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考察心得体会(定稿)
大上海大教育
——上海考察心得体会
河源市源城区东埔中学李杏芳
我从小就很向往大上海,省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这次组织到上海考察让我实现了平生一大愿望,真的非常感谢“中心”的领导和专家们为我们提供的考察安排!你们想得真周到!上海考察之行让我们吃了一顿文化大餐,百闻不如一见,大上海名不虚传,上海的教育是真正的“大教育”!
记得刚下飞机坐上大巴时,上海的导游就给我们介绍了上海的情况,年轻的导游能说会道,他的话语犹如喷泉喷涌而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姚明和刘翔分别代表了上海发展的高度和速度”。这句话概括得非常准确,我认为上海的教育亦如此。
一、育人环境大气
一踏进上海大同中学的校门,就感觉到它的大气。在校门的背面,有一道很具特色的院士墙,这道墙上有大同中学培养出来的39位两院院士的简介。这样的一道墙让人由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创造如此辉煌的中学在中国能有几间?再放眼望去,整个学校的建筑美轮美奂,古色古香,气派非凡。进教学楼仔细看看,每层楼教室走廊墙壁都有古诗词或对联的点缀。校园内“大同文化十景”的创设意蕴丰富,如根据《论语 雍也》篇提出的“立人达人”校训,根据国父孙中山“天下为公”精神内涵拟写的“大同”校名,根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原则而设计的标志性雕像等等,无不显示办学者的匠心独运,大同文化在此亦可窥见一斑。置身其中,让人有一种畅游文化殿堂的快感。
再迈进上海德育基地——东方绿洲,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分不清东西南北,看得你眼花缭乱。瓦特、爱迪生等科学巨匠,贝多芬、达芬奇等艺术大师,还有很多教育巨擘的塑像个个栩栩如生,置身其中,让你仿佛回到远古时代。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东方绿洲里面的仿真航空母舰,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应有尽有,而国家安全教育的素材最具特色。我们一进航母一楼,工作人员就打开安装在墙壁上的多媒体,把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涉及国家安全的历史片段展现在我们面前,接着又把我们带进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立体电影场,观看国家防空防海的电影。看完电影再看展览馆里陈列的国家安全战线上的诸多无名英雄,李克农、钱壮飞、陈赓等中华英豪的故事仿佛又将我们带回那战火纷飞、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战争年代。置身其中,让人自然生起一种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育人理念大度
听取上海市众多优秀班主任的汇报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也是对我们班主任工作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内容。他们的汇报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围绕 1
“两纲”精神而进行的。“两纲”即《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简称。“两纲”包含了很多先进的德育理念和丰富的德育内容,如《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的“民族精神”包含“国家意识”(国家自强、国家安全、国情意识、国家观念)、“文化认同”(人文传统、革命传统、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公民人格”(勤奋自强、平等合作、诚信守法、社会责任);《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所提的“生命认知与态度”和“生活技能”等从国家民族和生命的高度对学生施行德育,可谓是高屋建瓴。一个具有丰富民族精神、珍爱生命又有才能的公民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大气度的育人理念才能培养出大气度的国家人才。这种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生命意识正是我们平时德育工作中容易忽视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那种“培养与世界接轨人才”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落实到日常德育工作中。如开展“和世博同行,与上海共翔”主题教育,与外国学校交流合作,从1996年到2008年,仅大同中学在对外教育交流活动中出访批数就达138,出访人次达849,来访批次达303,来访人次达6749。这些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内容均体现了上海教育的大气度。
三、育人队伍大器
从接待我们的上海市各级领导和班主任就可看出,上海市育人队伍的大器。接待工作由上海市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黄静华主持,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会长陈步君致欢迎词,许多领导、专家、班主任都作了精彩的发言。他们的发言,无论是致词、总结、汇报,还是点评,都热情洋溢、内容丰富,印证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从他们那里流淌出来的都是经过千锤万练,无数次德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他们的教育理念清晰,教育目标明确,教育过程充满智慧,教育效果明显。只要看看大同中学的“德育管理工作示意图”,就可知他们的德育网络多么的庞大和完善。再听听上海市优秀班主任的汇报,不论是哪个发言,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力量利用得很充分,如大同中学的平蓉旎老师,她为了搞好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家庭、福利院、社区、居委会、博物馆等社会力量,把这项活动搞得如火如荼;还有浦江三中的瞿新忠老师,青云中学的董莹莹老师,都把家长、名人校友等作用发挥到极致。总而言之,从上而下,从校内到校外,领导重视,家长配合,班主任落实,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上海市的德育队伍更显大器。
四、育人效果大为
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先进的育人理念,高素质的育人队伍,当然,还有切合实际的育人纲领等,教育出成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大同中学就可窥见一斑:39名院士,这可能是全中国最牛的学校了。高考状元、学科竞赛能手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考察归来,感受颇多,本文只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篇:上海教育考察心得体会
上海教育考察心得体会
2010年7月25日至31日,马鞍山唐世春名校长工作室的八名校长,在唐世春校长的带领下,对上海的教育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使我们工作室的校长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参观上海崇明县、静安区的学校建校时间都不是很长,都是伴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我们来说,很有借鉴意义。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上海经济的腾飞,而且上海人教育观念新,教育投入大,给人一种全新的大办教育、办大教育、办现代教育的恢宏感觉和震憾。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概述
1.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学的管理、校本教研的开展、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2.考察的学校有:上海市西中学、上海市培明中学、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 3.此次考察的主要形式:,听取学校领导的情况介绍、实地参观学校;
4.考察的上海教育的总体印象:教育思想超前,教育步伐迈得快,基本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科学,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浓郁,教研活动扎实,课堂教学体现出课改的基本要求;学校环境文化氛围、人文氛围浓厚。
二、主要收获
此次上海的教育考察,使我们系统了解上海校长的办学思想、丰富的管校经验,不仅有助于重新思考校长工作的本质,而且对提升我县校长们的思想境界,开阔其办学视野、增强领导和管理能力,都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指导价值。1.校长引领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教育的人治观,但一个优秀校长所创设出来的管理文化却是一所学校所必不可少的,这是教育的法治观。我们参观的四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跻身于上海的名校之列,与他们的专家型校长是分不开的。四位校长中有三位是特级校长,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在教育教学,他们都是行家里手,都是学校里的一面旗帜,这也是南方发达地区的一个共同特征。一个特级教师校长带动一所学校的发展。这些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执著的追求,每一次座谈交流中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他们有对教育工作的深深情结,将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独立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都有“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论,都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办学目标,都有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他们都是在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支撑下,以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认定目标不放松,才使他们办学取得成功,特别是 “小班化”教育、“茶馆式”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一个好校长还能从气度上看出,他们都具有国际化视野、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社会活动能力、简约的外表,正应了那句话“圣人立象以尽意”。2.品牌输入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老百姓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非重点小学不上,非重点中学不读”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名校的品牌输出,输入管理模式,相互委派教师,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带动薄弱学校的跨跃式发展。上海的学校注重教育品牌输入。输入的教育品牌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文化,这是教育的品牌灵魂,是以家长和学生满意为最高服务目标。集团化教育很好地解决了管理标准问题,保证名校品牌的含金量不被稀释,满足社会、学生、家长多元化、个性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实现精英教育大众化。
时代把我们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我们的责任。品牌输出不仅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3.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是教育第一生产力”。
学校的提升和发展靠科研,以科研为先导,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激活教师教研的积极性,把科研的思路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再用一个大课题整合小课题,使之网络化,从而带动学校教科研整体迈向新的平台,是我们参观几所学校的共同特征。青浦区实验小学参加国家“十一五”课题,并与中国科学院一起编发教材,成为全国首批自主开发课程的学校,而且整个青浦区的校本研训都开展得很有特色。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也有国家和市级科研课题,他们学校的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就做得很好,学校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后“茶馆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凸现了 “两多、两少、一改善”的态势,即学生睡眠、体育活动增多,学生补课、作业量减少,师生关系改善。上海大同中学《以学校道德场构建为引领,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题以及派生出来的十个子课题,都是利用自身优势,实行校长牵头、出成果、多交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在此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素质,推进课程改革,提升办学水平,鲜明办学特征。实践证明,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关键。
教科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创建课堂文化。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亲自上课,亲自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听课后亲自参与教师的评课活动,还要听听教师的评课发言,了解教师的课后思考,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给教师很好的课堂指导及引领作用。建立制度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富有特色课堂教学文化:“我负责我的课堂”、“我研究我的课堂”、“我改善我的课堂”、“我享受我的课堂”。4.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载体。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上海的“二期”课改进入后期,课程设置和开发比较成熟,能够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生活素质,深化家园情怀,宏扬国际视野,承担时代使命。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无论是课程类型、课程的应用、课程教材的撰写,都体现课改的理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如《细节决定成功》、《电》、《走向世博》等等。杨浦小学的研究性课程音乐系列化,充分彰显学校艺术特色。上海建平中学的“学习俱乐部”“微型课程”,创立了新的课程名词,极大的推动了学校课改工作,体现了学校的文化。
三、几点启发
1.要有对学校战略发展的整体构想。所参观几所中小学,无不重视学校中长期规划,对学校管理的模式、学校发展的环境、以及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战略分析,准确定位,形成特色,以特色赢得发展和声誉。这些是这次参加考察学习的校长要思考的。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管理重心从外控向校本,从数量走向质量。管理者都是学习者,管理过程是学习过程。学校行政管理从物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校长必须适应教育的发展,在办学成功或停滞不前之后,寻求新的突破,为达到一种新的办学目标,实施一种面向未来的学校发展规划。2.要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学校管理中,虽然知道必须有高素质教师的道理,平日也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工作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形式上考虑得多一些,时效性考虑得少一些,教师培训缺少好办法,计划性不足,是目前我县中小学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病。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在今后的全县教育工作和学校日常工作中都要把师资力量的培训作为重点抓手之一,力求出效果、有质量。3.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课堂教学,在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每一位校长必须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才能带动教师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不断提高课堂管理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联系实际,初步探索我校校本研修的几点做法。(1)培训——促使教师自觉全员参与
一是坚持以师德师风为核心,深入开展以“立师德、正师风、树师表、铸师魂”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师表风范”录像,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论坛”,开展演讲比赛、师德论文评比等形式,把教师队伍锻造成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和开拓创新的优秀群体。
二是要在学校中建立新的学习文化,使教师“及时学习”和“终身学习”,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时刻关注教育教学前沿动态,随时与“最前卫的教育理念”进行沟通,让“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成为习惯。
三是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等培训,营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氛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四是创新地设计一些培训“菜单”,让教师自主选择,使教师产生参与欲。同时改变教师培训的盲目性,提高培训的质量。(2)读书──促使教师理论得到提升
校长要把“教师发展第一”作为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同时解决学校信息来源问题,普及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建设好图书阅览室,发挥图书资料、网络的作用。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靠的是教师长期读书,尤其是读教育名著的结果。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读反映有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大家都来读书,有文化底蕴了,有教育思想了,真正的教育科研成就也就有了。(3)研究──促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问题是科学探索的“源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水”。一是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积极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舞台。通过开展示范课、展示课、汇报课、研讨课、观摩课、交流课等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更新教师知识体系,锤炼教师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实现从“高耗型”向“高效型”的课堂教学转变,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历练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头连接着教师的业务学习,一头连接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出发点,学校可以采取课堂观摩、案例分析、叙事研究、个别交流、开座谈会等方法,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觉得是问题,都可以研究。(4)展示──促使教师体验成功
为了促使教师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通过展示获得这种改变自己的力量──研究中成长和收获的体验。
①要改变教师“羞于启齿”的现象,开设“论坛”。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教师轮流做主讲报告人,讲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做法、实验的体会和感悟、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也可以讲自己学到的教育理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素质教育的解读、教育手段的改进、教案及作业改革设计、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案例、教学心得等。
②加强校际交流,结合全县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划片区域教研活动,挑选优秀骨干教师,每个学期举办1——2次专题讲座或报告会。
上海一行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考察了上海教育的发展,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希望,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一定会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治校方略,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校长,开创定安教育的新天地。
第三篇:上海考察
全纳融合医教结合
上海考察心得
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孙军民
经过数天理论的学习和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成功的管理经验的了解,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十二日凌晨,我们登上了去上海的高铁,去实地考察在全国特教业声名显赫的两所学校——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学校。
进入上海市区,那满眼林立高楼,把我心中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两所特殊学校映衬得格外高大。估计没来过的同行们也有差不多的心境。
一进入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主楼墙上“健康、诚信、自强、好学”六个银色大字映入眼帘,同行们忙不迭地拍照。中间大厅两个黄底白字的标牌吸引了我,一个是该校的办学理念: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的教育。一个是该校的办学方针:尊重需求,开发潜能,康复发展,回归主流。不由使我想起前天丁勇研究员在《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启示》中说的,要克服特殊教育的三个误区——1.人的培养规格弱化和降低标准的问题,即对残疾人生命的力量和能力(特别是潜能)的认识不足的问题;2.只注意缺陷补偿;3.人的片面发展观的问题(即过多地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讲座中,丁勇提出要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首要之举是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在思想上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进行改革,实现从缺陷补偿向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统一转变,从注重让残疾学生学会生存向注重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与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统一转变。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到该校的第一项日程是听该校校长简介该校情况,没想到唯一获得全国基础教育一等奖的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在2002年才创办,经介绍我们了解到:该校成立于2002年5月,2002年9月1日正式开学。是一所融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教科研、康复为一体的高标准寄宿制的新型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为听障、智障、脑瘫等重残学生,是上海市仅有的除盲教育以外的为多种残疾学生服务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26亩左右,只有三幢楼——六层学生公寓楼、四层教学行政楼、室内体育馆,配有校园网、多功能教室、图书馆、排球场、200米环形塑胶跑道操场和130米塑胶直跑道以及其它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本着“高起点、高目标、高速度”的指导思想,学校在“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脑瘫教育全国领先,智障教育,听障教育跨入先进”为奋斗目标,依托教育科研,努力构建以脑瘫教育为特色的适合三种不同类型残障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系。
目前该校在籍学生316位,其中 248位学生在校,其余分布在其他普通,学校每周利用两个半天对不在本校的学生实行“送教上门”,切实保证每个学生根据个体需要的“合适教育”。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上,该校在确立将校长的精力放在教学的原则上,成立了三个学部和四个中心。四个中心是:课堂研发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后勤保障中心。
三个学部为启音教学部(聋教育)、启智教学部(智障教育)、养护教学部(脑瘫教育)。
该校于2003年成立养护部,开创了全国脑瘫孩子集中入学的先例。几年来,养护部坚持教育与医疗康复训练相结合,教育与生活劳动技能培养相结合,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康复教育,为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可能的发展,进行着艰辛的,但卓有成效的科学探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听障教育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和其它多种语言形态为辅,借助于先进的语训设备和专业的语言训练,充分强化聋生的听力训练,提高聋生口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绘画、陶艺、丝网花、舞蹈、扎染等技能培训,开发聋生潜能,培养聋生艺术专长。智障教育以《引导式教育在辅读学校个别化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中重度弱智儿童语言训练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为引领,运用分层教学,个别化教育的方式,注重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性教育,同时以特奥运动、艺术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自强不息我能行”等主题活动。
该校从2007年教学模式在“康教结合”基础上,开始和医院合作,每周固定时间有医生住校,建立了《医生住校制度》,学校设医生办公室,坚持走“医教结合”道路,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了以脑瘫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为残疾孩子享有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权利,为提高残疾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生存质量、回归主流,进行了不懈努力。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示范校性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特殊教育重点学科实验基地”、“上海市心理健康实验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更获得了全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唯一的一等奖,校长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考察的第二个日程是参观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校的“精致化”,无论是学校布局,如建筑的摆布,建筑内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还是各功能室的布置的“精细”,无不体现着管理者对学校“精致化”的管理。
占地只有五亩地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学校,创建于1986年。从1999年实施的特殊教育零拒绝,真正落实“是人就要受教育”的理念,招手对象为中、重度智障、自闭症及多重残疾儿童。为了充分体现“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尊严、健康、幸福和快乐”的办学宗旨,学校营造“让每一个儿童少年都能充分、和谐、多元、个性地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用科学的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形成了以生存环境为核心的“充分+和谐+个性→学会生存”的办学特色。
就其两所学校对培智生教育方面共性是注重以生活为核心,淡化学科,回归生活。这从二者设立的功能室可见一斑。
不虚此行!
第四篇:上海考察
上海公共交通系统和路政方面的调查报告
此次上海考察之旅一共7天时间,观察最多的应该是上海的公告交通系统和路政中路牌以及各种指示牌的设计。
刚到上海,我就按照一位网友的建议办了上海公共交通卡。这张卡功能强大,可用在上海任何一项公共交通工具,如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就连黄浦江上的轮渡都可以。
有了这张卡,坐地铁是你就不用再去排队买票了。既然提到了地铁,现在叫轨道交通,我就说一下我的感受。上海的地铁比以前更方便和快捷,价格也贵了。但很值得。
(我的公交卡)上海公共交通系统由四部分载体承担:一是公共交通,俗称“大公交”;二是专线车,俗称“小巴、中巴”,这个我还没做过,估计是到上海周边的小地方的;三是出租车;四是轨道交通,俗称“地铁”。“上海公共交通卡引”是一张具有现金支付功能的IC储值卡,可在上海市安装POS机的公共交通等消费领域使用。卡分普通卡、纪念卡等类别。
用卡范围
公交:本市全部公交线路。
轨道交通:全部轨道交通。
出租车:本市全部出租车。
轮渡:杨复线、陆金线、东东线、周南线、其秦线、泰公线、南陆线、金定线、塘董线、民丹线、歇宁线、水上巴士、崇明客轮吴淞售票处,宝杨路码头申崇线交通卡售票系统(宝杨支路18号)。
货的运输:大众货的、强生货的、农工商货的。
旅游交通:上海体育馆、杨浦体育馆、虹口足球场、上海南站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售票处、强生旅游(南京西路920号,宁海西路12号)、磁悬浮列车。
长途汽车客运:巴士长途汽车客运站(中山北路1015号)、上海南站长途客运站。
互通城市:常熟公交、无锡公交和部分出租、苏州公交、杭州部分出租、安徽阜阳公交、广西南宁海博出租。公交与地铁换乘优惠按相关部门规定仅限上海卡。这种卡对于经常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来说是十分方便的,至少我的体验式这样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方便:一是不需要在随时准备零钱。这对于上海这个国际来说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现在到处都可以刷卡,且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金额大,更不可能随身携带那么多的现金。这使得上海公共交通卡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更加明显了。
二是在地铁口,公车上,轮渡口,你都不必再花时间买票了。特别是地铁口。现在上海的地铁收费比较多样化,有些线路的转车还得另外买票,很不方便。另外提一句,若您在上海呆的时间很短,但用地铁的机会很多,你可以在人工售票窗口买一日票之类的。
三是你能清楚地知道你一个月或者这段时间花在交通上的钱是多少。别看一次都是三四块的,一个星期下来我也花了超过五十块的交通费。对于那些勤俭持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更好的计算每月交通费的方法。
上海公共交通卡讲完了,再来说说上海每条路上的交通指示牌。上海市的交通指示牌是我去过所有城市中最合理,最全面的城市。我们这次走了不少小的街道,全凭一张地图和每个街道口准确的路牌。这个路牌对当地人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靠着地图走上海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无论再小,都会标明交叉的两条路叫什么,和东西南北方向,让我能够更方便地使用地图,更快速地找到我想要去的地方和各个地铁口。顺便说一句,上海市地铁地图真的很方便,每条地铁的颜色都不一样,且在哪里每条地铁颜色都是固定的,让人很方便。这也是CI设计吧!
(这种地图在志愿者服务站点都有免费发放的)(3号线是中黄色,4号线是深蓝色)
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交通拥挤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所以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语的。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共交通作为市民群众的主要出行方式,是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之一。不断提高公共交通运营质量、完善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满足市民群众出行需求,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与国际上先进的大城市相比,上海公共交通在承运比例、服务水平、营运效率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发展与上海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资源能源相对匮乏。若采用以小汽车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占用更多土地、消耗更多能源、产生更多的污染,使城市土地、能源、环境问题更趋严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引导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现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企业考核评价体系,聚焦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成本控制,推动企业健全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合理确定公交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坚决杜绝挂靠经营、个人承包等经营方式。规范公交资源性项目的经营行为,坚决防止关联投资,防范资源性收入和政策性补贴的“漏出”风险。严格线路行车作业计划的执行和监督,切实改进服务。引导企业妥善处理好市场与公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社会服务责任,自觉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规范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接受民主监督。根据行业特点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建立职工工资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一线职工收入,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严格执行国家工时制度规定,保障职工休息和休假的权益。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驾驶员紧缺矛盾,按规定将公共交通驾驶员培训纳入本市补贴培训范围。
加强法制建设,注重政策引导,建立诚信体系,创新和优化政府监管机制和方法。通过满意度指数测评、行风评议以及市民、新闻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估监督体系。严格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坚持“堵、补、疏”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市场秩序。
提高车辆装备和环保水平。积极发展低耗、环保、舒适的新型公交车,优化车辆装备。到2010年,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公交车比例达到35%。加强对在用车辆的检测和管理,确保营运车辆完好,提高营运效率。
加强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推进轨道交通之间、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在运行计划安排、导向标志完善、换乘票价优惠方面的衔接和联系,尽可能地方便市民出行。根据轨道交通、公交枢纽和新农村建设进程,有序推进公交线网调整优化,完善由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组成的功能清晰、布局全面的新型公交网络。
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以信息化推动公共交通服务的现代化,建设公共交通线路运行显示系统、多媒体综合查询系统、乘客服务信息系统等,方便市民了解公共交通信息,合理安排出行。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审计局、市市政局等部门以及久事集团、申通集团参加的推进优先发展上海城市公共交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公交优先工作扎实、有效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负责日常工作,制订公交优先行动计划,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措施。
组织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根据全国统一部署,每年9月16日-22日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其中,9月22日为“无车日”。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要结合活动的开展,广泛宣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义和政策措施,大力倡导绿色交通理念,营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良好氛围。
加强监督检查。各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要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对开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和做出重要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全社会共同做好有关工作,促进上海城市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1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阅历、调动工作热情、激发工作干劲,同时为了亲身感受国内发达城市的名牌学校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及管理经验,开始了上海学习之旅。
旅途中,我们途径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最后到达上海,从车窗中感受了各地繁荣的经济和独特的人文气息。闲暇时间我们领略了国际大都市——上海的高速电梯,闻名海外的东方明珠,繁荣的南京路步行街,悠久的城隍庙等,所到之处经济发展快、城市建设气势恢宏、全市文明程度极高、生活节奏快、学习气氛浓厚,在视觉和心灵上给我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真正体会到国际大都市的风采。本着团结互助,求真务实,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既考察、又学习的有原则,圆满完成了这次内地学习考察的全部任务,回顾学习考察的经历,让我感慨万千。所参观的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谈这次考察学习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归宿。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改理念的不断实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助推剂,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是教育发展、学生成长的生力军。我们考察的鞍山中学,市八中学等三所学校,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科学的探究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用爱去教育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等等,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只有注入了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所以老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与每一个学生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培养学生“能力”是教育的主题
期间,我们参观了鞍山中学,市八中学等三所著名学校,并听课交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的知识的灌输,因此我们要改变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
总之,此次考察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受了一次极好的教育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以上仅是我个人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并不能展现此次参观考察的全貌。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做井底之蛙,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根本,才能不虚此行!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2我随中山区教育局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全国校长高级研修班”赴上海华东师大学习。聆听了多为专家的教诲,还亲临了长征中学、甘泉中学参观考察。我最大的感受是上海地区不愧为全国教育改革的前沿,在经济及教育发展上思想观念之新、之高。思路之前、之清。措施之硬、之全。工作之实、之真。发展之快、之大。等方面都在我们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我获益良多,体会颇深。
一,见微知著的文化环境
走进上海中学,首先被学校的艺术特色所吸引。粘贴在走廊墙上的芭蕾、钢琴、舞蹈、美术等作品等都使我们赞叹不已!专业的`设施,固定时间邀请知名专家来讲座。学校面积不算大,但整体整洁、美观,布局合理,虽有不大的操场作为活动场地,但学生课间操时也是井然有序。
二,人才强教的队伍建设
通过校长的介绍我们感觉到上海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因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上海之所以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名校云集,主要是因为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爱岗敬业、知识渊博、善于交流、亲和力强、表达流畅,学生喜爱。在交流中,我们感觉到上海的教师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个人和我们年轻教师学习),他们的知识面很广,教育理论、财经政治、新生事物都有所涉及,这与他们生活在上海大都市环境有关(本身接收到的信息大而新),同时上海也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教师的选拔、培训也有他们自己的先进理念与做法。每年都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从这个事例不难看出学校师资力量的雄厚和上海市对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培养的力度。这也充分说明了积极促进学校优秀教师队伍形成的意义。
这对于我们来说虽不能给教师创造出国学习的机会,但作为学校今后要更加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建立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规划。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的帮助下自主的发展,如通过“师徒结对”活动、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组织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等,倡导新型校本培训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作为学校的校长,肩负的职责重于泰山。据几位专家,教授的分析,现阶段校长除抓好学校常规外,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至关重要。一所学校的`质量离不开校本教研,教师的素质更是离不开校本教研。
总之,通过上海学习,观念得到了提升,理论得到了升华,见识得到了拓展。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37月1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红河州州委组织部组织的赴上海学习考察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训班,历时半个多月,期间,认真听取了资深教授的知识讲解,实地考察了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情况,对我来说既对新型工业化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亲眼目睹了我国金融中心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这对于我们企业今后在工作中如何理论结合实践有着很大的帮助,短短的十几天学习时间,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受益非浅,通过这次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习机会难得,应当倍加珍惜。
在企业由于工作任务比较重,能到国家一流的城市参加此次培训学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我公司来说,目前班子里只有我一个来学习过。这次学习,公司领导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了使我集中精力学习好,已将我分管的工作全部交给了其他同事,想到在家的战友们仍在一线辛苦地工作,心里多了一份对组织的感激,也增加了认真学习的动力。应当说,外出学习,无论从组织信任、鼓励,同志的支持,还是家庭的理解,都迫使我要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我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将先进的理念带回去,用起来,为我公司下一步的发展作出自己努力。
二、培训效果好、教师水平高。
在学习期间,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排了裴蓁、陆顺良、李令德等上海多位知名的教授给我们上了《企业文化》、《执行力》、《沟通管理》等课程,李令德教授还对上海经济发展与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对上海有了更深的认识,几位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案例讲解;既有政治、经济内容,又有社会科学、心理学等知识;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我的思想瞬间有了升华。
三、考察让我们对新型工业化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
上海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金融中心,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腾飞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出了许多好经验,受到全国、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好经验、好方法在全国进行推广。在学习期间,组织上安排了到多家企业考察,亲身体会了工业化建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最难忘的是宝钢之行,宝钢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是上海世博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和钢材总供应商。
四、学习考察对今后工作的启发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联系我公司的实际,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
一是要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认识要到位、思想要统一,要有一种朝气蓬勃、敢创敢干、积极向上、雷厉风行的良好工作作风,与此同时,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人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涉及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写到:“员工是资产和资源,不是成本和费用。”他所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因此把员工当作资源还是成本,这就是体现了经营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价值观,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凡是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强的企业,肯定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鼓励职工技术创新、技术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是及时准确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把握各种机遇,使企业生产多元化。单一的生产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即有优越性也有风险性,正确把握政策与时机,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合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逐步向其它产业渗透,让企业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4上海之行是一次学习之旅、收获之旅,更是一次增强信心的动力之旅,上海超常规的高速发展态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借鉴、感悟。
三点收获:
(一)开发成就了上海。
1990年10月10日是上海难忘的日子。那年,一位老人“抓紧上海开放、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话语石破惊天,之后,上海沧桑巨变。上海确立了“开发上海,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十六字方针,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强的措施,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建设了一个崭新的新上海,告别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成为全国最具有经济发展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之行,不但见证了邓书记南巡之行的意义,更见证了此后改革开放的新进程。改革开放成就了上海。
(二)改革造就了上海。
上海巨变背后点石成金的力量源自于改革。上海新区政府采取“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创新开发方式,由政府部门按照土地出让价向开发公司开出支票,作为政府对企业的资本投入,并成为该开发公司的国家股股东;开发公司将此支票背书后,作为土地出让金支付,交给土地管理部门,并签订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合同;上海市土地管理部门出让土地使用权后,再将从开发公司得到的出让金(支票)收入全部上缴给财政部门。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又提升了土地价值,加速了土地开发一级市场循环进而加速了城市化发展速度。上海新区运用资本运用方式,借助外力大胆创新,破解了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瓶颈”。改革焕发了经济活力,改革造就了上海。
(三)创新是上海的生命力。
创新成为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创新。发展道路创新、体制创新、区域竞争力的创新。上海新区以建设新技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网”(轨道交通网、市区道路网、越江交通网)为核心,注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建设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建设、高定位、高标准的科技发展之路;上海新区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运行管理,很多地方实行二级政府管理,较之传统的政府模式,上海新区政府机构减少了2/3;人员减少了1/3,提高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效能,政府从“审批员”变成了“服务员”。“一门式”、“十分钟”让老百姓明明白白,“零收费”政府送来了免费大礼,转换了政府角色,从而推进了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园区竞争力。上海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大力建设产业园区,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强化了发展主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上海不断在创新,建设“创新上海”已成为上海人的追求。
三点启示:
启示一:突破。
区划四年来,包河区负重奋进、顽强拼搏、实现了新跨越,建设了一个新包河,赢得了第一城区的称号。新一届区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因湖作为,打造“安徽上海”的伟大梦想。今日上海一行,让我们感受到明日“安徽上海”的雏型,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梦想的压力和差距。首先要在三个方面求突破。
(一)思想观念上。
上海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造性地把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思想大胆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敢为人先、勇于拼搏,在全国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资金空转、土地实转”、“小政府、大社会”、“戴帽子、挂牌子”、“二级政府、三级管理”都是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省、市的高度关注,我们不能坐失良机、止步不前,必须解放思想、登高望远,只争朝夕,抢抓新机遇,寻求新突破,谋求新发展。(二)发展战略上。
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上海新区建设的高起点、规划的高定位、管理的高水平,值得我们借鉴。良好的城市规划、宽畅便捷的成功交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件艺术品、观赏品,气势恢宏、布局巧妙,蔚为壮观,金茂大厦高贵身价,洋山跨海大桥、磁悬浮列车不仅仅是交通、商业的功能和作用,而且蕴含着旅游的商机,已从商业模式拓展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交通、餐饮、购物、观光的集成体,吸引了世界眼球。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区情,在新区规划上要大气派、建设上要大手笔,定位上要超前,推动新区大发展。(三)人才队伍上。
上海新区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和巨大的发展的潜力,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他们在建设人才高素质上有新招,造就人才“金字塔”,有一批适应新形势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广纳贤才,构建人才高地。启示二:创新。
“80年代看特区,90年代看上海,世纪之交看西部,新的世纪看东北”。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全国各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历史进程。比较发现差距、差距催生创新、创新促进发展。要缩短差距,模仿不行,建设“安徽上海”,走“上海上海”之路不行,唯有靠创新。一是创新须知学。创新是智慧的结晶、灵感的闪耀,思想的火化,没有思想,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没有创新。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学习型干部,从过去注重资历和学历,转变为注重知识和能力。“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知识积累越丰富,创新的成功率就会越高,创新思路就会越清晰。二是创新须知情。知情就是了解和掌握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吃透上情、把握区情,了解下情。“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统揽全局,善抓机遇,才能势如破竹。建设“安徽上海”,要抓建设“滨湖新区”这个尚方宝剑,争取政策、优化环境,把“安徽上海”打造成“磁场”、“洼地”,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聚焦。三是创新须知“活”。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在招商引资上招招新、招招实;在资本运营的方式上敢于大胆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开发商为主体、区内自行平衡的投资开发管理体制;要制定实施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使“安徽上海”成为区位优势、政策优惠、土地优价、服务优质、设施优良区,突破发展的“瓶颈”。
启示三:信心。
学先进,重要的是学精神、学思路、学作风、学胆略。感叹之余,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上海之行给我们增添了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实现“安徽上海”的梦想。伴随着飞驰的磁浮,“滨湖新城”的前沿──包河区,将以磁浮速度建设“安徽上海”,不久的将来,一个璀灿夺目的“安徽上海”将矗立在巢湖之滨。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5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xx省组织的大学生村官赴苏州、上海学习培训班。培训期间,苏州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原苏州市委副书记xxx、优秀村干部代表及农村干部学院的有关领导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保税区和华西市村等地,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真切感受到苏州人大胆试、大胆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目前,从苏州老城区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内最高建筑北寺塔,仅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
二、苏州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狠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采取各总方法,解放村民思想,从党员、干部开始带头示范,干出成效,取得村民认可。敢于创新,敢于进取,改变观念,不断地解放思想、激活内在动力,广泛发动村民各显其能,各尽所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紧紧围绕本村实际,牢牢抓住各种机遇,以时不我待的作风、向上争取的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项目,形成一个争项目、跑项目、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心一意搞建设、保持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推进发展不放松,村民增收放第一的良好的工作风气。
三是注重发展,挖掘集体经济,以乡村种养殖业为突破口,引导村民不断做大做强做出成效,把精力集中在谋发展上,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发展一例,就要成功一例,特别是参观了华西市村的乡村成片种养殖业,使我看到了我们村的希望,有了学习的榜样,更使我对xx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通过学习了他们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一些优势,使我更有决心有信心把我村建设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