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题作文感悟史铁生
话题作文‚感悟史铁生‛写作指导及范文
一、文题展示:
史铁生,于 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作家史铁生遽然离世,几乎成了2011年这个元旦最为重大的公共文化事件,众声同悲,我们恍若失去一个极亲近的人。他的离去,让我们反思,原来在喧嚣的尘世中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原来在我们心里也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原来他的离去会带来一个如此巨大的空白,无法填补。史铁生身患残疾,长期被病痛所折磨,面对病痛,他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史铁生通过对生命本体的思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即文学创作之路,并且也为之不断地坚持。请你阅读史铁生的相关作品并以‚感悟史铁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二、写作指导:
学生作文很容易陷入到对史铁生生平的介绍,或者仅仅是对史铁生精神的赞美,如此,就可能偏离了作文的要求。因此,在学生作文之前,我发放了关于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史铁生生平介绍、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以及有关作家对史铁生的评价),让学生先走近史铁生从而‚感悟‛史铁生。
史铁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已然存在于当世,他的文学成就不容臵疑。不过,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史铁生留存给我们的精神意义。因此,感悟史铁生,要重在‚感悟‛,或者,我们要‚感悟‛史铁生的‚感悟‛。
二十一岁那年,正是青春勃发的史铁生,突然被一场灾难所击倒,从此他陷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几乎丧失生存的勇气。然而经过痛苦的精神探索和人生感悟,他终于从深渊中走出来,越过一道道思想障碍,直至登上精神高地,从此活得热烈而辉煌。史铁生从接受苦难到理解苦难最后超越苦难的过程以及他对生命本体的思考应该是我们作文重点所在。
三、相关资料: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扶轮问路》《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四、史铁生文化元素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心灵的选择(02年全国卷)
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24年全国卷1)忘记与铭记(05全国)纪念(05广东)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全国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5)人与路(06江苏)
我想握住你的手(06上海)说‚安‛(北京06)
雕刻心中的天使(2006广东卷)读(2006安徽)
湖南卷:诗意的生活(2007)
上海卷:必须迈过这道坎(2007)
江西卷二选一:一心中的一泓秋水,二要说爱你不容易(2007)
江苏卷:怀想天空(2007)福建卷:《季节》(2007)
五、学生范文与点评:
不靠惯性活着
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一A1班
王婉听
对于‚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的史铁生来说,生之意义的确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打破了他原本的生活轨迹,迫使他审视自己,审视生命,寻找活下去的理由与依据。经历了破茧般的苦痛挣扎,他最终羽化成蝶,在轮椅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速度,从容驶过生命。
可以说,没有苦难也就没有今天的史铁生。苦难停下了他凭惯性前进的生活步伐,在给予痛楚的同时孕育了会飞的灵魂。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靠惯性活着:要么浑浑噩噩地静止原地,要么没有目的,不思考意义地庸碌着匀速运动。他们‚活着就像一句废话‛,他们就这样像上了弦的木偶一样僵直地行走在人生路上,连什么时候丢失了灵魂也没能察觉。
靠惯性活着的人多而可悲,因为他们终究会碰到困境。一下子被改变了运动状态的人们绝大多数会惊愕,会抱怨,会因为僵直的思维定式被击溃而迷茫进而放弃。只有极少数人能被困境击醒,从而摆脱惯性找寻真我。别指望能凭惯性无风无波地走完一生,就算你真‚幸运‛如此,死亡也终会降临。而单纯的‚惯性派‛眼见着死亡日日逼近,却不懂那是个美好的‚节日‛而忧虑哭叫,岂不是更加可悲?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生命攀上高峰。史铁生正是这样才摆脱了活着的惯性以及困境面前的迷茫。他看透了‚在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已吹响‛,他学会了超脱地欣赏号角的乐律,学会了把拦路石当作生命之塔的基石。孤独、残疾与死亡的恐惧唤醒了他,使他找到了爱、梦想与生的意义。他,是幸福的。
血癌的到来击碎了绘本大王几米的惯性,但是他有勇气去追寻黑暗中的光明,仍然用画笔描绘它的梦想;病魔的访问打碎了计算机狂人乔布斯的惯性,但是他不仅找回了家的意义,他还用自己的坚持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于我们,苦难也许是神的恩赐与考验,点醒我们被‚为活着而活‛蒙蔽的双眼,鼓励我们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速度,如果你是静止的,那就急速奔向梦之方向;如果你在前进路上丢了灵魂,那就停下来思考生之意义,重拾赤子之心,如果你还没遇上苦难来拦住惯性,那也无妨,精神的自我磨砺可以主动,人生意义的探寻最好积极!只有一条:别靠惯性活着!
人生的旅途需要停下来欣赏美景,需要加速奔往梦想,也需要从容宁静地前往终点。只靠惯性前进,不是个好的行者。
点评: 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似乎有点模式化,全文似乎按照‚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一路向前,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因为,这篇文章的精髓并不在于它的结构,而在于它的‚感悟‛,而这个‚感悟‛完全属于王婉听‚自己的‛。
王婉听同学通过阅读史铁生感悟到人‚不能靠惯性活着‛,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个观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活着就像一句废话‛,他们只是‚要么浑浑噩噩地静止原地,要么没有目的,不思考意义地庸碌着匀速运动‛,于是,文章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显得气定神闲——对于一个高一新生来说,这已经足够好了。
生命的价值
——感悟史铁生
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一A1班
李鑫
我曾经一度试图去探寻你的心灵深处究竟蕴含着何等的力量,才能让你如此坦荡地面对并不公平的命运,活出自己最别样的精彩。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你坚强,你坚持,都是因为你早已懂得了生命的价值。
你在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你也曾迷惘,也曾不知所措。毕竟,那本该是人一生中最有活力最光彩的年龄段啊,而你却不得不将自己禁锢在轮椅上,你的痛苦不言自喻啊。但你却让自己的思想站立起来了,让自己的文字以更久远的方式流传着,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这其间你心中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确信,你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这不得不从生与死的意义来探究,我认为你的理解再合适不过。你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看来,人早晚都要死,我们不如先活着,如此一来,‚生‛便有了理由。但既然选择‚活着‛,就应该让它更有意义才对,于是你又在文章中写道:‚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看吧,多么好的逻辑。因为不急着死所以要‚生‛,因为写作为‚生‛创造了价值而这价值又使自己更想好好地活着。你就这么想着,消极的念头终于一扫而光,我们终于看到了那个伟大的史铁生,那个超脱凡俗,用心写作为生命创造意义和价值的史铁生。
因为你找到了这真正的生命的价值,所以这之外的一切琐碎你也都看淡了。你开始承认,这世界存在差别存在不公的合理性,你承受住了命运无情的羁绊,你接受了自己双腿已残的事实。既然终究会有差别,那与别人不同又有何妨呢?这些不幸的种种并不影响你继续为人类,为社会,为自己创造价值。你笔耕不辍,一篇篇散文发表了,一本本小说出版了。通过文字带给我们的震颤和感动,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史铁生,我们也决定要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价值。
臧克家先生在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史铁生先生,你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你却活在我们的心里,因为,你让我们每一个人知道了什么才是生命的价值……
点评:本文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来结构文章,这是我最看重的地方。我觉得,很多时候形式的选择会给文章的内容增添意想不到的色彩。‚生命的价值‛这个‚感悟‛虽然不属于李鑫自己(这次选择写生命的价值为主题的作文很多),但是,李鑫同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在行文前有了自己特别的构思,这是值得鼓励的。
当文章一开始用呼告的口气对史铁生进行对话的时候,她已经站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高地,因为李鑫正在直接与史铁生交流,这种交流是充满着感情的,是带着温度的,虽然全文并没有华丽的辞采,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仅此一点,我就会特别推荐这一篇作文,我想,我们作文,还有什么比真诚更重要?
纵使徘徊泥沼,依旧引吭高歌
周冰莹
一张慈祥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镜头前灿烂的笑容,体现出经历痛苦后的乐观;宽大镜片下两道深邃的目光,仿佛看穿了生命的意义。他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这,就是史铁生,一个铁一样坚硬的人。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21岁,本是一个青春绽放的花季,他却因病坐上了轮椅,一坐就是近四十年。这四十年里他不断被病魔缠绕,甚至到后来都不得不靠透析维持生命。但纵使他不断徘徊于泥沼,踱步于荆棘,他依然挺着胸膛,引吭高歌,拥有着常人少有的乐观心态。浏览史铁生的照片,几乎每一张都面带着笑容,这笑容是那么深刻,仿佛能击碎一切苦难,带来幸福。也许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把悲伤认清楚了就是乐观。‛
能够在艰难中依旧微笑,能够从苦难提取幸福,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精神!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同2010年的最后一天一起悄悄地离开了,他没来得及挥一挥衣袖,也没带走一片云彩,但我认为他会是无憾的,因为他留给了世人太多,他的精神永远存在人们心底。
在轮椅上的近四十年,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他努力地战胜病魔,不屈地抗争着,奋斗着。他把写作作为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用文字激励着自己,激励着他人。他坐在轮椅上,却用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又丰满的思想。
世人为他骄傲,他也从不屈中获得了骄傲。
史铁生面对自己的悲惨状况,并没有丧失活下去的意志。他每天推着自己的轮椅到地坛中去感受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终于,他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在遗嘱中将自己的脊椎、大脑捐出用作医学研究,把肝脏捐给了需要者,上帝夺走了他的幸福,他却依旧为人类不断贡献着。不朽的精神和那一本本厚重的著作都是他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从虚无创造意义,成就了人们心中的又一个伟人!
人生在世,难免会遭遇上帝所开的玩笑,而史铁生教会了我们乐观、坚强,只要能够越过泥沼,就会看到前方的一片光明!
看透生命后的淡然 赵茜
第一次听到史铁生这个名字,便是在胡老师的语文课上。老师在很多课上都频繁地提及史铁生史铁生,刚开始并没有在意,但是后来在老师发放的学生范文中我一次次看到了这个名字,我就不禁开始好奇:史铁生,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文章是老师发放给我们的课外阅读散文《我与地坛》,当我的视线与这篇文章相碰,我的第一感觉便是震撼,没错,就是震撼。尽管史铁生的文字并不华丽,他说的每一句话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但是,就在史铁生平平淡淡地描述中,你就会感受到一种直达心底的震动。他平静地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面对死亡,他是何其的豁达与坦然!而他看透了生命后的淡然与宁静,便渗透在他的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莫名的伤感和力量。
史铁生毕竟不是神仙,他在二十岁的‚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他也曾逃避,也曾一心想到过死,正如那些受了严酷打击的人一样。但是后来他为什么能在那种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生命,而是选择了写作这条路并取得了成功?我想,那座神秘的地坛功不可没,因为,无论是地坛中静静的古刹,还是地坛中花草树木形成的狭小天地,都得以让史铁生的心归于宁静。史铁生静静地坐在地坛之中,静静地思考着生命与死亡,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思考中,史铁生终于看透了生命,看清了这个世界。他曾经写道:‚世界上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因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所以,珍惜你自己,收起你那所谓的自卑,打消你寻死的念头,因为那一切显得那么可笑。‛
正是带着这份对生命的豁达与淡然,史铁生才在以后的日子中写出了那么多激动人心的作品;也正是带着这份淡然,生病也成了史铁生生活体验之一种。史铁生说:‚生病通常猝不及防,生病是被迫的抵抗。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其实端坐的日子是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是啊,与他相比,我们的平时所谓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反观我们现实社会,有些人仅仅是因为夫妻之间感情不和,有些人仅仅是因为考试名落孙山,有些人仅仅是没有见到自己崇拜的某个明星,总之,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他们却往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这些人是不是应该像史铁生一样,静静地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
是的,史铁生看透了生命背后的东西,不过,他看透了生命并不等于对生命毫不在乎,而是怀着一颗淡然的心更加努力地去实现生命的意义——仅此一点,史铁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生之意义 张宫铭
青春是书的第一章,是永远无终结的故事,而史铁生却在‚这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废掉了双腿‛。他在病床上经历着每周三次透析的痛苦,却并不放下执着的笔杆,也从未停止对生的思索。
生的意义在于同不幸命运做顽强抗争。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让史铁生万念俱灰,在青春绚烂的年华中,命运却无情地剥夺了他生的活力。在地坛里,史铁生在沉思生的意义,经过紧张了的内心搏斗,他选择了活。对他来说,‚写作是要为生存找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是一个充实快乐的精神过程 ‛‚死是一件不必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和无情命运去抗争,在抗争中显示出残疾人同样有着健康的生命力,同样能赢得精神的骄傲。
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人生困境。从渴望死到勇于生,史铁生有悟:不只是自己身处人生困境,而是人人都处在困境中。人生而孤独;因欲望无穷而痛苦;因走向死亡而感到恐惧;面对未来却束手无策……史铁生认为要想化困境、局限的痛苦为幸福,必须从精神上进行超越,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去扭曲我们的灵魂。
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美好去开始精彩的人生。人类尽管百般努力,拼尽全力争夺功名与金钱,但却始终逃不过命运无情地生死制裁。那么生的意义究竟何在?史铁生思考的结果是他发现了‚过程‛的价值和意义:人生不断超越的意义不在于任何一个具体功利的‚目的‛的实现,人活在世上必须有一个目标,在生命力和目标之间拉起一根瑟弦,才能弹奏出动人的生命乐章。生活就如同球赛一般,球迷坐在电视前一个小时也不过至多看九个进球,但他们享受的正是这份激情和欢悦,正如奥夫特洛夫笔下的保尔,一生经历了爱情的失败,生活的坎坷和疾病的折磨,但谁又能否定他如金子般的品格、传奇的人生?上帝给人们设臵障碍和困难,让你去拼搏去超越,在这一过程中你充满了幸福和欢乐。这就是说,奋斗过程中的渴望、激情、悲欢本身就是快乐。
总之,不懈的追寻生的意义,是史铁生作品的灵感源泉。人活着,就是要同命运、困境周旋,超越它们、体味它们。在这体味生之意义的同时,你的灵魂便得到了升华与永恒。
人生如铁,百炼成钢
张梦宇
当熊熊烈火吞噬着铁块,当沉重的铁锤击打着铁块,它从火焰中重生,它在铁砧上舞动。人生如‚铁‛,百炼方能成钢,而在淬火中消逝的,只能化作炉上青烟罢了。
史铁生‚不幸‛被铁匠选中,二十多岁该是个多么美好的青春时光,而调皮的命运赐给了史铁生一个巨大的玩笑,他失去了行走的双腿,他愤然郁闷,颓废,他想一个人思考死亡,想该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普通人的生命到这里也许就会画上了休止符,甘心做炉底的废渣,而他却不同,因为他是史铁生。
‚铁生‛,像钢铁一样重生,病痛如蝼蚁,蚕食着他的身心,当无数次摔倒在现实的困境中,他突然顿悟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窗在墙上,需要你自己站起来走过去,从窗口通向光明的世界。但许多人只会因眼前的黑暗,被恐惧淹没,只有真正的强者会从深渊中爬出,追寻窗上的光明。在病痛的魔爪之下,他静默地做着自己追求的事——写作,这过程常人无法想像,铁块被钻心的烈火簇拥着,它身上每一处都在剧烈地抖动着,感受着一次又一次痛彻心扉的痛楚,然后在温度最高时,被抛进了冰冷的水中,降温,收缩,等待新的锤炼。
人生如‚铁‛,百炼成钢,被冷水激醒了,发现人生有比等待死亡更有意义的事,卧在病床上,手握着笔,他要把生命给他的财富留下来,人生应该像太阳一样,它虽然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但也都有旭日,但当他熄灭着爬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也正是他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何不在无限的生命中,为自己留下存在过的痕迹?他正是这样,把火花当成了绚烂的烟火,把铁锤当成了美妙的鼓奏,把痛苦当成了伴侣,从痛苦中体会人生的真谛,从烈火中百炼成钢。
我喜爱史铁生,喜爱他的名字,还有和他名字一样的人生。在人生的火炉中经得起火光冲天,经得起千锤万击。我们这些‚健全‛的人难道不更该这样吗?
让我们正视扑面而来的炉火以及落在身上的击打,从铁中重生,百炼成钢!
感悟史铁生 崔瑾哲
一个人,经受苦难并不稀奇,因为人生本坎坷,但是,一个人,若经受住了苦难并能在苦难中升华,就值得我们去敬佩了。正因为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才有了所谓的伟人。
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人,在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命运忽然让他残废了双腿。二十岁,花样的年华,却从此不能行走,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打击。
他也一度想过放弃,正因为如此,他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不是神,但这也让他更加值得敬佩。那时候,他常摇着轮椅进入那地坛的园中,在万籁俱寂和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辉中,他更容易看见时间,也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宁静中,他不断地苦苦思索,思索着生的意义与死的含义,终于,在沉默中,他以积蓄多年的力量爆发出那超人的思想,说出:‚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他只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有多少人,敢把死看得这么淡,更何况把死看作一个‚节日‛?他这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就足以让他作为我们的楷模!
他在与自己的思想和痛苦的斗争中凭靠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他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重新站起来的途径——写作。都说上帝给一个人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给他打开一扇窗,在史铁生充满痛苦的一生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就是他那充盈天赋的文采和细致得超越常人的敏锐的观察力,再加上一颗能够体察生命的心,让他以顽强的意念从苦难中提炼出的人生精华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载体。但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可他的母亲却已经不在了,这个世界上,又只剩下他一个人,一个人与痛苦斗争。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而且越来心胸越豁达,终于在最后,他超越了生命,活出了自己。
史铁生最渴望自己能够在跑道上飞驰,像他的偶像刘易斯一样,刘易斯在史铁生的心目中是个英雄,而当刘易斯专程探望他时,刘易斯却说‚史铁生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是啊,比起刘易斯的成功,史铁生只是在心理上真正站起来都要付出更多辛苦和悲痛,但史铁生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做到了许多常人无法做到的事,史铁生虽然坐在轮椅上,但是他比常人走得更远并达到了常人无法触及的高度。
史铁生以其不屈的生命和乐观的心态再次向多难的命运发出挑战,向软弱的人们宣告:没有什么痛苦战胜不了,只有你能坚强地面对一切!
生命的意义
孙贺
当我看到破土而出的小草,当我看到嗷嗷待哺的羔羊,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我的目光里闪烁,我总会有这样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史铁生给了我十分完整的答案。他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同不幸的命运做顽强的抗争。人生来就是经历苦难的,但是却因有了不平凡的抗争而显得格外有意义。
就像伟大的聋哑盲学者海伦〃凯勒吗,海伦一岁半时就因急性脑出血而失明失聪,这样的人在生活上都很难自理,可是她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依靠着自己仅有的触觉,学会了德、英、法、拉丁等五种文字,成功地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了鼓舞世人的伟大学者、教育家。就生命的意义而言,海伦的奇迹般的一生,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史铁生呢?虽然没有海伦般不幸,但他却又海伦般坚强。他在二十一岁那年双腿瘫痪,生存的绝境迫使他不得不思考这一问题,他选择了活,并且要活的有目标,有意义。他认为,生命方此一回,而死是一个迟早都会到来的节日,你何必着急,为什么不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于是他开始了写作,开始实现更高的人生意义——不断超越人生困境。
曾经看过一步感人至深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剧中的许三多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成为特种兵部队的尖子队员。就是因为他敢于超越人生的困境,恐惧,孤独,无奈,失落,经历了种种苦痛,他才会成长,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他曾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句话虽然质朴,却十分耐人寻味,就像史铁生最后选择了活着并用文字开垦出自己的生命之园。
生命是有限的,保尔柯察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也是生命的意义。史铁生在感悟生之意义的最后一句话中说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美好与精彩的人生过程。生命来过,过程是美好的。不要让每一天都过的不开心,生命的绚烂只有睁着眼睛才会看到。史铁生就从地坛中发现了生命的美,他的生命也因快乐而变得有意义。
史铁生告诉了我生之意义: 活,就要活得精彩,生,就要生得轰轰烈烈——这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取的。
第二篇:史铁生
作家史铁生走了,也可以说是那个坐在轮椅上残疾的作家走了,走的就像当初他悄悄的来,没捎走一片云彩。再有几天,一月四号就是他六十岁的生日,他还是走了。人总是要走的,来是偶然和巧遇,走是必须和结局。
认识史铁生是因为读了他的长篇散文《我与地坛》。当时就被文章的庄重和肃穆的气质震撼了。文如其人,这也是作者的气质。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动人的散文。我被那富有哲理的文字吸引了,我跟在他的轮椅后边,在秋天静园的甬道和古柏中穿行,阳光覆盖着我们的身体,鸟鸣牵引着孤独的灵魂……他对命运的思索和抗争是看不见的,还有他早逝的严历的父亲和美丽的母爱是看不见的。用他的话说: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史铁生活的有滋有味,尽管他饱受磨难,心理的,肉体的。有人说他的作品具有宿命的观念,蕴涵了他一生的思考,人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为什么活着?他的文字简洁而又质朴,平淡却又深刻,这也许就是他独到的风格和特色。
我没有细品过他的小说,最多也只是粗略的急读。他的散文像小说,他的小说又像散文。因为都是亲身经历,也就凝聚着他思想的重量和对生活的真诚。人的命运是不可预知的。特别是在一个容易躁动和上火的时代。你无法知道中学毕业后,会舟车劳顿,来到一个叫“清平湾”的黄土高坡的山凹凹里插队。也不知道刚刚有了返城的曙光你就病了,而且是一点点的失去了站立的知觉,但是你并没有倒下,你在和命运抗争。直到死亡一寸一寸的吞噬了你的身心。
命运对你来说是不公平的,命运对一个读者爱戴的作家又是公平的。因此才有了《我与地坛》、《我那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等等。史铁生是一个人,又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
在读《我与地坛》之前,我曾读过山东作家张炜的长散文《走进野地》。史铁生、张炜、张承志是我特别喜欢的三位散文家(他们又都写小说)。他们三个人的散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诗一般的语言,歌一般的韵味,对曾经生活过的地
方充满了眷故和怀恋,以及他们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亲切感。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们,但好像早就认识,他们就坐在你的身边,像哥哥一样,让你感到安全和温暖。后来有文学评论家在报纸上撰文,专门探讨这三位作家的作品。看来我阅读的感觉和偏爱是准确的。
史铁生走了。离开那个承载他一生宿愿的静园,他留下的精神产品还在,他的清平湾还在,他的地坛还在。据说有人要募捐在地坛公园给他建一座碑,但是地坛的管理者还没有研究作最后的定论。地坛还在地上,铁生却已到天上去了。史铁生的气质是厚重的,他的作品在读者心中也拥有足够的分量。
再见吧,史铁生,也许不久后的某一天,我们还会重逢,我们必定会在另一个世界相见,我会推起你的轮椅,谈笑风生,听你继续讲另一个《地坛》的故事。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
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第三篇:【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第四篇:感悟自然话题作文
感悟大自然
喜欢百花齐放、绿草如茵的春天,喜欢枝繁叶茂、烈日炎炎的夏天,喜欢白雪皑皑、晶莹剔透的冬天,唯独秋天的“美”是我无法欣赏的。人们总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错,但我想,这番景象应该是在乡村的画板中才能勾画出的吧,然而在城里,让我感受到的只有百花凋零、枝黄叶落,到处一片凄凉。
“花开花落,四季更替,那是自然现象,”爸爸经常这么说。然而幼稚的我却始终认为美好的东西应该永远不消失。„„„正因为这样,那次考试的.挫败才会使我如此伤心和难过。从小便是好学生的我,总能听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同学的羡慕,于是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中,欣赏着自己认为的“盛夏”。然而事实残酷地打碎了我的梦,在那一次重大的考试中,我采到了“叶落的秋天”,得知成绩的那一天,我哭了,从来没有哭得那样大声,那样难以止住。从那以后,我再不愿睁眼欣赏窗外的繁华绿叶,躲在枯黄的落叶营造的世界中。
爸爸搂着我,轻轻地说:“拉开窗帘,明媚的阳光就会立刻射进来:打开窗子,百花的芳香马上会飘入你的房间。”我摇摇头:“那不属于我,我只拥有凄冷的秋。”“不要用那种词语来形容秋吧,它固然没有春夏的绚丽,但它是一个安静的季节,让兴奋了一夏的人们冷静下来,沉淀一下心中的‘兴奋剂’,对辉煌的昨天与未知的明天做一番思索,重新酝酿,吸收新的养分,准备着来年的再一次绚丽。”爸爸的话似乎有些深奥,但其中的意思我领会了,于是换上笑脸,打起精神,迈出了房门。
外面一切如新,嫩绿的枝芽爬上了树梢,落叶也已经被整理或是重新入土回到了“母体”。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切都在期盼,等待着春的到来。远处,我看到了秋的背景,拖着一条金色的裙走远了。
真感谢上天安排一年四季,让我们在欣赏过花开的美后,可以在花落中进行一番对心灵的思考,在花开花落中成熟、成长。
第五篇:感悟自然 话题作文专题
一、导入语: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我们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文题设计]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话题解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
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给予我们生命的繁衍。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汲取科学的启示,人类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一定会发出许多感慨,得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比如;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感悟自然”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思路点拨] “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
这要求我们要从以下两点来思考:
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
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素材积累]
(一)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二)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李汉荣《山中访友》
(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析]为什么要写这蝉声呢?因为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像郁达夫这样一个文人,联想到自身的悲哀,自然也免不了悲秋的传统。
[习作选粹]
风的感悟
风从湖边走过,湖面荡起美丽的涟漪;风在田野飘过,染青了沉睡刚醒的禾苗;风在果园徜徉,把花粉播在了希望的田野上。轻轻地、悄悄地,一种温柔的过往,竟使得这万物萌发出生机勃勃的幽香。风,便是这平凡的奉献者,它成就了一种可以穿越平凡的伟大。
风是母爱。“游子身上衣”使得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种无言的爱,像一缕轻风拂过游子的心,于是便有了一位深受感动的诗人记下了这份情怀,让后人继续着这份对平凡的感动。这种感动像穿越时空的永不疲倦的风,给我们诠释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爱,温柔而永恒,平凡而伟大。
风是一种胸怀。我们在前人栽的树下乘凉,不要忘了给后人凿一口井,让这种温暖和清凉像风一样长远地流下去。当树阴为别人带来了清凉时,那穿梭于树叶间的风,不是在诉说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故事吗?“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歌中的女孩,是个平凡的人,她为了保护一群丹顶鹤而在芦苇丛中身陷沼泽,美丽的生命芦苇般脆弱,瘦小的身影却走在人们赞美的视线里。“风儿轻轻诉说”,诉说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诉说着一种舍生取义的坚贞。
风是一种坚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就像我们的老师,就像每一位任劳任怨的平凡工作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位停止呼吸前把乘客送到安全门口的司机,那些在“非典”期间坚守岗位的白衣天使们,正是那一股沉默的风,平凡的风,但就是这阵风,给了社会以平安,给了人们以安宁,给了大地以希望,给了河山以新绿。谁又能说那只是一种平凡的事罢了? 我们常常赞美太阳的光辉,我们常常慨叹海洋的澎湃,我们常常仰视高山的巍峨,我们常常欣赏美景的瑰丽。可是,有谁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聆听风的耳语?有谁能够停下来,细数着风的无私与美丽?没有风,大地是“一潭死水”,自然也不再是“美的所在”。风是信使,为人们带来了灵动。正是那些像风一样平凡的感情、胸怀和坚守,给生活带来了生命的源泉和人生的美丽。愿为一缕风,让爱和仁慈悄无声息地降临。这,该是一种穿越平凡的伟大吧!
[点评] 作者以大自然中的“风”这一物象作载体,贯穿全文,记事写物,寓情于“风”,使文章立意鲜明,而又富有感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或深情款款,或细流涓涓,或激情澎湃地感悟对“平凡的伟大”的赞美之情,内容丰富,而又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文章命题富有诗意,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如风,极富文采;抒情自然真挚,令人回味。
例文:感受自然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含哲理,富有灵性。崇高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是我生活的一种情趣,这使我的生活更加和谐,使我的感情更加丰富,使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来,让我们一起感悟自然!
听!淅淅沥沥,淅淅沥沥„„这不正是雨妹妹轻轻地洒下的仙水吗?看,草儿绿起来了,花儿红起来了,山朗润起来了,一切大自然在仙水的沐浴下,活脱脱地显出那柔媚的一面。“天街小雨润如酥”,这便是春雨的感觉,雨点儿触及肌肤的那一刹那,仿佛听到了星星月亮的低呢,绿叶花瓣的轻语。噢,这下雨妹妹打翻了天宫的大雨盘,哗啦啦,哗啦啦,伴着闷雷的轰鸣,雨倾盆而来,便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放肆的雨点儿“卜落卜落”地大到湖面上,湖面上泛起层层波澜,嫩嫩的菱叶、荷花随着一荡一荡地轻轻舞蹈。这便是泼辣、洒脱、豪迈的夏雨。
闭上眼睛,你能感受到风的触动吗?看,金澄澄的麦苗,金灿灿的稻谷在瑟瑟的秋风下轻轻摇摆着,仿佛是金色的波浪在一浪推一浪,形成了一个金色的海洋。风姐姐笑了,她用她那轻柔的手亲抚着这丰收的季节里的一切。秋天,风的季节;风,秋天的神使。呼啦啦,呼啦啦,这是风婆婆刮的冬风,可别惊疑,这可不是风婆婆的恶作剧,她呀,其实是一位似乎内蕴悠远、饱经世事,内心却依然净如孩童、晶莹若处子的老人。她呀,是要给自然一个严峻的考验,可真是别出心裁啊!
感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脉搏,听大自然的心跳,听大自然的呼吸。感悟自然,是寻求一份惬意,是寻求一份心情,是寻求一份诗意。
心中的美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方,它纯洁如珍珠,绚丽如彩霞,这是心灵的深处,常去那儿坐一坐,你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方,你喜欢那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永远也忘不了。它,便是你心中认定的美景。
我心中有一处早已认定的美景,那便是我的老家----一个小县城,桃源。
也许是陶渊明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大大提高了桃源的知名度,可真正喜爱桃源这片土地的人并不多,而我便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中的一个。
春天,可以在这儿好好卖弄自己的魅力,听,迎面扑来的春风,暖洋洋的,在你耳边 呼啦啦地响着。“哗”,春天把树上的枯叶抡了下来,一片片黄灿灿的枯叶极不情愿地落下来,接替枯叶位置的叶儿也悄悄地冒出头来,嫩嫩的,绿绿的,象个小手掌欢迎春天似的;而更多的花儿也开放了,香香的,艳艳的;小草也刚冒出来,柔柔的,象是给大地铺上了五彩斑斓的地毯!呵,好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繁荣景象!
夏天是最繁忙的季节。瞧,活力四射的太阳照着田地里劳动着的农民。他们挥汗如雨,但心中充满着喜悦---稻子要丰收了,真地让人高兴极了。中午,人们在田间地头休息,想着以后的生活,策划着未来的好日子,太阳再毒,他们也不在乎。
秋天,天高气爽。屋旁的小溪清亮亮的,水冰冰爽爽的,给人以清爽的感觉。深秋时节,秋风扫落叶,黄叶片片飘落;果园里的果子,地里的棉花全可以收获了。连续好多天,空气里都飘着香甜的味儿,逗得我直流口水。而天空,也常常掠过一群群飞鸟,它们是要回南方去过冬吧!再见,明年春天再见吧!
冬天就更不用说了,天天下大雪,天天堆雪人,打雪仗,别提有多快活了!
我心中的美景在许多人心目中也许并不美,但桃花源的桃花依然年年开,它们都在欢迎你的到来哟!
感受自然
耕耘着,耕耘着,秋风来了,收获的季节来临了。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谢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这是郁达夫先生在写北国的秋时对江南秋的感慨。但我认为,在江南,如用心去体会,感触那个“秋”,感受自然,“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却还是有的。
这时秋草开始泛黄,有的一片绿一片黄,草色倒丰富了,却远不如春草的绿好看,这便成了遗憾。不过这又令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深秋在奶奶家看的一幕:半山腰上,堆着的稻草杆一片金黄,铺成了一张天然的床,躺在上面,仰望蓝天,好不清净,悠远!
这里,但凡其它的花都凋零了,只剩下桂花和菊花,令人稍得安慰,却远不如叶好看了。叶,绿的,黄的,红色的,都有;绿的泛黄,黄的露红,红的显紫。这几色叶片集合在一棵棵树上,闭上眼睛想想,真如凡·高的油画了。偶一阵风吹过,几片叶飘落,拾起一看,却见写满了秋日的思语。
“秋风送爽”,不错的,如长辈的言语激励着你。风里带着稻香,夹着桂花的香,混着果子的味儿,如酿好的酒,沁人肺腑。秋风吹过丰收的稻田,吹过廖阔的草野,吹过枯涸见石的溪水。此刻,夏蝉的鸣声早已略去,剩下的是蟋蟀蝈蝈的奏鸣曲。
雨又与春时惊人得相似,却已带上丝丝冬天的寒意。没错,像珍珠,像断线,像柳丝,细密绵长,仿佛慈母给子女织衣似的。屋子上蒙着层雾,马路却冲得光亮,灯光也比平时惹眼。傍晚,万家灯火,更显得繁华,光明。在城里,人行道上,偶见一两个匆匆奔走的人,还有在马路上着雨衣骑车的青年。它们的房屋,像焦急的家人,在雨中等待着。
上市的农产品多了,农民的笑声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不甘寂寞,一个个都出来了。完成了既定的目的,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互相庆祝,一起欢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收了,有更多的乐趣,有更多的期待。
欣赏景色,是欣赏它的韵,它的美。
欣赏秋天,是赞颂它的丰收,它的灿烂。
感受自然,是你用平凡的心,去感知大自然博大胸怀。
感受自然
春天的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喜欢春天的人一定是充满朝气的。他们乐观、开朗,正像春天孕育希望一样,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春天的一切都是新的,喜欢春天的人必是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人,他们能发现快乐,愿意寻找快乐之源。正如春天的温暖,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会温和的对待他人。
喜欢夏天的人是热情的。在夏天,万物都已生长到最茂盛的时刻,我们的视觉不再单一,而是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喜欢夏天的人心胸开阔,敢爱敢恨,做事很有激情。有广泛的兴趣,愿意交朋友,喜欢表达和展示自己。他们身上总带着用不完的活力,就像喜欢春天的人善于发现快乐,喜欢夏天的人则善于传递快乐。然而有时,他们面对困难也会选择逃避。
秋天则是一个有点复杂的季节。它含蓄而深邃。喜欢秋天的人必定经历过一番酸甜苦辣,有对人生很深刻的理解。他们是很有潜力的,是成熟的。他们善于思考,能发现秋天悲壮的美。感情很丰富,很独立。而且像秋天一样有奉献精神。他们等待着成功的喜悦,注重结果。
冬天似乎很少有人会喜欢,因为它的寒冷。喜欢冬天的人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极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是很有智慧的。他们追求一种浪漫和与众不同,善于挖掘事物内在的美,而且有一颗童心,有点天真。他们追求完美,可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畏艰难险阻,但却只追求一种简单。
走过四季,会发现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神韵。不管我们善于发现哪种美,都可以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
【简评】 本文是一篇很有欣赏价值的文章,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上选取的角度独特,作者抓住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把不同季节所蕴含的深意进行挖掘,从而归结出喜欢不同季节的人不同特点,二者联系及过渡都十分巧妙,没有牵强之感,贴切,自然。
2、本文结构严谨,采用总写——分写——总写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开篇点题,结尾升华主题,让文章的容量增大,拓展了文章的深度。
3、在语言方面,文字顺畅如流,十分讲究词语的运用,长句短句交错使用,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4、值得欣慰的是,作者观察事物仔细,思维敏锐,能迅速捕捉住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处,并与人类相结合,体会到人类的追求与进取心。特别是结尾,暗示我们只要努力,都会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激励人们为充实的人生而奋斗。
感受自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孕育了天地万物,并赋予她们美貌。可惜我不是谢灵运,面对青山绿水却无法用诗篇吟颂。我只能用我心灵的相机照下这绚丽奇葩,来感受自然的妩媚。
镜头一:在泥泞的小径上,那树坚固稳定地立在那里。它俯下身,以根须拥抱泥土。昂起头,用枝叶抚摸蓝天。一生的追求,在叶脉里血般流淌。暖风的喧闹里有喜悦的朗笑,狂雨的倾述中有感伤的哭泣。快乐与痛苦是它丰润的养分,它默默生长,叶为事业,花是情感,秋果就是它对世界的微笑了。
镜头二:那是棵普通的植物,但它的根却开出了玫瑰;丑陋的躯体拥有美丽的灵魂;平凡的民众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就是对美的追求。它创造了美而甘愿丑陋,它的美是“丑的美”,是一切美的根源。镜头三:它是沧海中的一族。它从高处发源,慢慢形成了一脉永不回顾的流泉。它曾遇到过山岩的阻挡,但它起伏推逼,奋勇向前。它曾遇到过心魂惊骇的暴风雨,但它用它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在阳光普照下欢快的奔流,你说那是一种匆忙的奔赴---沿着生命必经的里程,奔向返朴归真的海。
镜头四:云的美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美。白云千载空悠悠,它俯视历历晴川,不为世俗所羁绊。这种与孤鹜比肩齐飞,拥有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洒脱的自由,难到不美吗?
自然是位能工巧匠,它创造了山,水„„也创造了人类。在感受自然的同时,或许能从中得到生命的解答,人生的诠释。
【简评】 本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采取“蒙太奇”式的结构方式来布局谋篇。所谓“蒙太奇”式结构就是指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方式,把几个相关的画面依次推到读者面前。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跨越时空的选取材料,省去了过渡性的语句,还可以使画面内容更突出,具有画面美。本文作者选取了四个画面:奋斗的树,伟大的玫瑰,前进的溪流,变幻的云。在这四幅画面里,作者走进自然,亲身体悟自然,紧扣自然,写出了真情,写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真切感悟:自然界里的树木、花草、山川、云朵及万物都不畏险阻,拼搏向上,尽现自己的美丽,人的一生不也应奋斗、进取,创造美丽人生,无悔人生吗?这就是自然给作者的启示与感悟。另外文章想像丰富,感情细腻,文笔优美。不足之处在于如果有一条主线把这美丽的珍珠串起来形成一挂珠链就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