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4第三、四课时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应用文的性质与特点
教学目的:
了解应用文的性质
掌握应用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文的性质
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是应用文?请学生回答
应用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办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时,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一种书面交际工具。
二、应用文的性质
1、实用性
这是应用文的根本性质。应用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用”,“实用”是应用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主要区别之一。一般文学作平的创作是“有感而发”,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主要是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抒发理想、反映现实。而应用文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有事而发”,无事不发。比如要和远方的朋友联系,就要写信;要借款,就得立字据;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要写报告;推销产品,要写广告等,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所以应用文往往被人称为实用文,是“为实用而作之文”。
应用文的功用与文学的功用不同可从直接性、可操作性、效果可见性三方面 1
来理解。直接性是说影响直接,应用文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直接的,比如公文一经发出,立即产生影响;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间接的,要通过审美认识才能发挥作用。可操作性是说实施时有明显的程序或措施可以遵循,如事务文书、司法文书、契约文书的实施;文学作品是不能实施不便于操作的。效果可见性是说产生的作用明显可见,应用文所传递的信息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具性
工具性是指应用文是个人和组织处理公私事务的物质凭借,就犹如没有机器的凭借不能生产,没有笔墨的凭借不能写字一样,没有应用文的凭借就不能处理公私事务。应用文的工具性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组织管理的工具。(见书2页);二是加工生产信息的工具;三是传承经验的工具。
三、应用文的特点
1、广泛性
应用文的使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阶层、每个个人。比如,科研单位的人员,需要用学术论文;政府机关指导工作,需要用公文;工商企业经营,需要用合同;打官司,需要用诉状;即使个人今天生病了、不能上课,也需要用到请假条;„„。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应用文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许多人可以一辈子不写小说、剧本、诗歌、散文,但他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却免不了要写应用文,小到写张请假条,大到计划、总结、论文等。正如 叶圣陶 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使用广泛有三层意思。一是应用文的使用范围广,国家大计、集体要事、个人琐事,政治法律、外交军事、生产科研,各行各业无所不包。二是应用文使用者的范围广,只要不是文盲。三是使用频率高。
2、针对性
即对象明确。应用文的写作都有明确、直接的对象。比如信写给谁?字据里给谁?报告打给谁?都有对象,即使是一些广告、启事也是针对有关消费者、知情者的,只不过对象的范围大一些。而文学作平的阅读对象往往是不明确,没有严格的针对性,像一首诗、一篇小说、一部电影剧本,谁多可以看,谁多可以不看,老少不分,雅俗共赏。应用文有特定的作者和对象。就是说,应用文的作者和阅读对象之间有特定的关系。例如王某给他的妻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作者
是王某,它的阅读对象是王某的妻子。别人偷着拆开这封信是不道德的,违法的。又如合同,订立合同的双方一般称为甲方和乙方。甲方和乙方一经签订了合同,双方都必须遵守,不得违反。又如计划,制订计划的负责人或小组,属于作者一方;所有执行计划的人员——往往包括制订计划的人员在内,都要按照计划行事,属于另一方。总结,也有类似的情况。至于日记,作者和阅读对象是同一个。偷看别人的日记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3、时效性
由于应用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所以它的时间性很强。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及时反映,否则拖延时间就会给生活、工作、生产带来影响。如书信,要在收到后尽早答复。其中要办的事务,须尽快办理。合同订有一定的时限,过期失效。计划,要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总结,要在一定的时候写;都不能拖。契约,一经订立,立即生效。尤其是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信息传递慢,企业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而信息反映及时,就会给企业带来效益。相对而言,文学作品的写作时间性不强,像《红楼梦》写了十年之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好后又搁置了很长时间才发表。多数应用文时间性都很强,这是由它们的内容所决定的。
4、真实性
应用文写作必须讲究真实、各观,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反映情况,不允许向文学创作那样,可以虚构,进行艺术再加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追求艺术的阵;也不能发挥主观想象、夸大其辞,否则就会歪曲事实真相,蒙骗对方,误导消费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5、程式性
即形式稳定。应用文的写作有惯用的格式,是多少年来人们在写作应用文的过程中,约定俗成,逐步形成的,人们习以为常,写起来顺手,看起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每一种应用文包括哪些内容,那些在前,那些在后,分几部分,都应严格遵守,不得随意标新立异,也不能像有些文学创作那样,随意编排,自由联想,打破时空观,讲究情节情节的曲折变化等。例如书信,信封怎样写,信怎样写——开头是称呼、问候,中间是正文,结尾是祝愿,最末是署名、日期。这些便是特定惯用的格式。如果信封不按照惯用的格式写,邮递员就不容易投递,信就可能收不到。信瓤如果不按照惯用的格式写,收信人看起来会感到别扭,甚至不高兴,甚至于完不成写信的任务。又如计划,人们在准备做某些比较复杂的工
作之前,往往要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计划一般有这样几部分:(1)过去的成绩、经验、教训;(2)今后的工作内容、具体要求、相应措施、完成时限;(3)对计划实施的估计。这些,就是制订工作计划的惯用格式。制订工作计划,总是从实际出发,切实、具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完全或大部分实现的。如果不这样制订,便不可能实现,而沦为一纸空谈,失去了制订计划的意义。再如工作总结,在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往往要进行总结。工作总结,一般分为这样几部分:(1)过去一段时期的工作概况;如果过去制订过工作计划的,要检查执行的情况;(2)综述成绩、经验、教训;指今后怎样争取更大的成绩,发扬优点,改正缺点;(3)对全体成员的希望。这便是工作总结的特定惯用的格式。总结,正如它的名称所示,要总结过去,着眼未来,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应用文的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应用文写作格式也会变化,使它更加方便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平实性
也就是表意明确。由于应用文注重实用,所以它的语言也讲究务实,就是语言要简洁、朴实、明白、准确、规范,便于理解执行。不能像文学创作那样讲究生动、形象、含蓄、朦胧,或以取悦打动读者。平实是应用文写作的基本风格。
四、课堂小结
应用文的性质:实用性、工具性
应用文的特点:
1、广泛性
2、针对性
3、时效性
4、真实性
5、程式性
6、平实性
五、作业
应用文的特点
第二篇:第三课时教学设计4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运用以下句型进行交际:
What would you do if someone asked you to be in a movie?
I’d say...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1.老师和学生一起谈论熟悉的学生或其他人的性格。展示一些人物图片,有蜚声中外的各种明星,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让学生畅所欲言。把他们所说的关于性格的词汇板书出来。
Easygoing, quiet, wild, outgoing, kind, creative, shy, generous, selfish
2.知识拓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能表达性格的词:
shy: people don’t like to talk in public
outgoing: people are easy to get on well with
用几个成功人士的照片,比如周总理来引出新词confident;用一些体育健儿的照片引出energetic。
(利用班上同学来举例,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温习旧词,引出新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引导,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词。)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1a.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sentences below with words fromthe box.先由学生填空,叫一些学生来核对答案。对于confident,in public,creative,energetic 教师反复强调以保证学生能听、读单词和词组,理解其含义。
②教学1b.Pairwork
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巩固和拓展训练能用上面的单词和同桌进行对话,描述自己的性格。A: What are you like?
B: I think I am creative and confident.I can do many things I like.What about you?A: I think I am quiet and shy.I am afraid to speak in public.学生对话完毕,让一些同学表演。
(巩固词汇,学会灵活运用,结合自己的情况,让学生能更好进行表述。)
③教学A guessing game: Who is it?
老师做示范,用班上大家熟悉的同学做例子让同学去猜测。
T: She is a kind girl.She is helpful.When you have some trouble, she will try her best to help you.She is hard-working.Do you know who she is?
让一些同学举另一些熟悉的同学的例子,其他同学猜。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猜同学,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锻炼同学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④教学 听力训练。(Listening practice)2a&2b.(1)呈现(Presentation)
Explain”give a speech, in public, ask for my permission, without permission, introduce oneself to sb.”
(2)学生听录音。
(3)Check the answers
(通过听采访,让学生学习辨别信息,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正确内容。)
⑤教学2c Pairwork or Groupwork.根据听力部分的对话内容,首先理解对话,然后互相提问,记录下同学所选择的选项。凭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同学的性格类型。
⑥教学 表演对话(Act out)
叫部分同学演示其对话内容。
(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通过网上的性格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
A personality survey tes.
第三篇:语文园地四第三课时说课稿
语文园地四第三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四》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读读背背、读读认认和宽带网,围绕“观察中的发现”展开,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是教学中的第三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读背背一首农谚歌谣,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和积累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进行交流、识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大胆交流的兴趣,体验观察后有所发现的快乐,做生活的有心人。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前几节课我们交流和写了自己观察中的发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园地四中的其它知识,看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我的发现。
1、多媒体投影这几个词语,请同学认读词语。
2围绕“我的发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合作学习的二个要求。1)边读边观察,你发现每一行词语中带点的字有什么不同?小组说一说。2)想一想,平时的学习中你还遇到过这样类似的字组的词语吗?小组说一说,并写在各组的小白板上。
3交流展示。1)说说同学们的发现。2)白板交流。
4小结知识点:同学们真会观察发现,而且还能灵活运用呢,真了不起。
三、学习日积月累。一)读读背背
1请同学读瓜果蔬菜歌。点拔正月、冬月、腊月是什么意思。2小组合作学习。1)借助拼音自由读瓜果蔬菜歌,读不好的地方可以问问同学。2)读后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说一说)3)小组比赛背一背瓜果蔬歌。
3展示交流。1)请同学读或其它方式检查读2)发现这首农谚歌谣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当中的生长特点。这首农谚歌谣读起来良朗朗上口。3)比赛背背。4小结:
5知识拓展。十二月花名歌,我会编歌谣。6小组合作学习.试编歌谣。
7、集体交流。二)总结。
四、作业:摘抄十二月花名歌。
五、板书:
语文园地四
我的发现 形近字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第四篇:拼音4 dtnl第三课时教案(公开课)
4、《d t n l 》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生母bpmfdtnl,复习音节拼读; 2.认识生字“马、土、不”; 3.会读儿歌,会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4.培养学生看图和读书的能力; 5.培养学生爱护花草的意识。教学准备:拼音卡片、卡通头套
一、设置情境,复习声母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dtnl,齐读课题。
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要给你们一个惊喜。别偷看哦。
(出示图片)好,请睁开眼睛看屏幕。预设:哇,好漂亮啊。这是拼音王国。
师:拼音城堡就在眼前,漂亮吗?里面更好玩呢? 那就坐姿端正不吵闹,进去先把口诀报。
城堡的守卫者说,大家要对得上拼音口诀,才能进入城堡大门呢,孩子们,有没有信心试一试?
好样的,老师报口诀,请你们念出拼音。
1、对口诀 收听广播 爬上山坡 两个门洞 一根拐杖
下面请男生注意接读:鼓棒敲敲 伞柄弯弯 请女生接读:一个门洞 一根鼓棒
你们真棒,所有小朋友都顺利地进入了城堡大门。
二、复习音节,游戏拼读
(出示图片)看,城堡里在干什么?——举办艺术节 这么热闹呀,你们想加入吗?
拼音国王给了老师几张邀请卡,只要哪个小组读对了上面的音节,哪个小组就能拿到邀请卡了。每个小组一位同学当领队,领队度准了,小组的其他小朋友就要跟着他读,谁没读或者读错了,就不能参加了。听清楚要求了吗?
师:上课听仔细,老师喜欢你。(生坐好,举手)喜欢我,喜欢我。
师:第一小组顺利地拿到了邀请卡了,其他小组加油哦。
(预设:不认真读的同学。哦,你忘记跟读了,暂时不可以参加舞会哦)
哎呀,这么多人都能去参加舞会了,怎么能丢下老师呢,我不能去怎么办,刚才没读好的同学怎么办,能帮帮我们吗?
那请你们一起读读这张邀请卡,带上我和刚才没读好的小朋友一起去吧。
生读。(如果不整齐:守卫听不清楚,我们整齐再读一次)谢谢你们,我们都能参加艺术节了,开心吗?
那就让我们和拼音朋友一起跳舞吧,伸出你的双手来。(我就伸出双手来。)一起拼读音节。
三、看图说话,学习生字
1、引出词语
艺术节结束之后,拼音国王打算邀请我们去公园玩,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现在我们走在这里,请同学仔细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能用“我看到了什么”说一说。看谁说得具体,完整。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我看到了一条马路。(师:你觉得这条马路怎么样?嗯,你看到了一条长长的马路。)
预设2:我看到马路旁边有小花。(是的,这些小花怎么样?很美,你看到了美丽的小花,那它们长在什么上面呀?)
生:美丽的小花长在泥土里。
2、自由读词语
看看这里的音节和词语,请你们先自由地拼读,谁读得最好,老师请他来当小老师。
请你来。你也来试试。(你真是一名合格/优秀的小老师。)
3、老师领读
看来大家都说对了,老师也好想读一读,跟老师读。ma 马车的马 lu大路的路 ni水泥的泥 tu土地的土
4、开火车读
读得真不错,刚才小朋友们通过看图自己认识了这些字,现在老师把字宝宝上面的拼音去掉,你们还认识它吗? 那我们就开火车读。
哪列火车开得快,(这列火车开得快)预设:读得不整齐,停顿多。小火车,开起来,(咕噜咕噜开起来)
5、游戏拼读
你们学习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找朋友”的游戏。
老师把拼音宝宝和他的生字朋友分开来,请拿着拼音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找找你的朋友。
拿着拼音卡片的同学如果和生字卡片成了朋友,我们就说“手拉手,好朋友”;如果不能成为朋友,我们就说“好朋友,找一找。”
拼音生字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游戏开始!生1:m-a,m-a,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2:我是马,我是马,你的朋友在这里。同样方法学习其他生字。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向找到朋友的同学表示祝福。
四、学习儿歌 拼音城堡真好玩,坐好位置继续闯。1.听老师读,圈出认识的拼音和生字
孩子们,我们玩得这么高兴,小兔和小狗也已经在公园里玩游戏了,听,他们还读起了儿歌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找找这里面有我们之前认识的的音节和字吗?找到它,圈出来。
你认识哪些音节?你认识哪些字? 2.指导朗读:(1)跟读——读准字音
同学们认识的可真不少呢,现在我们把他们放进儿歌读一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注意要把每个字音都听仔细,读准确。
(2)拍手读——读出节奏
让我们一起来高高兴兴地拍着手来读一读吧!可以怎以拍手呢?看老师来一次吧。请小朋友们自由地练习一次。再集体来一次。
(3)指名读,读出感情
看,小兔和小狗玩得多高兴呀!我们能不能把他们高兴的样子读出来?指名读。表扬:
轻轻跳,轻轻跳,小兔夸你读得好。(奖励小兔头套)慢慢跑,慢慢跑,小狗夸你读得好。(奖励小狗头套)(4)说感受,读出理解
小朋友们,小兔和小狗那么快乐,那为什么还要轻轻地跳,慢慢地跑呢?为什么不重重地跳,快快地跑呢? 师:说得真好,我们也要向小动物学习,爱护花草,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得这样好,现在理解更多了,能读得更好吗?哇!原来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很能干!让我们就请几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吧。表扬:
跳得轻,跳得轻,小兔夸你有爱心。(奖励小兔头套)慢慢跑,慢慢跑,我们爱护小花草。(奖励小狗头套)谁还会读,这么多人会,那我们一起读。(5)拓展读
想想看,谁还会来草地上玩? 生:小猫、小猴、牛„„ 师:除了小动物们,谁还会来呢? 生:小朋友们。
刚才老师看到好多小朋友一边读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做出了动作。那我们就来表演着读好不好?
上课坐好反应快,你读他演最可爱。请小朋友带上头套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你们看,小兔和小狗是多么快乐,多么爱护花草呀。
五、课堂小结
经过,这么多遍的读,我相信有的同学会背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背一遍吧。生闭上眼睛背。(关掉屏幕)
师:等你们背完,睁开眼睛的时候,你们发现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城堡。谁还记得我们在城堡里都学习了哪些东西? 生:学习了生字 生:学习了音节
生:还学会了一首儿歌《轻轻跳》。
师:同学们真是太会学习了,老师期待着下节课带你们继续去参观城堡的其他地方。
第五篇:必修4第三、四单元课后练习答案
必修4第三、四单元课后练习答案
8拿来主义
关于练习
一、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二、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与同学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
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至于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可以让学生试作论析。
三、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参考答案:
1.“捧”“挂”带有奚落意味。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3.“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4.“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四、联系实际,全班或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参考答案:
近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不少东西,近二十年来,在经济方面我国对外国的做法和经验更是多有借鉴。(可让学生举出一些具体实例。)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关于练习
一、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联系实际对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评析。
参考答案: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母爱的积极面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下列几点可供参考: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理由见“课文研讨”。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3.父爱和母爱的差别除了上文提到的外,还有一些: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二、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说一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参考答案:略。
三、本文是一篇译作,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所不同。你认为哪些语句反映了译文的特点?可结合前几册学过的译文跟同学一起讨论。
参考答案:
译文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不少不同。例如,译文中常有一种复句,组织严密、信息量大,在汉语中极为少见。最典型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又如,译文中有一种插入句,汉语很少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本文没有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样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短文三篇
关于练习
一、分别把握三篇文章的主旨,联系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这三篇短文分别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热爱生命》
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白白虚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由于作者关注生活,讲究享受生活的方法,因此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老了,还抓紧时间,使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这篇文章的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文章第1段,说明人只要还有思想,就还是人;没有思想,就无法同自然界的万物区分开来了。第2、3段,说明人的肉体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苇草,但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显然,在第1段的基础上,意思具体化了,深化了。最后一段,补充、强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应求之于思想的规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条》
先指出信条在幼儿园就学过,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接着列出十七条信条,并对这十七条进行归纳。然后说明这十七条适用于个人、社会以至政府。最后突出十七条中的一条:出门时手拉手,紧挨一起。
这篇文章的主旨: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
可以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1.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3.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4.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参考答案:
1.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正确,生活乐趣就大,如课文中的“我”。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不正确,生活乐趣就小甚至没有,如课文中的“哲人”“糊涂人”。
2.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确很脆弱,如一根苇草,随时有折断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别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掌控和摧毁的,因此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3.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4.幼儿园学过的那些基本原则,适用于个人、社会乃至政府。所以说,“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儿园就学过。
三、找出课文中富于哲理的语句,细细品味,并就其中一条写出自己的心得。
参考答案:略。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课文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进行描写,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廉蔺交欢”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4.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参考答案:
本文无论写人记事或对话描写,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整篇文章笔酣墨饱,气势十足。
1.“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3.“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4.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
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各句中粗体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5.卒廷见相如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参考答案:
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2.急,用作动词,逼迫。
3.舍,动词,安置住宿。
4.衣,动词,穿。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答案: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却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这既是作者对蔺相如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也是作者创作动机和目的的揭示,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12苏武传
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题意图:此题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结构,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参考答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学生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参考答案: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一是要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要学生注意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
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二许多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某些义项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往往不一样。请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填写下表。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古今语言比较意识,启发他们注意发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演变现象,为以后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这里只是举例,可不受此限。
例字
例句
课文中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
假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临时充任
虚假
稍
稍迁至栘中厩监
渐渐
稍微,些许
当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正在(某时某地)
遗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送给
丢失,落下
会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正当,适逢
聚会,集合
三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设题意图:本题希望学生能通过独立分析多种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全面的人物形象,立体的人物性格,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局限于一文一传,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能有一定创见,反映出自己心得即可,不必求同。
参考答案:
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②《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别的侧面不是很了解。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自己归国后不忘故友,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他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
13张衡传
关于练习
一、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的记叙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二、翻译下列各句。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5.时政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参考答案:
1.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俗人结交。
2.张衡善于机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
3.张衡不趋附当朝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也得不到提升。
4.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5.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
三、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