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寒有感之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
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文系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入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现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疏风,只要病机贴切,灵活加减运用,效如亦佳。
1、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颈椎病病变部位恰好是太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颈椎病与太阳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密切相关,少阳太阳经脉循行都经过颈项肩背部,而颈椎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恰好在颈项肩背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中风,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合病,所以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络依据。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也多用此方疗肩背疼痛,刘老认为: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僵直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如颈项背部与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甚理想。因为两侧
不属于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而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宜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脉,用桂枝汤疏利太阳经脉,太少两经之经气运行正常,则肩背疼痛自止。此即柴胡桂枝汤治疗肩背疼痛的机理所在。
2、病机相合:颈椎病中医当属“痹证”之范畴,乃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湿邪趁隙入侵,阻滞经络,以致气血阻闭不通,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阻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桂枝汤调和营卫,宣畅气血,枢机转则闭自展,营卫调则血气安,所以柴胡桂枝汤宣通郁闭,调和气血,能治疗颈椎病。
2、临证心得
1.抓主症:笔者在临床治疗颈椎病时主要抓一主症“颈项肩背部疼痛”。有其症而用其方。这是张仲景《伤寒论》对一些疾病治疗的经验,也可以成为今天我们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依据。虽然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和分型与祖国医学不同,这并不影响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基础方随症加减: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先明确诊断为颈椎病,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颈椎病的一些临床表现(头晕、头痛、颈项肩背部及上肢酸痛、麻木等);影像学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影像学征象必须与临床表现相一致。在诊断明确的条件下,选用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方化裁应用,对于头晕明显的病人加大柴胡的用量,可用到 60g;上肢麻木明显的病人加天麻20g;项背僵直明显的病人加葛根30g;疼痛明显的病人加姜黄20g;酸痛明显的病人加秦艽、羌各活 10g;恶风寒明显的病人加防风10g。临证数年,每用必获良效。
3、案例
1.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陈某,女,30岁,某单位机要文秘,2007年4月 16日初诊。患者平时多伏案工作,因近日连续 1周加班,自觉颈部肌肉酸困、疼痛。3天前夜晚休息忘关卧室窗户,次日晨起见颈部僵硬、左肩沉重、左上臂麻木、汗出、恶风怕冷、舌淡苔白脉缓。X线片提示:颈5、6椎体骨质增生。辨病为颈椎病。辨证为风邪侵及太阳经脉,经气不舒。治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2g,白芍12g,生姜6g,大枣5枚,葛根24g,炙甘草6g。投药5剂,患者颈部僵硬、疼痛感消失,汗止,余症状解除。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 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主要症状:颈部僵硬、疼痛,汗出,恶风,脉缓。临床中常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证属太阳中风表虚兼经气不利之证。项背乃太阳经脉所过之处,病因多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所致。
2.神经根型颈椎病:李某,男性,35 岁,干部,2010年2月12日就诊。主诉:颈肩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 3 个月。患者于3个月前受凉之后出现颈肩部疼痛,转侧不利,伴右上肢麻木,无名指和小指尤甚。常与头部活动、姿势有关。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给予针灸、推拿、静滴红花注射液及外敷膏药等治疗,疗效不甚满意。查体:C6、C7棘突右侧1cm 处压痛,右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霍夫曼征(-)。颈椎 MRI显示颈4~5,颈 5~6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症见颈肩部疼痛,转侧不利,伴右上肢麻木,无名指和小指尤甚,头部转动时上述症状加重;并见纳差,舌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太少合病。拟以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方予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 10g,黄芩 10g,半夏 15g,党参 15g,桂枝 15g,白芍 30g,全蝎6g,葛根 10g,生姜 10g,大枣 10g,甘草 10g。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分服。6 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 30 剂,诸症消失,治疗期间配合颈椎保健操行功能锻炼。按:本案患者颈项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颈肩部疼痛及小指麻木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基本吻合,而无名指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所过之处,故辨证为太少合病,运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合营卫;加全蝎搜风通络、止痛,葛根升津液,舒经脉,为颈项部疼痛的专药,切中病机,病自可愈
4、体会:
临床治疗颈椎病笔者把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症”、柴胡桂枝汤基础方加减三大原则,以宣展枢机、疏通经络、解肌祛风、调和气血为法,灵活加减运用柴胡桂枝汤。经方应用应宗经典条文之旨,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事实证明,其效也佳。
第二篇: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
“心得”之心得
电脑开着,正在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手上拿着一本同样内容的书。一边随着播放的节奏翻看着,一边用笔在认为精彩的地方勾画着。间或就涌出一些联想和感悟,随即在书边上匆匆写上几笔。也可谓“心得”之心得吧。
易中天为于丹的书写了序,题目叫《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领会“心得”的一把钥匙。
“灰色的孔子”,给人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一下子把古代孔子与当代我们,拉近了许多。孔子原本就是凡人。即使他后来被推崇为圣人,毕竟仍是天地中人。我们还是把他当成凡人的好,因为我们能见到的都是凡人。那些被尊为圣人的人,德高望重,好学善思,观察能高瞻远瞩,思想会穿越时空。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智慧结晶。但却有不少所谓的圣人,并没有努力实践自己所立的圣言。他们只是为了教化世人,自己并没有去身体力行。也有的纯粹是在兜售“精神鸦片”,目的是蒙蔽、欺骗、麻醉和愚弄人民。圣言之所以常常被打折扣,显得不那么神圣,原因就在于假冒伪劣的货色太多。人们经常上当受骗,实在是不敢轻易相信那些圣言了。
“多彩的世界”,听起来很浪漫。其实隐藏着诸多酸甜苦辣。它既太平稳定又竞争激烈、既繁荣昌盛又腐败丛生、既跃跃欲试又浮躁彷徨。这位灰色的孔子,色彩感不强,容易被不同颜色所接受。有这灰色的掺和,或许社会能和谐,世界会美好。因此有必要大布其道。不过,也不能把孔子视为救世主。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以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我想他只是吹吹牛皮而已。说过头的话,其实就有悖于《论语》的精神。
于丹的“心得”,实质就是在“布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她用“心得”二字表述,很是巧妙。区别于一般的讲解诠释和照本宣科,是否也暗含着不全部的赞成和认可呢?不得而知。
听罢于丹的侃侃而谈,我倒觉得《论语》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心灵之道。用心灵之道可以概括通篇《论语》。所谓心灵之道,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如何面对客观的外部世界。孔子的观点,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欠和遗憾。缺憾、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首先要学会承认和面对,然后再通过努力去弥补。自信无疑是最最关键之所在。没有自信,心灵最容易受创伤。自信源于淡定和坦然。可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心灵的境界是分层次的,力量也是无穷尽的。《论语》中说“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苏轼也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们平常也说心胸开阔、与人为善、顺其自然、从容笃定、不骄不躁等等。无论在物质匮乏时,还是温饱无忧后,心灵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面对物欲横流之时,心灵上的毛病,常常能置人于死地。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健康,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人是社会中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处世中走过。心灵必须把握好处世的原则与分寸。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观点,真有点出乎意料。可细细品味,方悟其中真谛。平常所讲的“以德报怨”,其实才是虚伪迂腐,经不起推敲的。处世是心灵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成于掌握规律,顺其自然。贵在公正耿直、光明磊落。东郭先生是万万做不得的。更没有必要去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这既是原则,又是分寸。我们应尽力好生地去把握。原则之下,分寸的把握尤显重要。过犹不及,适得其反。须知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决不能随便就丢失了自我。再亲密的人,都要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这样才有期待、憧憬和追求,永远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境界。人生在世,道义为上,诸事当有方圆;位置关键,不可越俎代庖;谨言慎行,方能少忧无悔;修身养性,才会心想事成。早一天明白这些道理,就会早一天开始快乐人生。
修身养性,就是要把自己修养成为君子。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除了把仁、知、勇,作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外,还描述了君子的具体标准,即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很好相处的人、重行轻言的人、有崇高理想的人。孔子自谦,他本人达不到这些要求和标准。圣人况且如此,可见世上真正能称为君子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世上绝大多数人,并不非此即彼,而是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普通人。不少被标榜为君子的人,其实只是伪君子而已。与小人难打交道,却容易识别。伪君子披着庄严的外衣,道貌岸然,欺骗性极强,更难以对付。
我们要向君子的要求和标准靠近,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定力。没有恒心,就会见难即退,半途而废;就会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就会常立新志,等待明日。他从不打算从今日开始,永远都在原地踏步。没有定力,其实就是根基不牢。稍有风吹草动,他就左右摇摆。随之就对心中那一点点正确的主意,产生怀疑。面对各种诱惑,很容易改变初衷,误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看来只是那么一念之差,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实则是根基不牢,缺少定力,走上歧途只是早晚的事。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交不好的朋友,就是希望他们学好,以后能成为君子。他提出“益、损三友”的标准。正直、诚实、广见博识的朋友为益者,谄媚拍马、两面派、夸夸其谈的朋友为损者。孔夫子的良苦用心,当然应该领情,却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人类的种族区别,社会的层次差异,行业的领域分割,岗位的分门别类,早已把人们划分到无以数计的不同的圈子中。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自然规律。在人生的圈子里,谁都不可能只与好人来往,而要学会与各种人共事打交道。如果太清高介意,势必就成了孤家寡人。况且现如今朋友的概念,早已变异,越来越俗气,越来越没有含金量。谁见面不是以朋友相称,可真正负责的朋友并不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一句名言,也很有几分道理。关键还是要自己去把握,对朋友不要期求过多过高。否则你肯定会失望的。
我倒觉得孔子对理想的看法,非常的明智。他不好高务远,不强其所难。而是十分注重实现理想的起点。这个起点是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充分体现了心灵的呼声。看似胸无大志,其实非常清明。但凡是个正常的人,谁不想有所作为呢?可明智之人,从不好高务远,也不锋芒毕露,更不怨天尤人。而是脚踏实地,先把当前的事情做好。他无论在哪个行业和层次工作,心灵都是愉快充实的。同时也决不像个定型的容器一样,就此终了一生。而是随时听从时运的召唤,为社会去做新的担当。他的心灵永远是年轻自信、充满活力和有所准备的。
心灵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大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又具体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其实讲的就是不同阶段的心灵状态。他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几千年过去,今人已非古人。况且人各有志,哪能一概而论。人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有的二、三十岁时,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有的到死也是懵懵懂懂,糊涂一生。
学而不思,等于没学,哪会有什么长进提升。懂而不精,什么真本事也没有,这样的人又有何用?“而立”的内涵,即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心灵的指向决定行为的方向。心灵应该是清明内省、从容不迫和坚定不移。“不惑”需要大智慧。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犯糊涂。学会舍弃是做到不惑的关键。“知天命”,关键是那个“知”字。孔子讲,知命、知礼、知言。其实就是知道规律。心灵中有了一定之规,还有什么难题应对不了,还有什么烦恼困扰自己!知道了天命,就会到达“耳顺”的境界。悲天悯人,包容宽厚,理解万岁!“耳顺”之后的“从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心灵经过了千锤百炼,去伪存真,已经炉火纯青,由必然王国升华到了自由王国。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有定律,人生皆自然。这时候的心底是淡泊后的清明,坦然中的笃定。对外面世界的一切,都能从容面对,宽厚一笑!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想不通的事。这才是真君子之所想所为也。从心所欲的境界,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只要注重修身养性,就会早一天实现从心所欲。
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人生。
(2007年1月20日于永济家中)
第三篇:感恩父母之心得体会-于硕
感恩父母之心得体会
放假回家,推开家门,迎面是母亲的微笑,父亲的开怀。丰盛的饭菜饱含的是浓郁的家的味道。父母 并不会急切地追问我考得如何,只是耐心地听我絮絮的诉说,眼神中满含着关切。终于谈到了我的学习,为此我总有着深深的不安,可父母总会拍拍我的肩头,毋需多言,手心的力量分明表达了他们的信任与支 持。我努力点着头,灯下父母的眼神蕴含着无尽的期望与关怀。这灯光、这饭菜、这眼神是父母15年深深 恩情的随手一撷。感恩是我的誓言:将家的气息折叠起放在行囊中,如同一枚护身符,敢于击碎前路的阻 碍与困苦,将迎面的光明与父母一同分享。家的恩情温柔似水,知识的恩情则让我激情似火。每每对美有了诗意的感悟与哲学般的咏叹,对社会 现实有了透彻的分析推理,全因无时无刻不在的知识的补给,才让我生命有了意义,思想呈现光辉。这份 恩情永世难忘,唯有怀着崇敬的心情沉浸于这知识的浩瀚汪洋中,有意义地利用它观察这方天地,感悟这 段人生。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身为宇宙之主宰,亦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一门 门的钥匙;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鸟儿拥有 了调节平衡的尾巴…… 孟郊在 《游子吟》 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 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字里行间流露着母子深情,字字句句倾诉母爱之魅力.我们如今正沐浴着母爱织成的阳光吮吸着充满母爱的 琼浆玉露.母爱伟大,父爱亦然,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他人所不能及的无私的爱.看着父母那爬满岁月的额头,看着那饱尝雨露风霜的脊背,看着那饱经艰难困苦的丝丝白发,一种莫名 的泪淌下面颊,我哭了,那是亲情的呼唤.看着那少不经事的表弟把舅舅气得落泪,看着父母望子能成龙的忧虑,看着父母因孩子成绩一再滑落而 着急,额角的一条条银蛇爬满额头,一种滚烫的东西从眼眶中迸出,那是感恩的泪.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长大,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当我们嬉戏于课堂之上,玩耍 于宿舍里,我们的父母却正为我们高昂的学费而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每当返里时,我的心为见到父母而高兴, 与此同时,又为向父母索要生活费而隐隐作痛.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 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我们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珍惜父母的深情.假期里,我帮父母打扫房间,
第四篇:感恩父母之心得体会-于硕
感恩父母之心得体会
放假回家,推开家门,迎面是母亲的微笑,父亲的开怀。丰盛的饭菜饱含的是浓郁的家的味道。父母并不会急切地追问我考得如何,只是耐心地听我絮絮的诉说,眼神中满含着关切。终于谈到了我的学习,为此我总有着深深的不安,可父母总会拍拍我的肩头,毋需多言,手心的力量分明表达了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我努力点着头,灯下父母的眼神蕴含着无尽的期望与关怀。这灯光、这饭菜、这眼神是父母15年深深恩情的随手一撷。感恩是我的誓言:将家的气息折叠起放在行囊中,如同一枚护身符,敢于击碎前路的阻碍与困苦,将迎面的光明与父母一同分享。
家的恩情温柔似水,知识的恩情则让我激情似火。每每对美有了诗意的感悟与哲学般的咏叹,对社会现实有了透彻的分析推理,全因无时无刻不在的知识的补给,才让我生命有了意义,思想呈现光辉。这份恩情永世难忘,唯有怀着崇敬的心情沉浸于这知识的浩瀚汪洋中,有意义地利用它观察这方天地,感悟这段人生。
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身为宇宙之主宰,亦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一门门的钥匙;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鸟儿拥有了调节平衡的尾巴……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 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字里行间流露着母子深情,字字句句倾诉母爱之魅力.我们如今正沐浴着母爱织成的阳光吮吸着充满母爱的琼浆玉露.母爱伟大,父爱亦然,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他人所不能及的无私的爱.看着父母那爬满岁月的额头,看着那饱尝雨露风霜的脊背,看着那饱经艰难困苦的丝丝白发,一种莫名的泪淌下面颊,我哭了,那是亲情的呼唤.看着那少不经事的表弟把舅舅气得落泪,看着父母望子能成龙的忧虑,看着父母因孩子成绩一再滑落而着急,额角的一条条银蛇爬满额头,一种滚烫的东西从眼眶中迸出,那是感恩的泪.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长大,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当我们嬉戏于课堂之上,玩耍于宿舍里,我们的父母却正为我们高昂的学费而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每当返里时,我的心为见到父母而高兴,与此同时,又为向父母索要生活费而隐隐作痛.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我们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珍惜父母的深情.假期里,我帮父母打扫房间,做做家务,聊以表达对父母的愧疚.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家的时日并不多,回想当初在学校里,想到家中日夜劳作的父母,顿感心力倍增.父母对子女的爱最无私,我身临其境,感受颇深.看到祖父离开人世,我想到日益衰老的父亲,我恐怕百年之后,父亲或母亲离开我们,我们将无所依靠……我不敢再往后想,那将是多么可怕啊!
我们仍是学生,能给予父母的并不多,好好学习是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好回报,优异的成绩是能给他们的最好精神慰藉.看到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父母才会感到他们的付出值得,他们的辛苦没有白废.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父母的苦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出来的,多少次,深夜里他们将我们送入医院;多少次,风雨中他们盼望着我们赶快回家;多少次,月光下他们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多少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深似海,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积极地回报我们的父母.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我们沐浴着别人的恩泽而来,感恩是我们一生的使命,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将我们的爱撒向这个世界.我们都是有思想的群体,父母,每个人都有,生我者父母,养我者亦是父母,借此机会,我向辛勤劳作的爸爸妈妈深鞠一躬,道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提起《论语》不免有些惭愧,因为就是这本蕴含着古代圣贤无数智慧、源远流长的书籍,自己对它的了解也只不过停留在中学时代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那里面的之乎者也让我不知所措,更谈不上有想了解它更多的兴趣了。
没想到,时隔好几年,又让我接解到了《论语》。再次接触它就是看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后了,这里的《论语》没有了那么多枯燥的文字,而其中的道理似乎把我引领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它净化我的心灵、升华我的思想,让我体会到了圣贤为人处世高尚而崇高的一面。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子曰:“有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言寡尤,行寡悔。”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古训,让我觉得其中到处是些朴素的、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而且很少长篇大论的大道理,也让我觉得《论语》所说的道理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反而是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人际交往日益紧张,也与生活、工作系系相关,但有谁能保证自己在这方面处理的完美无瑕呢?细细品味于丹老师心得所解析的“处世之道”,其中的为人处世的技巧真的会让我一生受用。
首先了解到的便是一个处世的分寸,这是一个人能否“处好世”的基础。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只要自己心里坦荡荡,用一颗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而不是以怨报怨,也许那尘封多年的恩恩怨怨将被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一一化解。也正如书中说的一样: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浪费是可耻的,浪费生命能量则是可悲的。所以就一定要选好目标,做对事。
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就要处理好你与别人的关系,而那种细小而微妙的关系,一直是让我最头疼的事情了。做什么都要有个度,一个界线。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其实早已把人与人之间处世的尺度掌握得恰到好处了。人与人之间是应该存在距离的,离的太远显得生疏,不利于交往;离的太近又容易使彼此受到伤害,后果也会很严重。而《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月未圆”,永远保持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或许自己得到的将会达到“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人际关系搞好了还要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与压力,其中的分寸把握也很重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便是古代圣贤教给后人的一个“度量器”,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不太理解,因为现在的领导都喜欢那种全能型的人才,恨不得一个做三份、四份甚至五份的工作,但正如书中解析的那样,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而就这句话反过来讲便是“在其位,谋其政。”具体的“谋”法:首先是则做事的原则,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而我想这些看过后对我来讲也都是受益菲浅,终身受用了。“言寡尤,行寡悔。”对我们今天都还是有用的。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都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寡悔。”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做事时就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行。
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在我看来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小得不能在小的事情,在被世人尊崇为圣人的孔子看来却不因是小事而乎略。圣人就是圣人,总是有很高的思想情操在里面,连从盲人身边路过时都要轻轻走过,怕惊扰了他们的伤痛,我真是自叹不如。书中用了好几个“朴素”来形容圣贤孔子,在我们今天看来,孔子应该是属于特别低调的那一种了,但这样让我们感到很亲切,也没有“名星”架子。
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假如将这几点都能够理解透彻,结合到实际生活,那自然会在其中领略到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