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的几点体会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几点体会
陕西绥德德辛店中学 崔明飞
内容摘要: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重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教师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语文教学还应努力追求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应结合自己的个人风格,采用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更生动形象,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
关键字:
语文教学 应试教育 学习兴趣 主体地位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了枯躁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
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作负担,反而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新颖的导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我在教《春酒》一课时,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然后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和电影,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像蜜牢牢粘住学生。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有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转移重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过去“满堂灌”、“鸭填式”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谁来启发?仅仅是靠老师?还是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启发,还是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启发呢? 这些问题往往被一些教师忽视。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就以为是“主导”、主体的统一,就以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误区。教师利用这一个又一个问题来完成自己预设的计划,学生却陷入了老师设下的思想圈套。学生被教师连珠炮式的发问压得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象和创造呢?所以,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让学生先提问,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例如,我教《爱莲说》这课时,有个学生问到:“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那他仅仅是在写莲花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非常透彻,作者不仅仅是写莲花,而是借莲花写人,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表面写画,其实写人;表面赞莲,实际赞人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记住了莲的形象,还知道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注意学生的发现,及时地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想其所想,言其所言,何愁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老师巧妙地引导、归纳和提升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三、分组合作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
在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已初步展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它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及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互助学习,进而获取知识。例如,在课堂讨论中,就常用4人或6人组成的小组形式。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变化的流动的过程。在整个课上交给学生的任务是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的,当学生完成了上一个任务后就接着要完成下一个任务,这种快节奏的思维活动,就随座位而定。这种形式组合快,有秩序,而且使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快速组合生成集体的智慧,及时地反馈出来,让师生之间及时沟通,交换知识信息,搭成共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心声》一文时,把一组思考题发给各小组进行讨论: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3、《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帧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4、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们通过讨论,很快得出小组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产生更大范围的讨论,扩大思维,集思广益,形成较完善合理的认识。这样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合作学习,便于优生之间的“逐角”。利用这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并促进组员与组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逐渐形成好的学习风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有了强烈探求知识的愿望,自然就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教师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或者只会对课文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学生喜欢有丰富知识的老师,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从课外书或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中去“拾趣”,不断地从课外引进学生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着那些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文,更是不放松这方面的努力,那么,学生会期待着上语文课。
如培根的《论读书》这篇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能认识到读书的好处,该读怎样的书籍,也能体会到培根浓烈的读书兴趣。但如果老师只局限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让学生喜欢上读书,有读课外书的强烈愿望。相反,如果老师能走出课本,适当地对学生讲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茶花女》等中外名著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并恰如其分地留下悬念,那么学生学习课文和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就能很自然地调动起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对中外名著有较深的了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挤出时间不断充电,让自己有满满的“一桶水”。
再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或有意识地联系学生过去背诵的
篇目、启发学生去巩固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被教师广闻博记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总之,要想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风格,采用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更生动形象,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11期 《榆林教育》2000年5期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二篇:如何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乐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识字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识字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在使用教材的识字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一些成果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而且对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依据识字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挂图等),帮助并促进学生识字。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如教“拍”、“打”等字时,可让学生去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还可以结合儿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低年级教材要图文并茂、生动活拨,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如教“日、月”等字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再看日、月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再将教材对应的图和字用线连接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
二、引导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中灵活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低年级学生应该“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把识字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带来的乐趣。
1.归类识字法
从汉字的构字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如果能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如教学“树、枝、材”等形声字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同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认识那些带有“木”字旁的字,并进行交流。
2.编故事识字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段小故事。如:教“会“字时,我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在云上走,原来他会气功。”
3.近、反义词识字法
积累近、反义词识记生字。如教学“美丽――漂亮”、“前――后”时,我出示卡片“前”,做向前走的动作,学生拿出卡片“后”,边读字边向后退。近、反义词一个带一个串连记忆。
4.猜字谜识字法
把生字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字谜中学习生字,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如:“格外大方――回”、“一口咬断牛尾巴――告”。
5.编顺口溜、口诀、儿歌识字法
在教学中,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双木林,三人众,土里埋等。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记忆“喝”和“渴”时,学生就能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
三、在生活中快乐识字,拓宽识字渠道
在生活中识字,是一种重要的识字方法,它是课堂识字的补充与扩展。我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把生活当成他们识字的大课堂。鼓励他们多留意生活实际,如认商店里各种商品的名称、食品包装袋和报刊杂志上的字等,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请教别人或查字典。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生活教会自己更多的汉字。同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我还要求学生把课外认识的字收集到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定期巩固、交流、展示,比一比谁的课外识字量大、识字渠道广、学习积极性高,并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选“识字大王”。这既增加了识字量,也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巩固识字效果,分享识字乐趣
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熟字换偏旁这类方法,让学生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级”和“极”、“惊”与“景”等,通过对比记忆,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而且还能在对比中与以往的熟字多次见面,进一步巩固了旧字,体会识字成功的乐趣。
总之,识字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创设多种趣味性的手段帮助学生识字,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轻松步入“识字乐园”,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识字效率。
第三篇: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如何正确的激励孩子学习
了解人性,更好生活。
大家好,这里是每天一点心理学,我是王瑾,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聊聊有意思的心理话题。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正确的激励孩子学习。大家都知道,与玩耍相比,学习确实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因此,在很多时候,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最为尖锐的矛盾,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家长们可是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
我有这样一位朋友,他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事的高管,为了激励孩子学习,他把公司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用到了家里,他模仿公司与效益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了与分数直接挂钩的学习考核制度。
具体制度如下:学习考核制度分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考核,考核等级分为失败、良好和优秀三个级别,把平均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平均分在90分以下为失败,90-95分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
月度考核时,如果月度考核为失败,扣除当月30%的零花钱;如月度考核为良好奖励30%的零花钱,月度考核为优秀时奖励60%的零花钱;
季度考核时,如果当季的考核为失败,停发一个月的零花钱,如果当季的考核为良好时,奖励一个月的零花钱,如果为优秀时,奖励两个月的零花钱;
考核时,如果全年的考核为失败时,停发下一两个月的零花钱,如果全年的考核为良好时,奖励三个月的零花钱,如果为优秀时,奖励六个月的零花钱。
这位做高管的朋友还认为他这套考核方法,要明显先进过他父母过去对他的奖惩方法,他说,他父母只是在期末考试时才会出奖励政策,这形成了孩子只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的机会主义习惯,而平时都是放羊,学习基础不牢。他这套方法,将平均成绩作为了孩子的KPI,让孩子不但要关注期末考试,还要关注平时的每次考试,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小孩重视日常的学习和小考,把基础打得很牢固。
但是,这场伟大的学习绩效改革在不到三个月之后就宣布失败了。按朋友的说法就是,第一个月激发了孩子极大的动力,考试成绩一下子就上来了,结果拿了一个优秀,让朋友高兴的合不拢嘴,但是第二个月,由于考试比较难,孩子的成绩不到90分,被扣了30%的零花钱。孩子认为这个学习的经济回报效果太差,还不如去跟奶奶撒娇获得的钱多,于是不但没有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对学习更不感兴趣了。朋友总结说,这次伟大的家庭绩效考核改革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里人不支持,不配合,老人家过于娇惯造成的。
原因果真如此吗?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是先有态度,才会有行为,以学习为例,我们总是认为我是喜欢学习,所以,我们才会有学习这种行为。
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人的自我定义并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的,而是被自已的行为锻造出来的 通过研究发现,我们人类就像旁观者一样在无时无刻的观察自己和行为,通过不断观察我们自身的行为和当时自身所处的情境,大脑会自动的为我们的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将直接印象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对于自身行为的态度。比如当面临较高的外部报酬时,我们会把自己的行为自动归因于报酬这个外部因素;而当没有外部报酬时,处于对自己行为要负责的天性,我们会将自己的行为自动归因于对行为的有兴趣这个内部因素。以这位做人事高管的朋友设计的学习绩效考核为例,他们家的小朋友其实在内心中是这样看待他的学习的:第一个月当他认真学习,取得优秀成绩时,他的内心会把他的成功归因于他的父亲给他的高额奖励,而不是自身对学习的兴趣,父亲给的高额激励不但没有激发出他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反而将他对学习的兴趣转换成了换取高额奖励的工作;第二个月当他同样认真学,但是成绩很差,取得的报酬大幅下降时,他通过在观察自身学习行为,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学习这件事耗时耗力,而且回报低下,学起来真的得不偿失,因此对学习的兴趣就更不感兴趣了。
那么作为聪明的家长,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应注意什么呢?心理学家依据人的本性提出学习三步曲
第一步,让孩子们先行动起来,从最简单最少的作业和阅读开始他们的学习,简单说,就是必须让他们一定要完成学习这个行为;
第二步,在他们顺从后,要学会暗示他们这样做的内部原因:“我想你的数学就特别厉害,因为你的计算能力特别强”或者说:“我就知道你的语文特别厉害,因为你的表达能力特别好!”,从而影响他们在自我观察学习行为后产生的自我评价,引导他们将行为归结于自身内部原因,而非外部原因;
第三步,控制好自己和家人,不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给予孩子过高的奖励或者过于严厉的惩罚!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如果您觉得节目对您有帮助,请收藏我们的节目,并推荐给身边的好朋友一起收听。
第四篇:如何让小学生对识字课产生兴趣
如何让小学生对识字课产生兴趣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识字质量呢?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怎样才能做到使学生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如学习“天”字,有的说“大”字加一横就是天;有的说“人”字加两横就是天;有的说“夫”字不出头就是天。学“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口”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学“爱”字,学生把它拆成“、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难点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发展。并且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下面我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编字谜。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雷:雨点掉到田地里„„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组字游戏。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打乱顺序写在卡片上,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尽可能多的组字,然后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来展示合作的效果,让全体学生认读,评出冠军组。这样,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思路,学生们不仅能组出课本上出现的字,有些学生还能组出许多课外认识的字。
3.抢卡片。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4.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5.变字小魔术。我结合语文百花园一中“这样识字真有趣”组织了“变字小魔术”的游戏。选出一些简单的字让学生加一两笔变成新字。如“日”,孩子们变出了:电、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木”,变出了:本、禾、术、未、米等,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魔术”中,在游戏中学习,在交流中巩固。
三、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教材编排识字二中的三篇课文就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我们每星期评出十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010年7月
第五篇: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摘要: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困境中想方设法,另辟蹊径,就一定会让学生和语文为友。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角度;趣味性
汉字是天下最美的字,方方正正,一撇一捺,意蕴其中;汉语是最赋美感的语言,一字一天下,一语一世界。汉字与汉语组合而成语文。语文的形式不拘一格,诗词歌赋样样有,琴棋书画融于中。语文谈的是古今中外人,侃的是天南海北事。语文可以让你尝遍天下滋味:酸甜苦辣慢慢品,嬉笑怒骂细细尝。语文可以让你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古老岁月,和秦皇汉武谈天下,与唐宗宋祖论国事,跟李白月下饮酒赋诗词,同陆游挥剑驰骋疆场保家国„„;语文可以让你天马行空,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你可以约上孙行者重走赴西天取经路,你也可以邀请格列佛再踏冒险之旅,你还可以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重温那段经典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你同样可以到水泊梁山和群雄再聚义„„
语文这么美,你难道不喜欢语文吗?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是我们作为一名真正地语文老师应该做的。
当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矛盾,而是紧密相连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这就好比喻我们认真地喂养小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小鸡就会下蛋
一样。但是反过来,学生成绩提高了,语文素养不一定真正地提高。
一位老师说:“只要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而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随着小学生年龄增大,他们的求知欲强烈了,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也想提高自己文化修养,涵养气质;同时他们更想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课外阅读。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课。 1.别致新颖的导入
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荷花》这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条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撑船不用桨”。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荷花》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说说带“马”的成语,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2.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
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对于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读《二泉映月》时,本人做如下设计: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生: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生: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板书:师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让学生读课文三、四两小节。)
这样,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与文中主人公阿炳的距离,也便于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到文字背后,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避讳浅尝辄止。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更深入,贴切的解读。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挖掘。阿炳身世的插入,进一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层层情感的铺垫,让阿炳的创作顺理成章。也让学生与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不再是一只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讲到天黑。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多媒体的使用。如在教学《长征组歌》时,可以把长征组歌放给学生听,给他们直接的视听震撼。在教学《长征》节选时,由于本文是电视剧本节选,因此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视剧本的特点,比较电视文学剧本和一般小说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长征》。 4.课堂表演
把抽象的东西融入情景,融入生活,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课堂也便会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如本人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巧妙的把课文编成课本剧,由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巨人,让他们再现巨人的神情、动作、语言,展现巨人的性格特征。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都想表演得最成功,而要想表演成功,必须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就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欲望,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的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表演时,不管他们说得多还是说得少,只要能说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作过高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想表演,能表演,有机会表演,这样,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和童话人物零距离接触,更进一步体验了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发了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感觉语文原来是那么有意思。
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所以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加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张中原,江苏教育出版社 [3] 《语言教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