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1年工作及2012年工作思路
天汾国际电动工具商贸城
2011年发展情况及2012年工作思路
一、内部建设基本情况
天汾国际电动工具商贸城位于启东市天汾电动工具产业园内,一期工程于2004年8月兴建,2006年1月竣工,总投资1.2亿元,占地101亩,总建筑面积59350平方米。一期已经开发76亩,完成建筑面积50438平方米,建成360个标准商铺、一个大型会展中心、一个商务中心及相关的仓储物流中心。商贸城集会展、商务、物流、信息咨询、休闲、餐饮、公共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与天汾电动工具产业园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于2006年2月被中国五金交电化工商业协会和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授予“中国电动工具第一城”称号。
(一)规划编制
为促进电动工具产业发展,天汾电动工具产业园管委会先后编制了《中国启东〃天汾科技五金工业园总体规划》和《天汾五金工业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2009年,启东市政府又组织编制了《启东市电动工具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2009-2011),其中明确了对电动工具市场建设和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全国最大的电动工具营销中心的目标。
(二)管理机构设置
2006年启东市成立天汾电动工具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为了切实加强对天汾国际电动工具商贸城服务业集聚区的组织领导,同时也为切实加强对电动工具产业发展的服务推动,吕四港镇又专门抽调5名工作人员成立电动工具公共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商贸城,负责集聚区的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005年9月,天汾电动工具产业园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合作,成立了“中国电动工具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中心”和启东市苏工电动工具技术创新中心。中心依托全国电动工具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以及国内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雄厚的技术力量,积极为电动工具企业提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试验、产品检测、检验服务、认证服务、品牌申报、专利申报、会展服务、人员培训及企业信息化服务等,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四)信息资料报送
按照上级要求,能及时做好各类信息和报表报送工作。
二、2011年发展情况
(一)工作情况
1、积极办好会展,扩大市场辐射力。中国〃启东天汾科
技五金交易会从2000年开始举办,自商贸城建成后,每年的交易会就在商贸城举办,从2009年起又从一年一届调整为春秋两季。近年来,交易会发展不断向五个方向发展延伸,即交易会的产品类别由电动工具整机向电动工具零配件方向延伸,交易会的产品行业由电动工具向机械电子延伸,交易会的市场取向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交易会的交易方式由有形市场向网络市场延伸,交易会的服务领域由展示交易向信息发布、物流配送、资金结算、餐饮住宿等会展服务业延伸。天汾科技五金交易会倾力打造全方位的“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平台,12年间经历一次次“裂变”,业已成为中国电动工具行业的风向标,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第十三届交易会吸引了1000多家中外企业参展,摊位供不应求,入场参观人数超过7万人次,成交金额高达5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会展极大地带动了启东地区乃至全国电动工具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2、发挥公共平台作用,提供科技创新支持。充分利用苏工电动工具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会员企业提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试验、产品检测、检验服务、认证服务、人员培训及企业信息化服务等。中心运行以来,累计服务企业技术项目217个,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531名,参与新产品开发6件;协助企业完成发明专利15件,授权2件;完成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25件,授权专利106件;帮助江苏东成工具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的30个产品成功申报江苏省
高新技术产品或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中心被省经信委、省中小企业局评为“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
3、引导企业创建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江苏省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品牌培育和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对电动工具企业品牌创建情况作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宣传发动等形式,向企业灌输“质量立企、品牌兴企”的理念,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商标注册为突破口,以培育“名标名品”为抓手,帮助企业确立商标发展战略,促使企业逐步从“要我创”向“我要创”转变。2010年和2012年,东成公司的“东成”商标和国强公司的“国强”商标相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东成、国强公司的系列产品还被评为中国免检产品。随着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品牌效应随之凸显。东成公司近两年呈跨越式发展态势,2011年应税销售达13.74亿元,在国内自主品牌中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国强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总投资1亿元的国强工业园投入建设。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行业内企业创牌的意识和积极性显著提升,目前行业内共有注册商标398件,其中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8个,南通市知名商标、名牌产品23个。商会还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打造国际品牌。东成“DCA”、“国强”、“圣德里”、“嘉德龙”、“凯利达”等230
个商标已在马德里条约国等100多个国家进行了注册,产品远销欧美、非洲、中东、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日趋扩大。
4、大力开展企业培训,提升管理水平。中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委组织部、工商联等组织的二十多期“东疆大讲坛”系列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经营战略、营销策略、税务筹划、人力资源及生产现场管理等方面,每期培训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得到了会员企业的好评。同时,还加强与外地同业商会、科研单位的交流,多次邀请专家、教授举办了各类培训班,如MBA专题课程班、电动工具生产现场管理、企业团队精神培养、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企业合理避税策划、电动工具产品检测检验、电动工具行业研讨会等十多个场次的企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会员单位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5、参与整治监管活动,提振行业竞争力。长期以来,政府对电动工具这个优势产业一直积极扶持,在税收方面一定程度上也是采取“放水养鱼”的态度。但随着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行业内出现了实际生产销售与税收申报不相符、企业规模与贡献份额不相称等现象,有些还特别严重。同时,区域不平衡性也非常明显,企业意见和反响很大。为促进企业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引导、规范、促进电动工具企业健康发展、良性竞争,中心配合政府开展了电动工具行业依法纳税自查自纠工作,对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合理确定税收
目标监控值,促进企业进一步规范纳税行为,也促进了行业公平竞争。
6、积极帮助牵线搭桥,助力融资化解难题。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中心积极联系建行、工行、信用合作联社以及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南京银行南通分行、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南通分中心等单位,从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给予一些特色金融信贷项目和指标倾斜,推行商户联保贷等方式,帮助一些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2011年,跟工商银行启东市支行在电动工具行业内成立了全市首个工银商友俱乐部,为企业争取了更多金融服务优惠政策。
7、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网上交易发展。通过多次召开行业座谈会广泛听取启东电动工具企业对信息需求的意见,在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开展了对500万以上规模电动工具企业现状产品、生产技术难题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原始数据,与启东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南通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开发运行了启东电动工具专项数据信息系统。同时,建立了网站——天汾网(http:// www.tianfen.net),为电动工具企业开展网上交易提供平台。
(二)工作成效
1、市场规模
市场成交额:2011年集聚区内市场成交额230亿元,较2010年增长35.71%。
税收收入:2011年度税收收入1.9亿元,较2010年增长28.4%。
投入资金:2011年度市场投入资金5.6亿元,较2010年增长33.3% 经营户:2011年末入驻市场经营户732家,较2010年增长40.2% 吸纳就业:2011年末吸纳就业人数2733,较2010年增长45.4% 区域影响:2011年度市场成交额为230亿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成交额300亿元的76.6%。
2、市场信誉
产品质量:根据市质监局的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度共对市场抽检123批次,合格率100%。
消费者满意度:根据工商局和质监局联合检查反馈情况,未发现有消费者投诉,消费者投诉率为0。
3、发展潜力
网上交易:2011年度集聚区市场网上交易额为47.7亿元,占全部成交额的20.74%。
辐射能力:非本地产品占全部产品比重为45.3%。
产品品牌:省级以上知名品牌以及代理商数17个。包括国际知名品牌“牧田”、“博世” “日立”、“利优比”、“邦克”、“德克斯” “奥奔”“喜利得”“盛普动力”
“得伟”等,本土省级品牌企业“东成”“国强”“山本”“弘宇”“苏洋”“凯利达”“圣德里”“康平”“恒丰”“索利得”等20家企业在内,在本集聚区直接设有门市部,无代理商。
三、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我区将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电动工具营销中心的目标,以天汾国际电动工具商贸城为依托,着力在提升规模、完善功能、做响品牌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力争集聚区实现市场成交额280亿元,税收收入2.5亿元,入驻市场经营户?家,吸纳就业人数?人。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加快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确保明年春季交易会投入使用。加快集聚区内天汾大道建设,启动总投资?亿元的百源基业五星级宾馆建设,启动公共服务中心大楼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配套功能。
二是进一步办好节会扩大市场。不断探索一年两度的科技五金交易会办会机制,努力提高会展的策划组织水平,扩大会展的影响力。依托天汾国际电动工具商贸城和启东5万多人的在外营销队伍,加快发展电动工具销售市场,努力把启东建成全国电动工具营销中心。
三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江苏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这个载体,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广交会、中国五金博览会及国际五金博览会等多层次会展,搞好企业产品推介和
产业、市场招商,巩固西欧、南美、俄罗斯、中东、东南亚等传统市场,开辟北美、澳洲、北欧、非洲等新兴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并购、合资、合作、租赁、特许专销等多种方式开拓境外市场,扩大天汾电动工具品牌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四是进一步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快江苏省电动工具检测中心落户启东,不断完善电动工具专业网站建设,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品牌培育、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咨询、培训等服务内容,加快引进设计、模具开发、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星级宾馆、休闲娱乐等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是规划建设物流集聚区。抢抓吕四大港开发的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业,积极推进现有物流资源整合,拓宽物流增值服务,扩大物流服务区域,加大商贸城流通能力,打造物流集聚区。
第二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计划
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依托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和现有的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在园区设立了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编制集聚区建设发展三年(2010-2012年)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到2009年为止,全园区有环保企业100多家,年销售总额超50亿元。集聚区内有环保服务业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3800多人,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近2亿元。
其中,江苏鹏鹞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环保百强企业之一,是国家级企业集团,并在新加坡成功上市,该企业主要从事环保设备研制开发、生产和工程承包。江苏一环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制环保污染防治设备的专业企业,主要经营环境污染防治设备、玻璃钢产品的制造、安装、工程施工,并开展各类环保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技术咨询服务。另外如江苏博大、晟宜环保、化工成套等40多家规模环保企业,产品涉及工业废液处理设备(含污水处理与防治设备)、废气处理设备、噪音处理设备、固体无害化处理设备、废物回收处理设备和其他成套设备制造等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处理为主,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大气污染防治、环保药剂、环保新材料等共同发展的环保产品体系。
以科学规划规范建设 “两区八园两中心”(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江苏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园、江苏宜兴国际环保设计园、江苏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软件设计园、彩虹科技园、救援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国家级线缆检测中心、国家级环保会展中心),完善集聚区功能,彰显集聚区特色。
同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目前,服务业在建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7.55亿元。2009年全年完成投入5.3亿元。这12个项目分别是东来国际环保科技商务港、创新创业大厦、乐希大厦、江苏省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金汇大厦、彩虹科技园、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保利大厦、配套生活区、华侨饭店、瑞金酒店。其中,乐希大厦、金汇大厦已封顶;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进入设备调试、装修阶段;东来国际环保科技商务港地下工程结束,主体建至二十层;瑞金酒店进入试营业阶段;华侨饭店开始拆迁;其余项目均已土建开工。
在环保研发配套载体的建设方面,环科园70%以上的环保企业和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清华、北大、南大等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在园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了以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多个研发载体。2008年至今在宜兴市获得的14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有7个在园区进行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凸现了环科园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二、趋势分析
对于进一步正确树立集聚区的发展方向,我们首先充分认识到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害化学品污染等使得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环科园作为我国唯一的以环境保护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在环科园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促进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二)有助于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环保产业竞争力不强、研发能力比较弱等几个方面。而目前宜兴已基本形成以水处理设备为主,包括声、气、固、仪、配件六大类数千个产品的门类,企业生产技术较高,产品性能较好。因此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园区产业布局
环科园位于宜兴市区范围内,发展空间有限,不适宜进行较大规模的一般制造业生产活动。因此作为生产、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化发展,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四)有助于提升园区综合功能,改善城市形象。
目前,环科园已经建设包括环保科技创业、环保产业发展、商务、环保科技设备信息、金融、国家级环保会展、环保设备检测、行政服务、环保人才培训及配套公寓等九大功能的中央商务区以及文化创意、服务业外包等载体工 3 程,主要发展总部经济、人才培训、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后将有利于提升园区综合功能,改善宜兴城市形象。
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以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园、服务外包基地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载体为龙头,以园区内环保制造企业作为服务对象,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环保设备技术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服务,以及服务外包、商务办公、会展等产业服务功能,实现从重点项目到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促使企业快速地在此区域内集聚,短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重点向无锡、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范围内扩展服务对象,在集聚区技术研发、服务外包等主导业态功能逐步实现的基础上,向环保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及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商贸、生活配套等服务功能方面延伸,完善集聚区内生产结构,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建成环保科技创业研发的集聚区和辐射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以彰显宜兴环保产业的特色优势、提升地区产业发展层次、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空间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以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高层次的主导业态为龙头,以专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价值链整合为目标,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遵循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空间集聚化发展的相关要求,打造特色显著的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宜兴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运作
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出税收、土地、资金的等优惠政策,引进相关重点龙头企业入驻,促进为制造业服务的科技创新等重点业态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推动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科技、创业、商务、服务外包等业态的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以统筹规划为重点,整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环科园资源、功能、交通、设施等多个要素,协调集聚区与环科园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内产业功能配套、协作,强化集聚区内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的关系,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体现集聚区协调发展的原则。
3、彰显特色,突出优势
充分彰显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作为国家级的以环保设备和环保科技发展为特色的产业定位,利用国家相关支持的产业政策和导向,积极在环保设备制造技术、环保技术以及其它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方面做出亮点,体现出服务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功能。
4、重点突出,跨越发展
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要求,体现主导带动的作用,突出以科技研发服务业态为重点,在环保设备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兼以配套发展商务、物流等业态,形成集聚区的整体合力,短时间内彰显宜兴市环保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宜兴市的跨越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2010年,入驻企业40家,业务总收入58亿元,就业人数1万人,投资额12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0家,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二)2011年,入驻企业50家,业务总收入90亿元,就业人数15000人,投资额15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3家,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三)2012年,入驻企业60家,业务总收入150亿元,就业人数2万人,投资额18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5家,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五、主要任务
(一)以环科园良好的环保制造业发展基础为产业基础支撑,从重点为环科园环保产业配套服务的角度出发,拓展服务内涵,向长三角大区域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大尺度出发,选择优势比较显著、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的产业方向作为发展重点,积极引导环科园走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带动的新路子,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业态,实现宜兴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二)集聚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
1、科技研发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1)研发设计服务。依托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江苏鹏鹞环境工程承包有限公司、中日环境技术转移中心、德中环境技术转移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一是从宜兴市环保产业的规模带动角度出发,对宜兴市环保生产制造企业提供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尤其是针对水环境诊 6 断、污染处理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包括各种新型高效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与工程化推广,解决高难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及高效低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二是针对重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工艺技术研发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服务等,为企业提供相对周到的增值服务。
(2)产品检测服务。依托已经建成的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集聚区内规划建设环保科技研发区内的产品检测中心,重点拓展环科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产品检测功能,重点建设环保设备检测中心,重点为长三角区域内环保设备产品和电线电缆等重点行业产品提供质量检测检验以及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成为长三角区域内环保和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的质量中心。电线电缆可以提供符合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指令检测、认证检测;环保设备产品检测则符合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
(3)一体化解决方案。从环保制造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时间段对环保科技服务的需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环保科技综合服务在地域内的实现。产前阶段提供环保设备产品的研发以及环保技术的创新;产中阶段主要是提供环保产品的设计与完善;产后阶段主要是进行环保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在以上研发设计和产品检测等单项环保科技服务功能基础上突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功能。
2、成果转化和孵化
从未来集聚区做大做强、提升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出发,在重点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需要对中小企业创业以及具有技术成果的单位进行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一个服务载体。
7(1)构建创业园等技术孵化载体。在规划期内重点推进集聚区内沿绿园路南侧布置的江苏省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科技创新创业园。规划重点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的国家实验室科技成果在创业园服务载体内就地孵化、转化,引导集聚区成为国家环保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及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产业化的重点孵化器。
(2)依托载体建设推进高新技术孵化。依托创业园等技术孵化载体,对宜兴市以及更大范围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保设备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孵化。一方面重点引进一批宜兴市紧缺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和项目,对水污染治理、固体污染治理等技术进行研究孵化;另一方面,创业园内建设中试车间、配套生活设施,吸引一些中小企业以及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团队进行孵化,尤其是重点鼓励引进留学生创业团队,实现环保技术等高新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为重点推进成果的转化,可以实现其他科研院所相关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通过“落地转化”的特殊方式推动环科园相关产业的层次升级和改造。
六、空间布局
根据环科园发展现状,选择园区东西向主要干道绿园路为中心,东起新城路,西至南岳路,北起龙池路,南至百合场路这块区域设立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68.87公顷。
集聚区重点建设七大功能区域。
1、科技研发区:位于集聚区西侧,茶泉路和宁杭公路之间,绿园路以北,面积约为23.6公顷。
2、环保产业设计服务区:位于兴业路与土干路之间,面积约为6.39公顷。
3、生产配套区:东起兴业路,西至新长铁路,北起绿园路,南至南河路,占地12.67公顷。
4、环保产业创业区:位于科技研发区南侧,即绿园路以南、宁杭公路以东地区,总面积22.58公顷。
5、商务办公区:位于新城路以西,南河路以北,兴业路以东,绿园路以南,总面积17公顷。
6、配套物流功能区:位于宜兴火车站以西、绿园路以南,总面积18.22公顷。
7、综合配套服务区:该区分三部分:行政管理区、专业商贸区和生活配套区。其中行政管理区位于新城路和兴业路之间,绿园路以北,占地4.86公顷;专业商贸区位于竹海路与杏园路之间,占地6.83公顷;生活配套区位于土干路以东、绿园路以北,占地约1.7公顷。
七、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
建立符合市场运作要求的集聚区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在管理上保障集聚区规划的有序实施,成立了以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朱保强为主任的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并确定专人负责每个功能区建设,真正形成便捷、高效的管理体制。
(二)资金保障
1、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2、利用各类政策争取相对应的专项资金
3、构建区域性创业融资平台
(三)政策保障
1、土地政策:简化用地审批程序,支持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的发展。
2、税收政策:对吸引入园的国内外环保技术的创业团队以及科研院所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规定,采取免、减优惠政策。
3、建立财政倾斜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宜兴市每年对重点环保科技研发企业给予扶持的专项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四)机制保障。
1、管理机制:一是加快企业内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网络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2、招商机制:一是重点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向集聚区集聚,着力引进高集聚、强辐射的服务业特色和品牌企业。二是注重产业配套项目招商,着力吸引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集聚区,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八、三年建设内的重点项目
1、中央商务区
2、彩虹科技城
3、保利大厦
4、东南大学-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
5、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
6、国家环保设备检测中心
7、华侨饭店
8、乐希大厦
9、创新创业大厦
10、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
11、清华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12、苏州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高功率LED研发中心
13、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
14、服务外包宜兴环科集聚园
15、江苏宜兴国际环保产业设计园
16、RFID读写模块及I/R收发模块研发中心
第三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点
慈溪探索服务业集聚发展方面的做法
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稳中有升。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2.58亿元,同比增长13.9%,占GDP 比重达到37.7%;预计,全年将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2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3%以上,占GDP 比重在36%以上,比2008年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市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现就我市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三产兴市‛的发展战略,成立了市现代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加快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升级成为了主旋律,慈溪的服务业发展也处在了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把服务业集聚发展课题摆上重要议程,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多次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强化服务业产业基地抓手,集力推进我市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政策扶持,强化引导。2005年,我市首次出台了《关于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慈政发“2005”20号),此后每年都出台该类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重点加强对基础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品牌服务业创建、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为此,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00万
进行政策奖励。
(三)加强规划,认真谋划。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慈溪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2009—2011)》(慈政发“2009”66号),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规律,以‚立足宁波、依托上海、服务长三角‛为目标,明确了以‚五大片区‛(中心城区、周巷片区中心镇、观海卫片区中心镇、慈东片区中心镇、杭州湾新
区国际商务休闲城)及中心镇为重点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空间布局,确定以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科技创意产业等八大类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同时,根据发展纲要的要求,编制了八大产业专项行动规划,并着手编制了《慈溪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规划》,通过增强我市产业集聚辐射力,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该规划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一、二产业,实现产业联动;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同步提升;整合。拓展内外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在中心城区、四大片区(杭州湾片区、周巷片区、观海卫片区、慈东片区)及主要中心镇,着力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良好态势。专业市场在我市服务业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发展好专业市场,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2009年,我们着手编制了《慈溪市商品市场发展规划(2010-2020)》,目的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与慈溪产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现代化、规范化的商品市场体系,实现‚立足慈溪,辐射周边县市以及长三角地区,打造慈溪‘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的目标。着重启动与推进慈溪商品市场的‚345‛工程,即:改造提升三个商品市场,分别是慈溪
工业品批发市场(商都)、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慈溪机电五金市场;易地迁建四个商品市场,分别是胜山服装布料市场、天元铁皮批发市场、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慈溪旧货交易市场;规划新建5个商品市场,分别是慈溪市金属材料市场、慈溪市家电市场、慈溪市轻纺服装市场、慈溪可再生资源加工交易中心、慈溪市大型建材家居市场。
二、下步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思路
我市服务业集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相对较晚,有待进一步探索。下步主要思路:
(一)抓紧规划编制完善,着重推进。抓紧编制出台《慈溪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规划》、《慈溪市商品市场发展规划(2010-2020)》这两项规划。并着手推
进一中心(中心城区)、四片区(杭州湾片区、周巷片区、观海卫片区、慈东片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及着重启动推进慈溪商品市场的‚345‛工程。
(二)加快公共平台建设,提高“三项功能”。强大的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是有效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鼓励各类资本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三项功能:一是要素集聚功能,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规模效应,把集聚区打造成为专业人才的高地、要素价格的洼地;产业支撑能力,顺应企业发展需求,为现有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做大做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重大知名企业入驻集聚区,提升集聚区知名度,同时培育当地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一是构建全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网络。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 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镇(街道)也落实专职领导和专门工作机构分管辖区内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分析。全面整合服务业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源,完善反映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服务业发展形势监测分析制度。三是完善考核体系。健全考核指标,把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重点工程完成情况作为具体考核指标,分解到各镇(街道)和职能部门,强化考核激励,突出对有功单位、人员的表彰奖励。
第四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简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 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是 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用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
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 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 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 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状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 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素 质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组织、完善的商务环境、标准化 的信息交流平台和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都有助于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的形成。
雏形初步形成阶段: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 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
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1000 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
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 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 现。
加速形成发展阶段: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1990 年的 31.9 %上升到 2002 年的 51 %; 就业人 数比重也由 1990 年的 29.6 %增加到 2002 年的 48.8 %。其
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 勃发展的势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 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 聚度较高的区域。
稳固发展,功能品质提升阶段:
跨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进入了积极规
划、着力品牌建设的发展期。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开 始规划启动,并加大在规划、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 引导扶持力度。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 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进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 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的 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发展形态
(一)中央商务区(CBD 或微型 CBD)
:是指以城市经济为
核心,以金融、商贸、商务活动为主体,高级酒店、高级零 售和高级公寓相配套,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 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二)创意产业园:
是指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通过 创意设计和改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 创意产业的场所。
(三)科技创业园: 是指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技术公共
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为载体,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 技术服务的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与 试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四)软件园:
是指以软件开发、生产、售后服务为核心,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开发区内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 集聚的区域。
(五)现代物流园:
是指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体,以物流
园建设为主要形态,重点布局在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开发区 内,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 代、信息有效集中的区域。
(六)文化休闲旅游区: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完
善适宜人居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打造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
引物,提供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 能的区域。
(七)大型专业市场: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对某一
类产品销售和该产业升级起到推动作用,进而拉动当地经济 的特色区域和专业市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 基本原则
1.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
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 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
2.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人文、旅
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 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
3.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各地建设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 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 挥导向性作用。
目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
1.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
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 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
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 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 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苏州 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
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 定规模后,设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五、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扶持政策
经认定设立的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享受如下扶持 政策:
(一)区内服务业企业享受开发区工业企业相关的税费 优惠;
(二)区内服务业企业投资项目用地享受市重点投资项 目有关土地政策;
(三)区内服务业企业的水、气价格按开发区工业企业 价格标准执行;
(四)集聚区建设项目作为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 重点。
云龙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安顺 : 云龙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五篇:服务业集聚区相关
从概念上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又称微型CBD;从另外一个角度,服务业集聚区又可以定义为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
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有序地推进集聚区建设,对进一步加快区域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行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城市空间增长极,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未来三年内,我市每个城区都将规划形成至少一个年产值50亿以上的服务业集聚区。比如海州区以金融商务、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娱乐为主的中央商务区、新邱区围绕阜新国际物流园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清河门区围绕皮革产业基地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太平区围绕海州露天国家矿山公园形成的国际旅游度假区、细河区以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而形成的物流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