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年解析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小编推荐)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2008年,学会学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和书记处党组的工作部署,按照“凸现创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发挥优势,积极投入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我国遭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协的紧急部署,学会学术部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国学会积极投身防灾救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一)召开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全面了解灾害情况,深入研究灾害成因、机理,提出防御和预防灾害的对策,于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举行了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以专家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特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顒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中国建
第二篇:精品参考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2008年,学会学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和书记处党组的工作部署,按照“凸现创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发挥优势,积极投入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我国遭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协的紧急部署,学会学术部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国学会积极投身防灾救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一)召开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全面了解灾害情况,深入研究灾害成因、机理,提出防御和预防灾害的对策,于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举行了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以专家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特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顒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中国建 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教授就地震、气象、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电力保障等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注重学术性、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相关部委领导,科研院所、相关大型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部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全国学会及相关学术团体的有关人员,中国科协领导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等近600人应邀出席报告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在2008中国科协年会上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在年会开幕式上,邀请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做了特邀大会报告。
举办2008防灾减灾论坛。主题为“防灾减灾与应急对策”,围绕气象、地震、地质、电力、铁道、生态、医疗、建筑、通信、农林等12个专题组织学术报告和征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研讨,内容涉及灾害对铁路的影响、灾害气象应急处臵、防灾减灾与卫星应用、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汶川特大地震与卫生防疫、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反思、汶川特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等。这次论坛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多学科交叉交流的方式,由20个专业领域与灾害相关的全国学会联合举办,论坛共收录论文173篇,参加代表230余人,邀请了10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24位专家在两个论坛分会场上做了专题报告,28位科技人员做了论坛交流,20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墙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客观探讨了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上研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措施,为决策部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举办科技工作者摄影展
为展示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贡献以及感人事迹,彰显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了“使命、责任、奉献——2008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专题摄影展览。从全国学会、省级科协以及各新闻媒体、图片社、个人摄影师、图片网站等渠道,共征集摄影作品1793幅。经过全国学会初评、摄影界和科技界专家评审,共推荐128幅作品入选。主要展出反映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专业技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照片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现场拍摄的反映灾害情况并提供决策依据的资料图片。
(四)组织协调全国学会,全力支持和配合各级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救灾工作
1.组织召开有关全国学会抗震救灾动员会议。5月16日,紧急召开全国学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动员会议。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家全国学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传达了王兆国同志对科协系统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通报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全国学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科学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有关学会汇报了学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并就科协系统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2.进行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情况电话普查。5月1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指示,对191个全国学会在抗震救灾中的捐助情况进行了电话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全国学会捐款捐物基本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调查中专门就全国学会员工及家属在地震灾区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以学会学术部的名义表示了慰问。3.建立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每日一报制度。选择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个全国学会,每个学会明确一个联系人,每天向中国科协报送学会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求其他全国学会关于抗震救灾活动有事即报。所有信息每日汇总后报送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共报送全国学会信息72条,抗震快报刊载24条。
4.发挥学会智力优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1)组织全国学会积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与抗震救灾 ——161个全国学会分别以倡议书、公开信、群发短信、转发文件、网上通知等形式,号召会员积极行动,利用专长,各尽所能,为抗震救灾做贡献。
——全国学会以学会名义捐款326.45万元。全国学会专职工作人员通过挂靠单位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款共计约48.6万元(个人通过社区、银行和网络等形式的捐款除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委会向灾区捐助价值为360万元的药品;中华中医药学会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骨伤药品;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向灾区捐助2000箱方便面和幼儿奶粉;中国康复医学会募集了价值20万元的境外康复设备。
——搜集一线救灾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中华医学会把一线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如:灾区急需小儿骨科医生、消杀药品等,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建议;中国铁道学会与四川省铁道学会建立了每日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并上报铁道部。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会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中华医学会以学会名义派出3位专家赴灾区指导救治防疫工作;中国心理学会配合科技部、团中央和重庆市派出4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配合卫生部和团中央派出25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 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推荐4位专家配合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工作组在地震当晚就赴灾区对动物疫病防控进行指导和检测;中国建筑学会配合建设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进行房屋勘测;中国感光学会配合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协助分析灾区地质、地形影像资料;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专家配合建设部开展规划和节能重建工作;中国水利学会配合水利部近期将举办水库设施加固和饮水安全培训班;中国地质学会推荐9位专家并在近期将针对灾区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重建工作培训;中国图书馆学会配合建设部制定、推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
——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科普宣传。参加科技周的全国学会都增加了地震方面的展示、讲座、资料发放等内容,并配合中国科协科普部充实科普资源包中的地震科普内容。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专家编制一批针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心理科普宣传材料,并对赶赴灾区的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中国地震学会通过教育部将地震科普宣传册发放到中小学校。中国农学会寄送4万份《农村致富新技术(抗震救灾专辑)》到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等受灾较重的省份,指导帮助灾后重建工作。与地震、心理、防疫相关的学会还积极推荐专家还配合新闻媒体开展科普宣传。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印了《地震灾害后儿童及成人心理应急反应与疏解》的彩色挂图2000套捐赠给四川省医学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促进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
——及时稳妥处理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团体的慰问函电。中华医学会、中国护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5个全国学会分别收到了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相关组织的慰问函,学会都及时进行了回复。(2)及时协调全国学会的抗震救灾活动
反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创殇专家和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专家组团赴灾区服务的请战,积极协助各有关学会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和动员卫生防疫、心理卫生、农林牧生产等相关领域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支援、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组织7个全国学会推荐共14名专家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震直播节目,以科学引导广大公众正确看待自然灾害,稳定公众情绪;协助全国学会组织开展与抗震救灾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
我部始终与四川省科协学会学术部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了解掌握的相关信息提交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和相关学会,提供参考。
我部17位同志都参加了为灾区捐款活动,在外地扶贫、下基层锻炼和正在出差的同志还委托部里同志代为垫付捐款;7位党员领导干部缴纳了特殊党费。捐款总额17600元。
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8年学术交流工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为主线,以促进学科发展与原始创新为目标,按照“全面总结、探索规律、提升水平、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更新学术交流理念、创新学术交流机制、培育学术活动能力、提高学术活动成效,培育学术活动精品。
(一)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产生良好影响
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2006年起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两年来,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建立了学科发展宝贵的信息资源库,大力推动了中国科协的学术建设,在科技界、社会各方面产生积极而广泛影响。项目拓展了学会工作领域,增强了学会对学术带 头人的凝聚力,显现了学会的学术力,极大推动了学会工作创新巩固了学会的学术地位。
2008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2008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我国物理学等20个学科2007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中国科协898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编撰完成了学科发展系列报告(2007-2008),由中国科协组织22个相关全国学会的40多位院士和600多位专家学者,近1800位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本学科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了21卷、600余万字构成的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7—2008)。
2008-2009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进展顺利,中国化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分别承担了30个学科报告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在2008年12月底完成,2009年3月前完成编审出版等工作。
根据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学会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于2008年7月启动了部分学科的学科史研究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地质学学科史、通信技术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化学学科史等四个学科的学科史研究,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以及中国科技史学会承担。研究时间为2个财政,研究成果将在2010年的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
(二)围绕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导向作用增强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是2006年推出的学术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倡导自由探究,活跃学术空气,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提供交流平台,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 境,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学术沙龙的三倡导(倡导大胆创新,倡导交流互动,倡导争辩质疑)、四没有(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领导,没有框框);五突出(主题新颖性、人员专业性、形式发散性、学科交叉性和成果科学性)、六自主(沙龙的议题、议程、会议形式、召开日期、会议地点和参会人员,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对提高学术会议质量、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
2008年共举办灾害链成灾机理、预测方法和防治对策、“冷聚变”争论及其现象与机制的解释、地震和暴雨洪水的震洪链机理和对策研究等10期沙龙,分别由有关全国学会、研究院所承办,参会专家学者300人左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沙龙已经逐步成为一项高层次、重质疑、求创新的小型系列性学术交流活动,体现出科技社团新的学术交流特色,推动了学术生态建设,在科技界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中国科协简报专门介绍了沙龙的主要经验。
2.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满完成
至2008年12月底,论坛共举办30期,涵盖基础科学、交通、能源、材料、机械、生物、环境、医学、物理、电子等多个领域,有500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活动。参与论坛的代表中,一大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大量有影响的业绩。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广泛,进行两岸学术交流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日益增多,为扩大影响,从2008年开始,将原定的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改为2008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由原来的单项活动改为系列活动。2008年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江苏省科协承办,集中在第四季度举行。3.完成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择优支持工作
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继续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及有关地方科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8年调整了资助方向,围绕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综合交叉会议、在线学术交流等方向,在申报226项(其中A类162项,B类47项,C类17项)基础上,经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择优支持项目144项,总计资助金额为575万元。
4.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工作如期完成
为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要求,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候选群体申请材料60份的基础上,3月18日召开中国科协2008候选创新研究群体评审会议,来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5位院士、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分数理、化学、生命、地球、材料与工程、信息等七组进行了评审。采用申请人现场陈述、评委集体评议、无记名打分的形式,从候选创新研究群体中择优录取21个推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有5个群体获得资助。
(三)加强学术交流基础能力建设
1.召开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于5月26~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主题为“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研讨会,来自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78篇。会 议采取大会报告、辩论质疑、分组研讨等形式,取得了积极效果。
2.举办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促进学术会议的组织理念、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提升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干部的业务能力,于4月25日组织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来自130多个全国学会的分管学术交流工作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及负责学会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的学会干部20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部分地方科协学会部干部也主动自愿参加了培训。
3.开展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课题研究。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自主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探讨影响学术交流质量的因素,促进科技社团理论建设,组织上海市科协、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理工大学分别承担了《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基于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术会议评价机制研究》以及《学术交流质量评价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
4.加强了项目管理,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分项目召开了项目总结会,对三年来各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全面系统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如,《中国科协年会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术交流平台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全面规范项目管理,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及实施办法。
5.承担学术与学会专委会的日常工作,组织编写了《学术交流概论》。承办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如,中国科协50周年双十评 比、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民间科学家来信处理及研究、编写《中国科协年会工作手册》、科技社团理论文献收集汇编等。
三、积极培育精品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和水平
2008年,期刊出版工作坚持以深入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为抓手,努力塑造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增强科协期刊出版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环境。一年来,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深化、加强项目实质性内容的引导力度、加强期刊出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求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上下功夫。
(一)扎实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支持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成效
1.组织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支持项目评审
根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实施办法》,2月26-27日,组织开展了2007项目总结验收工作,经过互评和专家评审,评出2008延续项目75项,淘汰率为25%;4月29日,组织开展了2008项目申报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项目陈述、互相评议,以及按照期刊所在学科分布情况,组织各有关学科领域较具影响力的专家对申报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项目进行了评审,最终评审出支持项目共计101项。A类项目5项,其中延续项目4项;B类项目43项,其中延续项目26项;C类项目53项,其中延续项目45项。
2.认真总结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工作,提升项目实施成效 2008年是科协提出的工作“落实年”,根据学会学术部领导的要求以及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实施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定,在充分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 6月13日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总结交流大会,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人及获得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的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总结交流大会。
总结交流大会认为,三年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以提高学术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将项目经费的80%直接用于支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和办刊能力建设。通过坚持一手抓宏观引导和指导,一手抓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和能力建设,不仅对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也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受到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据统计,三年来,项目设立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等三类项目,累计资助资金3115万元。其中2006年106项,资助金额1030万元;2007年110项,资助金额1050万元;2008年资助101项,资助金额1035万元。通过三年的项目支持,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期刊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分析,该报告2007年版收录的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比2006年版的平均被引频次提高179次,而项目期刊平均被引频次提高320次;在总被引频次排名中,有26种项目期刊保持学科排名第一,3种项目排名上升到第一,55种升入学科前三名,71种升入学科前5名。高水平论文刊载比例不断提高,项目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开展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项目工作
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的开展,为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走出国门,学习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先进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管 理经验,了解掌握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搭建国际性科技期刊展示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主要组织了两项活动,一是3月8日至28日组织学术期刊部分编辑就科技期刊网络化传播与创新专题,赴英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专题学习和培训。学习团成员一行20人,在英国学学期间接受了英国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英国出版商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协会、英国伦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专家的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学员们在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出版、在线投稿和评审系统、开放存取出版、数字出版规范和管理、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经营模式、数字版权及其出版法规、期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二是10月底组织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就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出版商建立和开拓期刊网络平台等内容,赴荷兰进行为期6天的学习交流与研讨,在期刊学术发展与建设方面达成共识与合作意向。
(三)深入做好科技期刊能力建设平台项目工作
1.抓好《2009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研究编制工作 根据科技期刊发展需求和实际,2008年主要开展了《中国科协期刊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地方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研究》和《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研究》,各项研究课题正在抓紧进行中。
2.创新深化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10月16至17日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科技期刊出版界同仁300余人出席论坛活动。2008年论坛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本届论坛联合了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二是更加紧密结合科技期刊出版界当前关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展开研讨。本届论坛围绕科技期刊办刊体制与 管理机制创新、新时期科技期刊经营策略与品牌建设、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期刊出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科技期刊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五个议题设立专题分会场。
3.坚持开展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活动
2008年年初,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建立,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之一,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的见面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拓展,并显示了两个亮点:科技期刊推荐的论文质量普遍较高,新闻稿写作比较符合新闻宣传的要求;有更多的科技期刊主动要求参加“见面会”。
截至2008年1月至9月统计,见面会共收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等科技期刊来稿248篇,重点推荐112篇,书面推荐56篇,总计推荐168篇。近30家媒体参与见面会,并积极组织报道,发布新闻报道200余篇。所推荐论文成果不仅坚持科学性、严谨性、原创性,而且更加贴近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时效性上有所突破。如:《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推荐的《特高压线路覆冰脱落跳跃的动力计算》一文,及时对2008年一月份我国南方出现的大规模冰雪灾害对电力设施及电网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做出反应。该成果通过见面会推介,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报道后,新浪网、中国电力网、中华电力网多家网站转载,及时有效地向民众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为消除民众的恐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举办第六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 该项工作于5月启动,得到了各有关学会和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为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对主办科技期刊的管理作用和职责,增强学会学术建设能力,根据书记处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对 本届论文评选活动做了深度改革和创新,从2008年起改进了论文评审工作方式,由各全国学会负责组织所主办期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各学会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为获奖论文报中国科协,并由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全国学会上报的获奖论文进行等级评定。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计划评出学术论文表彰奖500篇,其一等奖50篇、二等奖150篇、三等奖300篇。
5.加强科技期刊队伍建设,做好期刊从业人员队伍培训工作 举办全国学会期刊管理人员培训班。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改变管理理念,创新办刊思路,提升主办单位的管理能力以及政策水平,促进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健康发展。5月8日,面向学会负责人举办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管理培训班。来自81个全国学会的150余名全国学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以及负责期刊工作的学会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政策法规司、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分别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管理、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现状和政策、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发展环境与对策以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等专题进行了讲座。
举办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拟于12月举办中国科协主管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并颁发新闻出版总署印制的岗位证书。
6.召开提高论文引用率高层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媒体对科技论文引用率以及科技界的正面报道和舆论引导,改善我国科技论文的形象,提高科技论文的影响力。1月2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的要求,组织召开了“提高科技论文引用率高层研讨会”。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和领导近2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 绕会议主题,分别就提高论文引用率的方法和途径,影响论文引用率的种种因素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如何加强媒体与科技界、学术期刊界的沟通与交流,国外新闻媒体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中的成功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7.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开展出版管理工作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为全国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办事效率,严格审批程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性工作。
截止2008月11日,我会主管科技期刊总数为430种。一年来,为我会所属的197家出版单位办理了各项出版业务的审核报批手续,其中审核报批期刊变更主管主办单位、页码、刊期、登记地、主编等登记项目75项、审核报批成立杂志社(有限公司)5项次、办理广告经营报批事项5项,办理出版增刊审核手续104项,办理期刊增值税先征后返审核手续6项,审核报批申请创办新刊6种,审核报批图书出版书号415,图书重大选题3种;审核报批光盘版号2项,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会新刊4种。
认真做好2007期刊核验和审读工作。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组织我会所属共430种期刊进行核验,其中在京293种期刊参加了集中核验,292种期刊顺利通过核验,通过率为99.6 %。有1种期刊未通过此次年检。外地期刊共137种,有130种期刊经学会学术部审核通过,7种期刊因其它情况未通过。
组织开展了2008审读工作,共审读期刊269种。主要审读内容包括政治质量、学术(技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重点是编校质量审读。从审读的总体情况看,各刊均能做到严把出版导向关,遵守出版工作规章,编校质量较好或很好,未发现政治性错误和失泄密现象,刊登内容基本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对该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指导意义。有的刊物通过参考上年的《审读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编辑出版工作和编校质量有所提高和进步。
(四)积极为期刊出版单位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期刊出版处的同志自觉主动的学习国家有关出版改革文件精神,耐心解答期刊出版单位提出的各类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协助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期刊广告经营主体资格问题、期刊办理杂志社产权登记问题、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同时针对有关问题召开了小型专题座谈会,如:召开期刊广告经营专题座谈会、期刊加入国内检索机构专题座谈会等,进一步了解期刊遇到的困惑,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总局以及民政部等积极反映,争取得到政策上的解决和支持,为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根据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和年会“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定位,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08年9月17—19日在郑州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科学发展及社会责任”,按照“1+3+X”的框架模式,成功举行了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学术交流活动、科普活动和专题论坛和其他重要活动,共举办各项活动近400项,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年会基本情况
1.大会开幕式和报告会隆重简朴,营造了良好的科技盛会氛围 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9月17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举行。有3位国家领导人、40余位副省部级以上领导、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0余位两院院士、80余位国外及港澳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会,出席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的与会人员共10000余人,其中主会场3500人,其余人员分布在3个小会场和5所大学的视频会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周光召基金会农业科学奖及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
开幕式后,分别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围绕“从科技奥运看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围绕“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国际化”,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桥梁专家凤懋润围绕“架桥铺路,造福民生——中国公路桥梁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围绕“我国的农业问题:现状与前景”作了大会报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了“让科技之光照耀中原大地”的书面报告。
2.促进学科交叉,打造高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设臵了38个分会场,其中,两个国际分会场、两个学术沙龙,共有39个全国学会和有关单位参与了年会的组织工作。来自全国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大批郑州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分别围绕不同议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各分会场会前组织进行了征文,共收录1318篇论文进入年会文集。
3.围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年会科普活动以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为服务对象,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活动主题,开展了330多项以“节能环保”、“崇尚科学生活”、“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展览、科学体验、科技咨询、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发放科普宣传资料、院士专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科普活动,直接参加活动的公众达30万人次,在中原大地掀起了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公众学科学、用科学、体验科学的热潮。
4.围绕河南省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的专题论坛活动 围绕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如粮食、食品工业、物流产业、激光加工等方面设立10个专题论坛,陆续于9月16日、18日、19日召开。中国科协周光召荣誉主席,韩启德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越等27位院士,周宝中等著名专家70余人和约3500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专题论坛。论坛共作特邀报告38场次,专题报告100余场次;征集论文1214篇,其中773篇入选,编印成11本论文集;院士专家提出建议14项50余条;徐济超、张大卫等11位河南省领导分别出席了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论坛和重要活动。
5.系列配套活动丰富多彩,为年会效应锦上添花
根据中国科协和举办地的需要,本届年会还举办了系列配套活动。
——9月18日召开了河南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25位院士专家、中国科协及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各省辖市代表团团长和19个省直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举办了河南省科技成果展及科技成果项目签约活动,举办了3.3万平方米的展览,分别与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 院、中国农科院就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相关科技工作者、企业签订了引智、引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其中,签订了28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智入豫项目和引资入豫项目,合同金额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引智项目聘请院士达59人;
——举办专题论坛。举办女科学家高层论坛、2008防灾减灾论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论坛、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等活动。
(二)本届年会特点
与往年相比,年会有以下特点: 1.鼓励学科交叉
为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将年会定位原来的“综合交叉”定位为“学科交叉”。按照综合性、交叉性内容设臵分会场,并按照板块内容集中安排会场,以方便与会科技人员跨学科交流。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臵了一些跨学科、跨行业的专题分会场,如为科技媒体搭建平台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沟通机制研讨会(分34)、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的企业竞争力学术报告会(分36)。根据韩启德主席的指示精神,专门设臵了科学技术人文思考研讨会(分38),以学术沙龙方式举行。
2.强调年会实效
为增强学术交流活动实效,改进了分会场组织模式,把学术前沿交叉问题作为分会场主题,把学术交流的主导权交给科技工作者,把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等形式引进到分会场,加强学术论文审核,并于会后将论文集送国内外主要检索数据库收录。从学术交流实际效果看,代表到会情况、交流方式、会场气氛等均比以前有较大改善,学术交流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办会主体从学会干部办会到主流学者办会的转变、学术选题从综合性题 目到学科交叉性题目转变、承办单位从重会务和程序到重视学术交流氛围的转变、会议形式从单一的经验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会议效果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
针对影响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论坛研讨题目,提前组织专家分批实地考察和调研。在河南省党政领导与来豫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各位院士专家分别就河南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物流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发展装备制造业、强化教育发展以及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等发表了真知灼见,提出了非常宝贵和极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科普活动突出了公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贴近群众,着眼公众需要。“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报告活动组织严陆光、韦钰等6名两院院士和30名专家教授走进62所大、中学校,通过科普报告、演讲、交流式座谈、互动式培训等多种形式,与7万多名中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给了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百名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共选择郑州市区6个社区,有19个单位的100名医学专家参加了此项活动。
3.注重特征
针对近年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5月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大会报告中增加了减灾方面内容,并专门设臵了2008防灾减灾论坛,举办科技工作者抗灾救灾摄影展。其中,2008防灾减灾论坛由来自全国气象、地震、地质、农业、交通等20个学会组织了23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特点,成为年会的一大亮点。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展展出了152幅作品是从28个全国学会、8个省科协及部分新闻媒体及专业摄影师提交的作品1730幅中精选出 来的图片,真实记录了2008年中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救灾一线的身影和自强不息、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的瞬间。
4.扩大国际开放
借鉴有关国家科技团体举办年会的经验,首次邀请国外科技团体匈牙利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一行6人参会,并请该会主席在年会开幕式代表国外科技团体致词;邀请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出席年会并参加开幕式颁奖,并在郑州大学召开专场报告会;专门设立了“深水技术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和“纳米毒理学与生物安全性评价国际研讨会”两个国际分会场,会议交流语言为英语,参会外宾达40余人,并出版英文论文集,受到与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5.媒体高度关注
本届年会引起媒体空前关注,广泛宣传报道,呈现出“多、高、全、广、新”的特点。“多”,指直接参与年会宣传报道的媒体和记者数量为历届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年会报道的新闻单位有120余家,上会采访记者近500名。“高”,指宣传报道力度和总体宣传效果较预期有所提高。17日当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均播发了开幕式消息。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等均在重要版面和显著位臵刊发了大会开幕式盛况。截止9月25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中宣部6+3科)刊发年会新闻85条,河南省直新闻单位发稿1100余条。“全”,指对年会的所有活动做到了无一遗漏,真正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广”,指年会的场外宣传做到了广域覆盖式宣传,遍及主要道路和人流密集地区;“新”,指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积极 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如组织专题新闻发布会3场,在线访谈 4场,并组织了网络科普联盟的120个成员单位网站和28个省、市、自治区科协网站,对年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五、发挥学会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举办2008年中部崛起论坛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9个全国学会和中部五省科协协办,于2008年12月10-11日在安徽省举行。论坛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的主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规划,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汇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为促进中部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收到应征论文315篇,经审定录用189篇论文入选论文集,设立五个分会场。
(二)《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咨询建议得到肯定 《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报告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温家宝总理批示:“此件很好,可发国办及有关部门参考、研究。”国务院组织相关十个部委就报告中所提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
六、推进学会改革创新,培育学会发展能力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推进学会改革创新试点、强化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优化学会外部发展环境为主要工作内容,积极培育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学会改革发展工作深入开展。
(一)推动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关于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对2006-2007年设立的两批38个全国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分别进行了中期检查和验收,结果显示,改革创 新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学会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对于其他全国学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1.会员管理服务试点项目成效初显
7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学会己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机构或工作岗位,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制度,实现了会员发展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其中,中国化学会的驻地方代表处、中国水产学会的学生会员工作站、中国营养学会的会员之家制度对于会员的联系、发展和服务成效明显。7个试点学会的会员总数由试点前的10万人增长到2008年9月的11.5万人,缴纳会费会员比例由试点前的8.8%增长到40.7%,大大超过全国学会平均水平(全国学会为12.2%)。会费总收入近300万元,比试点前增长近1倍。
2.学会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稳步推进
参与办事机构改革试点的11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促进办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专职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以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力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为代表的部分学会实行用人制度改革,推行了全员招聘制和岗位竞聘制度,工作人员聘任制达到100%。人员有进有出,工作氛围积极向上,聘用、考核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单位将学会办事机构工作纳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秘书处工作基本是“老传新”,“靠经验”,“查档案”的传统做法,增强了过程管理控制的意识,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项目完成后,形成了1本工作手册、8个通用程序、16个专用程序、6个专项质量计划、122个质量记录等文件支撑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带动了四个分会进入学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带动广东、海南、上海、山西、新疆、甘肃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启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探索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办事机构建设模式,学会自2008年起启动了学会工作志愿者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管理办法》,开通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网站》,发布了招聘学会工作志愿者公告,现已招募学会工作志愿者25名。
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提升了试点学会的数字化办公能力和信息化服务功能。中国力学会通过试点项目使网站集信息发布、期刊投稿采编、会员在线注册服务、会议管理、项目成果交流平台等为一体,学会工作的信息化功能逐步向专业化和精品化转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通过试点项目建立了学会网站,点击率达77万余次,极大地提高了会员登记、会议筹备的工作效率,增强了秘书处联系会员的能力。中国标准化协会在网站上增加了针对会员企业服务的会员企业形象和会员单位介绍、产品介绍等宣传栏目,开设了标准化论坛(BBS)和理事博客(BLOG)专栏。
3.承接社会职能试点项目获得重要进展
12个承担相关项目的学会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组织优势,积极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职能。中国消防协会、中国照明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农学会等学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经过努力共将6个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制定职业标准11个,批准或设立了2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考核数千余人。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5个学会积极开展行业科技成果或技术评价,共评价科技成果30项,筹建了一批评估机构。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针炙学等3个学会开展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在评估 专家库建设、评估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4.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
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为代表的试点学会,初步按照现代社团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现代科技社团模式。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行民主选举制度,按照选区民主推选产生会员代表,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负责人实行自愿申报、竞选演说和差额选举,副理事长差额比例达50%;3个试点学会还积极推行设立司库、监事或会员委员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监督学会财务和日常决策,实现财务和重大决策的公开透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己开始着手推进三理事长制度和会员代表常任制,民主改革的推进大大激发了会员参与学会的热情,学会吸引力、凝聚力显著提高,如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一年内即增加了3000名会员,会员总量增长了3倍,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员由试点前的5000人增长到2008年的1万人,全部会员均缴纳会费。
(二)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建设有新的进展
进一步规范中国科协接纳团体会员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制定了《中国科协团体会员管理办法》,经中国科协常委会批准正式实行,并将于年底接纳若干个新的团体会员单位。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制定了《学会组织管理报备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学会组织管理事项报批备案的程序和流程,推进了学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三)以共建学会工作为抓手为学会争取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沟通协调,联合出台《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共建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为每个学会确保2个事业编制,对有关学会开展国际交往 和人才培训提供择优资助等优惠政策。
此外,还与卫生部、农业部就共建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召开学会税收工作座谈会,邀请全国人大、民政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的人员就学会享受优惠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为学会享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
(四)学会组织建设基础工作逐步加强
一是从增强学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和能力出发,支持学会加强基础条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自愿申请、择优支持、动态管理、追踪问效的原则,设立项目资助,择优支持30多个学会改善信息化条件,提高能力。
二是组织、策划和支持33个学会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提高学会服务会员、发展会员的意识和能力,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继续加强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
三是坚持监督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支持学会按照国家和科协的政策,进行自主活动、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推进民主化进程。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会年检,对40多个学会的换届工作进行审批、变更和备案,完成了84个分支机构的审批以及322项变更工作,协调处理科技报研究会、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会的注销登记工作。
(五)深入开展学会理论政策调研,加强学会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全国学会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民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联合有关单位开展针对学会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学会工作的经验和规律,研究学会的发展方向,为制定支持学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打下基础。完成了《学会秘书长职业标准研究》、《学会、行会功能定位比较研究》等课题,编制《学会发展报告》,修订出版《中国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简介》。成功举办了首次全国学会理事长高级研修班,邀请了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等专家进行演讲,共有77名正副理事长出席培训班。开展了全国学会创新方法培训班。继续推进学会工作人员培训教材建设,推动学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六)组织开展学会组织建设和改革发展系列活动 1.举办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
2008年10月21-2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体制与机制创新:科技社团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全国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探讨新时期科技类学术团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引导学会理论研究和改革发展方向,扩大学会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进一步促进学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论坛邀请了民政部、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改革试点单位的专家作大会专题报告;设立分论坛,广泛吸纳政府、学术界、社团等各方面关注学术团体发展的人士进行研讨和交流,邀请有关人士担任执行主席,就有关学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策略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体现开放性,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开展学会系列活动
利用中国科协建立五十周年的契机,发动学会组织策划学会会员日活动,宣传学会,增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会员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树立学会良好的社会形象,举办秘书长论坛、改革发展论坛、组织建设工作研究会等活动,加强学会的内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学会工作的质量。
七、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学会为科技工作者专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以促进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 为目标,以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模式为手段,推进继续教育工作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程师国际(双边、多边)互认,明确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定位,推动学会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筹备召开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会议
科协系统从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不能满足科技工作者广泛而多样的学习需求,不能适应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发展,不能体现科协系统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调查
联合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以及高校继续教育专家组成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围绕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工作模式、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特点,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主要原则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开展了调研工作。
课题组向189个全国学会、30个省级科协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90%;分别在北京、山西、南京召开了4次座谈会,共有30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座谈。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总结了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经验,形成了推进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2.开展继续教育重点课题研究
委托上海市科协、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别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我国继续教育市场需求调研”“美日德继续教育比较研究”三项研究课题,研究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分析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 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加强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教育部目前已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其中第六战略专题为继续教育专题。中国科协的三项课题报告受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的关注,特通过教育部办公厅发函邀请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参与到继续教育专题的研究。我们正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专题的调研工作,并向课题组提供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方面的相关材料,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普遍重视。
3.起草《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成立由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代表组成的文件组,根据调研和课题成果,起草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定位、特点、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方向、重点内容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并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发文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征求意见和建议期间,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成立了调研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调研活动。10月15~24日,调研组成员分别赴天津市科协、浙江省科协及在京部分全国学会,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和访谈交流形式进行调研。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樊明武,副主任冯长根、高德利和委员沈爱民、李岩泉、蒲嘉陵等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利用这次调研的机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冯长根副主任主持会议。沈爱民委员介绍了《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的相关背景,朱雪芬副部长向委员们汇报了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专委会委员们结合调研成果分析了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重点针对《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目前正根据相关意见建议修改《意见》,近期将上报书记处。
(二)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系列活动 1.组织全国学会参与企业创新引导工程
结合科技部、国资委、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企业创新引导工程”,以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企业科协的协同作用。2008年完成了4个专业的培训教材选编,开展师资培训两期,制定了培训试点设臵及管理办法;组织8个全国学会参与“生物产业创新方法培训活动”。
2.搭建继续教育活动平台
围绕我国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结合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攻关课题的创新需求等方面,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继续教育试点示范活动,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重点支持高端继续教育培训和专项培训活动。2008年从科协系统的119项继续教育项目中,经专家评审选定26个项目给与支持。主要支持面向中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高端继续教育活动,并鼓励全国学会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开展特色继续教育活动。其中:高端继续教育活动10项;专项培训活动16项,在专项培训活动中专业领域科技工作者培训9项,企业科技人员需求培训4项,科普技能培训3项。
在项目实施中注意发挥全国学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项目承担单位要前期有方案,中期有检查,项目结束时及时提交总结报告,从严进行项目监督,确保工作质量。继续教育项目在管理上正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3.扩大继续教育工作影响
加强与人事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的联系,了解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方针与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全国学
会参加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国家计划,为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目前有中国农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7个全国学会参与承担本行业领域的国家计划,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和有关国家的联系,继续组织全国学会参加国际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有12个学会和地方继续教育机构已办理注册加入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作为会员参与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由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联合主办的第八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于11月11日-12日在桂林市举行,主题为“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来自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相关高校、部队的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根到会并发表讲话,指出科技社团在继续教育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科协系统在继续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将与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合作,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为继续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4.举办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
为提高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项目策划、管理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服务,11月28日将举办了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研修班。培训对象主要来自在京的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采取现场授课的形式。培训课程包括:培训机构的定位与发展创新、企业继续教育项目设计与服务管理、继续教育项目策划与操作流程和学会如何面向市场开展继续教育等四项内容。
(三)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1.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及人事部等八部委的部署和要求,对中国科协所属和委托管理的190个全国学会进行了核查,对其开展的与职业资格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汇总、填报了《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统计表》,向八部委报送了《关于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的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积极推进试点学会与国外相关组织建立互认关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合作领域,有50位中国工程师获得国外组织的互认证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联合培训项目。
2.组织召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交流会。针对目前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召开了由来自11个试点学会的45位认证专家和认证管理工作者参加的交流会议,围绕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施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国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国际互认体系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3.配合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工作。配合工程教育组,组织协调有关全国学会参与对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协调教育部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全国学会承担试点工作组秘书处的职能。配合和积极组织全国学会专家参与中国工程院制度研究工作组的工作。
第三篇:历年解析2005年工作总结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05年工作总结
--------芜湖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在市建委的领导下,我站围绕“加快发展,强市富民”这一主题,积极开拓,与时俱进,强化服务意识,认真为我市工程建设提供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服务,严把工程质量关,不断把我市工程质量向前推进,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2005年我站新增受监工程653项(开发区工程217项,属无偿服务),其中房建工程623项,面积309.7万m2,市政基础设施工程30个标段(项目)。
2、评选2005年第一批优良工程69项,第二批优良工程63项,共计132项;评选出市优质工程“鸠兹杯”奖19项;申报评选省优“黄山杯”奖5项,省级用户满意工程6项,荣获“黄山杯”奖工程5项,“省级用户满意”工程6项。
3、监督工程竣工验收项目412项(其中市政工程25项),面积146万m,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359项,面积164.6万m2。
4、在监督工作中针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发出督查意见259份,监督意见通知书113份,记载并发布不良记录4批,涉及试验室4家,工程8项,分别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记载了不良记录,并在网上公布。
5、对533项工程的原材料、试件等进行检测试验,对20家试验室进行了资质复查和工作巡查,全年检查共26家次。
二、认真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不良记录管理制度。
1、定期公布质量信息,贯彻落实质量信息告知制。我站与市建委宣教科联系,共同举办了《芜湖建设—质监专刊》,通过《芜湖建设》这一宣传窗口,定期公布我市工程质量方面的有关信息,主要有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情况、工程缺陷备案情况、工程质量评优情况、不良记录情况、室内环境检测情况等;宣传我市加强质量管理、贯彻落实新规范的有关规定,今年已出质监专刊四期,发布有关工程质量的信息,对管理混乱,质量问题严重的工程予以曝光,公布不良记录4批。通过加强宣传,提高了我市工程质量
2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我市工程质量及管理方面的情况。我站还定期把质监手续办理情况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情况、不良记录情况及时通过我市建设信息网向社会公布,并向省建设厅、建设部上报。
2、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进行宣传、表彰、交流等活动。
年初,我站组织了中小规模专题不同的会议四次。我站组织市、县质监站有关人员,在市区召开了质量监督工作座谈会,对上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随后召开了市属规模较大的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和工程量较大的建设单位派员参加的质量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我市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月份召开了全市检测工作会议,对上年检测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全年检测工作进行了部署;4月份召开了我市7家预拌砼生产企业工作座谈会,分析了我市预拌砼行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了行业自律公约,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还在5月协助市建委举办了全市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对2004年“黄山杯”奖、“省用户满意工程”奖的获得者和16家质量优胜企业进行了表彰,2005年4月还协助省质安总站在芜举办了全省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座谈会,进一步推动了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2005年7月和9月分三次在国防楼宾馆召开了全市工程质量大检查动员会,为全市大检查工作的组织落实,做好了充分准备。2005年11月我站为认真宣传贯彻建设部141号部令《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召开了全市检测单位座谈会,深入学习领会部令精神,积极探索检测工作改革思路。
三、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服务意识。
我站继续坚持星期六学习制度,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我站全站人员的工作作风及精神文明建设。对全体人员进行勤政廉政教育,强化全体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求全体人员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展示我站为工程建设及时服务的良好风范。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2005年全站共有10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学习;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类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共45人次;有1人参加了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并取得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通过这些学习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全体监督人员的业务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补充,确保了监督工作始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准。
3、引进人才,不断充实监督、检测队伍。
为监督队伍不断补充后备力量是我站加强监督队伍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为加强 2 质量监督和检测工作的力量,经向市建委请示同意通过市人才交流中心招聘了3名大学毕业生,充实质监、检测工作队伍,为今后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后备力量,这些人已于今年7月以后陆续到岗。
4、不断完善反腐倡廉机制,保持监督队伍的战斗力。
今年,我站对反腐倡廉工作高度重视,除了平时进行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外,还根据我站工作实际,对部分中层干部进行了轮岗,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使他们通过轮岗改变一下工作环境,减少腐败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在内部管理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提高了监督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四、认真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05年7月,我站根据市建委的安排,参加了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我站党支部共由三个单位的党员组成,在市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组和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紧密结合支部所属各单位的工作特点和党员实际,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
(一)主要工作
1、健全机构,组织落实
站党支部为切实加强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领导,成立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每个阶段严格按照市委和建委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支部根据所属各单位的工作现状,把支部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支部的学习讨论由小组长具体负责。
2、做好宣传动员,确保工作质量
为保证各阶段活动的整体推进,站党支部在每个阶段都以支部大会的形式对全体党员进行宣传动员,引导全体党员充分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全体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要求能深入领会和把握,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也使我们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3、形式灵活,确保工作落实
为切实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站党支部要求每个党员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和支部的实施方案要求,在分组学习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发言提纲,每个党员都结合工作和自身实际,撰写了学习心得和党性分析材料。在学习教育阶段,我们严格落实学习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和补课制度,个别党员因公出差到外地赶不回来的,事先做好请假手续,并及时做好补课学习。在学习教育阶段,各学习小组都能结合工作实际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在分析评议阶段,把专题组织生活会与 3 个别谈心相结合,扎实开展党员之间的交心谈心活动,通过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和对意见的梳理汇总,属于支部的问题,在全体党员大会上进行意见反馈,属于党员个人的问题,及时将意见向党员本人反馈;同时坚持边学边改。支部所属各单位的党员,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起来,把征求到的意见和评议中查摆出来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整改方案,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体现在行动上。
4、突出重点,贯彻始终
站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等学习材料,掀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全体党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历史地位、精神实质的理解。
5、明确标准,体现先进性
站党支部通过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和讨论,使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认为新时期党员先进性必须具备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有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有严于律已、争当先锋模范的品质。站党支部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本支部各单位的岗位职责,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遵守组织纪律,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改进工作作风等几个方面,确定了具有针对性,富有操作性,体现时代性的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要求全体党员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廉洁自律的表率,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工作中去。
(二)取得成效
我站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以下成效:
1、党员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各阶段工作的开展,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党员的宗旨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党员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2、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站党支部充分利用这次开展先进性教 4 育活动的时机,进一步完善了支部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建立党员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逐步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了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全体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党员的岗位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在工作中,群众发现不了的问题,党员能发现,群众的难题党员能解决,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五、积极贯彻省、市有关质量工作部署,全面扎实推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开展。1.坚持工作创新,强化监督力度
我站在宣传贯彻《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中,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工作方式,除对工程重要部位的验收定点监督外,还进一步加大对在建工程质量的抽查、巡查力度,我站规定对房建工程、一般多层结构,至少要进行2次以上的抽查和巡查,对高层结构要进行5次以上的抽查和巡查,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根据工程进度情况,适时安排抽查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督查意见和监督意见通知书,全年处理和排除建设工程中的重大工程质量问题15起,为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市政道路工程监督中,国家一些规范标准已颁布10余年,未进行修订和更新,我们结合我市实际,对一些按常规设计的工程,坚持要求有关单位提高设计标准,并按高标准检查监督,为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合理使用期限奠定了基础。
2、认真贯彻执行结构实体检验制度,确保工程结构安全。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规范,我站认真组织实施了工程结构实体检验制度,要求所有房屋建筑工程必须按规定在相应结构部位留置同条件试块,各工程要制定结构实体检验方案,对现浇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为了推动工程结构实体检验制度的更好开展,我站目前对同条件试块的强度试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均免费进行检测试验。全年进行工程结构实体检测1337项次,发出工程结构实体检测报告1337份。查出钢筋保护层不合格共466项次,全市平均合格率为65.2%,比上年提高了32.7%(2005年合格率为32.5%),对查出的不合格项目由监督科室跟踪进行处理,使工程结构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
3、积极推动建筑业科技进步,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进步是带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动建筑业科技进步方面,我站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协助市建委组织开展省、市级科技示范工程申报评选工作,使我市建筑科技的应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05年我市又有3项工程荣获“省 5 科技示范工程”称号,表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在我市受到广泛重视;二是积极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和“禁实”工作的开展,2005年元月和10月我站与市墙改办联合对全市在建工程进行了检查,对“禁实”工作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三是通过宣传贯彻新规范,不断推动了企业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开展,截止今年我市已有40余家施工企业编制了自己的技术标准。
4、认真组织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年和市政工程质量活动。
为了不断消除质量通病,提高工程的使用功能,我们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组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年活动,以消除质量通病特别是钢筋和砼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为重点,我们采取了推广应用钢筋保护层高强塑料垫块或其他有效措施,控制钢筋位置,使保护层厚度得到有效控制。在砼工程中,对施工现场搅拌的砼,我们狠抓计量管理,积极推行双磅或多磅计量措施,提高砼施工配比的准确度;对应用预拌砼的工程,我们强化对预拌砼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抽查和巡查,促进他们提高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加强了对工程结构中砼裂缝的治理。在市政工程质量年活动中,重点开展了质量通病的治理活动,采取了一些强制性的要求,如路床施工结束,进行验收时要进行弯沉试验;对水稳层的质量控制,要求采用强制式拌和机搅拌,检测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对20cm厚以上的水稳层分两层摊铺。石灰土基层施工要求采用灰土拌和机拌和,提高均匀程度,摊铺时要求进行分层摊铺。这些措施对路基质量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为加强对桥梁工程结构安全的控制,除要求对桥梁的桩基进行检测外,还对钢筋保护层间距进行抽查,对砼强度采用回弹、取芯等手段进行检查,进一步确保了桥梁工程的结构安全。
5、加强对预制构件、预拌砼、新型墙体材料的监督抽查。
我们根据我市预制构件企业质量管理情况和其产品使用情况,对全市22家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和7家预拌砼生产厂家进行了两次以上的抽查,使用于我市工程建设中的预制构件、新型墙材、预拌砼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保证工程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认真落实各项质量工作管理制度,推动质量责任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自从去年在全省实行施工、监理人员胸卡制度,竣工标识制度以来,在我市这项制度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对于施工、监理人员胸卡制度,我站监督人员每到施工现场都要检查现场相关管理人员胸卡佩戴情况,凡是未佩戴胸卡人员不得参与工程各阶段的检查验收工作;对于竣工标识制度,我站在建设单位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前,要求建设单位必须订做竣工标识牌,今年已订制竣工标识牌360余块。为认真贯彻省建设厅建管 6 [2002]259号文件精神,我站按照文件要求,印制了相关表格,进一步落实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中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六、认真学习贯彻《信访条例》,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力做好群众质量问题投诉的处理。
自《信访条例》颁布实施后,我站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制定并完善了群众质量问题投诉处理的程序和制度,主要有首问责任制、书面档案受理制、质量问题核实制、质量问题处理责任制、质量问题处理协调制等五项制度,今年以来,我站共接到群众质量问题投诉52起,凡是有关投诉的来访,我站都予以热情接待,问清来访者的意见和投诉内容,属我站受理的,及时予以登记,交由相关监督人员进行处理,不属我站受理的,向来访者说明应去的相关部门单位。在投诉处理中,我站及时组织施工、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到现场,对投诉的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确定质量责任,督促责任单位进行维修处理,一些投诉者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其他损失,我站都本着为群众利益着想的精神,积极予以协调,使许多投诉者得到了满意的处理,截止目前已处理完毕47起,其余正在处理之中。
七、认真组织开展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推动质量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5年7月,在市建委组织领导下,由我站抽调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检查组,按照市建委文件《关于开展2005全市工程质量大检查的通知》(芜市建[2004]215号)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本次检查共分为宣传发动、自查自纠、检查实施三个阶段进行,检查中运用了数显回弹仪、激光测距仪、砂浆回弹仪、钢筋扫描仪、灌砂试验仪、环刀试验仪、砼取芯机等先进设备对工程结构进行了判别性测试,提高了工程质量检查的科技含量,增强了检查的威慑力。检查了有关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重点对七个专项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竣工标识制度进行了检查,并对新规范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注重了对教学楼工程、移民建镇工程及开发区工程的检查,并对在建的玻璃幕墙工程进行了专项检查。本次检查市区共抽查在建工程155项(其中房屋建筑工程121项,建筑面积87.7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28项,装饰装修工程1项,幕墙工程5项)和44项竣工工程(建筑面积16.7万㎡)。涉及建设单位69个,施工单位93个,监理单位25个。其中在建工程抽查结果为:符合要求的24项,基本符合的122项,不符合的为9项,基本符合率(指达到符合要求及基本符合要求的)为94.2%,另外还对5项玻璃幕墙工程进行了抽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共发出整改通知145份。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纠正和处理,还对各县分别抽查在建工程4项,竣工住宅工程2项,累计抽查在建工程12项,竣工住宅工程6项,7 其中在建工程符合要求的4项,基本符合要求的8项。通过检查发现我市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保持稳定,具体表现在:
1.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建房屋工程的结构工程质量合格率比上有了明显提高,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的安全得到保证,一些施工质量通病得到克服,砌体施工质量及砼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砌体工程中基本杜绝了干砖上墙、砂浆饱满度不符合要求、楼梯间休息平台留老虎口等现象,砂浆、砼强度得到保证,拉结筋、马牙槎设置等均较规范。砼结构工程中,砼强度均有所保证,现浇砼板厚得到有效控制,框架梁、柱的轴线、标高、截面尺寸基本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层高也得到较好控制,砼施工中的蜂窝、麻面现象、框架柱的夹渣、烂根现象基本控制。歪头、缩颈现象大为减少。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总体质量比上年有了稳定提高,道路土基、结构层的密实度、砼和沥青路面(面层的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桥梁、路基、污水管道能按规范要求进行安全和使用功能检测。
玻璃幕墙工程施工基本能按规范要求进行,按规定进行相关的检测试验,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2.施工管理中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材料有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大多数施工企业的质保资料、管理资料基本齐全,现场监理工作都有报验记录,进场材料、设备的报验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建工程7个专项检查中,施工现场计量工作比上年有进一步提高,很多施工现场采用双磅进行计量,并有司磅记录。砼中钢筋主筋位置有可靠保证,一些工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钢筋位置,使钢筋保护层控制有较大改善。
3.质量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各方责任主体基本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自身的质量责任,贯彻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很多施工企业能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使施工质量明显提高。建设单位通过委托监理单位对工程实行监理,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抽查的在建工程,全部实行了监理,监理覆盖率达100%。市区按规定应进行图纸审查的设计图纸均由市图纸审查中心进行了审查,各县图纸审查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本次检查结束后,经过总结评比,对10项工程进行了通报表彰,对5项工程进行了通报批评。
八、积极配合,完成市建委及相关部门交办的工作。
根据市建委的安排,我站承担了九华北路扩建工程建设任务,于2005年5月顺利完工,此后我站又抽调人员负责九华北路路面整治工程,积极协调处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该工程能够按质按量按期完成预定的目标,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我站还 8 抽调人员参加滨江公园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任务。配合市建委开展对有关产品进芜注册管理,对需要检测的,我站也及时提供检测报告,全年对备案产品审查检测14项。抽调专人配合市人访办编写人防基础设施防空预案,并顺利完成了交办的工作。我站抽调有关人员参加了全省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省科技示范工程复查及“黄山杯”、“用户满意工程”奖的评选工作。
九、认真做好迎检准备,积极完成省、部安排的各项检查工作。
2005年9月起,全省工程质量大检查拉开帷幕,我市成为省建设厅抽查对象,为了认真做好迎检工作,我们配合市建委分别对施工、监理、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进行了动员部署,根据省建设厅的检查要求,认真做好了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使省厅检查组来我市检查工作顺利圆满完成。根据省厅的安排,我市又列为全国工程质量大检查的抽查城市,为了完成省厅交办的光荣任务,我站积极组织、认真落实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组通过对我市工程实物质量和相关工程资料的检查,对我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做了较好评价。2005年12月全省工程质量监督站考核工作开始,我站成为省建设厅第1家考核的质监站,由于刚进行完“黄山杯”和“用户满意工程”的迎检工作,一些准备工作不十分充分,但由于我站对质监工作的日常管理严格,制度健全,监督队伍素质高,作风扎实,经过省厅考核组对我站七个方面的考核,取得了六项符合,一项基本符合的成绩,一次性考核合格,成为全省第1家考核合格的质监站。
十、进一步加强检测工作管理,推动检测工作发展。
我站通过召开全市检测工作会议对全年检测工作进行了布置,今年我站检测中心共对20家试验室进行了检查,其中试验室资质复查6家,扩项初审2家,巡查18家。市建科公司根据检测工作需要,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了基桩高应变和钢结构检测,继续开展了室内环境质量检测、门窗物理性能检测、PVC管材及管件的物理性能检测、建筑涂料检测、市政工程检测等新的检测项目,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房屋使用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市建科公司今年共对533项工程的材料、试件进行了检测,发出常规检测试验报告61900余份,查处不合格材料1227组,并及时报给质监站各有关科室。这些工作对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十一、2006年工作打算。
1、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勤政廉政教育,不断提高全站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服务意识,为我市经济发展建设做好服务。
2、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业务学习制度,提高监督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组织全体监督人员认真学习《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按照《导则》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深化监督工作改革,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抽查和巡查机制,建立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的各项工作措施和岗位责任,继续做好不良记录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
3、为适应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深化改革的需要,积极鼓励监督人员取得相关职业注册资格,如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师等。
4、积极引导我市建筑施工企业编制与实施企业技术标准,不断提升我市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建立相应机构,对企业技术标准的编制、发布工作进行指导和审核。
5、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年”活动,以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为突破口,狠抓质量通病的治理,2006年以钢筋工程、砼工程及外墙渗漏为重点,加大工程质量通病的治理,推动我市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6、继续深入开展市政工程质量年活动,加大对市政工程的监督抽查力度,组织抽查和巡查活动,使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7、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工程质量为主题的活动,引导施工企业积极开展工程创优活动、创“鸠兹杯”活动,开展争创黄山杯和用户满意工程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每年一度的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2006年工程质量优良率争达33%以上,争创五项“黄山杯”工程和五项“省用户满意”工程。
8、购置先进检测仪器设备,提高监督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政府监督工作水平和威慑力,加强对在建工程的抽查巡查力度,全面贯彻工程结构实体监督抽检制度,确保工程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
9、认真贯彻建设部印发的《技术公告》,继续推动10项新技术和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作用,加大对落后施工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引导施工企业开展争创科技示范工程活动。认真落实墙体材料禁实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对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的研究,减少和克服新型墙体材料在工程使用中出现的质量通病。
10、加强检测工作管理,定期对全市各检测单位进行检查,组织开展比对试验,不断提高我市检测工作质量,推动我市检测工作发展。
11、认真贯彻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室内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不得投入使用的规定,全面开展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工作,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的覆盖率,定期将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情况向社会公布。
12、为适应我市检测工作发展的需要,2006年将对市建科工程技
术咨询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试验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积极开展室内环境、门窗、管材、电器产品等新的检测项目,争取钢结构、市政工程检测项目的资质增项,为工程质量的提高做好检测服务工作。
13、认真做好群众质量问题投诉的接待处理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四篇:历年解析2007-2008学工作总结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07-2008学工作总结
养正中学政教处、保卫处2008、7、20 在学校党支部和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根据晋江市教育局学校德育工作部署,一学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动力,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科学管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贴近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性、主动性和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现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努力提升师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盛会。大会召开期间,学校党支部先后多次组织党员、教师和学生骨干收看电视直播转播实况,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10月30日,邀请厦门大学洪成得教授莅校为全体教师及部份学生骨干作“十七大”精神学习辅导报告,并及时订购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政治报告单行本300册和新党章200本,分别分发全体教师和全体党员。党支部先后组织两场学习“十七大”精神和新党章学习活动,采取辅导学习与心得交流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师德建设和校风建设。11月中旬,再次组织全校学生收看洪教授的学习辅导报告的全程录音录像,使“十七大”精神入校园,进课堂。2007年底,以42位学生骨干为主体,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的学生党校第六期学员培训工作正式启动,聘请有理论基础的老师讲课,先后开设七讲,并组织学员到晋江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接受《反腐倡廉》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为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为学生骨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2008年3月初组织高一年学生收看《2007年感动中国的10个故事》转录材料,人人写心得体会,评选一、二、三等奖24人,以先进事迹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性教育。
我们坚持“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原则,强化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师表育人作用。2007年9月初开学伊始,利用政治学习,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印发材料,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展师德大讨论,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甘当人梯的工作热情。印发《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十大基本素质》等文章组织学习,强化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6月及时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组织教师学习,增强法制意识。在庆祝第23个教师节期间,大力表彰各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39人,组织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征文评选活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有24位同学的文章分获一、二、三等奖,推选青年教师刘尔好送晋江市参评获“我最喜爱的老师”入围奖。首次组织进行师德目标考核,90多人获优秀等级。经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和科学严谨的管理,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专精的教师队伍,带动良好校风、学风形成。
学校党支部还利用国庆节期间开展“井冈山红色之旅”系列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
伟绩,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雨历程,饮水思源,革命传统教育使30多位党员和积极分子受到一次活生生的精神洗礼,得到思想的升华。
二、创设德育实践主题,开拓德育工作新途径。
1、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文明习惯、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常抓常新,重在践履。一学年来,我们以此基础工程作为突破口,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2008年9月中旬启动“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并贯穿整个学年,在师大中文系17位实习生的配合下,以起始年段高一年为重点在全校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
① 悬挂大幅宣传标语二幅,营造氛围②出版墙报专刊各两期(不含各班黑板报专
刊);③举办“做现代文明人,做文明现代人”大型签名仪式,分发《倡议书》和“文明礼仪承诺书”各2000份;④组织全校师生收看《道德的力量》颁奖晚会实况,并开展征文活动;⑤国庆节前后两次组织高一年全体学生900多人进行社区服务,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清扫学校周边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深受社会好评;⑥组织全体学生参加“文明交通迎农运,我与家人共答题”活动;⑦新学年期初,学校投入经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文大幅贴砖版重新安装上墙,各班教室条文及时补缺补漏,让学生时时对照学习检查反省;⑧组织高一年全体学生在学习贯 2 彻的基础上进行“守则”“规范”条文测验。⑨各班组织有关“文明礼仪”的主题班团会活动;⑩表彰“文明礼仪伴我行”积极分子59人。此外,2008年开学初,在第二道铁门设立“文明岗”制作“养正中学学生仪容仪表规范要求”的移动宣传板,让学生进校时自我对照,自查自纠,养成好习惯,推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2、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是我校的传统教育活动内容之一,为了把活动深入推进,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我们采取措施,制订方案,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① 2008年2月下旬开学初,发出倡仪,发动广大师生向雪灾灾区捐款,共募集捐款
35900元汇缴晋江市红十字会。
② 3月1日,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支委和部分党员到结对共建单位——安海上垵村
开展活动,并增送一台电脑设备,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为贫困村办实事,深受好评。
③ 3月7日与安海镇政府、安海行政执法中队联合,组织师生千人上街分发倡仪书
4000份,在安海公园门口开展“手牵手、共建文明城市;心连心、同创和谐社会”签名仪式;在东大街一公里长的繁华地段四周组织卫生大扫除,清除“牛皮癣”,在实践体验中接受教育,扩大社会影响。
④ 3月初,出台调整学校的公共卫生责任区若干规定和要求,在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发动全校师生于11月12日课余时间举行大规模清理卫生死角活动。重点剔除泡泡糖迹,取得预期效果。
⑤ 5月17日在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学校电视台刻录制作的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专
题材料基础上,广泛发动,18日上午,举办一场现场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全体师生踊跃参与,学校的临时校工、部分教师抱着小孩子也自觉加入捐款队伍,场面感人,现场共收到捐款210561.20元,随后党支部发动全体党员交纳支援灾区的特殊党费15000多元上缴。
3、实施德育听课制度
为提高班会课质量,2008年4月中旬,我们启动了德育听课实施方案,要求各班主任要及时送交班会课记录表,主题班会的主题、时间等报年段长协调安排,以年段为单位成立德育听课小组,深入班级,随机听课,先后有高一高二年10多个班级接受听课,效果明显。
4、重践履反思,发挥学生成长记录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系列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在建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综合性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推出“关于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选实施方案(试行)”,把学生的思想表现和个性发展与成长记录及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评选出171位同学的记录袋给予奖励,并成功举办第二届“学生成长记录袋”展览。目前,“学生成长记录袋”已成为学生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自我,鞭策激励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大普法教育和安全教育力度,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
加强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意义重大。新学年初,利用新生入学训练,组织学生观看《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拒绝邪教》《门徒会骗术》》《毒品教育》等录像光碟,印发《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组织师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材料,举办法制宣传图片展,出版普法宣传专刊。10月份举行有关法规竞答活动;12月4日组织高一年11班学生走出校门上街宣传法制,分发《普法教育》宣传材料2400份;12月11日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全省“消防安全知识竞赛”;12月26日,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平安晋江”建设有奖问卷调查,12月底,印发“星火传递,防艾知识遍万家”告家长一封信1000份,2008年6月举办“拒绝毒品”教育图片展等等。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面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安全隐忧,我们利用开学前召开年段长扩大会专题会议,强调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群防群治的必要性,并结合分发安海公安局印制的“道路交通整治”“告家长书 ”等材料,提出要求、部署工作,加大学校安全管理力度。一是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研讨工作;二是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三是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四是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五是做好假日护校工作(保安人员长年每天24小时值班,并随缺随补);六是协同交警部门在校门口街道重划斑马线和悬挂交通警示牌。设立减速带;七是坚持调查制止学生骑摩托车上学现象;八是印发告家长书和《安全教育》、《卫生保健》等小报,出版墙报,张挂有关《条例》;九是组织观看诸如《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等教育影像,举办安全教育图片展;十是组织高一高二年学生参加“文明交通迎农运、我与家长共答题”和“迎奥运,安全出行”知识竞赛等。由于认识到位,措施有力,确保学校的创安工作有条不紊,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还选派4位老师参加泉州市消防培训,均通过合格测验。2008年6月高一年6班庄惠云同学获晋江市“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征文高中组第一名。
为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我们继续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师生服务的 4 常规性作用,另一方面在不同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形式的心理讲座,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校本课程,扩充兼职心理老师参加上级培训。心理拓展研究性课题被泉州市评为二等奖。
四、强化德育常规管理、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严格有序的科学管理是保证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而丰富多彩的多样化活动,可为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1、落实制度,严格常规管理。
① 严格学生考勤制度,建立学生卡,采取电脑跟踪、及时反馈;严格控制学生课间
外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把强化管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② 规范学生仪容仪表。如统一学生着装进校,佩戴校徵,不穿奇装异服,男生不留
长发等,采取全校突击检查和年段、班级自查自纠相结合,重点跟踪和个别疏导相结合,保证良好校风健康发展。如高一年先后组织两次在年段现场请理发师修理男生留长发现象,起警示作用。
③ 加强对学生的上网进行疏导和管理。如突击组织深入校外社会不良网吧检查,组
织收看网吧的危害音像资料,印发8部委关于社会营业性网吧管理的若干规定组织学习,与学生和家长签订协议等。本学年开始,学校投入资金,启动校园绿色网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取得良好效果。
④ 落实校园环境卫生责任制。一方面在开学初安排好各班级的公共卫生责任区,加
强督查;另一方面继续安排高一年学生以班为单位,每天轮值打扫清理校园环境卫生(第二学期又增加安排高二年参与),纳入学生社区服务内容,在各班主任的辛勤带领指导下,保证校园环境整洁优雅,既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又优化育人环境。
⑤ 继续开展多项评比活动。由学生会各部门牵头,各年段协助组织学生骨干开展黑
板报、卫生、广播操、课间歌咏活动等各项评比活动,并纳入《班级工作综合量化评估》,推动各项常规性活动良性发展。
⑥ 严肃考风考纪。好的考风才能带出好的学风,一学年来,从学校到年段狠抓考风
考纪教育,严格考试制度,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良好。
⑦ 加强教师和行政职员的管理,严格门卫制度。如在每天上下学时段,校门口往往
存在安全隐患,通过组织值班人员加强监护,确保不发生意外事故。在节假日或强台风等自然灾害期间,安排好师生护校,责任落实到人,严防事故发生。期末放假前,除印发《告家长书》要求家长配合支持学校重视子女的假期安全外,还要求各班主任务必在 5 寒暑假开始时做好家校联系,确保学生在放假期间不发生事故并过好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
2、拓宽教育渠道,发挥家长和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是各年段先后在每学期期中考后开家长会,我们精选编印“家教材料”1500份及
时分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二是结合研究性学习和新课改精神,以挖掘乡土教材为依托,以社会大课程为平台,组织各种课题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课改理念,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有多篇学生课题研究成果分别受到省、市级表彰。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11月17日组织高二年全体学生到基地兴源塑料有限公司和安平供水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珍惜水资源教育。12月15日,组织高三年全体学生到恒安纸业有限公司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并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体验,以“保护环境资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收益非浅。
此外,通过国旗下讲话、图片展、黑板报专刊,祭扫革命烈士陵园,新闻转播、校运会、文娱会演等多种形式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广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为促进良好校风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布置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团委会组织学生骨干到离退教协,老干部活动中心,安海育婴堂等场所做好事,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社会影响。12月9日组织学生参加“吴修潭图书馆奠基典礼”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精神。
四是发挥学校家委会和关工委的作用。通过关工委,开展助学扶贫工作,一学年期来,办理申请市关工委在校助贫生32人,颁发助学金32000元,通过牵线搭桥结对,在校生有10人次分别获社会人士教师结对捐助,金额计8000元。学校还拨出特困生专款助学金24600多元扶助47位贫困生。2008年6月,办理晋江市教育局审核下拔住宿生膳食补助款22500元,每生300元,计75人。
3、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① 新学年开始,举行隆重开学典礼,邀请家长代表参加,精选文艺节目在典礼上演
出。10月中旬,借召开第48届校运会契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既比体育运动成果,又比精神风貌,发动广大同学参与大会各项工作,发挥主人翁作用,广大同学在校运会中增见识、长才干,培养了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共有30个班次分别获得精神文明奖、宣传工作奖、大会纠察工作奖。校运会期间结合举办全校文娱会演。许多节目由学生自编自导,展示学生的较强能力和基本素质,评选表彰了10个优秀节目和12位优秀 6 演员。学生排练的《海峡情深》舞蹈获泉州市二等奖。2007年暑假学校代表队参加省传统项目田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取得近30年来历史性突破。李龙吟、施巧雯两位同学先后在重大比赛中获一级运动员称号。学校田径代表队参加晋江市第46届中学生运动会获高中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课余时间,由体育组和学生会组织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等单项比赛活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② 2007年8月利用暑假开学前举办新生干部培训和新生入学训练,通过校史校风
教育,贯彻学籍管理规定和新课改精神等多样化活动,为新年段迅速步入正常轨道打下良好基础。
③ 10月中旬组织开展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竞选活动,经综合考察考核,调整学生
会组织机构,有15位同学充实到学校团委会、学生会任职,发挥骨干作用。
④ 加强学生社团活动,逐步规范社团组织,继续扶持、引导,创设平台,充分发掘
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培养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课改要求,让更多学生参与,展现丰彩,提高能力。学生社团注册12个,活动如火如荼。
⑤在“五一”节前后,开展“文化科技艺术节”活动,举行智力竞赛、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创新大赛、歌咏比赛、十佳歌手比赛等10个大项目活动,分别评选优秀者给予奖励,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4、树正气,彰先进,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① 继续发挥学生广播站宣传作用。
② 及时出版“学校生活”摄影照片展,再现学校主要活动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向
正面发展。及时更换学校“文化长廊”内容;配合工作中心,及时悬挂警示作用和鼓励作用的宣传标语;举办“迎奥运”图标设计展览,举办“人文论坛”等,让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润物细无声”。
③ 大力表彰先进。召开2006—2007表彰会,表彰省、地、市(县)级“三好
生”“优干”19人,先进集体2个,表彰校级“三好生”“优干”“积极分子”共750人,校级先进班集体7个,还有一批劳动积极分子,文明宿舍、优秀舍长、优秀舍员等。根据上级通知,及时认真推选08年省、地、市(县)级先进班集体2个,“三好生”、“优干”共21个。下学期开始,进行2008年校级“三好生”“优干”“积极分子”等的初评工作。
④ 发动师生为晋江建市15周年慈善活动捐款13000多元,为见义勇为周辉煌英雄
捐款13594.30元,弘扬传统美德,学生自发到安海医院探望周辉煌,家属深受感动,得 7 到社会赞许。
五、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保障工作有序进行。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配备好,培养好,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对学
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年青班主任比例大的特点,一学年来,进一步完善每周各年段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编印《班主任须知》(必读),选印有关学习材料,为班主任、年段长订阅《班主任》杂志,召开年段长、班主任会议,以会代训等,上下学期先后选派两批4人参加泉州市1—4期中学骨干班主任培训。2008年5月下旬,举办班主任工作论坛,有7位班主任在论坛上现身说法,传经送宝。努力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并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继续实施班级工作量化综合评估制度,激励竞争,表彰优秀班主任,实施考勤考绩等,有效地推进工作。
此外,我们还重视与工会、团委会、学生会等学校群团组织和其他会处的协调合作,增强学校大德育观,齐抓共管,使德育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推进。
六、存在主要问题:
1、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讨力度不够,传统的做法较多,创新开拓较少。加强德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方向,要加大研讨力度。
2、高中生的思想较活跃,如何根据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引导好,还需要认真探讨(如学生上网问题,交异性朋友问题,心理问题等)。
3、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要全校上下一心,才能显示更好效果。班级及班主任管理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及评价,新课程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有待深入探讨。
第五篇:0Iimik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2008年,学会学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和书记处党组的工作部署,按照“凸现创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发挥优势,积极投入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我国遭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协的紧急部署,学会学术部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国学会积极投身防灾救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一)召开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全面了解灾害情况,深入研究灾害成因、机理,提出防御和预防灾害的对策,于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举行了防灾减灾
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以专家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特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顒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教授就地震、气象、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电力保障等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注重学术性、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相关部委领导,科研院所、相关大型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部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全国学会及相关学术团体的有关人员,中国科协领导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等近600人应邀出席报告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在2008中国科协年会上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在年会开幕式上,邀请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做了特邀大会报告。
举办2008防灾减灾论坛。主题为“防灾减灾与应急对策”,围绕气象、地震、地质、电力、铁道、生态、医疗、建筑、通信、农林等12个专题组织学术报告和征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研讨,内容涉及灾害对铁路的影响、灾害气象应急处臵、防灾减灾与卫星应用、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汶川特大地震与卫生防疫、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反思、汶川特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等。这次论坛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多学科交叉交流的方式,由20个专业领域与灾害相关的全国学会联合举办,论坛共收录论文173篇,参加代表230余人,邀请了10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24位专家在两个论坛分会场上做了专题报告,28位科技人员做了论坛交流,20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墙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分
析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客观探讨了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上研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措施,为决策部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举办科技工作者摄影展
为展示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贡献以及感人事迹,彰显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了“使命、责任、奉献——2008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专题摄影展览。从全国学会、省级科协以及各新闻媒体、图片社、个人摄影师、图片网站等渠道,共征集摄影作品1793幅。经过全国学会初评、摄影界和科技界专家评审,共推荐128幅作品入选。主要展出反映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专业技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照片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现场拍摄的反映灾害情况并提供决策依据的资料图片。
(四)组织协调全国学会,全力支持和配合各级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救灾工作
1.组织召开有关全国学会抗震救灾动员会议。5月16日,紧急召开全国学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动员会议。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家全国学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传达了王兆国同志对科协系统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通报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全国学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科学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有关学会汇报了学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并就科协系统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2.进行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情况电话普查。5月1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指示,对191个全国学会在抗震救灾中的捐助情况进行了
电话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全国学会捐款捐物基本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调查中专门就全国学会员工及家属在地震灾区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以学会学术部的名义表示了慰问。
3.建立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每日一报制度。选择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个全国学会,每个学会明确一个联系人,每天向中国科协报送学会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求其他全国学会关于抗震救灾活动有事即报。所有信息每日汇总后报送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共报送全国学会信息72条,抗震快报刊载24条。
4.发挥学会智力优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1)组织全国学会积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与抗震救灾 ——161个全国学会分别以倡议书、公开信、群发短信、转发文件、网上通知等形式,号召会员积极行动,利用专长,各尽所能,为抗震救灾做贡献。
——全国学会以学会名义捐款326.45万元。全国学会专职工作人员通过挂靠单位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款共计约48.6万元(个人通过社区、银行和网络等形式的捐款除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委会向灾区捐助价值为360万元的药品;中华中医药学会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骨伤药品;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向灾区捐助2000箱方便面和幼儿奶粉;中国康复医学会募集了价值20万元的境外康复设备。
——搜集一线救灾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中华医学会把一线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如:灾区急需小儿骨科医生、消杀药品等,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建议;中国铁道学会与四川省铁道学会建立了每日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并上报铁道部。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会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中华
医学会以学会名义派出3位专家赴灾区指导救治防疫工作;中国心理学会配合科技部、团中央和重庆市派出4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配合卫生部和团中央派出25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推荐4位专家配合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工作组在地震当晚就赴灾区对动物疫病防控进行指导和检测;中国建筑学会配合建设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进行房屋勘测;中国感光学会配合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协助分析灾区地质、地形影像资料;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专家配合建设部开展规划和节能重建工作;中国水利学会配合水利部近期将举办水库设施加固和饮水安全培训班;中国地质学会推荐9位专家并在近期将针对灾区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重建工作培训;中国图书馆学会配合建设部制定、推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
——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科普宣传。参加科技周的全国学会都增加了地震方面的展示、讲座、资料发放等内容,并配合中国科协科普部充实科普资源包中的地震科普内容。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专家编制一批针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心理科普宣传材料,并对赶赴灾区的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中国地震学会通过教育部将地震科普宣传册发放到中小学校。中国农学会寄送4万份《农村致富新技术(抗震救灾专辑)》到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等受灾较重的省份,指导帮助灾后重建工作。与地震、心理、防疫相关的学会还积极推荐专家还配合新闻媒体开展科普宣传。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印了《地震灾害后儿童及成人心理应急反应与疏解》的彩色挂图2000套捐赠给四川省医学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促进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
——及时稳妥处理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团体的慰问函电。中华
医学会、中国护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5个全国学会分别收到了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相关组织的慰问函,学会都及时进行了回复。
(2)及时协调全国学会的抗震救灾活动
反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创殇专家和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专家组团赴灾区服务的请战,积极协助各有关学会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和动员卫生防疫、心理卫生、农林牧生产等相关领域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支援、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组织7个全国学会推荐共14名专家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震直播节目,以科学引导广大公众正确看待自然灾害,稳定公众情绪;协助全国学会组织开展与抗震救灾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
我部始终与四川省科协学会学术部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了解掌握的相关信息提交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和相关学会,提供参考。
我部17位同志都参加了为灾区捐款活动,在外地扶贫、下基层锻炼和正在出差的同志还委托部里同志代为垫付捐款;7位党员领导干部缴纳了特殊党费。捐款总额17600元。
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8年学术交流工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为主线,以促进学科发展与原始创新为目标,按照“全面总结、探索规律、提升水平、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更新学术交流理念、创新学术交流机制、培育学术活动能力、提高学术活动成效,培育学术活动精品。
(一)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产生良好影响
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2006年起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
两年来,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建立了学科发展宝贵的信息资源库,大力推动了中国科协的学术建设,在科技界、社会各方面产生积极而广泛影响。项目拓展了学会工作领域,增强了学会对学术带头人的凝聚力,显现了学会的学术力,极大推动了学会工作创新巩固了学会的学术地位。
2008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2008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我国物理学等20个学科2007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中国科协898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编撰完成了学科发展系列报告(2007-2008),由中国科协组织22个相关全国学会的40多位院士和600多位专家学者,近1800位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本学科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了21卷、600余万字构成的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7—2008)。
2008-2009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进展顺利,中国化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分别承担了30个学科报告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在2008年12月底完成,2009年3月前完成编审出版等工作。
根据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学会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于2008年7月启动了部分学科的学科史研究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地质学学科史、通信技术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化学学科史等四个学科的学科史研究,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以及中国科技史学会承担。研究时间为2个财政,研究成果将在2010年的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
(二)围绕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导向作用增强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是2006年推出的学术平台,旨在充分
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倡导自由探究,活跃学术空气,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提供交流平台,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学术沙龙的三倡导(倡导大胆创新,倡导交流互动,倡导争辩质疑)、四没有(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领导,没有框框);五突出(主题新颖性、人员专业性、形式发散性、学科交叉性和成果科学性)、六自主(沙龙的议题、议程、会议形式、召开日期、会议地点和参会人员,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对提高学术会议质量、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
2008年共举办灾害链成灾机理、预测方法和防治对策、“冷聚变”争论及其现象与机制的解释、地震和暴雨洪水的震洪链机理和对策研究等10期沙龙,分别由有关全国学会、研究院所承办,参会专家学者300人左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沙龙已经逐步成为一项高层次、重质疑、求创新的小型系列性学术交流活动,体现出科技社团新的学术交流特色,推动了学术生态建设,在科技界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中国科协简报专门介绍了沙龙的主要经验。
2.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满完成
至2008年12月底,论坛共举办30期,涵盖基础科学、交通、能源、材料、机械、生物、环境、医学、物理、电子等多个领域,有500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活动。参与论坛的代表中,一大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大量有影响的业绩。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广泛,进行两岸学术交流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日益增多,为扩大影响,从2008年开始,将原定的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改为2008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
术活动月,由原来的单项活动改为系列活动。2008年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江苏省科协承办,集中在第四季度举行。
3.完成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择优支持工作
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继续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及有关地方科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8年调整了资助方向,围绕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综合交叉会议、在线学术交流等方向,在申报226项(其中A类162项,B类47项,C类17项)基础上,经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择优支持项目144项,总计资助金额为575万元。
4.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工作如期完成
为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要求,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候选群体申请材料60份的基础上,3月18日召开中国科协2008候选创新研究群体评审会议,来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5位院士、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分数理、化学、生命、地球、材料与工程、信息等七组进行了评审。采用申请人现场陈述、评委集体评议、无记名打分的形式,从候选创新研究群体中择优录取21个推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有5个群体获得资助。
(三)加强学术交流基础能力建设
1.召开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于5月26~
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主题为“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研讨会,来自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78篇。会议采取大会报告、辩论质疑、分组研讨等形式,取得了积极效果。
2.举办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促进学术会议的组织理念、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提升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干部的业务能力,于4月25日组织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来自130多个全国学会的分管学术交流工作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及负责学会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的学会干部20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部分地方科协学会部干部也主动自愿参加了培训。
3.开展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课题研究。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自主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探讨影响学术交流质量的因素,促进科技社团理论建设,组织上海市科协、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理工大学分别承担了《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基于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术会议评价机制研究》以及《学术交流质量评价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
4.加强了项目管理,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分项目召开了项目总结会,对三年来各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全面系统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如,《中国科协年会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术交流平台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全面规范项目管理,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及
实施办法。
5.承担学术与学会专委会的日常工作,组织编写了《学术交流概论》。承办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如,中国科协50周年双十评比、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民间科学家来信处理及研究、编写《中国科协年会工作手册》、科技社团理论文献收集汇编等。
三、积极培育精品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和水平
2008年,期刊出版工作坚持以深入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为抓手,努力塑造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增强科协期刊出版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环境。一年来,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深化、加强项目实质性内容的引导力度、加强期刊出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求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上下功夫。
(一)扎实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支持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成效
1.组织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支持项目评审
根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实施办法》,2月26-27日,组织开展了2007项目总结验收工作,经过互评和专家评审,评出2008延续项目75项,淘汰率为25%;4月29日,组织开展了2008项目申报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项目陈述、互相评议,以及按照期刊所在学科分布情况,组织各有关学科领域较具影响力的专家对申报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项目进行了评审,最终评审出支持项目共计101项。A类项目5项,其中延续项目4项;B类项目43项,其中延续项目26项;C类项目53项,其中延续项目45项。
2.认真总结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工作,提升项目实施成效
2008年是科协提出的工作“落实年”,根据学会学术部领导的要求以及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实施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定,在充分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6月13日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总结交流大会,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人及获得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的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总结交流大会。
总结交流大会认为,三年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以提高学术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将项目经费的80%直接用于支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和办刊能力建设。通过坚持一手抓宏观引导和指导,一手抓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和能力建设,不仅对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也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受到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据统计,三年来,项目设立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等三类项目,累计资助资金3115万元。其中2006年106项,资助金额1030万元;2007年110项,资助金额1050万元;2008年资助101项,资助金额1035万元。通过三年的项目支持,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期刊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分析,该报告2007年版收录的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比2006年版的平均被引频次提高179次,而项目期刊平均被引频次提高320次;在总被引频次排名中,有26种项目期刊保持学科排名第一,3种项目排名上升到第一,55种升入学科前三名,71种升入学科前5名。高水平论文刊载比例不断提高,项目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开展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项目工作
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的开展,为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走出国门,学习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先进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了解掌握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搭建国际性科技期刊展示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主要组织了两项活动,一是3月8日至28日组织学术期刊部分编辑就科技期刊网络化传播与创新专题,赴英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专题学习和培训。学习团成员一行20人,在英国学学期间接受了英国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英国出版商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协会、英国伦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专家的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学员们在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出版、在线投稿和评审系统、开放存取出版、数字出版规范和管理、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经营模式、数字版权及其出版法规、期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二是10月底组织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就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出版商建立和开拓期刊网络平台等内容,赴荷兰进行为期6天的学习交流与研讨,在期刊学术发展与建设方面达成共识与合作意向。
(三)深入做好科技期刊能力建设平台项目工作
1.抓好《2009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研究编制工作 根据科技期刊发展需求和实际,2008年主要开展了《中国科协期刊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地方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研究》和《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研究》,各项研究课题正在抓紧进行中。
2.创新深化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10月16至17日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科技期刊出版界同仁300余人出席论坛活动。2008
年论坛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本届论坛联合了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二是更加紧密结合科技期刊出版界当前关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展开研讨。本届论坛围绕科技期刊办刊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新时期科技期刊经营策略与品牌建设、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期刊出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科技期刊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五个议题设立专题分会场。
3.坚持开展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活动
2008年年初,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建立,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之一,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的见面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拓展,并显示了两个亮点:科技期刊推荐的论文质量普遍较高,新闻稿写作比较符合新闻宣传的要求;有更多的科技期刊主动要求参加“见面会”。
截至2008年1月至9月统计,见面会共收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等科技期刊来稿248篇,重点推荐112篇,书面推荐56篇,总计推荐168篇。近30家媒体参与见面会,并积极组织报道,发布新闻报道200余篇。所推荐论文成果不仅坚持科学性、严谨性、原创性,而且更加贴近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时效性上有所突破。如:《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推荐的《特高压线路覆冰脱落跳跃的动力计算》一文,及时对2008年一月份我国南方出现的大规模冰雪灾害对电力设施及电网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做出反应。该成果通过见面会推介,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报道后,新浪网、中国电力网、中华电力网多家网站转载,及时有效地向民众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为消除民众的恐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举办第六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
该项工作于5月启动,得到了各有关学会和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为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对主办科技期刊的管理作用和职责,增强学会学术建设能力,根据书记处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对本届论文评选活动做了深度改革和创新,从2008年起改进了论文评审工作方式,由各全国学会负责组织所主办期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各学会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为获奖论文报中国科协,并由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全国学会上报的获奖论文进行等级评定。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计划评出学术论文表彰奖500篇,其一等奖50篇、二等奖150篇、三等奖300篇。
5.加强科技期刊队伍建设,做好期刊从业人员队伍培训工作 举办全国学会期刊管理人员培训班。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改变管理理念,创新办刊思路,提升主办单位的管理能力以及政策水平,促进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健康发展。5月8日,面向学会负责人举办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管理培训班。来自81个全国学会的150余名全国学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以及负责期刊工作的学会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政策法规司、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分别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管理、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现状和政策、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发展环境与对策以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等专题进行了讲座。
举办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拟于12月举办中国科协主管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并颁发新闻出版总署印制的岗位证书。
6.召开提高论文引用率高层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媒体对科技论文引用率以及科技界的正面报道和舆论引导,改善我国科技论文的形象,提高科技论文的影响力。1月2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的要求,组织召开了“提高科技论文
引用率高层研讨会”。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和领导近2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就提高论文引用率的方法和途径,影响论文引用率的种种因素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如何加强媒体与科技界、学术期刊界的沟通与交流,国外新闻媒体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中的成功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7.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开展出版管理工作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为全国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办事效率,严格审批程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性工作。
截止2008月11日,我会主管科技期刊总数为430种。一年来,为我会所属的197家出版单位办理了各项出版业务的审核报批手续,其中审核报批期刊变更主管主办单位、页码、刊期、登记地、主编等登记项目75项、审核报批成立杂志社(有限公司)5项次、办理广告经营报批事项5项,办理出版增刊审核手续104项,办理期刊增值税先征后返审核手续6项,审核报批申请创办新刊6种,审核报批图书出版书号415,图书重大选题3种;审核报批光盘版号2项,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会新刊4种。
认真做好2007期刊核验和审读工作。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组织我会所属共430种期刊进行核验,其中在京293种期刊参加了集中核验,292种期刊顺利通过核验,通过率为99.6 %。有1种期刊未通过此次年检。外地期刊共137种,有130种期刊经学会学术部审核通过,7种期刊因其它情况未通过。
组织开展了2008审读工作,共审读期刊269种。主要审读内容包括政治质量、学术(技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重
点是编校质量审读。从审读的总体情况看,各刊均能做到严把出版导向关,遵守出版工作规章,编校质量较好或很好,未发现政治性错误和失泄密现象,刊登内容基本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对该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指导意义。有的刊物通过参考上年的《审读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编辑出版工作和编校质量有所提高和进步。
(四)积极为期刊出版单位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期刊出版处的同志自觉主动的学习国家有关出版改革文件精神,耐心解答期刊出版单位提出的各类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协助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期刊广告经营主体资格问题、期刊办理杂志社产权登记问题、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同时针对有关问题召开了小型专题座谈会,如:召开期刊广告经营专题座谈会、期刊加入国内检索机构专题座谈会等,进一步了解期刊遇到的困惑,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总局以及民政部等积极反映,争取得到政策上的解决和支持,为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根据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和年会“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定位,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08年9月17—19日在郑州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科学发展及社会责任”,按照“1+3+X”的框架模式,成功举行了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学术交流活动、科普活动和专题论坛和其他重要活动,共举办各项活动近400项,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年会基本情况
1.大会开幕式和报告会隆重简朴,营造了良好的科技盛会氛围 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9月17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举行。有3位国家领导人、40余位副省部级以上领导、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0余位两院院士、80余位国外及港澳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会,出席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的与会人员共10000余人,其中主会场3500人,其余人员分布在3个小会场和5所大学的视频会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周光召基金会农业科学奖及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
开幕式后,分别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围绕“从科技奥运看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围绕“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国际化”,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桥梁专家凤懋润围绕“架桥铺路,造福民生——中国公路桥梁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围绕“我国的农业问题:现状与前景”作了大会报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了“让科技之光照耀中原大地”的书面报告。
2.促进学科交叉,打造高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设臵了38个分会场,其中,两个国际分会场、两个学术沙龙,共有39个全国学会和有关单位参与了年会的组织工作。来自全国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大批郑州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分别围绕不同议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各分会场会前组织进行了征文,共收录1318篇论文进入年会文集。
3.围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年会科普活动以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为服务对象,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活动主题,开展了330多项以“节能环保”、“崇尚科学生活”、“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展览、科学体验、科技咨询、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发放科普宣传资料、院士专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科普活动,直接参加活动的公众达30万人次,在中原大地掀起了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公众学科学、用科学、体验科学的热潮。
4.围绕河南省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的专题论坛活动 围绕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如粮食、食品工业、物流产业、激光加工等方面设立10个专题论坛,陆续于9月16日、18日、19日召开。中国科协周光召荣誉主席,韩启德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越等27位院士,周宝中等著名专家70余人和约3500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专题论坛。论坛共作特邀报告38场次,专题报告100余场次;征集论文1214篇,其中773篇入选,编印成11本论文集;院士专家提出建议14项50余条;徐济超、张大卫等11位河南省领导分别出席了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论坛和重要活动。
5.系列配套活动丰富多彩,为年会效应锦上添花
根据中国科协和举办地的需要,本届年会还举办了系列配套活动。
——9月18日召开了河南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25位院士专家、中国科协及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各省辖市代表团团长和19个省直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举办了河南省科技成果展及科技成果项目签约活动,举办了3.3万平方米的展览,分别与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就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相关科技工作者、企业签订了引智、引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其中,签订了28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智入豫项目和引资入豫项目,合同金额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引智项目聘请院士达59人;
——举办专题论坛。举办女科学家高层论坛、2008防灾减灾论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论坛、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等活动。
(二)本届年会特点
与往年相比,年会有以下特点: 1.鼓励学科交叉
为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将年会定位原来的“综合交叉”定位为“学科交叉”。按照综合性、交叉性内容设臵分会场,并按照板块内容集中安排会场,以方便与会科技人员跨学科交流。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臵了一些跨学科、跨行业的专题分会场,如为科技媒体搭建平台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沟通机制研讨会(分34)、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的企业竞争力学术报告会(分36)。根据韩启德主席的指示精神,专门设臵了科学技术人文思考研讨会(分38),以学术沙龙方式举行。
2.强调年会实效
为增强学术交流活动实效,改进了分会场组织模式,把学术前沿交叉问题作为分会场主题,把学术交流的主导权交给科技工作者,把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等形式引进到分会场,加强学术论文审核,并于会后将论文集送国内外主要检索数据库收录。从学术交流实际效果看,代表到会情况、交流方式、会场气氛等均比以前有较
大改善,学术交流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办会主体从学会干部办会到主流学者办会的转变、学术选题从综合性题目到学科交叉性题目转变、承办单位从重会务和程序到重视学术交流氛围的转变、会议形式从单一的经验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会议效果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
针对影响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论坛研讨题目,提前组织专家分批实地考察和调研。在河南省党政领导与来豫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各位院士专家分别就河南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物流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发展装备制造业、强化教育发展以及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等发表了真知灼见,提出了非常宝贵和极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科普活动突出了公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贴近群众,着眼公众需要。“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报告活动组织严陆光、韦钰等6名两院院士和30名专家教授走进62所大、中学校,通过科普报告、演讲、交流式座谈、互动式培训等多种形式,与7万多名中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给了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百名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共选择郑州市区6个社区,有19个单位的100名医学专家参加了此项活动。
3.注重特征
针对近年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5月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大会报告中增加了减灾方面内容,并专门设臵了2008防灾减灾论坛,举办科技工作者抗灾救灾摄影展。其中,2008防灾减灾论坛由来自全国气象、地震、地质、农业、交通等20个学会组织了23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特点,成为年会的一大亮点。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中
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展展出了152幅作品是从28个全国学会、8个省科协及部分新闻媒体及专业摄影师提交的作品1730幅中精选出来的图片,真实记录了2008年中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救灾一线的身影和自强不息、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的瞬间。
4.扩大国际开放
借鉴有关国家科技团体举办年会的经验,首次邀请国外科技团体匈牙利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一行6人参会,并请该会主席在年会开幕式代表国外科技团体致词;邀请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出席年会并参加开幕式颁奖,并在郑州大学召开专场报告会;专门设立了“深水技术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和“纳米毒理学与生物安全性评价国际研讨会”两个国际分会场,会议交流语言为英语,参会外宾达40余人,并出版英文论文集,受到与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5.媒体高度关注
本届年会引起媒体空前关注,广泛宣传报道,呈现出“多、高、全、广、新”的特点。“多”,指直接参与年会宣传报道的媒体和记者数量为历届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年会报道的新闻单位有120余家,上会采访记者近500名。“高”,指宣传报道力度和总体宣传效果较预期有所提高。17日当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均播发了开幕式消息。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等均在重要版面和显著位臵刊发了大会开幕式盛况。截止9月25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中宣部6+3科)刊发年会新闻85条,河南省直新闻单位发稿1100余条。“全”,指对年会的所有活动做到了无一遗漏,真正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宣
传;“广”,指年会的场外宣传做到了广域覆盖式宣传,遍及主要道路和人流密集地区;“新”,指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积极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如组织专题新闻发布会3场,在线访谈 4场,并组织了网络科普联盟的120个成员单位网站和28个省、市、自治区科协网站,对年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五、发挥学会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举办2008年中部崛起论坛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9个全国学会和中部五省科协协办,于2008年12月10-11日在安徽省举行。论坛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的主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规划,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汇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为促进中部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收到应征论文315篇,经审定录用189篇论文入选论文集,设立五个分会场。
(二)《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咨询建议得到肯定 《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报告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温家宝总理批示:“此件很好,可发国办及有关部门参考、研究。”国务院组织相关十个部委就报告中所提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
六、推进学会改革创新,培育学会发展能力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推进学会改革创新试点、强化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优化学会外部发展环境为主要工作内容,积极培育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学会改革发展工作深入开展。
(一)推动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关于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试
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对2006-2007年设立的两批38个全国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分别进行了中期检查和验收,结果显示,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学会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对于其他全国学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1.会员管理服务试点项目成效初显
7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学会己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机构或工作岗位,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制度,实现了会员发展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其中,中国化学会的驻地方代表处、中国水产学会的学生会员工作站、中国营养学会的会员之家制度对于会员的联系、发展和服务成效明显。7个试点学会的会员总数由试点前的10万人增长到2008年9月的11.5万人,缴纳会费会员比例由试点前的8.8%增长到40.7%,大大超过全国学会平均水平(全国学会为12.2%)。会费总收入近300万元,比试点前增长近1倍。
2.学会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稳步推进
参与办事机构改革试点的11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促进办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专职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以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力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为代表的部分学会实行用人制度改革,推行了全员招聘制和岗位竞聘制度,工作人员聘任制达到100%。人员有进有出,工作氛围积极向上,聘用、考核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单位将学会办事机构工作纳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秘书处工作基本是“老传新”,“靠经验”,“查档案”的传统做法,增强了过程管理控制的意识,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项目完成后,形成了1本工作手册、8个通用程序、16个专用
程序、6个专项质量计划、122个质量记录等文件支撑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带动了四个分会进入学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带动广东、海南、上海、山西、新疆、甘肃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启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探索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办事机构建设模式,学会自2008年起启动了学会工作志愿者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管理办法》,开通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网站》,发布了招聘学会工作志愿者公告,现已招募学会工作志愿者25名。
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提升了试点学会的数字化办公能力和信息化服务功能。中国力学会通过试点项目使网站集信息发布、期刊投稿采编、会员在线注册服务、会议管理、项目成果交流平台等为一体,学会工作的信息化功能逐步向专业化和精品化转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通过试点项目建立了学会网站,点击率达77万余次,极大地提高了会员登记、会议筹备的工作效率,增强了秘书处联系会员的能力。中国标准化协会在网站上增加了针对会员企业服务的会员企业形象和会员单位介绍、产品介绍等宣传栏目,开设了标准化论坛(BBS)和理事博客(BLOG)专栏。
3.承接社会职能试点项目获得重要进展
12个承担相关项目的学会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组织优势,积极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职能。中国消防协会、中国照明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农学会等学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经过努力共将6个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制定职业标准11个,批准或设立了2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考核数千余人。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5个学会积极开展行业科技成果或技术评价,共评价科技成果30项,筹建了一批评估机构。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针炙学等3个学会开展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在评估专家库建设、评估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4.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
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为代表的试点学会,初步按照现代社团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现代科技社团模式。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行民主选举制度,按照选区民主推选产生会员代表,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负责人实行自愿申报、竞选演说和差额选举,副理事长差额比例达50%;3个试点学会还积极推行设立司库、监事或会员委员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监督学会财务和日常决策,实现财务和重大决策的公开透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己开始着手推进三理事长制度和会员代表常任制,民主改革的推进大大激发了会员参与学会的热情,学会吸引力、凝聚力显著提高,如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一年内即增加了3000名会员,会员总量增长了3倍,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员由试点前的5000人增长到2008年的1万人,全部会员均缴纳会费。
(二)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建设有新的进展
进一步规范中国科协接纳团体会员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制定了《中国科协团体会员管理办法》,经中国科协常委会批准正式实行,并将于年底接纳若干个新的团体会员单位。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制定了《学会组织管理报备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学会组织管理事项报批备案的程序和流程,推进了学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三)以共建学会工作为抓手为学会争取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沟通协调,联合出台《中国科学院、中国
科协关于加强共建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为每个学会确保2个事业编制,对有关学会开展国际交往和人才培训提供择优资助等优惠政策。
此外,还与卫生部、农业部就共建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召开学会税收工作座谈会,邀请全国人大、民政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的人员就学会享受优惠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为学会享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
(四)学会组织建设基础工作逐步加强
一是从增强学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和能力出发,支持学会加强基础条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自愿申请、择优支持、动态管理、追踪问效的原则,设立项目资助,择优支持30多个学会改善信息化条件,提高能力。
二是组织、策划和支持33个学会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提高学会服务会员、发展会员的意识和能力,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继续加强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
三是坚持监督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支持学会按照国家和科协的政策,进行自主活动、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推进民主化进程。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会年检,对40多个学会的换届工作进行审批、变更和备案,完成了84个分支机构的审批以及322项变更工作,协调处理科技报研究会、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会的注销登记工作。
(五)深入开展学会理论政策调研,加强学会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全国学会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民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联合有关单位开展针对学会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学会工作的经验和规律,研究学会的发展方向,为制定支持学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打下基础。完成了《学会秘书长职
业标准研究》、《学会、行会功能定位比较研究》等课题,编制《学会发展报告》,修订出版《中国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简介》。成功举办了首次全国学会理事长高级研修班,邀请了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等专家进行演讲,共有77名正副理事长出席培训班。开展了全国学会创新方法培训班。继续推进学会工作人员培训教材建设,推动学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六)组织开展学会组织建设和改革发展系列活动 1.举办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
2008年10月21-2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体制与机制创新:科技社团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全国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探讨新时期科技类学术团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引导学会理论研究和改革发展方向,扩大学会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进一步促进学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论坛邀请了民政部、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改革试点单位的专家作大会专题报告;设立分论坛,广泛吸纳政府、学术界、社团等各方面关注学术团体发展的人士进行研讨和交流,邀请有关人士担任执行主席,就有关学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策略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体现开放性,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开展学会系列活动
利用中国科协建立五十周年的契机,发动学会组织策划学会会员日活动,宣传学会,增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会员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树立学会良好的社会形象,举办秘书长论坛、改革发展论坛、组织建设工作研究会等活动,加强学会的内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学会工作的质量。
七、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学会为科技工作者专业发展服
务的能力
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以促进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模式为手段,推进继续教育工作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程师国际(双边、多边)互认,明确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定位,推动学会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筹备召开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会议
科协系统从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不能满足科技工作者广泛而多样的学习需求,不能适应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发展,不能体现科协系统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调查
联合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以及高校继续教育专家组成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围绕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工作模式、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特点,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主要原则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开展了调研工作。
课题组向189个全国学会、30个省级科协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90%;分别在北京、山西、南京召开了4次座谈会,共有30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座谈。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总结了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经验,形成了推进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2.开展继续教育重点课题研究
委托上海市科协、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别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我国继续教育市场需求调
研”“美日德继续教育比较研究”三项研究课题,研究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分析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加强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教育部目前已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其中第六战略专题为继续教育专题。中国科协的三项课题报告受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的关注,特通过教育部办公厅发函邀请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参与到继续教育专题的研究。我们正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专题的调研工作,并向课题组提供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方面的相关材料,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普遍重视。
3.起草《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成立由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代表组成的文件组,根据调研和课题成果,起草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定位、特点、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方向、重点内容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并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发文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征求意见和建议期间,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成立了调研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调研活动。10月15~24日,调研组成员分别赴天津市科协、浙江省科协及在京部分全国学会,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和访谈交流形式进行调研。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樊明武,副主任冯长根、高德利和委员沈爱民、李岩泉、蒲嘉陵等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利用这次调研的机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冯长根副主任主持会议。沈爱民委员介绍了《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的相关背景,朱雪芬副部长向委员们汇报了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专委会委员们结合调研成果分析了科协系统开展
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重点针对《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目前正根据相关意见建议修改《意见》,近期将上报书记处。
(二)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系列活动 1.组织全国学会参与企业创新引导工程
结合科技部、国资委、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企业创新引导工程”,以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企业科协的协同作用。2008年完成了4个专业的培训教材选编,开展师资培训两期,制定了培训试点设臵及管理办法;组织8个全国学会参与“生物产业创新方法培训活动”。
2.搭建继续教育活动平台
围绕我国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结合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攻关课题的创新需求等方面,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继续教育试点示范活动,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重点支持高端继续教育培训和专项培训活动。2008年从科协系统的119项继续教育项目中,经专家评审选定26个项目给与支持。主要支持面向中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高端继续教育活动,并鼓励全国学会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开展特色继续教育活动。其中:高端继续教育活动10项;专项培训活动16项,在专项培训活动中专业领域科技工作者培训9项,企业科技人员需求培训4项,科普技能培训3项。
在项目实施中注意发挥全国学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项目承担单位要前期有方案,中期有检查,项目结束时及时提交总结报告,从严进行项目监督,确保工作质量。继续教育项目在管理上正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3.扩大继续教育工作影响
加强与人事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的联系,了解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方针与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全国学会参加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国家计划,为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目前有中国农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7个全国学会参与承担本行业领域的国家计划,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和有关国家的联系,继续组织全国学会参加国际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有12个学会和地方继续教育机构已办理注册加入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作为会员参与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由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联合主办的第八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于11月11日-12日在桂林市举行,主题为“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来自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相关高校、部队的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根到会并发表讲话,指出科技社团在继续教育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科协系统在继续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将与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合作,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为继续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4.举办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
为提高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项目策划、管理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服务,11月28日将举办了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研修班。培训对象主要来自在京的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采取现场授课的形式。培训课程包括:培训机构的定位与发展创新、企业继续教育项目设计与服务管理、继续教
育项目策划与操作流程和学会如何面向市场开展继续教育等四项内容。
(三)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1.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及人事部等八部委的部署和要求,对中国科协所属和委托管理的190个全国学会进行了核查,对其开展的与职业资格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汇总、填报了《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统计表》,向八部委报送了《关于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的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积极推进试点学会与国外相关组织建立互认关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合作领域,有50位中国工程师获得国外组织的互认证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联合培训项目。
2.组织召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交流会。针对目前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召开了由来自11个试点学会的45位认证专家和认证管理工作者参加的交流会议,围绕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施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国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国际互认体系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3.配合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工作。配合工程教育组,组织协调有关全国学会参与对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协调教育部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全国学会承担试点工作组秘书处的职能。配合和积极组织全国学会专家参与中国工程院制度研究工作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