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时间:2019-05-12 06:3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第一篇: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第二篇:狂躁症表现有哪些

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精神因素都是躁狂症的诱发因素,躁狂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多发生在20岁左右的青春期,躁狂症的发病通常急骤起病,病程短,而且预后良好,基本都能恢复到原先的正常状态。

青春期的孩子和学生们,有着逆反的心理,有时想要某种很重要的东西,都会出现烦躁的表现,有时也会出现和家人大吵一架,境高涨

病人表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喜形于色的神态,好像人间从无烦恼事。心境高涨往往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感染力。病人常自称是“乐天派”、“高兴极了”、“生活充满阳光,绚丽多彩”。情绪反应可能不稳定、易激惹,可因细小琐事或意见遭驳斥,要求未满足而暴跳如雷,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有些病人躁狂期也可出现短暂心情不佳。

思维奔逸

病人的思维联想非常迅速,与人谈话时不仅对答如流,而且不时地会穿插着一些风趣和幽默,感染着周围的人,使人觉得十分轻松和快乐,有的病人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并且眉飞色舞,表情异常丰富、生动。有些病人一下子想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致无法连贯地用语言来表达,出现了医学上称作“音连”、“意念飘忽”等现象。

自我评价过高

在心境高涨背景上,自我感觉良好。感到身体从未如此健康,精力从未如此充沛。才思敏捷,一目十行。往往过高评价自己的才智、地位、自命不凡,可出现夸大观念。

精神运动性兴奋

躁狂病人兴趣广,喜热闹、交往多,主动与人亲近,与不相识的人也一见如故。与人逗乐,爱管闲事,打抱不平。凡事缺乏深思熟虑,兴之所致狂购乱买,每月工资几天一扫而光,病人虽终日多说,多动,甚至声嘶力竭,却毫无倦意,精力显得异常旺盛。部分病人可产生夸大妄想,自觉聪明绝顶或是某名门的后裔。绝大多数病人睡眠时间减少,但他们依然精力充沛。有的病人有性欲亢进,他们常常会主动地接近和挑逗异性,甚至发生“出格”行为。此外,少数病人会出现幻觉、冲动行为等。[1]

喜热闹爱管闲事

喜欢热闹、人多的场合,爱管闲事,意见多,要求多,爱指责他人,容易与人发生争执。有些病人频繁购物,甚至挥霍钱财买一些华贵而非必需的物品作为一些摆饰或随意送人。严重的病人可以终日歌声不断、又唱又跳,好接触异性,举止过于轻浮。

第三篇: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郭中良 周峻伟 王和天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扶正防变促愈。2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勿令生变”。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肺,施泄于肾。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阳气不足。加之营养过剩,五昧过极。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因此。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3)运用“益气升阳”法则,首先要学习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李东垣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这种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而在升降问题上,李东垣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脾气生发,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潜藏。在治疗上他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统摄全身,使气血津液运行各循其道,在眼科临症中如使用得当,则效果卓著。其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次。“升阳”治则除考虑使用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性质的药物外,还要考虑适当使用祛风药物。其思想主要来自于中医眼科名著《审视瑶函》。因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且祛风药多轻清上扬。可引药直达病所。如治疗“真睛破损”的著名方剂除风益损汤中使用藁本、前胡即为此意。参考文献[1】 明·傅r宇.审视瑶函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 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作者简介:马东丽,女,4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23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近视眼和眼免疫性疾病。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菊花决明散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调节机理研究”项目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眼科重点学科建设任务。(收稿El期:2008-07-03)万方数据j£塞生医莼塑§至!Q旦筮筮鲞筮!Q期坠自i鹜垣g自世篮墅鲥i照趔.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九窍闭塞【¨。”2.1先安将受邪之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张仲景发挥《难经》之意的代表论述【1.31,其预防病势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之未传而防变。如柯琴谓大青龙汤方中“用石膏以清胃热,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这种“先安”性治法。较之必待传变而后议治法,更有价值。其后温病时有所发挥。后世温病学家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人为险恶之病”、“急急透斑为要”、“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等观点,皆对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2.2有痛早治《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说明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疗的重要性。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变化之弊。张仲景治病务示于早。从整个外感热病而论,反复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以消患于“萌芽”。《伤寒论》第101条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法。示人治少阳证,只需见到一部分主症,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症悉具而用之.争取治疗的时机,防止病证深化。“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2.3药宜早进.莫待早晚“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41。”强调病宜早治,治之为易,亦防传变,说明早期用药的重要意义。2.4既病防传变(1)六经学说与既病防变: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传变规律及治疗方案。如传变规律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也可出现合病、并病、直中等情况。这一系列规律可视为“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系。如《伤寒论》第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详细地叙述了小柴胡证的病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处于“分争”之中。故而需用小柴胡汤来治半表半里之邪,使邪去正安。同时,依据六经传变理论,张仲景提出,如若,lt/b柴胡汤后出现渴的症状,说明柴胡汤未达到目的,而邪已转入阳明。需运用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这一条文清晰地分析了疾病从太阳转属少阳再进入阳明的过程,故而六经学说不仅可以运用于“未病先防”。更能很好地运用于“既病防变”。《伤寒论》中此类的规律分析贯穿整个六经病证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运用六经辨证规律、发挥药物的“既病防变”作用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2)未盛防盛:这是在病证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特殊情况下,为防止病情转盛而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伤寒论》第254条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腑实已成,而微露津伤之象,若不乘此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制。故《伤寒论选读》云:“急下之证固多凶险,而急下之法则不必将病情凶险而后用之”。(3)已盛防逆:这是针对疾病危重期,为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生命而采用的防治措施。如病入少阴、厥阴.阳衰阴盛之象毕露。病情极易突变而陷入阳亡阴竭之危险境地。此时防逆,至关重要【4】。(4)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层次的体现。正如《伤寒论》第6条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张仲景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范例。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其治病的实质就是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5)治疗急症:采取阻挡病邪、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的方法141。在实施此方法时,具体措施有两种: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继续发展的过程上.加固、充实欲犯部位,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犯之不能,阻滞病邪的蔓延。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选定适当部位,不误治机。围而歼之。使病邪就此止步,不再继续传变。《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其着眼于即将受邪之阳明经,在太阳经之邪尚未传至以前。以针刺法疏通经气,增强抗邪能力,阻挡病邪再传,扭转其势,外出于表而自愈。徐灵胎云:“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万方数据·780·韭塞主匡荭缝8生!Q县筮堑鲞筮!立魍鞋i丝鹜jQ坠目世笸坠西亟i型.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我之岩疆也。”瞬息既变的急症暴疾.只有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策略。才是制止蔓延的有效方法。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稳住病情也是张仲景善用的方法。《伤寒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其“脉沉”标志阳气大衰。少阴虚寒本质已露,故当“急温”。早期治疗以救其阳,否则吐利厥逆之症旋即接踵,难以收拾。《伤寒论》第355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饮停于心下,上逆凌心则心悸,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水气不除。必渍胃肠而发生下利。而驱解病邪,使病损部位康复,截断病路,那么将遭受侵害之部位也就安然无恙了。《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对已病防变思想论述的最为透彻。太阳病篇共178段条文,约有2/3的条文论述的是变症。通过已病的太阳病,由于失治误治演变为“坏病”(变症)的辨证论治过程,以及“坏病”诊治的复杂性、艰巨性,提示“已病防变”的重要意义。3先病服药一些慢性、间歇性发作或有缓解期的疾病。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或调整,助正达邪,防止其再度发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伤寒论》第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柯韵伯对“先其时发汗”的机理作了透彻的解析。他说:“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热稀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于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由此引申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较长时间的预防性用药.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复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艾滋病等.最好的办法是在其发病之前或间歇期、缓解期提前用药。及早干预,先安脏腑,顾护正气。4“病后防复”《内经》中就有预防疾病复发的论述,《伤寒论》将这种预防治疗学思想运用到临床。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后,又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专论病愈防复的问题。张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疾病初愈。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巩固,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病复。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篇后特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其中第393条云:“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第398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清·柯琴的《伤寒论注》云:“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成无己注解日:“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日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日食复”。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并且针对不同的病因、病证提出了防治原则与方药。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或减轻。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避免疾病的复发。此时若再新感病邪,或饮食不慎,或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从而引起疾病复发。“病后防复”是张仲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这使得中医“治未病”思想更加丰富,且更具临床实用价值。这些都是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医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总之,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是今天中医临床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指导中医临床。其“扶正固本、摄生为先”的理念已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病宜早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理念;养生、调摄为中医学的特色,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学术思想有待于我们不断学习、领会和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张仲景.金匮要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23—624.[2】素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3】 康平伤寒论【M】.千倾堂书局,1947:11.[4】朱汀,李越.《伤寒论>急症治法特点田.河南中医,2002,22(3):12.【5】 肖允明,王继香.浅述《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忉.河南中医,2005,25(12):7.作者简介:郭中良,男,先后拜宛海洪、吉良晨等名老中医为师。从医30余年,现从事内科、男科及治未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08—06-22)

第四篇:佛手先生运用一二三辩症法讲解伤寒论第一讲

佛手先生运用一二三辩症法讲解《伤寒论》

第一讲

辨症取来一二三,其中相对相互观。观得大道皆从简,以一惯之妙难言。字里字外读伤寒,悟字更需加实践。弦脉起手少阳谈,量减质变阳内陷。量增浮大三阳攀,太过不及弹指间。表中表阳太阳宣,里中里最阳明酣。半阴半阳胸胁满,脏腑相连是秘传。少阴为病但欲眠,头晕体重困如山。太阴里阴阴霾添,吐利益甚食难咽。厥阴半表半里寒,阴阳极郁即欲散。三阳含离归于乾,三阴为坤内寓坎。巽震始终牵两边,春温秋凉季节换。二本三枢六门关,关关机关配关键。经方本是尹尹献,本经三品可饮餐。尊从道法秉自然,天人一体境界参。儒家仁义大如天,医中仲景为圣贤。

一二三辨症法的公式

所谓的一二三辨症法,就是将伤寒论从简从速的去应用于临床,这个辨症法的理论体系,是来原于阴阳学说,这个阴阳学说是惯穿于整个伤寒论,如少阳为一阳,一阳的脉是主弦的,阳明是二阳,二阳的脉是主大的,太阳是主三阳的,其脉是主浮的;厥阴为一阴,其脉主弦,少阴是主二阴的,其脉主卫,三阴为太阴,其脉主沉,这均从阴与阳发病的脉症病治之而言的,因为我们知道,伤寒论这部书就是以论脉症病治为主的,是以肌体受邪气后,是邪气调出来的阴与阳的频率,再划分为三个区域,也就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的,如果没有的这个邪气呢?也就无所谓的有了阴与阳出现的频率而言,也就原文所说的:“凡病吐,下,汗,亡津液,阴阳和者,必自愈”是相符合的临床意义,所以阴与阳的概念是病态中出现的,不是指生理的,我们给他的划分就是一二三的三次频率而已,也就是让我们去捕捉住阴与阳中出现的三次病态中的频率,以测知阴与阳所在的一二三的阴与阳的点位上,这个点位是直指方药的,这就是从简从速成,从实际出发去找这个三次振动的方药,去纠正阴阳恢复新一轮的动态平衡中,也就是论中说的,脉症病治的四个字,除此之外,论中是没有理可讲的。

如果要是讲理的话,也就是要拿出内经之理,这个理就是为后世辨症论治的的“论”字去服务的,因为你要有理去论症的,这个理就是我们整个中医体系中出现诸多的辨症法,如三焦辨症法,五行辨症法,卫气营血辨症法,三因辨症法,六经辨症法等,这个“论”冯世伦先生说分析好:“论”者,辨症与治疗是要写出你的辨症事宜,给病人看的,病是有问也有答之说的,在古人,是给高官达贵过目用的。伤寒论是没有这个必要的,他是直接点出辨症之因与论治之果的,是直观的的病案型的条文,没有辨症的过程,也就是没有讲理的程序,如:“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不汗出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他就是“脉症病治”四个字,但是这个理也必定是要有的,朱良春教授说的:“一个没有理论的医学是不会长久的,也是可悲的”,至理名言也,所以我们总结出来的这个理,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个一二三的脉症病治的理,这个理是固有性的,就是一个公式,沿着阴与阳的二条路线图去捕捉论中的脉症病治,可以说是从桂枝汤始,至到乌梅丸止,这是医圣已经给我们亮了底牌的,只是我们没有被发现而已,这个理的出现是病态性的,不是说生理中的理,也就是上面说的是邪把元阳之气调了出来后,进行三次阴与阳的频率振动而已,如果没有了这个邪气呢?这个三次的频率的振动也不出现,也就无所谓有理了吧?所以刘绍武先生说得更详细了,他老前辈说:“脉症病治的高度统一性,就象是天上飞行的飞机,是乘着航线飞到目的的,当飞机不飞时,这个航线也就无所谓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个理其实就是邪气入侵之后,把阴与阳振动了三次,如果没有这个邪气,阴与阳也就没有必要振动时,也就不会出现“脉症病治”的必要。

所以由于邪气的入侵,我们只需从脉症病治中找出频率的对应点,这个对症点出就出现了与一二三相对应的方症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方症学上),也佐证了我们的伤寒相对论的这一观点。

那我们就在从方症学上看一下这一二三辨症的吧。因为阳是合一分三的概念,也就是阳合则为一阳,分则为三阳,阴也是合则为一阴,分则为三阴,比如桂枝汤法与乌梅丸法吧,桂枝汤法中的,桂枝,生姜的辛温之性,与乌梅丸中的桂枝,干姜等的温热性,均是站在同位数的阳性上吧;桂枝汤法中的芍药与大枣,与乌梅丸中的黄连,黄柏不也是站在同位数的阴性上吗?这就将阴与阳形成了一个抛务线一样,阴与阳各站在抛务线的二边,随着阴与阳的振荡频率的大小而分为一二三的量与质而已,这个质就是阴与阳为质,这个量就是邪气的多少而定。

一:桂枝汤的二进位法。

其实大家看一下桂枝汤的脉症病治,就会感受到一个病人因为乾坤之气的虚弱,形成了一个桂枝汤的方症学,因为桂枝汤的方症学,就是一个阳气不断的释放过程,也就是说:“头痛,发热,汗出,恶寒而表不解的表阳症。

这个方症局的出现是由于东汉末年的战争频繁,医圣看到的饥饿困顿,这是形受了伤,人们的惊恐又使神也受了伤,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又叫神明之心,因为发热汗出而使阳气释放而不收,先损耗离火,所以桂枝汤法进行了首次分裂为桂枝甘草汤法,以追还元阳之气,载还给三阳中的二阳,因为二阳为(胃气),生命之根本,也是坎水之阴的所用之阳;

如果是敛而化热,邪气不退呢?就会闭滞化热,初期阶时是麻黄汤的方症局,发表不及时时,这里是为了讨论桂枝汤给于的二进位法,所以麻黄汤的到原文会有交代的,如果说这个紧闭的热邪气深入,耗伤阴液,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热耗阴津,就会出现脚挛急及虚风内动等的症状,桂枝汤法就去辛温之性,存苦平之剂,也就是芍药甘草相配伍后,所潜敛之阳热得以解除,阴液得以滋养,难经曰:“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此桂枝汤法,虽未谈及神的病态,试想营卫中的心,不正是五脏六腑之神吗,精血中的精,不正是水阴中的精吗,均体现了精与神的体用关系的。

此皆是邪气调动了元阳之气出于表阳,如果是释而不收呢?敛而不释呢?这均是为桂枝汤法增减而展开了二进位法的宏观思路。所以说桂枝汤法,调营卫是小局,调和阴阳是大局,桂枝汤法是顺从的“脉症病治”的路线图时,展开了三阴与三阳的无限离合性时,就是以原文作空间结构的。

这种调和法则是:也是一分为二的,桂枝随阳之性,芍药随阴之性,阴分三,阳分分三。当阳病处在三阳中的太阳时,三阳是主开的,以开为目的,你不一定要用麻桂剂,荆防羌独之剂均是可以的;病处在三阳中的二阳时,以通降为目的,以清凉法为手段,三承气汤及大小柴胡,大小陷胸汤,麻仁丸均是可以的;当病在三阳中的一阳时,以枢和为目的,以枢转透发为手段,四逆散,大小柴胡汤均是可以的。

病在三阴中的太阴时,以温开为目的,以去散寒湿为手段,如理中汤,四逆辈;当病在三阴中的二阴时,以枢和元阳为目的,以温补为手段,如真武汤,附子汤等;当病在三阴中的一阴时,以和敛为目的,以调寒热虚实为手段,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这些方法(手段)均是为目的所服务的。

这就是桂枝汤法在二进位中的具体实施中,是随着病态的发展而出现在一二三的阴与阳的频率时,去捕捉相对应点上的方症学,所以诸方症学,也就是诸方症法,这个法也就秉赋了宏观性。

二是谁撬动了伤寒论的机缘呢

伤寒论高度统一的思想性境界确实是高处不胜寒,历代的医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这个高难度,那么又是谁插动了论中的机缘呢?这就是四个字“脉症病治”因为这四个字是病态中反映出来的一系例的“脉症病治”,是实践的应运而已,也就是说按此四字的治疗过程的病案记载而已,如果是没有这四个字,也就无所谓有症组成的病,也就没有后来了治疗方症学了,所以只有出现了“脉症病治”时,才是邪气调动了元阳之气之后,形成了阴与阳的频率后,再将阴阳细分为阳为三,阴为三的概念的。

那又是什么能开辟论中的高度统一性,和无限的离合性呢?这就要回到阴与阳的概念上的,阴与阳即然是合一分三的,那么这个三阴与三阳在病态中处于三阳中的太阳时,这就出现了桂枝汤方症,这个桂枝汤的方症,虽然是治疗太阳的中风症,但是是可以总调阴与阳的,因为桂枝之阳性,辛温秉阳,是以阳能温馨摄阴,是辛温的桂枝温开了三阴与三阳的开机,因为开而能收摄,使阴阳处于动态中,温摄了三阳中的津血之液,载还给了离火,使火从虚化,三阳复位后,还于乾阳,只有当邪气加临时,三阳因为应邪气的调动而再进行三次的频率振动,这个频率的振动归于“脉症病治”的范围。

芍药是苦平,是归阴性的,能开通三阴诸有形之气后,以纳阳归宅(位),使坤处于静极而生三阴中的坎卦,在芍药的固摄下,阳气归藏于水阴之中,精血之躯,乃得以温暧,也是芍药苦平收敛了三阴三阳的合机,因为合而后出,使阴阳处于动态中以应邪气所带来的频率振动,这个振荡的频率就是:“脉症病治”的信息。

所以清代著名大医学家陈修园曰:桂枝得生姜甘草,则总和一身之阳,芍药得大枣甘草则总和一身之阴,即是此理。从以上可知,是桂枝汤的机缘启动了阴与阳的运动图象,使阳随桂枝而加温,以开启了三阳之乾象,以配天运,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在而上卫外者是也,也是藏德不止的表现,气出其中以布诸阳,内经曰:“天气清净光明者,藏德不止,故不下,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孔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这就在说日与月,昼与夜,均是秉承于天的空间结构所支配着的。

芍药呢?启动了三阴的坤象以配地,地阴者,也是万能的,亦是藏德不止的,论中有“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主,无所复传”之说,也就是说诸气秉得胃气则愈,如厥阴篇中的:“伤寒热少厥卫,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逐血”,你看他的病情的转归是热除,欲得食,不正是秉土之象吗?如少阳的默默不欲食,厥阴的饥不欲食,均是不得秉承二阳之气(也就是坤土)之气机,又是比如我们在土地洒什么种子,就会结出果来,这也是归内经所曰:“精阴者,藏极而起,化生阳气卫外而为固”是也。

当阴与阳顺着桂枝汤法的路线图循行时,阳随乾化为三阳,内藏离火,阴随坤化为三阴,内藏坎水,阴与阳的平衡相对后后,再随着邪气振动着三阳与三阴的频率,这个频率的大小,使阴与阳随着邪气,再进行施张时,形成合一分三之象的,就是顺从这个阴与阳的路线图的不断延伸就形成了传世不朽的巨著《伤寒论》。

这也就是说明了阴与阳者,出于乾坤之象,化为三阳与三阴之气后,形成了坎离之用,这个用就是正与邪气的相搏点,也是元阳之气所处的关健点。

如果当病态危及生命的时刻,就会出炙甘草汤与四逆辈的方症学时,就是以为着所用的坎离之气,有脱离乾坤之象,阴与阳就会有亡失之险,使用炙甘草汤与四逆辈时,可以使坎离之气归位复宅于乾坤,以留住生命,这也就是说三阴与三阳出于乾坤,最终还原于乾坤,就形成了伤寒论的高度整体统一思想。

三伤寒论中的线索

伤寒论的线索,也就是内外之邪气的加临后(内经上叫主客,是客调动了主),也就是邪气调动了人体所藏的元阳之气,出于三阴与三阳之中与邪气相搏时出现的频率振动后,出现的三阴与三阳的“脉症病治”,再将阴与阳进行三次的分离,如表阳症,表阴症,里阳症,里阴症,半表半里的阳症,半表半里的阴症,是以阴阳惯穿于八纲之中,这个阴与阳就是在病态中出现的。

另一条线索是桂枝汤法的起手所决定的,阴与阳与桂与芍有同求相属性的规律所定型的,桂枝秉阳时,症也就处于阳性的阶段,桂枝助于元阳之气的温煦,迫使邪气内透外达,当与炙甘草配合时,桂枝之阳,正元之阳,把三阳调旺而盛大时,得生姜大枣之中枢,使处于盛大之阳以得营卫之周济,使正汗止,邪汗驱。

芍药秉阴时,症也就处于阴性阶段,芍药助于元阴之气的滋养,迫使邪气内透于外达,当与炙甘草配伍时,芍药之阴,正元之阴,把三阴调旺而盛大时,亦是得生姜,大枣之中枢之气,使盛大之阴,以得营卫之周济而处于正气敛,邪气去状态。

从桂枝汤中是可以看到整个阴与阳病,与药性中的阴与阳性亦是同“脉症病治”同步进行的离合(分裂的),提供的线索就是邪气的频率需要阴与阳的再次分裂后的相应过程,引领论中的不但的深入,当桂枝汤阳性不但的减弱时,病会递增到三阴中的四逆汤方症学中;当芍药的阴性不但的增量时,就是递增给了三阳中的胃家实之方症学。

论中是可以以方测症,以症测方的,只是我们将其打上了阴与阳的烙印而已,我们顺着阴与阳的二个路线图进行思考时,测知论中的宏观性,无不是在随着阴与阳的属性而进行着无限的展开与深入,引领我们去发现脉,症,病,治的阴与阳的属性,这个线索也就形成了一个抛务线,把脉症病治定在阴与阳的一二三上而已。

第一讲,讲了一二三辨症法的总纲,也就是让我们了解一二三辨症法的意义与目的,这个意义就是来源的于伤寒论的原文作支持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同时从简从速的在一二三的辨症法中找到病位,病性及方症学的对应点,所以这个一二三辨症法,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病人的表现是我们给他打上了阴与阳的烙印,使们不要站在自已主观意思上去意测及推断,(“意测”就是拿自已的主意去猜测病人的症状,“推断”就是拿很多辨症法去分折推理这个病的症状,均是将辨症法推向复杂化),所以是病人的脉症说了算,我们通常用的剂量,也是病人说了算,为何呢?我们的治疗就是根椐病情而定的。

这个辨症法中是不含诸辨症法,如六经辨症,脏腑辨症,气血辨症法,三焦辨症法,卫气营血辨症法,三因辨症法等,比如:就拿来伤寒论本身也说,其学说也是很多的,如气化学说,标本学说,空间学说,运气学说等,我们这里强调,一二三辨症法,并不是不要以上的辨症法,而是辨症法的浓缩,也就是提取其精华,更加的接近实战。

那么请问如何去理解一二三辨症法呢?大纲上已作了交代,阴与阳是合一分三的,以后在原文上会更加的体现出来的,当我们在临床时,病人的脉象是一阳的脉时,脉是弦象的,弦秉胃气乃和,是不病的象,那如何知道这个一阳受邪气了呢?他的三部的脉均是弦的(如论中的阴阳脉俱紧),说明了一阳中的少阳为病,脉亦是阴阳俱弦的,少阳是主阳枢的,阳不枢机,那么郁滞在一阳的火热不能透发,我们就给他定位在一阳中的少阳,定性是一阳的阳枢受滞,火热内郁,在论中为半表半里的阳症,主症就是柴胡汤类的方症学,那么此脉弦也是指病在少阳时,也是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

这个弦脉是指阳性的,他续继发展呢?向二阳中的大脉,三阳中的浮脉,所以从弦大浮的脉象时,论中也是有原文支持的呀,如阳明篇中的:“阳明病,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得通”,这一条就是指三阳同时了邪气。

你不能就说浮脉就是太阳病了吧,所以这个浮与大脉与弦脉一样的,在其本病的范围中,也是具有普遍性对临床起着指导意义,这个浮脉只是指示了病在表阳症而已,但不是太阳病,这个大脉只是指示了病在二阳而已,但不是阳明病,如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说的:“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如果弦脉向阴的方向发展呢?弦的象就会减弱时,弦脉就是名词,减弱就是动词,金匮要略上说的是弦则为减,这个减就是弦脉变弱了,弦细则病在一阴,弦卫病在二阴,弦沉病在三阴,当阴盛极时呢?就是格阳,戴阳,拒阳,浮阳了。所以当浮而无力时呢?虚阳外浮了,这时的浮脉呢?是浮而极了,也就量变到了质变,所以李频湖脉学说的:“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大家看看,脉并不复杂吧,阳三与阴三而已,各因为极而量变到质变而已,均是在本脉的基础上能求得的,我赞成中医的博大与精深,但也不能是没有边际吧!中医是取象的,是宏观的,这是其本身的学术范围所决定,你总不能拿来细胞学来衡量中医吧,那是显微镜下的医学,是另一门学科的,我们中医取的就是象,是象带来的的阴与阳的宏观信息后,你把这个宏观细分为六个区域,刘绍武教授说称为六症,胡希恕先生称为表阳症,表阴症,里阳症,里阴症,半表半里的阳症,半表半里的阴症。

也就是临床所产生的六个病种,是随着阴与阳的波动的频率而定位,定性,定方症学,找出“脉症病治”的一二三次的振频频率的太过与不及,以及阴与阳相对方的强弱,再以测预后,过到即病防变,未病防病,即病防变的极积态度。

如太阳相对着太阴,我们治疗就有预后性,不使邪气内转,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扭转截断法,是符合临床实际意义的。

第五篇:伤寒论感悟

伤寒论原文感悟

刚刚看了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的视频,通过郝老师的讲解,自我感触颇深,以前的一些错误理解都得以纠正。尤其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深。

这句话是太阳病的总纲,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通过郝老师的讲解,其之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引出下文。这句话是指“太阳”是人身第一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前读到这句话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往这方面想,感觉自己读书的深究性还是太差了,以后需要改进。

“脉浮”: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应之而浮。脉象就是反应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有一种说法就是“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郝老师还讲解到浮脉要与患者平素体质相对照,比如胖人脂肪厚,浮脉取之不易,要用力才可得。瘦人相反。故通过脉象辨表里是不容易的,要学会变通,需要通过患者的基础脉象来鉴别。还有郝老师强调,浮脉必须要“举之有余”,不是说轻取即得的脉象就是浮脉。我以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到,知识确实需要在书本上来学习,但也要经过临床上来体验、验证后才能准确掌握。一味的光学习不实践、不深究是不行的。

“头项强痛”:其中头疼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急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头项强痛”是太阳经气受

邪,经脉不利的一种表现。这个症状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郝老师讲到,没有这个症状是不能诊断为太阳病的。只有后头项强痛兼有脉浮,才可以说明是太阳经脉受邪,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郝老师的这些讲解和我以前学习时的理解一样,但郝老师讲的更具体、深入、确切。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对此的记忆又进一步加深。

最后一个,“而恶寒”:郝老师讲到,其中的“而”字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进层的,翻译为“而且一定”。原文翻译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然后就会见到恶寒。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证候,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司失,故恶寒。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不仅又一次学习了恶寒的发病机制,而且改正了我以前的认知错误,可见我此次所得之多。

综上可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皆有此症,此病为定型。故名之曰本条是“太阳病总纲”。弄懂了这个,对我以后学习伤寒论影响很大。我将继续观看郝老师的讲解视频,多多学习,自我完善。

下载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伤寒论学习体会

    《伤寒论》学习体会 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我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开始学习《伤寒论》的。那时的任课老师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

    伤寒论心得体会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08级中西医临床2008013036 谢海旋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

    学习《伤寒论》

    学习《伤寒论》 内科-----梁金池 《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一,背诵为先 我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学习《伤寒论》的。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学习辨证施治较有系统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学习中医,必须要读《伤寒论》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阅读才好?......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一,背诵为先 《名老中医之路》中反复强调,背诵是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 《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被称为“中医之魂”。 尾台榕堂先生曾说过:“研......

    伤寒论论文

    试述太阳蓄血证之病位陈佳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9009230)摘要:关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后世医家众说纷纭。其争论点无外乎病位在于膀胱与否,或是病在下焦,明确影响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