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总结
青岛市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总结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2号)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09]114号)精神,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办公室、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各区市国土资源分局及矿山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技术人员按照“核查技术要求”规定的工作方法,经过近2年的艰苦工作,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各项工作质量、精度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一、调查矿种
根据全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安排,我市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矿种有:金(11个)、铁(13个)、铜(1个)、银(1个)、铅(1个)、硫铁矿(1个)、萤石(3个)、滑石(1个)、石墨(11个)、稀土(1个)、膨润土(1个),共11种。核查矿区45个,其中大型核查矿区7个(其中石墨6个、滑石1个),中型核查矿区8个(其中金2个、石墨5个、萤石1个),小型核查矿区30个。
二、工作方法
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以《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青岛市矿产资源利用现 状调查工作方案》及相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等相关文件、规范为标准,以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2号)和《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国土资发[2008]27号)为依据,通过收集的各矿区的各类地质勘查、测量等相关资料为基础,并对以往地质资料的整理分析,查明各核查区内地质特征和资源的数量、类别、结构、品质、空间分布等状况;经现场核查理清其资源储量利用现状;按照核查技术要求,对原块段进行储量分割,并将分割后的核查块段与原块段进行资源储量对比,理清资源储量增减量及增减原因;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调查与评价,对核查区保有资源储量开展概略性经济评价;并按照核查技术要求编制核查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及相关图件和表格。
核查工作中,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核查技术要求”规定的工作方法,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资料收集齐全、细致,现场核查准确、到位,成果编制客观全面。核查方法得当,各项工作质量、精度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满足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要求。
三、工作安排
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的青岛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矿产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的统一组织协调,争取省、市资金,编制调查工作实施方案,负责招标项目实施总牵头单位,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等。
各区市国土资源分局,按照市项目办公室的统一安排,负责所辖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统一组织协调,负责安排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有关资料的收集、各类调查表格的发放和回收、矿山企业与承担核查任务的地勘单位的联系等,及时调解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纠纷,协助地勘单位开展矿山野外调查工作。
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为本次调查工作的总牵头单位。承担全市成果汇总和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负责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协助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领导小组做好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此次核查工作报告编制单位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及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均具有固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四个地勘单位分别完成31个、2个、4个、8个核查区报告的编写任务。
工作的资料基准日为2009年12月31日。
四、完成工作
在各相关单位及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完成45个核查区内52个矿区(包括45个上表矿区、7个未上表矿区)的 核查工作,圆满完成以下工作:
1、理清了核查区内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资源储量增减量、资源储量消耗量,查明了核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质量和空间分布,摸清了核查区保有资源储量家底等基础数据;
2、通过对矿区各类保有资源储量占用情况和压覆情况的核查,理清各类保有资源储量与矿业权人的时空关系;
3、通过块段分割和储量估算,查明未占用、采空、保有、压覆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质量和空间分布,了解核查区产能建设的资源储量潜力。
4、系统调查了我市尚未占用资源储量的类型、数量、品质、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
5、查清我市未上表重要矿产资源的数量、品质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其利用的前景和资源储量类型升级的可能性,增加了资源储备。
6、建设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为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奠定基础,为高效履行矿政管理职能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核查工作所取得成果均以数据库方式提交,其中包括正文报告、数据库、矢量化图件、附件及附表。并按照《山东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指定的程序提交审查,各成果数据库均已通过省级评审。
第二篇: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简报
第1期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组2008年6月12日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
一、基础工作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于2007年11月末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组于2007年底完成了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写,2008年3月下旬在重庆市通过了全国专家组的初审,4月通过了吉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省内专家的初审和吉林省国土资源厅的审查,并于五月末顺利地通过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的终审。现正在由吉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阶段。
自项目开展以来,项目组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先后参加了北京召开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实施方案研讨会、重庆召开的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省级实施方案审查会及在北京组织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学习。
二、工作进展
1月中旬至4月末,项目组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开展前期各项准备
工作,一是收集资料,如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数据库、吉林省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采矿权登记数据库、探矿权登记数据库及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二是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实施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5月开始,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综合,根据数据库坐标将矿区范围、矿权范围等投影到吉林省1:50万地形地质图上,将矿产资源空间数据的矿体平面分布信息转到吉林省1:50万地形地质图上,以便确定核查矿区,编制核查矿区地质资料目录表和准备核查矿区储量库信息表等。
2008年5月5日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储量管理处处长郝长河召集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召开了会议,在会上传达了进一步落实《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7号)和190号文和11.9视频会议精神,强调了这个项目工作的重要性。省国土资源厅对该项目非常重视,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国土资源厅牵头,厅长亲自挂帅。会议认为该项目的深度、广度是以往没有的,明确了工作目标,就是要摸清资源家底,盘活资源存量,为省区的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会议要求项目组抓紧组织实施,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快推进步伐。
为了确保2008年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推进,5月27日项目组向省厅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的报告》,并根据国家要求编写《吉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项申请书》。
三、近期工作安排
1.积极组织对全省参加该项目的地勘单位的技术骨干及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进一步做好核查矿区的确定,完成各项基础核查准备工作。
3.组织开展有代表性的矿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工作,以此尽快推动全省全面调查。
4.各参加单位要落实组织机构、落实人员。项目组召开会议将调查任务落实到有关实施工作单位,部署各单位编写设计。展
5.完成申请省内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项工作,将资金落实到位。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技术工程,项目组要在2009年底完成全省1291个矿区的核查与调查工作、综合研究、汇总及数据库建设及更新工作,技术要求严格,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动用全省具有甲级资质的地勘单位、近200余人参加该项工作。为此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保障。根据国家要求,项目的经费由国家拨款和地方政府匹配资金两部分组成。目前,国家投入资金额度尚未确定,仅在2007年末,拨给我省50万元启动和准备资金。
为确保项目尽快推进,按时完成任务,项目组建议省厅尽快按国家要求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将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列为2008年吉林省勘查基金项目。同时,为了不影响当前项目顺利进行,请省厅先调配部分资金,确保项目组在勘查基金到位前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第三篇: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项目
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项目工作简报
第1期(总第1期)
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项目2008年3月28日
《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
通过评审
《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是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2号)及“关于印发《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7号)和《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实施方案》的基础编写完成。2008年3月初通过了甘肃国土资源厅资源处组织的初审,并对初审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2008年3月24-26日在重庆召开的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组织的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省级实施方案审查会上,通过项目办汇报、专家提问、项目办答辩的形式对我省项目办编写的《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查,通过专家评
议,《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
《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统计了甘肃省需要核查的煤、铁、铬、锰、铜、镍、铅、锌、钨、锡、钼、锑、金、银、稀土、硫铁矿、菱镁矿、重晶石、磷、萤石、钾盐、钒、芒硝、石膏、石棉等25矿种矿区共计571个;确定了核查内容,制定了核查技术路线,部署了2008-2010年工作。
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
组织管理机构成立
为了加强和推进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工作的实施,经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研究决定成立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机构如下:
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张力学
副组长:宋史刚候云生高兆奎马国林张玉龙 成员:杨殿忠何慧敏韩沐群李仁清张惟国
沈林夜辛继升田黎平
项目技术委员会
主任:杨殿忠
副主任:田黎平
成员:殷先明 彭文武 高兆奎 李训华 张新虎 孔宪章
徐家乐 张廷瑞 彭德启 孙昌先 张成功 张玉
龙
王世宇 安涛 牛洪斌 佟成利 谢建强
项目办公室
主任:高兆奎
副主任:安涛张成功
联系人:安涛
第四篇:青岛市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青岛市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迈进。当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正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些变化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暂时的困难,尤其是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但“自主择业”并非自由择业,不同隶属关系的学校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毕业生在就业途径和就业规定等方面都略有差异,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办法也不尽相同,为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为了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我于2011年7月15日至2011年8月15日期间在现居住地青岛市就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统计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8月份青岛市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青岛市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城市,2010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市69930名青岛籍高校毕业生中有61538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88%,超过全国平均就业率8个百分点。青岛市已建立全市17个创业孵化基地和213家就业见习基地。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有700万,预计青岛市将有青岛籍高校毕业生5万名、外地毕业生2万名在青就业,毕业生就业总量依然很大。虽然就业率较高,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专业影响就业,据青岛市海尔路人才市场进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统计数据,高校毕业生专业排名:经济学类、工程类、机械类、土建类、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法学类。
(三)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处了解到,政府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措施,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实施“4323”工程,即通过市场配置的主渠道作用,帮助4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机关事业单位计划招考3000人左右,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者2000人以上,就业见习培训3000人左右,确保青岛籍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
(四)综合以上调查结果,虽然青岛市大学生就业情况比较理想,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青岛市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1、社会招聘层面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二)大学毕业生自身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三)大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四)综合因素
总之,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很多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人力资源过剩,国家制度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解决问题上,我们会先选择改变自身的硬件,学习知识来强化自己,并且拓宽自己的人脉,是自己得到认可,改变自己的就业观,适合社会的需要。
三、我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建议
(一)从社会层面讲,虽然青岛市政府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见习培训、“三支一扶”服务、报到落户手续等支持,但需要社会,政府,学校一起一步步推进大学生就业。
(二)从高校层面讲,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的进行学科调整和专业设置,对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和实习机会,进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就大学生自身而言,(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道德素质很重要的,并且不要忽视提高品德修养 增强实践经验。(2)提高自己适应能力,因为学校和社会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两个不同环境,其运行规则大大的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大学生的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企业认为大学生在工作中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因此企业在招大学生时更趋向于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得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在不影响专业对口学习的情况下,大胆走向社会参与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当然也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和尽快适应社会的人效途径。(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
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4)
4、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青岛市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有了较深的了解,但要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更为完善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第五篇: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调查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调查
为了摸清农村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给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改善农村环境条件,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近期对16个村的农作物秸秆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模式
当前,该县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模式,有以下五种:
1、用作。
2、用作。麦秸、花生秧可以作牛、马、羊等牲畜的饲料,但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饲养的牲畜越来越少,麦秸、花生秧作为饲料只是很少量的一部分。
3、用于燃料。过去作物秸秆大部分作为燃料,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煤、气、电的利用逐渐取代了秸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棉花秆和少量的玉米秆、花生秧、豆秆用作燃料.4、用作原料。一是麦秸用于造纸。二是用作原料.5、能源转化。一是建造生态沼气池。通过沼气厌氧发酵,使之转化为能源和肥料.二是通过秸秆气化产生高燃值的燃料。
综上所述,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用作肥料(通过秸秆或人工沤制有机肥)或作燃料和饲料,而象能源转化这种综合利用率高、效果好的利用方式还较少,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还需进一步拓宽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的多种渠道,搞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于农作物秸秆的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县政府和环保部门曾多次宣传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农业部门也在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的多种利用途径:一是秸秆还田技术。二是秸秆气化技术。三是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技术。四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利用青贮饲料饲养牲畜,促进畜牧业发展。通过宣传和引导,群众对秸秆禁烧的危害和秸秆中存在有巨大潜能有所了解,禁烧意识增强,大面积焚烧秸秆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还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焚烧秸秆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麦收以后,由于机械化作业留下的麦茬过高,有点燃麦茬现象,在此方面,仍需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宣传和监督,使秸秆焚烧得到进一步治理。
三、存在问题
1、群众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价值认识不足。多少年来,农作物秸秆常作为燃料,饲料被利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煤、气电的利用取代了秸秆的燃料地位,致使秸秆大量焚烧、丢弃,即造成大气污染和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由于农民认识不到秸秆的利用价值,也没有找到有效的利用途径,所以造成农业资源流失。
2、群众的守法意识不强。对秸秆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地面板结、有机质损失等危害重视不够,有时为了图省事,有懒惰思想,不愿意费工又费时去利用秸秆,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宣传不重视,有些地方有法不依,有令不止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在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宣传上仍需进一步加强。
3、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少。领导对秸秆的综合利用认识不足,没有采取得力措施,所以造成秸秆焚烧丢弃,能源的浪费,不能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建议
1、加强宣传,强化舆论监督,提高认识。政府环保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使广大农民群众懂法,知法,守法,发挥新闻媒体论监督作用主,弘扬先进,鞭策落后,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2、拓宽秸秆综合利用的渠道,推广新技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1)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利用机械作业,使秸秆直接变作肥料,增强土壤肥力。
(2)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建造沼气池,使秸秆和粪便转化为能源和肥料或秸秆缺氧燃烧产生高燃值的燃气,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既改善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既带动了养殖业,又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推广食用植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种植食用菌,可种植菇、金针菇、木耳等。
(4)积极推广秸秆的青贮氨化技术。