实行企业化管理。招商人员原则上要精通外语、熟悉政策、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在保留现有招商骨干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市场化运作,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招商人员的收入档次,充分调动专业招商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拓宽对外联系渠道,实行委托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方式。积极支持鼓励各种中介机构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 招商,与中介机构签订招商代理协议,实行委托代理招商。办好招商网站,积极与知名门户网站链接,及时发布、更新招商信息,充分发挥网上招商的作用。三是筹建驻外机构,延伸招商触角。选择合适的城市设立驻外机构,强化其招商联络职能,通过驻外机构与所在地著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驻华办事处和投资企业的公关联络、牵线搭桥,及时跟踪、掌握世界500强、国外大公司以及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动向,有针对性地宣传、推介北部新区。四是进一步实施“以商引商”。对已经入驻的企业,特别是生物有机肥、科瑞集团、丰田通商等项目,要精心呵护,悉心服务,使其尽可能在获得良好收益的基础上增资扩股,进一步发展壮大,并通过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通过外商的“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办厂,实现“以商招商、以外引外”的乘数效应。

第二篇:赴上海、苏州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

靠创新求突破 以特色促发展

——赴上海、苏州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

我有幸随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苏州等地考察学习园区建设、新特产业发展及区城融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用两天时间密集参观考察了20多个现场点。发达地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特别是大胆创新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拓宽了思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次考察学习,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我今后开展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及工业区建设的下一步工作措施汇报如下:

一、要大力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回眸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创造机遇、利用机遇,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是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我们要实现镇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就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靠创新寻求突破,要积极培养各级干部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争做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要营造优良环境,积极招商引资。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项目服务上,成立专门帮办小组,由党政班子成员牵头,现场办公,定员帮办,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帮办服务,让投资者体会到投资**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要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要创新招商方式,瞄准特色产业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要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带动产品、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一个一流的地区和产业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我们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四、要找准产业定位,推动经济发展。**镇工业基础薄弱,规模企业只有3家,而且产业层次不高,缺乏竞争的比较优势。我们谋划**的工业发展,必须要找准产业定位,具体的说就是要围绕机床整机制造产业来招引和集聚各类装备制造企业。要突出特色,致力打造专业化精品产业园区。园区建设,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力。大力引进三产服务业项目落户园区,为企业生产生活配套,全面提升园区的项目承载力。研究完善园区管理办法,规范服务管理。

五、要弘扬拼搏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在苏州,我们参观考察了昆山、苏州工业园区、浒墅关开发区等地,我深为苏州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所感染,他们普遍具有那种“只做第一、不做第二”的极致精神追求,当地干部群众都在积极思考谋划发展。而目前,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还在一定程度上

落实”的目标。

三是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从产业类型上来看,纺织、食品加工等是**的传统产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大力发展整机机床装备制造业,突出产业特色,以特色促进发展。在发展路径选择上采取先引入中小企业,尽量吸纳本地中青年人就业,在量上求得突破。今后逐渐引入规模以上企业,带动在外打工技能型工人返乡,吸引配套产业跟进,逐步形成产业链条。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职能单位的大力帮助支持下,通过全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我镇工业一定能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2012年2月6日

第三篇: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战略和市科委“科技登山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通过建设张江园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化张江园区的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园区各孵化机构的科技创新服务能级和水平,以此加强创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促进其快速发展和成长,特制定《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孵化资金管理办法)。

第二条(资金来源)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孵化资金)主要来源为: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

(二)国家、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政府相关拨款和专项资金;

(三)资金运作的增值部分和存款利息;

(四)社会团体、单位、个人捐赠等资金。

第三条(适用范围)

对张江乃至浦东和上海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和促进的孵化服务平台和科技项目,经有关部门评审和认定,孵化资金在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发利用、市场拓展、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扶持。

第四条(资金划分)

孵化资金划分为以下专项:

(一)孵化器建设资金;

(二)企业国内外市场拓展资助资金;

(三)知识产权转化资助资金;

(四)科委创业孵化专项拨款张江配比部分;

(五)经批准的促进张江科技创新的其他专项支出资金。

第五条(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孵化资金统一纳入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体系。

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孵化资金的申请受理、组织评审、资金拨付、跟踪监理等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同时负责编制资金预算、支出计划,并定期向张江园区办书面汇报资金拨付及项目运作情况。

孵化资金帐户设在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专款专用。

第六条(项目审批权限)

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部门授权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按照以上第四条所列各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受理申请、组织评审通过后拨付相应经费。

第七条(申请及拨付程序)

1、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制定孵化资金预算并报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确定总额度,并提取3%作为资金管理费用。

2、创业中心向园区发布孵化资金申请信息。

3、园区企业和各孵化服务机构按本办法的规定,向创业中心报送孵化资金申请表,并附项目情况等材料。

4、创业中心受理材料并进行初审后,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统一评审并确定项目资助金额,同时在网上进行公示,并报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审批确认。

5、创业中心与项目承担单位签定任务合同书,园区办同时予以拨付相关经费。

6、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合同要求组织项目实施。

7、创业中心对项目实施进行跟踪、监理并组织到期验收。

8、创业中心进行总结并向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提交报告,同时对下一使用提出建议。

第八条(监督检查)

孵化资金使用必须坚持严格审批、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应用解释)

本办法由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条(实施日期)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一条(附件)

1、关于加强张江园区孵化器建设的实施办法

2、关于支持张江园区企业进行国内外市场开拓的操作办法

3、关于促进张江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实施转化的操作办法

4、资金申请表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4年10月8日

第四篇:赴苏州工业园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拓宽干部视野,更好地服务、助推岳阳“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市委、市政府于3月下旬在苏州举办第三期岳阳市园区产业经济发展专项培训班。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的将学习情况。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市东部,东邻昆山、上海,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之所以能够从经济发展的“追随者”成功转变为“领跑者”,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关键得益于他们善于借鉴,敢于创新,这是他们的最可贵之处。

(一)以先进经验指导建设。他们并非简单复制国外发展模式,而是结合国情和苏州实际,自主地、选择性地参考利用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三个层次的先进经验,做到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一是创造性定位建设方向。在开发伊始就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把园区作为一座新城进行布局,规划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体,基础先行、工业带头、第三产业配套的具有世界水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并且耗资3000万元聘请国内外顶尖设计师,制定了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这在90年代初期的中国绝无仅有。二是高标准规划发展目标。1994年就开始制定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例及法规、商业配套和财政金融政策,打造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产权清晰的工商企业,以及和谐的劳、资、政三者关系。计划2014年达到区域生产总值2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进出口总额 800亿美元,利用外资250亿美元,内外资投入1000亿美元。实际上,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三是高规格搭建管理体系。中新双方共同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即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日常联络机构,分层次协商园区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而园区管委会作为苏州政府派出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全面行使主权和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实行开发主体与管理主体相分离,由中新双方大型财团合资组建公司进行园区建设开发,全面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物业管理、咨询服务、产业开发等业务。

(二)以优良环境提升层次。由于超前的理念指引,在环境建设上始终追求高标准,打造了能与国际市场、国际惯例有效接轨的服务环境和硬件平台,成为国内工业发展借鉴国外经验、认识自我差距、奋力赶超发展的榜样。一是建强“硬”平台。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园之初就对工业、住宅、绿地、商务等用地按32%、22%、14%、2.4%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并做到适当超前滚动发展,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000多亿元,按“九通一平”、设施配套、环境一流的高标准,使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达到了类似新加坡裕廊镇的基础建设水平,成为苏州市功能完善、文明现代的新城区。二是创优“软”环境。弘扬开放包容、现代时尚、精致和谐、创新创优的圆融文化,积极发展高水平的社会事业;国内最早倡导亲商、择商理念;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立了高效的政府架构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坚持体制创新,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以及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一站式”服务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环境。可以说,类似发达国家的体制优势在苏州工业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三是破解“难”题目。为缓解工业发展瓶颈,建立了总规模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近5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6家,集聚度全省最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启动实施苏通科技产业园、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援建项目、园区和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安徽滁州合作项目等,增强了园区发展空间。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化城市建设示范区”、江苏省首个“两经融合示范区”。

(三)以创新创造推进发展。突破传统、敢试敢干的精神在苏州工业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固守自封,善用人才,积极创新,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大量蓄积人才。实施“姑苏计划”等人才发展战略,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共评选出486个科技人才领军项目;6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外国专家1000多名,在园区就业的外籍人才近6000名,4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创办了400多家企业,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时,专门设立2亿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国外学习培训。二是大胆推进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设立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批世界名校、国内23所高等院校入驻,建立各类研发机构250个,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33%,建成各类科技载体300多万平米,建成“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50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9家。三是大力升级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纳米技术为引领的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及创意、生态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密机械、新材料为主的高新企业群。2012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02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 牛鼻子。目前,我市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市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市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在去年“园区十条”印发以来,全市掀起了为园区建设服务的高潮。现就加快我市园区建设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1、园区产业要体现大布局。一份好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什么是好的规划,苏州工业园给出了明确答案:一张规划图管了近二十年没有改变,90年代就是国内外规划的经典,至今仍是经典。我们的园区发展,也要从拥有高质量的规划入手,具体来讲:一是科学定目标。首先要体现胆识,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站在全县甚至全市角度,认真分析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态势和速度,高标准、高规格设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到既有理性的适度超前但又不失压力和动力,还要与城镇的长远发展相适应。其次要多方认可,特别是对于整体布局、产业方向、招商重点、发展目标等要多层次组织专家论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周全,把偏差降至最小程度,同时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本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便于今后的顺利操作。二是执行讲规矩。要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建设和发展,一张图纸管到底,不允许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讲条件,变相执行或者拒不执行,更不允许擅自更改规划,确保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发展。同时,要制定落实规划的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对违反规划的任何人和事,都要敢于及时、从重严肃查处,从根本上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三是修编重延续。好的规划应该注重延续性,不能连年修编,更不能边建边修编。当然,对于因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导致不便操作或难以执行的地方,必须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但调整应该是为了更好操作执行而做的修订和补充,而且要在多方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慎重调整,大的框架和方向绝不能轻易变动,避免因规划问题导致经济波动、发展受阻或者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招商引资要紧盯大项目。招商引资很不简单,招商选资更不简单,但苏州园区经验告诉我们,再难也必须择商、选资。目前,我县已经成立了招商选资专班,对引进的项目进行环境评估,但还应该上升到对投资规模、产业前景、税收贡献等方面的整体把关。招商专班也要调整努力方向,盯住优势项目不放松。一是跟紧大块头。即紧盯大财团、大型企业集团,以大项目促进大建设、大发展。一个投资上亿、几亿的大项目可以带来稳定的税收,带动一个地区的人员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这是小企业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些大型企业实力更雄厚,很少出现融资困难等问题,项目运作也更加规范,更注重技改投入和长远发展,可以把本地经济运行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二是追求高税收。就是要抓住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类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当地产业层次,带领与之相关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同时,高产值、高利润必将产生高额税收,可以把更多的剩余财富留在当地支持经济发展。一年招引几个低效能企业,不如几年招引一个高税收企业,占用土地更少,在目前园区征地拆迁难度大、可用存量土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作为招商重点。三是算好资源帐。一个地方的资源毕竟有限,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也非常有限,在招商过程中,要算好长远帐,宁可空地等待,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优先招引工艺先进、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环保型企业,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因小失大,实现了短暂进步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掠夺,后期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的成本可能更高。

三加速发展要推动大创新。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苏州工业园区能够实现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要想实现我县园区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必须积极挖掘人才和科技潜能,以创新进步助推经济发展。一是全民造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宏观引导,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支持各类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行强强联合,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评比和考核表彰力度,及时查处各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营造全县上下尊重科技、积极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全力促升级。大力支持企业加强科技投入,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技改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企业主动参与竞争,狠抓新产品开发,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实施推进“两化融合”,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工业产业,不断提升创新型经济在全县工业产值中的占比,增强我县整体竞争实力。三是真心聚人才。要尽快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大力扶持和奖励引进各类领军型人才的企业。对引进的高技能型人才,县住建、人社、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其住房、保险、职称评定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大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使用力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最大限度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地创造经济价值,真正为我县跨越发展、科学发展蓄积持久能量和动力。

4、园区管理要实行大突破。

2、进行功能分区,发挥比较优势

编制产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依托各区资源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经过17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1、中新合作,高位推动

为了实现高标准要求、高效率运转、高质量服务,全面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的顺利发展,中新双方建立了高层次、多层面的领导工作机构。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中的重大问题。由两国副总理担任理事会共同主席,我国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外交部、总理公署、国家发展部、教育部为理事会成员。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苏州市政府、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及其负责人为组成人员。第三层面是借鉴机构,由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软件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2、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园区发展理念之一。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制定完善了400多项专业规划,科学布局了工业、商贸、居住、交通等各项城市功能,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和“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规划管理制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园区秉承“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园区不仅根据社会需求大力发展酒店、旅馆、金融、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而且积极兴办学校、科技馆、体育场、邻里中心、社区工作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强区域社会服务功能。

3、创新开发,高效治理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中新两国合作的载体和苏州工业园区早期主要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闻名跨国公司等24个股东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治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4、转型发展,产业升级

园区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纳米产业双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鸡湖双百人才、文化繁荣“八大计划”,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五大新兴产业(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品牌初步打响,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获得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等称号。

5、全球定位,创新招商

园区始终突出招商工作的龙头地位,积极拓展招商思路,构建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园区倡导“择商选资”理念,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至2010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外企4000余家、合同外资4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37个、上亿美元项目112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在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汽车及航空零部件、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占中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3%进出口总额、3%IT产值、15%IC产值和5%离岸外包产值,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区域发展强劲引擎和主要增长极。

6、招才引智,产研结合

园区按照“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新模式,建立了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形成人才需求的分类预测机制,建立大容量的高级人才信息库。目前,园区科技型企业已超过400家,区内聚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

园区积极构建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适应外商投资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园区于1998年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有8所高校进区办学,近10家培训机构入驻。全区在校生规模约2.5万人,其中博士生约600人,硕士生约3700人。

四、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对我省发展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在省内与苏北共建工业园区,在省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走出去”。这一举措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进行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进而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契机,因此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沟通和衔接,出台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其“外出”企业来我省投资建设是有益于双方发展的双赢之举。

1、创新开发模式,提高治理效率

创新园区的开发模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主体,建立高层次、多层面的组织机构,共同推进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设立亲商、亲民、廉洁、高效的园区治理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园区治理效率。

2、进行功能分区,发挥比较优势

编制产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依托各区资源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3、承接梯度转移,推动产业升级

依托产业优势,承接关联成套产业转移;依托资源优势,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依托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托区位优势,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产业转移;依托特色优势,承接特色产业转移。

几点工作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 牛鼻子。目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园区发展才刚刚起步,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省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完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环保等若干个工作部门,建议省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协调推进我省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统筹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是工业园区经营的基本资源。土地供应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鉴于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议省政府推广昆明市的做法,对省级重点园区土地利用指标实行单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工业园区,重点保障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的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研究制定省级园区配套政策。我省园区建设起步慢,滚动发展能力弱,各级政府财政因底子薄,园区建设前期需大量资金注入及各级政策扶持。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全省促进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园区税收、土地出让金或其它税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全额留给园区作为滚动开发后备基金;建立省级土地成本补贴机制,依据每年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中不少于省级可用部分的5%,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工业园区地价成本调节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园区规划管理。坚持以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功能区域,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要求,对园区规划进行前溯性审查,搞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提高资源共享度,有效解决用地规划、空间布局、环保治理等问题,做到无障碍规划、有界面建设,永不搬迁。当前,加快制定云南省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落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切实提高全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

多元筹资加大投入。各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资,筹资建设。第四是积极争取国债指标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拉开园区建设框架。

第五篇:借力苏州工业园 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借力苏州工业园 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市商务局 孔祥志 范洪斌

当前,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地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和促进工业发展的助推器。如何进一步加快宜宾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园区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市工业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宜宾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机遇,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市工业发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在全市重点推进五粮液、盐坪坝、白沙、向家坝、罗龙、阳春坝、福溪等13个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13个园区已先后入驻企业110余户,实现产值70多亿元,为顺利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实现“美好新宜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宜宾产业园区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还相对滞后。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资金“瓶颈”问题突出、企业入驻难和入驻层次不高、土地集约化水平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园区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全市产业园区在管理和建设上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加强。从目前看,虽然各区县都组建了园区开发建设领导班子,成立了管委会等专门机构,但普遍缺乏统筹管理,有的园区由政府派出机构管理;有的由管委会、招商局共同管理;有的是临时机构,人员从各单位借调。由于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机制,部分区县和部门对产业园区建设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责任不落实、服务不到位,“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从而造成园区建设发展非常不平衡。

(二)产业园区建设的资金和用地“瓶颈”问题突出。

融资渠道不畅,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市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市近3年来财政预算收入24—34亿元之间,地方财力较为薄弱,对工园区的投入极为有限。同时,由于投融资渠道单一,使资金不能支持园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工业用地存量有限,用地指标极为紧张。大多数产业园区建设需要进行用地调整,但在当前国家严把土地闸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争取用地指标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用地和资金有不足,使我市园区在道路、供气、供电、通讯、邮政、市场、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园区的快速发展。

(三)产业园区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产业园区之间工业结构趋同,缺乏宏观指导,特色不突出。个别园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全市的步伐,大多数区县没有编制园区控制性详规,规划滞后带来了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混乱,项目布局随意,造成工业发展竞争无序,产业集聚能力弱,总体呈现出“散、乱、小、劣”等问题。

(四)园区招商引资有待突破。

由于我市多数产业园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发展软环境欠缺,不能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条件,新项目和新企业难于入驻,项目难于落地,缺乏集聚效应。目前,全市13个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10余户,平均企业数量不足10家,其中有8个园区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下,部分园区甚至仅1户企业。大部份园区缺乏大型项目支撑,在产业集聚与产业配套上未形成产业链。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项目少。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园区在招商引资中还有“饥不择食”或急功近利的现象,在引进项目时缺乏对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二、借力苏州工业园,促进宜宾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我市产业园区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建设进度已跟不上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寻找一条可行之策,促进我市园区实现快速发展。苏州工业园是具有15年的高质量、高起点园区建设和管理经验,是国内目前最成功的工业园区之一,积极建立与苏州工业园的合作关系,学习苏州工业园发展经验,引进苏州工业园的管理模式,借助苏州工业园的发展要素优势,“借力发展,借梯登高”,是促进宜宾产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捷径。

(一)借助苏州工业园的高起点,提升我市产业园区的规划水平。在规划方面,苏州园区首推“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程序,建立了依法治区的规划管理体制,保证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15年的高质量、高起点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借鉴其经验可以避免宜宾发展少走弯路,对于宜宾提高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坚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先基础设施、后招商”;二是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土地深度开发,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对于超过规定时限不开工的项目用地予以收回,对使用效率不高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三是坚持集约发展进园企业,积极引导进园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引进先进设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实现集约发展;四是坚持强化环保优先和生态保护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五是坚持招商工作是园区生命线的核心价值观,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服务型政府,牢固树立客商是园区衣食父母的理念,制订一套便捷高效透明的办事程序,建立一支亲商、便民、廉洁的管理服务团队,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二)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平台,积极有效地吸引东部产业向我市产业园区转移。

目前,宜宾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后发优势日益凸现。我市在电子电器产业、水电装备制造业、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与苏州园区内较为完善的半导体、光电、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一定的产业关联,具备承接和延伸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的条件。截止2008年6月,园区累计吸引1450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落户,已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游戏动漫、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中,相当一批企业已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进入二次创业阶段,拥有进一步向外进行规模扩张的实力和冲动。园区也需要转移出去一批企业,为发展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中新联合招商体制优势,具有成熟的招商渠道和成功的招商模式,这些都有利于我市园区的招商引资。另一方面,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合作,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导开发集中区,能够尽快形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让很多需要转移过来的企业能够看到很多他们熟悉的“符号”,增强他们投资宜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苏州产业尽快向宜宾产业园区转移。

(三)利用苏州工业园的资金优势,为加快宜宾产业园区建设。建立与苏州工园区的合作关系,可充分利用其资金优势为宜宾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发展动力。

苏州工业园在建设初期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中新双方财团的大力支持,并且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的机制。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采取“双主体融资模式”的成功实践。15年的园区建设所积聚的大量财力、新加坡具有雄厚实力的财团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苏州工业园的发展与繁荣形成了鼎力支撑。因此,苏州工业园具有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和良好信誉,具有凭借自己雄厚的资金实力向外拓展的空间。2006年11月,苏州工业园把先进的中新合作经验的“软件”整体“打包”输出到苏北的宿迁市,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融资贷款提供了总额为6亿元的融资担保,并全额承担了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2007、2008两年近3000万元的行政经费开支。建园3年来,宿迁市借助苏州工业园共签约项目27个,注册项目18个,获得了2.4亿美元、1亿港币和11.55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有效地破解了建设资金的瓶颈制约。

(四)学习苏州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实现宜宾产业园区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我市在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中,失地农民阻工、拦路、干扰政府办公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在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有着成功的经验。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就建立和发展了以园区公积金制度、城乡社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用一揽子的方法解决了公积金会员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住房、家庭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充分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这对于当前宜宾妥善解决集中区建设与失地农民之间的矛盾无疑具有“轻车熟路”的示范作用,可以有效解决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借力苏州工业园,加快宜宾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建立与苏州工业园的合作,引进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CSSD,已正式向证监会递交申报材料,到2009年园区十五周年庆典时实现上市)作为我市重点园区的开发主体,把我市园区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飞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和“苏园主导、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方式推进我市重点园区开发建设。可先以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罗龙工业集中区等条件成熟的园区作为试点,逐步扩大合作规模。

(一)抢抓机遇,尽快建立与苏州工业园的合作关系。

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典范之一,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在把先进的中新合作经验的“软件”整体“打包”输出,辐射到越来越多的地方。2006年11月,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成为它的一个克隆体正式设立。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第一次“软件”的整体“打包”输出,是中新合作经验的又一次成功移植,促进了宿迁市招商引资和园区开发的飞跃。2007年2月,老挝政府将万象10平方公里土地至少50年的使用权给予苏州工业园区,由苏州工业园区负责进行规划、建设与经营万象新城,国家开发银行负责整个项目的融资担保。苏州工业园区首次把开发区建设的先进经验整体打包输送海外。

目前,宜宾周边乃至西部地区还没有整体打包引进苏州工业园区的案例,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决策,抢抓机遇,主动向苏州工业园区发出合作建议,市委和市府领导亲赴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并邀请苏州工业园有关领导和企业来宜宾实地考察,争取整体打包引进苏州工业园模式。

(二)统一思想,营造合作共建的良好氛围。

在引进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上,要在全市上下形成统一共识,统一思想,形成上下齐心,市县合力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园区建设与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与苏州工业园区真心、全力的合作。

(三)成立园区管理的专门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推进宜宾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解决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调整土地指标,落实拆迁工作,在全市土地总盘子内尽最大努力满足集中区项目用地需求,在指标分配上最大程度加以倾斜,并大力向上争取土地规划调整指标,保障园区未来发展的需要。二是成立遗留问题工作小组,专门处理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各类遗留问题。

(四)实行“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园区管理模式。

市政府要为园区的全力推进和顺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借鉴苏州宿迁工业园成功建设的案例,建立“苏州.宜宾工业园”,把它作为宜宾的经济特区,遵循“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一是由苏州工业园区派遣工作人员“团队式”派驻宜宾,其中,园区管委会主任由苏州工业园派任,对苏州工业园派来的管理人员在行政级别上高挂半级,人事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二是为了保证园区的顺利开发,给予苏州.宜宾工业园最大限度的授权,在园区范围内,可以行使宜宾市级本级的权力,授权园区管委会行使市发改委、规划局、建设局等12个部门的相应管理权限,实行“充分授权,封闭运作”,保证苏州.宜宾工业园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少受不必要的干扰。

(五)树立放水养鱼、合作双赢的理念。

建设产业园区,首先是富民,不求财政回报的立竿见影,而在于今后的科学、协调与可持续发展。15年来,苏州工业园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工业园区合作期限内前10年产生的所有收益,合作双方都不进行分配,全部用于园内滚动发展。因此,在苏州.宜宾工业园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苏州工业园做法,树立长远眼光,做大蛋糕,保证园区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会站的更高、看得更远。我们坚信,“借力发展,借梯登高”也会让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搭上已经高速飞奔的快车,飞速发展。

下载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报告(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报告(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艺术生上海苏州杭州考察学习报告范文

    考察时间:2012年10月19日至2012年11月1日 考察地点:上海、苏州、西塘 、杭州 考察成员:09届室内设计的全体同学及付老师和方老师 考察目的:开阔视野 、丰富阅历 、增长见识 这......

    苏州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苏州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金秋10月,收获的季节,我们干部培训一班的学员们在师党委组织部×调研员和师党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赴苏州考察学习,听取了苏州市党校领导、教授以及苏州......

    ZB-江苏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报告20170305(共5则范文)

    江苏工业园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按照工程建设需要,经公司统一安排,建设管理部于2月28日至3月2日,赴伊蒙妮莎(常州)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和中船瓦锡兰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开......

    0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_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大全

    【摘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91 戴东强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430070)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借石攻玉,实现崛起,勿忘历史,珍惜现在 -------赴泰州、南京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们从事的神圣事业。 新 药 研 发,我们选择的崇高职业。 继承发展中医药,我们义不容......

    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考察学习总结报告2012年1月7日,学院组织各系部教师42人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赴深圳大学和暨南大学进行考察、访谈 、学习。在短短的几天的考察期内,分别与深圳大学和暨南大学的......

    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赴上海、杭州、厦门考察学习汇总报告 为提升我团演员的整体素质,学习先进的演出和管理经验,更好的开阔大家的视野,在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考虑到......

    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5篇

    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 苏杭,苏州和杭州的合称; 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苏州话),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