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寒论》有关“痛”的条文总结
《伤寒论》中对“出汗”“疼痛”等有较详细的描述~此篇是总结书中有关“痛”的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燥,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太阳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太阳病二日,烦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若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又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之。若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萎桔梗牡丹汤主之。
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疑为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忄农),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实,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言严)语,脉弦大,五日(言严)语不止,当刺期门。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大陷胸汤见前)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忄农),或热痛,因于酒食者,此名酒疸,栀子大黄汤主之。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大柴胡汤。
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宜吴茱萸汤。夫病人腹痛绕脐,此为阳明风冷,谷气不行,若反下之,其气必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当温之,宜理中汤。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脉紧,腹中痛,恶风寒者,此为有宿食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言严)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
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厥阴病,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也;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若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乌头桂枝汤主之。小便痛(门C必),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疼,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
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者,此宿食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寸口脉弱而结者,此宿食在上故也,宜瓜蒂散。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涩者,理中汤主之。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穷一两 杏仁四十枚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黄芩三分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目闰。目闰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杨。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妇人怀娠,腹中休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产后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病引腰者,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第二篇: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変证,与温病不同。时瘛瘲:瘛:收缩,瘲:松弛。阵发性手足抽搐。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翕翕发热:翕:和顺。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钮:鼻出血
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水气:病理水饮之邪。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変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変证。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白饮:白米饮,米汤。(五苓散)
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日甫所:申时前后,即下午3至5时左右。心下痞:心下有窒塞感。痞指症状。麻沸汤:滚沸的水。(大黄黄连泻心汤)
蒸蒸而振:高热寒战。蒸蒸:兴盛貌形容高热,振寒战。干噫:嗳气。
食臭:食物的气味。腹中雷鸣:指肠鸣剧烈。
捻衣摸床:病人神识不清时,两手不自主的捻弄衣被或
抚摸床边。不更衣:不大便。
汗出戢戢然:汗出连绵不断。
外证:阳明病里热实证反应于外的症状。
心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愦:糊涂昏乱。怵惕:恐惧不安之状。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面垢:面部如蒙油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蒸蒸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属胃:指转属阳明。
脉滑而疾: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转气:腹中有矢气转动。
宿食:停积于胃肠内未尽消化的食物。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表里:表指外证。里指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据按等症。趺阳脉: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导:因势利导,用润滑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谷道:肛门
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失气:同矢气,放屁。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喜忘:健忘,善忘
畜血:蓄血,瘀血停滞。蒸蒸而振:内热,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即寒战高热。
支节烦疼:通肢,四肢关节烦疼。心下支结: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过经:邪离本经,传入他经。
心下急: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觉
胸下结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结胀硬。藏有寒:脾脏虚寒。
四逆辈: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微续:指脉搏由小到大,逐渐浮起。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坼:裂开。
烦躁欲死:形容烦躁难忍。白粉:米粉,小麦粉 苦酒:米醋。冒:以物蔽首之状,指眼前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状态。息高: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气上撞心: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烧灼感。出汗:指用微火炒蜀椒至油质渗出。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其喉为痹:咽喉肿胀,吞咽不利。痹:闭塞不通。
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危侯。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脐上筑:筑:捣。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吐已下断:指吐利因液竭物尽而停止。亡血:亡津液。消息:斟酌。
劳复:大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清浆水:淘米泔水久贮味酸。(枳实栀子豉汤)喜唾:时时吐唾沫或清水痰涎。虚羸:虚弱消瘦。损谷:减少饮食。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竭。旧微溏:平素大便稀溏。
猝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嗜卧:病人精神倦怠,喜静卧。
法醋:按官府法定标准酿造的食用米醋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象。
第三篇:伤寒论发热总结
对《伤寒论》发热的总结
丰宁县中医院 武志春(068350)
发热病于伤寒者,首见于《素问·热论》曰:“今夫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伤于寒也,则病为热”。而仲景对发热的论述更为详细。其所著伤寒论用的六经辩证,是以发热贯穿绐终的,而其所述发热者更详于三阳经,而对于三阴发热,则仲景只设少阴二条,谓之反发热也,即“少阴病使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由此可见,仲景对发热的论述,是详于三阳经,而略于三阴经的。
对于伤寒发热的状态,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已有确切的描述:“伤寒发热何以明之?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然散而成热是也。”明确地说明了太阳发热是发于皮肤之间,所谓翕翕发热。对阳明发热,即所谓烦燥者在内为潮热之热,是有时而热,不失其时是蒸蒸发热也。少阳之热是谓寒热之热,是寒极而热,相继而发是寒热往来也。以上是指三阳本身的热态,除此之外尚有三阳之热与邪气互结之热,即太阳之热与水邪互结的太阳热结证。是日哺小有潮热。阳明之热与燥邪互结的阳明热结证,是日哺所发潮热。少阳之热与气互结的少阳热结证,是热与气结而致郁郁微烦。因此,本人根据仲景伤寒所述发热之旨,对其总结如下: 太阳发热,伤寒论所述最为详细,但全面看来,可总结为三个汤证,即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和大陷胸汤证。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其病机为邪热客于阳经,郁而阳蒸,争则蒸而为热,因此把邪之居于阳而阳郁发热的证候,归类于此。谓之太阳伤寒发热证,如青龙汤等证。桂枝汤主治“太阳病,阳强而营弱,阳强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其病机为太阳被风邪所伤而致阳强阴弱发热,所以将有类似病机的病证归于此,谓之太阳中风发热证,如桂枝加芍药汤等证。大陷胸汤证主治,太阳病重发汗而腹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竭,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的热与水互结证,所以将太阳发热与水邪互结的发热证均归于此,如泻心汤等证,故凡知此三者,由伤寒太阳发热证尽知矣!
对于阳明发热,本人认为虽原文所述之多,但也可总结为三个方面,即:枝子豉汤证,白虎汤证和大承气汤证。枝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烦、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胎者的阳明热扰胸膈证,所以将以阳明热扰胸膈为病机的方证均列于此。白虎汤用治阳明表里俱热的方证。所以将白虎汤,猪苓汤等证均列于此。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热与燥邪互结的阳明热结证,是以日哺所发潮热,不大便五、六日,手足汗出,脉滑而里急为特点,所以将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证均归于此,谓之阳明热结发热证,故凡知此三者,则伤寒阳明发热知之尽矣!
对于少阳发热,也可总结为两条,即仲景用来治疗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证和热与气互结的大柴胡汤证。伤寒九十六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即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也是治疗少阳寒热往来发热的主要方剂,所以将伤寒热入血室之热以及疟疾之热等属于寒热往来的少阳之热证均归于此,谓之少阳发热证。另外还有少阳热于气发热证,即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日下之,至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即所谓少阳热结证的郁郁而热,凡知此二者则少阳发热尽知唆!
伤寒发热,仲景所述之详,以不愈言表,今仅列总结一篇,以供初学者对伤寒发热证能一目了然,但错误恐多,敬希同道指正。
第四篇:伤寒论试题总结
伤寒论考试题总结
名词解释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 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
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
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筋惕肉瞤:指筋肉动 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 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 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正常
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失溲:指二便失禁
遂漏不止:遂,因,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 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 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 下重:即里急后重 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酸浆水。(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白饮:白米饮,米汤
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苦酒:米醋 白粉:米粉 须臾:指很短的时平旦:清晨
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 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简答题
伤寒的涵义
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 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 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 麻黄汤)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
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
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
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实证腹满的特征、病机是什么
实证腹满的特征如论中225条所言“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其病机为有形之邪积滞 阻结,如食积内停,燥实内结,虫积阻滞等,皆可导致腑气阻滞不通。证见腹部持 续胀满,无有减轻之时,虽减也微不足道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也不同。抵当汤用量 大而且为汤剂,故其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者,临床 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身黄,脉沉结或沉微。而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 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 较缓者
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阳里虚,阳虚水冷证,以发热、头眩、身目闰动,心下悸、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寒湿背恶寒,辨证要点是口中和,主症背恶寒。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试述四逆散证与四逆汤证的异同
两证均以四逆为主症,故两证所用主治之方均以“四逆”名之。但两者的病机却不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阳郁气滞不达四肢所致,故称为“气郁致厥”。其证即无阳虚阴盛之虚寒证,又无阳热内郁之热证,且四逆程度较轻,治以舒畅气机,透达郁阳之法。四逆汤证之四逆乃阳衰阴盛、四肢失煦使然,且四逆程度较重,故称“寒厥”,多伴有下利清谷,欲吐不吐,恶寒蜷卧,脉沉微等症,治当回阳救逆 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组成。治以泻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
麻黄汤之喘因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所致,症见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
麻杏甘石汤是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证见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苔黄脉数。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
小青龙汤因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证见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病机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喘乃风寒迫肺,肺气上逆,证见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病机是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太阳病误下邪入肺中,肺气不利作喘
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以止利,主治下焦不固,津液失约的久利不止,滑脱不禁。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葛根汤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
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肠,表里皆热,暴注下迫,故大便粘秽,汗出而喘。
黄芩汤清热止利,主治少阳邪热内迫肠道,利下粘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者 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
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简述小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②治法:发汗解表,宣化水饮③主症:发热示伤寒表不解.干呕而咳示心下有水气,水饮阻中胃气上逆则干呕.水饮凌肺,肺失宣降则咳,或渴(内停正津不布),或利(水饮下趋大肠),或噎(水气上逆于咽喉),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膀胱,失于气化),或喘(影响肺气肃降)④方要:小青龙汤-----麻黄合桂枝发汗解表,又麻黄平喘利水,桂枝通阳化饮.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敛肺,治疗水寒射肺之要药.半夏降逆涤饮,芍药和营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发汗解表宣化水饮之功.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②主症:动数变迟,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德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③治法;泄热逐水破结④方要: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主药.简述大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阳郁烦躁②治法:开表发汗,清热除烦③主症: ,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烦躁乃寒邪郁闭过重,阳气不能宣泄,扰于胸中使然.必须表里俱实者方可使用④方要:大青龙汤 倍用麻黄加生姜之麻黄汤峻猛发汗,以散表寒.石膏辛甘大寒配麻黄解表以开阳热之郁闭,清透郁热除烦.重用炙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又防石膏过寒伤正中
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均可治水气病,如何区别?
五苓散主治太阳误下伤及三焦及膀胱阳气而成的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小便不利、发热、消渴、脉浮数,水逆为主证,方中有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茯苓甘草汤主治胃阳虚停水证,以心下悸动,四肢不温,短气不温为主症,方中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温胃散水,桂枝通阳化气,甘草补中调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心阳虚水逆证,以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为主症,方中重用茯苓淡利水邪,桂枝配甘草温壮心阳,大枣补土缓冲。
苓桂术甘汤主治脾阳虚停水证,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主症。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养心益脾,桂枝温阳降逆,化气行水,白术健脾散水,甘草补脾和中。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阳里虚,阳虚水冷证,以发热、头眩、身目闰动,心下悸、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简述小结胸汤的病机,主症,治则,方药组成?
①病机:痰热相结,病情较轻②主症:正在心下—其病位局限,按之则痛—其邪结尚浅,脉浮主热盛,滑主痰雍,以脉测证,当属痰热互结③方要:小陷胸汤 黄连苦寒清热,半夏祛痰开结,栝楼清热化痰,宽胸散结④治则:清热涤痰开结
麻黄汤、桂枝新加汤均可治“身疼痛”,其病机特点有何不同
麻黄汤中身疼痛因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滞涩而致;桂枝新加汤中身疼痛则因汗后荣血虚,筋脉失养所致 小青龙汤证中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
“或渴”因水饮内停,正津不布“不渴”则因水饮未阻遏正津上达“服汤已渴”属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均有项背强几几,病机如何区分?
桂枝加葛根汤中,因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部,风寒外束,太阳经脉阻滞经气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而成项背强几几,并见汗出恶风者。而葛根汤中,因寒怯凝敛,经气不利,津液失布,故项背部肌肉失于濡养,而见项背强几几,并见无汗恶风 太阳伤寒证的“剧者必衄,衄乃解”的机理
“剧者必衄”是由于阳邪郁闭过重,使脉中营血极度充盈,突破经络而外溢,出现鼻衄,即“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汗血同源,衄,也是正气驱邪的一种途径,俗称“红汗”,邪从衄而解,衄后邪随血泄,故曰“衄乃解”
试分别举例说明桂枝、大黄在《伤寒论》方中的三种不同功效
①桂枝:在太阳中风证中用其辛温之性,解肌祛风,在心阳虚、奔豚证中取其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功,(桂枝加桂汤)在脾胃阳虚证中(苓桂术甘汤)取其温阳化气而藏利水之功,在桂枝附子汤中取其祛风、文通经络之功②大黄:在三承气汤中泻热去实,推陈致新,在桃核承气汤中取其活血化瘀之功,在茵陈蒿汤中除瘀热,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邪热和胃开结 比较三承气汤的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组成
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常未至坚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以泻热和胃,如实热在胃,心烦者胃气不和谵语者,胃实燥热腹胀满者,蒸蒸发热者,方用大黄泻热开结推陈致新,重用芒硝意在泻热,炙甘草甘平和中,顾护胃气。里热不甚但也成实,大便硬未至潮热者,用小承气汤以泻热通便,行气导滞。如大便硬而微烦,谵语,下后大便复硬而少者,方用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以荡涤肠胃,厚朴行气陈满,枳实行气破结。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者,或燥屎已成者,用大承气汤攻下热实,荡涤燥屎,可见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方中大黄泻热荡实,芒硝泻热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破滞开结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脾约证的病机、主证、治法与方药组成
①病机: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肠行其津液,胃肠乏津②主症:大便硬,小便数(津液旁渗)多日不大便亦无所苦③治法:润肠行气通便④方药:麻子仁、杏仁、芍药(润)、大黄、厚朴、枳实(泻热行气)、白蜜(缓下)
从病机、主症及治法上比较阳明湿热发黄三方的异同
茵陈蒿汤①病机:湿热发黄偏于里②主证:头汗出身无汗,一身俱黄,腹微满③治法:清热利湿退黄④方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①病机:湿热发黄偏于表②主证:发黄伴发热无汗身痒③治法:邪郁偏表,宜因势利导,开鬼门以发汗散热祛湿④方药: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甘草、大枣(潦水)。
栀子柏皮汤①病机:湿热发黄热重于湿②主证:发热为主,且身、目、小便色黄③治法:清热为主,兼以燥湿④方药:柏皮、栀子、甘草
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得鉴别要点是什么?加人参的作用
两汤证均可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谵语等症,病机均为无形热邪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证,治法均以辛寒清热。白虎汤为基本方,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不利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便,口不仁面垢,肢厥,脉浮滑。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见时时恶风,无大热,背微恶寒,口舌干燥而烦,脉洪大,治法上兼益气生津,即为人参之作用
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什么?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试举例说明
使用原则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这一“证”必须是能反映出其病理是少火被郁,或邪结胁下,方可运用小柴胡汤,否则便不可用之。可见这一证并非毫无准则,如“往来寒热,胸胁若满,呕而发热,伤寒脉弦细”等都是。期临床意义①辨证论治②抓主语 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①病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邪结偏重,偏于半里。②证候表现:呕下止,心下急,郁郁微烦③治法:枢转少阳,兼开结气④方药:柴胡宣透,外散少阳之邪,黄芩清热,内清少阳之火,柴芩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开结气,与生姜降逆上呕,枳实芍药开心下结气(去人参甘草,因邪结为重心,免甘生中满之弊
试述《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及其意义
①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意义见上)②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主治少阳兼太阳病未罢之轻证,见发热恶寒节支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意为枢转少阳兼解表③柴胡加芒硝汤为小柴胡加芒硝,治少阳兼阳明潮热之证,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④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桂枝、干姜、栝楼根、牡蛎,主治少阳兼痰饮内结证。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枢转少阳兼温化痰饮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小柴胡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茯苓、桂枝,主治伤寒下后复惊谵语证,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枢转少阳,镇静安神
茵陈蒿汤、大承气汤、桂枝加大黄汤分别主治哪种病证?方中大黄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茵陈蒿汤主治湿热发黄偏于里者,方中大黄清泄瘀热,推陈致新,使湿热浊气从后阴出②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里热俱实者,方中大黄泻热荡实,推陈致新③桂枝加大黄汤主治太阳误下病入太阴腹大实痛者,方中大黄破血逐瘀助芍药通络止
白虎加人参汤与附子汤证两者皆出现背微恶寒,两者在病机上有何区别
白虎加人参汤之背微恶寒因热结在里,阳气不能外通达于背;附子汤则因少阴里阳虚,寒湿阻碍,使阳气不能达于背,背部失于温养故背恶寒 黄连阿胶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组成
①病机:少阴热化证(多由素体阴虚,更感外邪,二三日后邪从热化虚火更旺)②主证: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③治则:清阴清热
④方药: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阿胶芍药滋阴养血,鸡子黄为血肉之品,擅入心肾,滋养心血 附子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组成
病机:少阴病阳虚,寒湿阻碍致背塞。主证:口中合,背恶寒,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治则:温阳化湿。方药:附子(炮)、白术、人参、茯苓、芍药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的作用和主治的侧重各是什么?
①四逆汤主治少阴虚寒证,可见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沉。治则为回阳救逆,方要附子(生)干姜、甘草
②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阴盛格阳的证治,可见下利清谷、手足逆冷、脉微欲绝、不恶寒、面色赤、腹痛、干呕、咽痛、利止脉不出。治则为大力回阳,温通脉气方药重用姜附
③白通汤主治少阴阳陷下利证,可见下利、脉微、厥逆、倦卧、恶寒等。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方要葱白、附子(生)、干姜
④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寒证服热药发生格拒者,可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治法破阴回阳,方要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反佐寒药,以从阴引阳,消除格拒)少阴与太阴下利的区别
太阴自利不渴,因太阴主湿,湿气重,故不渴。少阴自利而渴,因阴阳两虚,阳气本少,加之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故不渴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的意义
“急温之”关键在于病入少阴,涉及人体根本,每每亡阳迅速,死证颇多,所以少阴之治贵在及早。脉沉显示了阳虚征兆,故即当急温,以防亡阳之变。若此时延误施治,导致病重治难,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治疗学思想
当归四逆汤的病机、主症、治则及方药组成
病机血虚寒凝致厥;主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治则温通肝经,养血散寒;方药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大枣、甘草、通草
厥的病理及主要症候表现是什么 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表现为手足逆冷
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有何不同
①桃花汤病机为脾肾阳虚,下焦不固。证见下利脓血腥而不臭,白多红少,甚则纯下白冻,且伴腹痛绵绵,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等,治以温涩固下
②白头翁汤机理为肝失疏泄,热盛气滞,下迫大肠,湿热火毒,郁滞肠道,损伤肠络,证见下利脓血,红多白少或纯下鲜血,伴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肛门灼热,脉弦数等,治以清肝泄热,解毒止利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的运用有哪些,如何区别
一为阳明病篇“食谷欲呕”,主要论述阳明寒证,以揭示阳明非但热实,亦有寒之变证,突出了双向辩证思维,其病机为阳明中寒,胃寒生浊,治上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二为少阴病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主要从少阴病疑似证的角度,揭示少阴寒化危证鉴别诊断的辩证意义,其病机是中焦虚衰,寒浊阻塞,当温为降浊。三为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主要论述厥阴病本证,并与厥阴热证相类比,揭示厥阴肝病寒有上逆、热有下注的逆向病机与证型。病机为肝胃虚衰,浊阴上逆,当以温肝降浊。三条所述,位置不同,但病在肝胃,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是一致的,而吴茱萸汤主渭肝胃,又善降浊。所以异病同治(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厥证的分类与治法
①热厥—白虎汤(脉滑而厥)②寒厥—四逆汤(下利厥逆而恶寒)③蛔厥—乌梅丸(有吐蛔史,时烦时静,四肢厥但轻)④痰厥—瓜蒂散(手足厥冷,脉浮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⑤水厥证—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
乌梅丸:乌梅以酸治蛔,细辛、干姜、桂枝、附子、蜀椒一者辛以刮蛔,一者兼温下寒,黄连黄柏一者苦以驱蛔,一者兼清上热,当归、人参、白蜜、米粉调补气血。
炙甘草汤:炙甘草大埔中州,以资代源,配以人参大枣补气血,麦门冬、生地、麻仁、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补心阳,清酒温通脉道 “但头汗出”见于哪些汤证?
栀子豉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阳微结证、阳明热入血室之证、大陷胸汤证、茵陈蒿汤证、太阳火逆证 试举4种不同病机导致的烦躁症,并分述它们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要
①里热郁滞,不得发散,如大青龙汤证,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方要: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治宜辛温解表发汗兼清里热
②心阳受损,心神不宁,如桂甘龙牡汤证,证见烦躁伴胸闷、心悸,治宜温通心阳兼镇心神。方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③误下阴阳两虚,如茯苓四逆汤证,证见烦躁伴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但欲寐,脉微细,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安神。方要:附子、茯苓、人参、干姜、甘草
④实热,结聚,心神受扰,如大承气汤证,证见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烦躁,治宜峻下热结,攻下燥屎。方要: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还有】栀子豉汤—虚烦,猪苓汤—心烦不得眠,吴茱萸汤—烦躁欲死,大柴胡汤—郁郁微烦,黄连阿胶汤—心中烦,不得卧,乌梅丸—时烦时静 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有哪些?并各举2例说明
原则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①先表后里适用于表里同病,表证明显而里证不著。如痞证兼表证,“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当先用桂枝汤;太阳病兼表证,以表为主见脉浮,先用桂枝汤②先里后表适用于表里同病,里实热证急而重或里虚寒较重。如伤寒误用下法,见下利清谷,身疼痛,属脾胃阳虚,表证未解,应急当救里,用四逆汤;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未罢,因里证急而重,应急治共里,用抵当汤③表里同治法,如太阳病误下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即太阳表兼太阳脾胃虚寒证,用桂枝人参汤;太少两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第五篇:伤寒论感悟
伤寒论原文感悟
刚刚看了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的视频,通过郝老师的讲解,自我感触颇深,以前的一些错误理解都得以纠正。尤其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深。
这句话是太阳病的总纲,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通过郝老师的讲解,其之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引出下文。这句话是指“太阳”是人身第一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前读到这句话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往这方面想,感觉自己读书的深究性还是太差了,以后需要改进。
“脉浮”: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应之而浮。脉象就是反应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有一种说法就是“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郝老师还讲解到浮脉要与患者平素体质相对照,比如胖人脂肪厚,浮脉取之不易,要用力才可得。瘦人相反。故通过脉象辨表里是不容易的,要学会变通,需要通过患者的基础脉象来鉴别。还有郝老师强调,浮脉必须要“举之有余”,不是说轻取即得的脉象就是浮脉。我以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到,知识确实需要在书本上来学习,但也要经过临床上来体验、验证后才能准确掌握。一味的光学习不实践、不深究是不行的。
“头项强痛”:其中头疼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急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头项强痛”是太阳经气受
邪,经脉不利的一种表现。这个症状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郝老师讲到,没有这个症状是不能诊断为太阳病的。只有后头项强痛兼有脉浮,才可以说明是太阳经脉受邪,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郝老师的这些讲解和我以前学习时的理解一样,但郝老师讲的更具体、深入、确切。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对此的记忆又进一步加深。
最后一个,“而恶寒”:郝老师讲到,其中的“而”字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进层的,翻译为“而且一定”。原文翻译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然后就会见到恶寒。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证候,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司失,故恶寒。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不仅又一次学习了恶寒的发病机制,而且改正了我以前的认知错误,可见我此次所得之多。
综上可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皆有此症,此病为定型。故名之曰本条是“太阳病总纲”。弄懂了这个,对我以后学习伤寒论影响很大。我将继续观看郝老师的讲解视频,多多学习,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