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
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
苏杭,苏州和杭州的合称;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苏州话),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杭州(汉语拼音:hāngzhōu)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省会,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纽,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第二大中心城市。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
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见万家艺如画万卷图
XX年10月24日,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80余名同学在几名老师的带领下,对苏州、杭州、上海进行了为期8天的调研。
同属江南城市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那些同样弥漫在空气中的潮湿气息终究在不同的人文特点下有了不同的味道,苏州的“巧”,杭州的“秀”,再加上上海的“锐”,这三个字构成了此次考察的整个框架。
苏州之“巧”
漫天飘荡的吴音取代了北方汉子雄浑的调腔,蜿蜒曲折的道路取代了北方四方四正的大道,苏州用不一样的温柔让那些不快烟消云散。
大家所游览的“吴下名园”留园和那分不清是自然还是人工雕琢的拙政园用特有的巧夺天工将同学们对古建筑固化拘泥的思维全部抛到了九霄云外,而那首《枫桥夜泊》也道出了苏州这份巧所蕴含的那淡淡的忧伤,情融于景,景覆于情,让那些园林的草木湖石都有了灵动的生命。
杭州之“秀”
满眼的风景都被清秀的无法言喻的西湖染上了如同山水画的浓墨重彩,暖暖的空气让同学们纷纷忘记了北方苦寒之地的老家,不愧是熏得游人醉的地方。其间,同学们领略到了浙江美术馆的精致和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性延续。
印象最深的是这些错落“无”致的建筑无一例外都带着杭州那特有的“秀”,与北方背靠那些雄壮山脉的建筑毫不相同,因为出生在这座城市的建筑仗着那天生丽质的风景总有一份难以名状的醉意。
上海之“锐”
最后一站是魔都上海滩,国际大都会的多样与发达是北方难以企及的,如果说苏州的园林式帝王帽上的珍珠,杭州的西湖是帝王身上的龙袍,那么东方明珠塔必是这位帝王挥舞立威的宝剑。
万国建筑那承载者历史古韵的建筑极尽社会的阐述了这个地方永不落幕的繁华。相比于苏杭那更具传统的建筑,上海的建筑更加时尚和充满国际范,哥特式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也为这座既年轻又不年轻的“老顽童”城市注入了一丝雍容。我们的学习与艺术何尝不是如此,终不能让知识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沉寂,更应该像上海一样,使尽浑身解数“锐”意进取,才能不负年华不负卿。
此次考察增进了同学们对艺术和学识的看法,对井底之蛙的寓意是多么深刻,相信大家会以此为鉴,不断前行,以此为师,融会贯通。使同学们具有更新的认识:愿今后技法更“巧”,意境更“秀”,精神更“锐”!学无止境,艺海无涯,斯人已去,吾辈当勉!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
4天3个城市十多个点,对于大良的企业来说,这是未曾试过的一次政企联动深入考察。日前,由大良街道办倡导,大良总商会和大良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的大良考察团,辗转苏州、杭州、深圳三个城市进行参观学习。
园区、平台、人才……为政府带来经验和参考;科技、金融、创意……为企业带来想法和冲击。这样一次并不轻松而收获丰富的考察之旅,大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主任何春云解读为“政企之间的联动”,“今次考察安排可能有别于其他镇街,我们充分依托大良总商会,让企业家亲身到全国金融产业发展前列的地方去开拓视野。”
为什么出发?
——以学习的心态启发自身
3月17日,由佛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区邦敏带队的党政考察团辗转5个城市走了近20个点,结束了为期4天的考察。紧随着顺德区党政考察团的步伐,3月29日,大良政企考察团开启行程,4天时间走进苏州、杭州和深圳,考察苏州高新区展示馆、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展厅,杭州太湖金谷、云栖小镇,深圳南山智园、深圳湾创业广场等十多个点。
区邦敏解读顺德党政团考察就是找方向、找路径、找思路!对于大良而言,此次出发,既是沿着党政考察团的线路进行学习,开拓视野,更是一种政企联动,希望让大良积累的基础和资源发挥优势,在发展中寻求更大更广的空间。在此次考察的近30人阵容中,除了大良街道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审批等几个重要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还有大良总商会、大良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十多家辖区内的企业负责人。
尽管组织有些仓促,但顺德城市网记者跟随考察团采访发现,几乎每一位成员都有备而来,要么是分管领域的问题、要么是所在行业的发展思考。就在第一天考察的苏州高新区展示馆,大良街道经科局、城管分局的相关负责人就结合该区的管理经验,过程中不断交流目前正在改造提升的大良五沙园区的管理如何优化并做得更好。园区管理、平台搭建、人才管理,这些都成为考察团中政府成员密切关注的问题。正如率队大良考察团的大良街道党工委委员、经科局局长劳志和所说,我们要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带着审视的眼光来对待这次学习考察,才能对自身有所启发。
而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当地的营商环境、科技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等带来的新思维冲击外,也表达了对政府的强烈期待。大良总商会会长周成认为,顺德从“大政府小社会”发展到“小政府大社会”,但不能忽略政府的主导,“政府仍然是给予企业最大信心的支撑,尤其是优质平台的搭建,更加需要政府站出来,服务企业,服务市场。”
影响如何持续?
——不断更新观念和思维
在这次考察的队伍中,既有老一辈的顺德实业家,他们抓住了上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寻求发展的新路径,也有年轻一代的顺德创业者和继承者,他们思维活跃,容易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春风”。顺德、大良接下来该如何走?他们在此次考察中共同探寻答案。
4月1日下午,结束了4日的考察之旅,大良考察团专门召开了一次交流分享会。会上,大良总商会执行会长、广东祥和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广辉表示,这次考察之旅让他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大良、甚至顺德部分企业家的观念已经远远落后别人,顺德需要跳出顺德看顺德。而佛山市顺德区中港行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濋光则说到,如果顺德的企业家错过了互联网+的发展,就不是错过一个机会,而是错过了一个时代。“不少企业家在新事物面前有些彷徨,多些走出去学习,既开阔眼界,也坚定了改革发展的决心。”
整个行程中,本网随队采访及时推出一系列新闻报道,释放本次大良考察团的最新消息,远在千里之外的何春云同样也关注到了这些信息,并通过当日的交流分享,他表示确实感受到了此次活动对考察团成员带来的冲击和思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何春云鼓励,“一方面,我们要清晰大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找到破解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身产业的基础和优势,通过政企联动,把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确实,去年,大良街道工商税收达到亿元,增长%。这是大良街道税收总额首次突破一百亿大关,也是顺德首个年度税收破百亿大关的镇街。而“三产”在GDP中的占比超过70%的大良,在顺德东部新城发展战略推出后,结合大良的产业基础和特色,确定大良主攻方向是总部经济、金融和旅游产业。目前,大良既有国内外知名证券机构、投资机构等进驻的众创金融街,也有顺德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这样的龙头带动。
据何春云透露,为了把这次考察团的思考全面释放,街道还将组织各种活动,透过主题交流、座谈的方式,让政府和企业有更充分的沟通和互动,实现政企高度融合。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
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典当行业普遍不景气,经营进入拐点的背景下,我省的典当企业亟需转变经营方式,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向先进发达地区学习,以开拓思路,是一种简捷可行的办法,因此,在广大会员企业的要求下,根据XX年工作安排,经与上海、浙江典当行业协会协商,XX年4月中旬,青海省典当行业协会组织我省部分典当企业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11人组成考察组,赴上海、杭州两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交流。
上海和浙江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典当行业的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考察组一行首先赴上海进行了考察学习,与上海典当行业协会召开了座谈会,双方协会的秘书长分别介绍了两地典当行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现状。参加座谈会的两地典当企业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也相互介绍了各自的经营情况,并就经营方式、经营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上海典当行业协会秘书长吴贤达在介绍上海的情况时谈到:上海的256家典当企业和69家分支机构的发展也非常不平衡,近年来在经营中也遇到了发展瓶颈,有些企业的经营也是举步维艰。以往新增典当行的指标很抢手,现在上海的指标用不完,甚至无人问津,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当前典当企业的生存现状。在这样的形势下,上海典当协会对企业的建议是:
1.巩固比较稳定的房地产业务,加强风险控制;
2.号召回归民品、艺术品(如古玩字画等)的经营;
3.向短期小额的方向发展;
4.向一般居民和小微企业的服务群体转移;
5.向财产权力发展;
6.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管理,增强软实力。
上海市典当协会副会长、中国典当网总裁、上海市恒通典当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丁、上海国盛典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豪、上海新市北典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月萍等上海典当企业的负责人也分别介绍了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他们分别谈到了上海的典当企业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很大,因此新技术和互联网的运用是典当企业的新课题;加强人员培训,不断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业务拓展的需要也是当务之急;另外,企业在遇到法律诉讼等问题时,如何与法院协调沟通,让法官对典当企业的业务有所了解,以利于公正裁定也是协会和企业需要开展的工作。
在上海,考察组一行分别到上海东方典当有限公司、上海新市北典当有限公司、上海会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考察。在参观过程中,双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之间进行了较深入交流。
上海东方典当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典当企业,其先进的经营理念、雄厚的实力在业界有口皆碑。该公司的艺术品展览和交易具有比较大的规模;以名表为代表的奢侈品鉴定及典当业务在业界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该公司最具特色的是以由国内著名钟表维修鉴定评估大师倪思文先生主持的倪思文工作室。倪思文先生自1975年进入上海市亨达利钟表店工作以来,在钟表行业的零售、售后服务维修工作已超过三十五年。在这三十几年里他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的“前店后工场(维修车间)”传统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品牌专业售后服务的先进模式,逐渐成为国内钟表行业首屈一指的领军人物。当前该公司与国内多家企业建立有远程鉴定等业务关系,我省也有与东方典当建立有远程鉴定合作关系的典当企业。
上海新市北典当有限公司在典当业务之外还销售珠宝手饰,其销售的商品以种类多,价格低见长。
上海会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对服务对像提供的二手奢侈品,如包袋、手表或珠宝进行免费评估鉴定,并帮助出卖的公司。该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采集的信息发布给上百家认证商家进行专业报价,能实现高效率的出让。典当企业恰好是该公司的服务对像。参加考察的我省典当企业对该公司的业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
在杭州,考察组一行受到了浙江省典当行业协会的热情接待,双方协会的工作人员和会员企业的代表共同进行了座谈,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同时还参观了浙江瑞通典当有限公司。浙江省典当行业协会秘书长孔舟航详细介绍了该协会的工作情况和浙江省典当行业的现状。浙江是一个市场大省,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业比较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典当行业受市场的影响处在调整和重新洗牌的过程中,业务量在下降,新增典当行的数量也在减少,近两年来新增典当行的指标过剩。也反映了目前的投资者对市场前景不乐观。
鉴于目前的市场形势,浙江省典当企业的做法是:
1.向民品转移,以动产的业务为主,易变现;
2.分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条件搞出特色;
3.引进互联网,改变现状。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典当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如何走出困局是业内都在思考和尝试解决的问题。综合在上海和杭州的考察情况,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回归典当传统、回归民品基本是共识。面对典当企业的发现瓶颈,大多数典当企业都开始回归传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民品(如手表、珠宝,包袋等奢侈品、古玩字画等艺术品)的经营上。
2.拓展经营范围。参观考察上海、杭州的典当企业,没有例外,都在以绝当品销售的名义在进行各类商品的销售。重点是手表、首饰等。另外,有些同行还提出了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开发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经营领域。比如针对农村的土地流传做做“文章”······
3.向互联网延伸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可以从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入手,比如面对民品典当中存在的鉴定难、估价难、绝当后处理难的问题,同互联网企业或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远程合作,目前发达地区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做法。只要我们对业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很快就可以上手操作。
4.就两地的行业协会来说,上海、浙江的协会成立的时间比较长,都有十几年的历史,而且会员企业较多,上海有近三百家会员企业,浙江省有近五百家会员企业,实力较强,在行业内部也有比较强的号召力。由于他们多年的不断工作和努力,为会员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也得到了上级监管部门对协会的工作的有力支持和帮助,目前,对典当企业监管的有关工作基本上都由协会承担。
上海、浙江典当协会的一些工作经验对我省典当协会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我省协会将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逐步进行一些能对典当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实际效果的工作。
通过这次考察交流,我省的典当协会与上海、浙江的典当协会达成共识,以后将加强交流和人员往来,建立帮扶关系,以使我省整个典当行业的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这次考察,考察组成员一致认为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很受启发,很有收获。认为我省的典当企业要多走出去与发达地区的同行交流,促进我省典当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第二篇:苏杭扬考察思考
日前,我们赴苏州、杭州、扬州等地考察,全方位了解三市在工业发展中的主要模式与成功经验。耳闻目睹其工业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及远景蓝图,大家震惊、激动、感叹,部分园区负责同志为“找到真经”而欣喜,跃跃欲试。
但我认为,开阔视野、突击学习之后,更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与深刻思考!今天的长沙工业正走在重要的十字关口,原有增长模式已显疲态,“激活变量与突破瓶颈“的任务迫在眉睫,而未来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增长路径,我们必须潜心思考、谨慎借鉴、统筹决策。
以2007年陈润儿同志系统提出“加速推进新兴工业化“战略思想为起跑点,回顾长沙工业五年间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我们深感不易、由衷自豪。是我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始终如一的实干精神让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与战略目标落到了实处。而面对当前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在全面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仍深刻感受到陈润儿同志07年以来的讲话精神与市委的政策文件仍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与前瞻性,仍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现行工业发展战略与思路仍极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今天的长沙工业不需要什么“大刀阔斧”,我们需要的是“精雕细琢”!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工作层面的拓宽、工作职能的加强、工作手段的齐备”实现“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激活变量、提升质量”的总体目标。任何“大概念”、“大文章”、“大调整”、“大活动”只会扰乱既定的发展思路,打破现行的、总体良好的发展轨迹。任何“看起来似乎很美、想起来应该很好、做起来实际很难”的政策照搬与思路移植,对我市产业发展都不会有任何益处。
产业发展需要我们不为困难所惧、不为外界所扰、不为“美丽”所惑,始终维持一份“任而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自信与淡定,需要我们顺应市场趋势、强化政府引导(而非主导),始终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的”恒心与勇气。
走我们自己的路,让别人羡慕去吧!
工业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从早年 ‚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 的轰动效应到‚十一五‛以来被广泛讨论与反复推广的‚苏州模式‛,关于工业发展方式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2000年开始,‚苏州模式‛日益令人瞩目,以‚2004年,苏州引资额居全国首位、工业总量仅次于上海、GDP悄然超过深圳‛为标志,在政坛光环照映下的‚苏州模式‛盖过了持久风行的‚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由此,苏州‚政治现象‛迅速扩散。在‚让经济发达地区的干部去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作,输出先进的宏观经济管理经验和观念,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思路下,苏州及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大批领导分赴陕西、江西等地就任,‚苏州模式‛在全国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复制与推广。
——以温州市委在2005年春节后第一个千人大会上宣布‚一号工程‛启动,随后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写入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为标志(提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必须增长五成以上),风行20多年的‚温州模式‛开始复制苏州经验,向‚苏州模式‛融合。温州主动转型,实施‚一港三城‛新战略;打出‚百项千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吸收资本要素回流; ‚温州模式‛向‚苏州模式‛融合的两个关键就是塑造强势政府和引资。——而与此同时,武汉等地对‚苏州模式‛的复制也轰动一时,2001年打造的‚中国光谷‛更是名声大噪。
一、无法复制的“苏州模式”
什么是‚苏州模式‛?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而统一的概念,但从城市产业集群产生和演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政府主导的嵌入型‛特征。可见,‚苏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引进发展型模式,是以外资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经济的模式,是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的模式。毋容臵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无疑是高效率的。
但我们看到,陕西、江西时至今日仍无法完成引进理念、改良复制的任务,经济依旧落后。
对于号称‚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来说,同样面临‚差异大、学不像‛的困惑。原有的‚ 温州模式 ‛和‚苏州模式‛作为中国区域经济两种代表性发展模式,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温州模式‛对外资的依赖度小,形成了许多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链长,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力不大;而‚苏州模式‛靠的是政府强力有效的规划制约和外资的拉动,实现GDP的快速增长; ‚温州模式‛打通了产业的上下游,有自主品牌,而‚苏州模式‛只是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的加工链条;这也正是温州人对‚苏州模式‛无所适从,脱离原有优势始终无法成功转型的根本原因。
而武汉光谷尚没有培养出一家有影响力的公司,其由武汉邮科院改制而来的最大的光纤企业烽火科技,早在1985年就掌握了制造光纤的技术,可目前产业规模亦不足百亿;整整十年时间,‚武汉光谷‛既没能象‚硅谷‛那样孕育出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思科等科技巨头,也没有‚中关村‛的联想、百度、方正、新浪;其光伏产业两大龙头烽火和长飞,都有着国营企业的背景,其成长历程,并非通过市场竞争得到发展,而是通过变相的政府扶持而长大;而其它光谷企业,则是弱小的民营企业,这种产业构成与发展模式,并没有突破武汉的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桎梏;应该说,武汉在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和制度环境的背景下,设立中国光谷,其对‚苏州模式‛的模仿应是‚邯郸学步‛,而其想通过对成功模式的复制完成产业复兴之路,更是纯粹的浪漫主义情怀,今天的发展结果在光谷设立之时(其时整个城市万人空巷,盛况唯有长江大桥通车时可比),就已基本注定;而其目前面对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广东、长春等省市对‚中国光谷‛头衔的争夺,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苏州产业的崛起路径:从“苏南模式”到“苏州模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古诗里的苏州,是文化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城里的繁荣与寒山寺的孤寂,经济的发达和思想的空灵,夜色之静跟耳畔钟声,全部融进如画的美景。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人们心中抹不去的印象。
如今的苏州,同样有多张面孔,同样有多种声音的交锋。一边是GDP增长跟外资的趋之若鹜,另一边是‚只长骨头不长肉‛和民族名牌的淡出;一边是优惠政策与科技园区建设,另一边是资源代价和‚飞来经济‛;一边是政绩工程与政府主导经济的苏州模式;另一边是普通市民的贫困和干群之间新的‚二元结构‛。
沿着这种争论,我们应把眼光放到了改革开放的前几年,那正是苏州产业崛起路径最开始的时间坐标。
——名噪一时的‚苏南模式‛
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州就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而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表示对社队企业明确支持后,社队企业开始步入大发展阶段。它们利用苏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同时,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度假,给苏州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应该说,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州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州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其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占到60%。
而正当乡镇企业良性发展之时,苏州各级政府开始以强有力的手段进行干预,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州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苏南模式‛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苏南模式‛向‚苏州模式‛的转变
80年代至今,苏南模式悄然演变为苏州模式,利润低、见效慢的乡镇企业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大力引进外企、一切向西方学习的苏州模式开始大行其道。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辖下昆山、张家港等地的飞速崛起,苏州模式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其中政府的强力介入和招商引资是重要的发展动力,苏州工业园等开始作为全国的标本开始推广。许多学者将之形容为‚飞来式经济‛:上海门槛较高,很多外资无法直接落户上海,于是选择了昆山等地,正好接续了因苏南模式衰落而带来的增长空白。
但是,这种‚飞来式经济‛,对一个地区来讲,很难避免空洞化的毛病,无法和当地的经济浑然一体,且很容易在成本攀升时随时迁移。更为尴尬的是,他无法带动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关于苏州模式的质疑之声也从来不绝于耳。
质疑一:没落的民族品牌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兴起,苏州出现了一些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全国品牌,如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春花吸尘器、长城电扇等,人称苏州‚四大名旦‛。
可如今,长城倒了,香雪海被三星吞了,孔雀被飞利浦并了,唯一继续以自有品牌出现的,就剩一个春花了。但这么多年来,春花基本上是停留在传统的吸尘器行业,没什么大发展。此外,尚有虎丘牌照相机、登月牌手表等精密产品,以及非常发达的丝绸织造业,但这些企业后来都相继没落。老品牌已经消失,新的叫得响的品牌又比较少。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不能不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力招引外资企业,到底会对我们的民族企业造成怎样的冲击。
一位专门研究苏州经济的专家称,‚那些洋品牌确实对苏州本地的一些品牌造成了冲击,总有些‘招了女婿冷落了儿’的感觉,优惠政策造成新的不平等值得我们去反思。但话又说回来,本地企业的发展,品牌的壮大,说到底还是有赖于自身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像香雪海这样的家电品牌,假使当初没有被三星‘雪藏’起来,如今面对海尔等强大的国内竞争对手,结局也可能是市场份额锐减,甚而退出家电市场的舞台。‛
江苏民企‚巨头‛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则认为,没有外资的拉动,就没有苏州今天民营经济的崛起和三产的兴旺。他说:‚如果不引进外资,不走上国际市场,沙钢难有今天的好局面。引进外资使我们接触到了全新的更高的层次,企业的技术装备、管理思想、营销市场等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的观念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实,苏州本地品牌的‚贫困‛,确实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无论自身品牌保护意识的淡薄,还是洋品牌一定程度的冲击,都是苏州企业及政府必须去思索和应对的。但这种现象,又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其严重性。现在,隆力奇、创元集团等企业已经逐渐崛起,未来苏州外资与民族企业的竞争,到底孰胜孰败,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质疑二:环境的巨大代价
在环境保护方面,苏州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水面占到总面积42.5%的苏州,由于工业污水随意排放,近600万城乡居民已面临水质型缺水的难题。很多县级市大多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或‚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但沿江化工、冶金、造纸工业园等依然在100多公里的长江沿线一字排开,这些工业园大多位于沿江城市取水口上游或附近;苏州城区、昆山、吴江等地,虽然不把冶金、化工、造纸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但重点发展的电子通讯制造业,对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更大。
网络上上曾有两篇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文章:《没有蚊子的苏州工业园区》和《园区十年的罪恶》。虽然苏州工业园区的真实情况不至于像文章说的那么严重,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经济全球化下,苏州走外来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利用各种内外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无论如何,始终都应有利于‚富民‛和‚可持续发展‛,不能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二、默默无闻的“杭州模式”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古诗中的杭州,是青山绿色的唯美之地,那里有着别的城市无法复制的人文历史优势,只有臵身于这座城市,也许才能了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真正含义。
如果说苏州的每次经济制度转向都能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的话,那么杭州的经济发展历程则显得有些低调,甚至新闻媒体都很少提起‚杭州模式‛这个概念,政府低调的干预、企业创新的内源式发展、企业家默默无闻的打拼,这些‚杭州模式‛的典型特征似乎都很难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短短的三十来年的时间里,杭州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跨度、大变迁,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制度创新最为活跃的经济热土之一。在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巨变和多方位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演化出了一幕幕令世人既惊讶又兴奋的‚杭州现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经济现象是,杭州在自然资源非常贫乏和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这点和长沙很像)的约束条件下,在缺乏像苏南地区那样的政府强有力的直接投资推动和像珠江三角洲地区那样的外商大规模投资推动的前提下,经济增长所需资金和经营知识主要依靠市域内部的内源积累而不是依靠引进的情况下,取得了持久的高速增长。
——独特人力资本的先发优势
改革开放前夕,站在经济现代化的起跑线上看,杭州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是其人力资本——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与市场经济转化中相适应的人才特性上取得了先发优势,并使其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能力、技能、经验、知识等特定人力资本得到不断地增值。应该说,这种人力资本转换和增值的先发效应对杭州经济增长绩效甚至是现代化模式和路径的选择,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人力资本的快速转化和升值,一方面使杭州较早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进入市场获取商机方面取得先机,从而为杭州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同时使杭州能够用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经商能力这种特质人力资本弥补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严重不足,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为杭州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民间资金支撑;另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杭州人敢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锤炼自己,并在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为杭州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企业家资源支撑;同时使杭州在制度创新方面先人一步,并能比其他地区较易突破改革的人力资本约束边界,确立市场化的先发效应,从而为杭州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快速推进的市场化进程
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杭州内源性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和与市场经济高度制度兼容的区域性商业文化环境,以及政府正确的功能定位和制度供给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一大批深受区域性的传统商业文化熏陶、具有很强政治应变能力的杭州农民敏锐地觉察到政治气候和政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事非农产业的政治风险预期值已大大下降的时候,率先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于是,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在传统计划经济的边缘地带和缝隙中,开始出现了许多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民间制度创新,如专业市场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创新、民营金融制度创新等等。到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杭州在城市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和借助民间力量进行公路、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动作的制度创新。
同时,杭州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创业活动,较少介入到单个产业发展,而是集中精力致力于为民间部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大环境,从而为民间部门能量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条件。——对创新的持续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前期的快速市场化工作给杭州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寻求技术更新、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和产业层次提升,成为杭州私营企业的必修课。同时,持续的创新也让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杭州企业更加注重新产品开发,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从低成本的竞争转向高收益、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竞争,这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创新成为杭州民企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私营企业活力指数赢得更大的竞争力。
除了本地企业的日益壮大之外,近年来杭州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民企‚迁都‛过来。杭州适合私营经济生根发展的肥沃土壤则加大了它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着吉利、莱茵达等一大批企业纷纷将总部迁入杭州。
杭州民营经济硕果累累。2010年,杭州市有约100家企业入选中国民企500强,连续八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42家企业集团入选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连续四年列全国城市第一;23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60家企业入选中国最大1000强企业集团,均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杭州人自豪地告诉我们:‚一方面是由于杭州市政府为民营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强、生命力旺盛。‛
三、长沙应借鉴怎样的产业发展模式
应该说,珠三角、温州、苏州、杭州等地的经济改革都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包括温州、苏州模式在内的各种发展模式,都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特定时空中的产物。如果苏州没有发端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没有集体经济时代的制度遗产和精神遗产,就不可能有后来蓬勃生长的乡镇企业,更不可能有名噪一时的‚苏南模式‛;如果杭州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快速推进的市场化进程,就不可能有其依靠创新的内源式发展,就更不可能有民营经济如此发达的‚杭州模式‛。
因此,在缺乏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任何一套制度都无法移植。‚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各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差别很大,都面临着自己特殊的情况和问题需要研讨和解决。这里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可搬,需要因地制宜,很难套用一个或几个‚模式‛来完成工业化进程。我市既没有苏州那样的制度优势,又缺乏杭州那样的人力资本优势,自然也就无法按照‚苏州模式‛、‚杭州模式‛来完成长沙的工业化进程,但其借鉴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仔细分析珠三角、温州、苏州、杭州四大‚模式‛的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效应及发展机制,我们看到:珠三角、温州、苏州走的是以制造业为基础、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之路,从日化用品到重化工,最后到高科技延伸的制造业之路,在实现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能源、环境代价。
四大发展模式的内涵比较
发展战略 发展动力 发展方式 发展机制 发展效应 珠三角模式
温州模式
苏州模式
杭州模式
出口导向 城乡互动 资源依赖 政府推动 环境失衡
出口导向 城乡互动 资源依赖 市场主导 政府缺位
出口导向 城乡互动 资本依赖 政府主导 收入失衡
内外并重 城市带动 集约增长 政府引导 和谐效应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杭州模式‛应是我们学习与借鉴的重点。对于长沙工业的发展,我们应一如既往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潜心于结构调整、鼓励二次创业,坚持走出一条具有长沙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四、我们向苏州、杭州、扬州三个城市学什么? 我们目前与三市最大的差距并不在单纯的经济总量与项目数量上,而是在经济发展的理念、服务经济的意识与能力上!我们要学的既不是其现成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其固化的战略思路,而应是其具体的一些理念、思路与做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的正是这个意思。
一是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苏州、杭州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我市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制定消除其市场准入、资金等方面的障碍与困难的措施,改变其在资源再配臵过程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增强自主增长的动力和活力。要进一步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引导中小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要进一步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经济信息、投资决策、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不断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做强做大开发区。我市开发区相对苏州、杭州开发区,尤其是总量规模上,差距还很大。我市应把做大做强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支持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全市经济的引擎作用。要高标准、高水平的对示范区及其他开发区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开发区发展的长远目标,确立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要向国内外先进开发园区看齐,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努力完善软硬件环境。要立足已有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发展上下游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集聚效应。要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龙头企业,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进而发展出新的产业集群。要给予开发区充分的管理权限和政策空间,能够方便灵活的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的服务,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三是要创新工作方法。苏州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杭州的工业设计公司、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扬州的‚全面创新‛等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我们应更一步开拓视野,向先进城市学习其公共服务平台与软环境的建设,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三篇:上海苏杭采风报告
设
计
采
风
报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设计采风报告
采风时间:2013年10月21日——2013年11月2日 采风地点:上海——杭州(途经乌镇)——苏州(途经南浔)第一站:上海之行
在2013年 10月21日的这一天早上,还沉浸在睡意朦胧中的我们起床了,我们出发的时间是6:00这个时候的天是刚开始亮起来了,我们每个人都各自拖着事先准备好的行李坐上车要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怀揣着激情,畅想着未来13天的生活,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
我们的第一站是在上海,在上海的5天里,每一天我都不断吸取着知识。这次采风主要是培养我们的设计审美取向,积累有价值有意的素材,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要求我们将看到的有用的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上海,一座国际大都市。一想到上海,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幢幢高楼大厦、一家家国际品牌店以及车水马龙般的交通。
这是一个繁华而又古朴的城市,一个快速发展而又慵懒的城市,一个特殊而又平凡的城市。
踏进上海的第二天下午,我们一个宿舍的成员一起结伴而行,在陌生而又繁华的城市里,问着路人怎么乘地铁、问着路人哪里怎么走,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充满刺激的。到上海一定要去外滩,我们沿着南京路走到外滩,那些高大但是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建筑风格虽然迥异,但是却无不协调之处,融为一体。
我们陶醉在这样充满韵味的城市里,没有汽车喇叭的喧嚣,有的只是那令人沉醉的美丽夜景!我们享受着上海带给我们的美感。
上海的第一夜让我们回味无穷,但是充实的采风任务让我们在紧接而来的几天里忙碌却快乐着。参观、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南京路商业街、上海莫干山艺术中心、田子坊、8号桥、新天地等等。看到那些商城内部的装修在自己眼前,觉得自己见识的是那么的少,在商场里各式各样的展柜及内部装修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当进入DIOR、CHANEL、VLGUCCI、PRADA等大品牌店时,我是、紧张害怕的,店里的装潢设计以及摆置都是与众不同的,装修风格上既有简洁大方的又有高端奢华的。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海之行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开始学会注意身边的点点滴滴,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起初的两天我们还很激动,不停的欣赏着那些各种店铺展示,但到后来的几天里,或许产生了审美疲劳效应吧,但经过调节,我知道这次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逛街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吸收那些精华,要学会抓住其中的特色与精华,并且学以致用,能将他运用在室内设计中。
其次,我们去的莫干山艺术中心,也欣赏了许多出色的画,这一路上里可真是犹如人间仙境一般,走在去莫干山艺术中心的路上我们欣赏着路两边围墙上的作画,简直太帮了。等我们进到莫干山艺术中心的时候发现里面是一家一家的画廊,于是我们开始一家家的观赏了。我们每每进入一个画廊都是既吃惊有惊喜的表情,这里的每一家画廊的版面设计都是那么的出众,各有各的特点,在画廊的装修上都采用的是干净明了的装修,让人觉得心情很明朗,所以欣赏起画来就更有意境一般。
第二站:杭州之行
紧接着,我们踏上第二段路程向杭州出发,在去杭州的路途中我们去了游览闻名江南的千年古镇—乌镇。乌镇风格区别于南北众多的古镇,就在于她更加古朴,更加纯洁,更加自然,一句话,“原汁原味”便是乌镇的风格。一进乌镇,便给了我自然的感觉,镇主街两旁的住户悠闲地生活着。乌镇的房子很古老大多数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走进屋里各种配套设施很齐全也挺现代的。整条主街除民俗馆、酒坊等参观点,其余的房舍大多是民宿、客栈、会所等。欣赏完了乌镇的美景后,我们就直奔杭州了,到了杭州后虽然感觉到满身疲惫了,但是一想到的杭州的西湖美景,和热闹的河坊街等等。
休息了一天,第二天我们向杭州西湖进军,去看浪漫爱情发生的地方,他们相遇的断桥,共撑的油纸伞,共赏的美景我们都将一一观看。西湖的美景真是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还有那远处的雷峰塔,给人一种庄严,不可抗拒的气势,让人觉的庄严肃穆。西湖旁那一栋栋木制小屋出售者当地的特色物,有丝巾,手帕,纸伞,小扇,还有杭州的简单刺绣。
看完了西湖的美景,于是我们去了观前街,在这个热闹的街道上充满浓烈的风俗气息,这里的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饰品,中国的旗袍看上去各式惹人一新,再就是他们的装修,多数都是以实木作为展示柜与围墙相结合的很有古朴的韵味在里面,在吊顶上他们大都是采用简洁的方式,因没有华丽的装饰很多。
看完了观前街,我们遇到了一位好心的阿姨对我们说杭州的九溪很漂亮,那里有一个瀑布,而且那里还是杭州特色的龙井采茶基地。于是我们便乘车去了九溪的瀑布,不过还真的是很美,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真的好像是人间天堂一样好多的新婚夫妇在这个美景下拍他们爱的见证。看完了瀑布我们来到了龙井村,这里的村民更是热情,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和当地的龙井茶,但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便没有去。他们每一家的房屋都相当于是一户别墅,但在装修上斌不是像现代别墅装修的那么华丽,而是富有一种当地淳朴气息的实木装修风格,然后在实木外面经打磨再刷上一层亮油。这一天的收获还真是各种美景尽收眼底啊。其次,我们去了中国美院,美院的建筑还真是可以用3个字解释“黑白灰”也许是提调中的奢华吧,整体采用了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校园里重复出现。整体感觉不管是建筑外立面是以简洁大方又蕴含传统屋顶样式的继承。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再创作。在一个建筑中,利用传统灰色瓦片搭建的屋檐这一语言,层层叠加上去,给出了屋檐全新的使用方式。在室内内部装修上也是简洁大方不拘谨繁琐。
还在意犹未尽诉说杭州的美景,杭州的行程就告终了,我们就要踏上去苏州的美景了,在去苏州的路上我们去了南浔这个水乡美景之地欣赏美景,这里有许多当地的纪念品,我和宿舍的同学们都买了纪念品来记录着
美好回忆。欣赏完了南浔我们就坐车直达苏州了,到达苏州市已经是傍晚了,导游带我们坐船游览了护城河游览苏州夜景。
在第二天的时候,在老师和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去了目前中国最大的室内设计公司“金螳螂 ”真的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金螳螂公司设计了许多国内以及国外的建筑及装饰。而且公司的人待人热情,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装修样板间,真的是以华丽的出身,不管是它的欧式线条,还是家具选材都是奢华大气。
在第三天我们去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
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来之前,老师一直是这样讲的,说实话,没有见到苏州博物馆的时候,一直觉得它不过是个普通的博文馆,到了以后,真的十分震惊,这座建筑的设计简直是太有艺术性了。
这是刚入馆时,看到的第一个场景,当时看后,很震惊,他以拙政园的墙为背景,塑造了一面立体的山水画,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如果在阴雨天,天空飘洒起小雨,就真的分不清到底是画还是假山了。
这是他又一个让人震撼的地方,他在馆内建造了个类似于瀑布的装饰,整面墙以独特的方式,流淌下来,让人敬佩不已。
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博物馆的色调以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的深灰色石材作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紧接着我们这些天还去了拙政园、狮子林、观前街等等。这一路真的可谓是收获不断。伴随着这些美景与收获我们的采风也到了尾声,2013年11月1日我们坐上了回来大大巴车,这一次的采风应该对我来说真的是硕果累累。
采风小结
这一路边走边看,边看边学,边学边悟。从北走到南,既看到了现代都市的美景又看到了江南水乡的柔情,看到了千奇百态的建筑又看到了内部的室内装饰。每经过一处,便惊讶于一处的美,惊讶于人类的才智。设计是一个开阔的工作,一个好的设计师就应该是一个幻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有开阔的视野,大胆的想象力,不能够局限于一种思想,一种模式,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我们要更加开阔自己的眼界,向更远的地方看,做更多的尝试,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四篇:上海建筑考察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总结报告
经过为期四天的上海之行,我对建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扩展了我的知识面,增加了眼界。四天里,我随组主要参观了上海美术馆、人民广场、1933老场坊、外滩万国建筑群、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等。
一到上海,第一印象是上海的高层建筑。相比较杭州,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高层写字楼数量明显比杭州来的多。上海土地比杭州更加稀缺,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选择向上获得更多的空间。高层,超高层建筑也就得以快速发展。此外,上海也寻求地下空间的开发。地铁的完善,不仅有效利用了地下空间,而且非常好地缓解了地面的交通压力。杭州也在造地铁,虽然遇到了些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地铁建设必然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在上海核心区,紧邻东方明珠,苹果的旗舰店就建在地下,通过一个旋转楼梯走下,就进入了苹果的销售场所。地下建筑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很好选择,噪音小,节约地面空间。
上海美术馆落于繁华的南京西路,背靠人民广场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民公园毗邻,是一座功能健全、设施先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近现代美术博物馆。该建筑建成于1933年,原为旧上海跑马场,是30年代英式风格的楼宇。改扩建工程完整地保留了其原有的新古典主义特色外观,并根据美术馆的功能要求进行了内部改造,在设计上继承了欧式建筑的传统语言,并强调了明快的现代气息,是一座典雅、大方的艺术殿堂。高大的梁柱
给人一种气势,烘托了高雅的艺术殿堂,不禁让人仰望凝视。在高楼林立当中独显着她的魅力。去的时候里面正在举办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油画展,现在都是免费开放,里面装饰简单大方,稍作了现代的装修,大多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面貌。
人民广场被誉为“城市绿肺”的人民广场位于市中心,是一个融行政、文化、交通、商业为一体的园林式广场。广场北侧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侧为上海大剧院,东北侧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南侧为上海博物馆,人民大道穿越其中。现在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在解放前却是远近闻名的跑马厅。
人民广场地下商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下商业中心,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包括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商场,有两个地面出入口,两架自动扶梯和四座人行扶梯。从人民广场东南端的草坪旁,乘自动扶梯下到8米以下的下沉式广场,步人地下商业街。这是条长300米,宽36米的长街,两旁共有近百家店铺,每间50平方米,店铺皆用玻璃幕墙,地面全部用“印度红”和“蒙吉黑”花岗石。各家店铺布置高雅,有的店内布置成温馨的居室,有小圆桌、休闲椅、沙发等,顾客可以坐下来慢慢地选购。地下商城的设置,使人民公园更加宁静安逸。在公园附近不会看到购物的人群,在公园里休息惬意,远离了喧嚣。广场绿化布置很不错,树木种类比较多,高大水杉,与背后的高层建筑融合在一起,别有味道。
上海1933老场坊
周二上午参观了上海1933老场坊,老场坊位于虹口区溧阳路611号,建成于1933年。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1933老场坊共有5层楼高。外部材质以粗糙的水泥为主,开窗较小,主入口一侧有骑楼的味道,柱子造型特别,下窄上粗,檐边呈波浪形。走进其中,空间布局特别,东南西北四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接。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使用伞形柱支撑,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英国进口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技术缺乏的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两墙壁之间充满空气,近似真空,没有介质传播,因此能够阻止热量的传播。冬天,内部热量能够减少散失;夏天,外部热量难以进入室内,可以保持室内较低温度。建筑内部空间处理比较有趣,穿插的廊道,阳光从一侧照射进来,造成内部空间错杂的阴影,神秘而幽静。1933老场坊建筑风格系古罗马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行走其中,有种迷失方向的感觉。1933老场坊是历史与时尚在昔日的宰牲场里得到一次美妙的交汇,是城市记忆的一次延续。
下午参观了外滩万国建筑群。我对外滩浦东发展银行印象深刻。它属于古典主义建筑,大楼是一幢花岗岩垒砌成的古希腊风格建筑。原系英国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门前两侧放两只铜狮。除了狮子还有门灯。高大的柱子置于二层,气势逼人。穿过转门走其中,顿时被眼前富丽堂皇的装饰给震撼了,不走自主地准备拍照。立刻就有一个保安过来阻止。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再走近里面,微亮的光线透过玻璃拼成的穹顶,照射进来,四周屹立着高大的大理石柱,更显庄严雄伟。外滩浦发银行与其说是银行不如说是一座博物馆,里面的美妙建筑艺术应该对外开放,供游客拍摄,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
周三上午参观了上海新天地,这里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合为一体。石库门里弄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风格独特,中外结合。走进其中仿佛回到了那个沧桑年代,然而转出里弄,看到旧建筑周围高层建筑林立,又把我拉回到现实当中。历史文化的轮廓,现代化的内部装饰,组成了这里特别的味道。可以怀旧,可以时尚,穿梭其中,仿佛在时间界线上散步。商业化的处理,使这里生机盎然,有画廊、餐馆、购物场所、电影院......完全满足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是城市独特的风景线。石库门建筑的清水墙,是这种建筑的特色之一,为了强调历史感,改造保留了原有的砖、原有的瓦作为建材。在老房子内加装了现代化设施,包括地底光纤电缆和空调系统,确保房屋的功能更完善和可靠。在旧建筑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元素,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址,也使其发挥了其更多的功能作用,是旧建筑改建的一次成功尝试。
上海八号桥
下午参观了8号桥建筑和田子坊。上海八号桥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卢湾区建国中路8-9号,占地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园区由20世纪70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由HM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筑风格内外一致,空间布局美观,保留了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使整个空间依旧有着工业时代的沧桑韵味。设置了大量半室内空间,局部二层设置有露天平台,供业主休息。连接建筑体与建筑体之间的桥一下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多彩的玻璃装饰桥体,独立而美观,同时起到便于两边交流的目的。建筑外墙极富有特色,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空间布局合理,走廊上布置绿化,房顶也有绿化,使整个建筑不生硬,给人亲切感。采用将人性化及大自然融合的理念作为空间布局的主题,在建筑的立面上采用多处开洞的设计,有效增加空气的流通。天窗的设置,减少空调及灯光的开启时间,减少整体拍烟系统所带来的格外材料及运营成本。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一进田子坊就给人居民生活的味道,弯折的小弄,基本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格。现在主要开设商铺,餐馆,艺术画廊等,提高了田子坊的文化品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
上海之行总的感觉是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和成功的旧建筑改造。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地面交通压力,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旧建筑改造,使旧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代人生活当中依旧充满活力。这些成功的案例给我们以后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五篇:上海考察
全纳融合医教结合
上海考察心得
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孙军民
经过数天理论的学习和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成功的管理经验的了解,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十二日凌晨,我们登上了去上海的高铁,去实地考察在全国特教业声名显赫的两所学校——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学校。
进入上海市区,那满眼林立高楼,把我心中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两所特殊学校映衬得格外高大。估计没来过的同行们也有差不多的心境。
一进入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主楼墙上“健康、诚信、自强、好学”六个银色大字映入眼帘,同行们忙不迭地拍照。中间大厅两个黄底白字的标牌吸引了我,一个是该校的办学理念: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的教育。一个是该校的办学方针:尊重需求,开发潜能,康复发展,回归主流。不由使我想起前天丁勇研究员在《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启示》中说的,要克服特殊教育的三个误区——1.人的培养规格弱化和降低标准的问题,即对残疾人生命的力量和能力(特别是潜能)的认识不足的问题;2.只注意缺陷补偿;3.人的片面发展观的问题(即过多地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讲座中,丁勇提出要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首要之举是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在思想上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进行改革,实现从缺陷补偿向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统一转变,从注重让残疾学生学会生存向注重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与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统一转变。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到该校的第一项日程是听该校校长简介该校情况,没想到唯一获得全国基础教育一等奖的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在2002年才创办,经介绍我们了解到:该校成立于2002年5月,2002年9月1日正式开学。是一所融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教科研、康复为一体的高标准寄宿制的新型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为听障、智障、脑瘫等重残学生,是上海市仅有的除盲教育以外的为多种残疾学生服务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26亩左右,只有三幢楼——六层学生公寓楼、四层教学行政楼、室内体育馆,配有校园网、多功能教室、图书馆、排球场、200米环形塑胶跑道操场和130米塑胶直跑道以及其它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本着“高起点、高目标、高速度”的指导思想,学校在“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脑瘫教育全国领先,智障教育,听障教育跨入先进”为奋斗目标,依托教育科研,努力构建以脑瘫教育为特色的适合三种不同类型残障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系。
目前该校在籍学生316位,其中 248位学生在校,其余分布在其他普通,学校每周利用两个半天对不在本校的学生实行“送教上门”,切实保证每个学生根据个体需要的“合适教育”。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上,该校在确立将校长的精力放在教学的原则上,成立了三个学部和四个中心。四个中心是:课堂研发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后勤保障中心。
三个学部为启音教学部(聋教育)、启智教学部(智障教育)、养护教学部(脑瘫教育)。
该校于2003年成立养护部,开创了全国脑瘫孩子集中入学的先例。几年来,养护部坚持教育与医疗康复训练相结合,教育与生活劳动技能培养相结合,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康复教育,为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可能的发展,进行着艰辛的,但卓有成效的科学探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听障教育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和其它多种语言形态为辅,借助于先进的语训设备和专业的语言训练,充分强化聋生的听力训练,提高聋生口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绘画、陶艺、丝网花、舞蹈、扎染等技能培训,开发聋生潜能,培养聋生艺术专长。智障教育以《引导式教育在辅读学校个别化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中重度弱智儿童语言训练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为引领,运用分层教学,个别化教育的方式,注重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性教育,同时以特奥运动、艺术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自强不息我能行”等主题活动。
该校从2007年教学模式在“康教结合”基础上,开始和医院合作,每周固定时间有医生住校,建立了《医生住校制度》,学校设医生办公室,坚持走“医教结合”道路,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了以脑瘫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为残疾孩子享有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权利,为提高残疾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生存质量、回归主流,进行了不懈努力。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示范校性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特殊教育重点学科实验基地”、“上海市心理健康实验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更获得了全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唯一的一等奖,校长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考察的第二个日程是参观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校的“精致化”,无论是学校布局,如建筑的摆布,建筑内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还是各功能室的布置的“精细”,无不体现着管理者对学校“精致化”的管理。
占地只有五亩地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学校,创建于1986年。从1999年实施的特殊教育零拒绝,真正落实“是人就要受教育”的理念,招手对象为中、重度智障、自闭症及多重残疾儿童。为了充分体现“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尊严、健康、幸福和快乐”的办学宗旨,学校营造“让每一个儿童少年都能充分、和谐、多元、个性地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用科学的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形成了以生存环境为核心的“充分+和谐+个性→学会生存”的办学特色。
就其两所学校对培智生教育方面共性是注重以生活为核心,淡化学科,回归生活。这从二者设立的功能室可见一斑。
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