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第三、四、五章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2 06:1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执行》第三、四、五章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执行》第三、四、五章读书心得》。

第一篇:《执行》第三、四、五章读书心得

读《执行》第三、四、五章有感

——

本周阅读了《执行》这本书中的第三、四、五章,即该书的《第二部分》——执行的三大基石。基石一,领导者的七项基本行为;基石二,建立文化变革的框架;基石三,领导者的关键任务——知人善任。

“基石一”中作者给我们列举了组成执行的第一要素的领导者的七项基本行为: 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和员工:如何才算是深入了解企业和员工呢?可能很多组织都习惯了在领导视察之前都已经收到了消息,做好了必要及充分的准备,这样的组织何以让领导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和员工呢?作为一名领导者,你必须亲自参与到实际企业运营中去,而不能以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来经营自己的企业。上培训课的时候老师也有提及,作为领导,你不一定要全程参与,但你要能够带头。

实事求是:尽量的避免和掩盖现实可以让一起看似非常的美好,而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时会使生活变得非常残酷。实事求是代表着要客观,首先,你自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其次,要确保组织在进行任何谈话的时候,都能把实事求是作为基准。这样,你才能够撕下美好的伪装,揭露残酷的事实,然后将其解决,最后越战越强。

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排出优先顺序:目标的下达必须准确,还要会分轻重、分缓急,这样可以化解很多的矛盾,实现组织的和谐发展。

持续跟进,直到达成目标:没有持续跟进,说明目标没有得到重视,达成的目标也会让人大失所望。

赏罚分明,重奖业绩优秀人员:让自己的员工知道,每个人得到的奖励都是建立在他们的工作业绩之上的,惩罚也是。

通过教练辅导提高下属能力:自己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亲自经手庞大组织的各项事物,所以,领导者有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承给下一代领导者的责任。很喜欢书中提到的“不断学习并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给下一代领导者,这正是你取得今天成就的秘诀,也是你在未来能够引以为荣的资本。”

了解你自己: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正视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正视。

“基石二:建立文化变革的框架”,开篇作者就写到“当一家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领导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要进行文化变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构件行动导向的文化;第二,奖励与业绩挂钩;第三,执行的软件部分: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第四,积极、坦诚和开放的对话;第五,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基石三:领导者的关键——知人善任”。人才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也是组织年复一年取得进步的重要保证。而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让这些人才能够在恰当的位置为组织发光发热。用错了地方,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人才的流失,还会影响组织生产和工

作的氛围,不利于组织的文化建设。因为这些人才的判断、经验和能力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家公司的命运。作者还给我们分析了企业不能知人善任的原因,以及为我们分析了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中都能给我们的企业在用人方面很多启示。用人不能仅凭着某个领导说这个人要怎样用就怎样用,想把某个人放到某个位置就放到那个位置,没有科学的做出评估就把人员任意的安排,这样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执行不是下命令,而是应该让接收任务的人能够积极的、欣然的去接受。所以不仅需要知人善任的组织,还需要良好的变革文化的框架,同时,还需要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和员工以及愿意被企业和员工深入了解自己的领导。

第二篇:文学理论教案第三、四、五章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教学目标: 把握文学活动的性质。教学要点:

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2、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式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8课时

第一节 文学作为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人的生活活动的力量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马克思:《资本论》 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马克思《资本论》 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

唯物主义: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

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活动的方面,不能说明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 践性。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例:报告文学《中国周边大视角》

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生命本能的 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的:

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

人的活动的多种意义:经济技术、革命实践、审美创造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例:姜戎《狼图腾》 人的生产是全面生产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陆机:《文赋》

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是“人学”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本章重点,注重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揭示文学活动四要素。教学要点:文学活动四要素。

教学方法:讲述式、比较式、讨论式。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世界 艺术模仿论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立论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中西模仿论传统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尔巴赫

《周易》、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梁启超 亚里士多德

v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诗学》 《周易》

“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3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二、作者 艺术表现论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中西传统对作者的观念

“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浪漫主义、福柯:作者缺席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

福柯:作者缺席

“作者的作用是表示一个社会中某些话语存在、传播和运作的特征” 一方面,作者是功能性的。

另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话语存在的特殊性。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

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印刷术的发展,形成包容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学公共领域,比如,对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和岳飞的《满江红》的阅读。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以《西游记》三次拍摄为例)姚斯: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马克思:

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哈贝马斯:

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本节总结:1.让同学们第一次做作业,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举例的思维意识,把理论学习与文学史课程结合。思 路:总——分——总

2.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讨论发言,加强互动。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探讨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从而正确地评价文学史上各种文学现象。教学重点:文学的起源理论及特点。教学方法:讲述式、比较式。

文学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极为复杂的问题。当我们考察文学和文学现象时,应该探索最早的文学是怎样产生的,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产生了怎样的文学,而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那些规律等等。要正确地认识和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史观加以科学地考察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文学史上各种文学现象,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为新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依据和科学的规律。

一、文学的起源

关于文学的起源问题的探讨,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工程。因为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文学,据今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文字记载,只能凭一些史料分析。同时,原始社会的文学形式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所以难以只从文学的范畴去论证,必须进行文学和艺术的全面分析,所以探讨“文学的起源”实际上则是“文艺的起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上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形成了多种学说。我们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学说分别加以介绍,并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进行评论。

1、摹仿说

古希腊有一则关于两个画家比赛的故事。一个画家画了非常逼真的葡萄,飞过之鸟以为是真的,居然飞到画布上来啄食。看到这种情形,这位画家得意而自信地让另一位画家揭开遮画的布幔,而对方却面带笑容不动声色。原来布幔就是对方作的画。这里,前者的画只是使鸟儿信以为真,而后者则是让一个画家也信以为真,于是胜负不言自明。这则故事表达出西方文艺摹仿说的基本观点。

摹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关于文艺起源的理论。它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首创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这种摹仿是人的一种本能天性。不同的艺术,摹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发展并把该学说系统化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起源于对事物的摹仿。他指出:“诗人既然与画家和其他造型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摹仿者,那么他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他进一步指出摹仿是“人类的天性”。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中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摹仿说有一定合理的因素。它认识到了文艺来源的客观性,看到了文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的摹仿,包含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它又有严重的错误:

首先,这种理论把媒介、手段当成了动因。

其实,原始人的摹仿并不是单纯为了摹仿,而是通过摹仿,达到原始人的功利目的,满足他们的需要。可见,这里的摹仿只是达到目的媒介和手段而已,并不是直接的动因。

其次,把摹仿认为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种天性本能,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摹仿不是人类生而具有的,而是后天学会的。如果说摹仿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人类处于狩猎时期就应该摹仿画出山水草树等植物画,然而,此时,只摹仿了一些动物。可见,原始人的摹仿与当时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并不是人类的天性本能。摹仿说的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再次,从单纯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文艺起源的问题。

摹仿说没有把原始人所创造的艺术与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相联系,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把摹仿认为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种天性本能,这是单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文艺的起源。

2、游戏说

雄狮咆哮,昆虫振翅而飞,小鸟鸣叫等都是吃饱喝足、无忧无虑情况下过剩精力的发泄,这是游戏说的依据。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是欧洲文学理论上影响较大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是由康德最早提出又由席勒予以发展。基本观点是:文学艺术起源于无功利目的的游戏,是原始人过剩精力的发泄。

康德在《判断力的批判》中说:“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他进一步把艺术与手工艺进行了比较,认为:“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作自由的,后者也能唤作雇佣的艺术。前者看作好像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被逼迫负担的。”可见,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手工艺则是追求利润与报酬的劳动。而且,诗是诉诸于想象力的最自由的游戏。

席勒认为:游戏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人总是有“过剩精力”的,他们在生活中往往要受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束缚,为了设法摆脱这些束缚,从而用“过剩精力”进行一种活动,即游戏,在游戏中人获得自由。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是艺术产生的动因。在人类身上,发泄这种“过剩精力”而进行的游戏表现为极大的想象力,想象力的自由活跃,令人愉快,从而创造出各种文艺。而且席勒指出,摹仿背后的真正动力是游戏。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游戏说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中进一步发展席勒的观点。认为:人作为区别于低级动物的高等动物,其特征在于,低等动物把全部机体的力量消耗在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活动上,而人类则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还有过剩精力。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产生了艺术。由于斯宾塞对席勒关于“过剩精力”的发展,所以游戏说又叫做“席勒——斯宾塞理论”。

德国的生物学家谷鲁斯又进一步发展游戏说。他认为:游戏并不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而是人的一种本能。例如,儿童在疲乏之极时,一进行游戏就立刻忘记疲乏。同时,游戏也并不非无功利无目的活动,儿童所做的游戏,都是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准备。如小猫戏线团是为了捕鼠,女孩玩布娃娃是为了将来作母亲,男孩子打仗是要练习战争的本领。所以,他得出结论:游戏先于劳动,劳动是游戏的产儿。

游戏说注意到了文艺的趣味性、娱乐性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可取的。但有严重 的缺陷:

首先,把现象当成本质,把后果当成动因。

游戏说认为劳动先于游戏,游戏是劳动的产儿。就单个人来说,游戏可能先于劳动,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游戏仍然是劳动的产儿。例如,小女孩玩布娃娃,就小孩本身来说,她的游戏先于劳动,但这实际上是对母亲劳动的摹仿,必是先有母亲的劳动,才有孩子摹仿的依据。游戏说把现象当成本质,把后果当成动因。

其次,把游戏看作是无功利目的的活动,这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符。原始人类最初的生活实际决定他们必然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一切,创造一切,绘画、雕刻、歌舞等艺术活动都与现实的功用联系在一起,然后才渐渐有了审美的认识,才有了娱乐的心态。

3、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二十世纪普遍流行的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它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先提出来的,法国考古学、艺术史家雷纳克也是这一学说的重要代表。基本观点是: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活动。

该学说认为:最初的原始的艺术的创作动机就是巫术,并且最初的原始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巫术活动。据一些人类学者的研究得知,人类早期都经历了一个以巫术无所不能的自我陶醉的阶段。原始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泰勒语)他们企图用巫术这种形式来控制自然力,把巫术作为能够给人类带来运气、幸福、驱妖避邪的手段到处运用,一切在实际中不能做到的事情,就用巫术企图达到。在这种巫术力量的推动下,原始人才去唱歌、跳舞、绘画、雕刻等,于是原始艺术出现了。

用巫术说解释史前洞穴壁画比较有力。许多洞穴壁画常常被发现于洞穴深处。如“尼沃”洞穴的壁画是在深入洞穴八百码的地方。据推测,选择这样黑暗的地方去作画很难说是为了展览。某些地方的岩壁往往被一画再画,几乎毫不重视形象的轮廓是否清晰,而周围的岩壁却没有画。如“拉斯科克斯”洞穴有一处岩壁的画前后被重叠了三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据推测,可能是第一幅画被认为收到了预期的目的,给狩猎者带来了好运,于是这块地方就被认为是有求必应之处而受到特别重视。据考察,这种专门挑选某一地方来作画的习惯在个别洞穴中前后历时千年之久。有些壁画的动物身上有被 长予和棍棒打击过的痕迹。如一只垂死的熊身体受伤,口鼻喷血。这显然是为了咒诅猎物以狩猎成功。这种情形,除了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外,其它解释很难有说服力。

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也是巫术说的倡导者,他在代表作12卷的巨著《金枝》中提出了巫术仪式与文学的渊源关系。该书是从讲述一个古老的习俗开始的:在罗马附近的内米湖畔,一座森林女神逖安娜的神庙的祭司由一名逃亡奴隶担任,只要当上祭司便可获得人身自由,而且还获得“森林之王”的称号。但他从此必须时刻手持武器,日夜守护着神庙附近的一株高大繁茂的圣树。因为如果再有任何一名逃奴摘取了圣树上的一树枝——金枝,就可以获得与这位“森林之王”决斗的权利。如能获胜就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森林之王”和祭司。对于这一古俗,弗雷泽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每个祭司在任职之前必须先杀死前任?第二,为什么在杀死其前任之前必须要折取一枝金枝?据此,弗雷泽提出了交感巫术原理,有两条:一是“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称为“相似律”;二是只要事物接触过,即使分离也会继续相互发生作用,称为“接触律”。所以上述两个问题就有了答案:第一个问题与相似律有关,决斗中胜者为王;第二个问题与接触律有关,折取金枝可以扼住森林之王的命运的咽喉。这一古俗虽说比较残忍,但通过警惕与杀戮,既可保证在位的帝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又可保证帝王之躯永远强壮,灵魂永远健康。这样国家的平安便有了可靠的保证,五谷丰登,百姓常乐。后来这一古俗渐渐消失了,代之以象征性的和戏剧化的仪式活动,这成为戏剧艺术的最早渊源。英国学者哈丽逊在其著作《古代艺术与仪式》中,直接引用了《金枝》中的许多材料,提出了艺术与仪式的关系,从巫术入手来进一步探测艺术发生的问题。通过考证,她得出结论:古希腊悲剧源于酒神节上纪念酒神死亡与再生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就由巫术仪式演变为悲剧了,从而得出艺术来源于巫术仪式的结论。

巫术说之所以成为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是因为建立在一定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基础之上的。某些原始艺术与巫术也确有一定的联系,原始人经历过巫术统治的时代。但是,它不能科学地解释文艺起源的真正动因:第一,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新几内亚东部原始部落的调查表明,大量的原始文艺从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到形式的表现都与巫术无丝毫的关系。巫术说是以偏概全。第二,巫术与文艺一样,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二者是并列的关系,不可能存在相互产生的因果关系。

关于文艺起源的理论,在西方除以上三种主要学说之外,还有心灵表现说、人类爱美的天性说、性意识说等等。它们都有合理的成份,但都在不同程度和角度存在着偏颇,不能对文艺起源这一复杂现象做出真正科学的揭示。

4、劳动说

劳动说起源于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分析了文艺的起源。最有力的提倡者是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他在文艺学专著《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大量材料,在扬弃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文艺起源的理论——劳动说:原始文艺起源于劳动。基本观点是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原始文艺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作为劳动产物的原始文艺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其科学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产生的条件看,劳动为文艺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表情达意的语言和敏锐的感觉器官。这是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前提条件。文艺的产生必然离不开文艺的主体。原始人创造文艺必须要通过大脑来思考,语言来表达,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体验等等,而这一切都是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果。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在脑髓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它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了……同时,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髓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在这段论述中,恩格斯充分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绘画、雕刻和音乐、文学等。没有劳动,人只能停留在动物的阶段,一切文艺的产生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从产生的动因看,劳动的需要是原始文艺产生的直接动因。

落后的生产条件决定了原始人的劳动形式必然是集体合作,为了有效地组织劳动,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喜庆收获成果,必然要协调动作,互相鼓动,交流经验,传达情感,征服自然等,于是适应这些需要,产生了文学、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神话等文艺样式。原始文艺与原始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原始劳动的一部分。普列汉诺夫说:“人的觉察节奏和欣赏节奏的能力,使原始社会的生产者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乐 意按照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动作上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这里,无论是“乐意按照一定的拍子”、“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还是“杭育杭育”,显然都是为了满足劳动的各种需要,劳动是这些文艺产生的直接动因。我国汉代的《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里的歌,就是一种劳动的号子,“举重劝力”显然就是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今天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原始劳动的情形,如打夯,拔河,船工拉纤等,所形成的号子与劳动节奏是一致的,作用也是显然的。

第三,从原始文艺本身看,它主要反映劳动的生活。

从原始文艺的内容看,主要把原始劳动作为表现的对象,与原始劳动的内容相联系。在狩猎时期,反映狩猎的生活。我国《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形象地再现了原始人制作工具,捕猎的过程。绘画、舞蹈等均如此。狩猎部落遗留下来的几乎全是动物画,舞蹈则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或狩猎的情形,鱼舞、熊舞、河马舞、海涿舞等。种植部落则以植物采种为偶像。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表现了农耕生活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

从原始文艺的形式看,劳动制约着早期的文艺形式。原始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都是诗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达的。这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劳动过程中几种艺术相统一的表现。劳动的号子发展为诗歌,劳动的动作发展为舞蹈,劳动的节奏和伴随劳动中而发出的有规律的响声,则衍变为音乐,劳动的工具就成为最原始的乐器。三者都与劳动密不可分。《吕氏春秋·古乐》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是对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生动写照。劳动说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大量事实的考察上构建的,它是诸说中最为科学的,只有它才真正回答了文艺的起源问题。

二、文学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势必也推动文学的发展变化,它决定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从内容上讲,文学的内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所以原始文学的内容都是表现人和自然的斗争,或捕猎动物,或种植农耕等;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出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所以此时文学的内容与原始文艺不同了,主要反映奴隶主剥削、奢侈、掠夺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满。如《诗经》中大量篇幅表现这些内容;到了封建社会,文学集中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揭露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同情人民的疾苦,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人物多样,表现生活复杂。如施耐庵的《水浒传》;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段与资本家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这也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如巴尔扎史的《人间喜剧》;随着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发展,文学也表现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如高尔基的《母亲》。

从形式上讲,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活发展引起的。就诗歌而言,从原始诗歌的二言诗,一直到四言、五言、七言,自由诗,这都是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的结果。从文学样式看,从开始的诗歌,又逐渐有散文、小说、戏剧、电影文学、网络文学等,也是由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和社会高科技的发展决定的。

2、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不平衡规律”

物质生产决定艺术生产,它是艺术生产发展的终极原因。但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某些文艺在社会的低级阶段反而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如希腊神话和史诗。马克思认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是希腊艺术的宝库,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在艺术上的反映,而且它们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的艺术品,永远对我们显示着艺术魅力,甚至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所‚不可企及‛的。其次,从纵线来讲,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存在着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我国汉代,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水平比春秋战国时期发达得多,但它并没有出现比“百家争鸣”更繁荣的局面。现代意大利物质生产水平很高,但没有出现比 “文艺复兴”更繁荣的景象。

再次,从横向来讲,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存在着二者的不平衡。如19世纪中期,俄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和民族,但出现了文学的空前繁荣局面,产生了大批的文学旗手和大量伟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同样,我国新时期文学与其他一些发达的欧洲国家的文学相比,出现了更繁荣的局面。

不平衡现象是存在的,这是被世界文学史所证明的。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那么这样便可否认物质生产是文艺发展的终极根本的原因吗?不能。不平衡现象是局部的,暂时的。从局部来说,不平衡现象的确存在。但从总体而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是平衡的。物质生产最终决定着艺术生产的发展。例如,永远对我们显示着艺术魅力甚至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所“不可企及”的古希腊神话,在当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够逐渐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情况下,神话这种形式反而却消失了。神话的消失,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生产是艺术生产发展的终极原因。中外文学史证明,从历史的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是平衡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又会出现不平衡现象。艺术生产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相平衡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者的不平衡是艺术发展在一定时期的特殊规律。

关键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部的暂时的不平衡现象呢? 首先,终极因素并不等于唯一因素。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是艺术生产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有与文艺同属于上层建筑中的其它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艺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艺发展产生影响。而且文艺悬浮于上层建筑最高层,经济远离文艺,经济对文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政治、道德、宗教等中间因素。经济作为文艺发展的终极因素,不仅不是唯一因素,还是间接因素。那些中间因素是直接因素,它们对文艺的作用往往是很大的,尤其是政治,它对文艺发展的影响尤其强烈直接。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的民主,出现了文艺和文化的“百家争鸣”。可见,文艺发展是 在直接和间接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结果,发展的方向是合力的方向,但最终与经济方向相一致。

其次,文艺自身发展的因素。

经济和意识形态对文艺发展的影响,这是文艺发展的外部的因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结果。文艺的发展还有它的内部原因和规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一旦形成,其本身就有相对独立性。

其一,表现为文学艺术发展的继承性。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遗产、文化传统丰厚,尽管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较低,但建立在对前人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的文学艺术,必然会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例如我国建安时期,文学繁荣形成“建安风骨”,重要原因就是继承了汉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创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是来源于生活的表现,来源于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是大多为单音节,发音又有平仄升降抑扬顿挫之别,这些正是决定了我国诗体的音韵美、节律美。

其二,文艺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不像上层建筑其他意识形态会随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消亡而消亡,它可以以一种审美的历史形态而长存于世。所以,今人可以看到历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它们可以千古传颂产生永久的魅力,真正是“我的千钧笔能使你万寿无疆”。(莎士比亚语)

思考题:查阅一些关于文艺起源及不平衡的资料以总结。本节小结:

1.文学起源比较抽象,深奥,一定要提升学生思维。2.注重劳动说与其他学说的比较。3.不平衡规律要注重逻辑关系。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目标:把握“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学话语‛。教学重点: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与话语。教学方法:讲述式、比较式、讨论式。教学时数:12课时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语义分析:

一是通过对“文学”的语义学分析,揭示文学的对象范围,即文学到底是什么。二是通过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区别,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含义演变的三个阶段

汉语“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为“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提到的“孔门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关于“文学”,李泽厚认为“非后世的文章,主要是指有关礼仪制度的学问。”

“文学”一词,从常语到术语,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具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界说”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

广义的“文学”,中外古代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所以又称为文化的文学观。

章炳麟《文学总略》曰:“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里的“文学”,有“文化学术”之义。

广义的“文学”观是古代的文学观,中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18世纪以前,都在广义的、文化学术的意义上使用“文学”这一概念。如《论语·先进》篇;如西方中古“语文学”。

古代广义的“文学”观表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地位,二是它还没有被赋予特殊的审美性质。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字论略》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2、审美的文化含义——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

狭义的“文学”是指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审美的文学观

诗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 文学作品 散文:秦汉古文,唐宋八大家

小说:《红楼梦》,《红与黑》,《红字》

戏剧:《西厢记》,《牡丹亭》,“莎剧”

魏晋以来,狭义的审美的纯文学从广义的文化学术中独立出来。南朝梁代史学家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便形成了审美的文学观:“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陆机:“诗缘情”钟嵘:“滋味”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思考:请对下面的诗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分析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惯例的文化——折中的文学观:边缘体与先锋派文学

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理解:一是包括纯文学与非纯文学(P24);二是指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文学现象,如某种新兴文体、边缘体或先锋派的实验文学,它们难以按确切的标准归类,只能按照某种惯例做相对模糊的处理。——惯例的文学观

新文体:杂文(一些歌词,如李春波《一封家书》)

边缘体:散文诗(当前的“文化快餐”,很难用过去的狭义的文学定义。)实验文体:(沙穗《回到古代》。)

何谓“惯例”,惯例,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时候不自觉地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惯例可来自文学传统,也可来自文学创新。当某种新创造成为时尚以后,便可视为惯例,如中国当代的“先锋文学”。文学创新,如时下的“网络文学”。

“文学惯例”实质上包含着这样一些规范:

第一,文学总是要呈现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如《文学与出汗》等政治性很强的文章。

第二,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红楼梦》中的“药方”和“帐单”;这些“药方”和“帐单”要和小说的整体结合起来。有时候,这些是为了卖弄学问,如《金瓶梅》的后半部分。

第三,文学蕴含着独特而又无限的意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文学一个要求。

结论:现代文学理论所研究的“文学”,以狭义的审美的文学为主要对象;同时也包含。例:威廉斯《便条》

便条

This Is Just to Say 我吃了

I have eaten 放在the plums 冰箱里的that were in 梅子

the icebox 它们

and which 大概是你

you were probably 留着

saving 早餐吃的for breakfast 请原谅

forgive me 它们太可口了

they were delicious 那么甜

又那么凉

so sweet

so cold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这一节讲文学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1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作为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

第一、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学为基础所决定,并反作用于基础。第二、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政治与法律制度是中介环节)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这一观念主要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重在强调文学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是文学特殊本质之所在。

2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首先“审美”是什么?审美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例子: 自然的: 社会的: 文学的:

其次“意识形态”是什么?

审美意识形态是什么?不是审美+意识形态。外延与内涵,教材58页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个例分析:

个例之一:鲁迅小说《肥皂》,一方面,多种社会语言片断按审美表现意图组织起来,具有审美的特性,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渗透着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和意识形态的因子(反封建)。

个例之二:汪曾祺小说《受戒》一方面充满了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是审美的;另一方面又曲折地渗透着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内容,是对长期以来把文学绑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一种反驳和否定,曲折地联系着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无功利与功利 1.文学活动具有无功利性

A何为无功利性?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即无功利。否则就是有功利。而人类的文学活动正具有这种不寻求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例子教材61页。审美总是无功利的,文学是无功利的,文学才是审美的。

B文学活动的无功利性的集中表现

第一、文学创作活动:庄子“梓庆削木”的寓言,讲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去欲”,消解功利目的;刘勰:是以陶钧文思------(教材62页);朱熹(教材62页);创作过程中,作家写到的,并不是抱着实际占有的目的,而的观赏的态度。矿石商人眼中的宝石和文学创作中作家眼中的宝石是不一样的。第二、文学欣赏阅读活动:只有保持无功利的目的,读者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即是说读者的阅读欣赏要与对象保特“距离”。距离正是要超越实际功利。鲁迅关于《红楼梦》的阅读,批评其强烈的功利目的阅读。对《白毛女》观看的佳话。

《文艺理论》2005年第7期陈思和《城市文化与与文学功能》第37页;张永清第54页;

文学阅读者享受这项精神娱乐时,“所有吞噬人类美好理想的物质诱惑在这里一概不需要,它需要一种宁静的心情。文学可以真正做到为清贫的人服务,不需要任何纸醉金迷的排场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2.文学活动也具有功利性

A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具有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朱熹的“虚静而明”。用鉴赏的态度去读《红楼梦》,可以审美地把握其艺术世界的人生意义。鲁迅的创作活动始终和救国救民的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郭沫若的《女神》等的创作,虽然标榜为艺术而艺术,实则与反抗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联系在一起。

B文学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具功利性:它把审美的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郭沫若说艺术“貌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即可“唤醒社会”,“鼓舞革命” 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文学可掌握并控制社会生活,中国的现代文学的反封建的主流倾向为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建立立下的赫赫功勋。3.文学活动无功利性和功利性的关系

文学活动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唯其直接的,文学才首先是审美的,审美地再现世界,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文学活动的功利性是间接的,它隐藏在功利性的后面,唯其是间接的,表明文学的意识形态内容渗透于审美表现之中,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属性。而直接的无功利是其手段,而间接性者是终极目的,文学活动的终极功利目的只有通过审美的无功利的手段才可以实现。例: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1.文学以形象为存在方式(而非概念)

A什么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可以是人物的,也可以是景物的,可以是场景的,也可以地整体的形象体系。首先是感性的,二是富于意义的,是由文学文本结构所呈现出来的(不是意象的)。

这里的形象既不同于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如客观的山、水、树的感性形象,因为这种感性形象没有渗透人的精神过程,如想象、虚构、情感等。也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理性概念不具形,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确,而形象是具形,是感性的,假定的(非确证),不确定的、模糊的。

B文学以形象的形态存在:柏拉图的制造“影象”,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别林斯基说,教材64P,又说,诗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充满了鲜明的现实描绘。普列汉诺夫说:文学既表现思想,也表现情感,是用形象来表现的,而不是用概念表现的。文学文本结构也得以证实,诗、小说,总是构造一个具体可感的世界。

C文学的形象形态必然表现为直觉方式:如果文学以形象的方式存在,就必然表现为直觉方式,形象的存在方式与直觉的心理机制是对应的。正如概念的方式与理智的心 理机制是对应的一样。形象往往只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什么是直觉?教材64P。参《文艺创作与审美心理》关于“领悟”。文学创作和欣赏主要依赖形象和大量运用直觉,理性难以直接发挥作用。如创作 “两个------(杜甫)作家诗人心理充满形象,不是的直接的推理组合到一起,而是直觉。如欣赏的例子:香菱读诗。

2.文学也包含着理性

文学以形象的方式存在,大量运用直觉,表面看来与理性、理智、思考无关,其实不然,文学不是梦,梦中形象是无意识的,是非理性的,由人控制的。而文学既是形象的,直觉的,又有理性参与,关系着人的理智与思考力。

A什么是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通常被认为与形象的方式相对,也即是理智的思考。(与形象的直觉相对)

B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须依赖理性:别氏说:“难道艺术就不需要理智和思考力吗?”严羽的“别才别趣”说。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理性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起作用,不能仅仅凭形象的直觉。创作的例子,《子夜》,《日出》,巴尔扎克教材例。欣赏的例子,“八月------贺诗”。汪曾祺《受戒》的风景画。王诗“真成薄命------诗”,鲁迅的《伤逝 》,爱是有所附丽的。

第二、理性蕴含于文学形象之中。即是说,文学形象不仅仅是感性的形象,其中渗透着理性的意蕴。如“八月------”一诗,祖国是美丽的。阿Q这一形象包含着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理性思考。教材的三个例子。理性的意图隐藏在形象的审美直觉中。

3.形象直觉与理性思考的关系

文学既形象直觉的,这是由文学的审美特征所决定的(知性不能直接把握美);同时,文学蕴含着某种理性,参与着人的理智思考,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所决定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其中,形象是文学直接的层面,理性是文学深层的蕴含,理性自觉或学自觉地在暗中规范诱导着表层的形象,又化为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形象给人以美的感染力,理性给人以深刻的认识力和思想的启示力。

雨果:《巴黎圣母院》

读者可以从对形象的直觉中体味出来: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尔达是外美与内美的美的化身,敲钟人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卫队长法比外美内丑,主教克罗德外善内恶。“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分析例子: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方面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又带着某种认识性。

1.文学是情感的。

A什么是审美情感?教材66P。外延与内涵:表现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人类的普遍性情感(超越个人利害得失)、形式化的情感(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情感)

B文学必须表现情感。即文学总要表现主体的主观态度:好恶、喜怒、肯定、否定、斥责、赞美、欢乐、痛苦等等。“诗缘情”,“根情------”,“情者文之经”,“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文学是情感的符号(苏姗·朗格)---

2.文学也是认识的。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着理智的认识因素,并非仅仅表现主观情感。如恩格斯对巴氏的评价。鲁迅对封建礼教的认识。雨果的《巴》教材。文学的认识因素并不直接呈现在艺术形象的世界中,却可以归纳出来的(可能有无穷归纳)。

3.文学的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文学的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直接表现的是 审美情感),这是由文学的审美特性所决定的;文学的理智认识因素是间接的,这是为文学的意识形态因素渗透所决定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即理智的认识要蕴藏在审美情感中。例子: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结语: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也具有双重属性,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交融在一起。审美具摆脱现实社会的一面,(无功利,形象的外观,审美的情感),而意识形态又与现实社会联系到一起(把握现实,影响社会),带有社会性。在双重性质中,直接的突出的是审美性,否则就不是文学了(审美),社会性(意识形态性)是间接的隐蔽的,两者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审美

意识形态 无功利

功利 形象

理性 情感

认识 直接

双重性质

间接

分析长诗:《中国人,不跪的人》

第三节

文学的话蕴藉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组织中,离开具体的语言组织,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就落空了。因此有此章。

一、文学与话语 1什么是话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按照索绪尔的意见解,语言可进一步区分为语言系统(语言、语言结构)和言语,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可打个比方,语言系统如下棋的整体规则(马日象田等),而言语如具体的下棋行为,是个人按规则进行的具体行棋行为。

话语:话语与语言和言语有关系,即话语也要遵守语言系统的规则,也是一种实际的语言行为,但含义不同。

福柯认为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那么这里的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是什么意思?

权力,在现代汉语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国家权力);二是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福柯的认为权力是一种社会政治现实,是无所不在,无以摆脱的社会罪恶,是对社会的控制力量,权力关系弥散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领域,而国家是各种权力系的机制整合。有权力控制,也就有对权力的抵制,反抗。由此看来,权力关系是指以社会政治为核心的对社会的控制和抵制的相互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具体的言语方式或活动,关系到控制社会、控制人的思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就成为话语。否则就是言语。请参看教材的例子:现场观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这里不是说你的话说的很漂亮,也不是说你的话说的符合语法规范,而是说你的话触及到社会政治现实的尖锐问题,我从中接受了你的话,或有利于对社会的控制,或有利于对社会控制的抵制。这应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本意。

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定义的话,勉强可以说:话语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联系的在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其基本的要素是: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四种“话”的区分: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系统)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言语)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话语)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文本)2文学是一种话语

A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话语?(为何不说是一种语言或言语)

其一,文学是由语言来构成的。(不能说音乐、雕塑也是用语言来构成的)其二,文学是在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文学的话语常常有意偏离语言常规)具备话语的五要素。

语境(context)

文本(text)

说话人——————受话人

沟通

其三,文学的具体语言行为与社会权力关系相缠绕。这种缠绕又主要是通过语境实现的。例子:《祝福》与《北方的河》,调整社会权力关系,实现社会控制力,即是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如果说是言语,就不能显示出这种含义。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1.什么是蕴藉?

“蕴藉” 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

刘勰、张炎、贺贻孙、王夫之、赵翼、刘熙载

《文心雕龙·定势》:“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把“酝(蕴)藉”作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心雕龙·隐秀》:“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提出“重旨”和“复意”,指文章蕴含其他重要意义

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

2.文学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话语蕴藉: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3.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两层意思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含蓄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叶燮:《原诗·内篇》

分析例子:

长信宫词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含混: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结合教材分析例子: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课外作业:

1.分析电影《红河谷》的话语因素。

2.分析卞之琳《断章》的话语因素。

3.分析歌曲《天边的骆驼》的话语因素。本章小结: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

重点要加强做作业:逻辑性、理论性、实践性、文学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教学目标: 把握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特点,提升阅读当代文学和评价文学现象的能力。教学要点:

1.社会主义文学学活动价值取向 2.谐文化理念的构建

教学方法: 讲述与学生辩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这是区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和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首要标志。

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能否得到发展的根本保证。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上层建筑性质,决定了它对形成、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能和作用。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主导性:我国社会结构中的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方面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层次性

从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关系看 从政治思想性质看 从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看

多样性

人民的审美需要也是多方面的,文学活动绝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

社会主义文学活动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文学活动的多样化发展,能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走向新的更大的繁荣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的价值取向。

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如何为:

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有一个雅与俗、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双向运动的发展过程。雅与俗

从字面上讲,一个是指高雅美好,一个是指平凡通俗

文学艺术的雅与俗的界限仅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讨论:红色经典系列。

本章小结:

对目前文艺领域出现的雅与俗的问题,要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普及—提高—普及、俗—雅—俗—雅以至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作业:举行班级辩论赛,辩题:

1.雅文学与俗文学哪 一个易于接受(欣赏)。2.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越是世界的。

全班参加,准备两周。

.越是民族的

文学的民族性(重要讲解内容)

教学目标:系统学习文学民族性的理论及内容,把握文学民族性的特征,在文学欣赏中能准确地分析,在文学写作中能自觉地运用,增强民族感。

教学重点:文学民族性的表现。教学方法:讲授理论、讨论具体作品。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文学发展的今天,文艺理论更要从民族的特色上进行文学研究,充分揭示民族特点,展示民族风格,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加强民族文学同世界文学的融合,加速全球化文学的发展进程。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作家扎根在民族土壤中进行耕耘,必然会结出民族之果实。文学具有民族性意义重大,首先,文学唯其具有民族性,才能有大众性。因为文学只有具有了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人民群众所喜爱,熟悉的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是本民族读者所熟悉的,使他们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同时,文学有了民族性,可以激发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民族心爱国情。其次,文学唯其具有民族性,才能具有世界性,才能给世界其他民族的广大读者提供新鲜的欣赏对象,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喜爱。鲁迅在《致陈烟桥》的信中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在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恩格斯《在宴请芬兰政府代表团的宴会上的演说》,《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第376页)围绕文学的民族性,有相关的概念需要区分:

民族性即民族特点,是指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当中,某种民族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来说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社会生活特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和语言等。

民族化是指民族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和所应达到的标准和归宿,包括它对外民族文学吸收融汇的广度和深度。

民族风格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学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表现出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是一个民族文学的整体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

真正民族化了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学的成熟。

文学民族性的具体表现:

一、内容上的表现

富于民族特点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自然景物等描写,都构成了文学作品民族性内容的因素。文学的民族性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表现不同。

1、在叙事性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民族性格的刻画和民族风俗的展示上。

民族性格:指在特定的民族生活条件和环境下生长而形成的带有本民族心理素质的性格。鲁迅说:“法人善于机锋,俄人善于讽刺,英美人善于幽默。”(《“滑稽”例解》,《鲁迅全集》第5卷第342页)《别林斯基论文学》中指出“法国人的民歌常常是放肆的,永远快乐的,德国人的民歌沉郁或有宗法气味,俄国人的民歌则阴郁、深思、有力。”(《别林斯基论文学》第97-98页)就是因为在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不同,一般来说,法国人更活泼,德国人喜沉思又笃信宗教,俄国人更深沉顽强。歌德称赞:“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比欧洲人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和礼仪。”(《歌德谈话录》第112页)所以,整个中国艺术都是在追求一种“整洁雅致”的风格。

在叙事性作品中,作家主要是写人和记事,围绕人的活动和情节的发展而叙事,通过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描写来构成生活图画。作家作为民族的一员,以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写作,在塑造人物时必然会注入民族精神和气质,饱含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充分揭示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欣赏习惯。嫉恶如仇的李逵,可怜可悲的阿Q,懦弱麻木的华老栓,积极进取的。

通常人们往往把“民族性格”理解为褒义词,认为是一个民族优良品德的总称。其实,这是一个中性词,具有复杂的表现。真善美丑都可以成为民族性格,只要是在民族的土壤中生发的。民族性格的主要代表是一个民族的那些积极进取的体现民族优良品质和精神的人物,这些人代表着民族生活的主流和民族历史的发展方向。如中华民族上的开拓者、民族英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堪称“中国的脊梁”的优秀人物,自然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典型代表。但是,在民族生活土壤上成长的消极的、落后的、病态的的性格,也无不带着固有的民族性。如阿Q相、“十景病”、国粹主义,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特产”。

不同的民族,即使是同类人物也会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表现不同的性格。如同是

“狂人”,果戈理笔下的狂人与鲁迅笔下的狂人不同,俄国的“狂人”是一个农奴制下被侮辱衩损害的小官吏,最后只是在为自己求情可怜:“妈妈呀,可怜可怜我这个苦命的孩子吧!” 中国的“狂人”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产物,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所造成的一个精神被戕害性格被扭曲的激进的知识分子象征形象,他是一位斗士,勇敢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寄希望于未来,最后大声呐喊“救救孩子!”同样,同是农民起义的英雄,从《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到《李自成》中的李自成、刘宗敏、郝摇旗,再到《红旗谱》中的朱老忠,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我们民族的那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坚忍不拔、豪爽侠义的精神和性格,他们身上流动着我们民族世代劳动人民的血液,他们身上体现了我们民族世代劳动人民的美德;蒙古族农民起义领袖嘎达梅林体现了草原牧民剽悍勇武、淳厚质朴的民族性格;外国文学中的斯巴达克思等等,他们在思想感情、心理素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反抗行动的方法上都体现了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性。

民族风俗:在叙事性作品中,风土人情、世态习俗的描写,也是文学作品民族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节庆仪式、服饰饮食等,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生活特殊性的突出表现。文学作品要反映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表现特定民族的社会情绪,自然就离不开富有民族色彩的风俗描写,可以称为文学中的风俗画。如《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礼仪,秦可卿丧事仪式;鲁迅笔下小镇酒店的格局,鲁镇新年庆典的气象,江南水乡农民夜晚看戏的场面;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湘西味,老舍笔下北京独具的色彩和韵味;钱钟书《围城》中别具的南国风情等,让读者感受到了浓烈的生活气息,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正是民族风俗的描写,体现了文学对生活描写的真实性,让读者更亲切更有趣味,而作品也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所以,民俗能够使文学作品增添艺术感染力,更富于文化内涵。

2、在抒情性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民族情感的抒发和民族风景的描绘上。

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传统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风土人情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其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的风景也有很大的差异。

民族情感:这是民族特有的情感。对我们民族而言,民族情感包括亲人的情感,师生的情感,邻里和故乡的情感等。如中华民族的诗文中爱国主义的情感象一根红线贯穿于历代诗篇中,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郭沫若“我年青的女郎”到舒婷“祖国,我

亲爱的祖国”,这种爱国情感,与其他民族相比,有其独特的历史内容,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有其独特的感人力量。体现为金戈铁马的为国捐躯和忧国忧民的劳心费神。是民族的爱国心和自豪感的体现。又如歌曲《我的中国心》中对于祖国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费《故乡的云》中:“一个声音在呼唤,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这个声音就是浓浓的故乡音,民族情。

民族风景:即民族的象征物。民族风景蕴含了民族的文化内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独特风景。如日本的樱花和富士山,埃及的金字塔和尼罗河,法国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蒙古族的草原和骏马,傣族的大象和孔,藏族的雪山和大江。同一景物在不同民族的眼中情感不同。中国的“岁寒四友”——松、柏、竹、梅,在异族人的眼中仅仅是不怕寒冷的植物,而在汉民族的眼中却是刚正不阿,坚贞不屈,不畏强权的象征。所以才会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同样,日本的樱花也只有在日本民族的眼中才别具意义。景物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民族的风景画。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逼真地描绘了一幅恢宏壮阔的北国游牧图。

由于民族风俗是民族生活的真实描绘,民族风景是民族的象征,所以民族风俗和民族风最易激发人们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情感,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心和民族情。

二、形式上的表现

民族的内容是通过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上主要体现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民族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读者所阅读的一切都是通过语言而获得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恩格斯认为:

优美的意大利语,象和风一样清新而舒畅,它的词汇犹如最美丽的花园里盛开的百花;西班牙语活像林间的清风;葡萄牙语宛如满是芳草鲜花的海边的浪涛声;法语象小河一样发出淙淙的流水声;荷兰语如同烟斗里冒出一缕浓烟,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参见叶凤沅主编《文学概论 》第199页华东师大出版社)

语言是民族形式第一要素,第一标志。民族语言是表现民族生活,揭示民族风格,刻划民族性格,展现民族风俗和描绘民族风景的最生动有力的工具。“莫学米筛千只眼,要学芭蕉一条心。”表现了南国青年爱情的专一。

从结构方式而言,结构是文学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作家是从民族的艺术构思方式

出发,满足于本民族读者的欣赏心理和习惯而进行结构的,所以也必然表现出民族的特点。如中国的章回体小说,由简到繁,由平面到立体,构成了一个由平行线索而最终交织的立体状的网,然而各个故事错综交织中却又安排得井然有序,各得其所。茅盾总结其为十二个字:“可分可合,疏密相间,似断实联。”而且进一步拿建筑作比喻“一部长篇小说可以比作一座花园。花园内一外外楼台庭院 各自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单位,各有它的格局,这好比长篇小说的各章(回),各有重点,有高峰,自成局面;各有重点的各章错综相间,形成了整个小说的波澜,也好比各个自成格局个性不同的亭台、水榭、湖山石、桦树等形成了整个花园的有雄伟也有幽雅,有辽阔也有曲折的局面。”而欧美的长篇小说一般不按顺序,设置一两条线索,往往从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开头,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把事件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生活画卷。

从表现手法而言,中国古典小说源于传统的说书,特别注重故事性,以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推动情节的进程,首尾相顾,环环相扣。善于运用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粗线条大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以简洁有力的叙述描写故事,逐步揭示人物性格;同时又以绘声绘色地细腻地描画人物的音容笑貌,渲染他的体态风度,使人物跃然纸上。中国小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略具笔墨,意在笔墨之外”的艺术,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更重神似。而欧美小说却多运用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多运用长篇的叙述和静止的描写,所以中国古典小说读起来可读性非常强。

作品赏析——结合民族性理论加以讨论评论:

《中国人,不跪的人》

王怀让

赏析:这是一首以激情和泪水凝成的诗篇,源发于一个令人震惊的事件。那是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钟,珠海一家生产黑白电视的外资企业的车间里,由于前一天晚上工人们加班到次日凌晨2点钟,而8点钟继续照常上班,工人们的身体都非常疲惫虚弱,42 一般工人都不能坚持下去。但严酷的规定和请假则高地扣钱使工人们生了病都不敢请假。那天,一位女工身染重病,在下午3点休息之时实不能自撑就伏在工作台上睡着了。但公司规定:在休息时一律列成4队离开车间。而女工的情形恰 恰被 巡查车间的公司女老板看到了,她顿时暴跳如雷,顺手拿起一块堆放在生产线上的电视机线路板朝这位可怜的女工头上砸去。同时,让各生产线的管理人员举起双手作投降状,让所有的工人统统下跪,声称若有一个不跪就惩罚全车间工人永远这样跪着工作。迫于无奈,更多的工人 在犹豫中含着泪跪下 了。但惟有一个人没有下跪,他叫孙天帅,被开除了。这是一个河南籍青年,被开除后回到了老家。《河南青年报》得讯后采访了他,天帅介绍了以上事情的经过以及他不跪的坚强心理。《河南青年报》连续三期刊发了新闻特写:寻找那个不跪的人。这一报道激发诗人王怀让的诗情,一夜之间写下了长诗《中国人:不跪的人》。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上篇拉开了中国的历史;下篇展示了中国的现实与未来。诗中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

从民族性格而言,“我们中国人,是顶天立地的人!我们中国人,是不跪的人!”突现了民族的硬汉子的形象。从自然风景到神话人物,从民族英雄到共产党员。女娲寓公、岳飞文天祥、方志敏江姐,孙天帅,其中也不乏那些汉奸走狗,从中展开了站与跪的对立,然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正气战胜魔鬼,所以会有一个响彻于天地之间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从民族情感而言,对英雄的赞颂,对汉奸的鄙视,对现实的高歌,对未来的信心,字里行间是浓浓的中国情,民族感。这种情是那么真诚——“然而,我的诗听了却哭了,嘤嘤地哭。呜呜地哭。放声大哭。长歌当哭。哭得很壮而且很悲。哭得很痛但是很美。外国老板是如此的可痛可悲,而中国青年是这样的又壮又美。”这种情是那么真挚—— “我的最早走出森林的民族啊,请打开字典看“下跪”的“跪”右边那一个“危”字,给我们一声惊雷——它警示我们:下跪,民族将要垂危!下跪,人民将要艰危!我的最早告别愚昧的国人啊,请阅读辞海——看“站立”的“站”右边那一个“占”字,给我们几多教诲——它教导我们:站立,将占有自己的地位!站立,将占有人类的尊贵!”

从民族风景而言,昆仑长城、东方明珠、葛洲坝、五星红旗等,赋予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之景以精神,雄壮昂扬。最后引我们中华民族风俗:在列祖列宗面前下跪,跪下发誓。以跪衬不跪的坚强与崇高,以不跪衬跪的神圣,一个民族硬汉子的形象突现

了出来。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性格,谱写了一首惊天动泣鬼神的正气歌和正义歌。从作家的倾向性来说,他没有把眼光投向那一大片下跪的人的屈辱,从而写下《丑陋的中国人》,而是恰恰看到孙天帅一个人的高高站立,把笔触伸向这里,以小喻大,由孙天帅开拓出“中国人”;写的是珠海的事件,却“意在笔墨之外”。由此开掘和张扬,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一部巨大的历史、一个大写的人字,都浓缩在这个中国青年决不下跪的动作中。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不跪的人。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读此诗,无不受到感染、熏陶和鼓舞。

思考题:

分析冯小刚系列影片《红河谷》、《黄河决恋》、《紫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

第三篇:《童年》第三、四、五章读书笔记

《童年》第三、四、五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主要讲了四个部分,第一个是“一双金不换的手”。伊万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

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万和外婆;

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

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阿廖沙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原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第四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良善、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阿廖沙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本章对火灾场面的描写画面感、节奏感都很强,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五章主要讲了外婆和外祖父各讲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外祖父教阿廖沙识字和给阿廖沙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阿廖沙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第四篇:《真正de执行》读书心得

《真正de执行》读书心得

该书是姜汝祥博士在2005年1月针对中国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所著。书中提出了“真正的执行—48字执行真经”,详细阐述了打造企业真正的执行力的过程,通过本书使我深受启发。现将读书心得与收获呈报如下:

一、不问如何,只要结果

在这个以效率为中心的时代里,在这个以结果为标准的世界里,结果就是第一。不问如何,只要结果。

对于管理者过程是一种享受,一种途径,而对于执行者却是一种使命,也许可称之为艰苦的磨难。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效率高低)、过程的难易都将取决于任务的执行人。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能过于注重过程的完美性,最终对任务执行人的评价标准将是任务结果的优与劣。因此聪明的执行人就要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最简单或最便捷的过程去完成领导所需要的结果。

比如,我们的市场营销工作,任务并不一定等于结果。假设某一片区人员,在营销工作恨不得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在招生上,工作非常艰辛,但最终并没有完成上级给其制定的任务,营销是任务,营销业绩是结果,其有了苦劳却没有功劳,只因为他没有为上级提供结果。然而很多时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把结果当成完成了某件事或某个任务,以为完成了便是做完了,却忘记了其检验标准。也就是说,即使营销人员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实际的成本花费是计划成本的两倍甚至更多,那我们是否也能算其完成任务了呢?

从表面上理解,结果就是某件事情最终的状态,很简单,但是真正的结合实际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真的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什么是结果。有时候,结果表现为完成某件事情。比如营销业务咨询,而我也有过为参与营销工作的例子,把东西推销出去就是结果,有时候它不仅仅指完成这件事情,更多的是完成后有多少是有效率的。业务咨询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过无用功等等,如果没有销售,那么是不是两手空空没有结果的工作呢?还是想尽办法了解到各种消息,以利于把最小的成本损失(咨询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等)降到最小呢?所以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先不要急着推销产品,把产品功能恨不能吹上天,要知道海侃只会把咨询的过程复杂了。而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咨询人的购买意向,找到让其购买的突破口以及所期望产品功能等资料,以此为咨询人提供咨询服务,一切以咨询人关注的问题为谈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其购买,事半功倍,还可以用最简单的过程和最小的成本向上司交出结果,这样的结果也将是上司最愿意看到的。

企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它所付出的每一分钱都需要成倍的返还,否则,那就不是企业,也不会存在,即使存在,也面临着破产的危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都在忙碌着,只是有多少时候多少时间我们所作的事情是真正有意义有效率的呢?很少有人去思考,我们都已经太习惯了把完成当结果。而现在,是我们该改变的时候了。意识中把结果时刻放在最前线,时刻准备着为结果而努力。

二、高层执行力——狼性原则

书中提到十点狼性原则——忍辱负重、整体至上、自知之明、顺水推舟、血浓于水、表里如

一、知彼知己、原则第一、团队精神、持续基因。我个人认为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团队精神与知彼知己。

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凝聚力。全体教职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最重要的标志。在这里,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而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很难想象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的团队里能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同样也很难想象,在没有明了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那么,确保没有信任危机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损害最大的莫过于团队成员对组织信任的丧失。

企业作为一个存在的共同体,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每一位员工的发展对企业整体的发展都有不尽相同的贡献。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的利益才能水涨船高,而企业的发展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靠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同舟共渡,大家都是划船的人,没有一个是乘客、看客,大家朝着既定的目标,按照统一的号令,人人奋力划浆,才能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胜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凡是强大的团队,都是成员为团队牺牲个人礼仪,能够得到其他成员尊敬与回报的团队,我校将逐步形成“企业发展我发展,我为企业多贡献”的全员共识。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自古至今都适用于任何战场的战争或竞争,商场就是战场,知彼知己,才能运筹帷幄。了解对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姜汝祥博士在书中如是说“狼尊重每个竞争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有时为了侦查对手,不惜顶风冒雪跟踪几十里,直到了解清楚了才下手,而从不会轻视它,更不会盲目进攻”。故而我们必须在充分调研对手的重要情况后作出正确的决策应对以在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虽然目前在XX域内,我司在同类企业发展状况处于领先的地位,我们绝不会因此而自骄自满,眼前的胜利并不是说明我们自己很强大,而是说明我们比对手更用心的去发展市场、开拓市场,我们只有始终比对手在了解客户上更用心,才能不断战胜对手,不断壮大自身。

三、执行的关键是如何做到真正的执行

“真正的执行 “ 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企业的执行力,充分理解了企业执行力的重要性,我们每个员工都要成为企业执行力的助力,而不是去当企业执行力的阻力,若真是这样,我们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执行实际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教你学会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大多数情况下,一家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之间差别就在于双方执行的能力,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在执行方面比你做得好,它就会在各个方面领先于你,执行已经成为今天的企业界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执行正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缺乏执行文化的企业将遭遇重重困难。执行人对执行的理解,这取决一个人的基本工作效率。

我司是目前XXXX第一品牌,我们现在的规模是以前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些既是我们的成绩和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责任和担子比过去大了许多、重了许多。为了占据行业第一的位臵,我们的执行力更应该超过同类其他企业。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内部必须做到“扎硬营”,自身建设巩固,行政号令畅通;“打死仗”,按照X总“绝不能够轻视竞争对手的发展,我们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敢于竞争,控制竞争对手的发展,保证自身的发展空间,绝不能让竞争对手过于顺利的成长和发展”的要求严格执行。商业竞争战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结果第一,理由第二”,不管你有多少理由,战争是不管你的,你的牺牲也是徒劳的。我想我应该要求全体管理人员明白把自己所做的事情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臵最重要。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结果,那么所有的理由都没有价值,执行企业所制定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结果,而结果需要的是“金”一般真正的执行力。

我个人认为,作为市场营销管理人员,首先要从审视自己开始,如果你是问题的一部分,就需要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你就无法得到基层营销人员的信任。全体市场管理人员要带头参与,勇于替下属分担责任,才能建立起一个向心力强、凝聚力强的市场营销团队,从而形成真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促进“真正的执行力”。在这方面,姜汝祥博士有很多精彩的观点和结论,比如从理论上提出执行是因果关系,强调企业文化必须超越利益,才能拥有真正的持续基因。在操作上提出执行前要:“决心第一,成败第二”,执行结束后,要“结果第一,理由第二”;强调高层领导的责任是帮助员工进化等等。为我们打造行业第一品牌的企业文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养料。综上所述,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在壮大中不断打造执行力。为此,我们将在实际工作严格按照“48字执行真经”要求执行—— 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决心第一,成败第二;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我认为,这就是目前企业所需要的“真正的执行”!

第五篇:《赢在执行》读书心得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1

读罢余世维的《赢在执行》,感慨万千。之前也有看过一些他的培训,他崭新的理念,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差距。

所谓“执行”,也许对于学者型的教授专家来讲,他们喜欢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来表示他们的研究深,学问多。但对于我们这些初涉职场的新人来说,情况则相反,因为最简单的东西才最容易懂,也最实用,对于我们而言,执行就是去做,而且要保质保量的做,在领导者提出工作任务和要求后,我们能保质保量的去完成他,这就是执行。

事实上,在我们现实中,尤其是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打环境,真正能够高效执行的企业是很少的。一个企业如果仅凭领导者的聪明才智是很难成功的。于是企业开始重视研究团队的问题,团队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看不见、模不着的东西来推动。这个东西是企业文化。面对国际企业的激烈竞争,企业开始研究自身与国际企业存在着怎样的差距。于是企业方把注意力转到执行力的层面上。“执行”,看似简单的“去做,去完成”。其实,其中蕴含很大的含义。我们都想做大事,而忽略了把小事做完美。执行不仅要求把小事做细,而且要做精。

对于我们,执行贵在坚持、贯彻,不仅是行动上的付出,更是精神上执行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马云说过: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我们不仅要把今天的任务保质保量的去完成,而且要在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切实去执行好我们的工作。执行并不是什么管制我们的工具,而是一种工作态度。

余世维博士的书面和视频教材之前已看过不少,对于余老师的见解,本人不敢说其全部都切实合理,但起码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近日再次翻看老师《赢在执行》教材,可能现在已是上班一族,心中自有一番感想。在网上粗略看了一些其他学友的见解,再结合自己的感想,就有了见识粗浅的下文。

执行实际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教你学会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大多数情况下,一家公司和它的竞争对手之间差别就在于双方执行的能力,执行已经成为今天的企业界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执行正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缺乏执行文化的企业将遭遇重重困难,正如柳传志所说:“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战略、人员与运营流程是核心的三个决定性要素,如何将这三个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很多企业经营者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只有将战略、人员与运营有效地结合,才能决定企业最终的成功。结合的关键则在执行。” 我认为其本意是在告知我们这样的道理,不能片面地看待某一观点,追求速度的同时还要想到完美。问题的关键是执行人对执行的理解,这取决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高底,对企业文化,对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的认知程度。作者还阐述这样一个观点。执行的关键是如何做到正确的执行,书中所谓的矛盾其用意也在于此。

《赢在执行》中众多的案例还让我感悟了这样一个观点,企业自身要有良好的执行氛围,让执行植根与企业文化中。让全体员工有良好的执行环境。执行犹如打仗,给你充足的兵力攻占某高地,没枪没子弹只能失败。执行犹如拳击,五指不握紧如何发力击倒对方。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

企业的发展在于执行力,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将受到阻挠,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基层就是不理解,在完成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完成质量有限,这并不是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难度有多大,也不是基层工作不认真,不努力,完全是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理解。基层往往认为自己的工作思路对公司更有利,更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现在我充分的理解到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没有从整体利益上看待问题。基层的想法可以通过沟通方式讲出来,但必须象军人执行命令一样,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努力在工作中作出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赢在执行》中提出学会运用“猴子管理法”,猴子其实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任务”,每个部门都会有若干个大大小小的猴子,中层就是要管理好员工完成他们自己的任务,每天都要检查员工任务的完成情况,找出由于工作不当而出现的问题及时来解决。要学会沟通,克服“自我主义”,充分地授权,相信自己的员工,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让自己的员工少犯错误,实现企业制度化、规范化、模式化、技术化的经营管理目标。

通过学习《赢在执行》这本书,体会很多,对实际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上到公司管理层制定市场策略,下到开具发票等细节,这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联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执行不力都会影响到公司的运作。如何把企业的决策贯彻到每个员工的实际工作中,每个员工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的决策,这就是企业的执行力,《赢在执行》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企业的执行力,充分理解了企业执行力的重要性,我们每个员工都要成为企业执行力的助力,而不是去当企业执行力的阻力,若真是这样,我们中山金属发展壮大指日可待!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2

余世维博士的讲座非常生动幽默,对执行力的定义非常简练: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工作和任务的能力。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这就是执行力的根本,在其位必谋其事,如果我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工作或任务,就叫做执行力。

如果一个组织里的多数人都认为没有执行力,执行力弱不丢人,不难堪,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那么这个组织不可能建立起强执行力。医院由每个员工构成,大家在医院中扮演各自的角色,承担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任务,都是环环相扣的,上到院领导,下到基层一线员工,若我们以执行为荣,以执行不到位为耻,将每一件工作与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我们这个医院将坚不可摧。这是因为,缺乏执行力的领导者,不可能带出一支执行力强的团队;同样,不懂得服从、执行和如何完成任务的员工也是不合格的员工。

在刚刚闭幕的医院第三届第三次职代会上,审议通过的医院20xx年质量管理方案、医院专科建设方案、医院20xx年综合目标管理及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医院20xx年财务预算执行方案,它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医院建设的总方针和指导意见。如何落实,这就看我们的执行力如何?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执行力即是一种工作态度,又是全体职工应具备的良好认真的工作状态,任何事情作不好,都会有借口,但一个高效执行力的团队或个体应该拒绝借口。余世维博士所讲的个人执行力主要是指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以为,其主要表现是:淤爱岗敬业。作为医院职工都要以敬业的心态去克服执行过程中的一切困难;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而言,责任是对人生义务的勇敢担当,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对组织而言,你是可以真正放心的员工。盂团队精神。对于组织而言,要想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必须要求每个员工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强化团队精神,只有所有的员工执行力提高,才能表明其组织的整体执行力提升。

学习《赢在执行》这本书,就是要充分理解执行力的重要性。我们每位职工都要成为医院执行力的实践者,我们的所作所为应当是站在医院的根本利益,有益于医院发展的立场之上的,而不去当医院执行力的阻力。有句话说的好:天下无不成之事,各守乃业,则业无不成。若真如此,我们医院明天会更好。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3

刚拿到这本书看到《赢在执行》这个书名的时间,就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讲些什么?它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我坚信一本好书,会有改变1个人命运的能力,就像我曾经读过《人性的弱点》对我产生的巨大危害力,那是一种质的改变,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了我为人处世,就心里感受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升华到了更高的境地,因此很期待《赢在执行》这本书能使我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书发下来的当天,我就迫不及待的看完了第1章,明白了这本书所讲的也是,作为员工的我们应该完善的上班方式和上班心态,它指出了几乎所有的国内公司都面临的1个异常,1个致命的异常“员工的执行力”,从第1章(执行力决定公司的生死存亡)这个题目,就能看出这个异常的较重性。

在书中第4页作者写到“马明哲先生提到那样一种“怪”圈状况,既公司的高层怪中层,中层怪员工,员工怪中层,中层又反过来怪高层,形成1个“怪”圈,却没有1个人真正地负责任。”即使指出了异常所在,可我觉得这个异常的根源在于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有异常,或者说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我们习惯了解释,习惯了逃避和推脱异常。也许我们历程过或者见到过,有部分家长是怎么教育小孩的,小小孩走不好路摔倒了就哭,家长会过去一边拍地一边哄着说:“打你坏东西,把我们家宝宝弄疼了,宝宝不哭了啊,我打它了。”

这看起来是小事,可对小孩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呢?他会觉得这也是地的错,而不会觉得是自我走路不稳才摔倒的,再长大些就更加学会为自我辩护,考试考不好怪老师教的不好,比人家跑得慢,怪人家的腿比自我的长,迟到了怪妈妈没准时叫醒自我,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的异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我们没有了解,怎么办,1个字,改!我们现时了解了异常出在哪,这就好办了,从现时开始,每碰到异常,先不用急着埋怨,现时自身找异常,先冷静的想想,我错在哪了?我还有哪里可令做得比起来好?就像作者写的“执行力不强是每一层级的异常。我们不用再相互埋怨执行力差,而应该首先问问自我:我保质保量的完成自我的上班了吗?在我这个环节和阶段,我做得到了一丝不苟吗?” 我敢说只要你真的仔细想过了,你就不可能在自我身上找不到任何异常。只要你从现时开始,真的那样去做了,我敢确保你的人生将随之产生改变。

说到执行力,作者在书中举了好多成功公司的例子,我了解这些成功公司也是外企,讲国内外人是怎样治理,国内外人是怎样执行。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学国内外?国内外的治理方式就务必适合国内吗?这些成功公司基本都在发达国家,而我们是发展国内家,没走好就学人家跑?会摔。我说的没走好也是基础没打好,本来国内人是有很好的基础的,我们的祖先,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好多宝贵的钱财,可都被我们扔了,《三字经》《弟子规》有几个人读过,这在古代是小学课本,而我们现时80后90后的小孩,尤甚听都没听过,弟子规是讲孝的,怎样孝敬妈妈、长辈,敬爱兄长,友爱朋友,这是现实人最该好好学习的,古代的皇帝挑选大臣,先要看他孝不孝,假如他连妈妈都不孝,怎么会效忠国家,连妈妈的话都不听,怎么会听皇帝的话,一样的道理,现时的小孩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在家连妈妈的话都不听,出来上班怎么会听外人的话,即使听也是为了利益,因为不听话,领导不给工资呀,因此万一他对工资不满足,就不会再听话了。

就拿我们演艺部来说,是不是我们会把上班分个三六九等,这个演出给这么点钱,不爱演,那个演出给的多,凑和演一下吧。把我们热爱的,崇高的事业当成了沾满铜臭,只为利益的技术活。实际,我可令理解,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我们都想用挣得多或少,来体现我们本身的价值,可金钱并不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全部。有一位老人没有上班也没有钱,却靠捡破烂养活了好几个没人要的孤儿,你能说他没有价值吗?有个乞丐把自我讨来的,不多的钱塞到了抗震救灾的捐款箱里,你能说他活的没有价值吗?那可能是他所有的积蓄,而我们呢?我们拿出了自我积蓄的百分之几,捐给更需要它的同胞们呢?你敢说我们比他们活的更有价值吗?那我们的价值体现时哪了呢?我们帮助过谁?我们奉献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为其他人着想过吗?假如没有,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为了一点小事去埋怨其他人,想想那些乞丐,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还有什么不开心的。

从现时开始,让我们改掉恶习,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家人的爱护了,我们可令学着去帮助和爱护其他人了,有一种宝贵的治理方式是外企没有的,那也是家庭式人性化治理,领导是家长、长辈,下属是小孩、兄弟姐妹,假如可令做得到,不可能呈现“执行力”的异常,因为弟子规讲的“妈妈命不可违”

实际我们只需要再念头上,有1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令快乐地完成好我们的上班,那也是“我要带给群众幸福和快乐,让所有看到我演出的人都感到幸福和快乐”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写得很好,我会继续读完它,希望能吸收到更多的养分,还要把它运用到上班中。世间万物为你所用,不为你所有,虽不为你所有,可你用它,它也是你的,因此不用吝啬自我的才华,因为你不用,它就不是你的。也不用太在意自我所得的钱财,因为那是身外之物,你可令用它,但它不是你的。不用怕做额外的上班,因为那不是为其他人,是为你自我积累宝贵的心得,这才是其他人拿不走的,真正属于你自我的东西。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4

前段时间观看了余世维的《赢在执行》光碟,深受教育,感触很多。平常我们总在问为什么要求二月底完成的考核上报工作却还有单位五月份才报呢?为什么有的单位上报的考核表里,应参加测评人都填错呢?为什么各单位上交的材料质量如此差呢?我们总说是别人不好,是别人办事不牢。余博士讲:你不要总说底下的人不好,怪他们不会办事,其实真正的问题就出在你自己身上。

今年二月初,我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xx年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于二月二十八日将各单位考核结果上报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科,并附电子版的备案表和统计表。文件通知是我下发的,之后的工作就没有后文了,我市市管干部考核时至六月底才批。我们在完成考核这个工作上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我们疲于这项工作,而且也因考核结果未出影响干部工资的正常调整。

这里面有几个环节没做到位。一是我在下发通知后,未在各单位来拿文件时强调一声,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项工作。二是通知下发后,没有督促各单位及时上报。三是对上报的材料未仔细核对。由于我们放松要求,工作不严谨、细致,致使我们的工作不能按时完成。

针对这种办事效率底、工作滞后的情况,今后我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养成做事回报的习惯。对领导交办的事,要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安排下去的工作要盯紧,督促各单位按质按量完成。

二、端正态度。做任何事都怕“认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做事严谨、细致、认真、扎实,没有做不好的事。

三、坚持原则,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形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5

执行实际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教你学会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和它的竞争对手之间差别就在于双方执行的能力。正如书中开篇第一章所指出:中国企业不缺技术、人才与战略,严重缺失的是执行力。执行已经成为今天的企业界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执行正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认为作者的本意是在告知我们这样的道理,不能片面地看待某一观点,追求速度的同时还要想到完美。问题的关键是执行人对执行的理解,这取决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高底,对企业文化,对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的认知程度。

作者还阐述这样一个观点。执行的关键是如何做到正确的执行,书中所谓的矛盾其用意也在于此。 通过《赢在执行》一书中这么多的案例还让我感悟了这样一个观点,企业自身要有良好的执行氛围,让执行植根与企业文化中。让全体员工有良好的执行环境。那么怎样才能使企业快速提高执行力呢?除了书中所讲的执行力不佳的八个原因以及提升执行力的方法外,根据我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浅说以下三点:

第一管理要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

要想时针走的准确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动。高效的的执行来源与精确的管理,精确的管理必是精细的管理,凡是精细的管理,一定是标准化的管理、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管理,最终是科学的数据化管理。

第二集中与民主相统一、细节与简约相统一。

要想做到提升执行力,就首先要理解他。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部门和个人理解、贯彻、落实、执行企业决策的能力。不难看出,执行力是要部门和个人相配和完成的,不是只靠个人执行就叫有效执行了,部门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说这个企业的执行力强。关键点又回到了团队配合,就像新的木桶理论,现在看木板不能只看短长了,如果所有木板都长了,但板与板之间拼扣得不紧,水也装不满。其实高效的执行首先是正确的执行,要做到正确的执行,在组织上要集中与民主相统一。在工作中要细节与简约相统一。就如琴弦过紧回崩、松而无音。

第三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反复实践与总结。

反复实践与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任何规章制度以及流程都是有时效性和求真性的。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问题的发现与总结,以及时修正。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对我启迪很深的一个故事,在这篇读后感的最后把它送给大家一起分享吧。

ISO管理中,有一个要求:企业与客户的合同必须经过评审。审核时,审核员发现客户已经在合同上签名,而没有本公司销售经理的签名。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合同必须要有销售经理的签名,所以这是一个不合格项。多数的企业,审核员发现问题后,会在“纠正措施”上填写:没有签名的地方补上签名。但这种事发生在海尔,处理的方法就完全不同:发现没有签名,不是简单的让负责人补上。而是通过分析原因发现:销售经理经常出差,但合同又不能不签名。说明程序文件不具备可操作性。然后在填写纠正处写上:更改某某号程序文件!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6

博士通过丰富的案例、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演示、精辟的讲解对“执行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绎,使我感受颇深,也让我深刻的理解到:执行力决定事业的成败。那么,如何提高执行力,我个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因此,抓思想,是“第一道工序”。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只有系统、深入、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思想境界,才能时刻保证政治上的清醒,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激励自己,做到接受任务不找借口,执行政策不打折扣,落实部署不走过场,积极主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学习组织人事工作政策法规,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努力成为熟悉党务的“政策通”,清楚人头的“活字典”,掌握各项工作的“多面手”,通过业务上的精通,促进和保证执行上的到位。同时组织干部考察人、识别人,首先要熟悉这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要有很宽的知识面,因此,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科技、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

细节构筑完美。没有细节的完美就没有整体的卓越。只有将每一环节、每一细节进行通盘考虑,周密安排,才能使工作措施务实高效,才能保证执行落到实处。余世维博士讲的三个“有锈”故事,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组织工作程序性强,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程序性规定,这些程序性的要求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因此,只有牢固树立细节意识,养成重视细节的习惯,以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从大处着想,从细节着手,对每项工作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全而又全、严而又严、细而又细、慎之又慎,才能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不让一粒生锈的螺丝钉破坏了整台机器的运作。

团结成就未来。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搞好团结才能有效提高执行力。组织部门是一个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部门,团队精神是组工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心齐气顺是组织部门工作的坚实基础,只有把“指头”团结成为“拳头”,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首先要强化内部合力,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团结协作,凝聚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团结一致把工作做好。其次,要加强外部协作与联系,整合资源,发挥部门优势。另外,要善于借鉴,他山之石可攻玉,别人的教训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所以要主动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执行效率。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7

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对于企业,则是将长期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战略与执行就好比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给予实践方向性指导,而实践可以用来检验和修正理论,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战略与执行并存的企业。

我想,造成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管理者没有持续地跟进、跟进、再跟进。大的方面是: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常常虎头蛇尾;小的方面是:有布置没检查,或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跟进不力。

二是制度出台时不够严谨。有些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出台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结果导致政策变换比较频繁,连续性不够。

三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业务流程过于繁琐,形式的东西增多。当企业成功与发展时,常常更加注重形式、更加官僚化、离客户更远。

四是在执行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方法。表现之一是沟通协调不好;二是员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对一些作业模版的点滴积累不够,经常性的从头开始;四是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

五是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六是公司的执行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

领导者的真正任务是领导战略、运营、人员这三大核心流程,而不仅仅是描绘“愿景”和制定“目标”。执行,则将商业的三大核心流程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

执行的概念已被世人瞩目,今天,执行的思想、案例被广为流传,而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执行的系统,仍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高层经理们拭目以待的制胜法宝。

那么如何提高执行力呢?

首先,要设立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表:这个目标一定要可衡量、可检查,不能模棱两可。目标一旦确定,一定要层层分解落实。

其次,找到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潜能: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策略,并反馈企业的文化。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特别提到要找“训练有素”的人,要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

其三,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搭建好组织结构:企业做大之后,只能通过规则来约束,规则是一个组织执行力的保障。“锡恩4r业务管理系统”中的“4r”说的就是制度制订与执行、检查和绩效四者间的互动关系。

其四,倡导“真诚·沟通”的工作方式,发挥合力: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看到别人的优点,接纳或善意提醒别人的不足,相互尊重、相互激励。

其五,关注细节,跟进、再跟进:制定战略时,我们更多是发挥“最长的指头”的优势,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就要切实解决好“木桶效应”的问题。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真、再认真;跟进、再跟进。

最后,要营造执行文化:应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执行文化:

①讲求速度:崇尚行动,雷厉风行,允许小的失误;

②团队协作:沟通直接,拒绝繁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③责任导向:提倡“领导问责”,出了问题要找出其原因并分清主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起责任心;

④绩效导向:拒绝无作为,关注结果,赏罚分明;

⑤继承文化:对企业中优秀的传统、规章及成果要注意继承,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会事半功倍;⑥用人文化:文化始于招聘。人才引进要严把关,力争将不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挡在门外;

⑦要营造爱心文化: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乐于分享、共同成长。

要提高管理者执行力,需要具备执行力的素质要求:

其一,识马、赛马、追求团队成功——对管理者而言,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其二,指令明确——指令是否明确也是当领导最重要的功夫之一。有歧义或自己想当然的认为下属已理解,后果是严重的。

其三,关注细节,身体力行,跟进、再跟进——管理一定不能将管理的问题形而上学,过程、细节一定要关注、要督促、去指导。

其四,有坚韧的情感强度——首先是“有性格”的人,总是坚决拥护某种事物——一种价值、一个理想、一项事业,另一方面,表现在有韧性上。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忍受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激励。

其五,掌握节奏,必要的时候善于转大弯——执行力要求行动迅捷、简洁明快。因为形势在瞬息万变,速度常常决定成败。但是,该快的时候要“动如脱兔”,该慢的时候要“静若处子”。

我们的企业如何强化执行力?

作为一个企业,再伟大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企业一切的成效靠执行来支撑。执行力较弱的公司也是缺乏成效的公司。如何强化我们的执行力,我觉得一个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确定执行力的方向。

确定目标,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定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类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得以确认并提出构想的基础上。这是确立目标的基础,前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就企业运行而前,目标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就是目标。

作为一名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像盲人骑马,走到哪算哪;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二、团结协作——执行力的保障。

团结协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每个人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并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一种美好的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一个拥有美好愿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一会过滤员工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二是对每个人都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

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因为任何目标的达成多数是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你不团结就无法达成目标。如果再与合理的薪酬奖惩体系挂起钩来,则对员工之间的团结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要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不团结对自己是不划算的。

三、知识与技能——提高执行力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是靠人员来提供的。它不仅体现在完成任务的能力要求上,而且体现上完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上。所以对一个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不是仅仅局限于他的能力素质,而且要把它放在时间、费用、质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同样完成一种事,所花时间有长短,费用使用有高低,完成的质量有好坏,对资源的使用有多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好坏。所以对他及他的能力的评价应是多维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运作都有时间和资源的要求,同时要把它放到一个系统中去给予重视。一项任务完不成,下一项任务就无法开展;一个目标实现不了,就会影响整个目标。这样就对我们的从业人员在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点是应引起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的。

四、领导风格——执行力的重要影响者。

对执行力的维持,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因素,包括战略层面、人员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等很多东西。其中领导风格对执行力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管理界,我们有过“严管重罚”的例子,也有过“文件会议满天飞”的例子,对执行力产生什么效果,其实效果都不会太好。“严管重罚”与整天的开会、发文件,就是一种领导的风格。虽然这对执行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好多事往往适得其反,大家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多了,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少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让大家看惯了;为了发文件而发文件的事也屡出不穷。这又谈何有效执行呢?

杰克·韦尔奇把深入一线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他来说大事与小事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正像《执行》中所讲的有些小事作为领导是必须要做的。这也是一种领导风格。这种风格导致的结果就是执行力的强化。杰克通过与员工的交流,来搜集信息,评价员工,发现执行力的强弱和目标与执行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这种风格就成为执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对执行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那就是成功的执行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道理很简单,关键还是“做”的问题。正如一位成功学者所说:把简单的事重复,反复做,也许我们就成功了。但愿这句话对我们的执行工作有所启迪。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8

最近阅读了《成于细节,赢在执行》一书,其中对于细节和执行的相关论述以及这两者对于工作的重要意义都给我带来的巨大的启示。这本书从细节和执行两个方面告诫我们只有两者兼顾才能让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更加顺利,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其中对于细节方面。书中所提到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细节之重要,对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小事做不好,工作粗枝大叶,是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是能做一些具体小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成功绝非一种偶然,而是在细节积累过程中由量变所引发的质变的过程。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加强对细节的重视,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做大做强。万丈高楼平地起,正是对于细节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堆砌才缔造了无数的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工作中由于对于某些细节的忽视,最终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应当培养细节观念,把细节观念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生产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而对细节的重视与否就是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安全事故的产生往往就是因为对细节的忽视所导致的。其次,对细节的不重视,也会导致我们在完成工作出现错误,使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和修改错误。这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因此,重视细节,培养细节观念不仅仅对于企业公司极为重要,更是对我们在工作中保护自身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执行方面,其中“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值得人深思。很多人从小都有远大的理想。比如成为科学家、企业家等等。但是最终能够成功的寥寥无几。其中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执行。目标再伟大缺乏执行也只是空谈。人不因梦想而伟大,人因实现了梦想而伟大。由此可见,执行对于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到几个方面,使得执行能够更加的有效率。首先在执行之前必须有着明确的目标,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就像开车有了目的地一样,才能够保障工作方向的正确。

其次,为了保障目标能够明确的传达到执行的各个部门,这就要求沟通过程畅通无阻,下级执行机构能够明确了解上级制定的目标,最终付诸实践。

第三,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命令的绝对服从。这要求我们在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的过程中不因为可能所需要面对困难而拒绝执行,应当毫无怨言的执行上级的.命令。最后是执行速度的保障。在了解到上级下达的命令之后应当立即落实下去。不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命令的执行。

高效迅速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命令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先人一步往往能够更好的把握住机遇。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企业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一个命令都能做到高效迅速的完成使得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的脱颖而出。也能够帮助优秀员工更好的被领导所发掘。走向事业的成功。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9

通过阅读余维世培训大师的《赢在执行》后,我深有体会。它让我明白了执行力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从中也学到一些真正对今后工作有益的东西。

这本书总体说来,都是围绕执行力来展开编写的,执行力贯穿整个过程,它不只是简单的一种商业战术,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同时反映战略方案和目标的贯彻程度。在这本书中,它首先对国内企业行为现状不佳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执行消除了主观的偏见和障碍。

接着又把人员、战略、运营流程三者结合,共同构筑执行力组织,并阐述了提升个人执行力与组织执行力的方法,强调了领导者在执行中的作用。最后,为避免执行中的误区,书中描述了领导者必须规避的“七大陷阱”以及根据执行力扭曲的有效方法,并讲授了如何运用科学的程序来保障执行到位,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工作中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做细、做精,尤其是针对我们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力差、效率不高等缺点提出具体意见和方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让我能尽快找到提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把以后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完善,尽快跟上酒店发展的脚步。

其实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主要是看它的战略和执行力,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如书中提到的“正大”、“三株”、“日产”等企业并不是战略不好,而是因为缺少执行力,才导致最终失败。相反,像“GE”、“CEO”、“IBM”、“三星”、“海尔”等大企业,它们之间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执行力。如果对手在执行力方面比你做得好,那么它就会在各方面比你做得好、在各方面领先、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战略再好,执行力不行,结果也只是徒劳。

不管是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还是最底层的员工都会面对这个问题,谁都无法避免;从个人而言,个人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的业绩和前途,尤其是对于我们基层管理人员来说提高执行力,带领好本班组共同进步,是我们每个基层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本书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知易行难”的问题。工作就是工作,没什么条件可讲,做事就不要做人,做人就不要做事,决不能“姑息养奸”;我们要学狼的精神,勇往直前、共同进步。只有企业强大了,我们的个人价值才能得以真正体现,到那时你将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很自豪,也很有一种成就感。

我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执行的理解也较为深刻,归纳为一句话:执行时没有任何借口。书中提到《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主人公罗文在接到信后没有找任何的条件和理由,而是立刻去完成他的使命,其实他心里很清楚,一路上堵塞困难和危险是相当可怕的,甚至会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他还是要全力以赴去完成他的使命,因为执行时没有任何借口。其实,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上也应该如此,“拒绝借口”。对我们而言,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要用任何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

正如本书中提到的“一次不知道、二次不小心、三次就是故意”。错就是错,纠正就行,不要让类似的错误再发生,拒绝借口,勇于承担责任,绝不用“我以为”、“我认为可以”、“大概”、“可能”等词语来执行你的工作。尤其是像我们基层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落实、检查、再检查;细心、再细心,不要忽略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下面员工做不好,将会以点盖面,影响全局,那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就应该检讨。所以要提高我们自己的执行力;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工作,管好下面的员工,其次才是找到管事的方法和技巧。从细节入手,做到质量化、标准化、规范化;让员工用心去做事,讲求质量、速度、细节、纪律,形成整体的一股合力,树立我们自己的酒店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让我们的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我通过《赢在执行》一书的阅读,深受启发:它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学到了许多管理上的技巧,我相信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管理上不断加强执行力度,不断提高自己,带领好员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力争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让领导放心、同事放心,也让自己不愧于心!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10

执行是目标与结果之间“缺失的一环”,是组织不能实现预定目标的主要原因,是各级企事业单位领导层希望达到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它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它是战略的一部分……执行,是各级组织在一年365天里最基本的常态。执行力,就是各级组织将战略付诸实施的能力,反映战略方案和目标的贯彻程度。

企业经营要想成功,战略与执行力缺一不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就在于双方的执行力。如果对手在执行方面比你做得更好,那么它就会在各方面领先。有关调查表明:成功的企业,20%靠战略,60%靠企业各级管理者的执行力,其余是运气等因素。

在企业发展速度要加快、发展质量要提高、发展规模要扩大、企业寿命要延长的条件下,除了企业的决策层要不断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制定出好的战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执行力,它是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国台湾著名学者汤明哲指出,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力,其余的30%靠运气。

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成功的公司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何况在战略上完全踏空而失败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公司是在几乎同样的战略方向下在竞争中拉开了距离,执行力在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更持久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执行战略,而且可以在过程中巩固,优化战略的方向,形成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双向互动。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力的保障!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是企业独有的、比竞争对手强大的、具有持久力的某种优势。

美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权威詹姆斯·迈天博士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包含在企业内部,与组织融为一体的技能和技术组合,是由企业内部集体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独立的技能和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是企业独有的。

无论是足球队还是企业,一个团队、一名队员或员工,如果没有完美的执行力,就算有再多的创造力也可能没有什么好的成绩。

执行力就是任用会执行的人。执行力是指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有无执行力,关键看有没有选对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对人意味着企业领导者成功了一大半。

如何才能选对人?对此,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如下总结:?

第一,不要冒险给新来的干部安排新的重要工作;。?

第二,仔细推敲任命,尤其要把握好任命的核心和性质;。?

第三,着眼于一定数目的候选人并扬长避短;?

第四,与几个曾和候选人一起工作过的人讨论每一位候选人;?

第五,确保被任命者了解职位;。?

第六,及时纠错。如果一个职位接连使两个人栽了跟头,领导者不要再去乞求“伯乐”发现新的“千里马”,而应该取消这一职位。除非有所改变,否则它还会像击败前两个人那样,击败第三个上任者。

组织的效率需要合适的人才来保证,个人的执行力水准是基本的要素。一个再完美的策略也会死在没有执行力的管理者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经营目标,必须反思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不仅仅制定策略,还应当具备相当的执行力。策略与执行力对于企业的成功缺一不可,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策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南,根据策略来指定执行方案:一方面,管理者制定策略时应考虑这是不是一个能够得到彻底执行的策略;另一方面,管理者需要用策略的眼光诠(quan)释执行。好的策略应与执行力相匹配。

不注重纠正小的偏差,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做事完美,就必须注重细节。宏大的事业不要忽视微小的细节。

不要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人类永远不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是在我们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会越来越高。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本性。

忠告:当前,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树立一种严谨些、再严谨些,细致些、再细致些的工作作风,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

要取得成功,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一丝不苟,否则不是功亏一篑,就是与成功察肩而过。?

追求完美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素养、是一种思想。

执行力是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级和每一个阶段都应重视的问题,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应共同地担负起责任。?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在什么岗位,每个人都有其担负的责任,有分内应做的事。做好分内的事是每个人的职业本分,也是执行力的最好体现。

如果一个人连分内应做的事都做不好,又何执行呢?“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或“在其位而乱谋其政”,其结果必定是“失职”,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东北有家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厂里的员工都在翘首盼望日本企业能带来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本企业只派了几个人来,除了财务、管理、技术等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换成了日本企业派出的人员外,其他的根本没有任何变动——制度没变,人员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只有一个要求:把以前制定的制度和标准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

点评: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执行力,无条件的执行力。?

如何真正有效地保证决策变成事实,达到既定的效果,这需要制定激励与约束执行者的标准和制度,即好的执行往往以建立好的流程和标准为基础。摩托罗拉早在30年前就开始建立自己的流程管理体系,既形成了内部控制标准,也表现了公司的经营原则。该控制标准对涉及收入、采购、工资、制造、融资、财务报告、计算机系统控制、政府法规、知识产权等各项业务的流程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而且还指出如果不按照标准做将会产生何种风险。所以,有好的战略,又有好的运转机制和标准来执行这个战略,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忠告:优秀的员工从不在工作中寻找任何借口,他们总是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到超出客户的预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推诿;他们总是出色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替上级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尽全力配合同事的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从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

?借口是可以克服的。只有不断朝着卓越的工作目标迈进才能让你找到成就感。

提高管理者的执行表率作用。管理者往往都会把在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归咎到各个方面,却忽略了分析自己从自己身上来发现根源。事实上执行力是管理者意志的体现,倘若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本身较差,后面有关执行力的所有事情将无从谈起。?

假如管理者怕承担责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看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多了,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少了;?

假如管理者的管理不到位,只能让大家看惯了在单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假如管理者导走形式主义,企业的各种文件、各种规章也是一纸空文。?管理者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强弱,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决定着一个部门的执行力。执行力的实施就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示范来推动的,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身先士卒、百折不挠,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示范和凝聚作用,有效地激励和团结员工,共同实现企业目标。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11

当看完《赢在执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回味执行实际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教你学会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之前也有看过一些他的培训,他崭新的理念,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差距。

所谓执行,也许对于学者型的教授专家来讲,他们喜欢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来表示他们的研究深,学问多。但对于我们这些初涉职场的新人来说,情况则相反,因为最简单的东西才最容易懂,也最实用,对于我们而言,执行就是去做,而且要保质保量的做,在领导者提出工作任务和要求后,我们能保质保量的去完成他,这就是执行。

事实上,在我们现实中,尤其是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打环境,真正能够高效执行的企业是很少的。一个企业如果仅凭领导者的聪明才智是很难成功的。于是企业开始重视研究团队的问题,团队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看不见、模不着的东西来推动。这个东西是企业文化。面对国际企业的激烈竞争,企业开始研究自身与国际企业存在着怎样的差距。于是企业方把注意力转到执行力的层面上。执行,看似简单的去做,去完成。其实,其中蕴含很大的含

义。我们都想做大事,而忽略了把小事做完美。执行不仅要求把小事做细,而且要做精。

对于我们,执行贵在坚持、贯彻,不仅是行动上的付出,更是精神上执行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jq。马云说过:短暂的jq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jq才是赚钱的。我们不仅要把今天的任务保质保量的去完成,而且要在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切实去执行好我们的工作。执行并不是什么管制我们的工具,而是一种工作态度。

2看了《赢在执行》才知道,自己离成功还有多远。所谓的执行很多时候可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也许在实施的过程中真的会遇到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挫折,但我知道,行动的时候到了。不去找客户,客户是不会来找你的,一切困难和挫折都是短暂的,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经历了风雨,未必会见彩虹,但一定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而不枉此生。

用余世维的理念与热情:决战商场,赢在执行!高效执行,我能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12

执行力是一个十分火热的话题。当前正在开展的能力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活动,实质上就是执行力问题。近期,连续听了几期余世维先生《赢在执行》的讲座,感觉余先生对执行力的认识与见解十分地精辟,的确受益匪浅。其实反向思维,赢在执行,输也在执行,问题的关键就在执行上存在偏差。

个人认为,执行并不是一篙子到底,执行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其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必然导致执行偏差的出现。从简单来讲,执行的偏差应该表现为三种:首先是执行方向发生错误。这可能是最大的偏差。就是说执行的方向与事物运动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是零角度。角度越大,偏差越大,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执行的力度越大,距离我们的目标就会越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次是执行不到位。方向对了但力度不够,距离目标还差一段。工作中执行力不强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比较少出现的情况,就是过度执行,过犹不及。事物都有两面性,过了就是不到位。这其实是最难把握的。

任何一种执行不到位,都有其主客观原因。从主观上讲,绝大多数人在执行过程中都抱有较为良好的愿望,希望把事情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那些主观上不讲执行力的绝大多数是恶意行为,不足以深入分析。但有一种主观,可能是影响执行力的最大障碍,而且往往不易被人察觉,甚至不被人承认,或被人作为执行不到位的借口,这就是习惯。传统习惯可能是经验的代名词。往往没有养成习惯的,或者说没有经验的,在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大多数可以及时地发现,主动地得到修正;但对长期以来形成习惯的,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更易犯经验主义错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味依赖于经验,很容量出现方向性偏差;一旦发生很难发现,甚至即使发现,当事人也不能正视,很可能导致严重错误和后果。人在执行过程中依赖于习惯,其实是思想上的懒汉行为,缺少根据客观事物运动规律主动思考、主动研究的过程,以不变应万变,当然就会出现执行偏差。当然,影响执行力还有很多客观原因,如人治制度、客观条件限制等,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真正找准原因。

其实,提升执行力并不是很玄乎,按照余世维先生讲的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就行了。个人认为就是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处理好方向与细节的关系,在把握方向基础上,注重每一个细节;处理好态度与能力的关系,既要有认真的态度,又要有把事做好做正确的能力;处理好创新与坚持的关系,既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执行,更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如此,执行力能不得到提高吗?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13

公司份组织进行了余世维博士《赢在执行》讲座的观看学习。余世维先生在讲座中轻松幽默的演讲口才、丰富详实的案例以及深入浅出的演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在听完余博士的讲座后,最近我又重新拜读了《赢在执行》这本书,使我身有感受,我对执行力的理解比过去有了进一步提升,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企业的一名基层干部,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力的衡量标准──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评价一个单位、一个职工,通常是看这个职工的工作态度和这个单位的整体面貌,但是工作态度和面貌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尺度难以把握,不能真正反映工作的实绩。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转变了观念:评价一个单位的工作,应当看这个单位在工作上的执行能力,企业各项管理是否到位,各项工作是否落到实处,面对困难、问题是否主动去解决和处理。评价一个职工,应当看他(她)是否按照单位或领导的要求,不折不扣、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只有提高执行力,企业才能运转好。执行力是一个企业乃至社会做事能力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古老的文明中,这个词基本上不存在,至少我没有听过。也有人从其他的方面接触过这个问题,那便是办事能力的问题。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办事能力主要是看它的办事效率。以前,人们常说政府办事效率不高,一件简单的事拿到政府那里就变得很复杂了,一件事往往不止跑一次政府,不止找一个部门,这就是执行力差的表现。近年来这种现象也得到了改善,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一个国家要求执行力,同样一个企业也需要执行力,只有有了好的执行力,一个企业才能有好的运转。几年前,我们的企业管理层严重不团结,内耗大,根本谈不上什么执行力,企业效益大滑坡,事故不断。而这两年来,管理层人员调整了,人员团结了,执行力也提高了,效益也好转了许多,事故发生率也大幅度下降。

三、主管以身作则,说话办事透明,执行力才能得到提高。要使一个单位提高它的执行力,它的主管就必须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榜样的效力。主管都做到了,下面的职工自然会照着做。这也就转到了要怎样提高个人执行力的问题上来了。在讲座里,余先生提到主管要怎样提高整个企业的执行力问题,列出了十条主管应做到的事,我觉得这对提高个人的执行力问题也是有帮助的。讲座里要求打开天窗说亮话,要对别人有信心,愿意听人说话,去了解别人,还有就是去创造另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这些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执行力也是有帮助的。把话讲明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提高执行人员的理解力度。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准确的理解下做出来的效果才会和预期的相差不远。

四、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借口就是执行力的体现。我们看到德国足球队的球员执行力是如此的好,才能使这支球队有实力、有名气,无论是在欧洲杯,还是在世界杯上,战绩都不错,今年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上还得了第三名。他们的球员无条件地贯彻教练意图,这才提高了整个球队的执行力,才能使每一项训练任务完美地完成。而这种服从就是执行力的体现,也正是我们在工作中最缺少的东西。在工作中没有完成任务是没有借口可言的,即使你有再充分的理由也无法改变执行力差的事实。我想一个成功的人就是要确立目标,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目标,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最终去完成目标,取得成功。下定决心,以热情、尽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决心,表明没有任何借口,改变人的力量源自于决心;热情,热情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尽责就是最大的动力。

五、注重每一个细节。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你在竞争中失败。

每项工作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计划,更在于执行。如果执行不好,那么再好的计划也只能是纸上的蓝图。只有执行得好,才能体现设计的精妙。而在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细节。执行一个任务,光抓住重点不够的,必须从细节等小的方面抓起。对于领导布置的任务不能只把重点完成,而忽视了一些小的细节,所谓要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下属把整个任务完整、完美地做好,应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被动心态转变为主动心态,把遵纪、敬业、爱岗当成自己的使命。

通过《赢在执行》一书中这么多的案例还让我感悟了这样一个观点,企业自身要有良好的执行氛围,让执行植根与企业文化中。让全体员工有良好的执行环境。执行犹如打仗,给你充足的兵力攻占某高地,没枪没子弹只能失败。执行犹如拳击,五指不握紧如何发力击倒对方。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

执行力是一个很深、很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果大多数的人都有很好的一个执行力的概念,我想我们会慢慢建立起一个执行力较高的企业。现在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办事时直接、准确。一步一步地培养我们做事的能力。我相信我们将会是一个办事高效率的企业,通过下一步改革改制,我们的企业明天会更加辉煌。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14

近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赢在执行》一书,并围绕执行力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书中余世维博士通过丰富的案例、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演示、精辟的讲解对“执行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绎,使我接受了一场现代管理思想的洗礼,也破解了许许多多工作中压抑在心头上的疑云,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看到了自己身上以及身边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中也学到一些真正对今后工作有益的东西,为今后提高工作效率指引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什么是执行力?一句话:议而决,决而行,行必果。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执行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更体现在全体职工的精神面貌上,它无时不再影响着我们每个科室、每个环节的工作。那么,如何提高执行力呢?我个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高效执行,拒绝借口。

完美的执行不需要任何借口!借口有时候也许能让我们暂时逃避困难和责任,但是代价往往是沉重的。找借口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人是有一个趋易心理的。这一次,我遇到困难了,灵机一动,找了个借口,轻松过关。哎呀,很轻松,很容易嘛。那么下一次,一遇到困难,大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借口了,找个借口总比去解决实际困难要简单吧。总这样下去,还能干出点什么来呢?人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去找借口,而要努力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工作的时候都习惯制定计划,但是再完美的计划,它也只是计划而已。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执行者付诸实际的行动,如果执行不到位,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计划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我们常常提出来的工作作风问题,我个人以为,一个大的方面也是指有部分工作人员在上传下达,执行任务的时候喜欢推委,喜欢找借口的现象。因此,“拒绝借口”是追求完美表现的有力保障!在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责任,奉行职业准则,培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二、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古人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取它后一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项工作都应该从细微之处入手,要高度重视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力也决定成败。执行与成功,这二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工作布置完了,领导来考核执行结果的时候,有人会说“啊,这个事情,我做了啊,我落实了啊。”但是,你“到位”了没有?考试的时候,为什么有的人得80多分,有的人得90多分,甚至100分?虽然大家都算及格了,都算是“落实”了?关键是有没有“到位”。有没有“到位”,就是事情做得是否尽量完美。要想把事情做完美,你就没法不注重细节。

我们的日常工作也是这样。一个事情,一件任务,在具体执行的时候都会把它分成很多小的环节,一步一步去执行,一步一步去实现。

任何事情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把每个小的环节都执行得完美,才能把整个任务执行得四平八稳,滴水不漏。还是那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执行力,离不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

三、适时监督,铸就辉煌。

我们昌乐外国语学校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我觉得,这就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举措。有一句话,“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考核的执行呢,估计导致的就是绝对的效率低下。监督是成功的保证,执行才能铸就辉煌。

四、及时总结,反思推进。

总结就是对工作的一种反思,是推动工作前进的重要环节,错误和失败的工作会通过总结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戒。在工作中,要及时、认真、准确的做好总结,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习惯,就成为了自己宝贵的经验。就不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

五、关注过程,完善制度。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关注、跟进、紧盯:同时要设立反馈机制,也就是余世维教授所说的回报。这样,不仅了解执行力的程度,而且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更加完善,使各项工作更加完美。我们学校实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各科室及每一位老师的工作进行了细分和量化,这将对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办事效率,提高大家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赢在执行”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使我有了压力和紧迫感。但是压力才能产生动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注重提高执行的能力,首先,要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提高新技能,使自己具备落实执行力的能力;其次,要不折不扣,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养成回报的习惯,使自己负责的工作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再次,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集中精力在更短的时间内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另外,我还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多学多干,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晚上踏着夕阳多想一想,今天的工作,我按质按量完成了吗?早上迎着朝霞多问一问,今天我将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将这次学习作为起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把执行力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出优异成绩。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15

该书的作者余世维博士,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后,美国佛州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曾任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美国雅黛公司副总裁、日本航空公司中国台湾地区副总裁,丰富的实践,多年的培训咨询经历,使他一针见血地指明中国企业执行力不佳的症结所在,并系统而鲜明地提出了提升个人执行力与组织执行力的解决方案,同时对各级管理者如何规避“执行的七大陷阱”与执行力扭曲的问题给予了特别的提示。

全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完全以通俗的言词和案例写成,读过本书,我清晰地感受到余世维博士向我们传递着他的理念与热情:赢在执行!高效执行,中国人也能做到!

长期的公司管理经历,使得余世维对国人的执行力现状有了明确地认识,它归结的四个原因也正是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对偏差缺乏敏感性;不注重细节,不追求完美;不会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处理一切问题;不能也不想坚持公司的制度与标准。造成执行力偏差的四个原因,对照在我们公司,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记得在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的培训中,当时的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电视片段,好像是《走向共和》,李鸿章有这样一段台词“我说的话,底下的人听进去50%,想一想得有20%,做到的有10%,我就很满意了”,李鸿章面对的是一个执行力何等羸弱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命运,大家也可想而知。国人执行力的羸弱可谓根深蒂固,但是中国移动要做强做大,要领导世界通信,不能光靠国家政策,不能指望竞争对手固步自封,要不断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人,人员流程是执行力第一位的核心,这个讲得太大了,作为基层的管理者,基层团队的执行力关键看领导,要让底下的人发挥强大的执行力,首先要看看自己是不是以身作则。影响企业的执行力的八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一项工作布置下去,如果我时时关心,密切跟踪,出来的结果往往符合大家的期望;但是如果布置以后,不去关心和指导,最后可能造成期望和结果的背离。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明白一个道理:领导里就在执行力之中,领导就是要领导执行。要做到始终如一的执行下去,必须抓住重点,一段时间关注一件事情,专注就是力量,专注做事情就会成功。在工作中,我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认真研究现状,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员工的状态,找出执行结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并进行正确深入地引导。

提升基层的执行力关键在领导,那么我要尽可能的使自己变成一个执行力强的人,这样带领我的团队成为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赢在执行》书中介绍了几种提升个人执行力的方法,无论是管好自己、他人和事情,都是比较实用和有效的。

例如:管人的方法=岗位+任务+目标+预算+责任

责任心=努力+认真+细致+组织协调性+计划性+……

在人员的管理中,除了要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之外,适当的控制也是必须的,书中列举了一些方法,结合自己的工作,我进行了比较:

在执行的过程中,将信任与监控同时并存,让我们的工作得到有效控制与开展,最终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通过对《赢在执行》这本书的学习,我感觉提升个人、团队的执行力,不再是空洞的教条,有许多可以着手的地方。最后用《赢在执行》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做梦的价值为零,行动起来才有可能成功”。

下载《执行》第三、四、五章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执行》第三、四、五章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执行必须到位读书心得

    《执行必须到位》读书心得 2010年12月份公司下发了张戴金先生写的《执行必须到位》这本书,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收益颇多,书中分别从为什么要执行到位?执行不到位的后果?执行到位......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 《赢在执行》是余世维先生所著。他以通俗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向我们传达高效执行的理念。这是一本为各类企业、机关和组织机构提供的人人皆可学、......

    浅谈《赢在执行》读书心得

    浅谈《赢在执行》读书心得近日,局领导向我们推荐了《赢在执行》一书,我利用工作之余,对这本书进行了认真学习,深深地认识到“执行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门学”,读懂她,将受益匪浅,现......

    《执行》第一、二章读书心得[五篇]

    读《执行》第一、二章有感 — 本周阅读了《执行》这本书中的第一、二章。该书重点讨论的是企业层次,也就是企业的执行系统建设,执行是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各级邻导者......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感想

    《赢在执行》读书心得感想《赢在执行》读完这本书,处理好创新与坚持的关系,既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执行,更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如此,执行力能不得到提高吗,在此谈谈读书心得感......

    四抓四看读书心得

    自今年6月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四抓四看”宣传教育活动,即:抓宗旨教育,看各项惠民政策措施是否落到实处;抓能力建设,看各级领导干部促进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读书心得四--宋扬

    读书心得(四) 这一周我开始阅读另一本书,书名叫做《师生沟通的艺术》,是我在逛书店时精心挑选的,原因就在于我认为对于年轻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同努力钻研教学同样重要......

    第五版基础护理学四、五章考试试题

    第五版基础护理学四、五章考试题 科 室:姓 名:得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灭菌: 2、职业暴露: 3、标准预防: 4、洗手: 5、交叉感染: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