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电影 《花木兰》看中国文化的缺失
从电影 《花木兰》看中国文化的缺失
用一句老八股的话,关于文艺创作,“深人生活,尊重原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等等“名言”,作为进行文艺创作的很多人说了许多年,但这么多年反复地絮叨和加深印象,今天在用起来时,很多人依旧总是本末倒置!前段时间曾在(《人民日报 “看台人语”栏目中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山东省高唐县法院的张士河同志,文章的题目是 <花木兰>丢了“魂儿”》,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电影人而言,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经典的生命力就在于,在一遍遍的重述中保持鲜活的魅力,花木兰有多达17版银幕形象,花木兰》本可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提升和挖掘人物的闪光点,只可惜提炼的不是富矿中的精华,相反却着墨于原著中没有的情爱,虽然吸引眼球,但丢失了“魂”,也就难脱“落魄”的后果了。”读后感触颇深,也深有同感。随后,中央一套 新闻联播)中播报了消息:由星光国际传媒集团投资拍摄的真人版 花木兰 首映5天票房突破4500万人民币,不日又在众多媒体上看到:电影《花木兰 上映后票房持续力锐减,内地票房整体失利“落败”的消息,原来那位来自基层、并非文艺创作专业领域的张士河同志对于 花木兰 “落魄”的判断确实是相当准确和中肯的。其实,这样的“落魄”结果,当然不仅仅是票房这~个表现形式了!许多观众对电影 花木兰 是从期待到失落的陡降曲线,并由于有了11年前美国迪士尼动画长片 花木兰》的对比,这种失落就与创作、与影视界 与文化整体关联在一起。为什麽近十几年传统文化中的名著也好,经久不衰的传说也罢,怎么变成影视作品总是佳作难产?或狗尾续貂呢?众多涉及更深层次的疑问因为(花木兰》起。
据投资方知情人透露,电影 花木兰 总投资1200万美元,票房收入与当初策划时所期望的“掀起全球新一轮木兰热”只能是失望大于希望,这个反差原因何在?是整个制作团队对原著通读不够?还是投资不足,要是有2亿美元就一定可以拍好了? 我记得作家叶文玲在小说 藤椅 中有句话:“必不可少的两张床,不能动—— 为了椅子竖床板,岂不本末倒置?”必须的“本”绝对是没有商量的“不能动”,因为本而衍生和蔓延生成的点缀而放弃了根本的基础,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危险 现在中国电影人对于创作使用最多的词汇很多,包括“大制作”、“大气派”、“大投入“大特技”、“大明星”、“大宣传”,只是创作的“本”应该是什麽,应该怎么做,没有声音去呼吁,没有空间去思考,当然,上述的那些个花花草草的“大”固然重要,可如果离开了“本”,这些所有的“大”就都会变成⋯0’(零)!亦空也!剩下的也就只有摆“POSE”和零散“没魂儿”的本末倒置了!十几年前(1 998年)迪士尼动画版的 花木兰,同样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木兰辞 中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元素。为创作 花木兰 动画片,迪士尼公司特派出创作人员赴北京、洛阳、大同、西安、敦煌等地搜集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了解亚洲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的及中国人的视角,以求 花木兰》的创作及票房等方面的成功!上百名迪斯尼动画师不惜花大量时间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刨作方式,掌握创作规律,临习中国画风,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书画手段,并创作出中国气息的可爱的中国龙、壮丽的长城、幽默的祖先形象。我国观众之所以易于接受是因为片中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虽然,迪士尼在创作中重新阐释,但全片故事咏络依然尊重 木兰辞 中的大体构架,进而3亿美元的产业价值也就顺理成章了。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尽管电影 花木兰 的导演马楚成使出全身解数,尽管赵薇、陈坤尽情地煽情,但电影 花木兰 依旧没能超越美国迪士尼动画皈 花木兰 的票房业绩和品牌影响,更谈不上因为 花木兰》而产生的衍生产品了。本末倒置的代价也许很深重!也许电影《花木兰》的投资已经收回,但如果为了一个文化元素付出的金钱而并没有留下一个口口相传,或可以在中国电影史上刻下浓重印记的一笔的电影 花木兰,应该有太多的遗憾留给投资方、制片方、导演⋯⋯中国的电影人应该因为电影 花木兰 而思考点什么了!哪怕是玩“票。
第二篇: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中国文化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中国文化
10年前,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全球推出,取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第13的成绩。这部影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热议。10年后,《功夫熊猫》使这一局面再次上演。“熊猫”来了,许多人不禁惊呼:“谁的熊猫,谁的文化?”梦工厂对中国文化的发掘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四个模式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文化研究有四个基本模式:“研究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接受(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文本‟自身特征的模式,以及研究文化产品生产的环境之状况的模式”。本文试图从这四个角度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始,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便一直活跃在戏曲、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迪斯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则将木兰带到了大洋彼岸,让她在动画形式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影片《花木兰》直接取材于中国故事,《功夫熊猫》更进一步,利用熊猫、功夫这些在外国人眼中早已被贴上了中国标签的东西,用好莱坞式的方式和眼光自编自导了又一部富含中国元素的动画大片。然而好莱坞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呢?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有这个计划了,为了它,我们准备了十五年之久。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_2]斯蒂文森的话里透露出拍片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可看作是理由之一,但并非真正目的。“好莱坞电影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自己就曾坦率的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题材创新成了好莱坞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1996年就来华创建了艺玛电影公司的好莱坞知名独立制片人⋯ ⋯彼得·罗异也说过:„上百年来好莱坞电影人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本土题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他说:„中国丰富的题材、众多电影人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将吸引国际电影资本流向中国。”大众文化要不断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就需要不断创新。题材的穷尽无疑限制了这一点。因此好莱坞不得不从全球范围内寻求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重新编码,推出经过文化转换的新产品,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如《埃及王子》就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美女与野兽》则是由法国民间传说改编的。
要想让自己的文化传出去,就需要先图解自己,与别人的文化进行协商。好莱坞动画片加入中国元素,正是这样一个举措。《功夫熊猫》不仅在情节上取材于中国文化,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中国的动画设计师也参与了其中。这部影片有25%的前期制作是由深圳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中国影星成龙也受邀对这部影片提了意见及音。事实证明,这一举措获得了成功。美联社对《功夫熊猫》评价道:“夏季大片耗资越来越多,却经常令观众感觉越来越无趣。简单而风格轻松的《功夫熊猫》是个例外。” 把中国有丰富的电影题材以及在电影制作方面具有优势条件这些理由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好莱坞生产中国题材动画大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进人中国市场,继而满足自己的利益所需,这些需要包括商业的以及娱乐的追求。既然《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化与美国大众文化相冲突的问题。毕竟,两种文化间有着太多的不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好莱坞也下足了功夫。首先,在态度上表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敬意。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既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肆意改动。有人拿《怪物史莱克》和《功夫熊猫》进行了对比,认为取材于欧洲古老故事的前者在被好莱坞改编时,运用了恶搞无极限的方法,但在对于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进行制作时,却显得小心翼翼,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限度。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观众在这方面十分敏感,随意恶搞的结果必然会遭到排斥,所以在制作时只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进行改动,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令人一笑而过,尽量做到不触动中国观众的情绪。而《功夫熊猫》的首映式一度计划在大熊猫的故乡四川卧龙举行,后来因地震取消了这个计划,并于2008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特别放映暨首映活动,把当天的票房全部捐给四川I地震灾区。这一切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向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主动示好。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可接合点。在中国人心目中,木兰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而在影片《花木兰》中这些都得到了肯定,但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内容,如木兰是为正义、家庭荣誉、保卫国家而去从军,显然这与忠孝观念并不相违背。影片中木兰是一个女英雄,通过她表现出“一个勇士有时就可以决定一切”的观点。木兰在剧中说:“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是为了我自己。”这又表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些思想,中国观众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在这部影片里,木兰身上既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忠孝观念,又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对好莱坞来说,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协商,它实现了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继而全球化的目的。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一点通过简单分析《功夫熊猫》的文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表现了儒冢思想:和平谷里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所有的居民都遵从上天的安排,相信上天会选出龙斗士来为他们维护和平。徒弟们尊敬浣熊师傅,浣熊师傅对乌龟大师景仰。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这里蕴含着道家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无”。最厉害的武功招数“无极拈花指”,以无招胜有招。龟仙人貌似颤颤巍巍,实则高深莫测。阿宝貌似无用实有大用。这里有禅宗的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靠阿宝顿悟而得,只有阿宝能心领神会。而一心想得到龙之典的豹子,用尽所有招数,终是强求。如果没有这些作支撑,那么《功夫熊猫》就只剩一副干架子:一个平庸的无名小辈,某一天突然成为上天选定的“救世主”,在各种极其巧合的情况下获得了秘笈与功夫,最终拯救了苍生,成为大侠。这是许多武侠片里惯用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如果不赋予它深层文化内涵,换以新的面貌出现,估计不会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围产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文化内涵上的发掘上似乎就显得欠缺了。以至于我们打开这部动画片,不看画面,就只听得一片打打杀杀之声。所以很多人感慨,为什么迪斯尼一拍就是全世界,而我们拍了这么多功夫的片子,却似乎没有很好地做到让人了解功夫背后的文化层面的东西。
在洪美恩的经典受众研究《看达拉斯》中,分析了受众对《达拉斯》这部当时风行欧美的美国电视剧的不同态度。《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三种不同的态度来。
第一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这类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搞笑的情节、丰富的中国元素、精湛的动画制作技术、良好的视觉效果。大众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具有娱乐价值。《功夫熊猫》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个笑料抖出,令观众笑个不停。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将日常积累起来的压抑感释放掉了。大众快感主要以两种方式运作:~ 是躲避的快感,一是生产的快感。大众文化要躲避正统的、主流的、官方的东西。传统的动画片中,尤其是在中国动画片里,好人好到极点,坏人坏到极点,脱离了生活,且多为说教,看多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令人不想再看到这种动画片,反而会去认同那些有着丰富性格特征、甚至有种种缺点的形象。《功夫熊猫》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躲避心理,影片没有严肃的说教,风格是活泼轻松的。阿宝一改传统荧屏中独行江湖、高人一等大侠形象。侠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变得非常富有人情味,贴近了观众。阿宝他很胖,他性格温和,容易相处,他和普通人一样爱幻想、贪吃⋯⋯完全没有了往日大侠的风范。阿宝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许多人豁然发现原来大侠也有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一面,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从中生产出了意义,得到了快感。当然,一片赞扬之声中也不乏明显过了头的。如网络上流传的“一部《功夫熊猫》就胜过《论语》”以及“别人的一切都好,我们的一无是处”之类的论调。这不是面对差距的正确态度,倒反映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感。
第二种态度是抵制。这部分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功夫熊猫》是一种文化侵略,是纯商业性的、无价值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敬。抵制《功夫熊猫》最出名的人莫过于所谓的“熊猫”艺术家赵半狄。他将抵制的横幅拉到了放映现场,又拉到了广电总局门口,还在博客上、视频里到处发表抵制言论。赵半狄认为,《功夫熊猫》伤害了国人的感情。灾后的中国处于悲痛中,好莱坞来到中国放映徒具中国元素外衣的美式俗套无聊的电影以捞钱,这是不能容忍的。赵半狄在忧虑什么,忧虑我们的钱被骗走了?可是其他好莱坞大片来中国上映时,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抵制。忧虑我们受到精神伤害?可事实上或许只有他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恐怕他真正忧虑的是中国的熊猫会变成美国的熊猫,即中国文化的丧失。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许多人都持有的一种观点。“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它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中。”l5 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抵制者认为《功夫熊猫》反映出好莱坞正在拿走我们的文化,经过加工,再转手推到世界观众的面前。表面上看是被中国文化吸引了,实际上是以这个外表来推行自己的文化。但是在对待《功夫熊猫》时人们似乎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许多主流文化代表者和大众都持第三种态度——要进行反思。他们既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又不盲目赞同,也不将其上升到文化侵略的高度。当赵半狄出来抵制时,盲从他的人并不多,人们认为与其抵制,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想想如何应对。他们呼吁中国电影业能够快点发展进步,迎头赶上。
2008年6月27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在此期间,召开了“2008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自己却利用得不好,国产原创动漫何时才能突围?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也讨论了这个话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拍出优秀的影片来。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的前提下,人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在对待抵制事件上,广电总局也保持了客观理智的态度,进行了妥善处理。
声称反思的人中间还有一种论调惊人地一致,就是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要进行反思之后,使用了“耻辱”、“羞愧”、“扇耳光”之类格外刺眼的词。正视现实,进行反思,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但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感到是耻辱呢?这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我们在弘扬自己文化方面做得太差了。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没有做好,所以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文化正在被他人利用。我们白白浪费了自己优秀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害怕自己的文化被他者侵害,我们感到不能容忍。这折射出一种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我们迷恋于自己的文化,坚定地认为我们的文化非常好,并且认为我们的文化只能由我们自己阐释,别人不可以改动。当他者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相交往,对我们的文化进行阐释时,我们把这视作对自己文化的破坏。因此这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承认《功夫熊猫》好,说自己要反思,但内心实际上是排斥《功夫熊猫》的。通过分析,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就是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利用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里面诚然有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产生陌生化效果,实现创新的原因。但是,吸引好莱坞目光的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在他们眼中,中国文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属(下转第56页)性标志。别人对我们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影输出方面,我们对外展示的也多是传统文化。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无不说明此。因此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电影题材,也表明了全球化的趋势。罗兰·罗伯森说:“从特定的意义七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 ‟这意味着全球化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是文化的过程。霍尔也说:“全球化绝不能视为一个文化同质化的简单过程;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 ‟所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化的产物。我们在这些影片中看到了中西文化相交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也有消弭了界限的趋势。但是这些并不是天衣无缝地存在于影片中的,这样的影片是混合体而不是统一体。我们依然可以很轻易地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来,并且很有可能读出隐藏于其中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来。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历经10年,人们已逐渐接受了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改编。在这种语境下,更多人有了思考空间,更愿意站在理性思考的高度看问题。“熊猫”来了,如何应对?或许还是引用《功夫熊猫》中的一句话比较合适: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参考文献: [1]刘志友.文化研究的四个研究模式[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阎云飞.新闻晨报:《功夫熊猫》是写给中国的情书[DB/OL].http://ent.QQeom.2008—5—26. [3]白彩霞.好莱坞勾兑中国故事的若干方法—— 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片《花木兰》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第三篇:从《花木兰》看译介学
从《花木兰》电影和《木兰辞》看比较文学中的变异学
姓名:张龙 学号:100212055 班级:汉语言文学本二班
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的可比性在于同源中的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的传播和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于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的蜕变,而对于美国拍摄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与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相比,无疑有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在叛逆性上,在《木兰辞》中花木兰虽然突破常规思维,决定男扮女装,代父从军虽然突破了一个女孩的常规思维,而《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出发点是孝,文中就有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木兰辞》中的叛逆性并不是叛逆,而是尽孝。而迪士尼《花木兰》电影中的花木兰虽然也是决定男扮女装,代父从军,可是她的出发点相对就复杂得多首先是她的性格,有点男孩子的秉性,导致不符合古代人们对女子的要求以致婚姻的失败丢了父亲的颜面以此来看她的从军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为了挽回家里的面子,再是为了父亲,而电影中他的父亲是反对她代父从军的。
其次是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在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女性形象非常鲜明,文章开头就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很明显木兰在织布,在得胜回来后木兰的形象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而作战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些英姿飒爽的行为于一个芊芊贴花黄的女子为一体,让人不得不称奇,而她的孝道也令人不得不敬佩。而花木兰的女性形象就显得较为单调的多,不管是在家做女子还是在外打仗拌男子都先得不安分,首先是嫁出去时对相公家里人的照顾,任她怎么装淑女都将失败,在家了为了替父从军而使父亲恼怒,在作战时也显得手足无措,虽然在战争上影片中让他以聪敏勇敢取得胜利,而她的聪明勇敢远没有在《木兰辞》中表现的更为聪明和勇敢,木兰辞中虽然对战争的描写很少然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显示出战事的艰难,而: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显示出了花木兰真正的功绩。这其中的聪明与才智决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就更显示出木兰的聪明之处,十二年都没有被发现是女儿身,而迪士尼《花木兰》电影中的花木兰却被人发现是女儿身。
当然还有女性的地位,中国虽然是男权主义历史悠久,然而在北魏时期女子的权利并没有所谓的三从四德那样,北魏又是少数民族对女子的要求自然更低,虽然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但是像花木兰这种可以骑马打仗的女子并不少见,而电影《花木兰》开头也过于强调女子的尊卑观念。另外虽然结局都是不受封赏卸甲归田,然而她们背后的差异依然是很大的。
同样的故事却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产生了人物的变异很明显的是他们都容入了自己文化的元素,如中国文化的家庭本位,孝道精神,爱国精神,美国文化元素中的人人本位,个人奋斗的元素,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花木。这也就是文学变异的魅力吧。
第四篇:从世界杯看中国文化
世界杯不仅是一场技能的博弈,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精神的较量。在中国队无缘本届世界杯之时,6月15日朝鲜队以1:2输给世界第一球队巴西队,虽败犹荣,成为世界杯的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各方关注。随之,有关世界杯与中国足球的话题,更是高潮迭起,为本届世界杯增添了别样的风情。英国《卫报》的评论说这是一场伟大的比赛,这才是世界杯!法国《队报》的评论是朝鲜的一粒入球让巴西在本就寒冷的天气下打了一个不小的寒战,朝鲜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它不是来南非“逛一下”的。他是奔着进球来的,也是奔着赢球来的。韩国SBS电视台的评论说弱者在强者面前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没有人再敢轻视朝鲜,朝鲜队成了最值得期待,让每个对手心惊的黑马。CCTV的评论是朝鲜队给了中国足球极大的信心和希望,因为现在所有的东亚球队,日本、韩国、朝鲜都给了我们一个例证,不管是从人种还是从胜利的角度来讲,从技术环节上来讲都没问题。给中国足球又扇了一次极其响亮的大耳光,我们应该为中国足球继续感到羞耻,我们期待会有知耻而后勇的那一天,我们现在还不够知耻。显而易见,中国足球和朝鲜足球相比是相差甚远的,更不能谈何时才能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因为,多年来以人种、技术等类似的人为的借口和谎言为代表的不是文化的伪文化充斥着中国足球,无限度透支了中国足球有限的荷尔蒙。中国足球也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国家球队应有的民族足球价值观来接镶世界足球文化,导致中国足球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不能展现中华民族精神,落得人人叫骂、喊打的田地。当然,这个罪过也不完全怪中国足球。因为足球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离不开广大球迷和社会的支持。如果说,足球精神与文化的展现是以球迷和球员为载体所组成的核心,那么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不得志是不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有关呢? 按理说,中国的人口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球迷的国家,中国足球影响力应该是属世界前列的,应是最能代表和阐释中国文化的。但是,人口这一点并没能成为优势,反而是起到了很多不良的作用。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球迷的国家的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伪球迷的国家。这在中国60多年的征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始终以经济为主旋律的社会思潮中所形成的“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中可见一斑。那么,由伪球迷所承载的国家文化能与世界足球文化相接镶吗,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中国足球的落魄就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一手造成的,中国足球不能承载展现中国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如何振兴中国足球?还需从振兴中国文化入手,重塑社会价值观做起。否则,中国足球无药可救,中国文化必将再造浩劫,因为,无论是中国足球、还是中国文化,我们缺少的都是精神信仰。无外乎,这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1、世博会既是各个时期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各国举全国之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国都像奥运会一样争相举办。我国上海市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是159年以来的第一次,是全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是对中国文明进步的认可。举办上海世博会也必将对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筹办期间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每年达0.3%左右,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花费近4000亿元,加快了上海市政建设,建有8条地铁路线,建立了高速公路网,航空交通网,上海将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2、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大盛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展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3、是一曲以“创新”和“交融”为主旋律的交响曲。“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世博会的主旨。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弘扬“创新”和“交融”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它用主题模式引发全球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用海纳百川的态度鼓励人们对未来的展望,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如本届展品中有各种低碳产品、万能相机、太阳能飞机、可发电的地板、透明水泥等等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4、是人类文明的精彩展示和全世界人民的大聚会上海世博会将汇集各国人民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的合作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因此它是一个大课堂,是长见识,开眼界的地方。它也是一次海内外人民的大聚会。半年展期将吸引7000万人次游客来参观。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系列的论坛活动,展现地域风情,诠释多元文化,已有近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城市申报一千多台节目,演出场数达两万多场。参与国都将献出有特色的经典精彩节目进行交流。
总之,我国透过上海世博会的平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是对当代社会文明、智慧的记录和对未来的前瞻。让我们共享上海世博会所赋予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时尚与欢乐。
第五篇:从诗歌到电影浅论《花木兰》
从诗歌到电影浅论《花木兰》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主题内容:以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例,从中国古代《木兰辞》到现代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论述女性主义意识的逐渐觉醒,中国古代《木兰辞》中潜含者无意识的女性主义,其对花木兰的赞扬是以孝为前提的,里面有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但更多的是符合父权社会的要求的。现代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里明确的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表现女性对自我价值对自由的勇敢追求。从古代诗词到现代电影,展示了女性主义意识的逐渐觉醒。
关键词:花木兰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意识
《木兰辞》
自由
自我意识
花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花木兰》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北魏,文帝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12年,是虚指)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木兰辞》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颂;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兰从军》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木兰辞》不仅述说了一个女英雄的故事,也蕴含着中国古代无意识的女性主义的萌芽。《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进入男权社会,并且与忍受各种艰苦的条件,与男将士并肩作战,同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厮杀,并凯旋回家建功立业,成就某些男人都无法成就的事业,这是对作为女性的花木兰的赞扬,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女性价值的认同,是女性意识的觉醒的萌芽。此后花木兰也激励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女性,使她们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特别是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女作家用过木兰的典故,都是引以为傲的。如清代王筠的《鹧鸪天》:
闺阁沉埋十数年,不能身贵不能仙。读书每羡班超志,把酒长吟李白篇。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玉堂金马身无份,好把心情付梦铨。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古代《木兰辞》表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是比较薄弱的,或者说是无意识的,木兰之类英雄的营造,就某一方面——“替父去从军”而言,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她们在这一点上成为女英雄,其中包含父权社会对妇女的期待:女人“替父去从军”。需要她们如何,她们就能如何。“替父去从军”是可行的,自己去从军行不行? 所有这些实际依然是一个服从的角色。我们能想象自己处身这种“花木兰”文化中,要你干吗你干吗吗?这不是选择,而是服从需要。不是赋权,而是权宜之计。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文人木兰诗其实更强化了木兰行为的意义:这里木兰替父从军,满足了一个更高的父亲的需要——国家、皇权的需要。木兰从军的意义是在这个层面上转化为文化象征的。它和妇女的愿望不一样了。妇女希望的是男女都一样,不要压抑我、限制我。但是在这个父权社会的文化内,它的内涵变成了对国家需要的服从。可是国家不需要的时候呢?那妇女还是回家去。从中可看出,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木兰辞》中含有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但还是有局限的,它所含有的女性意识是局限在符合父权社会的权益的要求下的。
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塑造的花木兰的形象,稍异于中国古代《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其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也更为强烈,表达了花木对于自我价值、及自由的追求。
在影片中木兰以一个非常泼辣、毛手毛脚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依靠做小抄来勉强记诵女人在社会上所必须遵守的三从四德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骑着高头大马就风风火火地去见媒婆,又把父母寄予厚望的选秀搞得一团糟。女人凭什么要牢记男权社会定下来的条条框框?又凭什么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还要费尽心思就为了做某个男人的妻子呢?花木兰的不寻常,就表现在她有意或无意的反传统,这使得她与小心遵从伦理纲常的“小家碧玉”截然不同。终有一天,匈奴来犯,朝廷急需男丁,然而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于是花木兰下定决心替父从军。这本是体现了中国人所弘扬的孝道,但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这正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女人是不能上战场的,女扮男装更是欺君之罪。这难道不是对女人政治地位的歧视吗?花木兰打破了这种局面,而且立了大功,救了中国。“救了中国”这一说法明显是太夸张了,但西方人自然不会去为了制作一部动画片而专门去考证历史中的花木兰 到底立了多大的战功,只要把这个女人塑造成英雄就足够了。而且,花木兰在军营里可是比那些男人还要强壮和具有智慧,她甚至还两次救了长官李翔——也就是她未来丈夫的命,一次是在雪崩当中,一次是在单于手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以往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常常是英雄救美,女性扮演的是弱者的角色,她们需要强者的保护。但是《花木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却是“女救男”的反传统模式,而且一救就是两次。这种情节的安排刻画表现出了女性勇敢机智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女子存在的价值,承认女性也有超过男人的时候,花木兰这样的女孩也自然会成为许多女孩子们的心中偶像。
同时影片中表达的主题也异于《木兰辞》,《木兰辞》着重体现的是木兰为孝而从军,它实际上是更符合父权社会的权益的,而影片《花木兰》中木兰是否是为父从军呢?木兰从军的理由可以说有一部分是为了她的父亲,但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自我,追求自由。如在影片中木兰选秀失败,在池边所唱的歌词中,有这样一句发自内心的呐喊“我怎样才能做真正的自己?”,之后在从军中,她为救李翔身份暴露,被大家遗弃,在雪地里,她开始深思自己的从军的真正理由:“我真的是为了我父亲而从军的吗?”“我想我是为了我自己,证明我自己的能力,为了我抚镜自照时觉得能够对得起自己···”由此可看出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木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其从军的过程是对自我能力的证明的过程,她渴望自由,希望平等,影片真正的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女性对自我价值、对自由的追求。
中国古代《木兰辞》中潜含者无意识的女性主义,其对花木兰的赞扬是以孝为前提的,里面含有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但更多的是符合父权社会的要求的。现代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里明确的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表现女性对自我价值对自由的勇敢追求。从古代诗词到现代电影,展示了女性主义意识的逐渐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